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努力一辈子才创立蜀汉,20岁的孙策为何5年就能据有江东?

[复制链接]
xinlaide 发表于 2024-1-18 04:46: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95年,年仅20岁的孙策率领一支近千人的军事小分队,一路向东。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5年后,孙策居然奇迹般地打败各路邪神,成为整个江东地面的主人。



近期江湖上流传着一句话,孙策不死,便无三国。但是严格来说,这句话或许应该叫做,若无孙策,便无三国。
孙坚的遗产

很多人说孙策创业江东,算是白手起家,事实上,这是不恰当的。
在东汉末年,创业需要两个条件,一是部曲,二是地盘。
其实很好理解,部曲就是愿意跟着你走的人,最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为他们能提供兵源;地盘能提供钱粮,这样你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形成更大的势力。
那么,20岁的孙策手中有哪一样呢?
答案是,部曲。
这是他爹孙坚奋斗了一辈子留给他的遗产。
孙坚以勇武出道,担任临时城管,因讨平许昌(人名)的流寇叛乱,得到了官方任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盐渎丞。不久又转为盱眙丞、下邳丞。
而正是在下邳,孙大哥积累下了创业的第一桶金。在孙坚的努力下,有数百个游手好闲的青年,拜孙坚为大哥,孙坚俨然成为黑社会的老大。(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数百人,坚接待抚养,有若子弟焉。)
在这之后,孙坚在先后得到了朱儁、张温等人的赏识,在讨伐黄巾军、羌族叛乱等战争中,积累了功劳,并被封为乌程侯。



而这批子弟兵,应该就是随孙坚转战各地的核心部曲。在孙坚随朱儁讨黄巾军的时候,就有“乡里少年随在下邳者皆愿从”的记载。
董卓之乱爆发,孙坚一路北上,在南阳与袁术结成联盟。演义中所谓十八路诸侯讨董,事实上就是孙坚、曹操大战董卓而已。
然而,因为黑社会大哥孙坚只知道打打杀杀,终于成了袁术和袁绍相争的政治牺牲品。孙坚死后,孙家回到了江淮一带,辗转舒、江都等地。
然而,孙坚死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袁术表孙坚之侄孙贲为豫州刺史;而隔壁的徐州牧陶谦却对20岁的孙策十分忌惮(徐州牧陶谦深忌策)。



孙家最能打的人已经死了,袁术为何还要拉拢孙家呢?一个20岁的年轻小伙子,省部级干部陶谦怕他做什么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批下邳的部曲,依旧跟着孙家混。手上有人,袁术自然愿意拉拢;而一批黑社会混迹边境,省长陶谦当然不舒服。
《三国志》中,还有很多这样奇怪的记载,什么袁术对孙策倍加赞赏,说什么有子如孙郎,死不恨矣之类的话;袁术大将乔蕤、张勋也对孙策“倾心敬焉”;还有什么“江淮间人心向之”。
孙策的才能要到后面才显现出来,此时有这样的记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策是未来孙家掌门人,而孙家又有这样一批死心塌地、能征善战的部曲。
这才是孙策创业的第一批资本。然而,自孙坚死后,这批部曲已经快要被袁术整个吞下了。
为什么呢?因为孙家缺了一个条件-地盘。
没有地盘就没有物资钱粮,没有物资钱粮养不活这些人。所以孙家父子虽然很能打,但孙坚、孙贲、乃至早期的孙策,都只能依附于袁术。
那么问题来了,孙坚孙策这么猛都缺钱粮,袁术这么草包为啥总是不缺地盘和钱粮呢?
四世三公有啥用?

在东汉末年的190年-200年这段时间里,什么曹操、刘备、孙坚孙策都是小虾米,整个华夏大地,都是袁氏兄弟的舞台。



为啥他俩这么牛呢?
因为人家家里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
熟悉袁绍和袁术兄弟的人,应该对“四世三公”这个词都不会陌生。但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个金字招牌到底有啥用。
这事还得从光武帝说起,刘秀起家于士族的支持,称帝之后,也不敢得罪他们,便奖励高风亮节,鼓励这些士族子弟读书,并承诺,你们好好读书,我就给你们官做。
最高的可以做到三公,帮助皇帝管理帝国。
渐渐地,东汉政府就形成了皇帝居于上,而士族居于野的局面。换句话说,皇帝掌控政府,而士族掌控社会,大家一起管理这个国家。
190年,经过董卓一顿瞎折腾之后,政府失控了,这些士族开始崛起,摇身一变成了地方实力。



而四世三公啥意思呢?就是袁家四代人都在朝廷担任读书人的最高官职-三公。换句话说,袁家曾经四代人都是士族中的领导家族。
那么,自己人当然要给自己人面子了,毕竟袁家做大了,士族的发言权也会随之增加。
所以,袁绍袁术走到哪,地盘都愿意归附,都不缺钱粮。
然而,孙坚却不同,他是走的黑社会路线,靠拳头说话。而士族都是读书人,大家成分不同,所以地方实力派们对孙家是不买账的。
况且,孙坚和孙策还有几条黑历史。
当年孙坚讨伐董卓,从长沙一路北上,却得不到军资,于是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
然而,地盘没拿下,却大大的得罪了这些豪门大族。为啥呢?看看王叡和张咨的出身就知道了。
王叡出身琅琊王氏,这个分量就不用说了吧;张咨虽家族不详,却是董卓当年刻意笼络的士族之一,可见分量也不轻。
不仅如此,孙策还曾受袁术指派,讨伐庐江,并间接导致庐江太守陆康身死。
陆康,江东四大家族之一的陆家掌门人。
经过这几次事件,整个士族群体对孙家是望而生畏,再也不愿意与之合作。
孙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启了他的创业模式。



孙策横扫江东

虽然有基础,但孙策创业却并不像很多人说的,对手都是草包,所以很容易。
因为孙策的主要对手,刘繇和王朗,并不是草包,也算是人杰。
公元195年,孙策借口帮袁术讨伐刘繇,谋求过江自立。于是,率领千余人来到舅父吴景、堂兄孙贲所在的历阳,集齐了孙家目前还能掌握的全部孙家部曲。
孙策的第一个对手,就是扬州牧、扬武将军刘繇。
刘繇和刘备一样,出身汉朝宗室,是刘肥之后。但刘繇这个省长兼武装部队司令,并不是靠家世得来的,而是自己挣来的。
刘繇少年时和孙坚一样,以以勇武立身的,曾带数十人到贼窝里成功刺杀了土匪头目,从此知名。长大后的刘繇和兄长刘岱,被人誉为驰骋万里的“二龙”。
看看这称呼,岂是一个草包能够得到的?
刘繇初任扬州刺史时,扬州首府寿春已经被袁术占据,孙贲吴景便把刘繇迎接到曲阿,辟为治所。
然而,刘繇却不愿与孙家和袁术合作,于是将孙家势力驱逐过江。
吴景、孙贲便率领孙家旧部加上袁术派来的人,攻打了一年多,却始终过不了江,刘繇却在扬州站稳脚跟,拥兵数万。因为此功,刘繇才被加封为扬武将军、扬州牧。
要知道,孙家军当年可是硬刚过董卓的。可见,刘繇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人。
然而,孙策继承了他爹的军事基因,首战便攻下了刘繇的牛渚营寨,后又三战三捷,打得刘繇步步败退。
196年,孙策攻打扬州下属的会稽郡。此时的会稽郡守,名叫王朗。(对,就是演义中后来被诸葛丞相骂死的那个王司徒)



王朗曾拜同为四世三公的杨赐为师,少年知名,也是豪门大族出身。
此时孙策兵锋正盛,幕僚都劝王朗投降,而王朗选择了坚守,孙策数次渡江作战,都被王朗打败。后叔父孙静献计,孙策才攻下会稽,王朗战败逃亡,被俘。
但王朗的人生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曹操以朝廷名义征辟王朗,王朗辗转入许,后来做到的曹魏的三公,封乡侯。
由此可见,刘繇、王朗,也不是草包,只不过孙策的军事能力更加突出。
公元197年,在孙策的兵峰之下,刘繇忧惧而死,扬州群龙无首,很快就被孙策收入麾下。
得到扬州大部以后,孙策自立为会稽太守,以吴景为丹阳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
自立官属,这样的行为,在当时一般被看做单飞的象征,这也是孙策创业脱离袁术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198-200年,孙策先后打败了扬州境内的残余势力严白虎、祖郎等人,又收服了豫章太守华歆,得到了张纮、张昭、周瑜、鲁肃等部分淮泗大族的支持,孙策终于占据了扬州大部,也即是大家所说的江东。



自此,有了地盘,有了部曲,孙策才算是创业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华歆也是豪门大族出身,而严白虎、祖郎,和当初的孙坚一样,是当地的黑社会老大,各拥众数万,只不过孙坚是被招安的,而严、祖二人被消灭的而已。
孙策为何被称为小霸王?

以上就是孙策征服江东的主要过程,然而我们只看到孙策在军事上的成功,但成为江东之主,事实上远没有那么简单。
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孙坚转战数年,杀掉了荆州刺史南阳太守,却不能成为荆州之主,而孙策却能够凭借军事胜利就占据江东呢?
刘表单骑入荆州、袁绍袁术走到哪就能占据哪的地盘、祖郎严白虎拥众数万而被消灭,从这些反差我们可以肯定,在东汉末年,军队部曲并不是创业成功的标志,稳定的地盘才是。
而这,才是孙策创业真正的难度系数所在。
因为上文提到,孙家是有黑历史的,地方实力派都是不愿意与孙家合作的。这就是为什么刘繇、王朗要拼死抵抗孙策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是豪门大族的代表。
而孙策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改变地方实力派们的成分,要拥有稳定的地盘,孙策只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
所以,孙策占据江东,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军事手段,硬生生地在遍地豪门大族的江东,撕开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或许这就是孙策被称为小霸王的原因。袁绍曹操刘备,东汉末年的枭雄们创业的过程,都是争取地方实力派支持的过程,只有孙策,有些霸王硬上弓的味道。
这才是孙策的恐怖之处,他爹打不服荆州士族,杀人都不好使,但孙策做到了。
试想一下,如果江东实力派没有臣服孙策,那么,首先孙策没法真正占据江东,因为收不上来钱粮。
其次,曹丞相可高兴坏了。因为此时曹操手中有朝廷,有汉献帝,是士族们的合法领导,他们对曹操那简直是趋之若鹜,参考荆州投降就知道了。



那么,江东猛虎孙坚都没做到,小霸王孙策是怎么做到的呢?有两个方面原因,主观的和客观的。
主观原因,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孙策“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
翻译一下就是,豪门大族只要认可我孙策的领导地位,我也愿意与你们一起共治江东,以前的过节都既往不咎了。
当然了,这都是官话,实际上情况是,胡萝卜加大棒,孙策杀了一部分,策反了一部分。
顺便说一句,孙策为何选择孙权做继承人也是这个原因,孙家与士族积怨太深,孙权脑子更好使,能让士族认可孙家的领导地位。
主观原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客观原因。这个客观原因就是袁术称帝。
袁术称帝的后遗症

公元198年,袁术称帝,建国号仲氏。
这一下,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刚刚提到,东汉朝廷以士族管理地方、学而优则仕为条件,换取了士族对朝廷领导地位的承认。数百年来,都没有人破坏这个规则。
而现在,汉室虽然衰微,但依旧存在,依旧被士族们承认为帝国的最大领导。更重要的是,手握汉献帝的曹操怎能允许有人另立中央?



这已经不是凭借出身和成分就可以原谅的问题了,这是大是大非。
所以,袁术此举,几乎可以说站到了整个士族的对立面。
然而,代表朝廷和士族正义的曹操,此时却正在筹备与袁绍的大战,没有时间和精力收拾袁术。
而孙策比他爹强,就主要强在这里。
孙策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孙策本是半附属于袁术的地位,但此时,他马上宣布与袁术划清界限,加入到士族的站队中来。
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以前的那点小过节,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在意了。
更重要的是,因为曹操要借孙策的手,于是表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还征辟孙策弟弟孙权孙翊,与孙氏家族联姻。
这意味着,孙策获得了官方的洗白证书。
曹操的这些举动,让士族们失去了反对孙策的合法理由。领导都承认了,你们再不合作,那就是与整个士族作对了。
所以,孙策讨伐袁术,得到的不仅仅是部曲和庐江的地盘,更重要的是士族们的大量归附,从此,除了有直接过节的陆氏家族、许贡等人,江东的大部分士族,都承认了孙策的领导地位。
袁术的这个超级大助攻,终于让孙策恐怖的长大起来了。
子彧说

20岁创业,5年时间便据有江东,孙策的这份创业史,恐怕让曹操和刘备都羡慕不已。
不仅军事才能十分杰出,还善于收拢人心,懂得政治站队,而这,或许才是从孙策最为恐怖的地方。
虽然不久孙策就被刺杀身亡,但继承地位的孙权在这方面更加擅长,从此江东士族们紧密地团结在孙氏家族的周围,终于建立起了东吴帝国。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这句话的指向性多半是孙权。但事实上,从孙策的创业历程可以看出,孙策的奠基是东吴得以立国的根本所在。



所以,若无孙策,便无三国,或许更加贴切。
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个骨灰级历史发烧友,这已经是子彧看到的第三句“某某不死”的结论了: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
孙策不死,便无三国;
子彧不知这些是出于谁的著作,还是年轻人对三国历史的新解读?评论如有知道的大神,烦请不吝赐教。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一键三连!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