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陆游《谢池春》词赏析

[复制链接]
0nwn0 发表于 2024-6-11 22:03:0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作】
谢池春
宋代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译文】
壮年从军,曾经有一口气吞下敌人的豪迈气魄。浓重的云层高挂在天上,原来是点着了烽火。红润的面庞、头发乌黑(的年轻人),捧着雕饰精美的戈向西去戍边。讥笑自古以来的儒生大多耽误了宝贵的青春时光。
上阵杀敌、建功立业的梦想已经破灭,却只能在吴楚大地上泛一叶扁舟。漫自悲歌,伤心地凭吊古人。烟波浩渺无际,边关到底在何处?感叹年华又被虚度了。
【注释】
1. 谢池春:词牌名,又名“风中柳”“玉莲花”等。
2. 虏: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蔑视的称呼。
3. 阵云:浓重厚积形似战阵的云层。
4. 狼烟:烽火。古代边疆烧狼粪生烟以报警,所以称狼烟。
5. 戍:守边的意思。
6. 儒冠:儒生冠帽,后来指儒生。
7. 流年:流逝的岁月,年华。
【背景】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词人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但到了十月,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词人转任成都。这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了他一生中最为怀念的时光,这首词便是词人为追怀这段经历而作。

【赏析】
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同年十月,因王炎召唤,幕府遭解散,陆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经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那时候,他意气风发,一直怀有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词的“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几句写得极为豪壮,使人颇感振奋。但全词感慨,也仅止于此。
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其一反前文的情况,有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可怜白发生”一句。犹如一个晴空霹雳,让作者满心的豪气与热情顿时灰飞烟灭。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作者的愿望落空,他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与他的《鹊桥仙》词写下的“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意境相同,只是说得更为简淡而已,其失落感跃然纸上。
“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宽解无效,作者只能又回到感慨作结。为什么无际的江南烟波的美景,还不能消除对秦关的向往?老年的隐居,还要怕什么流年虚度?这就是因为爱国感情强烈、壮志不甘断送的缘故。这种矛盾,是作者心灵上终生无法弥补的创痛。他对秦关、汉苑的关注,缘于何?正如他的《闻雁》诗写的:“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一句话,就因为这些河山长久无法收复。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是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在作者的词作中,是情调比较宁静、含蓄的一首。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