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到底是反映什么的?

[复制链接]
rockhdd 发表于 2023-12-11 05:55: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这个问题主要是以前都是说反封建,反压迫,但是现在好像杂谈西游记的很多,说什么成功学,领导同事关系了,都乱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hhhh713 发表于 2023-12-11 05:56: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教合一,准确说是尊儒非佛老。
体现这一思想的就在
《凤仙郡冒天止雨  孙大圣劝善施霖》
【玉帝道:“那厮三年前十二月二十五日,朕出行监观万天,浮游三界,驾至他方,见那上官正不仁,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口出秽言,造有冒犯之罪,朕即立以三事,在于披香殿内。汝等引孙悟空去看,若三事倒断,即降旨与他;如不倒断,且休管闲事。
……
行者闻言,大惊失色,再不敢启奏,走出殿,满面含羞。四大天师笑道:“大圣不必烦恼,这事只宜作善可解。若有一念善慈,惊动上天,那米、面山即时就倒,锁梃即时就断。你去劝他归善,福自来矣。”行者依言,不上灵霄辞玉帝,径来下界复凡夫。须臾到西天门,又见护国天王,天王道:“请旨如何?”行者将米山、面山、金锁之事说了一遍,道:“果依你言,不肯传旨。适间天师送我,教劝那厮归善,即福原也。”遂相别,降云下界。】
没有什么儿子强抢民女,就是因为推翻贡品。而且并不是玉帝下令设置的,而是他立愿获得的。
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此时竟然会害羞,也就是他觉得这事玉帝处理的没错。
凤仙郡怎么解决的呢?
【那郡侯磕头礼拜,誓愿皈依。当时召请本处僧道,启建道场,各各写发文书,申奏三天。郡侯领众拈香瞻拜,答天谢地,引罪自责,三藏也与他念经。一壁厢又出飞报,教城里城外大家小户,不论男女人等,都要烧香念佛。自此时,一片善声盈耳。行者却才欢喜,对八戒沙僧道:“你两个好生护持师父,等老孙再与他去去来。”八戒道:“哥哥,又往那里去?”行者道:“这郡侯听信老孙之言,果然受教,恭敬善慈,诚心念佛,我这去再奏玉帝,求些雨来。”沙僧道:“哥哥既要去,不必迟疑,且耽搁我们行路,必求雨一坛,庶成我们之正果也。”】
其实并不止佛教还有道教。
【却说那上界直符使者,将僧道两家的文牒,送至通明殿,四天师传奏灵霄殿。玉帝见了道:“那厮们既有善念,看三事如何。”正说处,忽有披香殿看管的将官报道:“所立米、面山俱倒了,霎时间米面皆无,锁梃亦断。”奏未毕,又有当驾天官引凤仙郡土地、城隍、社令等神齐来拜奏道:“本郡郡主并满城大小黎庶之家,无一家一人不皈依善果,礼佛敬天。今启垂慈,普降甘雨,救济黎民。”玉帝闻言大喜,即传旨:“着风部、云部、雨部,各遵号令,去下方,按凤仙郡界,即于今日今时,声雷布云,降雨三尺零四十二点。”时有四大天师奉旨,传与各部随时下界,各逞神威,一齐振作。】
玉帝根本无法彻底掌控这个,他还得去看。
也就是在玉帝之上还有存在。
也许我们看来这是完全是小题大做,但这在古代其实非常重要。
这就是儒家思想里的“天人感应”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对鬼神并不感冒,但孔子相信天命的存在,提出了“天人感应”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春秋公羊传》多达十六次明文指出:“此何以书?记灾也。”又三十二次点明:“此何以书?记异也。”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灾乃政教不施之应。
董仲舒就是学习了公羊传并结合阴阳家观点改造了天人感应。
在古人看来,灾难都是老天警戒皇帝的错误,必须改正,旱灾就是不尊教化。
当然这个观点在现在肯定是错误的……吧。
外国还有一帮人认为只有供奉神灵才能对付新冠。
ps:西游记里能对付新冠就是王灵官以及雷部三十六将,他们是负责瘟疫的。王灵官还是火神雷神。
凤仙郡侯不尊教化才导致旱灾。
此外西游记的神话体系。这其实是明代由官方制定的神话体系。
也体现三教合一,尊儒家。
玉帝虽然最早是道教的,但宋真宗时期官方确立了玉帝的地位,其就有官方背景(儒家)。
其手下有佛道的神仙,四大天师,王灵官,雷部三十六将等道教神仙,四大天王,哪咤等佛教神仙都是他手下。
而土地城隍也是明代的民间信仰一部分。
西游记对佛道都有揶揄。
道教不说了,除了镇元子外的道士大多都被黑了。
佛教也是,观音禅院,乌鸡国的宝林寺和尚,一个贪财,一个势力,尤其最后如来还派弟子去要贿赂。
但凡作者有宗教信仰,也不至于如此。
<hr/>西游记的核心可能是成长,用道教。
明代儒家学者认为是“求放心之喻”。
清代全真道士则发现很多内丹思想(车迟国三妖、六贼、白骨精、六耳猕猴、师徒一行的别称,诗句中的丹学要素等等),进一步认为是修炼成仙的书籍。
六耳猕猴那里如来念得其实是道经。
现存最早的世德堂序也有类似观点。
【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岂嫌其丘里之言与?其叙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故摄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其以为道道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彼以为大丹丹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彼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道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类以明意。于是,其言始参差而俶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崖涘,而谭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没已!】
.silvanesw 发表于 2023-12-11 05:56: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几乎所有答案,都要把阴谋论式的解读踩上两脚,我有点心酸……

感谢 @丑儿 的整理,她从各种角度,选取了有价值的答案。我也赞同这些答主的答案。
@陈肯 答主说,西游记是本悟书,我非常赞同。
高票答案 @紫杏 更是把各个时代对于西游记解读的历史都写了出来,超赞。

西游记就是一个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有着符合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与时俱进的名著。
然而大家忽略了一点,我们为什么喜欢西游。
说白了,还不是西游这个作品带给我们的“娱乐性”,放到书籍里,自然是因为小说本来的故事性
如果没有八十一难看似相似却又大不相同的故事性,你还会去读它么?
大部分人对于西游的兴趣起初是来源于86版西游记吧?为什么?因为在很长的一个时代里,这部剧就是精彩,好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今天再让我去看86版,我会觉得没那么好看了……
好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精彩的剧情,到了如今成了
起: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承:孙悟空开始斗妖怪
转:打不过,去求教大神
合:妖怪被收服了
这样的靠段子才能撑起来的无聊故事。

为什么?
因为我们见过的好的娱乐作品越来越多了。好的故事越来越多了。
人性、政治、金钱、利益各种要素撑起了整个故事,故事的复杂性和华丽表现在多媒体时代不断升级换代,连葫芦娃的故事都在影射着这些,不是么?
但是
那个孙悟空一闹就只能钻到桌子底下的玉皇大帝撑不起复杂的故事性。
那个除了胆怯和怯懦的无能唐僧撑不起复杂的故事性。
那个圣洁无暇的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撑不起复杂的故事性。
那个无敌是多么寂寞的如来佛祖撑不起复杂的故事性。

为什么被众人批判的吴闲云的作品一出,阴谋论解读的浪潮开始兴起?
因为在我们这一代中
具有庞大而精彩的世界观的《魔兽世界》成为了经典。
具有庞大而精彩的世界观的《海贼王》成为了经典。
具有庞大而精彩的世界观的《指环王》成为了经典。
具有庞大而精彩的世界观的《权力的游戏》成为了经典。
具有庞大也不乏精彩的世界观的漫威系列电影成为了经典。

而吴闲云言论一出,过去碎片化的一个个西游故事,在那句“桃子、人参果、唐僧肉都是稀缺资源,佛道相争才是主旨”之后,突然开始结合成块,慢慢浮现出了一个西游世界的样子。
对啊! 同样拥有庞大而精彩的世界观的《西游记》也应该成为世界经典啊!
这样和那样的想法开始在我们这代人的脑海中碰撞。
抱着这样或那样的想法,我们发现原来西游记,没有那么简单,也是个大世界!
我们翻开了原著,开始了我们的发现之旅。
好精彩!原来西游的世界,原来西游的故事是如此精彩!不愧是四大名著啊!
原来 孙悟空、唐僧、如来、观音、玉皇大帝的形象是那样的!完全不是电视剧的那种老古板!

可当众多解读者,开始把自己发现的西游里各种充满故事性的要素开始列举出来时。
一顶顶“过度解读”“阴谋论”“低俗解读,无聊”的帽子就扣了过来。

的确……
当知乎每月一次“被打死的究竟是不是孙悟空?”这种因为某种解读而产生的弱智言论开始泛滥的时候,我也觉得很烦躁,很焦虑。
但也不能因此就所有的解读都是 “过度解读”吧?
那些说阴谋论无聊的“内丹学”“佛学”“成功学”“历史学”答主们哟,难道有一天,当人们读西游就只是为了“修道”“成佛”“学习管理”“了解西游演化历史”时,你们就觉得特别高兴么?

为什么阴谋论去解读?
还不是为了让西游更有故事性,让西游故事能有个更完善的世界去展开,才去绞尽脑汁去想什么所谓的“阴谋论”的么?
所有的这一切,还不是为了迎合这个时代,让西游故事与时俱进,成为一个新的经典么?
所有解读出的故事也好,所谓真相也好,只要你觉得有趣,开心一乐又有何妨呢?

至于《西游记》到底反映的是什么?
你又不需要在卷子上写下来,有什么好说的呢?
只要你读完西游之后,觉得这是本有趣的书,读这书的时光绝对不算浪费,这不就好了么?


PS:
最后,新年劝大家别去看女儿国,前几部都是渣渣,故事性全无的渣渣作品……
看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钱……
dzbear 发表于 2023-12-11 05:57: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对该问题 的回答如下

-------------------------分割线-------------------------
《西游记》反映的社会现实
孙悟空这种举动,表明了孙悟空对神仙世界最高统治者的礼仪﹑身份制度的极其蔑视与尖锐讽刺,也就是表明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孙悟空这次大闹天宫,虽然完全是一种出于愤激的自发举动,但他仍然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当如来佛责问他时,他明确地表示要夺取玉皇大帝的宝座:“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玉皇大帝搬出去,腾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永不安宁!”在这里,孙悟空所说的话,并不能单纯体会为争夺玉皇大帝的宝座,而是意味着封建社会里灾难深重的人民,试图通过暴力斗争,推翻那压在头上的大山——封建统治,而创造一种不受压迫、不受奴役的生活;其次,孙悟空提出“皇帝轮流做”的主张,强有力地驳斥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所谓帝王是天生下来统治人民的反动正统观念并体现了人民对新政治的朦胧追求。
如果说吴承恩谴责作恶的妖魔,包含了反抗的因素,那么他直截了当地对残暴的统治者的鞭笞,就更具反封建精神。吴承恩不能遏止自己愤世嫉俗的怒火般的心情时,往往通过书中人物的口吻,地提出对统治者的严重控诉。如祭赛国的众僧被盗了塔上的宝贝,遭受酷虐,他们向唐僧诉苦般:“……昏君更不察理,那些贼官,将我僧众拿了去,千般拷打。”写比丘国的国君,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作药引,于是那国君选取民间的小儿养在鹅笼里,准备取其心肝和药治病。唐僧在了解这种情况后,就怒斥道:“昏君昏君!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在这里,吴承恩把当时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斥为“昏君”,把峨冠博带、有权有势的官吏们斥为“贼官”,而对被害的弱者寄以深厚的同情,这是值得赞颂的。真实地把明朝后期的政治腐败的情况揭发出来。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西游记》确实是一部具有反封建意义的现实主义杰作。
-------------------------分割线-------------------------
来源——《六小龄童品西游》
hh2008 发表于 2023-12-11 05:58: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名反对楼上许多答案。
如果目光只局限在一部小说《西游记》,就不明白这部小说的内涵是由不同作者逐渐积累起来的,进而只会产生过度解读。
小说《西游记》是数百年来众多唐僧取经题材作品的集大成者,里面的大部分主要情节都不是小说作者自己凭空构想出来的,而是沿袭前人。那些故事已经流传了很久,要写唐僧取经就不能不提,否则读者觉得不对劲。所以,故事中必定会残留一些前人的思想,而未必包含小说作者本人的思想。
现存最早的取经题材虚构作品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现在仅见于一份南宋印本,所以一般都说是南宋的书。但有学者认为这书创作的年代更早,当在晚唐五代时期。这裡面已经有了花果山猴王猴行者、女人国、火类坳(火焰山,但只是描述火焰中的情景,没有三借芭蕉扇等情节)、深沙神(沙和尚,但没有成为唐三藏的徒弟)等故事。这书纯粹是宣扬佛教的作品,而且带有一定密宗色彩,比如以大梵天王(而非释迦牟尼佛)为主要的佛,比如众生皆有佛性的思想等。
接下来,能确定年代的唐僧取经作品就要数元朝吴昌龄的杂剧《老回回东楼叫佛 唐三藏西天取经》了。此剧仅存一小段,从这断片中看不出什么深刻的思想,只见插科打诨的娱乐。剧作家跟宋元时代的很多汉族文人一样,误以为回教就是佛教,可见他的宗教知识不丰富。
猴神齐天大圣跟陪唐僧取经的猴行者,本来没有关系,只是南方信仰的一个神仙。所以前幾年福建发现齐天大圣与通天大圣“合葬墓”(其实那只是石牌位,并非墓碑,故应为神祠而非墓葬),一点儿也不奇怪。元杂剧中有一出《二郎神收齐天大圣》,就一个字没提过唐僧取经。
元末明初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是几部剧拼合而成。这部剧的贡献包括:
——首次把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后被镇压山下的传说放入唐僧取经故事中
——首次以观音菩萨为主要人物
——把鬼子母和火焰山两个故事合并(子就是红孩儿,母却不是铁扇公主。剧中铁扇公主是另一个人物)
——首次既有道教神仙又有佛教神仙(儒家色彩尚不明显)
——首次使孙悟空具有明显污点,比如曾劫掠妇女
此剧结合了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和神话传说,娱乐性强,搞笑成份很多。看得出作者对佛教持一种不认真的态度,只拿来调侃。比如八戒、沙僧在女人国都破了戒却没事,比如所取的经中有一部《豆腐粉汤经》,比如最后八戒成的正果就是肢解了给人吃肉;而又没有什么道教、儒家思想。所以,以上的故事都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只透露出叛逆、幽默与玩世不恭。
同为元末明初的《西游记平话》,只有情节概要和部分片段保存下来。此书的情节已和小说有六成相符,其中梦斩泾河龙和车迟国斗法两个故事都是首次出现。
明朝前期,道教和一些民间秘密宗教的宝卷(歌谣式大白话经文)中,有一些简单的西游故事。这时,西游开始与道教的内丹思想产生联系,其中很多固有的故事情节被当成隐喻象征,用来指导觉悟、修行。
接下来,就到小说《西游记》了。很多人要说,那不是吴承恩写的。但是各种证据显示,作者即使不是吴承恩,也肯定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江苏淮安人,与某个藩王府有关(吴承恩就当过荆王府的家庭教师)。此人的贡献包括:
——把内丹思想发挥到极致。这一点可以讲很多,而且很容易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所以只说最明显的幾点:回目中将孙悟空称为心猿,白龙马称为意马,与修行有关;书中多次称孙悟空为金公,称猪八戒为木母,称金鼻白毛老鼠精为姹女,又有黄婆、婴儿等词语,都是内丹术语;书中直接引(chāo)用(xí)了全真派歷代宗师的诗。具体到情节,很多都是在隐喻修炼内丹的过程和原理,我就不赘述了
——把孙悟空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不仅没有杂剧中的种种缺点,还增加了很多优点,比如机智多变,有时比唐僧更懂佛法
——佛道合一的特点更强烈。佛界与天界共存,佛教故事中加入大量道教思想,另一方面却把道士都写成妖魔,同情佛教受的迫害
——加入儒家色彩,比如木仙庵一回的文人雅兴,凤仙郡一回的愛民思想,强调昏君都能改邪归正等
——讽刺朝政,书中的君主都是昏君,当权的都是妖道,神佛身边的妖精作恶都不受惩罚,阿傩、伽葉索要人事等。很多事情在嘉靖年间都能找到原型。就算这跟嘉靖年间的情况没有关系,也明显是在讽刺某一时期的朝廷
——增强叛逆意味,如孙悟空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又敢说如来是妖精的外甥。明朝人当然不可能反封建,但晚明已流行反传统思潮
综上所述,小说是在一些没有太多意义的娱乐性情节之上,加入了内丹思想和讽刺意味,顺便宣扬一下三教合一。字面之下,除了阴阳五行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隐喻。说西游记是纯粹的修炼之书,所有情节都有宗教意义,这太夸张了;说西游记背後藏着阴谋的,是用现代人眼光去看古代文学;说全书都是政治影射的(唐三藏是明朝某个皇帝云云),一定没看过宋元时代的作品。你们都想太多了。
wuping69 发表于 2023-12-11 05:58:3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按照以下对应关系, 对照明朝中期的政治、学术环境加以理解:

唐僧——阳明心学一派在朝廷上的傀儡官员。
孙悟空——阳明心学
猪八戒——官场哲学
沙僧——群众基础
白龙马——勋贵阶层的支持
玉皇大帝——皇帝老子
太上老君—— 当朝首辅
如来佛祖——阳明心学学派掌门人
观音大士——官场说客,各方联络人
弥勒佛 —— 阳明心学学派二把手,另一流派掌门人

各路道教神仙——当朝官场内各种势力
神仙们派下来的妖怪 —— 各种势力在地方,在各级机关内的代言人
各路佛教神仙 —— 阳明心学学派在朝的官员
佛教神仙派下来的妖怪 —— 阳明心学内部的流派斗争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