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士兵突击》可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复制链接]
★小柯★ 发表于 2023-11-8 02:38:4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士兵突击》可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帝国王子 发表于 2023-11-8 02:39: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士兵突击》走了军旅题材影视剧的一个“偏门”。
为什么说是偏门呢?因为它巧妙跳过了“艺术品——宣传品”的坑。



在此必须明确我的几个基本看法:
1.什么是宣传品?什么是艺术品?这个区别要分开,标准也要分开;

2.一开始就抱着教育人的目的去创作,一定会踩雷;

3.任何剧本,灵魂是文学性,也就是故事本身。
第一点:士兵突击跳过了“艺术品——宣传品”的坑。

从战争年代的政治宣传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革命颂歌,军旅戏剧\影视剧在每一个历史节点上担负着宣传的特殊责任,也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战斗性和宣传性,任何军旅题材的戏剧\影视剧概莫能外。
说白了,国产军事题材影视剧,天生就带着政治宣传的使命。


只要是国产军事题材影视剧,没有不“内容的政治化和宣传的功能化”的,这是其题材本身所限。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军事题材影视剧由于高度强调政治功能,也带来了艺术上的缺憾——
对政治功能的强调带来了艺术上的缺憾,而政治性和艺术性的天生冲突,只有极少数大师能够完美突破(比如《上甘岭》《高山下的花环》等)
也就是说,许多的军旅题材影视剧,把艺术品拍成了宣传品。




艺术品变成了征兵宣传片

但士兵突击没有,士兵突击达到了艺术与政治的完美结合的创作方式。
(现在许多军旅题材影视剧,能做到不喊口号,不讲大道理,不摆pose,就已经十分不容易了)
搞宣传品没问题,但很多时候观众不买账啊。好比本山大叔说的,“春晚小品本质就是图一乐,一年的教育还不够?还非得在春晚上搞教育?”
许多观众理由就是这样:我看电视就是图一乐,我还非得每天下班看电视上搞教育?
所以你看,这就是第二点了:不要一开始就抱着教育人的目的去创作。

任何文艺作品,文学绘画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等,它的核心还是艺术性,政治性在第二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通俗点,影视剧的核心还是在“讲故事”本身:
故事讲好了,才能谈及教育人;故事讲不好,人们都不愿看下去,谈什么教育人呢?

那么,你一开始就抱着“要去教育人”、而不是“讲好故事”的目的去拍戏,是不是本末倒置了?从长远来看反而耽误了教育群众的进程。


能把许三多一个普通士兵的成长故事讲好,就很不容易了;你还喊什么其他大口号、大道理呢?他这么小的人物角色承载的了吗?
换句话说,许三多由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个坚韧的士兵,这个故事本身不也是最大的教育吗?
所以明白,为什么“不要一开始就抱着教育人的目的去创作”了吧?从革命先烈到许三多,故事本身就已经很感人、很有教育意义了!不要再刻意的加什么了!

你仔细扒拉一下,但凡感人肺腑、好评如潮的军旅影视剧,哪个不是首先因为故事讲的好、才达到了政治教育的效果?



《上甘岭》



《激情燃烧的岁月》



《高山下的花环》

文艺宣传作为党争取群众的方法之一,如果丢掉艺术性,就会丢掉作品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东西只要丢掉了其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一定不会成功。
宣传品和艺术品的差距就在这里。到最后和群众搞成了“我拍我的,你看你的”,就坏了。
另外,剧本本身的文学性也是十分关键的。我认为可以称之为一部剧的灵魂。

《士兵突击》其实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话剧改编过来的,它的电视剧版原剧本、《爱尔纳突击》的话剧剧本,以及《爱尔纳突击》的原话剧,我都看过,
相比于其他的同类型影视剧,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
它脱胎于话剧,所以先天就带着其他影视剧所缺乏的文学性。



这就是我说的第三点了:任何剧本,灵魂是文学性,也就是故事本身。

不论是改编还是原创,作品的文学性才是最终检验作品质量的试金石,
没了文学性,就只剩下空洞的炫技和华丽的场面,只剩下了感官刺激而非生活哲理的思考。
我们现在的许多影视剧,就走了这个误区。走偏了。



感官刺激

而文学性的指向恰恰是故事,是一个个深刻动人的故事——




哲学思考


影视艺术,发源于于剧场的戏剧艺术,戏剧艺术应该是什么?正如吕效平说的——
“属于一种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
既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那么绝不可少了文学性。
而很多军旅影视剧,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化,表面化,

根本没有深度思考,更谈不上像《士兵突击》这样用深刻的台词来赋予现实生活以深度的思考。


你说,当同类型《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们,仅仅停留在荧幕上的“神化战士”,把人物置于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无法让大多数观众产生共鸣,无法给现实生活以深度思考的时候,
谈什么教育人呢?

我就不说其本身的逻辑性和真实性硬伤了。
另外,没有过于强调阶级属性,而是突出人物的性格化塑造,能让普通观众更贴近,更能产生共鸣。


每个人都一样,多一个少一个没区别,就是“强调阶级特征”;


每个人都不一样,你总能找到像你的那一个,就是人物的“性格化塑造”。
哪一个更适合现代的观众,不用我多说了吧。
强调阶级特征,搞人物脸谱化创作,敌人就是“诡计多端无恶不作”,我方就是“刀枪不入无懈可击”,
那是革命战争年代,针对文盲率90%的群众,进行的宣传手法。到21世纪了你还用,怎么能行呢?
所以,我说的那三点:
“初衷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教育人,先把故事讲好——出艺术品而非宣传品——反而会收获更大的教育宣传效果”

这就是士兵突击的路子。


可惜,一些影视剧走反了,走成了:
“初衷就为了教育人——出宣传品而非艺术品——反而起了负作用”。

《士兵突击》优秀的创作手法,那扑面而来的浓郁军营气息,就这样打动了观众,通过一个战士心灵成长的历程,思考着当代军人乃至全体青年的价值定位、理想追求,
无需刻意,就已经展示了当代军人的独特风采了。
这就是它之所以让人津津乐道很多年的原因。

tenx007 发表于 2023-11-8 02:39: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士兵突击》违背了无数条所谓的“剧作准则”,却做到了一条大部分人忽视却也是最重要的:
真诚。

《士兵突击》拍摄完毕,要到各大电视台发行,几乎所有的人都说同一句话:不行,难发,不会有热度。
等到火了之后,这些人又说:这部剧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电视台不会再做这种冒险。
但是过了几年,开始涌现大量类似的的军旅剧,《我是特种兵》、《特种兵之火凤凰》,以及《火蓝刀锋》,杨志刚在里面很认真地演一个傻子主角。
这些剧在《士兵突击》之后出现,肯定是抓到了某些“剧作准则”的。
这些准则是什么呢?
一,主角要接地气,但要符合观众眼缘。说人话就是,主角是个普通士兵,但是演员要帅。(至少要比王宝强帅,杨志刚老师过关了。)
二,主角做的事要有强烈反差,迅速激起观众兴趣。说人话就是,主角是个普通士兵,但是上来就要挑战特种兵。(反差出来了。)
三,军人要铁血,但要有情感元素。说人话就是,要加女主角。
略举三条,但是能从这三条里,看出这些所谓“准则”的矛盾性。要普通,但又不能真的普通;要普通,但你要干我认为的大事;我觉得你是普通人,但又觉得你没有感情,只有男女感情才是感情。
这种矛盾性,注定了大部分剧作与现实的疏离。说人话就是不接地气。
(当他们想要接地气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离地三丈了。)
《士兵突击》讲的完全是一个普通一兵的普通军旅生涯。但这些制作人不认为普通一兵有什么精彩的。
他们不认为长相普通的人也有吸引人的地方,不认为普通的连队士兵生活会吸引人心,不认为普通士兵也有精彩的内心。
他们就像吴哲所痛斥的烂电影一样:战争就是战场上枪炮齐鸣,响着激昂的音乐,飞着白鸽。
真正贴近生活的剧作,是“真实经历”+“艺术加工”。但是发展到现在,制作者们认为后者是最重要的,变成了只重视艺术加工,真实经历只是点缀。
这是影视作品普遍存在的情况。
真诚,没有了真,也就无所谓诚。
《士兵突击》的“真”,来自于直面普通。

其他军旅剧的人设是:“一个满怀热血要当兵的人,但是家里条件一般,身体条件一般,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兵王。”
《士兵突击》则是:除了各种一般之外,许三多不知道当兵要干什么。他茫然。对于军队,他只知道army,中国军队是Chinese army。
成才那种热血沸腾、目的明确的人,永远是少数。许三多才是大多数。他们茫然,他们无措,他们等待被塑造。他们不止在军旅,他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
简单来说,其他军旅剧的主角是成才,所谓的普通人逆袭从来都是天赋碾压。更有甚者,主角是高城一类的人物。之所以显得普通,是因为他跟家里闹矛盾了。
《士兵突击》的主角才是真正的普通人,这里讲的故事才是真的普通人的拼搏。
把成才塑造成兵王一点都不难。把许三多培养成兵王,才是军队正在做的事。
讲述成才、高城、吴哲为主角的故事,只能体现个人的强大。讲述许三多的成长,才能体现所有人的努力与成长,才能看到史今等班长的拳拳之心,才能见到一个军队的成长。
《士兵突击》的“真”,是从脚下踏的土地生长出来的。
《士兵突击》的“诚”,从“真”而来,但最主要的是,他们真的想展现普通士兵的军旅生涯。

其他军旅剧只是想做个热播剧,只不过恰好赶上了军旅题材。
但是这些军旅剧在发行的时候,都说自己是诚意之作。相比之下,《士兵突击》“诚”的有点傻。
小说里说许三多是个呆子,一般来说,找个聪明演员演个呆样子就好了,他们非得找个真呆子。
小说里说许三多是个长相平凡的人,他们真找了个长相土里土气的人。
小说里说步兵是一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们就真的让许三多一步一步一步地成长。甚至特种兵部分,都是在全剧靠后才出现。
很多业内人士说他们不尊重剧作准则,但《士兵突击》尊重了普通士兵。
普通士兵没有高远的目标,没有曲折跌宕的命运,没有枪炮横飞的经历,没有荣耀闪闪的奖励。他们服从命令,他们只知道做好普通一兵。
《士兵突击》是这样宣传的,也是这样拍的。
他们很傻。
但傻子心里能开出花来。
oydfe2088 发表于 2023-11-8 02:39: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 因为这部剧披着主旋律的外衣,却没有令人生厌的说教。
  • 因为这部剧没有设置传统意义的反派,却能看到每个人的成长。
  • 因为这部剧,能把一句口号,通过一群人的行为变成一种信念。
  • 因为这部剧既能看到熠熠生辉的个人,又能看到锋芒毕露的集体。
  • 因为这部剧,能让观众记起我们是谁,以及凭什么屹立于世界之巅。
前言

意外的是,写下最后一句,我想先讲讲《战狼》和《长津湖》。《电影艺术》某一期关于徐克和黄建新的访谈内容让我受益颇深。
黄建新这样说道:
我记不清是不是荣格说的,“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抗美援朝的战争胜利,就像神话一样。它超出了当时国家的经济能力,超出全世界的许多预估。战争的胜利就像神话一样,会变成民族潜意识的储存。当你有一个作品可以把这个撬动的时候,就会出现完全预料不到的结果。
在我看来,《战狼》的成功就是这样一个无法预料的结果。基本等同于当年刘翔、姚明的符号意义,我是指在民众心中的意义。要注明的是,后两者是可以推向世界的中国符号,能长久而持续地成为民族自信的来源。
在以往电影的民族主义叙事中,虽然作为主人公的个人英雄强大,但作为整体的国家和民族却是衰败和羸弱的,它无力在任何现实意义上给予其子民以有效庇护。[1]
与网民们将吴京个人与“战狼”符号绑定的主观意见不同,“战狼”最初的含义是指——原东南战区某特种旅战狼中队。于是吴京的形式,和以往李小龙、成龙的符号意义有了区分,即强大的英雄不再是孤身一人,他的背后挺立着一个强盛的国家。
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才真正产生“国家”的概念,在中国古代包括晚晴。什么是国家?是皇上。天下都是皇上的,打仗为皇上。[2]
当下的大多数,都被迫处在一个集体中,但都对集体没有多少归属感,家庭公司等等等等被我们称之为集体的地方都没有,我们活成了一座孤岛。我们总觉得会有一个更好的地方存在,但遗憾的是,没有。不管是远方的哭声还是近处的哭声,都无法改变哭声的本质。也许,仅是因为距离的远近,才让人产生了远方更好的错觉。
索性回到十几年前,看看曾经的岸。
兰晓龙之于七连,犹如斯坦李之于漫威

兰晓龙,一个七连宇宙的构建者。
对兰晓龙的作品进行梳理时我们能够发现另一条暗线,这条暗线就是七连的连史。
它由每一部作品的一部分组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大裁军,七连出现在现代中国诞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个重要时间节点,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史的缩影,代表了这支军队在战争年代中的艰苦抗争。《士兵突击》中作为军队来说堪称完美的七连,则是这支队伍精神与意志的高度凝结,其中钢七连连长高城一直强调的 “不抛弃,不放弃”,指的正是即使已经过渡到机械化、信息化时期,却依然被中国军人引以为傲的“从无畏惧,绝不屈服”。[3]
从《士兵突击》中的袁朗,到《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再到《生死线》中的欧阳山川、 《冬与狮》中的伍千里,这些军人形象迥异于以往出现在中国读者视野中的传统军人形象。他们善于打破常规但又恪守军人的准则,带有一些思考者的气质。
提醒各位一句,《长津湖》原作同样出自兰晓龙。
看似幸运的许三多

许三多的成长史,是这部作品的主线。从孬兵成为好兵,再从好兵成为完整的人。
他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先锋,但不会成为合格的领袖。他这辈子都无法成为袁朗,更无法成为高城,成为带好一支队伍的人。但他成为了自己的主人。经历的过程,挺幸运又挺不幸。
他的韧劲,都来自不安。
每换一个地方,我就跟死过一次似的。
许三多太不顺了。从七连走到三连再回到七连,再从七连走到老a,一直在经历失去。失去史今,失去老马,失去伍六一,失去七连,失去高城。这个懵懵懂懂的人一路走来,到处都是闷棍。
许三多又太顺了。史今帮他,团长帮他,老马帮他,成才帮他,甘小宁帮他,袁朗、高城、吴哲,每个人都对这个单纯的“理想形象”一份关怀,一步步托着他长大。直到进入老a,进入一个他无法掌控的世界,进入他必须面对的真实战场。
许三多独立的开始

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许三多到七连后,找到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他的成绩会决定史今的去留。这件有意义的事,让史今挨了一锤。这一锤砸醒了这个自认为笨蛋的聪明人。
一个真正的笨蛋不会背下一整本书;一个真正的笨蛋不会做333个腹部绕杠;一个真正的笨蛋不会成为伍六一的竞争对手;一个真正的笨蛋不会成为“全团最优秀的八个兵之一”;一个真正的笨蛋,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可以和袁朗交手。
但这些,依旧只是在打造兵的表。
史今以为他的离开,能割掉许三多心里最后一把草,可惜没有。七连的整编,也没能帮他割掉那把草,高城离开的那天,伍六一去找许三多,愤怒地冲许三多发狠,“咱俩打一架。让你疼就是我对你最大的安慰”,许三多继续用沉默回应。他成了七连最后一个兵,于是这个连队和这个人,就变成两株相互依偎的草。
每换一个地方,我就跟死过一次似的。
他很怕这根草断了,越怕,抓得越紧。许三多真正割掉那把草,是父亲接他复员那天。
许百顺:当兵有啥意思啊,广州深圳我去了,那摩天轮我坐了。四十块钱一杯的酒我喝了。回来的时候机票还不打折,要不然我把那“空中拖拉机”都坐了。
伍六一:老伯,您是见识多。
许百顺:伍六一同志,我这个家啊。老大没出息,他那个二哥呢,人模狗样的,倒发啦。巴拉巴拉巴拉。你叫啥来着?(表面熟络,但是不在乎对方。酒桌上多的是这样的人,环境如此还是本性如此?)
伍六一:伍六一。
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的父亲,也可以看到一个随着时代不断变化的父亲。
《士兵突击》开篇,许百顺希望儿子进入军营成为宏大叙事的一部分,借此光宗耀祖。但父亲再次出场,我们看到时代的变化导致了观念的变化,“发啦”成了更光宗耀祖的事——做生意,还是自己人放心。他想带儿子走。
许:我当然是想留下了。
伍:好啊,一会儿老爷子出来,你冲他这么喊不就完了嘛。许三多,我想告诉你,你这两年攒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你爸能够拦得住的。他刚来的时候我可怜他,因为我知道他注定带不走他儿子。现在我可怜你。
许三多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要什么。但不够,因为他的成长,还没有经过考验。成为老a后,终于甩掉了身上的天真。
一个杀死了同类的人再也不会天真,明白了死亡就没有天真。
给你机会去看看这个世界,于是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你以为你能离开,其实早就离不开了,有太多尚未察觉的东西能留住你。七连、成才、a大队、军人的身份认同。
许三多彻底大成。
为什么要让成才回到五班

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少丧气者流。在别人努力奋斗时,冷嘲热讽的人、泼凉水的人,习惯评论和嘲笑他人的人、见不得别人好,落井下石的人,永远看起来比做事的人多。好比此刻正在写下这些字的我。
《士兵突击》里两次下五班都颇有深意。第一次是许三多,第二次是成才。
五班的许三多

尽管那时的许三多,身体里依旧是那个尚未成长的、怯懦不安的少年,但新兵训练让他有了兵的习惯和原则。他成为原则的践行者,于是成为维护者。他成了一面镜子,尽管没意识到自己是一面镜子。
之前的叙述里,忽略了红三连五班对他的意义。许是因为,史今和七连给我的印象太深刻。这几天重看了这几集,发现许三多在根子里就是千里马。他遇到的只是伯乐,不是救命恩人。
他的命,是自己救的。
如果有一个人天天对着世界笑到牙酸,却换不回来一个笑脸,那他的神情可能就与许三多有点像。
这句话出自原著。薛林老魏李梦为了让老马留下来,将修路的功劳全部推给了老马。这样的举动让许三多觉得很孤独。他理解战友们这样做的原因,于是不再委屈,只是孤独。
老马真幸福,老马有那么多朋友,我没有。大部分时间,我都对着我自己。
他最难过的不是功劳被抢,他最难过的是“他们根本不跟我说话了”。
一个人修墙,四个人拆,木讷是他的外衣,他的心思比谁都细。他顶着这些谩骂侮辱打击,坚持修完了那条路。
许三多没有被五班改变,反而改变了五班。
我们的宣传里,喜欢将耻辱放在荣誉的对立面,企图以此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人呐,终究是环境的产物,很容易从众。这个道理不含任何褒贬,全看选择。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薛林、老魏、李梦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容易比笨蛋看得远,于是也容易悲观——光荣在于平淡,艰巨在于漫长。五班的许三多,凭借着他的不安、凭借着与人为善的初衷、凭借着新兵连的习惯,搅动了五班这摊死水,也搅动了老马那颗心灰意冷的心。
当然,也成功搅动了自己的命运。
五班的成才

成才呀成才。
早熟的人往往容易晚熟。
参加老a选拔时,老乡三人组路过五班,成才对许三多说“你的路”。许三多闪着他的大白牙,“我们的路。”
离开这里的时候,成才不会想到还有回来的一天,而且是以他最不希望的方式回来。但袁朗把他踢回来了。
演习结束,做总结之前。许三多提醒他“不抛弃不放弃”,可他还是没往心里去,怀着侥幸心理说着他习以为常的套话。
这么优秀的一个兵,为什么不能把我们当作他的战友?
袁朗对他的失望早早就种下了。从抛下伍六一的那一刻,失望就开始累积。
我经常重看袁朗训斥成才这场戏。这场戏真好。
第一次观看时,我沉浸在知晓选拔结果的好奇里。在袁朗对成才进行训导的时候,我也如遭重击。直到这一刻,我内心的某些东西,好像才被彻底勾出来——对人的珍惜。
《士兵突击》的好,就体现在这样的时刻。兴头上的话,谁都能掰扯几句,难的是离别的话。《士兵突击》只有在告别的时候,才讲道理。人伤感时,更容易听进去心里话。于是,成才带着袁朗的排斥回五班了。
他找到了被他抛下的枝枝蔓蔓,把五班带成了一个崭新的集体,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更好的人。
当一回兵,能明白那六个字值了。
机敏的人会比木讷的人,体会更多的屈辱。因为总有一山更比一山高。幸好,成才顶住了。
你现在比在七连的时候手稳多了。
心稳了,手也就稳了。
于是我们得聊聊史今

有人喜欢说《士兵突击》是一部纯男人戏,没有女人。这是粗暴浅显的分析。男人也有柔情,女人也有铁骨。在《士兵突击》里我看到了两位细腻缜密的人。一位是史今,一位是团长。
没有史今,就没有许三多;没有团长,也没有许三多。两位“母亲”带好了以为自己是丑小鸭的许天鹅。
史今,你为什么会在许三多身上,看到自己的过去?史今,你又为什么要信守诺言,甘于奉献到那种程度?
《士兵突击》真克制。
真的很克制,塑造了那么多人物,但只谨慎地割了两刀。
第一刀是史今复员。

  • 没有人,能忘记《士兵突击》里的天安门广场。
  • 没有人,能忘记一辆格格不入的车里,曾有两个硬汉抱头痛哭。
  • 没有人,能忘记许三多只能攥住那个包,无法留住那个人的离别。
史今说:你这样的人,自己心里就开着花呢。别老把寄托放在别人身上。班长走了,能帮你割掉心里最后一把草。
可惜没割掉,只让许三多挨了一刀,让观众也挨了一刀。
纵观全剧,成才和吴哲的启蒙是袁朗,许三多和伍六一的启蒙是史今。一代新人换旧人,老兵们留下的不只是战斗技艺,还有精神传承。看多想多做多,可从来不说。
史今来了走了,身后留下一群好兵。
看到伍六一,才明白何为高贵

之前说整部剧割了两刀,让我们看看另一刀割在什么地方。
跑不动啦,弃权啦。
袁朗是从这一刻,对成才彻底失望的。往后的选拔,不过是给这个好苗子多给些考察时间,以防错看。他对成才越有耐心,就对他越失望,也就越喜欢许三多。
伍六一弃权那一刻,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袁朗。他的泪水,那副墨镜挡不住;他对军人的尊重和认可,那副墨镜更挡不住;也许,伍六一和许三多,让他又一次确认了“不抛弃不放弃的含义”?又也许,“不抛弃不放弃”并不仅仅意味着七连?
史今的离开,没割掉许三多心里的草,把伍六一心里的草割了。没人能让宁折不弯的他变得温顺,没人能勒住这匹野马了。于是,绷断了。
要求每件事都成功,搞不好叫作失败。
《士兵突击》真狠。给每一个足够优秀的人都多一份挫折,考验他们的人格。
伍六一:这事儿太舒服了,可是作为一个兵,不对,是作为一个瘸子,不敢太偷懒了。否则以后瘸的就不光是腿了。
某领导:都二十郎当岁了,还给自己号令个什么活法。人总要懂点实际的,实际的!
他懂,他不愿意。
悲情,但很高贵。
怎么能不聊聊吴哲

聊吴哲,就得从他的口头禅谈起——平常心。聊吴哲,还得从他的伯乐袁朗谈起。
能和许三多这样的人成为朋友,就不会让他毁于很容易就能得到的优越感。
家境好,高学历,前程似锦,二十来岁的少校。
今早我在另一个评论区挖苦了一个人。一位朋友在评论区写道他对诺兰作品《信条》的看法,说他看了七遍。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这样的热爱是值得尊重的。但另一位写了很长很长的话,来论述他对诺兰的见解和对电影的见解,最后抛出塔可夫斯基,将诺兰的《信条》贬成了狗屎。
那份自信和笃定,让我误以为他是塔可夫斯基在中国的转世。
《我是特种兵》第一部很好看,后面的作品渐渐变了味。因为其中的特种兵在以一种近乎跋扈的态度展现自己的强大,逐渐令我反感。
这样不好。
不必以一种将他人踩在脚下的姿态和方式,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之处,恰恰体现在对弱者的同情与理解,而不是践踏。当你认同这种赢得尊严的方式时,相当于默许了,比你更强的人有资格对你的尊严,以和你相同的方式,对你进行践踏。
一山总比一山高,总有人比你强。许三多那样的兵,才是这支部队的基石。不要践踏基石。证明自己牛逼,不需要骑在别在头上。
袁朗啊袁朗,看不够也看不清

义者近乎伪,智者近乎妖。
鲁迅解读二爷和诸葛亮的句子有些牵强。索性挑出两个关键词。
高城的义

男人的成长,是从明白失去开始的。
一种无力阻拦也无力更改的失去,使高城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三年军校、一年排长、三年连长,如果没有许三多,他会成长吗?他会。但许三多教给他的那一课挺重要的。
在七连的那次大演习中,在和袁朗的首次交锋中,他败了。
演习败了,心也败了。
人的成长,是从接受差距开始的。他永远拿着七连过去的荣誉当作资本,这不是对光荣历史的敬畏,这是躺在巨人肩膀上的懒惰。
高城:我可以拿全连的任何人换他留下,比如那个最出头露脸的许三多。
洪兴国:我会留许三多,任何团部的军官都会选择许三多。
洪兴国:像个连长那样想问题,好吗?
又想多聊聊成才了。成才的弯路和父亲的引导有关。
我从小就知道做什么事都要付出代价。
但军营里的弯路,是从这次演习开始的。
狙击手比赛,我只拿到第三,我在七连出不来头。
如果没有袁朗,如果没有袁朗那种把狙打成近距离手枪,几乎不需要瞄准的变态本领,成才就留下了。他已经准备留下了。如果高城愿意放下咄咄逼人的骄傲,如果彼时的高城能像袁朗一样,对成才多一点宽容和耐心,对他稍加提点,成才的路会不会不一样?他会不会少遭受一些内心折磨?也许所有对七连共情的观众会觉得,一个七连的叛徒,有什么好同情的。但成才的离开,难道不是一种双向的抛弃和放弃吗?
但那样,也就不是高城了。
从戏剧角度,成才需要一段更长的弯路才能明白真正的目标是什么。
而高城,也需要成长。
将门虎子。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更高。七连整编之后,他引以为荣的骄傲被击碎之后,他才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军官,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信念这东西真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袁朗的妖

与高城对标的形象,是袁朗。我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能让袁朗成为袁朗?这个人出现的时候,就是完全体。我们看不到他的成长过程,只有一个熟透了的、无时无刻不在散发魅力的妖怪。
博学又不失狡诈,机敏又不失谦逊,有原则但不死板;会看人,也会看自己;对世界的本质分析透彻,不心怀侥幸,但又从不陷入绝望。身为战争机器,却又怀着对部下的关怀,在战争中思考人的本质,人道的本质。
这个形象有些过于完美。这样的人,真的存在?
许三多和成才成为了一个士兵的一体两面。袁朗和高城又何尝不是?
我酒量一斤,和你喝,两斤吧。
我酒量二两,和你喝,舍命。
唯一的“反派”——滚滚向前的时代

《士兵突击》是一部没有反派的剧。
李梦,属于兰晓龙的自嘲,将自己写进小说的恶趣味;成才,属于饶了一大圈远路之后的殊途同归。唯有时代,成为了真正的敌人。
史今离开、七连整编、许三多父亲对许三多性格的塑造、成才生长的环境对他的塑造、许家的悲剧、甚至边境的毒贩,都有时代作为推手的阴影。
时代啊,在看不见的地方,在察觉不到的时光里,慢慢将人打造成另一个样子。
是好是坏?谁知道呢?
简单聊聊这部电视剧的配乐

经评论区提醒,那首像空气一样熟悉到被我们忽略的配乐叫《轨道》。
出自关峡老师。
雄浑、悲壮、不舍、内隐的柔情、苍凉。你尽可以发挥想象,加进属于你自己的形容词。
一段故事,总有专属的音乐。
《神圣的战争》、《血腥的战争》、《征服天堂》虽然不是原创,但创作者们的确帮这段故事找到了适合的音乐。
谢谢。
结语

许三多维护着他得之不易的归宿,成才握着他再也不会抛下的狙击枪,高城继续在将门的路上狂奔,吴哲继续秉持着怀疑精神执行着规则,伍六一不知在某处维护着他的骄傲,史今不知在何处继续施与他的善良与奉献,袁朗继续与作为指挥官的茫然对抗,并对一切希望的种子细心呵护。
为什么可以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因为可以看到有尊严的军人,看到有尊严的男人,看到有尊严的人。
能够看清来处,亦能看清归宿。
hnlzc 发表于 2023-11-8 02:40: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就是淬炼出生活的艺术。
大晚上睡不着觉,外面下着大雨,想起了十年前的自己。
想起了十年前的点点滴滴,也想起了袁朗一直骂许三多的那句:过于天真。
当初看剧看了八百遍,这一句也就只是这一句,没有感觉。
现在回想十年前的自己,总结起来无非也就是这四个字:过于天真。
高城说通常早熟的人一般都晚熟,骄傲的人又过于急性。
十年前我就是这样,以为自己看穿了一切,急于为这个那个出头,返回来看实则是别人看穿了一切,推你去为别人出头。
十年的光阴中,回忆闪过许多旁敲侧击提点过我的人,这些人匆匆而过,交集甚少,现在想起人家那些言犹未尽的表情,无非不过说的还是四个字:过于天真。
天真是一种弊病,天真的逻辑会让你失去警惕,会让你被动,会让你总是找各种理由为别人开脱,会让你在被算计的时候反应迟钝。
幸亏部队教会了许三多天然的反应,否则他早就死在了毒贩子手里。毒贩子不会因为他的死愧疚到放弃贩毒生涯,他却为了毒贩子愧疚到差点崩溃。
天真,是种病啊。
zmy609 发表于 2023-11-8 02:40: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士兵突击》的主题是光荣。。唤醒人心中的荣耀感、充实感、归属感,让人觉得人生本该如此,得其所哉。
好的口碑来自于好的故事。一部小说成为经典,必定在于其中的人物、故事、台词深入人心引起共鸣。
士兵突击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是因为其中的很多小故事表现出了大道理。第一个故事是草原修路;第二个故事是史今退伍;第三个故事是坚守营房;第四个故事是竞选老A;第五个故事是老A训练;第六个是治疗心病;第七个是成才醒悟。实际上五个故事的主角是不同的分别是,五班老马,史今,高城,伍六一,袁朗,许三多,成才。许三多整部剧都在踢正步,理内务,修路,训练,演习。这部剧中许三多根本就不是个正常人,老马和五班代表了我们的孤独,史今代表了我们的依赖,高城代表了人的光荣,伍六一代表了人的诚实,袁朗代表了团结,许三多代表逃避,成才代表自私。。
许三多和阿甘一样,被摘除了各种花花肠子复杂的思量。同时又像安迪一样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潜移默化的让周遭的一切变得美好。
部队,是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就像肖申克的高墙与外世隔绝;部队里没有金钱没有工作,大家都不需要削尖了脑袋投机钻营,伸直了胳膊从别人兜里掏钱。在部队里每天勤奋操练的兵是顺时针跑的狗,而偷奸耍滑的兵是逆时针跑的狗。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只能单纯区别为“骡子”和“马”;人与人之间的大多数矛盾都最被缩略成了“服不服”;如果说社会的主体是少数正和游戏带动多数零和游戏,那么部队这个环境纯粹就是一个正和游戏。这个环境中“自私”的概念被简化了,而“信仰”这个概念被强化了;自私不再导致明枪暗箭不正当竞争你无论多么自私都不会对别人造成损害,在这里自私产生的影响只有“抛弃”,信仰产生的影响只有“不放弃”。
部队这个地方有四种人,头一号人想当将军,第二类人想当士官,第三种人想当战士,最后一种人想当混子。想当士官的人或者是像白铁军那样自知不是什么好材料,或者是嫌当兵没出路当兵穷当兵累,所以在部队几年基本想法就是混个及格随波逐流等混个士官证退伍转业;想当混子的就是老马、薛林、李梦、老魏;想当将军的是高城、成才、袁朗;而想当战士的代表人物是许三多、伍六一、史今。

这部电视剧的所有角色都很有种。从许三多不欺暗室恪守本分;高城始终不想沾自己军长父亲的光;伍六一宁折不弯。这些都是我们希望总却在社会中被磨平的光荣。
偷奸耍滑不是机会。。
The Sacred War(神圣的战争) - 群星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想起来高中复读那年,我们宿舍5个美术生、2个音乐生、1个舞蹈生混住;当时学校对复读班管的很松不需要出早操,但是我们宿舍那个舞蹈生每天雷打不动的早上5点出去跑步。。后来屋里有4个人都跟他一起开始跑步。这实在是一种很让人感到激励的感受。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