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谁?

[复制链接]
焦波 发表于 2024-2-1 00:13:06|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看过一集探索·发现或之类的节目,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是吴承恩故乡的河妖(类似于河童的样子..),今天看《罗摩衍那》的介绍又说孙悟空的原型是神猴哈努曼..这还是个争议问题么?..还是只是阿三的一厢情愿?..(总不能是我的一厢情愿吧?..)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轻舞任逍遥 发表于 2024-2-1 00:13:20|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孙悟空原型是只不正经的色狼…

这是我很久以前回答的一篇内容:
《西游记》里,悟空为什么没性欲?孙悟空的原型,有石盘陀说、有大唐高僧车奉朝说,有西域胡僧说,有鲁迅先生认为的水怪无支祁说,胡适先生更是认为这孙悟空的原型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虽然很多人都认同胡适先生的这种说法,甚至有人认为孙悟空打不过二郎神的原因是中国人欺负外来神,不让外来神战胜本土神。
然而这其实是真正的臆测,胡适先生,包括鲁迅先生都没找到真正的孙悟空原型。孙悟空原型即不是哈奴曼,也不是水怪无支祁,而是一只生性奇淫的淫猴。


早在西汉焦赣所著的《易林》坤卦第二《坤之剥》中就有“南山大玃,盗我媚妾”的说法。
后来魏晋文学家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卷三《异兽》记载:“蜀山南高山上,有物如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名曰猴玃,一名马化,或曰猳玃。伺行道妇女有好者,辄盗之以去,人不得知。行者或每遇其旁,皆以长绳相引,然故不免……”
东晋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二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蜀中西南高山之上,有物,与猴相类,长七尺,能作人行。善走逐人,名曰“猳国”,一名“马化”,或曰“玃猿”。伺道行妇女有美者,辄盗取将去,人不得知。若有行人经过其旁,皆以长绳相引,犹或不免……”
这只猴子和被抢去的女人所生的孩子全部姓杨,有人分析这也是羌氐信仰中羌人先祖的由来。这里顺带提一下二郎神,有人认为杨姓二郎神的母亲原型是羌族故事《木姐珠与斗安珠》中的木姐珠,那他的父亲就是斗安珠,而斗安珠就是一只猴。


“猿猴盗妇”这故事慢慢的流传开来,到了唐代有了小说《补江总白猿传》。说梁大同(梁武帝萧衍​的年号,从535年到546年,共计11年)末年,平南将军蔺钦南征,大军很快就在桂林打败了李师古、陈彻的军队。别将欧阳纥的老婆身材纤细,皮肤白嫩,是美人中的极品,一天夜里阴风阵阵,伸手不见五指,这欧阳纥的老婆就不见了。
欧阳纥非常爱自己的老婆,就拖病将自己的军队留下来找。找了整整一个月,才在一个深山里找到了妻子的一双绣鞋,根据这双乡鞋找到了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里面几十个美人在嬉笑玩闹。这些女人告诉欧阳纥,他妻子就在这里,已经卧病在床一个多月了,之后经过女人的引导,她见到了自己的妻子。
原来这里的女人,全是被一只白猿妖怪给摄来的,日子久的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年了,年老了就被这妖精给带走,也不知是杀了还是扔哪了。这妖精正午一过就出门,晚上肯定回来,回来后就到各个床上去做那苟且之事,会把所有的床都日个遍,从不睡觉。


这些女人告诉欧阳纥,这只猢狲喜欢美酒,最爱吃狗肉,喝狗血,喝醉了就没力气,浑身刀枪不入但肚脐眼却是他的命门。你去准备两斛美酒,十条肉狗,几十斤麻,我们将它灌醉绑起,你再来救你老婆。
欧阳纥回去就准备好了这些物事,这妖精晚上回来后果然生吃了狗肉,喝了狗血,并被这些女人灌的酩酊大醉。这些女人将它用麻绳捆绑,叫来了欧阳纥,欧阳纥照着这妖精肚脐眼就是一刀…
妖精临死时说:“这是老天要我死,岂是你能办到的?但是你的妻子已经有孕在身,不要杀她的孩子,将来遇上圣明的人,一定能光大他的宗族。”
后来这欧阳纥起兵反陈,兵败全族被杀,十三岁的儿子因被南陈后来的宰辅江总收养而幸免于难,这个儿子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欧阳询……
欧阳询长的就像一只猴子,《新唐书欧阳询传》说他“貌寝侻,敏悟绝人。”这个寝侻就是丑陋的意思,传闻长孙无忌曾做诗嘲讽他“耸膊成山字,埋肩畏出头。谁言麟阁上,画此一狝猴。”


当然这小说肯定是一些侮辱欧阳询的人所作,然而这小说却是引用了“猿猴盗妇”的故事。

说归正文,我们再回到孙悟空的问题上,为什么说孙悟空原型是这生性及淫的猴子,因为“猿猴盗妇”的故事可不止这个《补江总白猿传》他还有宋朝小说《陈巡检梅岭失妻记》。
《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与《补江总白猿传》如出一辙,说大宋宣和年间有一小伙名陈辛字从善,自幼父母双亡,但为人是生性好学,其学问更是“文欺孔孟,武赛孙吴;五经三史,六韬三略,无有不晓”,终于金榜题名,登三甲进士,御笔亲封广东南雄沙角镇巡检司巡检。
这陈巡检娶东京金梁桥下张待诏之女张如春为妻,这老婆更是 “年方二八,生得如花似玉,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 紫阳真人观见这女人有千日之灾,便命两道童护送陈巡检走马上任。


而从东京到广东,必须经过梅岭,说这梅岭中有一中阳洞,洞中有猢狲精,这猢狲精就是齐天大圣,说这齐天大圣有弟兄三人,一个是通天大圣,一个是弥天大齐,一个是齐天大圣,还有一小妹名泗洲圣母。这猴子生性极淫,老远就观见陈从善夫妇的到来,便叫了土地,他俩一个变作店主,一个变做店小二,专等陈巡检夫妇到此。
说这一日,主仆四人到梅岭山下,住进了齐天大圣和土地公公假扮的客栈里,陈巡检先是脱衣而卧,刚刚躺下,一阵风起,老婆张如春就被摄了去。
而那洞中全是被抓去的美人,这张如春被抓进洞整整三年,圆了那个千日之灾。后来紫阳真人收了齐天大圣,解救了张如春,最后夫妻才得以团聚。


是不是很熟悉,这个故事就是《西游记》朱紫国金圣宫娘娘故事的原型。
到这里,从汉朝开始的“猿猴盗妇“这个故事跟《西游记》里头的孙悟空才沾了点边,然而如果光凭这就说孙悟空就是这个淫荡的齐天大圣的话,还是很难让人信服。这就要说到跟西游记非常相关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和杨景贤写的《西游记杂剧》等故事了。
我们先看《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孙悟空的介绍,“吾神乃齐天大圣是也,我与天地同生,日月并长,神通广大,变化多般。闲游洞府,赏异卉奇花;闷绕清溪,翫青松桧柏。衣飘惨雾,袖拂狂风,轻舒猿臂起春雷,举步频那轰霹雳。天下神鬼尽归降,盖世邪魔闻吾怕。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姐姐龟山水母,因水淹了泗洲,损害生灵极多“
你看,这通天大圣,齐天大圣,耍耍三郎,淹了泗洲的龟山圣母,是不是就跟《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面的四个妖精对应上了?


《西游记杂剧》孙悟空的介绍是:“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支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鍮石**(这里省略两个字),摆锡**(这里省略两个字)。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
到这里,这孙悟空的原型才有了一点点鲁迅先生说的水怪无支祁影子,即二妹巫支祇圣母。这巫支祇圣母即《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的泗洲圣母,也是《二郎神锁齐天大圣》里水淹泗洲的龟山圣母,因为这巫支祇的传说只在淮泗地区有。
回到《西游记杂剧》,注意这里也是一个“猿猴盗妇“的故事,这个金鼎国的女子,就是被他孙猴子给摄来的,后面金鼎国女子登场的介绍是:“妾身火轮金鼎国王之女,被通天大圣摄在花果山中紫云罗洞里,怕不有受用;争奈不得见父母之面,好生烦恼人也呵“
这又和《西游记》宝象国黄袍怪盗取百花羞如出一辙。最后这孙猴被观音压在花果山下,被唐僧解救,保护其西天取经。
再后来,明朝吴承恩根据这些民间故事加上《西游记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原型创作了我们熟知的《西游记》,而这《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其实就是通天大圣、齐天大圣、弥天大圣的合体。


这就是孙悟空的整个信仰变化,从汉朝“南山大玃,盗我媚妾”开始,到《西游记》结束。他不是从什么神的信仰变化而来,实是从民间传说鬼怪故事中的山中精怪演变而来。
tszqc 发表于 2024-2-1 00:14:05|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当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到大唐之后,关于他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光辉事迹,就开始被反复记录和传颂。
这些记录一开始还比较严谨,比如口述回忆录《大唐西域记》,比如传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开始越讲越神、越讲越不可思议,这里面原因很多:佛教界想塑造高僧形象,老百姓想满足猎奇心理,两边都乐于见到玄奘的经历里,被加入更多的神话色彩。


于是,到了宋代,出现了一本书,叫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是一种说唱文学体裁,
艺人们拿着它作底本演出,里面有“诗”也有“话”,“诗”可以拿来唱,“话”可以拿来讲,是很受欢迎的民间演出形式。
这本书里,在玄奘法师的身边,多了一个角色,叫做“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他出现的理由,是“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所以要有人“助和尚取经”,然后,他变身为“白衣秀士”,成了玄奘的旅伴,一路上,他都被叫成“猴行者”。
很显然,这是孙悟空的雏形,第一次被加入取经故事。
当然,那时候还没有“悟空”这个名字,他还是个帅气的“白衣秀士”,物种还是“猕猴”而不是“石猴”,但他们都是“行者”、都因为“多有祸难”而来、老家都叫“花果山”。



无独有偶,在敦煌的东千佛洞石窟壁画中,有一幅“玄奘取经”图,图中,一个满脸毛发、鼻孔外翻、獠牙外露的猴脸人,站在和尚的身后,牵马跟随。
这个石窟的建造年代是西夏,西夏是党项族人在西北建立的政权,跟北宋并立。也就是说,这幅壁画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差不多创作于同样的时间。
可见,猴行者的传说在当时已经很普遍,距离明朝《西游记》小说的完成还有几百年,人们已经开始相信,一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是取经事业能完成的关键。



那为什么是只猴子呢?中国神话里有的是神兽,让一条龙一只虎一只仙鹤啥的来担任保镖,不是更高大上一点吗?
唯一的解释是,这只猴子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是有来历的。

关于这个来历,学者们有很多说法,总结一下,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种:


来历一:石磐陀。
据说,玄奘法师身边,曾经有过一个叫做石磐陀的随从,他的身份,既是向导,也是半个弟子。这个石磐陀不是汉族,是来自西域的少数民族,古代人对于少数民族统称为“胡人”。石磐陀跟随玄奘法师,又受了戒,算是僧人。
胡人加僧人,少数民族和尚,也就是“胡僧”。胡僧,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猢狲”?
没错,“玄奘法师身边有个胡僧”,当这句话在民间一次次口耳相传,传着传着,就出了错,就传成了“玄奘法师身边有个猢狲”。就像小时候玩的传话游戏,每次传到最后那个人,总和一开始的那句话大相径庭,而且,往往还错得非常好笑。
“玄奘法师身边有个猢狲”,这个猢狲还叫“石磐陀”,继续错下去,变成“这个猢狲来自一块磐陀石”。你看,石头里蹦出一只猴子,到这里,齐活了。
这就是目前比较通行的一种关于孙悟空来历的说法,也是我自己比较认可的一种。
只不过,石磐陀可没孙悟空那么忠心耿耿,他和玄奘的关系,并不稳定。在瓜州,他帮助玄奘偷越国境,但因为这件事太担风险,他中途反悔了,甚至试图谋害玄奘来撇清自己,好在没有得逞,最后,他管自己开溜了——这个倒是跟孙悟空西天路上几次赌气回花果山异曲同工。



来历二:释悟空。
这是唐朝的一位高僧,本名车奉朝,“悟空”是他出家后的法名。
出家人不再有俗家姓,全体默认为姓“释”(就像我们很熟悉的那位少林寺住持——永信和尚,也被大家叫做“释永信”),所以这位悟空和尚,也就成了“释悟空”。
释悟空,听着是不是跟“孙悟空”酷似?又一个谐音梗。
释悟空是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对,就是我们历史课本里“孝文帝改革”那个北魏,还算是贵族血统。。
在唐玄宗时期,他跟随唐朝使团出使天竺,皈依为僧,后来携带《十力经》、《十地经》、《回向轮经》以及佛舍利等圣物返回大唐。
释悟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说法也被很多人所接受,毕竟,他俩名字完全一样,而且,他俩都去过天竺,还都把经文带回中土。



来历三:无支祁。
无支祁,是中国远古神话中的水怪,《山海经》里就有相关记载,后来的唐传奇、《太平广记》也都有提及,说他白头青身,脖子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常在淮水一带兴风作浪,危害百姓。
重点是,第一,他的出生地也叫“花果山”,第二,他形状酷似猿猴,第三,他“金目”,而且“轻利倏忽”,前者让人想起火眼金睛,后者让人想起筋斗云。
认为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原型(连鲁迅先生也支持这种说法),除了上述蛛丝马迹,还有那么几条理由:
第一,大禹治水之后,无支祁被降服,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这个结局,很像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第二,无支祁活跃的淮水,正好位于吴承恩的家乡淮安附近,如果吴承恩是《西游记》的作者,那他从小听惯了的无支祁故事,肯定对他的创作会产生很大影响;第三,在很多《西游记》题材的戏曲中,无支祁直接出现过,比如明代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这个剧的创作时间略早于小说《西游记》)中,无支祁甚至还跟孙悟空称兄道弟;第四,降服无支祁的人除了大禹,另一种说法是一位叫“僧伽”的高僧,“高僧收服了猿猴型的妖怪”,难免不让人想起唐僧和孙悟空。


这位传说中降服了无支祁的僧伽法师,后来名列五百罗汉之一,有意思的是,我读研究生时准备动笔开始写硕士论文《〈西游记〉的视觉传播研究》,心里没底,特地去杭州灵隐寺上香礼佛,在罗汉堂玩了一回“数罗汉”,结果数到的,刚好就是第三百零六尊僧伽耶尊者。



来历四:哈奴曼
根据这种观点,孙悟空压根就不是中国本土的传说,他是一只印度猴子!
这种观点来自民国的大学者胡适,他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
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里,罗摩王子的妻子悉多,被一个叫“十首魔王”的大魔头抢走,罗摩为了救回妻子,求助于一只叫哈奴曼的神猴,这只神猴能腾云驾雾,善于变化,本领高强,帮助罗摩打败了魔王,成了印度甚至整个东南亚家喻户晓的英雄。
胡适考证说,玄奘在写《大唐西域记》时,就把这个来自印度的故事记录在册,并且成了后世演绎出孙悟空的依据,就连“大闹天宫”这一历史事件,也是根据《罗摩衍那》中哈奴曼大闹无忧园的一段情节,改编而来。
《西游记》中的朱紫国,孙悟空从赛太岁手中夺回了国王的妻子金圣娘娘一难,与《罗摩衍那》中的救妻故事,也显得非常相似。



除了这些之外,在广东和福建等地,很早就有对猿猴神的崇拜,而且他们的猴神里,还真有一个叫“齐天大圣”的,据统计,福建至今还有几百座“齐天大圣庙”,里面供奉的都是猴型的神像,只不过,这个猴神大圣,跟后来的孙悟空也并不是同一回事,在很多民间故事里,他都有一个大家庭,比如元朝无名氏的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所写,他哥哥叫通天大圣、姐姐叫龟山水母、妹妹叫铁色猕猴、弟弟叫耍耍三郎(什么怪名字),乱得一塌糊涂。



一一盘点了这些说法,不知哪个最能说服你。
至少在我看来,它们都很有趣,也都各有各的道理,只不过,它们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唯一正确的那个,也无法证明别人是绝对错误的那个。
所以,也许在未来,它们还会一直共存下去,一起为孙悟空这个备受喜爱的人物,提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想象可能。
归根结底,它们都是我们的文化财富,也都是《西游记》的创作土壤、创作营养。

所以季羡林先生就认为,孙悟空形象的成型,更接近一种“混血”之后、兼收并蓄的产物:“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事实。”
那个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也许和广东福建的齐天大圣传说关系更近。那个在西天路上扶危救困的孙悟空,也许和哈奴曼的传说更加相似。那个被唐僧收为徒弟的孙悟空,也许更像石磐陀。
这也再次证明了,《西游记》不是一本凭空出现的名作,它是一个不断累积的故事系统,是对各种相关题材的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小说戏曲所做的一次伟大整合。
孙悟空,也是这个伟大整合中,涌现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果。


唐僧作为「师父」,实际对悟空进行过哪些教育?孙悟空和猪八戒的关系如何?

欢迎订阅我的音频课程:


作者信息:
微信公众号:邵邵的私人书斋
新浪微博: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www.zhihu.com/people/45eef0a962164c56f5d61112476c849d" data-hash="45eef0a962164c56f5d61112476c849d" data-hovercard="p$b$45eef0a962164c56f5d61112476c849d">@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李强 发表于 2024-2-1 00:14:58|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ntljxs 发表于 2024-2-1 00:15:40|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早成文的孙猴子是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形象是白衣秀士,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
我认为孙猴子的形象直接来自于大唐西域记玄奘收的第一个徒弟石磐陀。
其一他姓石,而巫支祁也好哈努曼也好,和石猴的石并无干系,唯一的联系就是这位昭武石姓。西域胡人往往无姓氏,来到中原,遂以故乡为姓,比如安禄山就以安息帝国的安为姓。这个石磐陀当是以石国的石为姓,石国就是西域记里的赭时国,西临叶河,役属突厥。玄奘就是看中了他的胡人身份可以为向导。脑洞大开的作者把石国的石化作了石头的石,所以有了石头里崩出个美猴王。
其二他的性格、事迹和孙猴子刚当徒弟时很相似,各种不服,只不过石磐陀更狠,因为怕偷渡出关时被大唐官兵逮住,晚上几次想把和尚一刀宰了,终于没下去手,自己逃跑了。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应该很熟悉西域记里这些情节。
其三,取经故事起于市井说书人,这个群体其实文化程度很低,很难想象唐宋一个稍微认识字的人会去街头说书。他们脑洞灵感的来源往往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民间的口头传说,以及,宗教图画。此时表现唐僧取经的图画应该很常见,而这些画里紧随唐僧左右的正是胡人模样的石磐陀。
而从残唐开始,回鹘、西夏相继崛起,西域丝路逐渐断绝。渐渐平民百姓很少能见到活的西域胡人了。最后,在一代代不明真相的画师、说书人的脑洞下,石磐陀的胡人形象就被重新塑造成了猴精。
悟空的名字应该有另一个来源,就是释悟空。此人俗名车奉朝,是玄奘之后的取经人,最重要事迹是迎回了佛牙舍利。
另外,中国第一个摩顶受戒的僧侣是曹魏朱士行,也是第一个西行求法的僧人,事迹是取回了大品般若经。猜猜他法名叫啥?叫八戒。
另另外,朱士行是第一个取经僧人,却不是第一个取经人。东汉明帝时曾遣使十二人至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佛像和两个西域僧人。猜猜四十二章经是咋运回来的?白马驼经。
所以玄奘是取经人,悟空、八戒也是取经人,白龙马是取经马,脑洞大开的作者这是要凑一桌麻将啊,但白龙马没有手打不了麻将,所以硬凑了一个沙和尚。
据说沙和尚原型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提到的有天晚上在流沙里迷路了,半死不活的时候梦到了深沙神指路。西游记作者一看,得,跟着一起走吧。
据据说,猪八戒的原型是藏传佛教里的摩利支天,特色是骑在猪上,或者自己的脸就是猪脸。而西游记里说高老庄就在乌斯藏境内。
综上,孙行者的猴子形象来源于胡人石磐陀,形象很可能在残唐北宋在民间就出现了,在诗话里化身白衣秀士猴行者,至元代大量高素质读书人沦落市井,此时猴行者的猴子形象被确定成文。悟空这个名字来源于明百回本作者的”凑齐全部流弊取经人强迫症“。
至于巫支祁、哈努曼等,则可能是西游记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脑洞越开越大,出现的分支版本。
至于闹天宫的故事,别忘了天宫不是只有猴子能闹,南游记里华光天王学习猴王大闹三界,比猴子动静大多了,哪吒专业闹海,这些套路都差不多,闹只是闹,不是反,都没有明确的纲领,只是率性而为,最后不了了之,这很可能反应了中国文人的某种集体矛盾心态:即不满自己在体制内混的不好的现状,又不愿意反对体制,君君臣臣的经是好的,只是被小人当道念坏了,所以我才混的不如意,只能来写小说。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