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无论和谁相处,请戒掉你的“弱者心态”

[复制链接]
雪中幸存者 发表于 2024-6-8 23:42:53|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如何展示自己,
决定了别人怎么对待你。
作者:洞见MK
2012年,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梅隆·安德森,召集了二百多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小组活动。
他先让每个成员都参与了科学测验,以确定他们的真实智力水平。
接着,教授又让学生们根据测验中的表现,进行了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结果表明:
越自信的人,得到的评价越好。
这种人仿佛自带光环,即使在活动中实际贡献度很低,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至于那些唯唯诺诺、自卑胆怯的成员,就算付出了再多,都极容易被忽视和否定。
对此,教授总结道:
无论何种关系,一定不要以弱者的身份出现。
人和人相处,说到底都是看碟下菜。
你摆出一副做小伏低的姿态,别人只会觉得你没本事、好拿捏,把你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
懂得给自己抬身份,立下强大的人设,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
与人相处,一定要避免以下4种心态。
1
依赖型心态
有一种草本植物,叫做“菟丝子”,主要通过缠绕在大豆枝叶上,汲取其养分而存活。
这样的生存方式看起来很容易,可一旦离开了寄主,菟丝子很快就会死亡。
过度依赖的关系就是如此,看似亲密无间,实则暗藏危机。
电视剧《平凡之路》里,有一个很现实的情节。
一位全职太太发现了丈夫出轨后,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揭穿对方,而是找律师想方设法保住这段婚姻。
原因很简单,她没有收入。
结婚二十多年来,她一直生活在丈夫所承诺的美梦里。
养尊处优,出入高级场所,精心保养自己……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需要找一份工作。
后果就是,她完全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当丈夫强硬地离开后,这位太太彻底慌了。
她没了经济来源,也失去了精神支柱,生活一下子跌入谷底,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最终选择了自尽。
这样的遭遇,真是让人可怜,又让人惊醒。
郑渊洁说过:“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意味着把失望留给自己。”
人活一世,总有困顿无助的时候。
可不是你一摔倒,就会有人扶你;不是你一遇到困难,就会有人帮你。
对别人的依赖,就像一个回旋镖。
丢出去的时候轻而易举,但总有一天,它会自己主动飞回来,狠狠地中伤你。
所以,千万不要把幸福的权力轻易让渡出去。
路要自己走,苦要自己吃,事要自己扛。
等你亲自穿过了人生的风雨,变得强大而独立,别人自然会被你的魅力所吸引。

2
讨好型心态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掏心掏肺地对一个人好,却被对方视作理所当然;竭尽全力维护感情,却被别人冷眼相待。
那些付出的好意,最后全都变成了委屈的眼泪。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在一切事务中,适度是最好的。”
一味讨好,是关系里的毒药。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写过一个故事。
孙光林出生在一个贫穷冷漠的家庭,从小爹不疼、娘不爱,还被两个亲兄弟排挤。
一直以来,他都活得孤苦无依。
后来,为了融入群体,他主动巴结上了学校里的混子头头苏杭,做了很多自己所不齿的事情。
苏杭骚扰路过的女孩时,他跟着说污言秽语;
苏杭当众挑衅老师时,他默不作声;
苏杭在学校里四处招摇,欺凌弱小,他也混入其中,充当打手……
他本以为,这些举动能为他收获一段稳固的友谊。
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寒心。
有一次,苏杭为了在众人面前出风头,拿起柳条就对着他一通抽打,还像使唤牲口一样,让他趴到地上去。
身边的同学们也尖叫着、欢呼着,不把他当人看。
孙光林羞愤极了。
他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万般讨好,在对方心里却像狗一样卑贱。
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不再迎合他人。
他不再装模作样地假装拥有很多朋友,不再以牺牲自尊的方式求得别人的友谊。
渐渐地,孙光林反而实现了自洽。
即使离群而立,他的内心依旧平静而丰盈。
《人间失格》里有一句话:无论对谁太过热情,就增加了不被珍惜的概率。
很多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开始走下坡路,往往不是因为有一方做得太少,而是有一方付出太多。
真正舒服的友谊,从来不需要你踮起脚尖来够取。
用平等的姿态来相处,真心才能换来真心。
无论在什么关系中,适可而止的付出,远胜于没有底线的讨好。

3
受害型心态
作家古典在书中提到过一个“受害者天堂”:
天堂里的人,每天都围坐在一起。
讲述自己又遇到了什么倒霉事,过得有多惨,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却一概不理。
一连数年,他们都把自己困在痛苦里,不管怎样都无法逃出去。
事实上,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有些人一遇到问题,就会化身为“受害者”,把矛头指向别人。
每天怪这怪那,却从来不反思自己,时间久了,身边的朋友也变得越来越少。
心理学家武志红就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有一个女孩替自己的父亲来做心理咨询,她的父亲性格偏激,喜欢找茬,说话也很难听。
人缘不好,他说是老朋友们故意孤立他;
工作不顺,他怨领导有眼无珠;
女儿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他觉得女儿是翅膀硬了,故意疏远自己;
就连邻偶尔把垃圾忘在楼道里,他也会破口大骂,指责对方不安好心。
在父亲的心目中,似乎每个人都居心险恶。
他总是把自己当成受害者,时刻防御着,生怕别人占到他一点便宜。
渐渐的,家里的氛围越发压抑。
妻子受不了他的刁钻,被逼得搬了出去,另租了房子生活。
女孩的父亲,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人格。
这类人总把自己当成弱势群体来看待,只喜欢表达负面情绪,从不解决问题。
和这类人相处,别人再好的脾气也会被消磨殆尽。
古龙在《大人物》里有句话特别中肯:
“无论谁都应该学会先责备自己,然后才能责备别人。否则就表示,他只不过是个还没有长大的小孩子。”
怨天者无志,怨人者心穷。
只有巨婴,才会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哭天喊地,等着别人来拯救他的命运。
强大的人,都懂得向内归因。
犯错了就认栽,有困难就应对,不逃避、不迁怒,始终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当你也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能走出自戕的怪圈,夺回生活的主动权。
4
自贬型心态
网上看到一幅漫画:

一个男孩比较自卑,总是耷拉着脑袋,习惯在别人面前否定自己。
起初,别人还会好心安慰他几句。
但时间久了,大家都开始厌烦他这种行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
图中的小男孩,就是典型的“自贬型人格”
喜欢自贬的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分寸感,总是会主动揭露自己的缺陷。
这种低自尊的姿态,非但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反而只能换来别人的轻蔑。
自媒体人@阿落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阿落出生于一个小山村,父母早早离异。
母亲改嫁后,把全身心都放在了新家庭上面,对她漠不关心。
阿落长大后,考到了外省的学校。
但因为个子小,皮肤黑,再加上一口塑料普通话,她在同学中显得格格不入。
自卑的阿落,就开启了“疯狂自黑”的模式。
不论和别人聊什么,她都能顺便强调一下自己的缺点。
有人建议她换个穿衣风格,她说自己就是个土包子,不配穿。
有人想和她组队竞赛,她嫌自己能力不行,马上拒绝。
有人安慰她,鼓励她自信一点,她却说自己出身不好,估计一辈子就这样了。
一开始,大家都很同情阿落。
但是听她说的次数多了,很多人在心里渐渐生出了轻视。
有些人甚至开始使唤阿落,把她当成自己的工具人、出气包。
他们的举动,致使阿落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破窗效应”
如果一间屋子有窗户破了,没人去修补,不久后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
当你不断否定自己,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开了一扇“破窗”,如果不及时止损,很容易招来别人的恶意。
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不足,都会经历低潮。
如果你死盯着那些缺陷不放,无异于在旧痕上面添新伤。
想被人爱,必先自爱。
别妄自菲薄,别轻视自己,看到自己独一份的优势,成为自己最忠实的支持者。
人们更偏爱的,永远是那些把自己视若珍宝的人。

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过一句话:“你如何展示自己,决定了别人怎么对待你。”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释放你身上的弱者气息。
毕竟,他人不会因为你喊苦,就为你减轻负担;生活不会因为你喊疼,就对你手下留情。
从今天开始,试着夺回关系的主动权。
不自怜、不自卑、不怨叹,你也能活成自己的摆渡人,把感情经营得舒适自在。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