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二本,室友考研都准备报211,我想选一个双非一本,但是心里又想着要不要和室友一样报211?

[复制链接]
乐趣无穷 发表于 2023-11-7 00:29:35|来自:北京大兴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科二本,室友考研都准备报211,我想选一个双非一本,但是心里又想着要不要和室友一样报211?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空城 发表于 2023-11-7 00:29:48|来自:北京大兴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一时彼一时,时代变了。以前,鲤鱼跃龙门,寒门出贵子。现在呢?越来越少。
在2019年之前,我个人都认为:尽量报考211及以上。因为2020年前,整体报录比比较低,总体上都在3:1左右,又是逐年扩招。最最最关键的是,211-985认可度高,毕业后找工作的优势非常巨大。所以,哪怕是二本,我也觉得底子不错的人,高低也得报个下游211吧。
2020年,研究生大扩招,这是影响中国研究生教育非常重大的一年。同时,也是报考人数激增的一年。从此以后,研究生报录比奔向4:1。尽管扩招了50%(2018年80w,2022年120w),但竞争激烈程度不降反增。
于是,我的认知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2020年以后,我的观点变成:以第一年上岸为主,如果你报考985及热门211,那么请做好二战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推免名额一年比一年多,进一步压缩了统考学生的空间。特别是顶尖985,像北大、清华,推免总体占50%左右,部门专业可能达到70%以上。留给考研同学们的名额,已然不多了
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呢?可以肯定的是增加的。以某非211为例:报考人数1.7w,比2021年暴增30%以上。招生人数3800左右,整体报录比4.5:1,部分社科专业超过10:1。



来源微博@话食科普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网

像师范大学中的师范专业,就更加恐怖了。比如天津师范大学,公布了2023年报录比。其中教育学原理达到16.8:1。这还只是北方的一所普通师范大学。如果是211或985,可想而知。



图源水印,更多数据请查看天津师范大学官网

所以,看到上面这些数据,你还会盲目的去选择211吗?不是说不建议报考211,而是要“知己知彼,一次上岸”。
(码子不易,希望大家都能做对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
xiaohongchen58 发表于 2023-11-7 00:30:35|来自:北京大兴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高考相比,考研存在巨大的信息差。所以信息资料收集和规划自学能力就非常重要。考研人大多处于迷茫状态,感觉复习无从下手,也不清楚报录比、复录比、历年录取分数线对我们的考研有什么意义。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借助免费的课程来系统梳理考研流程和整体规划,这样你能够节省很多自己查信息的时间。除了写给大家的一些文章之外,还可以听一下官方推出的训练营哦,对理解考研比较有帮助,可以进去领取。考研过程中要做一个会借力的聪明孩子,学别人证明过有效的方法!争取一战上岸!
一、考研择校要避坑!

萌生出考研想法的那一刻,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该选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终于有了心仪的院校,但不是招生人数太少,就是分数线太高,或因为各种原因在犹豫和怀疑中退却,刚萌生出的小火苗也渐渐熄灭。
作家德里克·汤普森说:「你可以掷硬币一直掷到自己的手指发麻,正面和反面的概率最终会接近 50% 对 50%。但是生命是一个巨大的轮盘赌,只为每个人转一次。「而考研就是一年只为每个人转一次的硬币,所以在择校时,就尽可能的接近更大的上岸概率。
1、考研择校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哪所学校才是合理的,要经过数据佐证,但最重要的就是几点:
    城市决定你读研后的实习就业资源;统考名额和分数线决定备考难度;专业和兴趣决定你坚持复习的意愿。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有时候,211 的某专业不一定就比 985 的某专业好考。你都要去查这个学校的招生名额、复试分数线、录取分数线,然后做一个综合的对比即可。考研的考试科目答题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统考科目:统考的意思就是国家统一命题,包括英语、政治、数学,还包括一些统考专业课。因为考的内容都一样,如果我们忽略地域压分情况的话,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学校分数线高的,考研难度就大。学校分数线低的,考研难度就小。
第二类是非统考科目:非统考科目一般是专业课学校自主命题。如果学校专业课是自主命题:专业课是没法对比,因为考的不一样。但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先对比统考科目。然后在单独对比不一样的专业课,如果专业课的分数考生考的都很高, 证明这个专业课比较容易。那如果大家分数普遍很低的话,那证明这个学校专业课的分数比较难。
接下来我们就总结一下,对比的方法&原则:
    统考科目:直接对比分数即可。统考科目+专业课自主命题:优先对比统考科目,大体对比专业课。
择校时,要尽可能的多收集数据,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数据有 4 个:统考名额、复试分数线、专业报录比、考试科目。你可以简单做一个表格,对比一下各个学校的情况,就像这样:


如果你可以这样简单的梳理出来,那就好办了,你唯一需要想的就是,你能不能挤进录取名额当中?你的分数能不能达到「往年录取最低分」,如果你要达到这个分数,分配到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分别要考多少分?
实话说,大家在择校时会很忐忑,自己梦想中的学校不敢报考,怕一年的努力光阴浪费掉,好考的学校又不想去,不少人处于这样的纠结中。所以你就不要判断学校,你只需要判断分数,你能不能达到?怎么达到?如果经历了这个分析过程,你对自己的选择会更加有信心,也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可以实现的。
2、体会意向院校态度与倾向
比如人大的新闻传播只招收推免生,统招不招了。
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在 2021 年增加了材料评议的环节,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所以考这类学校就不太占优势,如果复试表现一般,也很容易在被排名往后的同学逆袭。
3、关注复试差额的比例:
考研复试一般采取差额形式,正常比例一般在 120% 左右。
⚠️提示:120% 差额复试的意思是,假如今年有 10 个名额,学校会让 12 名过线考生进复试,最终再淘汰 2 名;深圳大学是 150% 差额复试,也就是说假设有 10 个名额,15 人进复试,再淘汰五个。
有一些学校,可能名额就 10 个,他让 30 个人进复试,这就是差额比例过大了,你很难把控复试会发生什么。如果说比例过大,双非同学慎选,因为确实是有一些学校,复试线划得低,让多一点的人进复试,然后再从排名往后的同学当中挑一些本科学校排名靠前/复试表现好的考生上来。
复试的比例呢,你可以通过 2 种方式来看:
    学校研究生官网,看招生简章对比目标院校的这个专业的复试名单跟最终的拟录取名单,然后看多少人进了复试,复试刷了多少人,刷的这些同学初试考了多少分,多少名。你就能做心中有数了。
4、查找近两年调剂方案
看院校历年调剂方案,能够察觉出该校的态度。我们可以从调剂公告中看学校是否更倾向于保护一志愿,还是更倾向于接收 985/211 本科的同学。
「更倾向于接收 985/211 生源的调剂公告」一般会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性文字:


注意:此学校比较欢迎 985 院校考生调剂再来看看什么样的调剂公告是倾向于保护一志愿的:


注意:这所学校接收的是「校内调剂」,也就是优先接收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考生。二、备考心态要避坑!

答主考研的时候,也很害怕会不会有学校歧视的问题。之所以坚持下来,是因为本校有一个学长考上了,但备考过程中还是很忐忑,所以大家的担心答主非常能够理解。
说一下读研后观察到的情况,在研究生阶段接触的同学中,本科 211 和 985 的同学占多数,但是本科是二本的同学也比较常见。
考研初试是最公平、人为干预因素最少的环节。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每次有同学问自己是本科二本,担心被歧视怎么办。回答是:尽量把初试成绩考到前 30%。并且,不要让自己经历调剂,因为那里很少有逆袭发生
通常我们听到的「歧视」最可能在三个阶段出现,分别是考研复试、考研调剂和导师选择。其中,在考研调剂中,「歧视」尤为明显。
先来讲考研复试:在考研复试中,不要担心歧视。如果你的初试分数很高,面试表现也还不错,一志愿的老师很难因为本科学校淘汰一个考生。越好的学校越不会这样做,一般的学校生源有限,也没理由这样做。所以,二本、三本的同学只要进入复试的排名不要太擦线,真不用不太担心。因为答主身边的例子很多,有双非学校考生复试表现好被捞上来的例子,也有 211 考生太飘被淘汰的例子。
再说考研调剂:如果一志愿没进复试,希望通过调剂这条路读一个 211、985 的,前几年会很难,但近两年教育部制定了一些规则,要求初试科目相同的专业,按照初试分数从高到低确定复试名单。其实对本科不占优势的同学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如果你关注过前几年的调剂就会知道,因为学校自主权比较大,有些比较好的学校看到二三本考生的调剂申请,几乎一概拒绝,或者直接在调剂公告中写道:
有些(双一流)学校,它们对自己一志愿考生的本科出身可能不会歧视,但是对于调剂考生的本科学校,显然到了一种极其苛刻的状态。原因在于选择权,因为调剂的申请太多,在同等优秀的情况下,学校没有理由拒绝来自 985、211 考生的申请,去接受其他考生,这是现实。但是从去年开始就不太一样了,调剂的透明度比较高,确定复试名单最重要的因素不再是本科学校,而是初试成绩,所以这又告诉我们,初试成绩是王道,而它又是最公平的环节,所以我们还怕啥。
最后说一下本科学校在导师选择时的影响:首先,每个研究生都会有导师的(即使导师不愿意,也一定会有导师的)。其次,一般导师不会太挑学生的本科学校,但除了学院的热门导师,还是我们上面说的原因,因为选择太多了。反正考上了,这块也不再赘述,你就知道一定会有导师就好,放心。

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很多不会的问题和疑惑,不妨加入官方组建的考研互助群,可以在群里咨询专业的老师和直系学长学姐,也可随时了解研友的复习进度,一起打卡进步~
三、复习方法要避坑!

1、专业课的复习可以先浏览专业经典教材,后阅读优质文献
第一轮先浏览报考专业的经典教材,留个印象就好。特别对于跨考的同学,刚开始对这个专业并不是很熟悉,阅读经典教材能帮你快速建立起知识框架,这些教材也是该研究领域知识的研究基础。建议去关注一下目标院校的本科生使用什么书,你也可以买来看一下。
在阅读教材之前,要先整体浏览目录,因为这是书籍的整体脉络结构,然后没读完一个章节,将章节的重点整理到脉络结构中,以此建立本书的逻辑框架。教材中会有很多理论知识,你要有意识的去思考这些知识可以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场景,也可以利用「费曼学习法」将每天学到的知识讲给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听,以此不断加深印象。
在专业课复习后期,一定要有意识的阅读专业文献资料,你可以去知网下载,也可以订阅专业的知名期刊,阅读文献可以拓宽你答题的视角,增加创新性。
2、不要跟别人比进度,要拼就拼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表现:每天都会制定满满的计划,像打了鸡血一样,但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制定目标,最终结果总是自欺欺人,没完成时心里就会升腾出浓烈的挫败感。我不行了,我太差劲,我效率怎么这么低…..导师后续动力不足。
经验心得:制定计划量力而行,可以以月为阶段性目标,分配到每周,但不建议每天制定精细化的计划,更不能为了完成目标而完成目标。考研拼的不全是进度,而是考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只要知道每个月的目标,并分配到每周,把握每周进度就可以了。如果一本书 20 章,你原计划一天 4 章,5 天完成,但如果其中某一章特别长特别重要,就无需严格按照机械化的规定,因为书也要重要和不重要之分。把 80% 的精力投入至 20% 核心内容也是可行的。
3、考研专业课:不仅「学知识」,还要「算人
考研专业课的阅卷,其实很少有学校会「踩点给分」,分数更多的是凭借阅卷者对于试卷的一种「主观感觉」。如果你想拿高分,论述题、简答题建议模仿论文的叙事方法,开头怎么引出问题,中间怎么起承转合,结尾怎么提出展望或者解决方案,怎么谋篇布局,如何起承转合,这些都要有意识的去训练。这是接下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总之,要让答案凝炼在核心问题上面,不要散。
动笔前,最好在草稿纸上面简单列一下你要答那几个要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你要能够提取各种知识并进行串联。这个答案在试卷上是对题干的回复,单拎出来它又是一个小论文。即使没有题干也让人看得懂你在讲什么。有时候,行文逻辑比你的内容更加重要。通常的情况是,背了无数知识,答题就像是知识的拼接,东一块西一块,也不知道知识之间的关键是什么,这样就要注意了。(形式和逻辑比内容重要,要给阅卷老师一种你在跟他对话的感觉)
老师比较喜欢有「创新性」的观点,但是每个老师的偏好不同,你根本不知道你的试卷会分配给哪个老师。标新立异的观点有时候会让老师眼前一亮,考生获得出色的分数。但是大多数时候,阅卷老师都是以为考生在胡说八道。所以建议答案稳一点,保持客观是最好的。考研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都记住一句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这一点真的很投机,但也最好用,最重要。见过其他科目分数贼高但就是专业课翻车的胖友。这种情况不是能力不行,而是没研究阅卷老师的喜好。通常,学校和学校之间都有不同的学术「派别」。你一定要清楚你的目标院校是那一派的,学院老师都喜欢怎样的叙事方式,有什么样的观点?有时候过于坚定自己的答案,不考虑阅卷老师的喜好,就会被认为不是他们这一派的,分数就不会太高。
4、找到考研的原始动力:舍得付出,充满希望,愿意等待。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找一个能够支撑自己走下去的理由。答主考研时一直对自己说 12 个字,就是:舍得付出,充满希望,愿意等待。因为现在太多人看到明确的结果才去努力,如果得不到正向反馈就非常吝啬付出。这种情况就是还没有找到考研的理由。考研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如果觉得考研是基于家庭、学校、就业的压力被动选择,那整个过程就谈不上快乐可言,特别是眼看着当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花费这么多时间死磕一个不明确的结果时,内心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答主在 12 月份就出现了这种情况,觉得每天过的可没劲了,但是一直在跟自己暗示,或者想想自己考上后的情景,内心又会注入一股力量。
所以无论如何,你一定要找到一个支撑点,一个理由。这个理由不需要很高尚,但是你要找到这个理由。
5、设置任务和完成时间
备考时我们肯定会感觉要学的东西太乱太多,不知道怎么下手。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两个事情:
第一、拒绝拖延。拖延类似于一种「上瘾」的感觉,它更像是逃避现实的温暖港湾,让我们体验到暂时的舒适。而调动大脑的意志力却要耗费大量的神经资源,特别当我们想象做这件事可能遇到的困难时,不自觉的就会刺激大脑中的痛苦神经。
但是有研究表明,当我们真正去做令自己恐惧的事情时,恐惧就消失了。就比如我觉得英语好难,看都看不懂太痛苦了!但真正去做真题时,其实就是翻译、理解、反复记忆的一个过程。看不懂就看解析和翻译嘛,然后把不认识的单词标记反复记忆,其实这个过程并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意志力,但是大脑对抗恐惧本身,却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等我们真正去做事情时,意志力已经所剩无几了。
所以当你感受到恐惧和痛苦时,别被它骗了,先去做!现在还没有完成择校很焦虑,那就现在那上拿出纸笔+电脑,查询院校数据;现在还没开始背单词,那今天就先从第一单元开始,不要贪多,只要你开始做了,就是最好的开端!
第二、制定好计划。作为一个跨度如此长的考试,考研需要我们合理的制定规划。规划能让我们宏观看到整体的任务量,进而去拆解任务,最终完成考研大目标。制定计划时,你必须要知道考试的偏好和重点,考研归根结底还是应试型考试,而这种考试肯定有规律可循的。你要知道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了解即可的部分。
制定计划不能太死板,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执行情况和所处环境及时做调整。比如你要求自己 6 月份之前学完专业课的第一轮,那你就要先汇总一下专业课参考书有几本,有无配套练习题,是否需要补充其他书目。这样把所有可能的任务量都写下来,再分配到每天,你就明确的知道自己每一天需要完成多少学习量。
制定计划时,要假设自己效率较低的情况(即最坏的情况),不要贪多贪快,因为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每天可以完成的量,如果制定的计划过多每天完不成基础的任务,就会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在这里建立你可以制定【基础任务】和【额外任务】,优先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再去做其他的任务是最好的状态。
最后,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借助免费的课程来系统梳理考研流程和整体规划,这样你能够节省很多自己查信息的时间。除了看写给大家的一些文章之外,还可以听一下官方推出的训练营哦,对理解考研比较有帮助,可以进去领取。考研过程中要做一个会借力的聪明孩子,学别人证明过有效的方法!争取一战上岸!
原文作者:林月半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 href="http://oia.zhihu.com/answer/2639353972/" class="internal" style="color: #0084FF;text-decoration:none;border-bottom:none;">🔗App 内查看
網絡被詐騙錢財 发表于 2023-11-7 00:31:30|来自:北京大兴 | 显示全部楼层
考研最忌跟风随大溜,还有一个宿舍的报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人家学校就招3、4个,一个宿舍的就报了5、6个,不可能都考上啊。
你室友报211对你来说只是个参考,你的实力如何,想报哪个学校,学校招生情况、录取难度等等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考虑,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跟在别人后面永远当不了第一。
考985、211院校研究生的同学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跟你一样,来自双非二本不知名的院校,所以首先要有自信心,不要因为自己的本科背景就妄自菲薄。当然,选择学校很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学校和专业。


首先、了解考研的形式、科目和流程

简单地说,研究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大部分。
初试大部分专业考4门,包括两门公共课(政治、英语),满分各100分;两门专业课(专业课一、专业课二),满分各150分,这样4门总分500分。
此外,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专业课只考一门,满分300,三门课总分依然是500分;
还有一些专业硕士(例如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只考一门公共课(满分100)和一门专业课(满分200),总分300分。
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同等学力需加试两门专业课,加试成绩不计入总成绩但必须及格。
总成绩=初试成绩*X% + 复试成绩*(1-X%)。有的学校X=50,也就是初试复试成绩各占一半;有的学校X=70,也就是初试成绩权重较大。按总成绩从高到低录取。
以22考研为例,具体的流程为:
1、21年9月研招院校发布招生简章
关注重点:报考条件、报考日程、录取总数、参考书目。虽然每年新的招生简章绝大部分都会继承之前信息,但是还是可能会有一些改动,所以千万不要错失信息,可以每天花一点时间去了解最新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条件以及地域发展思考,选择合适的目标院校专业,这是最重要的前期工作,为其他准备工作明确方向。
其中考研大纲发布——9月份左右,包括两类:公共课考试大纲和专业课大纲。
一般来说每年的大纲变化都不会很大,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去复习。等到新大纲公布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比,理清大纲的新变化,以免发生复习方向错误,遗漏知识点。
新手小白,强烈推荐知乎知学堂官方考研训练营——【小白偷跑计划】,性价比很高,政治、英语各科学习指导,全程辅导。免费大礼包:直播课程、考研资料、助教答疑,免费名额,点击即可领取:
2.、21年9月网上咨询周——9.22-9.26
3、21年9月底网上预报名
4、 21年10月正式报名
5、 21年11月上中旬网上确认
6、21年12月打印准考证
7、21年12月底考研初试
初试总分为500分;管理类联考总分为300分(英语二100分,管理类综合200分);
命题方式: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全国统一命题;法硕、西医综合、教育学、历史学、心理学、计算机、农学等属统考专业课;其他非统考专业课都是各高校自主命题。
其中公共课的试卷结构:
政治:马原24分,毛特30分,史纲14分,思修与法律基础16分,当代世界经济与 形势与政策16分
英语:完型填空10分,阅读理解A 40分,阅读理解B(即新题型)10分,翻译10分, 大作文20分,小作文10分
8、22年2月初试成绩查询
9、22年3-5月考研复试(调剂)
第二步、选择学校和专业

在充分了解考研的科目之后,为了更好地制定学习规划,首先要确定报考专业和报考学校。因为即使同一个专业,不同学校的考试科目也有可能不同。
一般来说,专业选择靠前。专业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专科原专业和自己喜欢的专业。两者经常并不重合,这就需要取舍。原专业最熟悉,报考限制更少(有的学校不允许同等学力跨专业);而喜欢的专业学起来效率更高,提分更快。
如果难以确定专业,可以选择两三个备选专业,依次粗筛和细筛。
1、粗筛

粗筛主要考虑因素有学科排名、地区、学校报考限制。此阶段比较快,大概一两天就能完成。
教育部已公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以查询各校的专业实力。


学校所在地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想在上海就业和发展,当然应该优先考虑上海的学校。这样毕业季实习和找工作都比较方便,此外上海学校的毕业生落户也比外地学校有优势。
通过以上三个条件,筛选出若干所学校,一般以3-5所为宜,然后进行细筛。
2、 细筛

细筛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招生人数、历年报录比、试题难度、风评。这一阶段比较慢,可能花费一到两周,主要因为信息少,难获得。
3、需要详细了解的指标:

3.1 报录比——报名与录取比例,可在招生院校的官网或中国教育在线上查询,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该专业的火爆程度。
3.2 分数指标——国家线+学院复试线+实际录取最低分+实际录取最高分。
3.3 目标专业学科排名——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确定好目标院校后,一定要去查看这些指标,结合自己的能力来选择。
3.4 计划招生人数——在招生院校公布的招生简章或专业目录里一般都有说明。
3.5 报考人数———这是个较关键的信息,反映这个专业的报考热度、竞争激烈度,从中也可大致看出潜在的竞争对手有多少。
3.6 实际录取人数——随着复试、调剂的进行,各大高校的拟录取名单也陆续出炉,在学校有研究生官网或各院系官网都有公布,可以查询。
3.7 推免人数——有些名校热门专业推免名额可能会占很大比例,那么留给统招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就更激烈,难度更大。因此推免人数是个重要参考。
从以上人数可以准确算出该校该专业的报录比。此外,还要关注下复试比例及最终成绩计算方式。差额复试比例越高,当“炮灰”陪考的同学越多;复试、面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越高,学校的自主程度越大。


4、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

考研不是闭门造车,获取以上这些有效信息尤为关键。有时“信息不对称”会成为选择学校和专业最大的挑战和绊脚石。那么这些信息从哪些渠道获取呢?
4.1 目标院校的招生信息网
包括学校简介、招生信息、招生简章以及咨询联系等。还有最重要的专业课参考书和报录比等信息都可先在这一官方来源查询。
4.2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这个是研究生招生的官方网站,国家政策、各院校政策、考研常识、报名、调剂甚至是各个学校的详细信息都在这里。
4.3 各种考研论坛
包括一些目标院校的论坛社区、硕博士的学术科研互动社区,还有一些论坛的考研资料下载页面等渠道。不过这些资料相对比较杂,需要仔细甄别。
4.4 知乎、豆瓣、微信等
这些平台集中了很多经验贴,尤其是知乎,公共课怎么备考等有很多很详细的回答,但是经验帖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来借鉴,不能完全迷信经验帖。此外,微信搜索也是一个很强大的功能,大家可以在搜索栏里根据关键字搜索微信文章和公众号,经常会有一些很干货的东西。
4.5 往届考研的学长学姐处以及其他非公开的渠道
特别是已经考上你的目标院校的师兄姐,或者没考上但是报考你的目标院校的师兄姐。除了一些公开渠道外,还有两个地方是一般人不会去的。一是你目标学校的研究生院或者研究生处;二是目标学校周边书店的资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去这两个地方转一转。
通过以上流程,基本可以确定报考学校,接下来就可以做有针对性的规划和学习了。有时候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考研选校选专业马虎不得,需要同学们认真权衡考量,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校和专业。别忘了来知乎知学堂考研训练营看看,听听这个讲座,是免费的:
第三步、搜集资料、科学备考

专业课资源的话当然是招生院校官方参考书及往年考试题最可靠最好啦。有的学校在其研究生院网站或者各学院的网站上有这些资源,找到之后要第一时间下载下来哦。
除了招生院校的官网学习资源,上文所述的研招网、中国教育在线、考研网、考研帮、各微信公众号、考研交流群及目标院校学长学姐那里都可以试着找找,还可以上B站和幕课。
在B站上你总能找到一些免费视频,涵盖考研经验、考研数学、考研英语、考研政治等。可以说B站是一个神奇的网站,是学习者的天堂,几乎所有比较著名的公共课视频和少部分专业课视频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而且无广告,不开会员就可以加速播放,直接搜索所需的老师名字、机构名字即可。如今由于版权的原因,资源可能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不过还是可以找到很多有用的资料。
而幕课则Mooc汇聚了各大高校开放课程,资源很强很强,能搜到你一志愿学校的开放课程。按照专业在「课程」里搜索,你就会看到专业的分类,包括外语、计算机、理学、工、经济学、法学、<a href="http://www.zhihu.com/search?q=%E6%96%87%E5%8F%B2%E5%93%B2&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source=Entity&hybrid_search_extra=%7B%22sourceType%22%3A%22answer%22%2C%22sourceId%22%3A2385054953%7D" class="internal">文史哲等,真的是应有尽有,知识的宝库啊!当然也可以按照你的一志愿学校去搜索,看看你的一志愿学校,有没有在Mooc开通你所学专业的课程。
至于公共课,资源就更多啦,在这先不赘述了。值得一说的是,复习的顺序建议把政治放在最后(初试前的几个月),先开始英语和数学(如果跨考需要考数学的话),这两科也是两块难啃的骨头,需要先“啃”个差不多再开始“啃”政治。
祝你考上心仪学校的研究生!加油!

我就要qq挂机 发表于 2023-11-7 00:31:54|来自:北京大兴 | 显示全部楼层
考  和 考上,这个差别可大了。
量力而行就可以,看看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关于考研择校有哪些大家不知道的误区?另外去年的学妹说,隔壁宿舍22考研的同学8月才准备考研,报名都是985高校,非常有动力。
什么?你问她们现在在干嘛!
她们现在在想二战考哪里  !!
要想考上好学校,必须要付出努力,量力而行,而不是和人攀比报名什么。
即使是同样的分数,也有偏科的,可能有的同学英语数学的就不过线。
有没有考研后才明白的东西?
xixi123 发表于 2023-11-7 00:32:53|来自:北京大兴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这玩意儿也能攀比。你们学校肯定有报985的,你也跟着报呗,不然亏得慌。合着考研就为过报考好学校的瘾是吧。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