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河边的错误》马哲在云南时有没有立下三等功?影片结尾的三等功是真实的吗?

[复制链接]
wangjunqing001 发表于 2023-11-2 21:50:23|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还有电影结尾那个三等功是真实的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oveme88 发表于 2023-11-2 21:50:31|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这个,我更想知道凶手到底是不是疯子,他为什么杀人?一个救他命的老人,一个跟他没关系的大龄男子,一个小孩......
还有那个理发师,来送完锦旗就坠楼了,他自杀还是他杀?
这些人的死是真的还是马哲的臆想?
还是电影时间有限,删减了太多啊
谁看过小说,可以告诉我吗?
我真的不关心他有没有得三等功......
freshfish 发表于 2023-11-2 21:51:17|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电影《河边的错误》中,马哲在云南期间并没有立下三等功。影片结尾的三等功是虚构的,是为了塑造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敢面对错误,最终获得认可和敬重的形象。

电影《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该小说是一个真实事件的再现,讲述了一位年轻军官在部队生活中的困惑、挣扎和成长的故事。尽管电影中的情节和角色设定有一定的改动,但整体上仍然忠实于小说原著,并通过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展现出了同样的主题和情感。

在影片结尾,马哲因为正确对待自己犯下的错误,积极面对挑战,并帮助他人化解危机,最终受到了上级的重用和认可。这种表现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神上的成就,是对主角在故事发展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的一种象征。虽然这里使用了三等功的象征意义,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三等功的评选和颁发过程。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故事主题,通过主角的成长和奋斗来传递观众一些对生活的思考和启发。所以,影片结尾的三等功是虚构的,但是它代表了主角马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获得了认可和成长的象征。
Benf 发表于 2023-11-2 21:51:33|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倾向于他没有立下三等功,理由是,他自己找不到三等功获奖证书,他的领导也查不到相关记录,他的妻子也没有任何印象,打电话向前同事询问,同事也告诉他没这事儿,说“那时候我们天天喝酒,哪儿立过什么三等功”。
从电影中的信息看,只有马哲本人觉得自己立过三等功,而且他也拿不出证据。所以我倾向于,他是得了妄想症。
也就说,主创团队把原著中许亮得的病安排到了马哲身上。原著是许亮得妄想症,总把别人做过的事想象成自己做的事,有一次他的钓友钓了一条三十多斤的鱼,他想象成是自己钓了一条三十多斤的鱼,还到处跟人炫耀。而且连环杀人案的后两起案件中,他也想象自己也曾在现场,但邻居们说他案发时一直在家。
至于结尾马哲有没有得过三等功,可能也是他的幻想,他都因为精神出问题被停职了,我觉得不太可能得三等功吧。
zhengdejin 发表于 2023-11-2 21:52:19|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必然不是真实的,马哲从未立过,也最终没有获得三等功,三等功是马哲一生的执念。最后马哲是否还活着,都说不好呢!
要探讨马哲最后是否立三等功,还需要从马哲的精神状态、他是杀死疯子还是只是再次将他关入精神病院、马哲的人物性格等几个关键性因素,来探讨他是否立功,以及最终是否还活着。
1、马哲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精神问题?

从马哲的错误记忆曾在云南获得三等功来看,马哲的精神问题应该是个历史问题了。
但从他破案的专业性来看,他的精神问题也是时好时坏的。
电影前半段,他算是好的。
整个电影的转折就从第一次结案拍照开始。这时,电影的镜头给了明确的暗示。
比如所有人都穿了制服,只有马哲穿的便服。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见,从剧情来看,拍照似乎没有提前打招呼,所有同事都恰好穿了制服并不是很合理,平时同事还是穿便服的多,甚至最后正式的表彰大会上,马哲的徒弟也穿的便服(大会这块仅参考,或虚假)。
这里马哲穿便服,在同事之中凸显出来,可以看作是他的精神独立出来,独立出现实。
接着,乒乓球散落一地,同事们纷纷去捡,这时马哲又瞬间的迷糊,并且镜头也出现了晃动和模糊处理。这是一个马哲精神状态转换的关键信号。
乒乓球在电影最开始,局长第一次露脸的那次,就给了特写,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关键道具。一会详细聊聊。
既然电影给出了转换点,那就需要注意了,以后的画面就可能存在假画面,马哲说的、看的、想的都需要怀疑一下。


2、多次出现乒乓球镜头是怎么回事?

进入马哲的角色,做事认真、甚至有点较真,而局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讲表面工程、会享受生活的人。
很明显,这两类人的关系是互相看不上,但局长需要马哲这样的下属,马哲也要照顾上下级关系。
局长喜欢打乒乓球,还说的冠冕堂皇,为了集体荣誉。实干派马哲,看到局长办公室那一堆乒乓球什么心情?
代入后的感受是:烦!
电影给乒乓球的特写,其实就是马哲看到的东西,他看到了,然后略有不爽。
本来很多小球密密麻麻一堆就容易让人烦,再加上两人的关系、处事方式等原因,就更加不喜欢。
拍照时,一堆小球打翻,烦上加烦。触发了本来就压力很大,很烦,且平时看着这些小球已经很烦的马哲精神状态变化。
包括后期马哲在电影院累的似睡着,出现了很多案件的画面,最后也出现了一堆乒乓球,这些都是困扰他的事物。
除了案件,其实他看那乒乓球就烦的,也是困扰他的事物之一。乒乓球越不规整,他就越烦。
本身马哲这个人物,就是很不喜欢表达情绪的一个人,他看到案件、看到悲凉、遇到不和的人和事物,都表现地很平淡,除了最后精神不正常时和疯子对决。
和老婆“吵架”,也很平淡,非常生气也就是拿了几片老婆的拼图。不知道是自己幻想,还是放在卫生间最后忍下了没冲走,反正拼图最后还在。


这种平淡,正好容易使人变得压抑。如果他能有徒弟的十分之一放开,也不至于精神崩溃。
3、马哲有没有杀死疯子,还是只抓到了精神病院?

先说结论,我认为是杀掉了。
前面分析过,马哲精神状态分界线后,要抱着怀疑的心态。
疯子杀了三个人,最后一个还是结案后,从精神病院跑出来杀的。
案件还牵扯了许亮,多死亡一人,还是死在了马哲眼前。
马哲本来就正义,善良,从他给许亮签字,接受许亮这些事就可以看出。
这么多生命,在自己的案件中死去,甚至可能与自己的办案不力有关,这是多大的压力。
也正是因为这些压力导致了马哲的崩溃。
那么,马哲,他的本心是要阻止再发案,他现在疯了,于是要疯了一般阻止再发案。(他只是疯了不是傻了)
如何阻止呢,只是把疯子关进精神病院显然是不能百分百阻止的。不能“失误”第二次。
马哲是聪明的,他知道怎么做。
说到疯和傻的问题,我想顺便讨论一下“疯子”这个称号。
按照电影中邻居的描述,疯子没有攻击力,小孩砸他他也不还手,说话也不理。这种状态,我们一般叫傻子而不是疯子。
邻居也有人叫他傻子,但有人叫疯子。
简单解释就是一般人也不区分傻子和疯子。但也有可能,有的邻居,大概知道疯子抽打老太太的事,没有不透风的墙么,看到了疯的一面,所以才叫疯子。
警察叫他疯子,可能是因为第一个介绍的邻居称为疯子,或者叫他疯子的邻居多。总之,疯子不那么简单。
邻居说的,小孩石头砸他都没反应的小孩,也许就是那个后来被疯子杀掉的小孩呢。


回到正题,原著中,亦是疯子杀了好几个人,但因为是疯子警察不能抓,警察为阻止他继续杀人于是就杀掉了疯子。
虽然电影改编不少,但即是改编,和原著大框架贴合也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所以,我认为马哲是杀掉了疯子,保护了万宁县一方水土。
4、最后的情节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基于以上,最后的三等功表彰大会,也就不是真的了。三等功就是他一直未获得的执念。
他杀了疯子,后面会怎么样呢?
杀人犯法,警察与民众一样,马哲是要进大牢的,所以更别提三等功了。
本来这个案子也不是疑难案子,马哲办的也不够利索,还导致了额外的死亡,上级单位还特意来批评督办了一下,这种办案效果,一般也是不能获得三等功的。
自然,他和妻子一起给孩子洗澡,和孩子洗澡的一些表现,都是马哲的精神世界,因为马哲现实要么死亡要么就在监狱。
孩子有问题也是马哲的巨大精神压力之一,他心里也知道自己不太正常,所以非常担心孩子,而且看到疯子的样子,就更加担心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
洗澡的画面,光线也非常的亮,也是脱离现实的镜头表现。这段类似我们有时的梦境,幻想着美好,但我们最担心的最恐惧的却要夹杂在这美好中,打破它。
5、最后马哲到底什么结局呢?

思考到这,其实也没有太多答案了。马哲死了。
马哲这个人,从名字一出来,我就想到了大学最讨厌的一门课,也是分数最低的一门课。
老师讲不明白,也没人想把它弄明白,毕竟我们是个计算机专业。
马哲就是很深奥,但别人却搞不懂他这样一人。
他思考的多,心地善良,却不善表达,大家也不能和他共情,也没人交心。
加上案子频繁“因自己”死人,可能有问题的孩子,坚持生孩子妻子和让他破案的上级。
重重压力无处释放,最终选择了杀掉疯子的马哲,其实在最后在局长办公室对话时已经明确了自己的选择:我杀了疯子然后你杀了我。
他这时候不但说话方式像许亮,它的选择也和许亮一样。
这段剧情,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镜头停留在这局长的椅子上一小会儿。
马哲看到局长的椅子背是蓝白条,就和他最后看到疯子穿的精神病服蓝白条一样。
马哲杀了疯子,自己却不能坦然面对,于是,他幻想出自己没杀,最后只是将疯子抓到并获得了三等功。
真的就这样,也挺好的。


马哲杀了疯子,触犯了法律,自己人也疯了,那么他只有三个结局,一个是在监狱,一个是在精神病院,一个是马哲死了,前两种都是有追求的马哲不可能面对的,那么,马哲就只有最后一条路。
The End.
洗尽铅华 发表于 2023-11-2 21:53:03|来自:北京朝阳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绝对没有。
首先,影片里讲过,马哲问和他一起在云南执行任务的朋友,朋友说没有。马哲问妻子,云南三等功的奖状哪去了,妻子说没有。可以确定的是,只有他自己觉得有。
其实这就是马哲的一个执念了。你看他最后接受不了疯子不能收到处罚而且继续害人之后,产生的梦境:局长的乒乓球洒落,上面印着数字3,没错,他就是有个执念。
还有,最后的最后的马哲幻想的情景是什么? 是马哲在这次事件中受到表彰,获的就是三等功。所以这是他的执念,他早已在自己的执念中出不来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