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硬核科普:第一节]汉服相关历史知识简介

[复制链接]
likeart 发表于 2023-11-25 06:15:2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服相关历史知识简介,本文将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一下汉服的知识(内容很肝,建议收藏后再看):


一、汉服的起源?
二、汉服的定义
三、汉服的历史特征
四、汉服的特点

<hr/>一、汉服的起源

        “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左传》
          提到服饰的起源,我们就一定会提起一个人——伯余,《淮南子》中载:“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
          也就是说,伯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第一位真正制作服装的人;但是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服装的起源,并不是汉服的起源。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汉服。


          衣裳之初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从《易·系辞下》中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天人合一、阴阳交济的思想:乾为天,为阳,为玄;坤为地,为阴,为黄。象征乾坤的衣裳经人服用后天下即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
         “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史记》中也有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
           以下为神话传说部分:
           在远古时期,黄帝是古华夏部落的首领,传说是少典之子,又称轩辕氏,同时还有神农氏,也就是炎帝,后来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这里的炎黄说的就是他俩。黄帝统一了华夏部落,大力发展农作物,制造房屋,始制衣裳,还有车船、音乐、器具、井田等都是黄帝发明创造的,黄帝开始制作真正的衣服让大家穿。所以这就是黄帝为制衣之祖的由来,但是是不是他亲手发明的衣服呢,有的说法认为是嫘祖,那嫘祖和黄帝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嫘祖就是黄帝的妻子,有的认为是他的正牌妻子,有的说是他的元妃,其实那时候没有一夫一妻制,而且嫘祖还是挺厉害的,她作为黄帝的妻子,那时候的生产能力低下,所以她不是养尊处优的夫人,而是辅助黄帝,是一个真正的贤内助。
           据说嫘祖在一次外出的时候,看到了桑叶,并看到了上面的野蚕,时间长了就发现这野蚕吐丝成茧,而这茧还能拉长大长的丝,慢慢的就发明了用蚕丝纺织成为丝绸,而野蚕也慢慢的成为家蚕,进行饲养,所以嫘祖也被称为‘先蚕娘娘’。
           好,那么我们回到现实,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远古的先民,需要去发明服装?
           服装的诞生,不单只是用于服装的初始作用:御寒蔽体,它还拥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政治”,根据陈传席先生的解释,我们的服装是有着“知礼仪、别尊卑、正名分”的特殊含义。黄帝时部落联盟形成,需要有人去进行管理,所以发明了衣裳,并绘画上不同的图案,用于区分不同人的职务和身份,以管理人群,“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早在黄帝时期,古老的华夏服饰就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已经有了很重要的政治寓意了。


二、汉服的定义

        1、说文解字——华夏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了一个词:“华夏”,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可是真正问起来又说不上来是啥。那么到底什么是华夏,我们现在又为什么称自己为华夏民族,中华子孙,华夏儿女,海外同胞也称之为“海外华人”呢?那么到底,什么是“华”?什么又是“夏”呢?
          大家翻阅先秦典籍,会发现,对于“华夏”的描述比比皆是。“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武成》:“华夏蛮貊(mò),罔不率俾(bǐ)”(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商国残暴,华夏大地苦不堪言,武成王姬发东征伐商,各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无不尊从”);孔传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疏云:“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尔雅·释诂》亦云:“夏,大也。故大国曰夏,华夏谓中国也。”那么按照这样的解释,“华夏”既是指地理区域,又是与野蛮相对的文明称谓,并含有大、盛之意。
          华之美,夏之大。“华”字与古字“花”字相通,本就有章文华彩的含义,引申至服饰华美之意也很容易理解;“夏”字《说文解字》考其造型结构,认为是用繁笔大写的“人”字。释义为:“中国人也”。自春秋之后,诸夏、华夏也作为与夷狄或四夷相对的称呼被广泛使用。周、夏文化本是同源,而礼乐文化又是周代:国家、文化政治的核心、故夏转义为“道德礼仪文明”的特定含义也就随之诞生了。
          因此,中国自古被尊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也就可以理解了。


          2、汉服是什么

          那么,汉服一词是怎么来的?汉服又是什么呢?
         《诗经·大东》有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意思是:天上有银河,被照耀着闪闪发光。“汉”的本意指的就是星河、银河。
           自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以自己发迹之地汉水来命名新王朝——汉,400年间,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服西南亦、收闽越南粤,为子孙后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威严,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这个国号就此,成为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在对外战争中,异国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使者为“汉使”,汉朝的子民为“汉人”,文字为:“汉字”,服饰为“汉服”。
           在古籍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汉服”一词的运用,如:《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东京梦华录》:“诸国使人,大辽大使顶金冠,后檐尖长,如大莲叶,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如汉服”。但是,在这些史书中,汉服并不是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所出现,而是往往和胡服相对,当汉族人需要用一个名词来介绍华夏服饰时,通常使用“衣冠”或“上衣下裳”。
          今天的“汉服”一词和历史中的“汉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在于,二者均以服装的不同来区分国与国、族与族之间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历史上的汉服是纳入国家社会礼治范畴,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历代均有《舆服志》制定当朝的衣冠服制,而今天的汉服并未纳入国家政治范畴,多是作为民间自发性的流行。
那么,汉服到底是什么呢?现在有的人说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
          这个说法是没错的,但是大家需要清楚一个点:汉族不等于汉民族,汉民族指的是汉后,整个华夏民族的总称,而汉族,只是汉民族的其中一支而已。
          如果汉服指的只是汉族的传统服饰,那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汉朝的人,根据上文,汉朝子民一般统称为汉人,但是这个汉人就只有汉族吗?
          1、通过时间界定:从黄帝即位(约公元前2697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
          2、通过地域划分:在华夏民族(汉后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地和主流社会。
          3、通过体系特征:以华夏文化为背景通过传承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本民族风貌的服饰。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我们的服饰就此得名:汉服,既汉民族传统服饰。(以上内容部分来自于《汉服归来》杨娜 等 编著)
3、华服

         国家也给出了新的定义:华服
华服,56个民族大家庭的服饰,它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基因、精神风貌,并且融合当代审美的礼仪性服饰。(此定义源自:2021.7.23清华大学,中国当代“华服”定义与规范学术论证会)


三、汉服的历史特征

        1、历史传承性

         汉服作为封建时代以汉族政权为主时期的传统服饰,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汉服款式有一定的变化,但其基本形制一直遵循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特点,如“交领右衽、绳带系结”等特点千古未变。另一方面,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服装,如汉化的旗袍、马褂等不能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2、多样统一性

        汉服自身内部体系非常完备,历经千年的发展,服制成熟,不仅本身种类丰富、工艺考究,而且其配饰也非常繁多丰富。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服饰名称,汉服从来就不是一种款式,“上衣下裳”、“深衣”、“襦裙”、“褙子”等款式体现了历史悠久的汉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统一性。
          3、文化相融性

        在很大程度上,汉服被视为正宗的传统文化的代表。确实,汉服本身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冕服中代表着十二种品德的“十二纹章”,玉佩中的“君子比德如玉”又等等,同时,汉服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服饰的融合均体现了汉服与传统文化的相融性。也就是说,服装服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穿着物,更多的是承载了一个民族、一段历史的文化。
           4、发展简史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从《易·系辞下》中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天人合一、阴阳交济的思想:乾为天,为阳,为玄;坤为地,为阴,为黄。象征乾坤的衣裳人服用后天下即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史记》中也有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早在五千年前,华夏先民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来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使人们告别了以树叶蔓草为衣的初级装束,开始进入日臻完备的衣冠时代。
            周代定制
            夏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礼记·春官》中有:“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记载了不同仪式应穿不同服饰,并根据仪典的性质、季节等决定纹饰、色彩、质料的选用。深衣和上衣下裳是这个时期主要的两种服饰形制,它们对后世的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虽然历代裁制方式有别,但其形制延续数千年,可谓意义深远。


           秦汉因袭
           这个时期,衣冠服饰经历了秦代不守旧制、不守周礼,到东汉重新定服制、尊重礼教的很重要的转变过程。六王毕,四海一”,始皇赢政把战国时期的各种制度加以统一,“兼收六国车旗服御”,创立了大统的秦朝衣冠制度。陕西出土的兵马俑充分展示了秦时气势恢宏的袍服与戎装。经济繁荣、政权稳固的大汉王朝,其华丽的衣饰充分显示了儒家思想及冠服制度在政治上的统治作用。而汉承秦制,把袍服亦作为国家礼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诸多实物为此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衣襟缠绕的深衣、飞腾婉转的云气纹、织造精美的丝绸面料,无不展示出辉煌的大汉服饰文化风采。



           魏晋融合
           魏晋时期是南北民族大融合时期。使胡汉服饰交汇融合。与此同时,来自西域佛教及本土玄学的产生,亦启发着人的觉醒,人们开始抛却对外在浮华的追逐,转向追求内在的才情、性貌、品格、风神,生活方式不拘礼教。体现在服饰上,文人儒士追求“精神、格调、风貌&#34;,有意仿古,宽衣博带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在竹林七贤的商像砖中,我们能看到当时著名的七君子一山涛、 阮籍、嵇康、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梳着随意的角髻, 袒胸露怀,一副蔑视礼法、豪放不羁、玄远高逸的形象。




          大唐发展
          唐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把传统服饰推向了鼎盛阶段。唐初的服装主要继承隋代风格,瘦衣窄袖、色彩沉稳。到了中唐以后,过彩开始趋向鲜艳大胆,一一些饱和度很高的颜色,如翠绿、玫瑰红、宝蓝、石榴红等开始运用于衣饰中,与此同时,外来纹饰盛行,如忍冬纹、串花纹、宝相花等。唐朝对待异族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策略,大唐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造就了雍容大度、百美竞呈的大唐服饰,从无数出土的唐俑、壁画中,我们看到了性感的唐代女子衣衫,看到了变化甚多的发式、妆容,难怪诗人白居易写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京城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




          宋明传承
          与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的观念不同,宋代开国即轻视北方的灵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在服饰制度上,也恢复了汉族旧有传统,三令五申禁止百姓穿着胡人服饰。受当时程朱理学的影响,服装一反唐朝浓艳鲜丽之色,追求质朴、淡雅的风格,服饰样式也趋于拘谨、保守,形成了独特的宋代“理性之美”。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能看到宋时市镇的繁荣。画中五百喜多人, 衣着不同,充分展示了北宋时期市井百姓的服饰:有梳髻的、戴幞头的、裹巾子的、顶席帽的、穿禰袍的、披褙子的、着短衫.....行行色色,不一而足。



          明代废弃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上采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了汉族礼仪,并对服饰进行了一系列调整,确立了明代服饰基本风貌。“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对官员百姓服饰的态度从“士庶咸辫发椎髻,深檐胡帽,衣服则为裤褶,窄袖及辫线腰褶:妇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无复中国衣冠之旧。甚者易其姓氏为胡名,习胡语。俗化既久,恬不知怪”,到“不得服两截胡衣,其辫发椎智,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这种服式的制定,用朱元璋自己的话来说,可谓“斟酌损益,皆断自圣心”。洪武二十六年,服饰制度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调整,以后数百年内冠服制未曾有变,并且明代服装形制在此后的戏曲剧装、民间婚俗中得以继承。


四、汉服的特点

(上图为:明制直裰面料展开图)
1、汉服裁剪分类:

①、衣裳制:
是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历史上的夏朝,其特点是上、下衣装分离。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先民们多穿着衣裳制的服饰,那么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什么是衣裳制。衣:即衣服,一般情况下代指的是我们的上装。裳:即裙子,古人搭配胫裤穿着。(胫裤,仅到小腿的裤子,从下往上穿,可理解为护腿,中国在南北朝之前多为贵族阶层穿着。) 其实就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分开缝纫,分开穿着的衣物。后来,衣裳制发展为冕服,玄端等。这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汉服中常见的“襦裙”就是衣裳制的一种延伸款式,襦就是短衣,短衣上衣加裙搭配就是襦裙。一般为女子日常的穿着为主。
②、深衣制:
上、下连属的服饰。.所谓“深”,是将身体深藏不露的意思。深衣是中国礼制服饰的典型代表。上衣和下裳连属在一起,男女皆可穿,目前多分为曲裾长襦和直裾长襦两种。主要流行与战国至两汉。裁剪方式为分裁,即上衣下裳分开裁剪后进行拼接,制作为拖地的长襦。是汉服中最点典型的一种。古文《礼记.深衣第三十九》中写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由12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12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矩,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这里面当然包含了很多儒家思想,了解了衣服里面蕴含的含义也就明白了如何做人!(马山楚墓出土大多服饰均属于深衣制,单因结构复杂且时期久远,暂未定名)
③、衣裤制:
华夏族原本的胫裤在实际归类中,难以作为裤的代表,在这里主要指的裤来自于南北朝时期,通过鲜卑族传入中原的裈(kūn)。裁剪方式为:上衣、下裤分开裁剪,分开缝纫,分开穿着。主要代表为短褐,俗称短打。可以作为里衣,日常可以穿着,庶民日常居家劳作穿的。

2、十字平面裁剪结构




明制直裰面料展开图

       “十字型平面结构”即中华民族服饰结构基本形态﹐以“平面体”“整一性”“十字型”为特征。从衣裳之初到明代末期,服装在此结构上变化出了非常多的形态,如:直领襦、圆领大襟衫、背子、大氅等等。但是到了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诞生,服饰原本的十字平面结构出现了些许变化,开始采用收省(打活褶)的方式,在短上衣的身体两侧、袖口进行人体工学改良。



文物编号:BJ618002    形制:明制直领大襟短袄

通过此图大家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袖口及左衣身腋下旁边的省道。

3、细节特点

衽-----指衣襟,汉民族传统服饰衣襟为右衽,也有对襟衣。
裾-----衣服的前襟,通常有直裾、曲裾之分。
袂-----衣袖,有宽、窄之别,成语“联袂成荫”,即是对宽大衣袖的描绘。
领-----衣服围绕脖子的部分,有交领、圆领、U字领型。
缘-----衣领、衣襟、衣摆处的镶边。


4、四大制式

华夏衣冠,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它在世界历史中也是最悠久的名族服饰之一,它的由来其实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清代才被迫中断的。
从炎黄时代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经具备基本的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时期就基本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期呢,服饰制度才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才得到一定的丰富,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创造了深衣,而冠服制度被纳入“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依旧以袍为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东汉明帝时期呢,则参照三代和秦的服饰制度,确立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
到了唐代,服饰则承上启下,法服(朝服与祭服)和常服同时并行。
宋代时期呢,服饰则大体上沿袭了隋唐旧制。但是由于宋朝常年处于内忧外患交兵之中,加上程朱理学等因素的一些影响,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
而到了清朝,统治者为了达到削弱喊人的名族认同感以便于维护 满洲的统治,实行了“剃发易服”服汉衣冠、束发者治重罪。
所以我们最终总结出来的汉服的一个演进过程就是从:
原始服饰--商周服饰--春秋战国--秦汉服饰--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期--隋唐服饰--宋辽夏金元--明代服饰--清代服饰--现代服饰  
看似简单的一个服饰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都是有它独立的一个形式去呈现的,也会因为一些规章制度、思想文化或者是其他的因素从而去修整当时的一个服饰的体现形式。

目前来说,拥有文物基础并且大众普遍认同的四大制式为:
① 魏晋制:东汉末年——隋末
代表服饰:晋制直领襦、间裙(破群,自唐后称为交输裙)、大袖襦

②唐制:唐——五代十国
代表服饰:圆领大襟背子、齐胸衫裙(裙为交输裙)、披衫(俗称大袖衫)

③宋制:北宋——元初
代表服饰:背心、褙子、旋裙(两片裙)、百迭裙

④明制:明初——南明(清初)
代表服饰:直领大襟短袄、马面裙、贴里、比甲、道袍

先秦两汉及更久远的服饰,因缺乏文物基础与文献资料,均未归入四大制式。

好了,这次的科普到这里结束,本文中的图片及资料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下一节会主要讲解整个中国古代服饰演化进程。喜欢的小伙伴们求个三连。
全部回复11 显示全部楼层
zsq55281 发表于 2023-11-25 06:16: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赞同]
CHUNLAN789 发表于 2023-11-25 06:16: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服”是官方给出的新定义,然而由于官方一贯持打压汉族和汉服的态度,很难不认为官方是想借改“汉服”为“华服”之举篡改“汉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tccrock 发表于 2023-11-25 06:17:4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中华民族”一词。本来“中华”是个好词,“民族”也是好词,但“中华民族”这个词就不好,被梁启超糟蹋了。
Lungar 发表于 2023-11-25 06:18: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以为。汉民族一词,容易让人误解为汉族。其实这么改,比较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同袍圈子里的确很多人直接把大的汉民族等同于汉族
软件小平 发表于 2023-11-25 06:18:3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把苗、白、壮、土家等这些与汉族长期共存,对汉文化有较高认同的民族纳入泛汉的范围,但满族千万不能放进来。搞汉服复兴怕的就是这个,满清的马褂和旗袍借着“汉服”的名义复活。如果汉服改叫华服,旗袍和马褂就有了混入的理由。所以现在皇汉算是退守阵地了,中华民族这个字眼臭了,“华服”的概念也在被官方玩弄,那就只好退守“汉服”这个概念了,沾个“汉”字,轻易无法被偷换概念。
二月半 发表于 2023-11-25 06:19:2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cgbbs 发表于 2023-11-25 06:20:1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赞同][赞同]
allyescc 发表于 2023-11-25 06:20: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秀啊👍👍👍
loyowo 发表于 2023-11-25 06:20: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问下古装剧里男性穿在外面,上面是像背心,下面也是很长到地的那种外套是什么朝代的
12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