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她》中李木子是恋爱脑吗?给你带来了哪些感悟?

[复制链接]
badfishbell 发表于 2023-8-3 18:16:5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影引人深思,但是否带入现实有待考究,人生有时比影剧更真实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yangshouz 发表于 2023-8-3 18:17:0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今天一直在想。
如果是琼瑶、张爱玲、严格灵(故意答打错防被吞)三位作家来做编剧。
这个故事会怎么发展呢?
同样是女性倒贴,这三位作家的故事就靠谱的多。
如果是琼瑶,可以参考《新月格格》,新月之所以跑去给老男人当妾,是因为她有战争ptsd,喜欢上了拯救自己的英雄,又被努达海拿来当做对抗中年危机的消遣,最后两个人一起死掉了。
如果是严格灵,可以参考《妈阁是座城》,同样是赌徒和女性题材,严格灵的笔法要更加深刻,她提出了一个命题,“不是坐在赌桌上的人才是赌徒”,爱上赌徒的梅晓鸥也有赌徒般的心理。
我赌你更爱我,会为了爱情放弃赌博。
最后双输。
如果是张爱玲,那自然是参考《第一炉香》,在看似不合理的情节背后,最合理的指向葛薇龙是为自己的堕落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葛薇龙嫁给乔琪乔是假,嫁给了这个纸醉金迷的香港才是真的。
这里并非强调男女之分,而是一流、二流作家和三流编剧的区别。
在三位女作家的笔下,一个人物会做出相应的举动是有其内在的心理逻辑的。
而在《消失的她》里,李木子更像是是一个被剧情设计好的空投包,身上贴满了英年早逝的debuff。
第一家财万贯。
第二相貌出众。
第三父母双亡。
第四热爱艺术。
这样一个形象在任何一个影视作品里都是高度危险的,不是精神病杀人狂,就是被害者。
即使没有何非,即便何非不是赌徒,身怀重金父母双亡的李木子也很难在电影里全须全尾的活着,这样典型的文艺美人就是用来摧毁以打动观众的。
就电影的剧情而言,李木子是陷入了何非的全套,中了美男计。
这种年轻男子引诱富家小姐的把戏其实也算不得新东西,旧时候在上海,有一种人叫拆白党,拆白党有男有女,指专靠骗财骗色维生的青年。成为拆白党的人往往眉清目秀,善讨人欢心,灵牙利齿,办事机警,既能甜言蜜语的哄骗受害者,又能在紧要关头随机应变,保准叫受害者丢了财折了色还要想念他的千般好。
张爱玲的《第一炉香》里的乔琪乔就有一点那个意思,当然不完全一样。
何非是运气好,在最好的时机遇到了寂寞的李木子,仗着朱一龙的俊朗外型快速拿下。
但以李木子的当时的身家,就算没有何非这个小人,也会有骗子上门的,没有何非也有莫非。
毕竟如我前文所说,李木子身上debuff太多了。不出点事真对不起她的人设。
而在现实社会的骗子的眼里,独生女的父母去世,基本意味着肉可以上桌了。更重要的是,李木子不仅没有父母,沾亲带故的亲戚也不管事,按理说以李木子的身家,身边没十几个亲戚天天攀着是很没道理的,但是既然是拍电影也就没必要讲究这点了。
从个人性格来说,李木子的性格特点从头到尾都非常模糊甚至自相矛盾。
喜欢梵高热爱艺术,结果喜欢上了何非。
这里说一点,一个人对艺术的见解是没办法伪装的那么好的,不要说人了,我们用ai举例,现在人工ai已经发展到非常先进的地步,你问它一个问题,它的回答看起来很唬人,内行看了还是会发笑。
你说她重视家人吧,查出怀孕了结果决定跟何非去深潜,而且她潜到了39米左右,海底那个环境那个压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刚刚怀孕的母亲会不会冒这个险。
性格温暖善良,在世界上只有曼曼一个朋友。


要说感悟,其实就是一句老话。
“一人不进庙、二人不看井、三人不抱树、独坐莫凭栏。”
尤其是当你身怀巨款的时候,不要把自己放在一个随时可能挂掉的位置。
其他的我也说不出来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henshuai 发表于 2023-8-3 18:17:0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情节应该改成:
李木子是一个父母意外双亡的城市女孩,家境不错,父母过世赔了一笔钱,继承了两三套房产,全部资产大概一两千万吧。家里没什么亲朋好友,偶尔潜水认识了潜水教练何非。何非知道她的近况就开始追求她,结婚后,何非继续赌博,欠了千万无法偿还。主意打到了妻子头上,给妻子买了高额的人身保险,哄妻子去东南亚旅游潜水,害死妻子后想继承财产和保险金。妻子“失踪”后第十天,突然出现了一个号称是他妻子的神秘女人……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这才合理,城市中产,父母双亡的孤女,没有其他亲戚,财产大都来自房产和保险赔付。这样的人才有被吃绝户的可能。
李木子那种家境,公司股东,父母的生意伙伴,李木子自己从小的朋友圈子,怎么也不会被一个潜水教练给套住啊!能骗李木子这种层次的女孩的,起码得是一个团队,幕前一个帅何非,幕后一堆人为此运作,骗到李木子才有可能。
小新技术 发表于 2023-8-3 18:17: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结论:李木子不是恋爱脑

要判断她是不是恋爱脑,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恋爱脑。
恋爱脑,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那些一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爱情和恋人身上的人,人们就可以形容他有一个“恋爱脑”。
李木子不是恋爱脑,她只是被何非精准把握了用户痛点。


在两个人的对话期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点。
李木子每次和何非通话,她身边都有梵高《星空》的元素,有的时候是灯罩,有的时候是手机壳,有的时候就是星空这幅画。
但是何非身边没有,他和梵高《星空》相关的元素就是李木子。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木子喜欢梵高,何非看都不会看一眼《星空》,就像李木子如果不是豪门贵女,他根本就不会多看李木子一眼一样。
而他抓准了用户心理,知道李木子父母双亡,选择人为制造意外,放大李木子对于独自一人的恐惧,从而达到和李木子结婚的目的。


他第一次抱住李木子的时候他获得了和豪门贵女结婚的机会,第二次抱住李木子的时候他保住了二人的婚姻,不得不说有拥抱的作用,但作为辅助的李木子自身的孤独恐惧和那个孩子,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以前有句鸡汤说:
每个人都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在这里我想提醒各位:

如果你不看好自己的裂缝,那就是鬼子进村的地方。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至暗时刻,但越是这样难过的日子越是要守住心门,不要在最虚弱的时候被偷家!
不要在饥饿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夜晚做决定,更不要让别有用心的人随便触碰甚至是拥抱自己!
因为人类可以没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但真的不能没有拥抱。

很久以前,被欧美封神的教育界大师华生认为,越早把婴儿与妈妈分离,就越容易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哭就任他哭,哭一夜也不要理会,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哭声免疫法。
因此,在当时美国产后立即断奶,让孩子自己睡小屋,尽量避免跟孩子亲密接触,以此来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父母不计其数。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认为这种育儿方式是在伤害孩子,对孩子的心理以及情感造成负面影响,为了打破这一育儿观念,他做了一项轰动世界的恒河猴实验,也是被称为世界最残忍的实验之一。
他将一部分新生的婴猴进行了产妇分离,小猴子出生之后就独自生活在笼子里,并在笼子里给刚出生的婴猴提供了两个假的“猴妈妈”。
一个是由铁丝网做成的,胸前挂着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奶瓶,“铁丝妈妈”只能提供食物,但无法拥抱;
另一个是绒物做成的“绒布妈妈”抱起来很柔软,但是却无法提供食物。
如果按照华生的育儿理论,应该是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会更受欢迎。然而,实验的结果却令人难以置信,那个摸起来很舒服的“绒布妈妈”居然打败了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
在实验最初的几天里,小猴子大部分是围着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因为它24小时可以提供食物。
然而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哈洛发现,笼子里所有的小猴子只有在饥饿时才会去找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其它大部分时间都会黏着这个绒布妈妈。
小猴子一吃完立马会离开回到绒布妈妈身边,有些小猴子甚至一刻都不愿意离开绒布妈妈即便吃奶也要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几个月后,实验的结果出来了,如果按照当时华生育儿的观念,这部分从小被分离的小猴子应该是比在猴妈妈呵护下的小猴子更加聪明、更加独立、更加强壮才对,但是结果却是相反的。
这些从小就被分离出来的猴子和正常成长的猴子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它们明显比正常成长的猴子们胆小、目光呆滞、手足无措、也不懂得和同类相处。
哈洛为了进一步做实验,他又在笼子里放入一些猴子们会害怕的东西,比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当小猴宝宝一看到这些东西,会跑到绒布妈妈怀里钻紧紧的抱住它,似乎这样可以给它更多的安全感,而铁丝妈妈被晾在一边,甚至连看一眼都不看。
最后哈洛干脆把绒布妈妈拿走,只留下挂着这个奶瓶的铁丝妈妈,然后再拿玩具吓小猴子,可即便是被吓得瑟瑟发抖,小猴子也不靠近挂着奶瓶的铁丝妈妈,没有绒布妈妈的怀抱它就蹲在角落里缩成一团,一边颤抖一边尖叫。


而后哈洛又继续下一个实验,将小猴子分别放在3种不同的笼子里,3个笼子里面都放了很多小猴子喜欢的小玩具。第一个笼子里有绒布妈妈和玩具,第二个笼子里有铁丝妈妈和玩具,第三个笼子里,只有玩具。
实验的结果是,当笼子里只有铁丝妈妈或只有玩具时,小猴子是非常紧张和害怕的,它不敢靠近铁丝妈妈也不碰玩具,只抱自己的头蜷缩在墙角;
而当在有绒布妈妈的笼子里时,小猴子会紧紧的抱着绒布妈妈,在绒布妈妈的怀里,张望着周围的玩具,然后会小心翼翼的试着触碰那些玩具,然后大着胆子将玩具拿走,再回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更为残忍的还在后头,哈洛将绒布妈妈变成一个变成了坏蛋,这个坏妈妈会时不时向小猴子们放铁钉、射水柱来攻击小猴子,吓得它们到处窜。
可让人意外的是,不管坏妈妈对它们做了什么,无论怎么攻击或虐待它们,小猴子都会在绒布妈妈停止攻击后义无反顾回到妈妈的怀抱,紧紧的抱着绒布妈妈不放开。
这多么像人类的孩子,即使被妈妈打骂也依然哭着要妈妈抱。
小猴子的这一行为更加佐证了,婴孩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温暖和抚慰,那些从小就缺乏母爱的人,成年之后极易出现巨大的心理障碍,并且这种影响会伴随他们一生。


哈洛通过实验得出了两个结论:
爱源自于接触而非食物,温暖的接触才是母亲的本性;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训练出来的。
按照当时风靡的华生育儿理论,婴儿只会对食物产生依恋,只要有充足的食物,母亲是可有可无的,并且认为这种亲情只会让孩子成年之后丧失独立自强的精神,而哈洛的实验则打破了华生的育儿理论。
实验证明那些从小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越是得到关爱和疼爱的孩子,就越会敞开内心,变得开朗乐观而充满自信。
而越是得不到关爱的孩子,就越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漠视周围环境,孤僻不合群。
实验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数年之后,当这一批从小和自己猴妈妈分离的猴子长大之后,发生了更急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哈洛发现,当初在绒布妈妈身边长大的猴子,在它们成年之后也出现了严重的自闭、自残、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在它们生下孩子之后,还会对自己的孩子暴力殴打,甚至残忍杀害。
这个发现令哈洛很是吃惊,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个现象,哈洛再次做了一个实验,他给这些绒布妈妈增加了一个晃动的功能并能发出各种好玩的声音,能够让绒布妈妈和小猴子产生互动。
然后奇迹出现了,小猴子有一个可以跟它一起互动玩耍的妈妈,在长大后一切正常,可以交朋友,可以正常融入社会。
于是哈洛得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结论:
爱存在在三个变量,分别是触摸、运动和玩耍,只要你能够提供这三个变量,就能够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紧接着,哈洛又在一批小猴子出生之后做了新的实验,不给它们任何的假妈妈,让它们孤独地在笼子里生存。
在八个月之后,再给它们绒布妈妈和奶瓶妈妈,然后拿玩具吓唬它们时,结果令人心疼。
小猴子受到惊吓后并没有奔向任何一个妈妈,而是缩成一团躲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并发出绝望的叫声。
这些猴子在长大后,自然无法融入到正常的猴群,并伴随着自残,攻击等行为。
很多人认为哈洛的实验对于那些猴子来说太过残忍,并且很不人道,因为被实验的恒河猴有很多在实验中丧失了生命。
但我们要知道,恒河猴和人类有93%的DNA吻合,它们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学习能力和自我决断力,并且向人类一样拥有相似和易懂的表情表达,是社会化的复杂动物。
它们有着有人类类似的发声系统和沟通方式,它们可以通过身体姿势和手势、面部表情、发声进行沟通。
这个实验无疑对恒河猴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它们是一群拥有情感的社会化动物。
残忍的实验证明了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及时回应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


小的时候得到了爱,我们才能做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我们才能爱自己,同时把爱传递给他人,而且无论我们有没有得到过爱,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爱。
所谓的爱,其实也就是拥抱,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需要的其实仅仅是一个拥抱。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