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的“奸臣”,北宋因他而灭亡,但被后人称为“千古一相”

[复制链接]
lihao0522 发表于 2024-6-9 05:44:5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宋文坛有这样一位人,梁启超评价他为“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但是司马光评价他却是“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但不晓事,又执拗耳”。
杨慎则称其“为古今第一小人”,死后,更被人称为“奸臣”,说北宋因他而亡。那么,他究竟是谁呢?他又做了什么让世人对他评价如此两极分化呢?
他就是大家熟悉的王安石。关于王安石大家更熟悉的可能是他文人的身份,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大家知道了在写作中,要进行推敲,才能将意境表达准确。
而这种严实的写作态度也体现在他其他的诗文中,他的诗擅长说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在北宋文坛上能够自成一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生于江南西路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他的父亲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县令。在他年幼时,便跟着父亲去过很多地方,也让他见识到了民间疾苦,种下了开展变法的种子。
王安石从小就爱好读书与学习,记忆力超群,文笔精湛“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公元1042年,王安石参加会试,考中进士。因其卷中“孺子其朋”一句,惹得时任皇帝的宋仁宗不悦,与状元失之交臂,随后到淮南出任判官。
任期满后,他没选择回京入馆阁,而是选择调任地方知县,兴修水利、兴办学校,政绩斐然。先后辗转鄞州、舒州、常州等地,长达十余年。
可以说,这样一位为官一方造福百姓的官员,是怎么也和“奸臣”扯不上关系的,这一切都要从他主持的变法说起。
公元1067年,宋神宗登上皇位,渴望改变当前形势,缓解内忧外患之困。于是,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其实,早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就已跃跃欲试,想要变法图强,却没被采纳,而此次君臣一拍即合,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王安石变法,主要可分为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其中富国之法与百姓的生活紧密相关,包括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内容,而关键在于青苗法。
青苗法就是在青黄不接时,由国家放贷给百姓,之后再本利回收,可以说既方便了农民,又增加了国家财政。
但实施时,却因为触犯到了地主豪强等人的利益,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坚决反对。
变法伊始,王安石尚且能用“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作为武器,有力回击反对声音。
但随着本次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的态度在看到《流民图》以及曹太后、高太后的哭诉下发生动摇后,王安石的变法之路走得举步维艰,再也得不到更多支持。
再加上宋神宗和他长子王雱的去世,更让王安石心灰意冷,于是辞官隐居江宁。
王安石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王朝现状,出发点肯定是好的,而且其变法内容从现代来看,仍有一定意义。

但在变法过程中,没能更好权衡利弊,最终损害到百姓的利益,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这也是为何对他的评价如此具有争议性的原因。
而王安石差点被列入《奸臣传》则是因为南宋时期的宋高宗认为他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元凶”,将其编入《神宗实录》,而元朝又是在此基础上编纂的《宋史》,幸好元丞相脱脱心中对奸臣自有一套评价体系,才让王安石幸免于难。
试想,当初王安石在文彦博、欧阳修等人邀请他担任清要官职时,选择了接受,而不是一心谋求变法,他会落得如此骂名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但他会因此而悔恨吗?其实,这一问题的答案,他早已给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参考资料:
《宋史》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