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的三大流派:换电、充电、氢燃料,到底哪一个会是未来?

[复制链接]
foxfly 发表于 2023-11-4 20:40: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首先,这是一个交流贴。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有理论支持的见解,请勿互相攻击观点,也请回答的朋友提出相对的科学论据。
1.对于亚洲国家也将是最大的市场而言,每家安装充电桩不现实。现阶段电动车数量还没有爆发,电池技术近10年都不会达到充电5分钟真实续航500km以上(不要听某些厂商吹牛,现阶段科学在此领域就是无法突破)所以到底如何才能解决里程焦虑问题?
2.蔚来的换电技术我是比较看好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换电标准如何统一? 现阶段蔚来只对自己的车型建换电站是否会有些浪费?
3. 中石化作为国有企业,为何还要发展加氢站? 氢燃料的未来应用会是哪些场景?
感谢分享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导航网络 发表于 2023-11-4 20:40:4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话题,乘用车与商用车要分开来看。
一、乘用车:充电逐渐成熟,换电拼死一搏

首先,充电基本设施一直在稳步发展,多层次的充电方式满足不同场景。每个场景均存在一些问题,但改进的路径是清晰的

  • 家用慢充:无论充电换电,家用慢充都是最主要的补能方式。从古老的3.3kW到如今主流的7.7kW,将来可能还会有11kW-20kW的三相交流慢充甚至无线充电。从小区整体来看,未来需要有序充电、公共电桩等方式来解决配电额度问题。
  • 商场慢充:大型商场停车场逐渐开始有充电桩,多为7.7kW慢充;品牌的超充桩也在这里建设,功率可达80-150kW。实际上,这种停车2-4小时的场景,慢充太慢,快充太快(建设成本高,需要提前挪车),最适合的应该是20kW的「中速充电」。
  • 目的地慢充:度假酒店的慢充,现在普及的还比较少,实际上非常实用必要。不必快充,慢充即可。
  • 城市快充: 没有家用充电桩的话,城市快充就成了主要的补能方式。一般建于商场停车场或专用停车场,很多品牌专属桩也属于此形式。
  • 高速快充: 这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高速上建桩比较困难(牵扯单位比较多)、旺季淡季的客流量差异也大,盈利困难。特斯拉、小鹏等头部新势力也在发力超快充。
可以看到,从补能方式的角度来讲,换电模式在场景4与5的优势很大,但场景1、2、3并没有什么优势。
总体来说,就算没人发展换电了,仅发展充电模式也并不存在解决不了的根本难题。换电起步比较晚,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 换电难并不等于蔚来难

私家乘用车领域,说要换电必提蔚来。我上面说换电拼死一博,并不是说蔚来拼死一搏 —— 蔚来这家企业发展形势乐观,以换电为核心的服务也成为品牌优势之一,可以说蔚来已经把换电模式做到了商业闭环的程度
但是,蔚来的换电只能给蔚来车主来用,虽然蔚来说换电技术是公开给其它企业的,但目前看不到其它车企真的基本蔚来换电平台开发的可能性。
这既有商业竞争上的考虑,也有换电模式对产品设计制约的考虑 —— 蔚来的通用电池包不算小,所以ES8、ES6、ET7都是大车,ET5算是中等尺寸的车但是很宽,这样的车一般定价都不会低。蔚来品牌可以撑得起这个价格,其它自主品牌车企有信心撑起这个价格吗?
所以,蔚来换电成功≠换电模式崛起
2. 蔚来换电有可能服务于全行业吗

中石化与蔚来展开了合作,一年合作建立了175年换电站,可以说双方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显然,中石化搞这些事情肯定不是为蔚来锦上添花的,而是想借这个契机将「加油站」转化为「综合补能站」 —— 既能加油,也能充电、换电、加氢,以确保自己在中国双碳战略中不掉队
但是,怎么才能将蔚来换电推广给全行业? 在推广过程中,中石化与蔚来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这一切变数很大,我们不好估计。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我们只能说:蔚来换电成功≠换电模式崛起


3. 换电的根本优势是什么?

提起换电优势,我们想的是场景4与5的便利:就像加油一样的3分钟换电,比充电1小时方便多了此外,还避免了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对电容量的要求低
实际上,这点优势超快充也能实现,比如即将发布的小鹏G9,基于800V平台可以实现5分钟充200公里。实际上,充电功率达到400kW这个水平之后,换电/充电是3分钟还是10分钟,对消费者并没有什么区别了,除非你正在跑F1。


480kW对电网的冲击是很大的,这点劣势怎么破? 自建储能可以破:储能电池平时充电就行,这和换电电池仓库平时慢充是差不多的。


所以,将目光往未来看个两三年,补能速度并不是换电的根本优势。如果只关注补能速度,就会觉得换电没有前途,超充一统江湖
换电的根本优势是什么呢? 需要从宁德时代发布的换电品牌EVOGO和「巧克力换电块」上寻找答案。


宁德换电的主要意义在于「可掰开可组合」。
为什么说「可掰开可组合」非常重要,因为它指出了电动汽车的一个根本问题:一个80度电的长续航电动车,其中前26度是高频使用的电,中间26度是低频使用的电,后26度是应急使用的电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前26度最值钱,但后52度又不得不买。从产品角度来讲,虽然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的是前26/52度电,但26度电池的重量每时每刻都在承担着。
总结一下这种「可掰开可组合」换电模式的意义:

  • 消费者角度:只需要花一半的电池钱,就可以满足日常短途通勤+偶尔长途自驾的全部需求。
  • 行业角度:车重降低20%,相当于碳减排20%,这么大的收益,光从电机效率上是扣不回来的;降低了全行业的锂资源消耗,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这才是换电模式的根本意义,也是充电模式不可能实现的效果。
4. 换电的根本劣势是什么?

考虑换电的根本劣势,我们需要做一个思想试验: 假设宁德时代的EVOGO「巧克力换电块」已经搞成功了,那是不是所有车企都会选择兼容呢
你的回答也许是肯定的。因为兼容了「巧克力换电块」,就意味着低成本实现了超快充、多了很多第三方换电站、降低了整车成本,这对产品竞争力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如果不兼容的话,可能就卖不出去了。
我们不只能看到好处,还要看到代价:无法采用液冷、整包能量密度较低、无法采用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
总体来说,就是采用「巧克力电池包」不利于打造极致的产品,因而不适用于头部车企。必须指出的是,所谓的极致是相对而言的,「巧克力电池包」的技术本身并不差,只是不极致:



  • 能量密度高:在可掰开、可灵活组合的前提下,能量密度高达160Wh/kg、体积能量密度高达325Wh/L,性能表现非常优秀!—— 可以查一下,2022年的一些电动车能量密度还不到160Wh/kg。
  • CTP技术:能实现这么高的能量密度,离不开宁德时代的CTP(Cell to Pack)技术 —— 电芯直接组成电池包,省去了模组(Module)这一步。
  • 无线BMS技术:这项前沿技术使换电块外部只有高压正负接口,提高插拔部件的可靠性。另外一家用上无线BMS技术的就是凯迪拉克Lyriq,但不像「巧克力换电块」可以把这项技术的优势发挥得这么彻底。
还有一个额外的代价,目前还没显现出来:选择了换电,就拒绝了「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路线。



特斯拉 Structure Battery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就算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块」的换电模式做成功了,也不可能一统江湖。那时候的电动车,会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 追求极致的集成化:采用「底盘电池一体化」技术,降低车重、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成本,打造极致的车型。因为电池包比较贵,所以相对来说更适合做中高端车型。
  • 追求极致的灵活性:采用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块」,平时只装一块电池,长途装三块电池,既省钱又灵活,换电也方便,追求极致的经济性,相对来说更适合做平价家用车型。
注意,以上这种假设,是基于宁德时代EVOGO能做成功。现在它才刚刚起步,而且在to C领域也没有成功的经验,未来能不能搞成功还很难讲。
如果搞不成的话,将来的格局很可能是蔚来换电一枝独秀,网约车出租车换电有一席之地,其它私家电动车全部充电模式。所以说:充电逐渐成熟,换电拼死一搏
二、商用车:重卡虽少但重要,氢能与换电在角逐

商用的种类特别多,微卡、轻卡、皮卡、客车、重卡。除重卡外,其它几种类型的电动化路线都很显然:纯电+充电。


从绝对数量上来说,重卡也不多,但不可轻视:商用车碳排放占所有车的64.6%,而重卡占商用车83.5%。也就是说,这1000多万辆重卡的碳排放,比所有轿车SUV加起来还多!
解决了重卡的新能源问题,就建成了汽车电动化的半壁江山啊。


重卡的充电模式存在难以解决的难题:

  • 充电时间:乘用车90%的时间都是闲置的,大部分情况下搁家里慢慢充就行;商用客车、轻卡也不需要24小时连轴跑。重卡不行,一般是两班倒不停地开,要是充个10小时的电,相当于运力减一半,划不来啊!麦肯锡出过一个报告,说德国纯电重卡充电比换电好,主要是国情不一样,他们国土面积小,重卡不是两班倒。
清研华科新能源研究院:麦肯锡:充电更适合电动卡车?

  • 大电池占用运力、成本高:电动乘用车2吨重,坐人载货最多400公斤;重卡不一样,装个几十吨货拉走,这就需要超级大的电池。但电池本身也重,占用运气,赚钱效率又低了;电池也贵,初期成本高,也更难赚钱。
  • 路线固定:重卡一般就在干线上跑,不进城市,所以这降低了对加氢站、换电站的选址要求。
考虑到锂电技术再有大突破很困难,所以氢燃料电池重卡基本上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换个角度,氢能和燃油的属性相似,就凭这一点,锂电池是很难追上能量密度的,这也就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重卡领域的不败之地
理论上,电池能量密度超过汽油,充电速度超过加油,存在这种可能性吗,限制哪里呢?氢燃料电池立于不败之地,换电重卡能吃掉多少份额,要看它在十四五规划的五年间都取得多大进展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氢能与纯电之争,主要只体现在重卡领域了。
有人说特斯拉Semitruck满载36吨的续航800公里,充电30分钟可以600公里。这听起来也很不错,为啥咱们不走这个路线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没仔细研究,大体估摸着应该是成本、安全性、充电电网冲击待方面存在困难。有空再研究吧!本文就不展开了。
小结


  • 乘用车领域:充电技术逐渐完善,立于不败之地;蔚来换电只是企业行为,难以拓展为全行业;宁德换电对行业有意义,但起步较晚能否做成需要观察。
  • 商用车领域:聚焦到重卡领域,充电重卡存在困难,氢能重卡立于不败之地,换电重卡在未来5年努力发展,争取份额。
chaoji 发表于 2023-11-4 20:41:3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题目主要是纯电动和燃料电池的博弈。
燃料电池这个事,在乘用车里面,目前还在做的主要包括丰田(带着宝马)、本田(和通用合作)和现代,总体来看还存在销售的是三台车,总量一年在2万左右。现在哪怕是加氢站要建设,也是进度比较慢,这块能不能管好,需要很长时间尝试。
纯电动里面,换电和充电的方向,无非是补能这块做超快充还是换电。我的理解,目前换电的模式,还是在2B车辆或者是蔚来这样的单一企业能走得通,看宁德时代后续能不能走通。



图1 换电模式的参与者

其实所有的企业,可以通过整个的数据和算法、模型的智能系统,精准地规划城市的充电站,提升商业的可持续性的同时,也能提升用户充电的可触达性,提升用户的充电满意度。随着车主能安装私有充电桩渗透范围的提升是在逐步下降的,过渡到纯电动汽车的销售,这个基础设施就需要基于沿途的快速充电站来解决,要提高效率只有通过提升功率和周转率的方法实现(加油站成功的模式)。



▲图2. 电动汽车发展到后期的快充桩一定是瓶颈

在高速能建立“十纵十横两环”的高速公路的快充网络,到2025年希望36条的国家级高速全部接入,可以覆盖90%的里程。对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川渝四大都市圈城际打通,真正消除用户沿途的充电焦虑。
这个过程,其实是企业对于用户充电焦虑解决的承诺。从2021年的实践来看,在电动汽车存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高速是用户的刚需场景,这是电动汽车从城市内使用到拓展的多场景使用去完全替代油车,而高速基础设施建设上,超级快充网络是解决这一痛点的核心利器。



▲图3. 不同充电设施的供给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问题,消费者关注度、供给侧满足度和充电侧满足度,我的理解这是一个稳态的数据,逻辑上也可以理解为:
购买决策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购买决策)=油价指数(油车使用性价比作为反向指标)*新能源车价指数(降价速度)
使用决策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使用册)=消费者关注度(爆款车型)*供给侧满足度(爆款车型性价比)*充电侧满足度(家用充电和快充布局)
走到这一步,不管是油价波动或者是整个大环境不变,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性就有了保障。



▲图4. 新能源汽车的中长期发展

目前主流的直流快充桩——特来电、国家电网、星星充电和云快充都整合了很多充电桩,但是确实由于这些桩需要和使用强绑定。



▲图4. 中国电动汽车使用的充电电量分析

目前主要的电量使用围绕2B的车辆,2C领域汽车企业主导的开迈斯的5655根、蔚来的3536根和特斯拉的2492根从数据上是不太够看的。



▲图5. 高速充电网络

所以后补贴时代,充电网络的建设要考核的还是在用户使用敏感度的问题。从补贴政策支持角度来说,充电设施的建设上应重点帮助高速的充电场站尽快落地,并且做到良性的商业持续(之前更多的还是国网做了一些普惠的努力)。我们需要看到,由于出行的集中性,高速充电存在供需矛盾,高速的潮汐性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一些假期的高速潮汐性。同样,为什么不在高速上多做一些的充电运营,也是因为存在商业化的挑战(前期投入大,充电频率强周期日均充电量低)。



▲图6. 如何破局高速潮汐充电需求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

从目前来看,超充网络需要大量的用电负荷,它一定是需要智能电网支持的(不能单从负荷考虑问题),从当前来看是可以支持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的达成,具备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对于储能系统可以兼容多种储能系统,并且可以消纳光伏、风电、氢能等多种清洁能源,同时也要规划与电网侧V2G的协同,既提升对用户的服务能力,同时也配合电网侧的发展,降低对电网侧的压力,提升对电网侧的互动。包括有序充电、车网协同、聚合绿电以及整个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体系。



▲图7. 高速充电网络的逻辑

小结:我更看好快充会一统江湖,成为全球最主要的补能手段。
时光匆匆 发表于 2023-11-4 20:42: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在我的以前回答里,关于新能源趋势,乘用车电动,商用车燃料电池是目前业内比较认可的选择。
燃料电池目前看不到在乘用车上运用的前景,跟电动车相比,优势不明显,劣势太多,因此这里不考虑乘用车燃料电池的问题。
只说说换电和快充哪个好?
换电——能解决续航问题但依赖于换电网络建设
大家在使用燃油车的时候,可曾有过里程焦虑的问题。
肯定没有!我认为关键并不是一箱油能够稳妥的带来500公里续航,即使你的油箱见底了,只有10km续航了,你也不会担心。
因为你知道,你只需要掏出手机,10km内肯定有加油站。加油站密度足够大之后,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想去哪就去哪。
换电站就是这个思路,如果换电站密度足够高,连接成网,就不用担心电池续航低了,只要附近找一个换电站换块电池就行了。
对于电动车来说,市内短途总有时间来充电,如果碰上出远门上高速,那么换电更加合适。
因此沿着高速铺设换电站是目前比较科学的做法,这一点参考蔚来,可以沿着各个高速主动脉,铺设换电站,可以解决高速出行的问题。
快充—当下最有效解决补能短板方法
快充电技术,是目前能够迅速,有效解决电动车续航问题的方法,能让电动车的大规模推广立竿见影。
电动车的充电分为慢充和快充,慢充的话适合路线固定的使用场景,比如晚上充电,或者上班时间充电,下班就能拥有满电的电池了,慢充时间一般为6-10小时;快充使用的是直流充电,充电时间一般在1小时之内充满60%-80%左右,时间上虽然不比燃油车加油,但是也比慢充快多了。
而超充则更快,基本都能在30-40min之内,充满80%,充电功率也更高,峰值功率在70kw以上。
<hr/>对于这两种方法
换电:玩家不够多,目前蔚来做的很好,且需要统一换电标准,加大换电站建设才能有效解决电动车补能问题。
快充:是目前,当下解决电动车推广最有效,最方便,最现实的方法,值得大规模推广
吴大公子 发表于 2023-11-4 20:42:2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未来,但是可以细细地剖开来看。
这里面涉及到的,是纯电、混动,和氢燃料。
首先纯电和混动都有电池,但是电池的属性不一样,纯电的电池以续航为核心,因此讲究能量密度。而混动的电池,以短时间内的充放电为核心,因此讲究“动力”。二者需求不一样。
为什么说这个呢?
因为氢燃料,也需要电池。
不论是未来的氢发动机也好,燃料电池也好,一方面是因为它们自身属性的局限性,一方面是因为混动技术不用简直是暴殄天物,氢燃料,基本上认定会以混动的形式存在。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通过混动动力电池+电机的过渡,不仅仅是氢燃料发动机、燃料电池都可以长期维持在最佳经济区,而且他们对外做功也会更加平稳。
否则动力性目标,可能是很难做到“优异”的水平。
再说说,换电与充电。
HEV的小电池一般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只是个能量过渡的载体,谈到换电与充电的时候,我们讲的其实是以续航为主的PHEV、EV。在电池需要由外界输入能量的前提下,换电与充电都是一种解决的途径。
但问题在于,换电,涉及到电池的统一标准,与电池损耗带来的残值问题。
1。电池的成本非常之高,大家如果想想为什么相同平台的车纯电款会比燃油款贵一大截,就能想到这点,那么本来我是一台新车,第一次换电就给我换了个老电池,这个车的总价值立刻掉了两折,我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尽管说,未来换电还能换到好电池,但是这个车总有20-30%的价值,是不确定的。我们有一天要卖车的时候,怎么办?在我们建立起这个复杂的评估体系之前,这个涉及到个人用户问题的,是无法规避的。
2。电池的接口如果能和USB一样,做成标准接口,那么大家都能互换,就非常简单。但问题就是,它不能。要在国际的层面上达成这个事,一般需要高级的学会载体,主机厂尽管也存在这样的联盟,但是EV兴起的时间还不够长,而且这还涉及到很长的供应链体系,受众者数以千计。在可预见的短期内,都很难形成这样的体系。
以及更重要的 ,比如续航300的车型,和续航700的车型,电池大小是不同的,如何互换?
而如果不能大规模地完成这个过程,换电成本极高,独一厂家是难以完成这个创举的,目前尽管蔚来在推这样的技术,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蔚来的竞争力,不在“汽车”,它卖的更是“服务”,并不是所有厂家都能这么玩,确实很多厂家都在储备、准备,但要大规模推广,实在代价很大。


3。还有一种情况,是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当一个电池厂家,达到可以垄断市场的量级,它可以推行这种“乐高式组合”的“换电模式”。技术上非常美好,我通勤时,只需要装1份的电池,续航50-100公里,这样配重低,不需要额外耗能,我要长途时,再用上5份的电池,来保证续航。而且大家都用我的,大家都很OK。
这种模式的背后在于一个前提,我们认准了这家供应商是垄断的,大家都会失去对它的议价权。以及,它最后会形成中石化、中石油一样可怕的体量。
主机厂一般情况下,对这种“垄断”,不可接受。


可以说,换电是个很美好的技术路线,但它背后的问题,主要在于人心。
人和人之间的利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但我们反过来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换电呢?还不是因为充电速度太长了,如果能解决快速充电这个问题,那我们还需要换电吗?
而快速充电,这个技术,还真的是可以被解决的。而且就在这2-3年。
尽管这种高速充电需要的是超高压,但一旦它是可行的,基建在推广充电桩的难度,是要远远小于推广换电站、统一电池接口标准、解决二手市场问题的难度的。


因此我认为,充电比换电,会更好。
但是短期内,由于以宁德时代、蔚来等厂家的推广,换电会兴起一段时间。以及如果我可以自由选择,对同一台汽车区别通勤+长途的需求的话,那么换电也依然是有意义的。


最后,聊聊氢燃料。
这个在另一个答案里其实已经提过了。
很多人对氢能源有一个误解,就是电转氢,氢直接烧掉,效率低没有必要。实则不然。
因为光伏、风能、地热等等能源在并网和发电的过程中,有一个削峰填谷的问题,太阳能制氢对于储能来说,是对纯电一个非常好的补充。
是补充,而非替代。
意思就是,如果不利用这种“多转几道路的低效率氢能源”的话,反而会把一些本来可以利用的能源给浪费掉。
以及,考虑到电池废旧后的环境污染,太阳能到光伏,光伏到水,水制氢,氢变成水,这样绝对纯洁的路径,才是人类的“终极未来”。
对于我们来说,由于光伏的性价比还不够高,但是在几十年、百年后的未来,氢燃料的这种“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干净”的属性,一定是人类的终极选择。
但为了通往这个终极道路,在我们可见的这个世代,它依然会以一定的程度存在,在这个阶段它与EV不会相互取代,而会以“辅助、补充”的身份,对EV进行支撑。
塑造一个氢能源社会,也是国家的意志。
国家从来都没有指望交通行业,借助氢能源实现什么高大上的目标,国家对氢能源汽车的期望是,让它成为一个导火索,来点燃氢能源社会这个火把。
gomenjay 发表于 2023-11-4 20:42:4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更倾向于把换电和充电作为横向对比,而纯电和氢能源作为纵向对比。而未来即发展和前景,也就是能否普及,几方面一言一概之:

  • 投资者有钱可挣
  • 消费者多快好省

①从投资成本来看,加氢站>换电站>充电桩


加州能源局的研究数据表明,HyGen电解水制氢加氢站总建设成本超过320万美元,远远超过外供氢高压氢气加氢站(200万美元)和液氢加氢站(280万美元),其中电解水制氢装置成本约131万美元。


一座换电站的投资费用,大概在400万元左右,新一代的换电站,也在150万元左右。
再回到普通的快充桩来看,充电桩的成本在数万元到数十万不等。慢充桩则更加便宜,通常在一万元以内就可以建成。
所以从投资成本来看,加氢站的成本最高,其次是换电站,最后是充电桩。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充电桩的普及率,远远高于其他新能源补能方式。
当然了,成本高低,其实与技术难度以及批产数量相关联。技术难度越高,成本也会越高;产量越低,投入成本越高。当然如果技术难度高的情况下,如果大批量产量多,也能降低很多成本。而加氢站的技术难度高,同时全球范围内建设数量又少,所以导致了最昂贵的局面。换电站与充电桩之比,在于数量多少,前者的数量少,且依赖大型重资产设备,所以成本会高,即便数量更多,但其本身的价值量高,决定了其成本高。
②从使用效率来看,加氢站≥换电站充电桩
加氢站的加氢时长在5分钟左右
换电站的换电时长在5分钟左右
充电桩的充电时长在30-60分钟不等
三者和传统燃油车的加油来比的话,加氢和换电在使用体验上,非常接近。而当前的快充充电桩充电,时间上要更加长。
③从使用成本来看,加氢站<换电站≤充电桩
使用成本方面,MIRAI的氢气容量为5公斤,目前在日本每公斤氢气的价格为1100日元(约合64元人民币),加满氢气的成本为320元人民币,续航里程为约500km,相当于每公里0.64元人民币
换电使用成本方面,以北汽为例,其共推出了三个换电电费套餐:A套餐432元/1200公里;B套餐630元/1800公里;C套餐1020元/3000公里。差不多在每公里0.34元左右。
电动汽车一般电池容量在50Kwh左右,一度电(公共)在1.5元左右,充满电的成本为75元人民币,续航里程为约300km,相当于每公里0.25元人民币
这一块,对于靠运营为生的司机们,以及开销需要控制的人群来说,价格越低越好。而对于收入相对高一些的人群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但三种用车成本来看,氢能源的使用成本与燃油车使用成本相当,纯电动汽车的使用成本更低。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大部分运营车辆,都开始向纯电方向靠拢。
④千万不要忽略购车成本,氢能源车>纯电动车
丰田氢能源汽车Mirai,看上去和普通车并无两样,但是售价却并不美丽。新车已在海外市场上市销售,起售价为69000欧元,折合人民币约为53万元左右。而这个价位的车,对于消费者而言,基本上属于天价,能够承受的人实在不多。而另外一方面,即便把这个购车价,摊销到平时的用车成本里,也是一笔难以配平的费用。所以说,氢能源目前来看,既不适合大众消费者,也不适合出租运营,相反,更适合一些小范围比如大巴等,也适合一些地方做项目预研等。


而纯电动车的价格区间浮动比较大,从10万元级别的车型,到大几十万的车型,大有车在。于价格上而言,纯电动车优势更大。
所以对等来看,氢能源和纯电,纯电在未来20年的可能性和普及率会更高。而氢能源本身就有成本高、储氢难等难题,加之未大批量下,高居不下的投资和使用成本,非常难以胜任未来的汽车能源普及者,但是作为小范围试点到也未尝不可。
而对于纯电来说,续航里程焦虑又成为一大问题。而解决续航焦虑的方法之一,解决充电问题。也就是加快用户充电的速度,使其有更好的用车体验。
所以近年来,换电和快充,是两个发展方向。
<hr/>蔚来和北汽都是换电模式的先驱,蔚来的动作更加超前,除了在硬件上能够实施换电,同时将其电池金融业务剥离整车业务,也即Baas模式。除了这两家,其他也有很多电动车企在预研。可见换电这一模式,正蠢蠢欲动。这大概算是换电模式的春天吧,而要到火热的夏天,还需要持续观望。


另外2021年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中,3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不享受补贴,但换电除外。这无疑是给换电留了一个口子,吃螃蟹是北汽,推广的是蔚来,而政策的导向性也要根据这些推广来进一步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
信部和国家能源局对外表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各城市申报试点工作方案将在5月底前完成申请
而试点推广,还只是试点,且保留在方案征集层面,距离大规模应用,仍然有一段时间。

  • 第一只手:政策支持。当下为方案提交,各地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和发展程度都不同,且地域性差异较大。举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相较于其他二三线以及乡镇来看,前者比例非常庞大,后者甚至没有推广的必要性。而中国幅员辽阔,东西跨度和南北距离非常广阔,直接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气候不一,所以北方地区因为冬季的寒冷,电动汽车的保有量非常低。
那么政策试点工作,将会优先考虑沿海东部和南部,以及一些省会发达城市的建议和方案,其他城市可能会保持现状,或小规模推广方案。当然这个信号其实就是告诉大家“我们可以开始搞换电了”,收到信号的主机厂,有些会立刻投入到换电模式的电动汽车开发中,有些则会把此前已经开发好的项目搬出,还有些可能对政策持观望态度。
而和电动汽车发展史相类比,电动汽车也是在大力国家和地方补贴下,才能得以从很小的角落里爬起来。也同时因为电动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成本也逐渐降低,从我入行以来,就电池成本而言,从此前的三四千一度电,到现在的一千以内。所以除了技术方案以外,如果能有补贴政策,也会大大推动换电站的建设。毕竟,建站投入巨大,投1座没有问题,5座没有问题,那么100座,1000座,甚至是10000座呢?主机厂虽然庞大,但是也很难承受大额短期内难以回本的投入成本。而新势力们,财务资本状况,就更难以承受了。

  • 第二只手:运营投放。相较于之前燃油车而言,加油站几乎是遍布全国,差不多几公里内就会有一座加油站。而两个油和其他大大小小的公司,数量和规模也非常庞大。虽然我们不知道最后到底新能源能否取代,或者说能否替代,什么时候取代,但是传统燃油车相关企业面临的是新能源的直接革命。但是话又说话来,加油站有什么?有地方,有资本。作为运营着燃油车动力命脉的加油站,新增换电站有何不可?这样一来,即便是革命了,也能快速转型。
而除了加油站外,换电站我更倾向于像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这类此前有过充电桩经验,或者有大幅电网的大企业。而国家电网的推广,加上政策的力度,以及企业和群众对换电的渴望,会更加推进这一步工作。
如果把换电站和充电桩类比:

  • 设备:充电桩→换电站,换电站较充电桩来说,更加复杂和更加昂贵,且占地面积增加。以往几万元左右的快充桩,到换电站是以百万级别来计算的。
  • 电力:电网→电网,这一点不变化,电网的接入非常重要,这一点也涉及到后续对外运营的定价。
  • 汽车:主机厂→主机厂,换汤不换药,主机厂新增换电方案,电池包支持硬件换电和软件监控。对于主机厂而言,难度并不高。
所以综上,更偏向于充电桩公司或电网公司来运维,当然也可以是设备的制造和运营。

  • 第三只手:无形之手。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永远和成本脱离不了关系。实验室的项目和书面的理论,无法投入到批量生产,且成本居高不下,这种大多只能出现在书本或实验室。而换电站的成本和运营,其实比较高。
我也简单演练了一遍,理想情况下,十年每天50次换电,分70Kwh和100Kwh两种模式来计算。而电费0.7元基础价格,0.8元服务价格。刨去基础成本价,服务价格就是盈利部分。大概在七八年后,才能开始盈利。
但是问题来了,每天都会有50台车来换电?每年365天都是设备正常可以换电?基于现有的电动汽车保有量,和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对比,显然不足一提。而基于拥有换电模式的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的总保有量对比,这个数据又把范围缩小了很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换电站将建在什么地方?——区域性与车流量。
换电站的规模大小?——同时可支持换电数量。
但是电动汽车行业从业6年以来,几乎每年都能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换电车辆而言,我持观望态度。但是拿当前的数据来计算,对于未来的里程焦虑解决这一方案,其实是不公允的,我更期望能大力推广换电模式。而换电模式,不仅仅需要电动汽车(换电)成规模,同时换电站也要具备规模化,才能让前期的高固定投入和后期运营费用,与盈利相抵。
换电站的推广,需要协同车辆、电网、设备和运维厂家。也就是谁做哪一块,需要分工明确,又各不推诿。首先是车辆支持,其后再是有换电站,这是0;然后再是换电车辆大幅增长,换电站大幅增长,这是1。从0到1这个过程,如果实现了,将基本上去除里程焦虑,电动汽车用户们体验更进一步。



图片来源:中商情报网,侵删

从去年换电站的保有情况和增长情况来看,呈现总体数量极少,增长速度缓慢的情况。大幅增长,仍然需要几年时间,如果和支持换电车辆的增幅保持一致,也可以减少盲目投资而浪费公共财产和资源。
当然了,解决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除了换电外,仍然能从不同维度来发展。

  • 1、电池容量
对于电池的发展,攻城狮和研究员们,几乎是绞尽脑汁,“无所不用其极”。最早的电动汽车,也就只能跑一百多公里,到了2015年左右,差不多有两三百。再到2021年的今天,最多有700的,也有600的,大部分都能达到400和500。
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功不可没,从523到622,再到811电池材料配比更改;再到CTP/刀片电池的空间利用率提升;以及仍在实验室的固态电池等,电池能量密度一步一步往上爬。但是高能量密度同时也面临着不稳定性的增加,补贴退坡后,LFP又将大量搭上乘用车的顺风车。我们也不能说此举是倒推,而是更接近于市场平衡。

  • 2、超级快充
同样是追求快,提升容量也是提升,那提升充电效率也是提升,这和早前的手机有些异曲同工之妙。最早手机的电池,可以支持换电板,或者电板单独用“癞蛤蟆”状充电器。而后,电池容量也在逐步提升,手机电板和手机基本上一体化,没有专业工具很难自行拆卸。而正在此时,随着手机CPU和大屏的逐步推广,以及越来越多高耗电的APP出现,尽管手机电量增加了,但是耗电量却快了很多,以往的手机都是几天一充电,变成现在一天一充甚至多充。于是66W,120W等手机快充充电器出现了,而这种充电速度,也满足了绝大部分用户。


保时捷Taycan将整车电压提升至800V,同时还降低了电流,根据P(充电功率)=U*I,同样的功率充电,电压的提升,电流也将降低。所以和换电一样,大部分主机厂,也开始预研起800V充电技术。减轻里程焦虑的除了提升电池容量,也可以是加快充电速度。



  • 3、无线充电
实现无线充电,需要3个条件

  • 用电器具备无线充电功能
  • 需要充电设备以输出电力
  • 作为无线充电的传输介质
就经济性而言,难点在于充电设备。汽车的路径与有轨动车/地铁/电车不同,是发散性和随机性的。所以就充电设备的获取而言,固定式线路下的设备,更易布局;对于不可预见性轨迹的电动车而言,获得性却又有区别,分别为静态无线充电动态无线充电。
所以无线充电,也就成了一些玩具和未来的展望,短期很难解决里程焦虑。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为什么没普及?换电站能支持快速换电,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的。也许你能看到是几分钟内,一块几百公斤的电池包被全程自动换上充满电的电池包。而你看不到站内也同时有多少块不满的电池包在充电,所以此前有部分换电的朋友发生了一种情况:换电5分钟,等待一小时。 你也看不到几分钟的换电,却要投入几百万来运维。你也看不到为了换电的改革,那些跑在前面挡风雨的企业所承受的痛楚。当然,如果未来数十年内,换电站能像加油站般普及,我们还会因为电动汽车的里程焦虑而不选择吗?完全不会。
所以快充作为一种普及方式,加大充电桩的布局,这将是给时间充裕者的电动汽车的好方法;超级快充的局部投放,将会给一些对时间比较敏感的用户一些更爽的体验,但是电网的负荷和技术的难点,也同时存在;而换电,一旦铺设开来,就如同加油站般便捷,但同时存在技术规格不统一和成本较高等难点。
所以我认为,将来会是这么一种现状:快充桩作为普及,几乎随处可见;换电站对出行车辆,拥有固定点位;超级快充桩针对特定车辆,小范围到大范围普及;氢能源车则作为特定环境下的小范围。几者相互共存,并同时互补不足,共同构成未来的补能站网络。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