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为什么大学老师上课普遍都很水?

[复制链接]
cdlzguo 发表于 2023-11-10 18:25: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大学老师上课普遍都很水?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reverie 发表于 2023-11-10 18:25: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水不行。
我第一年上课,备课非常认真,把所有要板书的内容都在本子上写好,拿到课堂上推公式,习题都是我精选的比较能够考察学生水平的题目,考试题目也都比较难。我读本科学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是这么干的,我也有样学样,结果评教得了个C,再往下一级到D我就要被教务处约谈了。私下跟学生和辅导员交谈,原来大家觉得太难了,投入时间太多。
啊,我恍然大悟,明白了。第二年,我把难度大大降低了,公式量减去一半,考试题目也都改得跟作业题难度一致。嗯,不错,评教得了B。看来我的改进力度还不够。
第三年我学乖了,公式量再减去1/3,考试题目难度再降低,大作业取消,平时作业比例由10%升到40%。公式我也基本不板书了,就站着念PPT,关键公式圈出来,告诉他们用这个算就行。当年评教上了A,学生好评如潮。
到底是既折磨学生又折磨自己,落得个天怒人怨,还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xudongxi 发表于 2023-11-10 18:26: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11副高现身说法。刚来的时候也是热情满满,花费了大量时间备课,这几年失去热情了。

1.教师自己所有的利益,包括职称头衔奖项等,基本只和科研成果挂钩。教学不会给教师带来任何利益。少数几个教学奖项论资排辈且没什么用。课时费每节课25元,可以忽略不计。学校的一切政策也是以出科研成果为中心的,因为科研才会影响学校排名和经费。青椒非升即走,科研压力巨大,教学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就是对自己残酷。
2.由于评优保研机制,绝大部分学生一切围绕绩点,最关注的就是期末成绩。真正对专业有激情有追求的学生少之又少。上课吹水幽默一点、打分宽松的老师,评教就高。讲的太深太难、作业要求高的学生反而不喜欢。
3. 本科课程安排不合理。要把一门课学透,必须有大量的课外自学阅读。但教育部课程大纲设置贪大求全,安排的太满太多,学生课外疲于奔命完成作业,根本没时间深入自学研究。再加上攒综测成绩要参加很多学生活动和竞赛,时间就更不够了。课太多学生也疲,缺乏热情。
4. 单纯对行政口官僚的反感。只会用评职称做威胁强制要求教学工作量,对年轻教师一点实质扶持帮助没有,很多形式主义屁用没有的机制就是不改,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没用的填表应付考核上。各种检查把老师当贼防、当下属管。既然这样,我们当然也可以在不出教学事故的前提下压着最低标准完成你这些不合理的任务。正所谓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jiashaopu 发表于 2023-11-10 18:26: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也是这么认为
然后我发现,如果我每节课都坐第一排,频繁去跟她们互动,认真去听课
她们会兴奋起来
对,兴奋起来
哪怕是一个只读ppt的老师,遇到这种学生,哪怕只有一个,也会想着怎么把学生教好
我遇到的老师几乎没有例外[特指大学老师,大学之前不听课的挺少的]
我遇到的很多老师,只带一个学期,半个学期或者只有几节课,班里的大部分学生都不认识,过了半年或一两年,看到我还会笑着点头或打招呼
她们大多也很开心别人去问问题[临近考试时的小白问题除外]
她们作为一个老师,看到一群学生在下面玩手机不理她,她也会尴尬,问问题没人理就更尴尬,她需要一个学生来“救场”。
如果没有学生“救场”的话,她也会在尴尬中慢慢不再找人,最后只会读ppt。
但是,大学课程快是有目共睹的。
一节课哗啦啦翻十几甚至几十页书,全是专业名词或者公式。
就是说,就算很投入去听,没有预习和复习,是很难听懂或跟上的。
而且大学喜欢集群,就是一个宿舍的坐一起。
大部分学生是那种偏向自学的,喜欢坐后面。
我去跟老师的时候,上午七点半到班晚上10点回宿舍
还是有很多不懂
那种努力与预期有差异的挫败感很容易压垮一个学生
尤其是看着有些人在食堂,有些人在谈恋爱,有些人在峡谷遨游的时候
老师一般对我比对其他同学宽容
这算比较慰藉的地方吧
空气的影子 发表于 2023-11-10 18:27: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上一门“不水”的课,需要付出多少代价。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就的,而且年级越高,学生占的比重越大。小学教师可以掌控90%的课堂,中学教师可能60~70%,而大学的课堂,大概需要学生和教师各完成50%。
教师一方需要付出每周几课时的上课时间,部分有课下个别指导和office hour时间,或助教指导课/习题课。
学生一方的情况要复杂得多。按照大学的学分设计,每周上课1课时,课下自己学习1课时,标记为1学分。也就是一门2学分的课,学生需要每周听2课时,课下学习2课时,也即“课时-自习比”至少是1:1。
但是,这只是最低标准
即使是中学,如果只满足于上课听讲,完成课后练习,一个学生大概只能达到会考水平,连高考都过不了。
而到了大学,对于自学能力和“课时-自习比”的要求,至少几倍于中学时代。
根据我的经验,大学里一门“不水”的课,“课时-自习比”估计要到1:4~1:5,也就是一门2学分的课,每周至少砸进去10小时,而4学分的课,每周要砸进去20小时。而且这必须是扎扎实实的学习时间,不能是划水抄作业开着视频课玩手机的时间。
而一个本科生每学期可能要上20学分,还有多少时间分配给课下的自习?
如果像这样学习,一个学生能经得起几门“不水”的课?
这种课也有个外号,叫“虐课”。大概国家觉得这俩字太难听,叫它“金课”。但实际大学里基本没人这么叫,毕竟金不金的可能一眼看不出来,虐不虐可是马上就能感受到的。
一学期如果有2门这样的课,几乎就能吃掉全部的课余时间。如果有3门……意味着你没有时间去搞学工玩社团,辅修和双学位更是想都不用想,更不要提实习和兼职。
我的专业是教育学,这个专业如果想水,有很多办法可以水。但非常庆幸的是,每个阶段我都上到一些很好的课。
大一的“外国教育史”,教课的是我们的老院长,老师对读书的要求极高。那一学期我不知道有多少次半夜熄灯之后去走廊上读书到两点,然后第二天六点多起来接着读。有些同学可能没这么夸张,但也读得挺拼命的,可老师还是经常不满意,我们也不敢有半点懈怠。但说实话,这门课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当年学到的很多东西,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
大三的“中国教育名著研读”,这门课我们专业是必修其他专业是选修。记忆中这门课上得痛苦无比,我们明明是学教育学的,要我们读无标点的尚书是几个意思?但一学期啃下来之后,读中国文献的能力确实提高了不少,那以后再看中教史基本上不怕文献挡路了。
博士阶段我导师的课是全校有名的,号称选了这门课最好就不要选别的课。我在博一就把其他学分都修够了,博二只上了这一门课,也是我整个学生生涯最后一门课。我上得还算比较顺利,但也搭进去至少一半的时间。而且我后来用到的一些教学的方法和组织课堂的技巧,也是在这门课上学到的。
这些课的考试也都不容易,没有划重点,复习很考验,成绩也不一定给得高。不过最后收获都会很大,比如博士那门课,很多同学的作业最后都C刊见了。
我能上到这样的课,只是因为遇到的老师好吗?
并不,我还是要重申,好的课堂学生和老师是共同成就的。
如果老师给出严格的要求,学生怨声载道,想办法糊弄:要求读10本书只读两三本,要做一学期的田野作业随便搞点材料混过去,期末搞点考古题押宝过关……如果一门需要每周投入20小时的课,学生实际上只搞了几小时,连续几届学生都这样,你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怎么上课?省点时间多发个S发个C不香么。
很多答主都提到在大学里,教学并不能带来高回报。事实上多数教师并也不指望通过教学得到回报,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蜕变,看到伟大的精神通过自己在学生的心灵中得到延伸,这就最好的回报。而这本质上,是要靠学生的努力和自我磨练才能实现的。只有老师这一头热,它不管用啊。
我现在自己也当老师了,说实话,我不太敢像我当年的老师那样提要求。
实际上现在学生都很聪明:
多数同学的策略是:在精力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几门确有所获的“虐课”,再搭配一些投人时间少、给分高的“ 水课”。……学生说“我为什么要选水课?一个学期那么多门课,有水课,我们才能活下来。”(刘云杉《自由选择与制度选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精英培养》)
总之,按照现在的学分要求(四年160-190学分),在整个大学修的课里,能够有1/5到1/4是扎扎实实的课,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一个学生主动选1/3的硬课,我就该考虑这是不是块搞学术的材料了。至于大多数普通人,水和不水的课混在一起,顺利拿到漂亮的GPA好好毕业,就挺好的不是么。
zsz8868 发表于 2023-11-10 18:27: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句实话吧。大学的课程的话,其实如果严格按照大纲和课程本身意义来的话,很多课根本时间不够。换句话说,大学的课程信息密度极高。
但是,信息密度高不代表具体的课程过程很紧。高中的课程是不停的听课和练习(做题和考试)。因为高中课程难度简单,但是考核标准极为细和硬(高考你敢差一分么?几万人!)。与之相反得是大学课程内容很复杂,更看重思路(除了一些课程需要直接背和明确的考,比如CPA啊司考)。你想想,就微积分多少代人的努力,也就一个学期过去了。光微积分就是如此,别的课程也是一样一句几代人的努力。
所以,大学的课程设计会造成几个结果:

  • 老师直接一个字一个字念书时间都超过了比如54个课时,所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普通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很跳跃,需要大量自学。
  • 老师根本没法把完整版本授课,不得不降低难度。
  • 老师在科研考核大旗下,根本无心教书;为了教学评价哄着你们来。
我自己就是教统计的,算是教学评价很吃亏的老师。我的课必须考试(学校规定),总有学生学不会要挂科。所以体验很深刻。哪怕是我这种,我的课程都需要对学生能力进行弱化。感觉没有几个人能真的展开讲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甚至简单的一元回归都要出事情。
其次,大学的课程其实有一层东西,学生应该知道但是不知道,就是学习是给自己学的。大学的学生全是成年人。既然要学会一层厉害的知识,必须要自己努力。这种努力就包含了自己的课后学习和自学。上课其实应该说自学学不会的,以及自学容易学糙的。
我自己给研究生上课就试过,发觉给学生一定阅读资料,根本不读,还美其名曰是没有适应这样的授课方式,或者没时间读。那你说,这样的互动环境,不就是只能弱化课程设计的要求,自然就水了。
实话实说,的确有些老师就是在水课。不过将心比心,你在玩手机的课多少?毕竟怎么可能一个学校(211/双一流以及往上)全是水课的老师呢?倘若不是这样的学校,难道上足难度?那挂科要挂出问题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