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安在东汉三国时如此落魄,几乎无人作为根据地?长安为何在隋唐复兴了?

[复制链接]
钻石王老五 发表于 2023-11-7 08:10:22|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长安在东汉三国时如此落魄,几乎无人作为根据地?长安为何在隋唐复兴了?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骆驼 发表于 2023-11-7 08:10:39|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问题就不对啊,隋唐有长安全因为隋唐开国皇帝都是关陇集团出身,关陇集团的特点就是重内轻外,所以对大本营长安情有独钟,哪怕长安已经不适合成为统一中国的都城了。但你看,隋唐二世就都开始大力兴建东都洛阳了,形成二元首都,而且唐之后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首都,所以隋唐长安复兴就是伪命题
slipknot 发表于 2023-11-7 08:11:33|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晋晋愍帝坐着羊车逃到长安三年,长安不是复兴了吗?西安十三朝里面也算了西晋三年
<hr/>非常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从洛阳到长安的王朝都是逃难过去的,而立国在关中的王朝往往会迁都洛阳缔造盛世

西周迁都洛阳缔造“成康之治”


唐朝从完成基本统一到安史之乱约130年时间里,(不计其它巡游时间)皇帝以长安为首都执政70多年,以洛阳为首都执政40多年,洛阳的出现直接让长安在唐朝损失50余年的首都地位
<hr/>鉴于某些西土网友老是造谣唐朝京师等于首都论,而忘记了长安的真实水平,以下根据真实文献来辟谣
在唐朝两京制中,京师长安只是皇帝西宅,最高地位只是和被称为皇帝东宅的洛阳平级而已,
《唐会要》唐高宗:帝谓之曰:两都是朕东西二宅也。
《册府元龟》唐玄宗:京雒两都是惟帝宅。
《唐会要》今国家定周、秦之两地,为东西之两宅, 辟九衢而立宫阙,设百司而严拱卫,取法玄象,号为京师
自从唐朝东都洛阳建成之后“在唐朝下自普通百姓,上到文武百官眼里京师长安不过只是西京”,而在唐朝皇帝眼里长安只不过是西宅:即“位于西边的一个宅子”,西宅长安和首都没有半毛钱关系,请某些网友停止造谣
zcycloud 发表于 2023-11-7 08:11:45|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东汉末年,关中和长安早于其他地区被提前玩坏了。但之所以被玩坏,因为它是第一个被皇帝和军阀推出来玩的。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像小说、影视剧里那么凄惨?
汉献帝到长安一年后,董卓才从洛阳到长安。董卓在长安一年后,就被文官领袖司徒王允所杀。
夏四月辛巳,诛董卓,夷三族。司徒王允录尚书事,总朝政,遣使者张种抚慰山东。
虽然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等人后来杀入长安,控制了大权,但是因为他们只是一堆零散的小部将,加上西凉的韩遂、马腾等人是董卓招降的,所以群龙无首,一度也只能仰赖皇帝和文官的支持。
秋七月庚子,太尉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八月,遣日磾及太仆赵岐,持节慰抚天下。
汉献帝在长安还能慰抚天下。
四年春正月甲寅朔,日有食之。《袁宏纪》曰:“时未晡八刻。太史令王立奏曰:‘晷过度,无变也。’朝臣皆贺。帝令候焉,未晡一刻而食。贾诩奏曰:‘立司候不明,疑误上下,请付理官。’帝曰:‘天道远,事验难明,欲归咎史官,益重朕之不德也。’”
汉献帝还能主持天象礼仪的朝会。
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余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诏曰:“孔子叹‘学之不讲’,讲,习也。《论语》之文。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刘艾献》帝纪曰:“时长安中为之谣曰:‘头白皓然,食不充粮。裹衣褰裳,当还故乡。圣主愍念,悉用补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黄。’”
汉献帝还能策试儒生,选拔郎官。
冬十月,太学行礼,车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汉献帝还能太学行礼。
兴平元年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改元兴平。甲子,帝加元服。二月壬午,追尊谥皇妣王氏为灵怀皇后,甲申,改葬于文昭陵。丁亥,帝耕于藉田。
汉献帝还能大赦、改元、加元服以示亲政。追尊自己的亲生母亲为皇后,而且主持为自己的母亲修建陵寝。并且履行皇帝耕籍田的农业礼仪。
三辅大旱,自四月至于是月。帝避正殿请雨,遣使者洗囚徒,原轻系。洗谓荡涤也。
汉献帝还能在灾年举行祈雨仪式。
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縻粥,经日而死者无降。帝疑赋恤有虚,乃亲于御坐前量试作糜,乃知非实,《袁宏纪》曰:“时来侍中刘艾取米豆五升于御前作糜,得满三盂,于是诏尚书曰:‘米豆五升,得糜三盂,而人委顿,何也?’”使侍中刘艾出让有司。于是尚书令以下皆诣省阁谢,奏收侯汶考实。诏曰:“未忍致汶于理,可杖五十。”自是之后,多得全济。
汉献帝还能派官员开仓赈济灾民,并且在发现官员赈灾偷奸耍滑时,杖责官员。
汉献帝在长安的日子,才像一个正经的皇帝。虽然他的辖区只剩下从陇西到洛阳。但实际上东汉司隶校尉部的治理范围也就是关中到洛阳。其他的地方,没有遇上黄巾大乱时,税收也不一定能收上来,遇上黄巾大乱时,皇帝还要贴钱平叛。
《后汉书·孝献帝纪》里,汉献帝一共11次大赦天下。其中第一次是汉献帝在洛阳登基后,最后一次是汉献帝迁回洛阳后,被曹操挟持到许都前。9次都是在长安,到了许都后,一次都没有。因为到了许都,曹操才真正开始剪除汉献帝身边的文官势力。而董卓虽然放火烧洛阳,杀何太后,强行迁都,但并没有真正和东汉的那股文官势力彻底决裂。比如蔡文姬的父亲蔡邕,还是董卓政策的支持者。
董卓烧洛阳后,把洛阳百姓迁徙到长安,基本上迁到长安的都还是东汉的洛阳贵族,所以东汉朝廷和文官集团仍然有一定的基础。何太后某种意义上是汉献帝的政敌,这些斗争尚能约束在政治斗争框架内。但文官集团不满意董卓这个自称是董太后亲戚的假外戚把持大权。非董卓嫡系的王允、吕布等并州出身的官僚,最后合伙除掉雍凉起家的董卓。王允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能让皇权振作,但他对董卓的西凉官军处理严重失当,把原本群龙无首的西凉诸军给逼得狗急跳墙,又把他给扳倒了。
汉献帝在长安的第六个年头,也是运气差到一定程度了,前几年关中遭遇大地震、旱灾、水灾、蝗灾的连续暴击,这个时候原本老老实实当军人的李傕、郭汜、樊稠才开始内讧,因为关中持续天灾已经民不聊生,军粮供给都成问题。李傕杀了樊稠,又和郭汜大战。李傕为了争抢皇帝,把未央宫给劫掠并焚烧了,把皇帝和百官绑到他的坞堡。
最后张济从弘农一带赶回关中,劝和李傕和郭汜。因为他们是同一个西凉官军军事集团,但已经失去了董卓这样能够凝聚他们的权威人物。如果他们在关中大灾面前不团结,关东诸侯,和凉州以韩遂、马腾为首的西凉诏安叛军军事集团随时都会夹击他们。
然后他们三个大老粗做出了一个令他们后悔的错误决定——关中养不起皇帝了,让皇帝回洛阳。
皇帝见关中残破,而凉州诸君已经不愿再受节制,而且这些人甚至没有董卓的能力,还像神经病一样想一出是一出,没有足够的理智。他在关中危险,也是想赶紧走人。
不过李傕、郭汜、张济三个大老粗,在汉献帝前脚走后就回过味儿了,他们都是些小山头小军阀,关东不敢动他们是因为他们此时充当禁军功能,是皇帝的部队。没了皇帝,他们算个屁啊。现在关中残破,肯定被各方趁虚而入往死里打。
他们赶紧又去追汉献帝。重点来了。
冬十月戊戌,郭汜使其将伍习夜烧所幸学舍,逼胁乘舆。杨定、杨奉与郭汜战,破之。
十一月庚午,李傕、郭汜等追乘舆,战于东涧,王师败绩。
杨奉、董承引白波帅胡才、李乐、韩暹及匈奴左贤王去卑,率师奉迎,与李傕等战,破之。十二月庚辰,车驾乃进。
李傕等复来追战,王师大败,杀略宫人,少府田芬、大司农张义等皆战殁。进幸陕,夜度河。乙亥,幸安邑。
汉献帝手上原本是有禁军的,而且打着天子旗帜甚至还能招降白波起义军。但反而是汉献帝东逃洛阳的一路上,一次一次交战,最终他手上的兵马彻底消耗光了。
是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闲。州郡各拥强兵,而委输不至,群僚饥乏,尚书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饥死墙壁闲,或为兵士所杀。辛亥,镇东将军曹操自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曹操杀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封卫将军董承为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赠沮俊为弘农太守。庚申,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
汉献帝被曹操再次挟往许都时,身边的大臣、士兵死伤惨重,才真正成了光杆司令。
汉献帝在关中,虽然禁卫军较弱,压制不住凉州的韩、马西凉军和关中的董卓西凉军,但总归大家都有一些兵,具有声望的文官集团也还在,所以皇帝还能体面些。如果不是遇到关中连年大灾,也不至于把平衡打破,彻底内讧,做困兽之斗。
但汉献帝到了许都,那就纯粹是一个傀儡中的傀儡了。他连在长安做的那些改元、追尊、行礼、选官、赈灾、惩贪,他一样也做不到了。他一生的高光时刻,其实就是在长安,尽管他开始以为长安是一段噩梦,但最终他回顾一生,在长安反而是他最像皇帝的几年。《后汉书》把献帝头六年的长安称为京师,却没有称许都二十多年一句京师,或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东汉在长安还有权,到许都是真得一点权都没有了。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也没好报,没了皇帝,一群董卓的残兵喽啰,迅速被西边的韩遂、马腾,东边的曹操给吃掉。然后韩遂、马腾这些昔日在黄巾起义时期反叛朝廷,后来被率领雍凉官军的董卓诏安的,其实是昔日西凉叛军的西凉军,立刻入主关中。但曹操也派钟会他爸钟繇重新进入长安,当了司隶校尉,治理关中。马腾、韩遂等人则驻扎在周边的坞堡之中。然后重新形成了一个以长安钟繇为主,周边坞堡的西凉军韩、马等部曲为辅的新的关中平衡。
其实说白了,这个新平衡还是汉献帝在长安那几年的,朝廷驻长安,小军阀们驻坞堡的平衡。只不过这次没皇帝了。这个平衡持续了十五年,直到曹操赤壁大败,决定清扫关中的马腾等雍凉小军阀,逼反了韩遂与马超。
所以汉献帝后来非常憎恨李傕。因为是李傕这个沙比,做了一件损人不利己的沙雕事情,打破了原本的平衡,最后谁也没落着好。
汉献帝在许都期间,《帝纪》中唯一一件让他痛快的事就是曹操把李傕的头砍下来送到许都让汉献帝挂在城头上解气。但这也就是他唯一的体面了。
汉献帝离开长安时,天灾加战乱,关中已经没有多少人了,而且有土匪专门组织到处寻找和抓活人吃。长安一度成为一座空城。甚至军阀部队开进关中后,发现连征粮都没处征,彻底没吃的了。只能吃野果子,遇上天凉了去撬坟头扒死人衣服穿。关中到汉中的的道路甚至都失修断绝。当时益州的东州集团中就有一大批是关陇逃荒过去的士人。
后来钟繇和卫觊等人,在关中实行屯田制,军队也种粮,而且在天灾过后,号召逃荒的关中人返回家乡,而且给予实惠的耕种与土地政策,关中这才慢慢缓过来。
不过关中和长安就错过了三国群雄争霸这么一出历史上最大的大戏。因为所有的牌都打到汉献帝迁都时期,被一把输光了。
尽管如此,马超虽然只是雍凉小军阀中的一个,他在潼关大战,险些要了曹操的老命,也算是关中奉献给三国的精彩剧情。
说起来,很少有人注意到,曹操晚年的重点在西部。与刘备争霸汉中的曹操人生的最后一年,曹操除了出战期间,基本都是住在长安城内的。
曹操人生的最后一个多月,是在长安听闻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然后从长安向南阳、襄阳一带赶,结果到了洛阳,突然发病,在到达洛阳的当月就病逝了。
但因为恰好在洛阳,关羽已经被东吴割了首级送来给曹操,有了这么一个著名事件,加上曹丕继王位后,篡汉称帝,从邺城迁都到洛阳,所以“曹操晚年在洛阳”反而非常深入人心。可曹操驾崩时,曹彰当时带着十万大军奔洛阳,就是从长安赶过来的,比从邺城赶来的世子曹丕差了一步。不然,魏国历史就又精彩了...
再后来,关中是诸葛丞相一直想要拿下的第一目的地。虽然长安出境的少,但长安是曹魏抵御蜀汉的据点,曹真,司马懿,甚至明帝,司马昭都动不动来长安。可是这时候英雄凋零,传颂度不怎么高。文帝曹丕当初不喜欢郭皇后养子明帝曹睿,一直想立京兆王曹礼为太子。明帝曹睿没有儿子,收养两个宗室孩童为皇子,也是以年长的曹询为秦王,不过他身体差。曹魏五都之一的重要军镇,曹魏还是很重视长安的地位,长安带有一定的首藩地位。蜀汉那边魏延奇袭子午谷目标就长安。诸葛亮秋风五丈原,五丈原就在关中平原上。诸葛亮北伐经常进入关中,关中都有一些戏份,只不过给人感觉这个关中不是王图霸业那个关中,成了拉锯战战场。
西安的建都史,我总结为:
在两个时代的后半段崛起,然后一脚跨入下个时代的起步期,完成历史使命后功成身退。
第一个时代,是贵族时代。这个贵族,不是说后来那种有权的有钱的,而是自原始社会而来的国家社会早期的原生贵族。
夏、商,是这个贵族时代的起步期。那时候共主经常在环嵩山的中原一带。
西周、秦国是这个贵族时代的成熟期。天子或霸主反而长期出现在关中一带。
秦朝、西汉是这个贵族时代的退潮期。从秦始皇概不分封功臣和皇子,到西汉平民皇帝与平民将相迭现,关中的核心咸阳/长安成为终结这个时代,开启下个时代的国家心脏。
第二个时代,是士族时代。西汉的士族虽然没有彻底形成,但西汉经学与豪强的崛起,已经为东汉两股力量相结合,士族的形成做好了铺垫。中国从上古社会走向中古社会。
东汉、曹晋,是这个士族时代的起步期。那个时候皇帝又经常定都在环嵩山的中原一带。
南北朝前期,北魏和南朝,大体是这个时代最后的挣扎,北方也仍定都在中原。不过士族时代,在对天下的再整合方面是失败的,因此乱世频仍,战局不断,少有统一。因此并没有真正的成熟期。
西魏、北周、隋、唐,是这个士族时代的退潮期。从魏周的府兵制建立,关陇贵族打破士族门阀,到隋唐前期,科举制度下的寒门庶族士人开始冲击推举制下的高门士族士人,以及武人集团的持续壮大和崛起,社会权力进一步下沉,距离平民家庭越来越近,民族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到了中晚唐,武人集团势大,寒门庶族发起的党争之势越发激烈,士族虽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但士族时代已经终结。所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长安在唐宋变革期的大背景下,基本终结了士族政治生态,为北宋的寒门士大夫、庶族地主阶层全面上位奠定了基础。
因此,长安真正的建都大周期,有两波,一个是周-秦-西汉,一个是魏-周-隋-唐。但夹在两大波中间有两小波:
第一小波,东汉献帝、西晋愍帝、汉赵刘曜,是士族时代始终无法整合天下时,政权希冀用关中地理形胜进行自我保存的尝试和努力。很可惜,政治没做好,地理也发挥不了效果。凡是这种政权出问题迁过来的,长安救不了。
第二小波,前秦苻坚、后秦姚兴。这两位是被《隋书》誉为:“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后秦姚兴本人其实就是生长在前秦苻坚的治下,两人执政风格一脉相承。这一波,是长安政权乱世独立创业,而不再接受迁都的案例。这一小波以苻坚一度天下四分有其三为高潮,西及西域,东到辽东,北至草原,南到巴蜀。然而这一小波,苻坚只是掩盖了一些政治问题,并没有真正找到了历史出口。比如民族矛盾,他只是用强行弥合各民族仇恨,希望用自己的贤仁捏合各族,并没有找到突破民族隔阂的政治方案和方向,因此长安这一小波创业并不成功。后秦姚兴更是只借贤君政治,统治了关中到中原一线,面对北方的草原民族北魏可以说不堪一击。苻坚、姚兴本人一死,国家立马分崩离析,只是一世之威而已。
西魏-北周-隋-唐,最终能够成功,是吸取了十六国北魏的经验教训,最终探索到了历史终极方案,成就了大唐盛世。不过大唐盛世之后,中古的问题已经解决,近古的问题又浮现出来,比如推举制改科举制下的朝堂文官党争,府兵制改募兵制下的藩镇悍兵割据,运河交通革命后的漕运难题等等...
因此,西安就是那个,在上古后半段开始创业、探索,找到了进入中古的钥匙,并一脚迈入中古后功成身退。在中古时期作为割据群雄也探索过,但失败了。后半段再次开始成功的创业、探索,找到了进入近古的钥匙,并一脚迈入近古后功成身退。
三国,说实话只是一段插曲。虽然故事传颂度最高。
aspxbs 发表于 2023-11-7 08:11:52|来自:北京海淀 | 显示全部楼层
泻药。东汉三国洛阳是东京,长安一直是西京,中央在这有庞大驻军,谁可能拿这里做根据地?
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东汉建立后,历代皇帝常常前往长安祭祀宗庙。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汉室势微,初平元年(190),西凉军阀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192年6月,董卓部将李傕等人又攻入长安,后又相互连兵攻杀。之后长安地区经历了多次战乱的摧残,比如曹操和西凉的马超之间的战斗
这时候长安才暂时破败。但破败了也就没人有兴趣拿这里做根据地了,但这个时期很短暂。
三国时候曹魏的长安又恢复繁荣。继续延续西京地位,中央在这有庞大驻军,一直到西晋建立,一直是如此格局。所以中央有重兵驻扎之下,谁有胆子想这里割据?

之后十六国里长安还是大都会,前秦,后秦的首都,被北魏拿下后也是繁荣的,虽然不是首都,到东西魏分裂,这里又成了西魏——北周首都,之后隋唐,西晋末年至隋统一近300年间,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动荡年代,长安城同样不能幸免。但每个朝代占领长安后,都是马上这里兴建修复。所以这期间长安都谈不上什么复兴,就一直很强势的存在。只是时不时和洛阳交替做首都而已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