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 如何客观的评价拼多多及未来发展?

[复制链接]
qiyecha 发表于 2023-8-6 21:51:0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抛开假货之类的不谈 拼多多的商业模式未来的潜力如何
如果拼多多解决了假货 未来会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怎样地位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inzhyu 发表于 2023-8-6 21:51: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数据显示,2021年第四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跃用户数达7.33亿,相比去年同期的7.199亿增长2%,增速不断下降的同时,第四季度的平均月活数相比上一个季度首次出现负增长
可以看出,降低营销换来的盈利增长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无法真正改变拼多多在低价的口号下依赖补贴获客的核心逻辑。


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砍一刀”等特色活动玩法,如今不仅带给用户的吸引力与新鲜感在渐渐下降,而且这种“砍价”模式本身也因为永远差一步的“成功结果”而被打上病毒营销的标签,一次又一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想要改变形象,摆脱烧钱的补贴玩法,拼多多也在一直努力地讲述它的新故事。不过当用户增长乏力成了所有玩家共同的命题,拼命努力的不只有拼多多,它的竞争对手也在转变思路
多家眼红的下沉市场上,阿里、京东等头部选手早早布局。近年来,来自三四线城市的用户占据了他们新增用户的绝大部分,同时还有淘特、京喜等重磅产品出现。
当昔日的攻守双方互换,这条拼多多曾一路飞奔驰骋的赛道上,必然还会有更多不惜花重金押注的竞争者出现。
幸运的是,在追寻新故事的过程中,拼多多已经凭借多年积累构建了强大护城河,目前仍然是中国电商平台拥有买家数量最多的平台之一,稳居第一梯队,而且已经成功建立起了稳固的用户心智。
当然,手握王牌并不意味着最终一定会胜利。
如果把线上购物按照有无明确目的性分为两种状态,前者是目的明确,省时省力的确定性购物,后者是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出于打发时间等需求而产生的不确定性购物,按照这种分类,淘宝与拼多多平台中产生的不确定性购物更多。



(图源:易观,国金证券研究所)

数据显示,从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来看,京东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在15分钟左右,而淘宝、拼多多的时长均在25分钟以上,这也代表着有更多的人愿意花时间在平台中闲逛,逛街氛围更浓,对平台商品内容的娱乐度、丰富度,甚至功能性要求更高。
正如马云曾说:“每天晚上大约有1700万人会逛天猫和淘宝,但是什么都不买,就是随便瞎逛。”
阿里准确地洞察了这种需求,积极发力直播及短视频,抓住了直播电商时代风口。在这个短短两年创造万亿GMV的风口上,不只是阿里,试图分一杯羹的还有新晋玩家抖音、快手,表现愈发亮眼。



(拼多多直播带货)

反观拥有同样基因的拼多多,尝试做多多视频,尝试做直播带货,兜兜转转却总是找不到一条又契合风口又适合自己的路。
未来如何摆脱补贴魔咒,如何加强用户高性价比心智,如何让已经拥有的数亿流量发挥出最大价值,又如何走出单一卖货模式,与消费者建立更加亲密的感情连接?
时间就是金钱。
新挑战接踵而至,“砍一刀”创造的神话已经成为过去时,未来拼多多还有更多的新故事可以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shf007 发表于 2023-8-6 21:52: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我是777777。有关拼多多电商问题都可以look我简介哦!
如何客观的评价拼多多及未来发展,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拼多多毫无疑问是电商界一个奇迹,很多人都在模仿他的成功模式。在阿里京东这两个江湖霸主的传统地盘,拼多多硬是在夹缝中开辟出一个新天地:短短的两年多时间,拼多多不仅注册用户量已经与京东比肩了,而且成交总额也不可小视。
据小道消息说,拼多多的强势崛起让马云与刘强东都坐不住了,纷纷成立“打多办”来试图维护江湖地位。婷克丽认为:拼多多的崛起自有其商业逻辑,并不是外力可以遏止住的。但是这个商业逻辑有一个非常大的瓶颈,如果处理不好,一路狂奔的拼多多即将碰到天花板。
拼多多的杀手锏:低价+分享
拼多多的崛起,是移动互联网第三波人口红利的必然结果。这群人绝大多数属于三四五线城市的低收入群体,是价格敏感型的客户,也是长期被忽视的一部分群体。而拼好货(拼多多的前身)早期通过自营的方式找到了这个目标消费群,然后针对这部分消费群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货。换句话说,拼多多的商业逻辑是,“先找到需要低价的人群,再找到低价的货。”
如何让产品更低价呢?传统厂家内销碰到最大问题是线下的渠道过长(一、二线城市一直到六线城市),大商场进场费太贵,货款押太久。传统电商通过砍掉渠道商利润、免费或低价入驻,及时付款等手段颠覆了大多数传统厂家。但面对传统电商“买流量—灌商品—催交易”的搜索式购买模式,厂家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购买广告位、关键词,用流量来转换交易额。拼多多则采取“商品力+消费接力”的策略,同时强调消费者的主动分享自发传播让商品几乎实现零成本的转化成交来极大降低产品成本。可以说这个低价已经被拼多多做到了极致。
除了低价之外,我认为拼多多另一大杀手锏是“分享”,激发了用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用户主权”。为什么?从商业逻辑看,因为传统厂家与传统电商的本质几乎相同,都是渠道为王,通过控制流量(线下的商铺、超市,线上的大平台)来“胁迫”消费者。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挟商户以令用户”。而进入社交电商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品牌,每个人都可以自带流量。而拼多多瞄准的三四线人群,既是价格敏感型,更是强关系型,“抱团砍价”带来的成就感,这就为用户快速裂变提供了机遇。
当然,特别要注意的是,“低价”符合人性,“社交”符合人性,但是“低质”是违背人性的。对这群“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来说,“低价”肯定是不够的,还要“优质”,换句话说,她们需要的是“占便宜”的感觉,唯有让她们觉得有便宜占,觉得占了便宜,才能激发她们去转发、扩散,引发裂变。而这对产品的基本要求就不是“低价低质”,而是“低价优质”。
低价优质为何难两全
拼多多的商家难道生产不出“低价优质”的产品吗?当然可以,但是这种“爆款型”商家毕竟是少数。
这种商家以生产植护和可心柔的纸巾厂为代表,以少SKU、高单量、短爆发为特征,以打造爆款为目的。换句话说,工厂将产能聚焦一两款“爆款”产品上,做到极致性价比,并削减掉品牌营销费用,尽可能的压缩供应链成本,通过薄利多销来获得市场。但是缺点是,该商家仅仅在品牌属性不强,技术迭代慢的少数行业,并能做好运营管理与提升供应链效率才可以如鱼得水。这一门槛就把很多商家排除在外。
“低价”与“优质”本身是一对矛盾。
按照商业逻辑,要想得到优质的产品,商家肯定需要加大在工厂、设备、工艺、原料、流程优化等方方面面的投入。而这必然导致成本与价格提高。只有消费者愿意出更多的钱为优质产品买单,企业才能有资金继续加大投入,生产更优质的产品。这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可以说,优质的前提是高价。我认为:京东以前之所以没有选择三四五线价格敏感型人群,很有可能是战略舍弃的结果,因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唯有支付能力与意愿更高的一二线中产阶级才是优质市场。
低价竞争策略的必然逻辑是低成本。在中国,低价格策略玩的不是“真功夫”,而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游戏。当价格低到一定的程度,整个行业无钱可赚时,良心企业就不得不退出,无良企业开始大显神通,掺杂使假、坑蒙拐骗……整个行业乌烟瘴气。
其次,我们要明白:能够生产“低价优质”产品的企业难找的根源是什么。
纵观低成本战略的手段,无外乎两个:要么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工艺、原材料等成本;要么是通过提升运营管理与供应链效率。但是前者“可遇不可求”,后者则通过科学管理还有可能做到。名创优品的老板叶国富曾有句话:把劣质的产品卖的很便宜,把奢侈品卖的很贵,这都不难,难在把优质的产品卖的很便宜。难在哪里呢?我认为:难在提升运营管理与供应链效率。
提升运营管理与供应链的效率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大家都知道,传统企业喊转型升级喊了很多年,但是真正做到的屈指可数。为什么?因为转型是从战略到企业家,到组织到业务模型全要转,所以转型挑战非常大,它是一个整体的转型。
正因为这类提升运营管理与供应链效率的“爆款型”工厂越来越稀缺,所以“质量问题”成为拼多多的致命弱点。网络上所有关于拼多多差评的反馈中,绝大部分都是对其产品质量控制的质疑。更要命的是,离开了“优质”,仅仅用低价策略维护的用户其忠诚度并不高,一旦有与拼多多类似的平台出现来分散用户的需求,那拼多多的护城河也并非坚不可摧。
拼多多应该怎么办
拼多多本质上是社交电商平台型企业,这类企业天生擅长与用户沟通与营销,管理是短板,加上拼多多这两年几乎是爆炸性增长,本来薄弱的管理更加跟不上。正因为如此,拼多多对质量把控手段除了简单粗暴的“处罚”之外,再无良策。这一近似“甩锅”的方式毫无疑问激化了拼多多与商家的矛盾,因此商家维权事件多次发生就毫不奇怪了。
奇怪的是,拼多多与商家都似乎是受害者。拼多多认为:对商家售假、虚假宣传惩罚是为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平台的声誉,毫无疑问是正当的;商家认为:没有我们不赚钱,甚至亏钱的低价产品,你怎么吸引那么多用户注册?你怎么发展这么快?但是“赔我们的钱为你赚吆喝”这个方式怎么玩得下去?你现在处罚我就是“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拼多多应该怎么办呢?个人建议三策:短策、中策与长策。
“短策”,拼多多最为紧迫的是,通过完善对商家的奖惩制度来重新定位与商家的关系。
其目的有三:首先是让用户放心,让用户确信只要是确实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就可以按规定获得赔偿;其次是让商家放心,商家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拼多多制定任何政策均会与商家反复沟通、讨论,绝不让商家成为“牺牲品”;三是让公众舆论放心。拼多多再也不要关起门来实施“家法”了,而是要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接受社会的监督,通过公平、公正、透明的行为来赢得公众的认可。
“中策”,拼多多当前三年内年需要做的是提升供应链效率。
具体来说,就是找每个品类中国数一数二的供应商,规模化采购,买断制供货,从工厂直接到用户的极致短链供应,管控每个细节,不乱花一分成本,加上7-8%超低毛利,真正做到优质低价。核心就是把握“两高两低”:高效率、高销量,低毛利,低价格。
“长策”,拼多多三五年要做的是重构价值链,或打造生态圈。
为什么要强调价值链。因为供应链代表着控制成本、流程优化、信息化以及重资产模式。而价值链代表着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知识和智慧以及轻资产模式。极端一点说,供应链创造价格,而价值链创造价值。在社交电商时代,只有创造的价值越大,用户体验才会越好,这才是真正的新零售的本质。
新零售并非简单的以渠道为中心的“线上+线下”,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利用社交属性与大数据技术,或者纵向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到终端的价值链,或者支撑、培育更多的“拼工厂”不断打造出让用户惊叫的产品与服务。
总而言之,产品的“低价优质”问题是拼多多当前必须面对的“瓶颈”,也是拼多多的“阿喀琉斯之踵”,如果完善好对商家的奖惩制度,那拼多多将会马上走出当前危机;如果提升了供应链效率,那拼多多将会成为与京东、淘宝并驾齐驱的一方诸侯;如果重构了价值链,或者构建了生态圈,那拼多多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零售“诸侯混战”格局的终结者。
zsqffff 发表于 2023-8-6 21:52:4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拼多多的热度已经逐渐下去了,而作者正是选择了这个时候来谈谈拼多多,可能大家也更有耐心去看到它背后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之前很容易在情绪化的争论里被忽视。
前段时间,拼多多引起的争议极其巨大。在我的朋友圈里,大家对它的评论基本就分成两类:
一类认为拼多多的做法完全不能接受,不仅是在用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也是在损害一些品牌商的利益;
另一类意见则认为,质疑拼多多的人是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无知,中国的低收入人群还不少,没有拼多多之前,他们就已经在乡镇集市、农村的小超市里买这些东西,如今在拼多多上买,和以前比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有可能获得一些优惠。
这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特别像当年川普当选总统之后,在美国社会造成的撕裂感,一拨人坚定地支持他,另一拨人坚定地反对他。拼多多面临的这些争议,在之前中国的科技商业领域里很少发生,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
不过热点都是短暂的,科技新闻层出不穷,不管大家之前对拼多多的反应有多激烈,到现在都应该相对平静了。我选择在这个时候再来聊聊拼多多,可能大家也更有耐心去看到它背后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之前很容易在情绪化的争论里被忽视。
拼多多前传
我想先说说拼多多的「前传」,看看整个产业大环境的变化是如何给它留出崛起空间的。
一个企业家朋友告诉我,大概在 2011 年底到 2012 年上半年,阿里做过一个判断,认为淘宝的用户数可能再涨三四年就要见顶了。所以他觉得中国电商的大格局基本已定,就是它和京东两分天下。基于这个判断,阿里开始针对现有的流量做更精细化的运营。
2011 年的 6 月,阿里把淘宝网分拆成了三家公司,其中一家是淘宝商城。2012 年初淘宝商城改名天猫,加强了平台定位,聚焦在大卖家和大品牌商上。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阿里当时的这个决策,会发现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个原因是打假。当时淘宝里鱼龙混杂,一些价格很低又不是出自大品牌商的产品,假货风险很大。阿里为了更好把控而做了天猫,把品牌商和大卖家迁移过去,因为这些人不会为了卖点假货而把自己的招牌砸了。
另一个原因是收入。在淘宝网里,平均客单价比较低,想向卖家收取比较高的推广费用有难度,而进入天猫的大卖家能在广告上有更大投入,这样阿里作为平台方也就能挣到更多的钱。
阿里的这个战略选择在当时看起来很合理,实际的效果也还不错。但是等到拼多多崛起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会发现它可能有一些判断的盲区,最明显就是中国网购人群的增长要比它预期的持续时间更长,空间也更大。而这个增长的人群,主要来自 3~6 线城市,还有中国广大的乡镇地区。
这个人群的爆发性增长,差不多是从 2015 年开始的,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个时间节点的存在。
2015 年末到 2016 年,小米经历过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需要优化,另一方面也因为它的互联网营销模式把能覆盖的城市人群基本都消费完了,线下渠道的缺乏,让它很难去开拓小县城和乡镇人群。
这时 OPPO 和 VIVO 的优势反倒体现了出来,它们在电视上打过多年广告,品牌知名度下沉得比较快,同时又在很多小县城和乡镇开了专卖店,迎合了这些地区用户进店买手机的消费习惯。

三、拼多多的崛起有什么启示?
1、消费升级?消费降级?消费分级?
2015年以后传统电商巨头纷纷开始作出消费升级的判断和布局,而拼多多的出现则引出了消费降级的论述,淘宝特价版的推出,又被视作阿里推行消费分级的信号。
消费升级、消费降级、消费分级,到底哪个理念更合理?
消费升级经济学的定义:一般指消费结构的升级,是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
消费升级,完整的表述应该是消费需求升级。这种趋势应该是消费者主导的。虽然近年来以阿里为首主打消费升级的口号,线上线下积极布局,但从拼多多崛起这一事件来看,阿里对消费升级的战略把握不够精准全面:如果阿里坚持把聚划算发扬光大,或者提前两年便推出今年的春晚广告、亲情号等举措,那么拼多多是否还有机会成长壮大则是一个未知数。阿里的消费升级战略可能过于偏重高品质电商的方向,针对的人群偏向“五环内的人”,而忽略了最广大的老百姓的需求。相反,拼多多虽然价格便宜,但他的用户中有很多以前并没有网购经历,有很多对价格敏感,追求性价比。
黄峥: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怎么看待消费升级、降级、分级三种说法:不能只从价格角度考虑问题,升级≠价格升高,价格降低≠降级。三种说法的核心在于消费,因此不存在所谓的消费降级,用户的消费需求是不断升级的,即消费升级,而消费分级的说法则强调了消费需求的层次性与不均衡性。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也不均衡,从电商平台角度来看,要意识到用户的消费需求升级步伐不一致,需要深刻洞察各类各阶层用户的消费需求特点,并实现差异化满足。
2、社交电商?
狭义的社交电商可理解为拼多多这种通过社交分享裂变的电商模式,广义的社交电商可理解为所有基于微信这类社交平台的电商模式。
拼多多的出现成功证明了社交电商不是一个伪需求。社交电商的本质,则是如何将社交流量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虽然拼多多这种爆款低价的模式不一定对所有社交人群都有效,但它给微信社交流量的商业化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参考价值,社交流量商业化变现的模式是可以持续的。
拼多多很难真正动摇阿里的电商根基。相反,拼多多的出现让阿里成功意识到自己可能忽略的一些问题,并推出亲情号、淘宝特价版等措施以期调整战略。相比已经爆发的拼多多,阿里更要担心的应该是跃跃欲试的小程序电商。
小程序自2016年推出以来一直不温不火,直到2018年年初才凭借游戏和电商逐渐爆红。截止到3月末,微信小程序日活用户数约2.5亿、已上线小程序约58万个。在电商领域,95%大型电商平台与众多品牌电商都已接入小程序并获得了海量新用户,蘑菇街小程序上线两个月新增300万用户、于小戈的电商小程序月流水过千万、小小包麻麻90%的电商月流水来自小程序……
就像拼多多黄峥所说“所有的电商都应该做小程序”。目前的小程序电商主要集中在大的平台、品牌,而之前以微信公众号形式存在的网红大V拥有大量粉丝,这一部分流量到电商的转化也可以想象。甚至以前靠熟人关系生存的微商,也极有可能被小程序电商改造。
微信在连接人与人之间做到了近乎极致,但之前在社交流量商业化这件事上并没有发力或者说没有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做这样一件事,而最后微信真正想要的结果,可能是一种无数分散的、中小体量的玩家依附于大生态系统的局面。如果真有这样的一天,那小程序势必在其中扮演极为重要的作用,到时候不仅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三只松鼠这样的品牌具有小程序,目前靠淘宝平台越来越难活下去的大量中小型商家也将拥抱小程序电商,或许微信以社交为主的定位会限制小程序电商的发展,最后的局面也不会彻底颠覆阿里电商平台,但这一切足以让阿里担心。
zxs1394 发表于 2023-8-6 21:53: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诚然,现在拼多多遭受到很多质疑,但是还是挡不住拼多多的发展趋势。在电商界成立至今短短三年,拼多多就做到现在与京东阿里并肩的位置,来势汹汹。它是如何做到的呢?未来发展前景又如何?接下来我们就从上面的两个点来讲述。


它是如何做到的?

在淘宝京东把购物市场瓜分的明明白白时,拼多多凭借全新的商业模式,成功拿下高份额的市场。


通过低成本、高销售的同时联动微信社交,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这种做法并不是薄利多销,甚至会比淘宝的利润更大。
这种购物模式,让拼多多迅速在低线城市站稳脚。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拼多多前期只顾着低价优势,却忘了质量把关的重要性。于是假货多、质量差、售后服务不好等一系列言论轰炸全网,给拼多多扣下低廉的标签。


但拼多多在品牌逐渐起步后,开始给自己洗白,加强整顿平台。还专门借节假日做活动为自己证明。之前专门做的限时低价购黄金,购苹果机,都是拼多多洗白的方式。向大众证明,拼多多并不是低廉,质量差的,而是平台给用户的福利。


同时,拼多多在广告上做足了功夫,像知名综艺大BOOS《快乐大本营》、《极限挑战》、《我是大侦探》等节目,都有拼多多的赞助,洗脑式的slogan:拼的多,省的多。即让用户发动群众的力量,又无声无息的把品牌理念种入人心。


拼多多还开展公益活动,帮助果农卖出滞销的农产品,还号召消费者在拼多多里“养农产品”,就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免费领取到相应的农产品。


未来发展前景又如何?
1、拼多多基于薄利多销的的商家原则,低价大量购买,是买卖双方共同获益的一个模式。在产品质量和商家信誉度上,这种行为,会让消费者回头率增加,乐意选择这个平台。同一个产品,同样质量,如果我跟你说拼多多会更优惠,你会选择不买吗?在消费优惠心理上,拼多多是占优势的。
2、拼多多目标市场主打二三四线城市,面对消费能力较弱的消费者,这个市场份额是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无限的。
3、拼购模式能给更多小企业提供销售平台,在现在的电商时代,小企业也会去开展自己的电商事业。而拼多多,就占有大额的市场,一个优质成熟的平台上,低价位高销售,对小企业来说还是很心动的。
综上三点,我们不难发现,拼多多的未来还是有发展前景的。
因此,在一个平台有用户提出非议时,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这个平台,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个平台优劣势。扬长避短,让它最大的功能,为自己所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qidi 发表于 2023-8-6 21:53: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最重要的是赢得并培养消费者对平台品牌的长久信任和厚爱,这样能在中国电商百舸争流的大市场下继续发展。拼多多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内迅速崛起,是因为它有清晰的商业定位:抓住了中国三四五级县市乡镇,和整个中国市场中的低收入人群这个大潜力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和社交电商的模式在不断填补和满足着这个低收入人群和地域消费需求的空缺。而拼多多似乎也深谙消费人群心理,他们所面对的消费群体多数以便宜、能用的的消费心理最为普遍,不在在意甚至不管是否为假货这一说法,好比前面一段时间拼多多很火的“砍价免费拿”营销案例,就可以反映出现在大众的消费心理还是以贪便宜为主,所以拼多多的存在是合理且有一定市场的。
但是假货这件事,我相信当下中国在打击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上是有一定影响力的。未来的技术也会对虚假产品的存在现状更加严苛,所以,如果拼多多想要继续发展走下去,关键在于它们是否懂得取舍。比如说维护消费者的消费权益,如何建立和维护自身的信誉,如何辨别是机遇和风险,都是未来的拼多多需要去思考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