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阿拉伯国家加起来打不赢一个小小以色列?

[复制链接]
cdra 发表于 2024-4-9 14:04: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阿拉伯国家打不赢以色列?似乎所有的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都不能拿以色列怎么样,即使不考虑的美国的因素,局面好像也不会有什么改观。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stcshyq 发表于 2024-4-9 14:05:2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利比亚干涉乍得内战,哈夫塔尔有飞机坦克大炮的前提下,被非洲人用皮卡车打败俘虏。而垃圾到这个地步的哈夫塔尔,在今天利比亚内战居然节节获胜。
中国历史上找不到如此奇怪的例子。
因为他拥有飞机坦克还被非洲人用劣势武器打败俘虏,校长残兵败将当年在东南亚也是虎踞一方的,所以不能拿校长来对比,校长厉害多了。
中东战争的下限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还无下限。
其它栏目只拥 发表于 2024-4-9 14:05: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到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34年间,五次战争,但为什么我们习惯叫他们“中东战争”,而很少有人叫“阿以战争”呢?
因为交战双方从表面上看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集团,而实际上,这是一场典型的冷战时代的代理人战争(尤其是第一、第三和第四次中东战争)。

首先,以色列这个国家能够出现,并不单单犹太民族什么千年的复国情节导致,而是近代西方大国在中东地区制衡阿拉伯人的考虑。
在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A.J.贝尔福,致函英国国籍的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大富翁罗思柴尔德,前者代表英国政府,向后者表示:赞同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这封致函信,就是著名的《贝尔福宣言》——



1917年11月,大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一年。此时的西线战场、美国参战,大大缓解了英法协约国集团的压力;东线战场,俄国尚未发生十月革命,俄国资产阶级政府依然吸引德国的注意力。
还有一个南线战场:在中东地区,英国鼓动和领导的阿拉伯民族大起义,已经把土耳其赶出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英阿联军(阿拉伯人主要是游击队性质)即将收复约旦和叙利亚地区。
有一部经典电影,是反应一战时期,英国特工人员前往阿拉伯半岛,联络当地贝督因部落酋长,组织游击队,打击土耳其的故事。《阿拉伯的劳伦斯》——



英国在这个时候,向犹太复国主义者给出明确信号的《贝尔福宣言》,其动机非常明显——
在阿拉伯民族大起义之前,以圣裔谢里夫侯赛因为首的起义者,就明确对英国表示,要求建立一个囊括整个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到黎凡特的确的“大阿拉伯帝国”。
而在一战中,英国煽动阿拉伯人发动民族大起义,其目的是打击土耳其,并不是支持阿拉伯建立自己统一的的民族国家。这个“大阿拉伯帝国”将会削弱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和利益。
所以英国表面上表示支持,而私下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加以阻挠
其采取的办法就两个:
1、在阿拉伯人当中分化瓦解,扶植多个势力,建立多个阿拉伯国家,防止出现统一的阿拉伯民族正确。今天沙特阿拉伯、约旦、伊拉克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建立的国家,在这一地区并存,就是受西方国家分化操作的结果。
2、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对这一地区的阿拉伯势力形成掣肘。
所以说,以色在建国之前,就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在1947~48年建国之初,又得到美国的支持。

反过来说,多个阿拉伯国家并存的现状,导致他们相互之间矛盾重重。
这些阿拉伯国家,有酋长君主政体(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有立宪君主政体(约旦)、有政党共和政体(叙利亚、伊拉克、埃及)。不仅有政治积怨,还有领土纷争等历史遗留问题。
比如,由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建立政权的叙利亚和伊拉克,沙特等酋长君主政体国家就长期怀有戒备心态。
其次,在历次中东战争中,诸多阿拉伯国家矛盾也很尖锐。埃及和叙利亚曾经是对以战争的主角,而与以色列完全不接壤的沙特,虽然口头上表示反以色,但历次中东战争中,他只提供有限的资金援助,却不出兵。
相反,伊拉克的萨达姆,为了在阿拉伯国家联盟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尽管伊拉克与以色列并不接壤,但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萨达姆却表现的非常积极,派了两个精锐的陆军师参战。

就在1974·1978年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历次中东战争中的反以先锋埃及,在总统萨达特的领导下,迅速转变了反以外交姿态,主动和以色列展开和谈,出访特拉维夫,在美国的调节下,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签署《戴维营协议》,结束两国长达30多年的敌对状态。随后以色列推出西奈半岛。
萨达特、卡特、贝京——


因为埃及是私下、单方面与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没有告知其他阿拉伯国家。因此“戴维营协议”签署后不久,“阿拉伯国家联盟”随即在伊拉克巴格达召开会议,将埃及从联盟中除名,并宣布对埃及采取经济制裁。
这次会议,却让伊拉克的萨达姆出了风头。萨达姆觉得,埃及被除名,正好给他机会,可以借此提升伊拉克在阿拉伯联盟中的影响力。野心膨胀的老萨,两年后发动了两伊战争……


除了阿拉伯国家质检的矛盾以外,就是冷战两大集团的较量了。
如果简单看下历次从第二次中东战争到第五次中东战争的战场指挥与武器装备情况,就会发现一个特点: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都大量装备苏式武器:
埃及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用的是苏制“蚊子”级导弹艇和“冥河”导弹……
叙利亚使用苏联的米格23战斗机,在贝卡谷部署苏制萨姆6防空导弹……
伊拉克萨达姆更不用说了,T72和飞毛腿导弹更是名声在外的毛子货……

在冷战时期,苏联一直努力在阿拉伯地区发展影响力。其特点,是他主要对采取总统制、共和政体的阿拉伯国家展开联系。
在近代历史上,阿拉伯早期民族主义运动和民权运动中,出现了“阿拉伯复兴社会党”。
1953年成立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吸收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苏联、法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很多政治主张和文化元素,鼓吹阿拉伯民族主义,在强调伊斯兰教对于阿拉伯民族的重要意义的同事,还很大度的兼容其他宗教和党派(该党早期创始人很多是基督徒),强调民主和平等平权,反对封建守旧的贝都因部落酋长贵族政治,高调宣扬通过发动社会运动和革命,建立进步民族政权。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早期的一些政治主张,主要有以下部分:
1、强烈的反以(色列)、反犹意识,抨击西方对阿拉伯民族的殖民入侵和各种军事、经济侵略;
2、高举“社会主义”和“革命”旗帜;强调民权平等,反对封建守旧的贝都因酋长贵族特权政治(贝都因意为“沙漠中的人”,是阿拉伯民族当中最重要的一支,今沙特阿拉伯等国国民大都是贝都因人);
3、相对而言比较世俗化,在强调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民族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能包容其他宗教(该党早期一些创始人是基督教徒)
早期的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总体而言表现出浓重的民族主义、左翼运动与社会主义改革等看似符合时代潮流的进步元素。这些特点,在早年的萨达姆本人身上都有所体现,比如说他是贫农子弟出身、年级轻轻就多次参加暴力革命,失败了就逃亡“革命圣地”叙利亚躲一阵子,然后伺机再回来继续革命。

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采取共和政体的阿拉伯国家,都具有显赫的影响力。冷战时代的50~80年代,苏联和这些阿拉伯国家关系比较密切。这些阿拉伯国家向苏联购买了大量武器,还有诸多苏联军事顾问。
相比之下,沙特等酋长君主制阿拉伯国家,则长期是美国的盟友。同在一个阿拉伯联盟里的国家,却分别和美、苏两大阵营搞关系,根本利益就吃不到一个锅了。
埃及同样是一个典型:在萨达特改善与以色列的关系的同时,他领导下的埃及,也改变亲苏路线,改为亲美。
埃及外交政策的重大改变,还对70年代末~8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一些影响:埃及改走亲美路线后,把此前从苏联购买的大量武器交给西方国家做研究,当时的中国也从埃及得到了一些苏联装备,据说有米格23和米格21的改进型号。
总之,在大国博弈体系,下自身又没有实现彻底民族国家、各打小算盘的阿拉伯国家,是不可能真心“联合”起来,击败以色列的~
为什么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这么铁?海湾战争前的伊拉克有多发达?
∮冷雨夜∮ 发表于 2024-4-9 14:06:3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以为中东战争是 阿拉伯人 VS 以色列。
其实中东战争是 帝国主义国家 VS 阿拉伯+以色列。

犹太人二战后千辛万苦跑会强敌环伺的耶路撒冷建国,难道真的是两千年故土难离吗?当然不是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不希望看到中东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哪怕是落后的伊斯兰教法封建国家(类似鞑清)或者形式上统一的犹太人买办国家(类似常凯申)都不行。当然帝国主义也不希望看到犹太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闷声发大财。

所以让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彼此放血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且阿拉伯人还是英法的走狗,放阿拉伯的血还可以顺带让英法这两个殖民帝国时代的百足之虫彻底分崩离析,对于美帝苏修来说,这是一石三鸟稳赚不赔的买卖啊。

所以说小国的悲哀就是这样的了。至于阿拉伯人的战五渣本性反而不是那么重要了,就算阿拉伯人真主附体,真的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打败了犹太人,把犹太人逼得再度流亡海外,那也不过是一时的胜利,帝国主义的走狗和鹰犬随时可以打着正义的旗号回归。
wsf960530 发表于 2024-4-9 14:07: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打不赢才正常,打赢了不正常。
首先,不存在阿拉伯国家集体围攻以色列,实质上只有一个埃及叙利亚同盟在对抗以色列。
除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外,其他中东战争实质上最多只有埃及和叙利亚在同以色列交战(第三次战争约旦打了个酱油),其他国家都只是出钱和派志愿军的水平而已。第二、五两次战争更是分别只有埃及、叙利亚孤军奋战,甚至第五次中东战争到后来只有一帮巴勒斯坦流亡者在抵抗。
阿拉伯国家从来都没有团结过,内部分为亲苏的共和派跟亲美的君主派,共和派内部又为争做盟主而勾心斗角。每次战争最多只有一两个国家出全力而已。以第四次战争为例:约旦一方面向叙利亚派出了志愿军,一方面竟然又向以色列通风报信以求自免;伊拉克派了两个师到叙利亚,但伊、叙两国因为复兴党内部路线斗争的原因互相提防,结果伊军只有一个师在局部参加了战斗,甚至还跟叙军发生了内讧;整个战争中,阿拉伯方面号称动员了九十万大军进攻以色列四十万,其实在前线是以最多十六个苏式师(10个埃及师、5个叙利亚师、1个伊拉克师)进攻八个美式师(南线5个、北线3个),这个兵力对比就是换成苏军也是很吃力的:两个经过二星期高强度进攻作战后的苏军师,即便是驻德集群的精锐,也是很难抗衡一个美军师(哪怕对方同时经历了二星期高强度的防御作战)的,就更不要说突破后者防御了。加之埃叙联军在装备、训练、指挥等方面上同以军的差距均大于苏美之间的差距,被反杀也就理所当然。
这就跟14到17世纪欧洲天主教国家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多次十字军差不多:难道近代门槛上的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真打不过奥斯曼?
非也,心不齐啊!不然神罗、法国、西班牙跟意大利航海共和国加起来早把君士坦丁堡给打下来了。问题是,大家内讧还来不及,谁肯全力出击呢?结果每次都是匈牙利、威尼斯或者奥地利一国为主来对抗奥斯曼,自然难免摩哈赤的下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挟对奥斯曼的全面优势尚且如此,何况综合国力之和本来也不见得比以色列强到哪里去的阿拉伯诸国呢?
其次,以色列背后有列强较大力度的支持。
五次战争中,阿拉伯联盟形势优势最大的是第一次中东战争。这一次战争中,阿拉伯参战各国多为君主国;虽然内部也在勾心斗角(不然不会傻到分兵、停战),但矛盾相对比较弱。此外,当时阿拉伯国家有英法训练、参加过二战的机械化正规军,以色列则只有民兵组织改编的轻步兵。各方面来看,阿拉伯国家都处于压倒性优势,这也是他们有拒绝联合国分治方案对以开战的信心所在。然而,此时美苏两大国却认为阿拉伯君主是英法旧殖民势力的走卒,因此全部站在以色列一边。美国送钱,苏联送武器(捷克斯洛伐克给了大量武器)送人(不少白俄罗斯等地的苏维埃抵抗运动游击战士移民以色列加盟以军)。就连当时还在陕北兜圈子的新华社都发文吹以军抵抗殖民余孽连战连捷,世界舆论无疑全面倒向以色列。结果,以色列在获得美苏支援后迅速转入反攻,阿拉伯联军却因得不到宗主国的军需补充(英法那会儿还实行粮食配给呢!哪有钱送小弟~)而沦为一次性军队,被击败。
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埃及时来运转,因为同第一次战争时以色列类似的原因,得到了美苏共同支持,从而翻盘。但埃及的胜利也意味着英法旧体系的崩溃,很快法国退出阿尔及利亚,英法殖民帝国土崩瓦解,冷战随之全球化。埃及不得不在美苏之间选边,以色列也随之成为美国盟友。这样一来,以色列在后两次战争中仍能获得比埃叙同盟更强大的外援。
第四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几乎全军机械化,而阿拉伯军队投入战场的16个师中还有8个师未完全实现机械化。到第五次中东战争时,以色列军队的美援装备在技术上已经领先叙利亚军队的苏援装备整整一代,战争的天平已严重失衡。
最后,以色列在社会体制上确实先进。
这个不说了,一目了然。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从中东欧带来了一系列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社会体制,碾压阿拉伯较落后的体制理所当然。后期以色列虽然对内转向保守化,对外搞殖民侵略不得人心;但阿拉伯国家自己的社会改革也纷纷失败,自然更是只剩被以色列碾压一条路,直到最后彻底放弃治疗,转而同以色列和平共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的这个体制优势实质上是不断衰减。现在的以色列已经把老本吃到了教权派寄生虫坐大、贫富差距悬殊、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地步,比起阿拉伯人来说还有没有体制优势真是值得怀疑。当然这种国家在完蛋前还可以自爆一下,值得期待。
其实,以色列军队也并非总能在战场上对阿拉伯国家形成压倒性优势。第四次中东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南线埃及军队在战争初期曾取得压倒性优势就不提了,北线叙利亚军队也曾用一个加强师把以军的两个装甲旅拉进消耗战。然而埃及最高统治集团竟然不知如何利用这个胜利,自己陷入了目瞪口呆之中,把数十万大军摆在一个不能进攻又无法防御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更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在作怪了。
qunyyy 发表于 2024-4-9 14:08: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一个和组织能力密切相关,但又不是战时各种局势的问题。
什么先进的落后的,这些很多时候其实是平时的问题。
如果给阿拉伯更好的指挥人员以及更好的兵器,以及国际环境没有调停,那除了极少数时候,阿拉伯人有没有可能打赢呢?
没什么可能,即便有高达和米加粒子步枪也未必打得赢。

就说军事上好了,阿拉伯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军人。
阿拉伯国家文盲率一直很高,而在二战后,阿拉伯军人的地位和原来氏族“军人”或者说战斗人员的地位是大不一样的。
原来阿拉伯作战人员是属于“高收入”和“中等地位”人员,但是他们的数量不太多,基层士兵大多数以前是做体力活搬东西的,所以文化素养也很低。
二战后阿拉伯国家的军人开始“职业化”,所以军人变成了一种不怎么好的“工作”,其结果就是有文化(能识字)的人进一步减少了(没事儿的时候不要把军队地位瞎鸡巴调整)
目前对于那段时间阿拉伯军队的文盲比例我还没找到什么资料,但是根据一些战情描述来看,大量的阿拉伯军队的班长根本不识字,甚至排长也不识字,所以说根本无法看文字的任务报告和信息,必须要由更高级的长官在通讯距离内用语音的方式一个个传达。
而且更加麻烦的是,由于不识字,平时的军事教育效率是极低的,这不仅仅是理解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只能通过口头和图片进行(和早期中国根据地时期的普及很相似,但是根据地一直重视识字教育)。
这种教育效率低,而且没有人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复习——当时又没录像机,胶片教学片更是昂贵,你试试没教科书仅靠老师嘟嘟的情况下考出高数?
其结果就是,无论在训练还是作战过程中,阿拉伯军队的信息传递速度和精度都低的令人发指,甚至战区司令居然会在以色列人已经大举突破后的两天才收到确切可靠的战况信息——这个时候以色列人都快冲到指挥部了。
简而言之,由于阿拉伯军队的识字率太低,基层单位无法整合信息(口头信息很混乱),中层自然也就难以快速整理信息,等达成共识传递到上层就更慢——而通常即便传递上去也是十分自相矛盾的。
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阿拉伯军队的信息/决策/行动循环(包以德循环)是非常慢的,这使得阿拉伯军队(包括所有教育水平很低无法识别文字的军队)只能执行不重视合作或者快速补给的小单位作战,或者事先拟定好计划并且已经传达完毕的作战,这个在一些蓄谋已久的行动中体现了出来,阿拉伯军队在这个时候做的并不差。
但是情况一旦有变,所有的信息都会因为基层甚至中层只能依靠口头传递信息而无法判断出优先级和真伪导致一片混乱。
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被传递回指挥部,阿拉伯军队的指挥员与其说是在指挥台上指挥作战,不如说是在打台球。

我们可以看历次中东战争,实际上阿拉伯军队的小单位表现并不差,队伍有序,军纪也还是比较好的。
就拿以色列坦克和阿拉伯坦克战好了,百夫长和t55之类的遭遇,t55被打的屁滚尿流。很多人都会说是百夫长炮比较准,是以色列人总是占据了好的地形和时机,是坦克手技术好。

诚然,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过这些都是细节原因——也就是说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换比,但是不影响绝对的胜败。
但是我们像一个问题:为什么以色列坦克总是能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便是近距离遭遇,为什么也总是以色列人容易出现在优势的地方?
首先我们从大方面来说。
以色列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知道威胁可能很快迫近(至少可以局限在一小块区域内),这使得易于以色列人高度的文化水平带来的整体优势,由于以色列建国时到之后,到以色列的人并非和很多“流亡”民族一样是到了废地,都是流氓或者混混,而是很多普通人甚至有比较富有的人,而且犹太人本身整体受教育的比例也比较高。
这也就使得以色列人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及训练的效率是阿拉伯军队根本无法比拟的。
我们看似阿拉伯人在进攻,是矛头,但是其实他们只是按照既定的路线再走,实际上根本不清楚威胁大约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你玩玩战争雷霆全真模式试试?游戏里你知道什么时候会接触敌人,所以你高度警觉而且大约知道敌人会出现在哪个方向甚至知道哪条路线。
但是如果有一天你要这么晚玩这个游戏,你只知道你开着坦克,两天之内会有敌人接触(而且接触到作战完毕也就一场正常游戏的时间),这两天你得一直挂着机(妈蛋,怎么进了游戏还在排队,而且还不能去敌人出生点蹲)。
而对面的一方则是按照正常游戏进来的,对他们来说只需要保持高度警觉最多45分钟即可。

这个游戏的胜负还会随着诸如“猪队友”“顶菊花”之类的事情而改变吗?不会。
那个按照正常游戏进来的人已经完全保持警觉,而你可能还在睡大觉或者百无聊赖的开车兜风,而在你发现自己人被打到关掉影音先锋再到进入作战状态的那段时间……很可能胜负已定,再加上通报队友注意敌人和赶紧搜索敌人(第一时间“明白”敌人位置的人已经死了)……

如果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情况对调,那么以色列人也不可能靠“聪明”和一些技术好来挽回局势了,阿拉伯人准备就绪而以色列人对进攻摸不着头脑落入圈套的时候,以色列人也被打的落花流水。

但是由于阿拉伯军队的教育水平导致的极为混乱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能力,使得阿拉伯军队在这一方面对以色列人取得优势的机会几乎不存在——越是激烈战况变化越快,差距就越大。


所以粗劣的用游戏中的类比的话,的确就相当于你是2天打一盘45分钟的游戏,而对方知道这45分钟即将打仗。
前者毫无胜算,即便数量较多。
有人说阿拉伯军队的苏联作战方法有问题,比如都缩在坦克里面对观察不利。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在阿拉伯军队有准备的时候车长和装甲车车长经常探头观察,实际上苏军自己也经常这么干——毕竟手册是手册,打仗是打仗。
问题来了:如果你只知道这两天漫无目的地跑可能会打仗,你也许能够开着舱门通风,但你能靠在晒得滚烫的坦克舱门口一天一宿吗?
很显然是不能的,更不用说即便舍身忘死靠在那儿一天一宿煎卵蛋,人也疲了,可是坦克里面能观察的人就两个,其他人平时也不能换位置。
所以坦克战很重要的是有准备,知道大约什么时候最可能接敌。

我们就可以发现,以色列军队收到命令出发到被提到有可能接敌再到作战,通常时间都不会超过2小时,而阿拉伯的坦克部队已经漫无目的的按照指定路线开了超过十小时。
即便以色列人停下了,他们也知道为什么停下,命令和信息也可以很快互相了解。
阿拉伯人呢?左线崩了右线也不能停,因为停止命令根本难以传达,如果直接说了停止,那么蹲在原地不动的阿拉伯部队只能是跪到渴死,而要传达一个精确信息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结果就是以色列人能左路打完打右路,右路打完打中路。
如果说阿拉伯人全力推有可能推赢吗?少数几次绝对优势的时候是有可能的,以色列人照顾不过来,但是按照阿拉伯人极为艰难的补给水平(现代化补给对于整个团队的文化要求很高,至少在当年看是如此),很可能也无法承受那么大的消耗而不得已自行停止(阿拉伯军队有些坦克部队一直没能接敌也不知道去哪儿也没有命令,开着开着就没油了然后丢车走人了)。

这样一支军队除非具有绝对的物量+航程极长的武器,否则是几乎不可能打败以色列这样的军队的,因为阿拉伯军队的杀伤比例实在是太差了,其损失比对方损失实在是大太多倍,正面冲突阿拉伯军队几乎毫无胜算,只有通过多路进攻使得敌人不得不分散,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可是除了第一次,后来的阿拉伯军队就再也没有那么强的相对实力了。

如果阿拉伯军队武器先进但人员落后,我们就可以看看反例,更可以凸显人员文化素质的影响。
最好的例子就是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虽然说文化素养远比不上美军,但是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识字的战士,指挥员哪怕是基层的也基本识字(军事上的是够了)。这不仅仅使得信件传输变成可能,更能让志愿军有足够的人员(很多可以到连级)都能装备简易的发报电台(尽管可靠性还很差),这些都是需要有一定文化能力才能操作的。
而连长和以上的指挥员都能够熟练的读地图,写东西,精确的交流意见并在地图上标识位置(当然一开始因为精确地图缺乏而闹出了很多乌龙,但大体进攻却依然得以快速的控制,策略亦能灵活的加以调整,各个部队之间能有较好的策应)。
可以说因为阿拉伯二战后军队变化的原因,其军队的文化素养甚至不一定比得上古代蒙古部队,至少蒙古骑兵部队的小部队指挥人员都能识字,普通骑兵能基本识字的比率很可能也不低。
换句话来说,如果说抗美援朝时期的志愿军因为指挥和通讯的问题,各个大组织之间互相协同还遇到很多问题,这些兵团之间比较“独立”。那么阿拉伯那个时候几乎就变成了一个坦克连一个坦克连那样的“独立”,是极为割裂松散的。
这样的部队既无法有预期的碰上敌人,也无法有预期的参加战斗,甚至连头尾被打也不知只能继续往敌人火力网里面送。
这样的军队在古代火力贫弱作战反应时间较长的时候都不太可能打胜仗,更不用说现代火力极强的时代了。
简而言之,阿拉伯军队在二战后是出现了退步的(特别是组织信息传递方面),这完全没办法打一场现代化的战争。

阿拉伯用的是中世纪的信息交流,却用现代的战术方法以及战役部署来打一场战争……这能打赢?当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