[幼儿园] 大师为何常来平顶山?

[复制链接]
azhe666 发表于 2024-6-12 17:29:46|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毛玺玺
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后,单春明大多时间在郑州、许昌、平顶山这三个城市忙碌。目前,他一个月能在平顶山待上20个工作日左右。他和平顶山的缘分,源自蒲城古陶非遗传承人、河南蒲城古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伟。
“《红楼梦》中王熙凤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对单老师我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名’。”张伟说,他自幼喜欢陶瓷艺术,早年间,单春明的名字就如雷贯耳。回忆起二人的相识,张伟记忆犹新:“2005年,在许昌神垕,遇到他的作品,非常喜欢。当时就有个强烈愿望,有一天要把单老师请过来。”
这一请,张伟为蒲城古陶技艺的传承发展请回了“画龙点睛”者,也为平顶山陶瓷艺术发展请回了“大师”。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5月22日,位于平顶山市体育村的卫东区蒲城古陶展厅正式投用。
“去年开始打造,今年3月摆放展品,多次微调,才正式对市民开放。”张伟说。
没有蒲城古陶,展厅就无从谈起。蒲城古陶的复原,倾注了太多人的心血。去年8月15日,在卫东区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上,张伟曾说:“我们组建了以国家级、省级陶艺大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用8年时间,成功复原出有5000年历史的‘蒲城古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合雕刻、绘画、书法等元素,将古陶的古朴生香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使其具有了更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国家级陶瓷艺术大师、复原、创新、雕刻、绘画……哪一个关键词,都和单春明分不开。

单春明(中)和张伟(左一)、常运旺探讨蒲城古陶器型
蒲城古陶以卫东区蒲城街道蒲城店古陶窑遗址出土的古陶器而命名。为复原蒲城古陶,张伟和以单春明为主要力量的研发团队,多次前往卫东区蒲城店遗址实地考察,走访当地手工艺人和老人,将收集到的古陶器、陶片、胎料、窑具等进行测量化验、反复研究,历经上百次试验、烧制,最终于2022年率先恢复失传千年的蒲城古陶制作技术,成功复原蒲城古陶,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张伟、单春明以及常运旺等研发团队中的每一个人,个个功不可没,但个个不提当年之艰辛。
事实上,在复原蒲城古陶的过程中,研发团队吃了一箩筐苦头儿。别的暂且不提,单是每次专等下雨天去实地“寻宝”,就是一大磨砺。“雨下得越大,古陶器、陶片、胎料、窑具等被冲刷出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单老师不知道在大雨中工作了多少次,这也算是在为艺术逆行吧。”张伟说。
创意创新赋能 古陶焕发新彩
采访单春明并非易事,他低调、不事张扬,他灵动、底蕴深厚,他简单、爱讲真话。
采访中,单春明反复强调:“少宣传我个人,多宣传产品和艺术,让更多人了解产品、了解艺术,爱上古陶、陶瓷。”
他坦言,自己并不喜欢站在聚光灯下,更喜欢徜徉在艺术中,倾心在作品中。以至于在整个采访中,单春明并没有提及他熠熠生辉的履历:出生在山东青岛,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教授,现任广州、西安、四川多所美术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书画,拜师李苦禅门下,曾远赴法国研习西方油画,擅长写意花鸟、陶艺、雕塑、工艺造型设计等,是一位给人“多元印象”的学院派陶瓷艺术家。

单春明在修坯
单春明聊的更多的是艺术,是蒲城古陶的“古朴”与“创新”。艺术是相通的,在创作中,单春明把绘画、雕塑艺术注入陶瓷创作,使得蒲城古陶的艺术感得到新的升华。
“就像一个姑娘,本身长得很朴实,想办法打扮她,得让她看起来舒服、自然。”单春明坦言,蒲城古陶相比其他陶瓷,自身并不华丽,就像朴实的姑娘。
朴与真,往往更近一层。在单春明看来,朴实无华的蒲城古陶要走的路线就是“求真务实,实实在在把事儿做好,把产品做好”。他说:“瓷器没有语言,不会争论,好与不好,在人心评判,而赢得人心,靠的是真。”
他喜欢拿实物来讲,把艺术具象化,把产品的“好”具体化,从方基壶、樱桃壶、接云壶到如意宝、龙蛋,每一款壶型,他都能信口道来:“这一款,是力量的象征,适合男性用,男同志把在手中正好;这一款,女性拿到手中最舒服,像‘手宝’;这一款,切面具有稳定性,流线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信口道来的背后是千锤百炼。一次次实地考察、一摞摞艺术手稿、一次次亲自烧制,单春明从挖掘、研发到创作,用心用情用力为蒲城古陶不断创新赋能,使古老的陶瓷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艺术是高深的,但是艺术融入产品后,好在哪里是可感可见的,不能欺骗不懂艺术的消费者。艺术作品的审美因人而异,但有一定的共性,好看、好用,放松、有松弛感,接近生活又要超脱于生活。太抽象也不行,接受度不高,要实用,毕竟最终是要拿来用的。”单春明说。
缘分结出硕果 技艺薪火相传
伴随着蒲城古陶的发展,张伟和单春明的感情愈久弥深。在河南蒲城古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厅,有一款重约200公斤、高约86厘米的钧瓷壶器,是两人2012年合作制成的,被张伟称为“镇店之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50后的单春明和70后的张伟身上,是因仰慕而起的缘分,是志同道合而生的情分,不管是缘分还是情分,都少不得艺术“穿针引线”。
艺术的魅力,需要传承。为了传承蒲城古陶制作技艺,单春明非常重视培养人才。当年随张伟、单春明一起复原蒲城古陶的常运旺被单春明收作徒弟。
“我最看中的是实,常运旺踏踏实实,他整天泡在蒲城古陶的研发中,肯钻研、能吃苦、爱学习、勤动手、善思考,我会好好培养,带着团队、带动更多人真真正正做出点儿‘真东西’。”单春明说。
创新无止境,大美当随时代,古陶新生,更多可能在路上……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