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上海交大和浙江大学哪个更好?

[复制链接]
licemiao 发表于 2023-11-2 21:21: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针对交大的试点贯通班,怎么样? 希望从各种方面综合分析得出结果。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闪警 发表于 2023-11-2 21:21: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你怎么吹交,我都要回复一句:
“但是浙大绩点高”
很好奇这种帖子都被控评,一堆评论都被自动删除了,我交能量这么大嘛
cnsyk 发表于 2023-11-2 21:22: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考20年后的一些感悟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20年前填报大学志愿的自己。往事回首,有很多感悟。20年前,世界对我来说是静止的;20年中间,我逐渐醒悟,世界其实在不断变换。后面由浙大和交大谈起。
本科浙江大学,当年可以轻松考入浙大和上交。后来硕士去了清华大学。再往后,工作了十多年了,见识了很多各个学校的优秀人才,充分领教了什么叫英雄不问出处。现在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各个学校的同学。
九几年的时候,浙大虽有特长,但在更多的方面,实力不如上交。我当年面对这个问题时,出于浪漫主义情怀,坚定地选择了浙大。那个时候,出国和去外企是名牌大学学生最好的两条出路。这两条路,上交都有明显的优势。浙大的同学很多都是在省里面的小民企就业,还有一些自己开着一些不着调的小公司。用九几年的眼光来看,上交的光环和收入优势,是比较大的。
但是时代在发生变化。过了20年,当年去外企的那些看上去光鲜的同学,陆续到了40多岁的职业瓶颈。而那些当年去民营企业的不起眼的同学,很多却当了民营企业的副总和总经理,起码也都是部门负责人,还在职业高峰期。虽然工资仍然不见得比外企高,但普遍有股票,实际身家秒杀上海的白领、金领。另外还有很多同学自己创办的企业即将上市,这种身家更高。不知不觉当中,这两种发展路径的优劣,在20年后已经彻底颠倒。
由于过去20年,浙大是国内所有高校当中最专注于民企和创业的之一。所以这些年统计出来,浙大毕业的富豪是国内数量最多的。当年名牌大学学生就业时的一个次次优选择,20年后居然成为了一个高瞻远瞩的选择。而且现在看到的还只是已经浮出水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不断有成功者涌现。浙大学生在就业上的这种选择倾向,扎根于浙江人喜欢做生意,敢于做老板,以及不拘泥于旧套路喜欢创新的文化。即使是全国其他地方来的同学,来到浙大,商业潜力也会得到一次释放。这个和到上海的学生,会不自觉的拥抱世界500强的白领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也是大部分高校,想学也学不来,甚至是想学也不敢学的。
在学术方面,浙大做学术的那些学生,很多是真的感兴趣。他并不是把好好学习,当作一个去大城市或者找到高薪工作的跳板。所以往往沉得下心来,连续几十年做学术做下去。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统计,恢复高考以后,各个大学毕业的学生当中,当上院士的,浙大也是最多的。但单纯从高中学习成绩的角度来说,起码有好几个学校的平均水平可能会超过浙大。这和人生很像,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取得最大的成绩。学术很苦也比较清贫,是最热爱,最执着的人,才会取得最大的成绩。
工作了十多年,我常常感慨,时代在改变。过去不起眼的,在变得珍贵。过去珍贵的,在变得不起眼。历史已经形成积淀,不能重新选择。浙大的这两项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越来越显示出力量。所以浙大的同学无需争论,不妨专注于自己要做的事情,让时间慢慢的发生作用。这个时代在慢慢转向,在转向适合浙大特质发挥的方向。
和美国一样,中国各个高校的毕业生以后会在不同领域相对聚集的发展,构建各自的影响力圈子。以我来看,清华是超一流的,毕业生遍布各行各业,并且几乎都能站上该领域的最高舞台,对中国的影响力最全面,也最大。北大也比较全面。此外浙大会在创业和应用科研领域具有优势。复旦和交大会在金融和职业经理人领域具有优势。人大会在公务员,中科大会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具有优势。如果一个高中生能够考入上述学校,那说明已经基本是个人才。只要肯努力,专业是限制不住你的。去什么学校,最重要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1月21日补充:
之前写了一些评论,多数人看到的是对几个大学的比较。对我而言,更多的是这个题目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高考的自己,想起了自己和很多朋友的这些年的人生起伏,更触动了对这二十年社会巨变的感叹。
1998年我来到杭州,就关注到了马云。当时全国知道他的人远没有现在那么多,创业者和民营企业家在人们心目中远没有现在那么风光。如果当年的马云来大学做演讲,可能没有太多人会请,也不一定有很多人听吧。如果再活一次,我会在98年跑去跟马云说,我想跟你干,他会单独请我吃饭吧。形成反差的是,当时外企的招聘会可是场场爆满,常常挤不进去。如果哪个外企开个1万美元的年薪,你可以看到无数张虔诚期望的脸。
那是一个物质生活普遍没有得到满足的年代,是一个市场经济不完全发育的年代,一个企业家精神在草根层面野蛮生长的年代。我们在2018年可以轻松地评论,出国读书有时候还不如国内。但当时只要能够出国读书,就代表着有光宗耀祖的可能。我们现在可以轻松地说,名牌大学不应该就尊崇外企吧。但就是现在已经被倒闭重组的摩托罗拉和阿尔卡特,当年都是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趋之若鹜的工作单位。我们现在去小米、滴滴这样的创业公司工作,让你感到自豪,而当年只会让人充满同情的看着你。
历史会不断重演。现在我们看重的,以后可能会越来越不值钱;而现在我们没有足够重视的,以后会越来越宝贵。就大家关心的择校而言,大学好比是一个一次买入,持有终生的股票。你是要买一个现在很贵,以后二三十年越来越便宜的股票,还是一个未来二三十年持续上涨的股票?除了择校,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如此,明智的人应该根据未来,选择当下。当年没有人告诉我这个道理,明白的有点晚了,幸好有些选择蒙对了,没有全错。
做中国名校对比,不是我主要的出发点。虽然也想给后来人分享一些择校的经验和教训,但这个话题有如是非之地,不可久留。稍稍总结,然后就此打住。
读大学主要是为了学知识吗?清华可以教你的微积分,其他学校就不能教你?事实上任何一个中上的大学,都可以把知识点教的差不多的好。考入名校的作用在于帮助年轻人进入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会伴随终生。而每一个名校,最有影响力的圈子,又各有侧重。这就是我前面说的,各个名校会各自在某些领域具有优势的意思。
圈子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名词。稀缺的资源往往只在圈子内分配,最有价值的信息也往往只在圈内传播。所以如果在名校与名校之间选择的话,我觉得主要应该看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想进哪个圈子。
最后,我不确定我的分享是否适合年纪太小的读者。如果对90年代的社会,完全没有印象,有可能难以了解我想呈现的历史对比。那样的话就随便看看好了,不用太在意。
我的分享,也不完全是写给争论某校和某校哪个强的人看的。上海交大这个层级的学校足够优秀,以至于任何不当的评论,都会反过来暴露出自己的狭隘和无知。
另外我说的英雄不问出处,是指针对“你我他”这样的个体。屌丝永远有逆袭的机会。某人教育背景一般,不代表他没有水平,反而这个人有可能是很有水平的。甚至我常常遇到,恰恰是这个人,是最有水平的。大学存在三六九等,但不能因此来划分个人。这个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白吧。

1月31日补充:
感慨历史不是目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展望未来。本来没想写这部分,但看到那么多留言,我想观众中可能有几个当年的我吧。所以把这二十年对大学和专业的观察录下来,供有缘人参考。
报考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虽然定不了终生,但也会影响后面好多年的发展。如何择校,涉及到很多考量。前面说的今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想进什么样的圈子,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会看重,如何让自己的选择保值增值。
参加高考20年后,我更会把一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看作一个股票的价格。也就是说,这个分数是你支付的股价,他不完全等同于你获得的价值。一段时间以后,你可能会懊悔当时支付了过高的价格,也可能觉得自己赚到了。如果你认为贵的,永远贵的对;便宜的,永远便宜的对。那只能说,你可能还没有活到那么老,还没有看到那么多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的案例。
人生的很多选择,都恰似一次投资,择校无非就是用自己的青春做筹码。投资的基本前提就是,世事变幻,以至于很多定价都是错误的。如果所有的资产定价都是正确的,那我们还要花时间去挑选股票,去挑选楼盘干什么呢?尤其是报考大学,就是一个纯散户的市场,而且大部分投资者年纪都很小,必然纯在着信息不对称,存在错误定价。
在股票市场上,错误定价一般发生在快速变化的行业中。如果一个行业和公司永远维持一个状态,很容易被正确定价。所以我会指出和大学相关的三个变化。
首先,过去20年,中国的大学出现了一股普遍的兼并高潮,从专业性大学往综合性大学转变。大众对此事普遍好感度不高,相关高校和相关专业,一般会出现明显折价。
但这件考生不喜欢的事情,教育部长和校长都很喜欢。因为未来的科研需求,大部分会是多学科的交叉性问题。比如现在马云搞的,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城市系统。你说它是属于计算机学,统计学,管理学,还是城市规划学?未来只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才能更好的和国家的科研需求对接,才能更好的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而国家现阶段,恰恰是缺少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对于大学校长而言,谁率先和这个国家战略对接,谁就能获得国家持续的重点投入,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一个综合性大学,就好比一个平台型公司。做股票的人都知道,平台型公司的业绩稳定性,发展的可持续性,都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平台型公司的产生极难,需要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公司管理层、时代机遇等多方面的配合,属于投资中的稀缺品种。所以一般都是给溢价。这个话题中的浙大和交大都是这种稀缺的综合性大学。我最近听说,交大也有农学院。有些人对交大的农学院有点看法,但我为交大领导建设综合性大学的远见鼓掌。
不知该不该把预测的话说的太明白。30年后,中国作为第一经济大国,这五六个综合性大学的实力和声誉都将进入世界前20。以至于在世界范围内,听到名字就令人肃然起敬,根本不会太在意当年你是读的农林经济管理,还是工商经济管理。就像多数人只记得胡适考入的是康奈尔,并不在意他考的是农学。可惜的是,很多人还在反复念叨十几、二十年前的兼并,面对因此产生的大幅的折价,还在犹豫不决。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如果一直生活在过去,不会帮助你赚到一分钱。
其次,中国的大学往往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所以大学的层次和城市的层次高度相关。
40年前,中国的一线城市只有两个,就是北京和上海。2000年之后,变成了4个,北上广深。2018年,一线城市进一步扩展到杭州、南京、武汉、重庆和成都。从产业结构上讲,40年前中国相对高端的产业只在北京、上海。而现在,中国经济是多点开花,高端的产业,优秀的公司可能出现在全国的很多地方。
中国的整体崛起,已经是个事实。这几年,我行走各地,发现即使是远至西宁,也能基本找齐那几个上海的城市元素。而走到深圳、广州和杭州这样的地方,反过来要感叹北京和上海没有的那种繁华和美丽。
以杭州为例,最近三年集中新建了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和阿里达摩院,引入了一批世界级的学者。这些未来可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机构,没有建在北京,也没有建在上海,不得不感叹时代之变换。而杭州的经济体量和产业水平能够同时承载这么大的三个新机构,也是让人赞叹。
城市在快速发生变化,会影响到这个城市的房地产价值,当然也会影响到当地大学的价值。一般来看,北京和上海的地域定价由于几十年的惯性,是非常充分的。但其他6、7个新一线城市的地域定价还不充分。这些新一线城市中,最好的那一所大学,我看好他的升值潜力和就业前景。
第三个,城市定位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会重塑大学的强项。
以上海为例。曾经,上海是中国唯一的工业城市,后来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这个背景下,当时中国最好工科大学在上海,是顺理成章的。但如果上海未来不做工业城市了,最好的工科学校还会在上海吗?目前上海大量的工业企业在外迁,工科大学生在上海越来越难找工作,工科教授的企业课题越来越少,不会对大学产生影响吗?
上海未来的定位是四个中心,包括经济、金融、航运、贸易。我预计,未来30年,上海的大学于此相关的专业会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工科有关专业,会按照上海对先进制造业的定义精简,留下的部分会更强,但要削减的部分可能影响力会逐渐减弱。所以如果分数足够高,选了学校还能选专业的话,上海的大学中,我看好这些和上海未来发展高度相关的专业,哪怕是看上去暂时水平比较弱的。而不是现在有多少院士,有多少博士点的专业。
其他的城市和学校以此类推。如果去浙大读书,我会推荐和杭州未来引领全国的产业相关的专业。比如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相关的,信息和自动控制学科。
最后,我说的报考大学的保值增值,针对的是那些水平在98分以下的同学。我们虽然成绩不错,但还是需要通过适当的经营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而成绩越高,保值增值的操作空间越小。如果水平达到100分,可以直奔清华计算机和北大经管而去。
另外,我说的报考大学的保值增值,是一个相对与你自己原有水平的涨幅。比如成都最好的一所大学,未来涨了50%,但可能也只有80分。而其他地方有一所学校没涨,但一直95分。心态要健康,虽然还是没赶上别人,但缩小了差距,也是赚到了。
还有,值得投资的东西有很多,难以一一提及。没有提到的不代表不看好。
最后的最后,20年前,我18岁,从题海中抬头,看到的世界是静止的,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机会;20年后,我38岁,才知道世界是快速变换的,当年其实错过了好多机会。
d36mail 发表于 2023-11-2 21:23: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科交大,保研浙大的。
个人最开始不觉得有多大的差别。
找工作面试,不下10家面试官问到我,本科交大的跑浙大干嘛?。。每次一脸懵逼
大家感受一下就好.....
wang800123 发表于 2023-11-2 21:23: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撕完了,发现交大和浙大牛逼的人还是牛逼,而你什么都不是...
小新技术 发表于 2023-11-2 21:23: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交大哪儿都好,就是上海的互联网氛围太弱了。唉。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