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孙策?

[复制链接]
goto 发表于 2024-1-18 05:06: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策少年英雄,可惜英年早逝。他有很多优点:英勇善战,外表帅气,孝顺人缘儿好。但缺点也很明显:自大嗜杀,脾气差。郭嘉曾评价“孙策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是否贴切?为什么?
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孙策这个人?如果孙策没有去世对三国历史会有何影响?孙策其人与孙坚孙权乃至曹刘相比又如何?
拒绝策吹。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七晴六雨 发表于 2024-1-18 05:07: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窥三国论英豪】
雄才早逝惜华年

——小论孙策

孙策是东吴政权的事实奠基人,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篇幅不多(仅集中在两个回目),但叱咤雄姿,英气逼人,光彩夺目,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藉父威名,仗己之勇,励精图治求发展。
孙策的父亲孙坚,在剿黄巾、讨董卓的斗争中勇毅果敢,战功赫赫,英名远播,可惜在与刘表的征伐中,因轻敌中伏身死。孙策时方十四岁,父亲留给他的只是一世英名和一个残破的武装班底。他接班后虽然居己待人,招贤纳士,但在群狼环伺、弱肉强食的大环境中无以自立,只得带人投到袁术门下,凭借自己的勇猛善战为其东征西讨,立下不少战功,引起袁术的重视和喜爱。
二、壮志雄心,无中生有,借鸡生蛋打天下。
孙策虽然在袁术那里站住了脚,但他清楚地认识到袁术不是立业之主,成不了气候,且自己仅仅是袁术利用的工具,在这里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他不甘寄人篱下,父亲的英名、业绩一直激励着他寻找机会,一展抱负,恢复父辈的事业和荣光。在谋士的策划下,孙策抓住舅舅吴景被扬州刺史刘繇攻击,母亲和家人安全受到危胁的机会,以救难保家为名,以父亲留下的王玺为质押,向袁术借得三千军兵,带着父亲留给他的文武班底,脱离袁术,向江东进军,开始图谋自行创业。
三、英勇冠世,所向披糜,开辟江南六郡,创立发展的基业。
孙策武艺高强,个人作战能力爆表,他与刘繇部下悍将太史慈单打独斗,酣战几百个回合不分胜负;在一场战斗中,活捉并挟死敌将于糜,大吼一声喝死樊能,威势堪比张飞,被人们赞誉为“小霸王”。他作战十分勇猛,每逢战事总是亲临一线,身先士卒,带动将士用命,因此他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


进入江东,他一路进击,取得牛渚、神亭岭、秣陵等战役的胜利,赶走了劲敌刘繇,并攻灭了薛礼,平定江东,取得第一阶段的成果,站稳了脚根。孙策决定一鼓作气,乘胜向南发展,进攻占据吴郡的东吴德王严白虎,在枫桥大败其军,一举攻下吴郡城以及嘉兴、乌程等重镇,并一路追击,攻入会稽,用计击败会稽太宁王郎和严白虎联军,彻底消灭了这两股势力,平定了江南。之后他又挥师西进,攻击刘表控制的豫章郡,逼得太守华歆举城投降。至此,孙策完全占据了长江以南六郡八十一州之地,成为东南第一大割据势力,具备了争霸天下的可能性。
四、礼贤下士,屈己待人,人才的储备增强了竞争实力。


孙策始终高度重视人才的作用,注重对人才的收揽。对父亲留下的程普、黄盖、韩当等元老,他十分敬重并高度倚赖,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在起兵之初,好友周瑜的加入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军事谋略方面帮助他出谋划策,十分得力。谋士张昭、张纮的加入,弥补了团队的短板,帮其在新收附领地上抚定人心,维护社会安定,巩固胜利成果,并且为进一步拓展提供物力、人力支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孙策特别注重对对手中战将的争取和招抚,用真诚收服了悍将太史慈,并陆续收降了陈武、董袭、凌操父子等一批干将,同时接纳了虞翻、华歆等谋臣,并都充分信仼委以重用,大大提升了已方团队实力,同时对收拢民心,巩固江南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坚决镇压政敌,消灭不稳定隐患,全力维护孙氏统治和领地安定。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孙策对政治环境保持着高度警惕,绝不容许任何危害统治的势力和因素存在。吴郡太守许贡阴谋与曹操勾结,写密书献羁糜之计,让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对孙策“外示荣宠,召在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事情败露,孙策震怒,认为他“欲送我于死地”,下令将许贡绞杀。琅琊道士于吉自称得到天书,代天宣化,一直在吴会地区游历传教,施符水,治疾病,“善救万人”,“无有不验,”被入们呼为“神仙”,百姓见到他都焚香遮道伏地而拜,甚至填街堵巷,拥有非常广泛的信众,就连孙策手下的将军、官吏也都趋走参拜,这让孙策大为震怒,甚至在下令擒拿于吉时,几番严令,都不能得到执行,“左右不得己,只得下楼,拥于吉至楼上”,还劝孙策“未可轻渎”。这种局面让孙策大为震恐,黄巾张角起事的可怕后果恍若隔日,前车之鉴不能不令人产生联想。孙策认为于吉在煽惑人心,“今若不诛,必为后患”。为杜绝危胁,消除隐患,他不顾伤病在身,断然拒绝了众官苦谏,将于吉斩首示众,“以正妖妄之罪”,维护政权的稳固。


六、轻而无备,性急少谋,性格缺陷致使其遭人暗算,英年早逝。
孙策自恃勇武无故,从来不为自身安全多做考虑。他认为自己不亲冒矢石,恐将士不能用命,故在战场上总是披甲执戈,身先士卒,亲自打头阵,斩将夺旗,颇有乃父之风。张纮为此劝谏,“主将乃三军之所系命,不宜轻敌小寇,愿自重”,他才略有收敛。他绞杀许贡后,许的家人怀恨在心,蓄意复仇,而孙策毫无戒备,结果在丹徒西山打猎时,他一人追鹿落单,遭到许家三个家客的伏击,面中毒箭受了重伤。在养伤期间,又因处理于吉妖妄案不能控制情绪,遏制愤怒,毒创发作,不治而亡。此前,曹操的谋士郭嘉曾评价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结果一语成谶,果中其言。


七、理智传位,远见卓识,为东吴的创立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弥留之际,孙策清晰地判断形势和政权大局,没有存私心安排让自己的幼子继位掌权,而是毅然决定把代表政权的印缓传给已成年且颇具才干的弟弟孙权,并瞩托张昭等文武臣僚尽心辅佐,从而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和局势的稳定。他还留下重要的政治遗嘱:“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一安排极富远见,为日后东吴在面临重大危机,应对关键决断时确立了机制,特别在赤壁大战前夕决策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保证了东吴的独立和延续,显示出孙策独到的识人之明和长远的政治洞察力。
在孙策有生之年,他已据有长江天险,占有江南六郡之地,领有吴越之众,民心归附,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兵精粮足,威镇三江,具备了问鼎中原,争霸天下的实力和条件。孙策也一直在筹谋与袁绍等势力结盟,攻袭许都,具有强烈的扩张意识和进取精神。假以天年的话,孙策必将统领吴越精勇驰骋天下,较之孙权时代的自守有余攻取不足的局面会大有声色,东吴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代雄主,三国的历史极有可能因之改写。奈何二十六岁英年早逝,诚为可惜!
【谢谢关注  精彩可期】


zxs1394 发表于 2024-1-18 05:07: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夜失眠刷到这个问题。
要客观评价伯符呀,可能永远都客观不起来吧。
那样让人“皆失魂魄”的伯符,那样爱笑语的伯符。
我也知道伯符并非良人,更知道他对世家可以说是铁血的统治。
他因此在江东站稳脚跟,却也失去了性命。
可,那样一个少年,原本意气风发,也许他与公瑾小时候也像我们年少时一样,偷偷的去网吧(他们可能是去酒肆?),谈论哪一个姑娘好看,悄悄的做些小小的坏事。
原本他可以就这么无忧无虑的长的。却只是因为一枚玉玺,失去了父亲。而他生擒了仇人,却只能,用他,换来父亲的遗体。
原本他可以含饴弄孙,但,江东世家盘根错节。他无法站住脚跟,他必须站住脚跟。可知道东晋的皇帝是个什么模样,而那种结局对孙策来说也是奢望。
他不得不这样做。
虽然对他的死扼腕叹息,但,也幸好他的人生终结在了26岁。
若是太久了,也许也有君臣失和,也许也有猜忌,也许也有…

再搬运一篇我中二时期写的文章吧。现在看看其实挺不好意思的,毕竟字里行间都透着中二感。
但,那个时候我是真的很喜欢伯符呢。


<hr/>

苏州盘门外的南门世家小区门口,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年年清明时节,都会有人来献上鲜花。

这里曾经是一座孤坟。

但不同于其他古墓或者辉煌大气或者分外凄凉,它郁郁葱葱,格外漂亮。哪怕到了时光已经过了千年,曾经的高坟早已被夷为平地。在人声鼎沸里,在车水马龙里,仿佛仍然有那样一个绝美的少年,微笑着看着这个世界。

这是人称“小霸王”的孙策。

传言中的孙策,仿佛是那样的有勇无谋,偏激易怒。可这都是后人的谣传。真正去读一读史料的时候,才发现他是那样的美好。

虽然他很讨厌“小霸王”的称呼,但是,他真的如同楚霸王项羽一般,用一生写了一部浪漫而又壮丽的史诗。

所以我选了《诗经·淇奥》来形容他。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有匪君子,名唤,伯符


湖北武汉,孙策孙权雕像

(零)

从前有个少年,面如冠玉,神采奕奕,一笑仿若桃花盛开。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策时年少,虽有位号,而士民皆呼为孙郎。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 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轻佻果躁 。”

这是史书里对他的描写。

他要如何的美貌,才能让冰冷的史书,用寥寥数语把他描写的像玛丽苏小说的男主角一样,只要他出现,身边的人都如同失了魂魄。

写到这,我的笔顿了一顿,看看窗外,正好看见繁花落尽。

真可惜自己笔力不足,甚至不知道要怎么描述孙伯符的美,踌躇之间,阳光落在书案上,落在放着手的键盘上。

仿佛能看见他的笑颜一般,督促我继续写下这篇文字。

那有如太阳一般明亮耀眼的孙伯符,我的匮乏的文字写不处他万分之一的好

他好笑语,性格爽朗。他知人善用,他性格豁达,他骁勇善战。

如此不爱夸人的陈寿,都用了“冠世”形容他。

他是那个历史上美貌与勇猛并存的男子,那个被《三国演义》忽视太多的男子。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我也是很想用梅花比喻他的,凌寒盛开,只是气候见见暖和了,他也无声无息的凋零了。

但是啊,你可还记得寒梅绽放的时候,或者更早,寒梅还在生长的时候?


孙策墓出土的罐子

(一)

有匪君子,名唤,孙伯符。

他的祖父,是富春江畔阳平山的隐士,名为孙钟。

他的父亲,是有“孙破虏”之称的孙坚。

他有总角之交,那个人称“美周郎”的周瑜。

在那些不曾被史书收录过的岁月里,他也许也是如同潘安宋玉一般的美男子。孙策是“孙郎”,周瑜是“周郎”。他们就像是那些明星一般,走到哪里都会被追捧着。

也可能有过掷果盈车,也可能曾有过无数少女怀春。若是能生在那个时代,我也一定会和姐妹们一起,呼朋引伴的远远看着他们。

孙策爽朗,周瑜温润。他们也许也曾走在路上,被哪个大胆的少女丢了香囊帕子,爱笑语的孙策指不定还会讲些什么样的笑话,指不定会怎样互相揶揄。

他们也曾那样无忧无虑的长大。

如果天下没有动乱,他们也许就这样平静的度过一生。而后在史书上留下“美姿颜”的美名。

当然此时依然是岁月静好,直到那些年……

(二)

这汉家天下,几度饥荒,然后突然就乱了。

先是黄巾军,后是董卓。父亲总是四处征讨。

此时的孙策也许还没想过,以后会不会有哪一天,自己身上也会有半个天下的担子。

那是公元189年。据说那几年气候非常寒冷,不知道那时候的江东是否会有雪花飘落。少年的父亲和他说,“我去讨伐董卓”

他也许只会回个“好”,然后笑着祝父亲早日归来。

脑中幻想了无数次要如何为父亲接风洗尘,只是终其一生,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他父亲孙坚,后世的游戏里给了他“江东之虎”的称号。当然,正史里孙坚也真的是格外勇猛。要知道,温酒斩华雄的应是孙坚,击退吕布的也是孙坚。

本以为那个一直让自己与有荣焉的父亲会永远像大树一样站立在自己身前,本以为自己还年少还不着急长大。公元191年,一心等着父亲归来的孙策,却只等来了一块冰冷的玉玺和杀父的仇人黄祖。

年少的孙策当机立断,用黄祖换回了父亲的遗体。我不知道这个少年在面对杀父仇人的时候,是如何忍耐住杀了他的欲望。

那一年的孙策才不过十七岁,还是现代的孩子们读高中的年纪。

他看着叔父带回的父亲的遗体。

一夜之间,他成了家里的支柱。带着年幼的弟妹,看不清前路的方向。

为父守孝的日子会不会很难捱,谁也说不清。但是孝期结束,他忍辱负重,投奔了袁术。

他名为策,他的兄弟分别名为策,权,翊,匡。从名字里就能看出父亲对他们兄弟的期望。

可能从那个时候起,那个被人称赞的美男子孙伯符,就不单单是貌美的“孙郎”了。

他以后会是“小霸王”

江东的小霸王。


三国影视城

(三)

公元194年,孙策终于召集齐了父亲的旧部。195年,他平定了江东。

当他只带着寥寥一千人,几十匹马离开袁术的时候。我想,他也曾迷茫过。

袁术不信任他,其他诸侯或是瞧他年少轻视他,或是提防他。

他只有马不停蹄的赶往舅舅所在的历阳,试图求得一席之地。

心中千言万语,无人诉说。

四处奔波的日子里,伴着晚风疾驰在路上。头顶没有星月,人间灯火稀疏,天下和自己的命运就如同这微凉的夜色,握在手心里。

他没有想到,从前熟悉的那些人,竟然竟然一个一个的前来投奔他。

好朋友周瑜说:只要孙家的大旗再次竖起来,不管你走到哪,我都会追随你到哪。

舅舅吴景说:去做大事吧,我支持你。

父亲的旧部说:你应该趁机打下江东,我们会助你一臂之力。

他打败了刘繇,打败了王朗。

他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这时候的他,不过才二十出头。


周瑜点将台

(四)

吴侯孙策,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年少的他经历了天下的骤变和家庭的骤变,感受过人情冷暖。

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是太阳一般的存在,哪怕经历再多狂风骤雨,也依然美的耀眼,也依然向着这世间散发着光与热。

孙伯符,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吧。

他的部下大多是他的朋友。

精音律文武双全的周瑜是他从小到大的兄弟,

清高孤傲性格刚直的张昭与他互相登堂拜母,

连那个骁勇善战的太史慈,只是与他打了一仗,便互相引为知己。

那次酣斗,在这千年里不知多少次在说书先生的茶馆里引得听众叫好。就连《三国演义》里面,也描述的分外精彩。

“太史慈绰枪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负。太史慈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孙策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五十合,依然不分胜负。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人滚下马来,弃了枪,揪住厮打。策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双方援军赶到,两人方才放手。次日,孙策把太史慈的短戟挑于阵前,令军士大叫曰:“太史慈若不是走的快,已被刺死了!”太史慈亦将孙策兜鍪挑于阵前,也令军士大叫曰:“孙策头已在此!”这边夸胜,那边道强。”
我能想象意气风发的青年孙策举着太史慈的短戟笑着叫着,战场的风带着风沙成为他最合适的背景。

如此骁勇的孙伯符,如此明媚灿烂的孙伯符,就像是太阳一样,照亮了那个战场,照亮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后来,太史慈被俘,他说,想要回去带着他的部下一起投奔孙策。

孙策说,“好”

反对的声音充满了营帐。

而他只是说,“子义,你是会回来的吧。”

“子义舍我,当复与谁?”

前面说,孙策内心还是那个爱讲笑话的少年,后来,他问太史慈:“嘿,如果当时你把我抓住了,会怎么样呢。”

太史慈老实的回答:“那就不好说了。”

孙策笑了,一如从前一般令百花失了颜色。

他说;“以后就让我们一起完成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吧。”

他们都知道,这个承诺,应下了就是一生。

太史慈临终的时候,还在念着,自己没能帮孙策统一天下,有愧。

“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我愿意佩戴长剑,陪着你,一只在这乱世走下去。

我们是一起要做大事的呀。

你还记得吗,孙伯符。


孙策练兵的湖

(五)

在那千年之前,东汉末年,动荡的年代里

有匪君子,名为,孙伯符。

他是美的耀眼的“孙郎”

是知人善用的“吴侯”

是名震江东的“小霸王”

也是那个爱笑语的少年郎。

我想,上天一般都是嫉妒英才的。

如此完美的孙策,文治武功都如此出色的孙策,如同太阳一般明亮的孙策,在公元200年遇刺身亡。

也正是,官渡之战的那一年。

遇刺之前,他还在想,要不要直取许昌。

我想,上天是容不下这样的孙伯符的。

毕竟,他若再多活几年,下一个朝代是否还是魏,甚至天下是否还会三分还未可知。

历史的洪流容不得任何改变。

只能说,命运本该如此。

只能说,这样他就不会改变天命了吧。


建邺—南京

(终)

夕阳落在那棵古树上,人们都到了下班的时候。

风声吹过树叶,带来簌簌的声音。就像千年前那个少年讲的笑话,像他的音容笑貌。

时光依然在不停的前行。他的坟墓前,也如同沧海桑田一般,不停变化着。

那个美貌的少年却从未被人遗忘。

或者说已经被人遗忘了,围着大树唱着歌谣的孩子们,可还知道这是小霸王孙伯符的埋骨之地。

可还知道千年前这里有个少年,一笑倾城。

可还知道,千年前会有多少人来这孤坟前面泣不成声。

可还知道,孙伯符并非是现如今人们认为的莽夫。

从头到尾,他都是那个爱笑的少年郎。

容颜绝美,倾国倾城。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有匪君子,名唤孙伯符
永不死机 发表于 2024-1-18 05:08: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袁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59]
孙策小像
曹操:猘儿,谓难与争锋。[59]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隽才大志。谋而有成,所规不细,终为天下大贼,非徒狗盗而已。[60]
刘晔:孙策多谋而善用兵。[61]
张纮:策才略绝异,平定三郡,风行草偃。[62]
虞翻: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63]
许贡: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59]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郭嘉: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61]
两晋南北朝
陈寿:①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②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59]
《吴录》: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
傅玄: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雠,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64]
陆机《辨亡论》:武烈既没,长沙桓王逸才命世。弱冠秀发,招揽遗老,与之述业。神兵东驱,奋寡犯众,攻无坚城之将,战无交锋之虏。诛叛柔服而江外厎定,饬法修师而威德翕赫,宾礼名贤而张昭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达而聪哲,故同方者以类附,等契者以气集,而江东盖多士矣。将北伐诸华,诛锄干纪,旋皇舆于夷庚,反帝座于紫闼,挟天子以令诸侯,清天步而归旧物。戎车既次,群凶侧目,大业未就,中世而陨。[65]
华谭:吴武烈父子皆以英杰之才,继承大业。今以陈敏凶狡,七弟顽冗,欲蹑桓王之高踪,蹈大皇之绝轨,远度诸贤,犹当未许也。[66]
程琅:帝王亦一夫之敌耳,孙策之祸可不虑乎![67]
孙盛:孙氏兄弟皆明略绝群。创基立事,策之由也,自临终之日,顾命委权。夫意气之间,犹有刎颈,况天伦之笃爱,豪达之英鉴,岂吝名号於既往,违本情之至实哉?抑将远思虚盈之数,而慎其名器者乎?夫正本定名,为国之大防;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是故鲁隐矜义,终致羽父之祸;宋宣怀仁,卒有殇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达经纶之图;求誉当年,而不思贻厥之谋。可谓轻千乘之国,蹈道则未也。孙氏因扰攘之际,得奋其纵横之志,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势一则禄祚可终,情乖则祸乱尘起,安可不防微於未兆,虑难於将来?壮哉!策为首事之君,有吴开国之主;将相在列,皆其旧也,而嗣子弱劣,析薪弗荷,奉援则鲁桓、田巿之难作,崇之则与夷、子冯之祸兴。是以正名定本,使贵贱殊邈,然后国无陵肆之责,后嗣罔猜忌之嫌,群情绝异端之论,不逞杜觊觎之心;於情虽违,於事虽俭,至於括囊远图,永保维城,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陈氏之评,其未达乎![59]
庾信: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人惟八千。[68]
宋元
何去非:孙策壮武,术略过于其父,又有周瑜、鲁肃之俦以辅其起。惜乎,坚之不善基也,使其不得奋于中原以竞天下。然策一举而遂收江东,为鼎足之资,使之不死,当为魏之大患。策之不得起于中原,非其智力之不逮,盖袁绍已据河北,曹公已收河南,独无隙以投之故也。以刘备之间关转战,至于白首,不获中州一块之壤以寓其足。而策乃能以敝兵千馀渡江转斗,不数岁而席卷江东,此其过备远矣。
晁补之:吴人轻而无谋,自古记之矣。孙坚、孙策皆无王霸器。坚轻骑从敌,策暂出遇仇,俱以轻败。虽赖周瑜、鲁肃辈辅权嗣立,亦权稍持重,故卒建吴国也。[69]
范仲熊:刘景升、孙策虽天资英勇,然器轻无君人之体,所以无成。
萧常:策以孤童子,奋一旅之众,不奄旬而据有江东,其智勇谟断,绝人远矣。不幸早世,惜哉!
谢采伯:孙策、周瑜拔皖城,纳二乔,皆国色,是以师婚也。英锐豪俊之气,固足办事。毕竟有所溺,则智昏,智昏则防虑疏。策为许贡客箭伤颊,创甚,年二十六卒。
王应麟:孙坚与策,皆以轻敌陨其身。权出合肥之围,亦幸而免。
刘克庄①《长沙王墓》:霸略谁堪敌伯符,每开史册想规模。一千扫众横江去,十七成功自古无。不分老瞒称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顾张昭为托孤。[70]②《杂咏一百首·孙策》:鱼服俄离网,龙泉忽缺鋩。却将江左业,分付紫髯郎。
郝经:讨逆以孤童子,岳岳杰立,高视阔步,仗马棰以下江东,收揽豪俊,辟地建侯,有吴之基兆定矣。[71]
明清
高启《过二乔宅》: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72]
罗贯中:独战东南地,人称小霸王。运筹如虎踞,决策似鹰扬。威镇三江靖,名闻四海香。临终遗大事,专意属周郎。
毛宗岗:有父创业以遗其子者矣,未有兄创业以遗其弟者也。策无年而权有年,策无嗣而权有嗣;策也竭蹶而取之,权也安坐而享之。所以然者,何也?良由策之为策,冲锋陷阵,克敌之勇有余;雅俗坐镇,君人之度未足耳。孙策死而以帝业让之孙权,亦犹刘縯死而以帝业让之刘秀。
王懋竑:孙策创业江东,自借攻战之力,而於张昭,张纮,虞翻俱代以师友之礼,委而用之,所谓爪牙信布腹心良平,不专以武力也。 [71]
何焯:伯符以勇锐摧破刘繇王朗,然能系属士民,修其政理,遂创霸业。
易顺鼎:父兵诛卓起长沙,直取江东作帝家。小弟坐分三足鼎,大乔方称并头花。只留公瑾烧铜雀,不听虞翻谏白蛇。玉貌英雄千古少,笑他操备是蒹葭。
徐昂发:汉室曹瞒是獍枭,猘儿年少欲横挑。刀围玉帐觞公瑾,花簇珠屏舞大乔。水上神书才息焰,床头明镜旋生妖。蟠龙门外牛羊墓,荞麦粘天似雪飘。[73]
张佩纶:嗟乎!伯符与公瑾实创江东,其意亦欲取荆州袭许都。使天老其才,以与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74]
近代
卢弼:①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万,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②文台初起,乡里少年皆愿相从。伯符年未弱冠,已交结知名,转斗江东,士民乐为致死,太史子义一见解缚。孙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据有江东,非偶然也。[71]
蔡东藩:①孙伯符以童稚之年,即能结交名士,奋志功名;其锐气之特达,原不在乃父下。及乞师进取,攻略江东,袁术非不加忌,卒之纵虎出柙,俾得横行。或谓术不先害策,酿成尾大不掉之弊,吾意以为策非负术,实术之不能用策,有以致之也。②暴虎冯河死亦宜,圣人垂戒不吾欺;猘儿逐鹿犹遭厄,才信躬行贵自持。
lihanyue 发表于 2024-1-18 05:08: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
郭嘉的评价是否贴切?
题主郭嘉的评价是演义里的吧,但标签是历史是吧,郭嘉历史上对孙策的评价: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白话解释一下是说孙策取得江东的时间还不长,还没有能够让当地的人都认同他,而且他在取江东的过程中杀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上会有一些利益关系(断人财路杀人父母啊),或者养士的恩义什么的(想想豫让),会有人不计生死为他们复仇。而孙策又是一个不重视防备自身安全的人,他手下虽然兵多将广,在战场上也的确难以争锋,但是在他一个人出行的时候,如果有人要杀他,他手下兵将再多有什么关系,还不是只用对付他一个人就行么,他就自己一个人又能打得过几个人呢?(我们要讲科学,一个人打一百个那是小说,现实再能打不开坦克不拿枪你一个人又能打得过几个?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所以他早晚必死无疑。
这评价是否贴切?我认为很贴切
(演义的不贴切,说孙策少谋?多少被他忽悠瘸的人要撞死了……参看优点第2点)
================
如果孙策没死会如何?
我曾经答过,我认为反正不是现在看到的这个三国格局,因为他绝不可能安据一方。不是他死于兵败被杀,就是他平靖四方。(不过我觉得以孙策这种激烈又轻而无备的性格,很难活得太长,建议配个典韦许褚)
================
与孙坚孙权乃至曹刘相比又如何?
孙坚:孙策的性格和父亲很像,孙坚鬼心眼也很多,也很勇敢,也记仇,就连抢媳妇都那么像(…),不过战略上和收人才方面孙坚就没什么表现了,这也是时势造英雄吧,年代的和所处的位置的差异造成孙坚在这些方面并没有合适的时机和表现的机会,但有一点孙坚也没有野心,就算处于孙策的位置,可能也达不到孙策的成就。(我其实觉得孙策比起他爹最大的优点是!孙策长相随美人妈妈……帅!)
孙权:这个孙策的遗言已经有很好的评价了,比起哥哥孙权打仗确实水平比较一般,基本不指望他争天下了,但是他调和内部矛盾和各世家的水平还是很厉害的。
曹操:其实我觉得曹操就是个性格不一样的高配孙策,文学水平孙策当然是赶不上了,而且孙策也不是世家,没有那么多亲戚发小,也没有这么顺当的仕途,但是两人都可以不顾当时根深蒂固的门第之见唯才是举,也都能清醒的认识到当时形势拥立汉帝的必要性,只可惜没交过手,孙策对于曹操最大的优势——年龄也一点都没用上……
刘备:刘备南逃的时候,周瑜建议软禁刘备分制刘备与关羽张飞,孙权当时没同意,但你猜孙策活着会不会同意?
================
孙策的优点
1.1 看人非常准,敢用人、会用人,这是非常优秀的领导才能。
(这里添加一个八卦,当时往朝廷安插人时,孙策是想送虞翻而不是张纮,张纮他还想留在身边用,所以他看出虞翻不愿意去还是去劝了一下,说你口才好啊能噎人,结果虞翻就不负所望的噎他说“我是将军你家的宝贝啊,你怎么能拿我送人呢,人家不还怎么办”!!!笑死)
P.S.孙权相当一部分班底都是孙策留的,没有孙策就没有周瑜,没周瑜当然也没鲁肃了,吕蒙十五六岁就已经死了,十二虎将也要少掉一半,主战派都没了赤壁还打不打了?更甚之如果没有孙策提前把张纮派到朝中,官渡完事江东很有可能就被曹操平了,对我就是在针对上面某位说孙家能据有江东和孙策本人关系不是很大的答主。
1.2 很懂人情世故,见人下菜碟。对少年穷的张纮哭年少无依,跟一诺千金的太史慈讲信义,与世家出身的周瑜分纳亲姊妹,对有威胁但不是主要矛盾的曹操主动送珍宝示好,还有他对刘勋调虎离山时又送东西又吹又许诺好处的,除了刘晔全被他骗住了。
1.3 得人心。配合领导才能孙策还有很高的人格魅力,美姿颜,好笑语,能认出自己手下所有的员工,搁到现在这样的老板凝聚力也是非常高的,不发工资都有人愿意跟着干,同样,人们也愿意不问缘由的跟从孙策,替他卖命。孙权后来是不喜欢人提大哥的,但是几十年后,孙晧还得打着“有桓王之风”的旗号才能在国中一片混乱的情况下当上皇帝,晋灭吴时孙策已经死了足足八十年,还有人哭着说这是当年讨逆将军打下的基业。
2.军事才能,陈寿评价“猛锐冠世,志陵中夏”,这是包括了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的评价(其实当时难得的是战略眼光,你看刘表……),现在经常有人黑孙策的对手水平都不行才让他打下江东。然而想袁术当初跟刘繇也是拉锯了好几年,一直占不到便宜才愿意放孙策出去的啊,谁知道孙策水平太高把州刺史刘繇直接吓跑了……而众多郡县太守当地豪强纷纷反击了啊,哪个不是带着几千上万的人,一个水平不行个个水平都不行?孙策手里也不过万把人啊,大部分还都是新归附的。
况且孙策明显比起正面刚这种消耗大时间长的来比较喜欢玩战术,小消耗换大收益,比如打笮融的时候看人家防御坚固就诈死,诱敌深入一举击溃;比如不想议和但装成打算议和,骗来敌方勇名很高的严舆当场杀死,导致严白虎军队吓破胆不战自溃;比如王朗仗着地利和城备他一时打不下,就明里放假消息做假象唬人,其实分军小路渡江,绕到身后出其不意直接破城;比如刘勋收了袁术的人实力正强,他一个调虎离山……就连东吴放火的好传统也是从他开始的。
3.孝顺顾家。嗯,应该算优点吧……他在的时候十室九空的乱世之中他家从未被战火波及,自己生死未卜也先要拜托信得过的人替自己照顾好家里,重臣好友都要请去拜见母亲,母亲的劝谏他也能够接受,从父亲离家出征到他死,家中幼弟幼妹没有夭折的也没有离散的,再看他死后几年间妈妈弟弟就都死差不多了……惨。

缺点
1.首先他爹祖传的性格,弟弟妹妹身上也有体现:性格不稳重,轻而无备(多次在敌人环伺的情况下单独出行);个性强,劝谏挑着听(…);脾气暴,喜欢用杀人这种简单的行为解决复杂的矛盾(然而并没有根本上解决,他死后立刻爆发大小叛乱)。
2.另外他作为一个领袖,在威信上对己方靠的是自己的个人魅力,对敌方靠的是杀伐果断,而不是说有完善的制度,人治而非法治这点不像要干大事的,像吕范建言需要规范军纪的时候他甚至不置可否。
3.还有个不知算不算缺点的,就是他年纪真的是太轻了,太多人都还把他当一个孩子(他都是将军了大多人还都叫他“孙郎”也就是小伙子),没几个人真的觉得他能做成多大的事业,比如太史慈归附他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他拿不住太史慈,说太史慈一走不是去跟刘表了就是去跟曹操了啊,或者就接手豫章回来打你了啊,孙策一通吹知己拍胸脯都不好使,这表面看是对太史慈的不信任,但其实究其根本又何尝不是大家潜意识里对孙策能力的不信任呢?

=======================下面是可能没那么客观的看法=======================
孙策真的是太年轻了太年轻了,父亲死的时候他只有十六岁,下江东的时候虚岁只有二十一。
试想十六岁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才刚刚上高中,满脑子中二,学校和游戏就是一切,甚至有发育晚的男生这个年纪刚刚才开始变声和拔高。这时候你父亲过世了,母亲因病无法工作,你的亲戚带走了你家的一切财产。对了,你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要养。
你爹只给你留下了一些名声,你哪怕想要几个你爹的老部下回来帮帮你都要去求亲戚、看脸色。你爹的老上司嘴上说的很好听,但一点实质性的帮助都不肯给你。你想做点事业,千辛万苦找到了几个对口技术人才的联系方式,但是你只有十几岁,手里一分钱都没有,而他们都是三四十岁有家有事业的人了,你要如何让他们愿意帮你?
试想二十五岁的时候,你能做出一家在四个大省市场占有额第一(不是创新产品哦),前景灿烂、人才济济的公司吗?
我想对孙策能力抱有质疑的大家至少该同意一点,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或者说如果没有足够强的能力和意志力,单凭运气不可能做到这样的成就。所以,毋庸置疑,孙策真的很强,或许他不是那个年代最强的,但是这也无法再让他活过来PK一次给我们看了,但是他绝对强过你我,强过99%的人。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