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决心已定的领导改变主意?此人说服曾国藩,只用一件小礼物

[复制链接]
zke 发表于 2024-6-10 11:07:1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国藩攻灭太平天国都城后,慈禧给曾氏湘军集团下了两道圣旨,一道加官进爵赏其功,一道严厉申斥罚其过。
从这恩威并施的两道圣旨开始,慈禧与曾国藩的庙堂博弈就开始了。
慈禧要的是剪翼,只有剪除了曾国藩的湘军羽翼,威胁朝廷的拥兵自重甚至拥兵反叛才不会出现;而曾国藩要的却是护翼,但这翼要是护不好的话,不免又会陷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险境。
对慈禧而言,将此事的火候拿捏好并不容易。手上的动作轻了,曾国藩不会那么轻易就范,可一旦动作重了,则又可能引来逼其反的危险,在这个曾国藩武力最盛的时候,虽不能说他就是处于强势,但要说他处于事实上的弱势,恐怕连慈禧自己都不相信。
剪除羽翼向来比杀人要难的多。
为此,慈禧曾找奕譞和僧格林沁两位王爷商量对策。遗憾地是,这两位王爷,一位脑子不好使,一位四肢太发达,最终还是只能靠她这个强权女人拿主意。

高手与高手过招,一方往往会激发另一方高水平发挥。为了让曾国藩乖乖就范,慈禧随后使出的连环阴招可谓是既不露声色,又老辣无比,甚至可以这么说,她的连环三招简直就是逼人就范的高阶教科书。
具体哪三招呢?
官文负责诬陷;沈葆桢负责揭丑;僧格林沁负责威慑。总之,绝不正面跟曾国藩提半个字。
曾国藩是何等聪明之人。
面对官文诬陷湘军中有哥老会,沈葆桢扣押湘军将领抢夺来的私财,以及僧格林沁的大兵压境,未经深想,曾国藩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三人背后那只让人不寒而栗的大手。
这究竟是兔死狗烹的前奏呢,还是慈禧意味深长的敲打呢?
结合眼下太平军尚有二十万残余,以及湘军并无造反之实的眼下局面,曾国藩很快得出结论,慈禧使这连环阴招应该是逼己裁军。
想到这,曾国藩不免感到既无语,又无奈。
其实,慈禧的这三招用在枭雄身上正合适,招呼到曾国藩身上则有些过了,因为曾国藩压根就不是敢以势自立的枭雄。
殊不知,曾国藩早早地就给自己定下了调子——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说到底,曾国藩压根没想过夺江山,做枭雄,他要做的是千古忠臣,流芳大儒。
所以说,即便没有慈禧的逼迫,曾国藩也会乖乖地拿起剪刀。之前,他之所以没能立即着手裁撤湘军,不是他不愿,而是不好办。
一来不满裁军的将领大有人在,军心需要安抚;二来要裁军就要结清军中欠饷,而曾国藩没钱。
现在好了,再不能拿困难当借口,否则不知又会引来慈禧什么样的阴招打击。
下定必须立即行动的决心后,曾国藩拿出了霹雳手段,他决定十五万湘军水陆两支人马,只保留一万,剩下的全部裁撤,如果朝廷觉得还不够,剩下的一万也不留。
为此,曾国藩不惜借降将韦俊的人头来震慑众将,以达到强行裁军的目的。
与朝廷其实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为了自保,却把自剪羽翼剪到了完全自废武功的地步,曾国藩此举似乎“儒”得有些过了头,“儒”得有些不顾命了!

但曾大帅一言九鼎,谁又能让他三思而后行,进而改变这种自剪过了头的儒生之举呢?
最有可能劝阻曾国藩的本应是他那执拗张狂的九弟曾国荃,可事实上成功劝阻曾国藩的却不是他,而是平常很少说话的杨岳斌。
杨岳斌说服曾国藩的过程,十分的精彩,下面咱们就来聊一聊杨岳斌这场堪称经典的说服大戏。
大家伙可能对杨岳斌不太熟悉。此人是曾国藩的绝对嫡系,与彭玉麟并驾齐驱的湘军水师统帅。更值得一说的是金陵被湘军攻陷后,刚过四十的杨岳斌竟以武将身份被慈禧任命成了陕甘总督,左宗棠后来任陕甘总督就是接他的班。要知道在满清,以武职改授文职是极其罕见的,在杨岳斌之前,此种事在满清不过三例,由此可见,这杨岳斌绝非等闲之辈。
杨岳斌说服曾国藩,正是借即将赴任陕甘总督,特来向曾国藩辞行这一时机开的口。
见到曾国藩,这个平日里木讷无文,极像周勃的武人没有开门见山,他先是以嫡系下属的姿态诚挚地表达了对曾国藩一路栽培的感激之情,之后就是谦恭地聆听曾国藩对自己的勉励和关怀。
待曾国藩讲完那些勉励关怀的话,从未给曾国藩送过礼的杨岳斌却在这个时候从自己随身的包袱中拿出了一件礼物。
杨岳斌满怀感情地对曾国藩说:“卑职此去陕甘,路途万里,不知何时才能再与老中堂相见。这里有一件护身坎肩,送给老中堂,就算是卑职临别时的一点小礼物。”
见到杨岳斌这个举动,曾国藩既意外,又不愿接受,所以他并没有伸手去接杨岳斌递过来的坎肩,而是对他说了“这东西你自己留着更有用”之类的婉拒客套话。
乍一看,杨岳斌此举确实没什么亮点,一来他明知曾国藩从不收礼;二来对曾国藩而言,这礼物实在不咋地,堂堂两江总督,当世大儒,送点什么不好,偏偏送件不伦不类的防弹背心。
果真是周勃式的武人?
非也!
杨岳斌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高明的很。
他当然知道曾国藩不会收他的礼物,但他还知道,当自己说完接下来这段话的时候,曾国藩不仅会收,而且还会竖起耳朵听他讲。
“老中堂,卑职还有两件护身坎肩,足可在战场作防身之用。这件之所以送给大人,一来是它轻软,大人体弱,笨重的不宜;二来这件坎肩乃家父留下的,意义不一般。”
听到“意义不一般”这个说法,曾国藩不再客套,也不好再客套,于是问:“它有何来历?”
此问从曾国藩的口中一发出,杨岳斌的说服大戏算是真正开始了。

但表面上,此时的杨岳斌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件坎肩本是一个护排镖师的。三四十年前,湘江上有个很有名的护排镖师,他武艺高强,为人耿直,手下有十个本领高超的徒弟。镖师本被湘江上第一富有的排主所雇,多年来往于衡州、长沙、汉口之间,从来没出过事,沿途强盗都怕他。后来,老排主死了,少排主掌舵。这少排主不喜欢老镖师的耿直脾气,加之镖师也老了,于是几次想辞掉他,只是见他手下的徒弟都是江湖好汉,防盗护排少不了他们,只得依旧高价雇用。不好的是,老镖师没有看清中间的要害,他觉得自己老了,徒弟们长期跟着他,不能自立门户,出息不大,最后他就把徒弟们一个个地都推荐了出去。几年后,身旁的徒弟都走完了,少排主就把他给解雇了,老镖师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仇人害了。临死前,家父去看他,他送给家父这件坎肩,并沉痛地送了家父一句话——”
“英雄不可自剪羽翼!”
在这种方式下听到这“英雄不可自剪羽翼”,曾国藩心里猛地一怔,两眼直直地望着杨岳斌。
你以为送你的是坎肩,其实送你的是道理!
这道理你一定听别人说过,但由坎肩到故事,再由故事到惨痛教训包裹着的道理,纵使他是曾国藩,也不由地得振聋发聩。
意识到杨岳斌的深意后,曾国藩再无法拒绝这件坎肩,而当接过这件坎肩的时候,他也就成了聆听者。
这时候,平时少言的杨岳斌开始就事论事了,他说,老中堂要裁军,当然是英明的。一来江南的大仗已经基本打完,再养一支十几万的人马,既耗粮饷,又加重百姓负担,还让朝廷不放心。何况仗打久了,军营暮气很重,腐败成风,若不裁撤,也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但是,要是把湘军全裁撤了,无论是对朝廷还是对老中堂,恐怕都是不太妥当的。
这一段说下来,对杨岳斌来说,阐明自己看法的门就开了。先说故事那是敲门,再讲事实那是和曾国藩同路,接下来就该轮到和曾国藩一起推门看究竟了。
这种情况下,曾国藩什么反应呢?
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洗耳恭听的状态。

接下来就是杨岳斌亮干货的时候。
这位平日少言的武人告诉曾国藩,一长毛虽垮,但余部未灭,江南远没到刀枪入库的时候;二老中堂亲手创建的湘军,尤其是水师,那是大清未来抵御沿海洋人的基石,此石只能整顿加固,万不能彻底搬掉;三老镖师的临终遗言说出的是共同的道理,不做英雄则罢了,既做英雄,就不能自剪羽翼,因为老中堂自创建湘军以来,扫除了凶逆,却也得罪了不少权贵。倘若此时不顾一切地把湘军全都裁撤掉,后果不堪设想。四过几年皇上长大了,太后一归政,皇上不知昔日艰难,只见眼下太平,一旦听信了谗言,而老中堂手中又无一兵一卒,岂不是陷入了任人宰割的境地——
干货亮到这里,再朝下说,就差老中堂也是老镖师了。
到这,曾国藩其实已经让杨岳斌说服了。而被说服之后的曾国藩自然要问,那你说湘军应该保留多少人?
杨岳斌抛结论抛得依旧很精彩——依卑职看,要留三到四万人,至少三万人,不能再少了。此外,长江水师的二万人必须都留下来。不是卑职有私心,实在是老中堂亲手创建的长江水师不仅重要,更对老中堂忠诚。
有一点卑职敢拿性命保证,长江水师才是永远保护老中堂的那件牢不可破的坎肩!
瞧见没,又回到了坎肩上,多高明的升华!多让人感动且无法拒绝的升华!
如此一来,曾国藩怎能不欣然接受!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