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要不要惧怕新冠病毒?

[复制链接]
tornado598 发表于 2023-11-7 03:55:20|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还要不要惧怕新冠病毒?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eigogo 发表于 2023-11-7 03:55:46|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很简单






这几张图片分别是近六年,近一年以及近90天的关于心肌炎的搜索数量,大概对应一下时间就知道要不要怕这个病毒了

下面是关于近90天的搜索



下面是关于英国在去年11月份的报道,看一眼图个乐子
英国心脏基金会的最新分析显示,长达一年的心脏手术等候名单是大流行前的 100 倍。
•到 2022 年 8 月底,英格兰有创记录的34万6129 人在心脏等候名单上;
·近五分之一的心脏病患者告诉我们,自大流行开始以来,他们的健康状况已经恶化;
·从大流行开始到 2022 年 8月,NHS 服务提供的影响已导致英格兰3万多例心脏病患者死亡,这比大流行前的预期高出 14%;
·超过 7千人(7467)等待心脏手术的时间已超过一年(图2)。
·43%的心脏病患者,在过去的一年里推迟了NHS的治疗,主要是由于持续担心感染新冠或加重NHS的负担;
·20%的心脏病患者,在过去的一年里取消了预约;
英国的群体免疫,共存下的自由并没有让他们看上病。
英国心脏基金会声称,两年过去了,新冠病毒 对心血管护理的影响仍然是毁灭性的。
链接如下
https://www.newstatesman.com/spotlight/healthcare/2022/11/year-long-waits-nhs-pre-pandemic-levels?continueFlag=c6b0b7910f5ab9bffafbb78629ae6bf4
https://www.bhf.org.uk/what-we-do/policy-and-public-affairs/tipping-point
看个乐子就行了,不喜欢和别人杠,也没有意愿去说服你,看着不乐意请滑走,祝各位生活愉快
lukeluk 发表于 2023-11-7 03:56:16|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国内疫情处于什么阶段?(2023.2.1)

目前某部门还处于摆烂状态,缺乏详实的疫情追踪数据,第三方的也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做了。但还有个最经典的估算法——
从输出病例的数据来看,我们的第一波全面疫情,已经正式进入低谷期。

  • 1月29日,自大陆直航入台旅客阳性率1.1%。入金门马祖的阳性率为0.7%。
  • 1月29-30日,中国入韩国的旅客阳性率1%左右。
  • 1月5日以后至近日,中国入意大利的旅客阳性率1.4%。
  • 12月30日至1月26日,中国入日本旅客阳性率2%,越近越低。
作为对比——1月1日大陆入台旅客阳性率27.8%。
从高峰到低谷,只用了一个月出头的时间。这个过峰的过程非常残酷。虽然进入低谷,但存量的死亡还没有结束。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个人防护的策略不必全程紧绷,可以是高峰期紧,低谷期松。
避免感染的关键之一,在于利用感染风险的时间分布特点,即疫情高峰期,人群阳性率高,在人流密集场所感染风险极高。而疫情进入低估的时候,人群的阳性率低于1%,这是即便在公共场所降低口罩级别,感染风险也会降低很多很多。
共存区往事5:将个人防护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流程1.24共存区往事7:躲着病毒去旅行基于这个原理,我家在高峰期进行了战术切割。最后我没有感染,保持COVID virgin状态,家里只有部分家人感染。最高危的一身基础病的高龄老人阳了,连吃了两个疗程的我提前一个月准备的原研抗病毒药,没有特别重,没有住院。不过阳康三周以后,因为新冠持续症状——乏力、胃口差、睡眠紊乱,最近还是因为重度营养不良而入院,进行了一些营养和支持治疗,几天后出院,此时医院已经不太紧张了。
还要不要惧怕新冠病毒?

从来都不需要惧怕,该紧的时候紧,该松的时候松。
反正低谷期就应该好好利用。我旅游也旅游了,流浪地球2 也二刷了。全家顺利过关,气不气?
现在周围全是免疫人墙,反而没什么好怕的了。暂时。
其实主要的问题是,应该实时追踪疫情状态的CDC还没有恢复状态。我们虽然可以盯着输出数据,但随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就会取消落地检了。而且,国内这波疫情确实整齐,但不会每一波都整齐,将来会开始出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的。
为什么春节没有出现「第二波疫情」?

因为本来就不可能出现。年前发的解释:
国家卫健委称各省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呈下降趋势,全国急诊高峰已过,未来疫情发展趋势如何?需关注哪些方面?简单说,整整齐齐感染了大部分人。刚刚感染的人不会马上再感染。就算有新的强逃逸毒株输入,就算XBB.1.5、CH.1.1这样的,疫苗+感染BA.5对其不产生大量中和抗体的毒株,也不会马上造成人群的二次感染。你还有细胞免疫啊。
如上文所述,疫苗+感染的混合免疫,还是能管几个月的,到8个月的时候还有一半的保护力。
所以春节的「小高峰」主要针对的漏网之鱼,而不是刚刚才感染过的人。
还要担心变异株吗?

台湾监测到的情况是,1月份从大陆输入者绝大多数为BA.5、BF.7,没有发现新变异株。新变异株还没有在大陆流行。
我大胆提出个假设:普通群众与其关注具体的国外的变异株,不如关心距离上一波高峰的时间。
目前XBB.1.5在美国逐渐取得绝对优势,部分欧洲国家、英国、新西兰等CH.1.1势头较猛。但这个其实跟我们的关系有限。
因为在国外新毒株抬头的时候,我们目前正处于「绝对不应期」。再过三四个月,可能这些毒株占据统治地位了,而我们还处于「相对不应期」,会有少数人感染,但不能掀起全国范围的大风浪。
等我们第一轮中,人群形成的混合免疫消失的时候,什么毒株会在下一轮唱主角,现在并不能预测。普通人提前关注具体毒株来做准备,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各地节奏不同,未来全球的毒株一定是在地理上割据的,刚刚被扫荡过的地方是没有机会流行当前最热的新毒株的。

所以,多关注下时间分布。已知我们目前处于波谷,已知距离人群免疫消失一半还剩七八个月,然后想想该做什么。下次疫苗加强接种不要太早。
另外,这个低谷期是用无数人的生命,以及活着的人的健康换来的。说好的消费复苏请务必尽快实现,窗口期是有限的。
汽水猫 发表于 2023-11-7 03:56:52|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冠病毒会死人,不是光老年人会死,青壮年也会。
新冠病毒现在不仅仅是上呼吸道,而是全身脏器都有可能受到破坏,比如心脏,神经,大脑,生殖器官,肺部。
同时新冠感染时,心率血压会上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多大,不用我多说。
同时你还得养家,你指望你发着烧,去工作,会多给你钱吗?同时冒着心肌炎的可能去干重活吗?
还是老人或者怀孕的老婆,去icu躺着呢?还是自己在外面为了钱发愁而且还不知道什么结果呢?
新冠啊,你感染一次你就知道多痛苦了,特别是北方,很多人就是用镇痛药硬抗的,那种感受,体验一次就够了。
而且人和人体质不同,有些人可能众生不得第二次,有的人可能一年就得好几次。
而且新冠明确对细胞免疫损害,通常一个月左右开始恢复,3个月到1年恢复正常,记住能恢复的是轻中形,重型基本是没戏了,损失的不会回来了。
而且现在没有特效药,抗hiv药物,普遍具有生殖毒性,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尽量别吃。
单抗体和球蛋白对身体损害小,但是价格贵,毕竟人血里提出来的。
乙类传染病啊,乙类传染病是得上就有死亡概率的,有的甚至没有生还概率,这种情况你为什么不害怕呢?
防疫是必须的,正确认识,千万别放轻松。
第一,人员密集场所少去,或者不去,佩戴口罩。
第二,个人卫生一定注意,八步洗手法。
第三,房屋通风,衣服被褥及时晒洗。
第四,提升身体素质,适当运动。
其实现在这个情况,也没啥太大的意义,但是能减少风险还是有必要做的。
忘了说了,新冠具有免疫逃逸和免疫交叉,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绝对保护期有长有短,一般是多数人抗体浓度不够抵御新冠变种的时候,才会爆发新一轮。而且现在社会面肯定存在阳性,跟放开之前比多得多。没有阳的还是要注意保护。
gcz 发表于 2023-11-7 03:57:39|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须惧怕,但要防备:
进入5月以来,疫情出现再次爆发的苗头。由于不少地区的医院药店,无法及时购买到抗新冠病毒药物,因此在新冠第二波疫情已经出现苗头的情况下,请立即为家中老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亲人备药。在网上,比如阿里健康上,购买抗新冠病毒药物。京东健康上,似乎已经没有药物储备了,如想确认,可以自行问询。
3月防患于未然,开启提前备药模式;
4月防患于将然,开启全面防护模式;
5月备战小高峰,开启粮油储备模式;
6月备战大高峰,开启感染恢复模式。

现在预测第二波,都不会太准,但密切关注几个信息,有助于发现第二波的苗头。
第一个信息是院感,也就是医护人员和住院病人出现一定规模的感染。
第二个信息是京冀,因为第一波始于京冀,京冀人群获得抗体的时间早,失去抗体的时间也会早,所以第二波大概率也将始于京冀。
第三个信息是股市,医药股闻风而动。
第四个信息是囤药,又出现抢药或缺药情况。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早行动比晚行动更稳妥。无论第二波何时来,空出提前量来准备,总没有大错。关键是第一次的亏不要再吃,第一次的罪尽量少受,保护好父母家人和自己,不吃后悔药。

3月备药:
一、没有老人的家庭须准备"新冠十三件套":
(一)口罩,(二)手套,(三)护目镜;
(四)酒精,(五)抗原,(六)血氧夹;
(七)蛋白粉,(八)VC片,(九)电解质水;
(十)降烧药,   (十一)止咳药,
(十二)润喉药,(十三)止泻药。
口罩、手套和护目镜,可以有效降低照顾染疫家人时的染疫风险,也可以有效降低染疫时的病毒载量。

二、有老人的家庭还须准备四件套:
(一)是治疗基础病的药(注意:  尽量选择可以与抗新冠药物同时服用的药物,服用时必须遵从医嘱)
1、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
2、抗凝血
3、其他基础性疾病药物
(二)是氧气瓶或氧气罐
(三)是抑制病毒复制的防重症好药
1、paxlovid (已获批)      
2、先诺欣 (已获批)
3、民得维 (已获批)  
4、乐睿灵(来瑞特韦)(已获批)
5、默沙东 (莫诺拉韦)(已获批)
6、盐野义 (恩斯特韦)(尚未获批)
(四)是抑制细菌合并感染的抗生素
主要是为了在医疗资源挤兑,老人无法入院治疗时,遵医嘱,服用药物或使用器械。

4月防疫:
(一)减少前往封闭狭小、人群密集、无法全程佩戴口罩的空间,五一不出游。
(二)到家及时消毒、洗手,及时洗衣裤,经常通风。
(三)停止饥饿减肥,好好吃饭,保证蛋白质,补充VC和电解质。
(四)叮嘱家中老人尽可能不出门,不再到老人家里吃饭,不再让老人接送孩子,总之要全力避免老人二次感染。

5月备粮:
(一)鸡鱼肉蛋(高蛋白食品)
(二)速冻食品
(三)米面粮油
(四)酱料调料
(五)蔬菜水果

6月抗疫:
任何药物,都有服用禁忌,都有用量限制,都有疗效限制,都有副作用,服用药物治疗新冠感染,必须遵从医嘱,不可随意服用,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去年12月染疫的部分患者,因为超量服用退烧药等药物,造成肝损伤,后果极严重,请大家引以为戒。
严正提示:
以下是paxlovid药物相互作用速查表,仅供参考。此表为网上流传,如需购买或服用paxlovid,必须提前向有资质的医生询问,不要以此网传表格为准,请此文读者谨记。





johnwar 发表于 2023-11-7 03:57:57|来自:北京师范大学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十个专家十种说法,满世界的迷惑信息...但是我从网上大概总结出来几个我个人觉得比较可信的奥密克戎信息:

  • 一般人感染的频次,大概是2年5次,1年2.5次
  • 住院率,大概是2%【住院一般是肺有症状,需要去医院住院,但至少一半以上不需要陪护】
  • 重症率,大概是1%【重症,那个肺损伤程度是否可逆大家自己查】
  • 死亡率,大概是0.1%【死亡高峰比重症高峰晚一周多,重症高峰比感染高峰晚一周多。有些病人是呼吸不过来一下子就走,但相当多的死亡是要耗两周左右的时间,在医院拖住至少日均一个家庭成员再离世】
如果你是30岁,有配偶,小两口是独子,有幼子。双方父母大概50-60岁。
那么,这种绝对的家人,也就是任何一个出事你都要卖力去救治,而不仅仅是提箱奶去看望一下的,一共是7口人。
这个我没有算各自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如果算上,人数更多,人数可能要再加好几口。可是因为父母辈一般还有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家庭,祖辈如果住院或者死亡,一般直接分摊到自己头上的压力会小很多。退一步说,祖辈真出事,孙辈也就是在病房轮最多一天,人没了请假一天干活时搭把手,跟着哀悼哭一哭,主要压力也在自己50多岁的父母头上。所以就不计入祖辈了。就按一家7口来算(这里我根据评论区的指正改下):

  • 1年全家感染2.5*7=17.5人次
  • 家人住院出现率100%-(1-2%)^17.5=29%
  • 家人重症出现率100%-(1-1%)^17.5=16%
  • 家人死亡出现率100%-(1-0.1%)^17.5=1.7%
所以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户口本只有一页的人,面对同样的病毒比你更无所畏惧?人家是有概率学底气的。家庭人口越多,不是说我们本人一定住院或死亡,但作为一个家庭整体出事的概率就比人家大的多。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流感,流感带上口罩进门洗手基本上全家不得,这玩意儿是严防死守半月全家沦陷一次...一页户口本,他本人出事的概率才2%,但7口人全家全家就要将近三成。未来十年内,家人为这个病住院的概率是97%,出事率快百分百了。然后重症概率是83%,死亡率16%...所以虽然我们这次没事,下次没事,今年明年没事,明年没事,那我们有没有心理准备这十年里的哪一年有事呢,想过哪一次麻烦会降临我们头上么?
可能大家会想问,看起来这个病的住院率啊死亡率啊,比流感大不了多少啊,为什么好像把时间尺度拉长到十年就显得好像大概率要至少出一次事...因为这个病毒R0太高,我们躲不掉,但流感可以躲掉,就这么简单。流感只要出门戴口罩,勤洗手,10年不得是很容易实现的。但这个病毒,我们这波也有经验了:如果不是那不知道只有区区百分之几的人属于天选之子完全无症状,其他的人严防死守也会莫名其妙得一遍,然后我们大部分家庭全体成员未来就是一遍一遍一遍一遍,概率就堆大了...
当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家庭,这个概率分布是不均匀的。
其实30岁这个年龄假设,小两口的祖辈大概不会很多。即使有,如前边所讲,主要是50岁的父母和他们的兄弟姐妹在扛。当然,如果祖辈是自己的家庭成员,那么这个风险主要本家庭承担。
30岁组,个人家庭其实风险也不大。父母50多岁顺利过关的概率肯定是远大于社会整体概率。因为风险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群体。
30岁组的主要风险在幼儿。幼儿过关了,主要关卡就过了。
那么到40岁时,幼儿成长为少年,风险降低,但4位父母已经经历过10年的反复感染洗礼,想必比今天的60+免疫力更差,达到70+的风险水平。如果期间还要二胎甚至将来的三胎,妻子怀孕期间可能发生的住院及用药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新增幼儿会推高家庭整体风险。
所以,40岁-50岁组的家庭每年都在踩地雷。家庭遇事的风险概率会大于社会整体。
这样的家庭里,还有高中到大学的青少年学生。不过学生的好处就是,出事有爸妈扛,孩子负责伤心。但爸妈除了伤心或许还需要伤身去照顾老人,他们应该会衰老衰弱的更快。但青少年学生虽然仍是被照顾的群体,并没有体验过照顾过病人的艰难,毕竟也是这个组的家庭成员,不用出力但亲人出事的心理准备还是要有的...
当然,没有新冠,这种家庭本身就面临着住院和死亡的风险。但是新冠推高了出事的概率。推了多高呢?
从其他国家地区去年的超屎来看,一般是20%左右。但是现在多数地区老龄化都比较严重,就粗粗按15%算吧,也就是说每年疫情推快15%。去年死亡人口是1040万,统计截止到11月。除去12月开始的第一轮高峰不谈,以这个数据粗算,未来10年间,因疫情离世人口至少多出3000万人。65岁以上人口现在是2亿。比无疫情的正常死亡,每7个人要多走1个。
也就是说,疫情时代造成我们比没有疫情的正常时代,承担的死亡风险,高出14%。
每10个家庭,必有不止1个,未来十年内本可以没有家庭死亡,却会发生。
重症如果是死亡的10倍,住院是死亡的20倍,那么未来十年内,每个有65以上老人的家庭140%,仅仅因为这一个传染病,至少1人次会遭遇一次重症,同时拴住日均1个家人陪护。280%,住院将近3人次...
当然,这还是社会整体平均的概率,家里幼儿与老人越多,风险概率分布就越倾斜,幼儿多和老人多的家庭,基础病人多和基础病严重的家庭,风险概率就越高,高于这组数字...年轻的一页户口本很可能一次住院都不会遭遇。但越是拖家带口的家庭,就越可能比一页户口本翻几倍甚至十几倍出事。
不过,年轻组的成员也不能完全放心自己是低概率群体。仅以奥密克戎变异不更厉害也不更弱这一条假设而言,随着家庭成员整体年龄增加推移,坚持独生子,那么孩子步入青壮年风险趋小,但六个老人尤其四个老老人的风险都在变大,家庭整体风险上升。要二胎三胎,幼儿也会多,而且没熬到孩子都成年,反而孩子会在老人推高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高家庭整体风险。
这个病毒啊,它有差别攻击,有人要死要活,有人啥事没有。但它有一点是公平的,只要它的传染力一天不变成弱鸡,人类一天攻克不了它,今天年轻的家庭也会变老,迟早也会面临请假辞职去医院端屎端尿,或者自己躺在病床上任人摆布饭菜横流的风险...只是迟一点早一点,温水煮青蛙...何况越往后的老人,子女越少,等十年后熬到了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普遍也都80了,家庭遇事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可能家庭普遍样本就会从421变成8421...届时如果没有更多的家庭年轻劳动力长成熟带来的减压红利,新冠若恰好同时击倒多个家庭老人,会让全家陷入灾难级噩梦中...
我们总是和美国比,要知道中国是孝道文化,赡养制度,年迈的父母是家人,而美国是自立文化,监护人制度,年迈的父母也是亲戚。不同国家的软件是有区别的,我们的家庭责任更多更大。即使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们抗击疫情的单位也是多代直系亲属构成的家族...不说别的,按习俗去世一个亲人,繁琐的丧葬事务结束之后,还有头七,三七,五七,百天,周年,一年有清明,中元,寒衣,除夕等多个祭祀节日...一个又一个过...也许新冠会倒逼中国传统文化流变...
至于长新冠,后遗症等等,说不清就不说了。我们最近只要仔细观察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些公开的统计数字都是乱的,普通人根本不配掌握这些。我们是大数据,大数据却不属于我们。
所以,这就是个盲盒概率游戏。我们苦恼恐惧担忧其实是没用的。我个人建议,做好基础防护,坚持下去,不要学那些闭眼过马路的。闭眼过马路虽然被撞死的概率也不很大,毕竟司机有避让意识,但撞死的概率一定比遵守交通规则的大的多。不要看到闭眼过马路的就羡慕他们快那两步...那两步背后是概率风险,我们不需要省这点成本增加风险。至于进阶防护,根据个人的具体条件视情况而定吧...比如医护人员,他们虽然也是领工资干活,但身处这个时代,真的是冲在最前,每一次抗体水平下降到临界值就马上沦陷的大概都是他们...他们的防护程度,也只能是对于个人纵向感染频次的相对减缓。
有条件的就防严一点,没条件的也多注意一点。生命余额多,也总有快完的时候,省着点花总没错。钱花光了还可以贷,生命费完了可借不来。
【其实我是个人文答主不会算概率,可能有很多问题。以上都是胡说八道。觉得看着碍眼的人就当个玩笑吧,疫情已经彻底结束了,哥们儿咱都去消费嗨起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