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并不是毛主席最先说的

[复制链接]
随风飘向何处 发表于 2024-6-10 22:56:08|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吕端大事不糊涂“,其实并不是毛主席最先说的
毛主席评价人一向精准到位,例如评价叶剑英元帅:“吕端大事不糊涂”,说是就是长征路上,张国焘搞分裂主义,仗着人多兵多,企图挟持中央,,被叶剑英发现了电报,并及时报告了主席,主席当机立断,先行北上,避免了一次红军内部纷争。毛主席称赞叶帅: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说明叶帅当时党性严格,危难之时,及时出手挽救了红军。

但是吕端大事不糊涂,并不是毛主席最先说的,而是宋太宗赵光义称赞宰相吕端时说的。宋太宗在位时也是位有作为的皇帝,虽然比不上他兄长赵匡胤,但在位时也是励精图治,收服了北汉,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但后来在征服北辽时,粗心大意,中了埋伏,结果中了箭伤,久治未愈,疮伤发作而故。
那么宋太宗为何说吕端大事不糊涂呢?原来宋太宗时,吕端做了几件重要的大事,才让宋太宗如此评价。据《宋史·吕端传》记载:“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这就是宋太宗对吕端的认定。
吕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出身名门,吕端的父亲吕琦曾任后晋的兵部侍郎,吕端少年时聪敏好学,最初以其父的官位荫补千牛备身。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建立北宋,吕端调任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吕端为官时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多次遭贬,而吕端不以为意。吕端为人不拘礼节,从不为自己着想,世人以为吕端极为糊涂,然宋太宗十分赏识,力排众议,封官至当朝宰相,得到重用。那么是哪几件大事让宋太宗觉得吕端不糊涂呢?

第一,太宗想封乳母为夫人,但又不愿意。曾向吕端问过计策,说自从汉唐以来,有过封乳母为夫人的事情,要吕端给出个主意。吕端回答说:“汉唐与现在不同,那个时候或者是因国大,或者是因为名声好,才那样做的,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这么说吧,法无定法,礼无定制。”吕端这番话使得太宗大开心窍,遂没有加封乳母。
第二,吕端在相位上也就是几年的时间,他就主动的奏请圣上将相位让给了寇准,由寇准接任宰相,吕端自己又做了参知政事那个有相职无权的谋事官职。后来寇准也做了参知政事,按理说吕端在前,寇准在后,其名次排列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可是吕端偏偏奏明圣上要求把自己列在寇准之后,并得到了恩准。吕端不计名利地位,遇事顾全大局,处事以清廉简洁为原则,避免朝廷纷争。
第三件大事,是处理西北党项人关系上的事。宋时,天下战事此伏彼起,内部也不够统一。西夏李继迁造反,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保安军逮住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来想把她杀了。为此,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询问他有何意见。当时,寇准没有不同意见拿出来献上。在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就建议枕头太宗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其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祖母的情份上,就暂时归顺了宋朝,边境得到安宁。
第四,是太宗死后的事情,但也最重要。是吕端扶持宋真宗登上帝位。太宗立襄王为太子,有人十分不满。临死时,宦官王继恩忌恨将要继位的太子,就联合副宰相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阴谋另立楚王元佐为君,准备在太宗死后动手。太宗死后,李皇后派王继恩去召正宰相吕端,吕端当时早发现事情不妙,看出了王继恩的阴谋。他下令先将王继恩监禁起来,然后入宫见李皇后。没想到李皇后说:皇上已驾崩了,立他的长子为君,是否更好?公然想改太宗的旨意。吕端回答道:先帝生前立太子就是为了今日。现在他刚去世,尸骨未寒,我们怎能违背他的遗愿而另有亲君呢。说完,将太子请出,立为真宗。更有意思的是,当真宗垂帘与群臣相见,接受朝贺时,宰相吕端站立不拜,并走上前,拉开帘子,辨认确实是真宗本人后,才率百官下跪,三呼万岁。一点不含糊,突显他“大事不糊涂”的秉性。”
吕端是先朝重臣,贵为一国之相,可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拮据,无钱娶妻,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可见他平时的糊涂。后来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替吕家还清了旧账。以宰相之尊,而后人贫困至此,在常人的眼里何尝不是“糊涂”啊。”

1976年,病榻上的毛泽东在一次召见叶剑英时,口述了一句诗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一来评价叶剑英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果断,二来道出自己百年之后对国事的隐忧,希望他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