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导读 | 广东省中医院的变迁(之一:建院之初)

[复制链接]
ジ呼喚ジ 发表于 2024-5-8 15:38:49|来自:北美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语:
壮阔百年新征程,承前启后再出发!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院91周年。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负担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保卫人民康健。特殊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向导下,广东省中医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顾既往,凝心聚力,罗致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优美的将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连合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差异板块,体系梳理有益工作履历,通过收罗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苦故事及光辉刹时,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91周年、建校100周年献礼致敬!
第六篇章:
广东省中医院的变迁
负担“振兴中医”的使命,1933年,广州大德路一块占地面积仅300多平方米的地皮上,诞生了一家中医院,它就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广东中医院。今后,这里成为了一群为中医而生的有志之士寻梦启航的地方。
一、建院之初
(一)开国前
1.学校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史称“漏列中医案”引起了中医药界的极大愤慨。
1913年2月,广东中医中药两界人士联合粤九大善堂力量,假座广州十八甫南路爱育善堂,商量预备粤省中医中药学堂事故。同月,于广州上下九路张大昌寿世会馆集议,即席建立“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办处”,公推广东近代闻名的教诲家卢乃潼担任预备处主席,负责预备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1917年,历经艰苦,卢乃潼终极得到了内务部第198号批文,并凭借此文,佑广东省长公署发第151号指令,通过了学校创建的申请。
1924年,广东中医专科学校正式开学,卢乃潼任学校首任校长。

学校正门
从发起倡议凑集资金(1913年),到正式开学(1924年),历经整整10年,在1924年9月15日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举行了开学仪式,首任校长卢乃潼压抑不住心田冲动,脱稿发表了苦口婆心的精彩演讲:

——出自: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编. 岭南中医药名家 1[M]. 2010
“中国医学,肇自轩辕,逮乎宋明,始分科教士。晚近学术不讲,庸医充斥,为世集矢然,此非中医之不良,训练医之无人耳。不知中国天然之药产,岁值千万,民生国课多给于斯,傥因中医衰落,中药随之,其关系至大。本校设立之宗旨,习中医以存中药,由中医以通西医,生存国粹,维护土货,以养成医药学之人材,而举国皆登仁寿域矣。诸生来学斯校,志愿甚闳,惟医学博大博识,非研精覃思不能探其奥,且为人民生命所托,意见不容稍偏,千里毫厘,此尤不可不留意者也。鄙人滥竽学界十有余年,时会多艰,愧乏成效,惟差可自大者,恳切毅力而已,本校发展伊始,建立万端,樗栎庸才,深虞殒越,赖董事诸公,同心协力,粗具规模,兹所盼望于诸生者,勇猛精进,极深研几,一雪医学空疏之耻,他日学业建立,蔚为通材,非徒一校之光荣,抑亦全粤之光荣也。诸生勉旃。”
由此,学校创办。“前贤创造困难,始克建立开校伊始,经费窘迫,每年不敷数千元,承省港董事诸公筹款补贴,幸免辍学,创设之困难既云云,维持之艰苦复如彼。……”从这段校史的纪录中,可见抱团办学之艰苦不易。

——出自:刘小斌,郑洪主编.岭南医学史 图谱测[M].2015
“中华医药炳千秋,学术研求。广南东道,青莪毓秀,校舍好优游。师往哲,启新猷,晦明风雨共潜修,博采旁搜,上医医国,同心积极,玉函金匮,光耀满神州。”
由廖伯鲁作词,罗心铭作曲的,学校有了自己的第一首校歌。

——图1、2:我院建立之基础的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1924年创办)校门和教学楼,由医院基建处老员工胡耀基、吴维国提供
2.筹建医院
学校创办不久,为办理门生的训练问题,即把附属医院的建立摆上了议事日程。
1927年3月,为筹资建立附属医院,省港药业同仁特发《筹建留医院捐册弁言》号令:

——出自: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编. 岭南中医药名家 1[M]. 2010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立已三年矣,唯学医须求训练,故留医院之设,万不容缓,本校已相定对家世一百零一号门牌之屋,阔三间过,后门通大德马路,为医院地点,然购地修建创办之需,非五万金不可,本校当日购地六亩余,修建费及置图书标本校具,共耗十万金有奇,此时实无余款,故不得不为将伯呼之,此举为培植医材慎重性命而设,而相传四千余年之医学,岁销数千万金之药材,即藉以生存,善莫大焉,尚冀倾囊,不胜盼祷。”
从1927年到1933年,整整六年,在省港两地中医药界人士及外洋粤籍华人踊跃捐资下,共集腋银圆25万,终于在1933年9月,广东中医院建成,举行了完工开幕式。自此,中医学校有了自己的见习训练场地。医院的首任院长由学校校长陈任枚兼任。

广东中医院门诊楼
大德路上,一所楼高三层的当代中医院投入利用。院内有大小病房20间,病床30多张,设有各科门诊、药房、治疗室、照顾护士室、煎药室、供应室、清静间等。
由于医院结构参照了其时当代医院的模式,这与历史上的中医院或中医诊所很不一样,除了具备肯定医疗救治功能,另有维护公众卫生的服务本领,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
据资料纪录,从1933年8月到1937年1月,医院单门诊量就达到约80925人次,住院患者1364人次。

——出自:邓铁涛. 中医课本系列 附编南天医薮[M]. 2017
1938年,日寇进逼,广州沦陷,日军强占了学校作为宪兵司令部,医院被作为日军医院,学校被迫迁往香港。抗降服利后,国民党部队从日军手中汲取了校舍作为中区宪兵司令部,医院则由卫生处汲取为省妇幼保健院。
(二)开国后
1949年,新中国建立。在开国前一年(1948年),广东中医院复办。

——拍摄为大德路111号省中医院门诊大楼,
由医院基建处老员工胡耀基、吴维国提供
据老员工杨衍聪和胡耀基的条记回想,早在筹资兴校设院之初,有两个地块。其一即既往医院的住院部一、二号楼的地段,用以兴建中医药学校;其二即门诊部大楼的地段。开国前后的医院,其占地的面积仅为39.8米x 22米,即875.6平方米。
据老主任药师黄仲甫的条记回想,1950年的医院,楼高三层,一层是门诊、药房、查验室,而药房就设在大德路旧门诊左边楼梯底下,面积不到10平方米;二层是住院病房、三层是住院病房(含员工宿舍)。由于医院是一所社团、团体性子的医院,每天门诊量大概20~30人次,学校加医院的员工,在开全院大会时,仅有17人。
1953年,广东中医院被卫生厅担当,改为广东省中医实行医院。改制时,增建了病房楼(即现用的3号楼),该楼底层为医院行政办公用,而二层及三层为住院病房。其时,医院有职工30人,病床30张,日均门诊量40多人次,整年总门诊量10152人次,业务收入仅数千元。
据基建科老员工吴维国的条记回想,改制后的省中医院,就是在大德路上一间约1500平方米约三层半楼房,加上住院部内的一间“大庙”(礼堂)和一些零星房屋约2000平方米修建面积。
据老员工杨衍聪和胡耀基的条记回想,纪录得更为具体,改制后,医院兴建了一幢座北向南,由前后各建一座三层楼以两条吊桥连绵在一起的工字型框架结构楼房,其修建面积为1435平方米。
首层为门诊部,其修建面积为434平方米,设有中医内、外、妇、儿、骨伤、针灸等科以及西医内科和放射室,每天仅上午应诊。
医院大门内“首进”东侧为挂号收费处及院长办公室:其西侧为一个约24平方米的中药房及一个约4平方米的西药房。中药房内搭有阁楼作中药堆栈。
“二进”中间为过道,两侧各有一个约40平方米的大天井以利采光通风。
“三进”较大在过道的西侧设诊室6间,供中医内、妇、儿、针灸各科开诊之用;在通道的东侧设大小诊室各2间;大者作骨伤科、外科及治疗室之用,小者为西医内科及放射室。
“四进”为后院,占地220平方米。其东西两侧共建有附属修建136平方米;分设有煎药室,中药剂改研究室、中药加工泡制室、大伙房、洗衣房、卫生间以及两个单人重病室。
院内西北角设有清静间,其旁后门,隔麻行街与中医药学校相望,可相互往来。
二层为住院部,其修建面积为513平方米(包括南面飘出行人路部门)。前座中心设一医护办公室,其东西两旁各设大病房两间。前座通过吊桥与后座相连。后座设有小的病房12间。全院共有病床30张,但从未试过入住满员。
第三层的修建为488平方米。其南面前座的中心,辟一大厅作集会室之用,别的部份均拨作职工宿舍。由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遂于前座平台上加盖临建八间作宿舍。由于风吹日晒雨淋,居其间者颇以为苦,但从未闻有怨言。


——由医院基建处老员工胡耀基、吴维国提供
1955年,经卫生厅正名为,“广东省中医院”。
1956年,医院进一步发展,员工人数近百人,医院设有门诊、急诊,病床数从30张发展成为50张,即综合病区;门诊服务病人量增长到日均约450人次,最高额560人次,即增长了30多倍;科室由仅有内科、针灸、正骨三科发展到内科、妇科、儿科、正骨科、针灸科五科,还预备开设外科、痔瘘、眼科等。
据照顾护士部老护长罗莉英的条记回想,1956年时,医院正门的左边和对面分别是两家殡仪馆,走进医院上班多少有点不寒而栗,不过这两间公司没几年就搬走了。右边有一间亚洲汽水厂,后来也搬走了。其时的医院只是一幢大抵的四层楼,第一层右边有一间小房是挂号处,正面有两间诊室,一间内科,一间骨科,二楼是针灸室和正预备开设的痔疮科。三楼有几张病床,四楼是宿舍,这就是其时的医院。
据中医院第一个精良女中医,妇科学术带头人李丽芸主任的条记回想,其时设在医院门诊楼一楼的内科门诊,是一间大诊室,内有诊台56张,全部内科大夫都在这里接诊病人。
1958年,随着广州中医学院迁址三元里,原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的两层教学楼也改用为住院病房,据老员工、骨科学术带头人黄宪章主任的条记回想。

——拍摄于:1962年的广东省中医院
图示:何竹林(中)、岑泽波(右)、何超常(左)
由医院骨科提供
1959年国庆,医院规模进一步扩大,员工人数增长到约190人,病床数增长到约100张,并拥有了一座综合性办公楼,把其时的门诊楼增长了一层,构筑了两座职工宿舍,有了外科和手术室。



——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广东省中医院,
住院楼走廊楼道、小花圃水池边,
由医院老副院长黄少英提供
【精彩预告】
下期更精彩!详见第六篇章:广东省中医院的变迁(之二:第一次变迁——20世纪70年代,拆掉麻行街礼堂,建住院大楼)敬请关注!
参考:《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引导专家:吕玉波
编写:黄少英 胡延滨 卢悦明
实行编辑:卢悦明
考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宋莉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