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是如何评价孙策的?

[复制链接]
xixi123 发表于 2024-1-18 05:02:13|来自:河北石家庄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人是如何评价孙策的?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forevershe 发表于 2024-1-18 05:02:54|来自:河北石家庄 | 显示全部楼层
孙策是项羽一样的人物,所以会被称为“小霸王”,梳理一下同时代及后世对孙策的评价:
袁术: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袁术却说,如果能够有个孙策这样的儿子,即使死了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了。
曹操:猘儿,谓难与争锋。曹操的意思是说,孙策骁悍,难以与他争锋。
王朗:策勇冠一世,有俊才大志。
刘晔:孙策多谋而善用兵。
陈寿: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于义俭矣。
我觉得《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最为全面,一方面他肯定孙策的才能、为人、勇武、志向,说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陈寿认为孙策是江东政权的奠基人;但另一方面,孙策“轻佻果躁”,最终导致身死,不得不让人引以为戒。
程琅:帝王亦一夫之敌耳,孙策之祸可不虑乎!这个评价多少有点批评孙策的意思,因为孙策轻率,最终被刺杀,导致了没能继续建功立业。
卢弼:孙策十七岁丧父,二十六卒,十余年间建立大业,少年英万,勇锐无前,真一时豪杰之士!伯符年未弱冠,已交结知名,转斗江东,士民乐为致死,太史子义一见解缚。孙氏父子兄弟皆善于招致英雄,据有江东,非偶然也。
总而言之,孙策优缺点都很明显,越是了解孙策,越觉得扼腕叹息,如果孙策不死,或许三国会是另一番摸样……
chouwa 发表于 2024-1-18 05:03:01|来自:河北石家庄 | 显示全部楼层
赤壁之战几年后,曹操大军曾与孙权对峙在濡须口一个月多,孙权用水军击败了曹操,抓了三千多人,战斗中曹军溺水淹死的也有数千人,之后,曹操便坚守不出,孙权几度挑衅,曹操都不为所动,于是,经典的一幕上演了,孙权亲自驾船进入曹营逛了一圈后,奏着小曲儿安然返回,曹操望着孙权远去的舟船军队,感慨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生儿子若豚犬耳!”由此看见,曹操对孙权评价很高,不过曹操对孙权的哥哥孙策评价更高。
江东猛虎留遗憾
说孙策之前一定要先提一下他爹孙坚,孙坚作为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对孙策有着深远的影响。孙坚也是年少成名,很小的时候就当官了,十七岁的时候就曾单刀会群贼,将一群劫掠商人财物的海盗吓得望风而逃,可见其勇气、胆识都过于常人。


后来董卓乱政,孙坚率军讨伐,勇猛异常,并且果断拒绝董卓的拉拢,展现出了正直的一面,值得一提的是,一直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关公温酒斩华雄其实是杜撰的,真正斩了华雄的正是这位江东猛虎孙坚。而且众多义军中,只有孙坚一军能与董卓军正面交锋而获得大胜,但是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各怀鬼胎,最终土崩瓦解。
后来,依附袁术的孙坚奉命攻打刘表,结果被黄祖伏兵暗箭射杀,一代将星就此陨落,但孙坚死前曾意外获得了传国玉玺,这也给孙策留下了起家的资本。
十年平江东,无人能敌的小霸王
孙坚死时,孙策只有17岁,放现在还属于未成年人,但是他自幼跟随父亲,受其熏陶,早已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能力,他开始也选择了投靠袁术,但是袁术其人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屡次失信于孙策,这也让孙策暗暗决心自己去创业。
他用父亲孙坚意外获得的传国玉玺跟袁绍换得一千多兵马,直奔江东,本来袁术觉得孙策就靠这一千多兵马很难有所作为,没想到一路上竟然有不少人慕名来投奔,等到了历阳的时候已经有五、六千人之多。孙策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勇猛,人称“小霸王”,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一时江东无出其右。


孙策除了能打之外,招揽人才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结交周瑜、鲁肃,任用张昭、张纮、秦松等谋士,收服太史慈,这些都是日后江东的栋梁之材。
在周瑜、程普等人的辅佐之下,孙策大败黄祖,替父报仇,豫章太守华歆更是不战而降,整个江东不到十年的功夫,基本上都被他平定了下来。
他是曹操眼中的“疯狗”
孙策在江东大展拳脚的时候,曹操正在筹划这跟袁绍的决战,在曹操的眼中,孙策比吕布还要可怕,吕布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武夫,而这小霸王孙策是有勇有谋,有胆识有担当,当得知孙策平定江东之后,据《吴历》记载,曹公闻策平定江南,意甚难之,常呼“猘儿难与争锋也”。
猘儿用现在的白话来讲就是“小疯狗”,这话好似在骂孙策,但是却也侧面证实了孙策的勇猛,大家知道疯狗咬人是没有章法的,且不死不休,这也让无暇顾及江东的曹操头疼不已,只能用安抚政策让其不要骚扰许昌。其实孙策当时确实已经有了北上的打算,如果趁着曹操与袁绍会战的时候,偷袭曹操后方,那么曹操必然大败,而袁绍虽然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地盘,但是其人性格犹豫多疑,难成大业,日后必败于孙策之手。


可惜,孙策跟他爹的性格很像,最终的死法也差不多,都是中了埋伏,结果一代小霸王孙策竟然死在了几个匹夫的手里,他知道他这一死,江东再难进取,最终他把江东基业留给了更善于守家的孙权,并交代了两句话,“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而孙权也不负厚望,守了几十年,可见孙策看人之准。
当然,孙权能守住这么多年,也多亏了孙策给他留下来的好班底,如果孙策能再多活几十年,就靠当时的这套班底,可以说纵观天下也难逢敌手,蜀汉更没什么机会成立了,因此,便有了这句“孙策不死,便无三国”的传说。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