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在三联书店,他们共话“玩物不丧志”的奇人王世襄

[复制链接]
hhhh713 发表于 2024-6-10 11:30:06|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世襄这个名字,意味着一段传奇。
启功先生称其“玩物不丧志”、苗子先生谓其“治学凭两股劲:傻劲和狠劲”;杨乃济先生评其“大俗大雅,亦古亦今,又南又北,也土也洋”;张中行先生感叹“唯天为大,竟能生出这样的奇才”;尚刚先生赞他“对文物的深切认知与整体把握,后人无法企及”!
2024年是王世襄先生诞辰110周年。6月2日,“奇人奇书——纪念王世襄诞辰110周年”分享活动在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举行。文化学者赵珩,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古典家具专家田家青,中国嘉德拍卖总裁胡妍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等齐聚一堂,共话他们记忆中的京城“玩家”王世襄。活动由《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主持。

活动现场。
奇人:不拘一格的京城“玩家”
王世襄的身份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他是学问家:《明式家具研究》为中国古典家具研究奠定学术基础,编年体漆器图录《中国古代漆器》与《髹饰录解说》被誉为漆器研究“双璧”,他还系统性地研究介绍竹刻艺术,使这一清末以来已式微的传统艺术重见天日。
他是收藏家:家具、铜炉、雕刻、漆器、书画、典籍、古琴、葫芦、鸽哨……上至文人雅玩,下含市井小民善好赏鉴的器具玩物,无一不藏,且著书详细标明年代、来历、材质、制作工艺和传承意义,为鉴赏者打开一个充满情趣与意味的世界。
他更是生活家:爱吃懂吃、烧得一手好菜,酒楼名厨视他为知音。自小摔跤、放鹰、遛狗、猎獾,种葫芦、养蟋蟀、玩鸽子、逗鸣虫……玩得广泛,玩得执着,为玩不惜费时耗力爬梳古今文献、遍访师友,最终把玩做成了学问:《蟋蟀谱集成》《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说葫芦》无一不是填补空白的经典著作,将中国传统的玩好带到了现代,推向了世界。
奇书:重温经典传承的不止是学问
王世襄的书,是奇书。他的代表作《明式家具研究》被奉为这一领域的经典,而在漆器、竹刻等多个领域,他的研究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他对古典家具、中式饮食、摔跤技艺等方面的深入探索,更显现出他独特的生活理念和深远的文化视野。

三联书店于1989年开始出版王世襄著作,先后推出《北京鸽哨》、《锦灰堆》系列、《自珍集》、《明式家具研究》《中国金鱼文化》等作品。2013年,先生去世三周年之际,三联书店推出《王世襄集》,收录十部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其学问与人生:他的学问,被称作“绝学”, “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则充分展现了了中华传统文人的风骨与旨趣。
活动现场展示了多个版本的《王世襄集》及其代表作。不少观众在翻阅这些书籍时,都在感叹王先生的学术态度和对文化的热爱。通过这些作品,观众不仅看到了文化遗产的价值,更感受到了王世襄先生的精神魅力。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总结道,王先生的目标从来不只是收藏,而是希望将这些文化瑰宝展示给更多人,激发下一代对文化的兴趣。
追忆:讲述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次特殊的纪念活动上,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回顾了三联书店与王世襄先生合作的点滴。他特别提到王先生的《锦灰堆》系列,这些文章不仅饱含智慧,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三联书店总经理宋志军。
现场的嘉宾们也分享了他们与王世襄先生的亲身经历。赵珩、尚刚、田家青、胡妍妍等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与王先生的交往故事与学术互动。

文化学者赵珩。
赵珩回忆起自己八岁那年和祖母在后门桥的古玩店和家具店买东西,祖母看中一件明代黄花梨的柜子。那柜子俗称“气死猫”,镂空,是摆在厨房里的,柜子里的东西猫隔着柜子能看到吃不着。当时王世襄先生比他们晚到一步,也看中这个柜子。“这个柜子我的老祖母跟人家谈定是80元,还跟人家划价,说能不能便宜点,人家是分文不让。王先生晚到一步,就等着老祖母说不要。”多年以后,调到《收藏家》杂志当编辑的赵珩去拜访王世襄,两人聊起这段往事,发现王先生竟还记得那个柜子,并称赞老太太真厉害,不但80元买下来了,还饶了两样东西。时隔不久,王先生揣着135海鸥照相机来到赵珩家里,为那只明代柜子拍下了许多照片,以备研究之用。
在赵珩的记忆里,王世襄家里总是高朋满座。有一次正月里,突然来了七、八个河北农村的农民,穿着棉裤,底下扎着腿,背了好几个麻袋,里头不是鸽哨就是匏器。赵珩说:“平时找王先生的人很多,他也没有那么热情。但那次高兴得不得了。那时候他八十多了,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老人返老还童,像是二十甚至十几岁的少年。我真是为王先生高兴,王先生是非常天真、非常本色的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
尚刚谈道,王世襄先生特别博雅,对古代家具、漆器、绘画、铜佛、匏器都很有研究,但他成就最高的,一是明代家具,一是漆器,这两项研究可以反映他的著作富含的科学精神。家具方面的代表作是《明式家具研究》,漆器方面的代表作是《髹饰录解说》,这两本书后面有索引。尚刚说:“我们做学问的人都不提这件事,其实我觉得特别重要,因为索引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特别有用,方便检索,有益于研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美术全集》编辑出版,王先生担任了漆器卷的主编,为此写了导论,名字叫《中国古代漆工艺》。尚刚说:“全文连注释5万字,认知特别真切,见解深刻,资料全面、求证严谨,原原本本,每句话都凿凿有据,讲漆器简史或者中国古代漆器论,没有一本书可以与这篇文章比较。导论有注释240条,说清楚了他所征引的古代、当代研究的著书,是当代最完备的漆器研究的索引。”

古典家具专家田家青。
田家青回忆道,王世襄28岁在大学念硕士生时,为了研究中国绘画史所抄录了《十百斋书画录》二十二卷,他抄得不仅非常认真,而且还有一些他自己的观点写出来了。“第一大家对王先生有误解,他自己很谦虚,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太用功,我们看这叫不用功?我们现在的学者、学生看完了都得汗颜。他所有成绩来得不易,这纯粹是为了他研究宋代古代绘画做的资料准备,花了这么大的工夫。因此我们知道一个人成事,绝非像他自己说的玩,其实玩家不是他自己说的,是大家给他说的。他自己也很宽容,说什么是什么。第二看到他的天分,书法到28岁的时候,已经相当成熟,他有一股自然的灵性,那时候显示得非常明确,后来变得越来越老道了。”

中国嘉德拍卖总裁胡妍妍。
胡妍妍谈道,中国嘉德1993年成立的时候,延请了全国知名的艺术专家作为艺术顾问,王世襄先生也在其中。2003年,在嘉德十周年庆典的秋天,做了王世襄先生的藏品“俪松居长物专场”。“这场拍卖,至今还可以回忆起当时的火爆和出乎意料的场面,”胡妍妍回忆说,“当时那场拍卖,以铜香炉开始,拍卖师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上来喊5万,底下就喊50万,接着有人喊60万,一口一口叫上去。这不是我的专业,当时我完全看蒙了,我说这个东西,怎么是这个价钱?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铜炉?之后就有一个三足金片的立耳的铜炉,当时卖了160多万。在2003年来讲,这个简直是一个天价。我也不知道在座的藏家是否有心理准备,总而言之就是疯抢。”
当年王世襄先生也非常客气,谦虚地说,这个价钱不是真正的行价,好多是读者、朋友冲着我来,买高了。胡妍妍感叹:“实际上当时真是有聪明人,他们知道王先生是大收藏家,他的理念,他收的东西就是好,跟着王先生走准没错。后来大家拿回去研究,经过自己不断深入琢磨,这个圈子就越变越大。知道的人多了,懂的人多了,买的人多了价钱又涨上去了。”
“我觉得收藏应该是一个个人爱好。但是往深里说、大里说实际上是文化传承。所以从这点上来讲,收藏家不是价钱的血拼,因为我有钱买了这个东西。我觉得从骨子里的热爱是最打动人的,王先生这一点给我们所有人,所有后辈的藏家树立了榜样。”胡妍妍说。

活动现场,宁成春先生发言。
那些小到日常讨论,大到文化交流的回忆,无不展现出一个热爱生活、严谨治学的王世襄。在他们的讲述中,王先生不再是一个仅存在于书籍中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个对文化传承充满热情与执着的长者。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