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与和珅之间的关系,其实并非剑拔弩张、水火不容

[复制链接]
泪下兰泽 发表于 2024-6-1 19:49:57|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及刘宝瑞老先生整理的清代野史传奇《官场斗》的影响,很多人就认定清乾隆时期的两位重臣刘墉与和珅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死对头。
其实,这两位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且深谙为官之道的精明人,绝非如一些人想象中的那样处处明争暗斗、相互算计而势同水火。
抛开先入为主的固有成见,我们不妨拿和珅与刘墉做个客观公平的比较。你会发现,其实这“哥俩”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和珅是满人,具体来说属于满洲正红旗。与汉臣刘墉比起来,他显得“根正苗红”。后来乾隆皇帝干脆将十公主下嫁其长子丰绅殷德,使得原本就跟主子走得很近的和珅一下子成了皇亲国戚。试问:二等公民刘墉你拿什么跟和珅比?
或许有人会说,满清入关已历经了几代人,基本上已经汉化了,怎么还会有如此根深蒂固的满汉贵贱之分的念头呢?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美国不是一直标榜与鼓吹民主、自由与平等吗?但白人与黑人什么时候真正平等过?刘墉不是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还不至于连这个“眼力”都没有吧?
其次,从年龄上讲,和珅(1750年)与刘墉(1720年)相比,整整小了三十岁。这都差着辈分了。如此的年龄悬殊,理应包容大于对立,友善多于怨恨才对;且又前世无冤,今世无仇,犯得着相互较劲、暗自拆台?作为汉人与前辈,刘墉与皇帝的“亲家”作对,这是否显得极不明智、不自量力而自讨没趣?
既然是惹不起,又要经常见面打交道,为了彼此面子上过得去而各自安好,刘墉迫不得已做些违心的事也在所难免。有记载显示,刘墉对待和珅的真实态度居然是“委蛇其间,惟以滑稽悦容其间”。什么意思呢?面对乾隆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刘墉免不了也要放低身段、陪上笑脸而静默自守、虚与委蛇。
这倒是让我们看到了刘墉鲜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实在是与铁骨铮铮、慷慨激昂的高大上形象相去甚远。
我们再来检索一下这两人的从政经历,发现和珅的仕途比刘墉要顺坦得多,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扶摇直上九万里。
和珅的人生起点并不高,虽然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其童年却很是不幸:三岁丧母,九岁丧父。好在“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成年后的和珅精明能干、才识过人,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且颜值颇高,深得乾隆皇帝之宠爱。
和珅并非科班出身,虽参加过科考,却名落孙山。后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和珅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三等侍卫开始,短短几年之内,如同开挂了一般,职务快速升迁,先后担任和兼任众多关键性职务,如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等;兼任内务府总管、步兵统领等重要职务。拜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忠襄公。
伴随权力的不断累加与增长,和珅的私欲与野心也日益膨胀。其利用职务之便而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最终成为富可敌国的“贪官之王”。
再来看看刘墉,他是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的长子,进士出身,在地方上呆过许多年,干过学政、知府、道台、按察使等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调入京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尚书房总师傅以及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刘墉以为官清廉而著称,名播海内,深得百姓信赖。
但刘墉的后期却不断地犯错,以至于官声渐晦,名望大不如前,并因此遭受乾隆皇帝的多次责备。
举几个例子: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刘墉不慎泄漏与皇帝私下较为隐秘的谈话内容,乾隆大为光火,对其严加申饬。八月,乾隆委命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却因没有按规定行一揖之礼而被太常寺卿德保逮住机会狠狠地给参了一本。
屋漏偏逢连夜雨,乾隆五十三年,刘墉兼理国子监期间发生了乡试考生馈送堂官的贿赂案,遭人揭发弹劾后受到了处分。
接下来的一年,上书房的皇子、师傅久不到书房,刘墉做为责任人却放任自流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吏部侍郎。
乾隆五十八(1793年),刘博担任当时的会试主考官,却安排失当阅卷草率,导致违制与不合格的试卷很多。
一个“光荣了大半辈子”的“老同志”,如今混到了不怎么被“最高领导”待见的地步,刘墉是否应该处处谨小慎微、好好自我反省一番才对?在这种窘境之下,谁都知道不可树敌太多,以免遭受围攻或落井下石。如果换作是你,还会与和珅这种重量级的人物死磕到底吗?
据有关史料推算,刘墉与和珅的交往始于其回京任左都御史的第二年。他们奉命同赴济南办理国泰一案,在一块“亲密接触”了一个多月,彼此相处较为融洽。在此期间,作为晚辈,和珅主动配合刘墉,两人一唱一和,多有互动。从和珅写给刘墉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其曾赠予“刘老师”荷包、人参、伽香十八子手珠、手贴等物;刘墉也投桃报李,回赠和珅金刚经、端砚等。而且他们还在诗词往来中谈论佛法与禅机,感觉是不是特别地“超越现实”?
在与和珅同殿称臣的二十多年里,刘墉很少利用左都御史的稽查监督之权及担任吏部尚书对各级官员政绩考评等职务的便利,对和珅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弹劾。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不是和珅的表现如何优秀、以至于无懈可击,而是刘墉这位官场老手在权衡利弊之后所做出的选择性“失察”、故意“放水”所至。和珅是何等人物,岂能参悟不透个中玄机?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驾崩之后,扬眉吐气的嘉庆皇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并“廷议”凌迟。这时候刘墉站了出来,跟固伦和孝公主意见一致: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毕竟是前朝大臣,应改赐其狱中自尽。最后的结果是,和珅在自己家中用一条白绫了结了年仅四十九岁的生命。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固伦和孝公主之故而得豁免。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刘墉并没有对和珅落井下石,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抹难得的人性的光辉。
虽然贪腐是和坤最大的过错,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他的才华。和珅虽然聚敛贪财,但他也确实善于理财。朝廷要花钱办事,乾隆皇帝还得靠和珅变着法子来弄钱。
和珅是位挺有魅力的男人,当他的妻妾之一的豆蔻得知其死讯后,悲伤不已,赋七律二首挽之,并以此自悼。诗成之后,这位有情有义的奇女子从楼上纵身跳下,追随和珅而去。
再来聊聊刘墉,因为职务的属性,他也参过和珅及其他一些人,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与和珅之间就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刘墉并非一些人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他的外号叫“刘罗锅”,多半外在形象欠佳,加之年龄又老,与年轻、高颜值的和珅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从人品及性格上讲,刘墉可能还不及乃父刘统勋。刘统勋曾在乾隆七年弹劾过三朝元老张廷玉,令满朝震动。刘墉具备这种直言敢谏的担当与勇气吗?
乾隆皇帝是位权谋高手,他希望看到大臣之间相互制衡、斗而不破,他这个舵手才可平稳行船。
综上所述,在乾隆后期,“会来事”的刘墉与乾隆皇帝的“代言人”和珅之间,基本上是“各守本分”而相安无事。绝不是野史中描述的那样明争暗斗、水火不容。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