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家如何面对朋友圈的轻松筹水滴筹?

[复制链接]
icelymoon 发表于 2023-11-9 04:50: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圈隔三差五的就会看到有人在轻松筹水滴筹求助,最开始我还捐个五十,捐了几次发现这种求助太多了,再看到这类信息很多时候我都不会点进去看了,但是内心会被另一个自己谴责一会。
说下我自己,很不幸,去年我也得了癌,当时感觉自己要死了,想着怎么救自己,算着自己手里的存款,怎么筹钱。第一想法就是卖车卖房,然后自己住哪呢?回娘家住吧,如果钱还不够怎么办呢?喊父母把房子卖了吧,一大家人住哪呢?租房吧。毕竟如果我真这样挂了,父母留着房子也没用是吧?幸运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走到那一步。我和老公从来就没想过寻求别人的帮助,对周围朋友同事也劲量隐瞒,也有知道我的病的朋友同事,给钱一律回绝,当然也有关系太好拒绝不了的。我们的想法很简单,欠的情,债始终要还的。
不否认,求助的人当中肯定有没可以变卖的物质,不得不求助的。那些有房有车,只因不想失去目前的生活品质求助的,不知道怎么来评价。还有虚报费用,动不动就是就要筹三五十万的,曾遇到过化疗了三四次就说花了十万的,医院化疗用药都是从一线药用起走,一次化疗加检查也就一万出头,后面化疗用好点的药也贵不了多少,更何况不是每次化疗都要把所有检查从新做一次(查血是每次都要做的,什么CT,BC,核磁共振,心电图啥的不是每次都要做的)。对这种行为我不过多做评价。
水滴筹轻松筹两个平台初衷是好的,但是当这种筹款已经泛滥朋友圈的时候,平台对筹款人审查再严一点,门槛再高一点?也许筹款人只是不想改变目前的生活,自己住着小洋楼,而还在租房住的陌生人却捐出了自己的爱心。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过越好,不希望疾病改变目前的生活,那请用平时打麻将的钱,旅游的钱,吃火锅撸串等所花的钱为自己和家人买份保险吧!暴露了地域( )——我不是卖保险的,真不是!只是过来人的经历奉劝大家!
个人看法,喷子勿喷,我是病人,很脆弱的。只是发表下个人看法,因为今天朋友圈又有筹款的,我选择无视,说这么多,可能就是给自己找个不捐钱的理由罢了,我不是圣人,圣母心的就饶过我吧。
最后祝大家都健健康康!
匿了,匿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月爷 发表于 2023-11-9 04:51: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拒绝,不干涉,不支持,不转发。
对于一般人来说,转发水滴筹,本质上是对朋友圈里的人一种无形的道德绑架,是内耗自己的,说到底是给自己扣分的。由于他们能量场很小,几乎也没什么用......
对于有影响力的人来说,转发水滴筹(或众筹),是把自己的人脉变现。但是这种变现仅限于一两次,信任消耗完了也就没有了。
所以,越是有影响力的人,就越不会发这些东西。
因为,他们要把这个机会都留给他自己,等自己有困难的时候套现用的,而不会把这一次机会便宜给了别人。
之所以看见大V转发这些东西,其实是他们也不得不发,因为让他们转发的人,能量场太强,他们无法拒绝...
菜鸟是我师傅 发表于 2023-11-9 04:52:1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圈隔三差五的就会看到有人在轻松筹水滴筹求助,最开始我还捐个五十,捐了几次发现这种求助太多了,再看到这类信息很多时候我都不会点进去看了,但是内心会被另一个自己谴责一会。”
其实题主这样的想法非常正常,在心理学中,这样的想法被叫做同情崩溃(Compassion Collapse)。
当下通过朋友圈转发的各类平台发布的募捐信息目不暇接。人们面对频繁的求助信息会如何反应呢?有的人依然捐款相助,而有的人却不再抱着“能帮一把是一把”的心态,反而变得有些厌烦。那么,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是人们变得更冷漠了吗?
人们常常认为,目睹更多的人遭遇困境时,自己的同情水平也会升高[1]。但有研究发现,随着求助者的增多,人们对求助者的情绪反应会越加钝化,即对求助者的同情程度不再继续上升,反而会下降
下图显示的就是面对一名或八名受害者求助或不求助的情境下,被试自我报告的同情水平。
当受害者未求助时,随着受害者人数的增多,被试报告了更高的同情水平;而当受害者向被试求助时,被试面对八名受害者时的同情水平显著低于面对一名受害者时。
研究者将面对多人求助时的同情下降的现象称为同情崩溃



被试面对不同人数的受害者求助或不求助时的同情水平

研究者认为,同情是一种会使人感到情感损耗的情绪,因此,当人们面对较为强烈的同情情境时,会采取情绪调节策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避免自身情感的过度损耗。
因此,那些表现出同情崩溃的人很可能是因为采用了情绪调节策略,而没有表现出同情崩溃的人可能没有采取情绪调节策略。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Daryl Cameron和Keith Payne[2]将被试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阅读难民的材料和图片,并要求他们在不同时间点报告自己的同情程度。
其中,情绪调节组被试要尽量客观地评价所看的材料,不要带入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情绪体验组被试要充分体验材料中人物的情绪。
结果发现,阅读只有一个难民的材料时,两组被试的同情情绪都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阅读八个难民的材料时,情绪调节组被试的同情情绪没有随时间而增强,反而出现了同情崩溃现象,而情绪体验组被试没有出现同情崩溃现象



情绪调节/情绪体验组被试对不同人数受害者的同情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

显然,在面对多人求助时,人们为了避免自己的情感过多损耗,会采取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当人们在面对多人求助时,如果采取情绪调节策略,就可能出现同情崩溃
此外,还有研究者[3]发现,当人们面对的求助者形象模糊时,也会表现出同情崩溃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家不妨回忆一下,那些曾让你极度同情的场景是否也是让你印象深刻的情境呢?例如《饥饿的苏丹》、《沙滩上的小男孩》,还有《希望工程大眼睛》这些图片等。


总而言之,单个求助者一方面因其形象更为清晰,因而更容易使人将心比心,将自己代入到他的不幸中,进而同情并帮助他;另一方面,单个求助者也不会让人感到强烈的情绪损耗,因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
但是,当多人求助时,每位求助者的形象变得更为模糊,并且潜在施助者也会感到过大的情感负担,因此容易产生同情崩溃现象并降低施助意愿
可见,同情崩溃现象并不意味着人情变得淡薄,只是反映了人的一种必要的自我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1]Dunn, E. W., & Ashton-James, C. (2008). On emotional innumeracy: Predicted and actual affective responses to grand-scale traged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3), 692-698. doi: 10.1016/j.jesp.2007.04.011
[2]Cameron, C. D., & Payne, B. K. (2011). Escaping affect: How motivated emotion regulation creates insensitivity to mass suffer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1), 1-15. doi:10.1037/a0021643
[3]Cameron, C. D. (2017).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passion science.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林靓 刘家琛
相关原文:被求助信息包围的你,为何越来越看似冷漠?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亲社会实验室(Prosocial_Lab)”,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寇彧教授实验室主办,分享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推介相关心理学前沿文献,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
woomoo 发表于 2023-11-9 04:52: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真的非常认真地想过...
假如未来我或者家人生病了,砸锅卖铁还是治不了,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如果我选择发众筹,那我一定让捐助人都留下联系方式,十年二十年我也得还上,即使透支我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毕竟我选择了我就要对此负责,相对与受益者,我更喜欢把自己放在欠债者的位置
fly8.za.net 发表于 2023-11-9 04:52: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初衷是好的。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水滴筹”出现在朋友圈。
它已经变了味。
任何没有变卖家产!或者因为病魔债台高筑的家庭,都没有资格发这个“水滴筹”。
现在的水滴筹是什么画风呢?
我生病了,但医药费有点贵,现金我一时还拿不出来(或者是拿出来了觉得心疼),卖房卖车吧,就得降低我的生活质量了,我不想降低自己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所以发个水滴筹,你们帮我转发一下,看着给捐点,剩下的我自己出(多了也不退)。
有时间的各位亲们可以根据自己朋友圈里的水滴筹百度一下,看看对应病症的治疗费用是否跟筹款金额符合,反正我朋友圈里的基本都是多要。
没钱治病,自己想办法去筹款。
房子一套一套的,开的车排量比我都大,让我给你捐钱治病?
不好意思…
不可能。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你早点………嗯!
hrypc 发表于 2023-11-9 04:53: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滴筹之前我觉得很好,现在我觉得一点也不好。刚才我在朋友圈看到别人转发,一个二十多岁的女生出了车祸,两处骨折,需要筹款十万。说实话,并不是很严重的车祸,也没有粉碎性骨折,但是还要筹款十万。我现在看到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同情了,因为天天在朋友圈发的水滴筹太多太多了,而且大多数人,并不是真的非常需要这笔钱,只不过趁着家里有人生病,想赚点额外收入而已。
肺炎……筹款30万……我不知道到底多严重的肺炎,可一个四五线城市的医疗消费,而且不需要手术,实在想不通多重的病才需要花费这么多钱……真是没办法让别人不觉得他是见钱眼开。




我妈妈癌症复发,第三次手术加化疗,需要准备二十万,但家里一时半会还真的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我妹问过我妈,说不行咱们水滴筹发一下吧,被我妈拒绝了,一个是我妈爱美,实在不想拍那种貌似很惨的躺在床上的照片,另一个我妈说,家里也不是真没钱,就算没钱,家里还有套房子可以卖。实在不行就先借钱手术,等医保报销了,再把借的钱还上。这样家里也就能花个七八万。普通小康家庭,谁家还没有个七八万的家底呢?就算真没有这么多钱,总有套房子可以卖吧,其实犯不着水滴筹。有可能这样就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去了被帮助的机会。
社会太浮躁了,水滴筹是一个来快钱的方式,很多人被这种快捷,迷失了心智。
再更:
穷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儿,陌生人帮你是因为他们善良,不帮你是本份,这也没有任何问题,评论里有些人就像别人都欠你的似的,别人不给你捐钱就是见死不救?
在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再更:
水滴筹招聘了专门的人员,去各大医院病房里找病人,主动给他们提交材料弄捐款,他们为的是什么不用我多说了吧。
水滴筹的最终目的是治病救人没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人指着水滴筹骗钱,这里面有病人,也有水滴筹的工作人员,到底情况是真是假,还需要你自己分辨。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