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征,得知司马懿军营中有位老人,长叹:吾命休矣

[复制链接]
qkw6358 发表于 2024-6-1 19:53:2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一直是一个被高度赞扬和推崇的人物。
在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之下,诸葛亮成为了三国“最靓的仔”,“羽扇纶巾”也成为了千古流传的智者形象。

然而无论如何也不能掩饰英雄迟暮,诸葛亮在人生的最后几年走了下坡路,五出祁山,无功而返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尤其是最后一次出征,诸葛亮屯十万大军于五丈原,与他对垒的是老对头司马懿,知根知底的两个人较量了无数次。
这次诸葛亮准备得很充分,可是当他得知司马懿的军营中有位老人后,不由得发出了一声长叹:吾命休矣。

五丈原上的千古一叹
234年春天,54岁的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大营。
在得知蜀军来袭后,魏军统帅大将军司马懿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那就是任你妙招千万,我就是一招拒之:闭门不出。
这一直是这些年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老招数,其对战的核心思想,就是针对蜀军远征而来的弱点:粮草长途运输相当的困难,只要拖下去,蜀军还得像以前一样被拖垮。

可惜的是,这次诸葛亮准备的太充分了,不但早早地就在渭水畔分兵进行屯田,而且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进行机械化运输作业。
还有一个重点,那就是诸葛亮说动了东吴的孙权,双方一起动手攻打魏国。
可惜的是,魏国当时比蜀吴的力量之和还要强大。
十万吴军竟然根本没有给曹魏造成什么伤害,甚至影响都谈不上,就灰溜溜地跑回了东吴。

本来说好的两面夹击,最后还是诸葛亮一个人扛。
可是对面的司马懿不但握有重兵,还像缩在乌龟壳里一样,就是不派兵出战。
诸葛亮几次三番向他挑战都没有用,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候诸葛亮知道,只有激怒司马懿,才能钓出魏军。

于是诸葛亮就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冠,并且还附了一封信:“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战。”
诸葛亮送这封信和女人衣服的目的,就是嘲讽司马懿不是男人,象个女人一样胆小怕战,不如回去做个“闺房小姐”。
当蜀军的使者来到魏军军营的时候,司马懿亲自接见了他。
看到诸葛亮送来的“巾帼”,以及诸葛亮的附信,司马懿只是皱了皱眉头。

他先把女人衣冠放到一边,和颜悦色地和使者唠起了家常,根本不问对方军事方面的事情,反而都是关于诸葛亮的饮食起居和健康情况,仿佛和诸葛亮根本不是敌人一样。
这个使者觉得,司马懿既然询问的都是人之常情的客套话,也就老实回答:丞相工作勤奋,起得早,睡得很晚。只是近来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司马懿还嘱咐使者给诸葛亮带个话,让他注意身体,不能“食少事烦”,要多休息。

当蜀国使者走后,司马懿情不自禁地说:“亮将死矣”“吾无患也”。
他看到左右将士不解的表情,就解释道:“你们看,诸葛孔明吃得少,事务又那么繁重,能支撑得长久吗?”
即便如此,魏军将士在知道主将受到羞辱嘲弄后,就都气恼地叫嚣着要跟蜀军拼命。
尤其是那些个猛将,个个要求请战出兵。

司马懿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法。
他没有打击这些将士的士气,而是再次采用了“拖字诀”。
他对诸将表示:好吧,我给皇帝上个奏章,请求准许我们跟蜀军决一死战。
魏明帝收到司马懿的请示后,召集大臣们开了一个会,这时,担任卫尉卿的颍乡侯辛毗站起来发言。
他认为作为一名统军主帅,司马懿深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道理,然而却要上书请示皇命,这表明司马懿根本就不想迎战。
但是同时,司马懿还不想打击诸将的积极性,于是就把这事往上推,皇上应该明令司马懿不得出兵。
魏明帝觉得颇为有理,于是就派辛毗担任持节使者,遏制诸将行动,并有权力来节制当时的魏军统帅大将军司马懿。
这一天,蜀军的侦察兵向诸葛亮汇报:魏营中的部队已经整装待发,可是营门口却有一位老者,手中持着黄钺,面对营门而立,没人敢踏出营门一步。
诸葛亮大吃一惊:这一定就是辛佐治。
在这之后,司马懿为了振作军威,鼓舞士气,屡次请求出兵,都被辛毗持节代表魏帝,给予了严辞拒绝。
而那些资深魏军将领都了解辛毗的为人和性格,知道他素来刚正、执法严明,因而也都不敢再像以前一样,嚷嚷着要去与蜀军决战。
当诸葛亮得知辛毗来到魏军中并有节制之权后,他就知道这次北伐又会无功而返。
而他却病得厉害,经常吐血,于是他发出一声长叹:吾命休矣。
让诸葛亮绝望的老人
为什么当诸葛亮听说辛毗到达魏军营中,他的情绪会那么沮丧,心情会如此恶劣?实在是因为辛毗太有名了。
辛毗出身于汉末魏晋“多奇士”的“汝颖”,当时,汝南和颖川两郡荀、陈、钟、辛四大家族出了不少的“奇士”。
辛毗就是这四大家族之一辛家的人,最初是在袁绍手下讨生活。
后来辛毗高瞻远瞩,认清了形势,立即转投曹操,被任命为汉议郎、侍中,并且兼任魏王侍中一职,算是曹操的近身谋臣。
辛毗的高光时刻,是在曹丕的身上实现的。
曹操一度在立曹丕还是曹植为魏王太子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文武大臣各有支持的对象,也是争论不下。
而这时候,唯有辛毗坚持国立嫡长的原则,认为按照礼法规定,应该册立曹丕。
后来,曹丕如愿以偿地当上太子,得意忘形的曹丕居然不顾礼仪,上前搂住辛毗的脖子。
由此,可以看到曹丕对辛毗的感激和信任达到了何种程度。
而当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继任魏王。
又是辛毗看出了曹丕的心思,主动出头,联络群臣上书曹丕,劝他代汉称帝。
辛毗的举动正合曹丕心意,顺理成章地经过一番装模作样的推让和禅让后,曹丕就成了魏文帝,而有大功的辛毗则被赐封为关内侯,任侍中之职。
曹丕当上皇帝这一年被定为黄初元年,当时中原连年大旱,多地蝗灾严重,可以说是饥荒遍地,当然洛阳也没有例外。
刚当上皇帝的曹丕想要搞一个“形象工程”,他决定从冀州迁十万户百姓到河南,以充实洛阳周边地区的人口,这样就不显得民生凋敝,而是生机勃勃了。
然而曹丕的这一决策,却遭到了众位大臣的一致反对。
曹丕很生气,决定不顾群臣的劝谏,而要一意孤行。
第二天,辛毗和众位大臣再次求见曹丕,曹丕当然知道他们还想要劝谏自己,因此他的脸色极不好看。
大家看到皇帝的脸色不对,都吓得不敢吭声,唯恐惹得皇上雷霆震怒。
可是辛毗却好像没看到一样,他单独上前一步,从容地说道:陛下,如今久旱不雨,蝗虫成灾,真是赤地千里,饿殍遍地,在这种时候,您怎么会忍心迁移百姓呢?
辛毗的话实在是有些噎人,曹丕虎着脸斥责辛毗:怎么,你以为迁民不对吗?
辛毗认真地回答:确实不妥。
这一下,曹丕气得脸都青了,生气地对辛毗说:“我不想和你谈论这些。”
可是辛毗却根本不管曹丕如何不高兴,而是继续从容地进谏:向陛下提出意见和建议,是我的责任;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和建议,是陛下的本分。何况臣所谈论的并非个人私事,事关社稷安危,臣不能不说。
曹丕知道说不过他,索性置之不理,站起来就要回宫。
这时候,辛毗紧走几步,追上曹丕后,一把抓住了曹丕的衣袖不放。
曹丕也急了,他用力地甩开辛毗,气哼哼地走入了内殿。
辛毗这一拉,可把跟来的群臣吓坏了。
臣下直面皇帝都有可能获罪,更不用说敢对皇帝拉拉扯扯了,这可是分分钟人头落地的后果。
他们劝辛毗就此做罢,赶紧走,千万不要惹皇帝再生气了。
可是辛毗却非常执拗,就站在那里,要等皇帝出来再说。
过了好一会,曹丕终于是消了些气,重新回到殿上,看到辛毗还站在那里。
便无可奈何地说:辛毗,你抓我的衣服为何如此急切呢?大庭广众之下,让我下不来台。
辛毗诚恳地表示:饥荒年月,再大规模迁徙,而且没有粮食接济,移民肯定会心怀怨恨,这样朝廷就会失去人民,因此我不得不力争陛下收回成命!
最后,曹丕不得不妥协,将迁移人口削减了一半,辛毗因此闻名天下。
这个事,后来被称之为“辛毗引裾”。
隋朝的杨契丹画过一幅《辛毗引裾图》,而唐朝的李翰编纂的典故合集《蒙求》时,也收录了“辛毗引裾”这一典故。
由此可以看出,辛毗绝对是一个狠人,他连皇帝都不惧,并且皇帝还要惧他三分。
这也是当他持节站在魏军营门前,那些所谓的骄兵悍将都不敢在他面前炸刺、撒野的缘故。
显然,诸葛亮对辛毗的为人、辛毗的事迹是极为了解的。
所以当他知道辛毗来到司马懿军中后,自己对司马懿的激将法就失去了任何作用。
而当魏军固守不出后,蜀军不战而败就是迟早的事了。
这也就是诸葛亮绝望的地方,他的北伐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命丧失五丈原
在司马懿唱红脸、辛毗唱黑脸的反复争执之中,坚守不出的魏军的士气越来越旺,而相反的与魏军对峙长达三个多月的蜀军却开始焦躁不安起来。
正在这时候,“事必躬亲”的诸葛亮由于过度辛劳,终于在军营里病倒了。
司马懿虽然坚守不出,却并不阻碍他派出小股部队对蜀军骚扰。
特别是当他探听到诸葛亮有病之后,为了干扰和刺激诸葛亮,司马懿派出“二千余人,就军营东南角大声称万岁”。
这一下,使得躺在病榻上的诸葛亮坐了起来,惊问什么外面发生了什么,探子报告说:“吴朝有使至,请降。”
诸葛亮当然知道这是魏军故意编造的谎言,于是禁不住斥责司马懿:“计吴朝必无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烦诡诳如此!”
当诸葛亮体虚神疲之际,司马懿的心理战对诸葛亮的侵害终于显现出来,他的病情急剧恶化。
最后已经知道此役无功的诸葛亮,为了蜀军能够安全地撤离,他不得不强支病体,摆下七星灯进行续命,估计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方法,以振作军心。
可惜的是功亏一匮,最后一日被魏延闯入,踩灭了主灯,没有能够成功。
于是没几天,这个年纪才54岁的蜀国丞相,就在五丈原的军营里去世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预感是极为准确的,他真的死在了这里。
当然在诸葛亮去世前,他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蜀军将领按照他的吩咐,密不发丧,而是把他的尸体裹着放在车里,各路人马有秩序地撤退。
魏军探子听到诸葛亮病死的风声,立刻报告了司马懿。
司马懿带领魏军追赶上去,刚过五丈原,忽然蜀军的旗帜转了方向,一阵战鼓响,兵士们转身掩杀过来。
司马懿大吃一惊,赶快拨转马头,下令撤退。
蜀军将领等魏军离得远了,不慌不忙地把全部人马安全撤出五丈原。
后来,百姓将此事编成歌谣嘲笑司马懿:“死诸葛吓走了活仲达!”
司马懿听了也不生气,说:我只能料到活的诸葛,怎么能料到死的呢!
他还亲自跑到蜀军原来扎营的地方,观察了诸葛亮布置的阵势,赞叹道: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而在这次战役中立下大功的辛毗,也于第二年在家中安静地老去。
当然,诸葛亮和辛毗都没有料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最后,是司马懿的司马家族取代曹魏,建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两晋王朝,成为了中原之主。
文/蓝风烛尘
参考文献:
[1]祖新,且说辛毗引裾,政工学刊,1996(2);
[2]吴天畏,诸葛亮之死,成都大学学报,1986(1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