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复制链接]
哎哟 发表于 2023-11-2 19:08: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goto 发表于 2023-11-2 19:09: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我的经验,
被骂爱国营销的一般差不到哪里去。
zhzh 发表于 2023-11-2 19:09:4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看完《长安三万里》心里也有一卡车的话要说,首先我个人非常感谢追光动画,因为我的视频用过不少追光的素材,比如《青蛇》,《杨戬》,有一说一,他们总能搞出一把子中国人的浪漫劲,而这些意象又特别适合表现诗词。


估计追光自己也发现了这点,终于开始做诗词电影了。那么说起浪漫,放眼中国历史,又有谁,能比得过李白呢?因此《长安三万里》来了,但问题是,上下五千年才出一个李白,假如以李白的视角讲故事,太难让人共情了。


因此李白需要一个叙述者,这个叙述者要和他在一个时代,不能和他太疏离,又不能有粉丝滤镜,于是追光找到了高适,和李白相比,高适变得“普通”,恰如看电影的我们。
这是个巧妙的视角,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高适并没有经历李白的每个重要时刻,而为了展现那些重要时刻,电影就要变着法地让高适“参与”到那些时间点,所以才会有开头那位朋友的疑惑,这和我原来知道的历史不一样啊?
那么本文,我会和大家聊聊电影和真实历史的出入点,以及更重要的,全面解析电影里出现过的历史“彩蛋”。
以下会有严重剧透,建议看完电影再看文章

电影采用双线叙事,一条是高适在云山城对抗吐蕃,一条是高适回忆和李白的过往,但实际上还有几条暗线线索,让我们先从李白这条线开始。

1、第一次相遇
两人初遇在洞庭湖,这是高手和高手的碰撞,剑客,枪手,这都符合他们各自的设定,但这是电影的第一处改编,大多数记载,都要等到天宝三载,也就是公元744年,高适和李白才会在梁园首遇。
你说有没有可能他们早年就见过,因为高适从广东去长安,李白在四川漫游,路上是否曾经遇到过,这可能性也很低,初遇是人最宝贵的回忆,这样重要的时刻,竟然没用一首诗记录,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但这也确实是剧情需要,假如要从744年开始,两人都是40岁的中年人,故事还能怎么写?《姜子牙》不就是前车之鉴。

2、《上安州裴长史书》
高适得知李白带着朋友吴指南的遗骨,虽然时间有出入,但这事是真事,出自李白的《上安州裴长史书》,吴指南是和李白一起出蜀的朋友,不幸在洞庭湖亡故,李白是:
“禫服恸哭,若丧天伦。炎月伏尸,泣尽而继之以血。行路间者,悉皆伤心。猛虎前临,坚守不动。”
后来没办法暂葬在湖侧,李白去金陵再回洞庭,看到吴指南筋骨尚在,于是李白边哭边剔骨,一路背着吴指南的尸骨,步行到鄂城,也就是现在的武昌,借钱给吴指南下葬。所以说李白把吴指南葬在黄鹤楼附近,也是说得通的。
“数年来观,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负之而趋。寝兴携持,无辍身手。遂丐贷营葬于鄂城之东。”
3、《诗经·秦风·黄鸟》
李白对朋友是真走心的,电影里,李白为吴指南下葬,唱的歌是《诗经·秦风·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怎么说呢,我猜电影大概想表达李白的悲痛,意思是,苍天啊,为什么好人死得早啊,假如拿我去换他,一百个换一个都行啊。
愿意为秦穆公殉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这个殉葬制度是儒家一直反对的,孔子就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做个陶俑都要批判,何况活人乎。

4、黄鹤楼
接着李白去行卷,向谁行卷我有点记不清了,总之吃了闭门羹,这里顺带引出了李白是商人之子,不能参加科举,仆人还嘲讽李白是白身,不过李白到底是李白,emo几秒钟,马上又乐观起来,拉着高适去喝酒,这又引出了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地点,黄鹤楼。



李白要去诗板题诗,结果看见了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才子传》记载:
“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以今天的名气来看,这是李白在给崔颢背书,而当时,崔颢的名头远大于李白,剧中也交代了,崔颢20岁不到,就中了进士,出身又是第一等的“博陵崔氏”。
稍微介绍一下,武则天时期其实已经对世家大族进行过打压,但他们力量依旧很大,到李白这时候,当时有五个姓氏七大家族的豪门,称为五姓七望,包括: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以及太原王氏。
博陵崔氏名头很大,但这绝不是李白不敢题诗的原因,我们有空聊崔颢《黄鹤楼》的时候再细说,单说电影里其实是一条重要线索在不断铺垫,就是门阀大族对权力的垄断,这一条线索后面还会不断深入。

5、《扶风豪士歌》
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告别,约定一年后扬州再见,片中李白在船上和高适告别,唱的是《扶风豪士歌》: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但其实这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李白回宋城接家人,也就是宗夫人,逃往南方。路上得到一位豪士的帮助,可能是来自扶风,也就是唐肃宗当时所在的凤翔,感叹时局,才写下《扶风豪士歌》。


6、行路难
片中高适和李白第一次分别,李白前往扬州,高适前往长安。历史上高适在20多岁时来长安,正如电影里所说,四处干谒,无人赏识,相当失意。他的两首《行路难》正是作于此时。
《行路难其一》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
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
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灵台私自怜。
在后来他在《别韦参军》里也提到: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电影在这里还让高适偶遇科举点名的队伍,其中就有常建和王昌龄,这两位是同榜进士,但他们科举是在727年,此时高适在商丘,应该是遇不到两人。
这两人和剧情走向也无关,我觉得可以算电影里留的小彩蛋,类似闲笔后面还有很多,我猜测是为了让《河岳英灵集》串起一批诗人。

7、《河岳英灵集》
讲到《河岳英灵集》,其实在电影里出场次数不少。《河岳英灵集》是丹阳进士殷璠编选的诗集,选取范围是开元二年到天宝十二载,也就是公元714-753年之间的名家名篇。


一共是24位诗人的234首诗,这样说吧,凡是集子里能和高适有点擦边可能的人物,都在电影里出现过,包括常建、王昌龄、王维、孟浩然、崔颢、岑参。
另外《河岳英灵集》一直被吐槽怎么没收杜甫的诗,电影最后也来了个官方吐槽,说其他集子会收录的。其实后世分析,杜甫要小这批人一辈,别看后世名气大,当时影响力是远不及他们的,所以没收,这也是合理的。

8、歧王和玉真公主
再说回长安,高适在长安干谒无门,只能走其他路子。接着就来到歧王府上,见到了李龟年。看到李龟年,大家都会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府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关于《江南逢李龟年》,可以看我的这个视频:
这首诗现在看无限唏嘘,但当时还是盛世大唐,电影这段提到做官的另一条路子,就是得到玉真公主和歧王的赏识。
说起歧王和玉真公主,其实有点像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或者法国的蓬皮杜夫人,都是热爱艺术,乐意支持艺术的贵族。
电影里高适在歧王府的表演,其实全场都是配角,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王维,《唐才子传》记载:
“岐王重之。维将应举,岐王谓曰:“子诗清越者,可录数篇,琵琶新声,能度一曲,同诣九公主第。”维如其言。是日,诸伶拥维独奏,主问何名,曰:“《郁轮袍》。”因出诗卷。主曰:“皆我习讽,谓是古作,乃子之佳制乎?”延于上座曰:“京兆得此生为解头,荣哉!”力荐之。”

后来这段还成了元杂剧《郁轮袍》的故事原型,你可以看到电影里基本也是这样呈现的。
历史上当然没有记载高适和王维同台,而杜甫虽然曾经出入歧王府,但那是在东都洛阳,不过这段改编我觉得没问题,一是当时高适和王维确实都在长安,理论上是存在相见可能的,另外这里要继续强调,当时门阀士族的垄断,虽然王维本身足够有才气,但前面讲过,王维家是太原王氏,这就足够引起公主重视了。

9、扬州行
在长安受挫,高适决定去赴扬州之约,历史上高适并没有和李白有过扬州之行,但这段作为历史迷看得挺精彩。


先说高适到扬州刚见李白,就被拖去干一票大的,和他们一起的还有一位裴十二,“裴公子”。三人去抢一位知名歌伎,一段船上劫美人的武戏后,歌伎给李白跳了一段《柘枝》舞。


白居易《琵琶行》里提到: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就是名曲《绿腰》,和《凉州》《兰陵王》类似,称为软舞,而《胡璇》《胡腾》《剑器》《柘枝》则称为健舞。
然后李白为什么抢人呢,其实是为了带歌伎去看“绝活”,李白说,裴将军的剑,吴道子的画,一日之内,能看二绝。拿我们现在来说这是非遗传承。
这就到了裴家,接近着冲出来一个老头,边跑边嚷嚷,我悟了,我悟了。还有人说吴道子在里面作画(有点记不清,总之三人都在)。
其实这个故事出自《唐朝名画录》,说唐玄宗驾幸东都,裴旻将军用金帛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为自己母亲作画,吴道子说金帛我不要,只请裴将军舞剑,一曲舞毕,吴道子奋笔,俄顷而成,有若神助。后来张旭又书于天宫寺一壁,当时城中人士都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其实盛唐怎么能少的了李白,电影把这些人特地凑到一起,就是时人所叹,李白的诗、吴道子的画、张旭的草书和裴将军的剑并称为天下“四绝”。
然后你仔细看裴将军舞剑最后,把剑往天上一抛,这也是有出处的,《独异志》记载:
“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
这后面一段电影故意不拍了,否则还得出一段,观众不得模仿的字幕。
高适觉得李白一天到晚豪掷千金,和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就劝李白迷途知返。结果就上演了纨绔子弟裴十二和励志青年高三十五的对决。


高三十五不仅完败,还被人家姑娘上了一课,其实裴十二这个人物是虚构,但让我想到杜甫的一首诗《关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年少的杜甫在郾城观看了公孙大娘跳《剑器》和《浑脱》,《剑器》是和《柘枝》齐名的舞蹈,从那时起,杜甫便被公孙大娘高超的舞技所折服,到唐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杜甫又看到一位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觉得在那里见过,一问才知道李十二娘原来是公孙大娘的学生。
杜甫感慨万千,当初观看公孙大娘舞蹈时,他还是个稚嫩的孩童,如今看到李十二娘的舞蹈,他已经是个满头白发的老翁了。一曲过后,沧海桑田,简直就是另一首《江南逢李龟年》。
另外裴十二给高适上课时说,李林甫当政,重用胡人,弃用汉将,这事是李林甫主导的,但时间上不对,李白在扬州的时候,李林甫还没掌权。

10、入赘
高适败给裴十二,自以为是技不如人,于是回梁园老家继续苦练,此时李白突然造访,告诉他自己在扬州大病一场,差点死掉,并且准备结婚,是入赘。这段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没有高适,李白从扬州去安陆,结识李邕和孟浩然,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诗《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一直将自己比做《庄子·逍遥游》里的大鹏,给文坛领袖上干谒诗也一点都不客气,想见李邕当时不太待见李白,这次李白倒也和崔颢得到一样的待遇。
干谒失败,钱也花光了,人又大病一场,结果接济李白的就是孟浩然,片中李白对于入赘大事希望孟浩然给点意见,这才有了船上“当否”一幕。
其实历史上李白入赘许家孟浩然也起到牵线的作用,许家看中李白的才华,李白此时处境又相当艰难,从现实角度看,孟浩然给了李白最实际的建议。


孟浩然给出“当”的建议,高适则是“否”,历史上虽然没有高适的参与,但李白面对的选择是真实存在的,我觉得电影里放大了这种选择的艰难,李白没有高适那种要把高家祖辈荣光继承乃至发扬光大的包袱,入赘虽然名声不好,但和要娶“五姓女”的寒门,本质是一样的。
至于电影里说李白还担心入赘以后李家无后,别说李家不止他李白,实际上许氏给李白生了一儿一女,儿子叫伯禽,女儿叫平阳,也都姓李。

11、蓟门行
高适不告而别,去北方投军,投在张守珪手下,张守珪让高适和一个胡人相扑,我个人觉得,假如这个胡人后来不死,那他的名字就应该叫,安禄山。
历史上,安禄山就在张守珪的账下,而且很得张的重用,有一次安禄山讨契丹失败,按律该斩,但张守珪有点犹豫,就把他发到长安,让皇帝定夺,其实是想让皇帝给个台阶。玄宗看了奏折都是夸安禄山的,也乐意做个顺水人情,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站出来反对说:
”禄山失律丧师,于法不可不诛。且臣观其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
玄宗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我们回头看,很难说张九龄说这话有什么根据,另外,即使处死安禄山,安史之乱就能避免吗?我不这么认为。安史之乱并不是某几个人所导致,其本质是权力被少部分高门大族垄断,中下层得不到上升空间,这个问题比较大,有机会我们单独讲。


高适在蓟门确实没什么斩获,另外对军队作风也有许多不满,于是决定离开,还写了那首著名的《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并非此时所作,而要等到高适后来回长安,追忆这段经历所做。而“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情况有没有,肯定是有,但说句公道话,张守珪并非是个只会享乐的将领。


相比中晚唐时期,张守珪也算得上唐朝名将,尤其在幽州期间战功卓著,差点因为战功入朝为相。
另外几首《蓟门行》倒是作于当时,而且电影里也有体现,比如高适遇到的那个老兵,正如他的《蓟门行其一》:
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12、郭子仪
刚在诗板上写下《燕歌行》,李白就闻着诗的味道来了,还说他发现了安禄山谋反的秘密,正被人追杀,这事又虚构了一半。
历史上李白确实到过幽州,发现安禄山谋反的迹象,但那已经是李白五十二岁的时候了,电影里把这事提前了好多年。
面对刺客追杀,救他们的是囚犯郭子仪,面对即将被处斩的郭子仪,高适请求去向哥舒翰求情,而实际上,救郭子仪的应该是李白。
李白墓碑上记载:
“尝有知鉴,客并州(今太原),识郭汾阳于行伍间,为免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后汾阳以功成官爵请赎翰林,上许之,因免诛。其报也。”
类似内容在《唐才子传》和《新唐书》上都有记载,当然也有争议,我们后面讲永王之乱的时候会再说。


13、长安荟萃
片中李白给高适写信,说他在长安发达了,要他速来长安。这里高适又一次穿越到李白的时间线。
此时正是改元天宝元年,玄宗征召李白入京,李白写下那首脍炙人口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诗听起来是轻快,可李白的夫人许氏在前2年已经去世,可怜一对儿女成了留守儿童。
高适在长安不但遇到了李白,还看到了整个盛唐诗人全明星。


刚进长安,就有人来通报新榜进士可以随意在长安采花,不太记得是不是常建,但这个场景,很难不想到孟郊的《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然后还有个路人说,今年进士才17个,这不就是白居易当年中进士后在慈恩塔的题诗: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高适到府邸找不到李白,却碰上杜甫,杜甫说知道李白在哪,于是拉着高适去了胡姬酒肆。
说起胡姬酒肆,就不得不说李白的那首《少年行》: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胡姬酒肆位于长安西市,《太平广记》记载:
“有婆罗门僧七人。入自金光门,至西市酒肆,登楼,命取酒一石。持碗饮之,须臾酒尽,复添一石。”就是记载僧人来到胡姬酒肆饮酒的过程。
杜甫带着高适来到胡姬酒肆,见到了“饮中八仙”中的几位。
我们就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来介绍下这几位。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这是贺知章,任秘书监,人称“贺监”,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就是贺知章喊响的。和李白喝酒忘带钱,把朝廷赏的金饰龟袋解下来当酒钱,这就是“金龟换酒”的典故。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是玄宗兄长宁王李宪的儿子,本来李宪才是太子,后来主动让给玄宗,玄宗特别感激他,李宪死后被追封为“让皇帝”,所以玄宗对汝阳王也很好,不过历史记载汝阳王是“姿容妍美,秀出藩邸。”似乎电影里没有体现。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这是左相李适之,电影里没出现。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这是电影里那个潇洒弹琵琶的崔宗之,也就是崔成辅,出身博陵崔氏,父亲是当朝宰相崔日用,我们现在讲“玉树临风”,出处就在崔宗之了。
说句题外话,前面不是说李白在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下不去笔嘛,后来崔宗之和李白去南京,李白写下《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你说是不是和崔颢较劲吧。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后面几位,苏晋,焦遂,没出现,张旭前面讲了,草圣。
接着在房间里,李白还为高适介绍了,王昌龄、岑参,汝阳王和李邕,除了王之涣,这是把边塞诗四大天王给凑齐了。


电影里岑参出场就介绍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时候还没有爆发怛罗斯之战,所以岑参还没写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高适认识王昌龄的时间甚至要早于李白,“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是高适和王之涣、王昌龄比赛谁的诗传播最广,最后赢的还是王之涣。
聚会中还出现了王维,王维表现地扭扭捏捏,似乎不太喜欢喝酒,早早溜之大吉。其实王维和李白在长安有大把机会碰面,但奇怪是他们两人都没有关于对方的诗句,似乎是互相看不惯对方。

14、将进酒
杜甫和李白去梁园找高适,原来是李白要去紫极宫受箓,高适李白杜甫同游梁园,是有真实记载的,其实在这里还有个故事就是“千金买壁”的故事,就是宗夫人为了李白的《梁园吟》,要把整面墙买下来,最后李白也娶了宗夫人,可能是第二次入赘。
电影里没这段,因为这时才交代许夫人亡故,不太好说李白马上又结婚了,其实李白此时做鳏夫也有十年了。电影后来让高适出了趟差,看见李白《赠汪伦》的背影,宗夫人也在此时出场,事都有,时间都对不上。
李白去受箓也是真实的,但陪李白去的应该是元丹丘和杜甫,高适并不在其中。


但不管如何,整部电影最高潮,最动人的部分出现了。因为《将进酒》来了。
从意象,到视觉,到声音,到诗词最浪漫的部分都表现到了,这一段好到什么程度,我这样说吧,为了这点醋,愣是整出一盘螃蟹。




整部电影有许多改编,许多和历史不符的地方,但说到底,全部都是为了铺垫这一段。
我被这一段打动了,与其说是《将进酒》,不如说是整个盛唐气象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
凭危一登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多么恢弘的气势,可此时李白已经50岁了,即使在电影里,李白也留起了胡子,也有了肚腩,他已经步入中年,这个时候他终于感受到崔颢的《黄鹤楼》到底写的是什么。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李白明白,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这只大鹏也会累啊。
关于《将进酒》的故事,可以看这个视频:
<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bilibili.com/video/BV1ra411r7aW/"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pic4.zhimg.com/v2-e3ff9398e197342a84144660db315b0b_ipico.jpg" data-image-width="100" data-image-height="10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叔聊诗词18】李白《将进酒》:为什么人人都爱那个“失败”的李白?_哔哩哔哩_bilibili相扑输给高适,告别的时候,李白说那首《侠客行》是照着高适写的: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写《侠客行》时,李白和高适已经认识,但基本上,不太可能以高适为原型而写。

15、永王之乱
故事接着就是安史之乱,高适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上,洛阳失陷,玄宗难逃,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杀,哥舒翰兵败潼关,说点扫兴的话,电影里哥舒翰说绝不投降,实际上后来还是投降了安禄山,还替安禄山写了劝降书。
高适后来成了淮南节度使,去平定永王之乱,又遇到了李白。


关于李白为什么投奔永王,电影里高适让小书童去批判李白,问李白难道不知道永王是造反吗?
李白的罪是谁定的呢?不是玄宗,不是唐律,而是时代。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剑能杀人,也能救人。属于李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李白来说,只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永王是最后,也是唯一的机会了。


高适没能救李白,历史上,救李白的,是郭子仪,是宋若思,崔涣,是张镐。你说有没有可能像电影里所说,高适为了避嫌,才托郭子仪救李白,这就有点牵强,假如为了避嫌,当年李白救过郭子仪,郭子仪不是更要避嫌。而且这时候郭子仪日子也不好过,因为一直在打胜仗,于是有人进谗言,说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又是个安禄山啊,郭子仪在这种行事均要谨小慎微的时候,还腾出手保李白,恐怕光靠高适的面子是不够的。
讲到这,我们再讲讲另一条线,也就是高适在云山城的这条线,先说结论吧,这段属于电影的美化,其实开头那段监军程公公,大敌当前,因为李白的事情去问高适,已经是非常牵强了,但假如不这样,又引不出李白这条线。
这就算了,但作为监军的程公公,最后还给高适通报李白的消息,背诵了一段《早发白帝城》,这你都知道了李白被赦,郭子仪和高适又怎么会有间隙,哪怕高适不知道,是真的因为李白的事打仗划水,那当时吐蕃大军进犯的时候,就应该告诉高适,好解了嫌隙,认真打仗。
另外说一句,高适和严武交接的时候,李白已经死了。
而这里的程公公就是历史上的大宦官程元振,进谗言诬陷郭子仪的正是他和鱼朝恩,别看这里高适好像打赢了吐蕃,其实长安还是被吐蕃攻陷,很大一部分责任也是在程元振等宦官身上。所以片中监军的角色哪怕用X公公都行,点名程元振就有点败笔了。


全片讲到这里差不多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电影时有没有碰到家长带小孩来看,结果小朋友都说,怎么还不结束之类的事,我估计这是家长看了文章,什么“长安三万里最全整理48首诗,赶快替孩子收藏”,“披着电影外衣的唐诗启蒙”,“带你感受壮美大唐,壮美长安”之类。
说实话,要看懂《长安三万里》,是有一些门槛的,至少你应该被社会,被生活毒打过。
不然,你不会明白,为什么商人之子就是下等人,就不能参加科举?你不会明白,为什么高适一身武功,还要去岐王府里表演?你不会明白,为什么高适和李白是至交,却不敢在李白遇难时救他?
小孩子看不懂这些。
我给这期的标题取名,了不起的高适,忘不掉的李白。
灵感来自《了不起的盖兹比》,用的是尼克的视角,讲的却是盖兹比这个人,而《长安三万里》是用高适的视角,讲的反而是李白,借用杜甫的诗。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人人都想杀死李白,高适通过李白看透了这个时代。
那为什么了不起的是高适呢?因为电影里的高适和李白正好相反,一个少年成名,晚节不保,一个是一路潦倒,大器晚成。高适更像我们每个普通人,他成功了,高适了不起,高适很励志。高适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生活。


人人都应该学高适啊。
但我更忘不掉李白,仔细想想,李白这个人相当不靠谱,天天把理想之类的词挂在嘴边,遇到什么事都乐呵呵的,没心没肺,永远活的像个小孩。
李白,你多大人了,能不能长点心?
李白,你能不能成熟一点?
李白,没有未来。
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忘不掉李白。


当我看到李白乘着仙鹤逆流而上,当我看到北冥有鱼,化而为鸟,鲲鹏于银河之上翱翔,我瞬间泪崩,纵然已经年过半百,李白还是那个李白啊。
趁着灯光还未亮起,我偷偷拭去泪水,走出放映厅,假装一个外表沉着的中年人,躲在成熟的外壳中,怀念曾经的天真。


《长安三万里》这部电影,并不完美,它就像一颗洋葱,最外面一层,是海量的唐诗,你要慢慢剥开它,就会看到诗词背后的那些人,那些事,你接着剥,就能感受到无可奈何之下的隐忍,周遭无人理解的愤懑,始终坚持又一无所获之后的怀疑,以及为等待那虚无缥缈的希望之前的选择,终于会被感动,泪流满面。
这颗“洋葱”,劲真大。
我是C叔,更多诗词故事和视频,请关注公众号:C叔聊历史
liaodan 发表于 2023-11-2 19:10:0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
看之前:追光开窍了,终于懂得请水军惹。
看之后:水军竟是我自己。
1.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是非常反传统的,完全不是三幕剧式的标准结构,这样一来肯定有不少看电影图一乐的人乍一看不太习惯。
传统的三幕剧结构,就是好莱坞那种,10分钟唠嗑交代人物关系,20分钟介绍故事背景,30分钟引入矛盾,40分钟发展到高潮,最后20分钟高潮打架+结尾。
起因经过结果,谁是谁,谁是干嘛的,起什么作用,交代得清清楚楚,一看就让人觉得不带脑子也看得舒服。
但这部片是没有的。
这部片所有的人物,所有的事件,全部没有说明这是什么人,那是什么事。
这部片的人物,都是突然就出来了,突然就消失了,突然他们就好哥们一起喝酒喝大酒喝成酒蒙子了,突然他们都死了。
这部片的事件,也都没有说这事是在干嘛,有什么目的,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长安三万里》觉得,我不需要交代这些繁琐的无聊线索。
《长安三万里》默认了,他讲的这些人,这些事,你应该知道,也必须知道。
以前我看好莱坞某些黑深残漫改电影,会嘲笑那些黑深残粉们要求观众看不懂自己去查资料的让人绷不住的言论。
但今天我也觉得,这部长安三万里,看不懂是你的问题,这年头九漏鱼可不多见了(笑)。
这种叙事方式我私底下会有些小骄傲的想,只有我们国人可以这么玩。毕竟,放眼世界民族之林,还有哪个是我国这样,人无分老幼,地不分南北,5000年过去,还都拥有同样清晰的历史记忆呢?
2.这部片所选取的事件,是那种你肯定知道一点,但知道得不一定多的事情。
比如哥舒歌的,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想必人人都知道一点。但哥舒是谁,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比如岑夫子,丹丘生,人人都听过,但他们凭什么能让谪仙人敬酒,也不一定知道。
比如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肯定多少也听过,但为什么会让谪仙人悲伤至此,就不太知道了。
等等等等。
看过这部电影后,就都知道了。
这部片每一首诗出现的时候,都会让观众多知道一点。也许这就是这部片最大的意义。
3.这片意外的适合带10岁以上小朋友一起看。
接第12点,片子选取的是包括10岁以上小朋友都知道一点的事情,所以我家小孩也看得很投入。
只要人物一出场,小家伙也立刻知道他是谁。张旭,草圣,吴道子,画圣,杜甫,诗圣......
除了高适他不太懂,我给他解释了一下,嗯,非常有爹味。
同场次小孩挺多的,都是差不多的,刚开始高适要大人解说一下,后面就慢慢投入了,不吵不闹。
我后面的一对儿女,男孩甚至逆袭大人,给父母妹妹讲解哥舒翰有多厉害。。。果然是一汉当五胡是有传统的啊(啊哥舒翰也是胡人啊,当我没说过)
同场一起看的大人多有偷偷抹眼泪的,都不容易啊,尤其是看到谪仙人挺着啤酒肚登上梁原残墙的那段,我自己也忍不住抹眼泪,被小鬼看到了,教育我爸爸要坚强啊。。。
看完集体厕所,大人眼睛普遍红红的,也都普遍强自镇静在小孩面前装坚强没话找话。。。
liop 发表于 2023-11-2 19:10:3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电影迫不及待来写长评。
先说结论,这是一部优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但是对我来说,它的优点足够鲜明,让我可以忽略它的缺点,完全沉浸在故事中,并且数次落泪
这是我看到的追光目前为止最好的也最让我感动的作品
老样子先说缺点,《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动画片,其实颇具文艺片的性质,它并不像疯狂动物城那样有着从头到尾的明确的故事主线,破案抓凶手,而是以一种插叙的碎片化表达讲述了主角高适在人生中与李白的相遇和重逢,注定了电影的节奏不够清晰主线不够明确,我在电影院中看的时候记得有个小孩子和妈妈表示自己无聊的很不想看了想回家
其次就是片名涉嫌诈骗,说是长安三万里,但实际上剧中并没有多少长安城的镜头,主角高适一生只短暂的进过两次长安,而且长安城的景象走的更像是写实风格(很还原的鸟瞰图),而非观影之前我所期待的充满想象力,虚构的如同天仙宝境般的浪漫风格,若是怀着看猫妖传的期待来看《长安三万里》,希望看到的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那个梦境中灯火辉煌的长安城,建议降低期待值。
最后就是观影门槛,我认为这部动画片的观影门槛是相对较高的,《长安三万里》对于喜爱唐诗和唐朝历史的人来说绝对是充满惊喜的,会有一种找彩蛋的乐趣在其中,哥舒翰,郭子仪,张巡,高力士,李龟年,汪伦,一个个你熟悉的历史人物;王维,王昌龄,贺知章,孟浩然,一个个你熟悉又喜欢的诗人;将进酒,燕歌行,侠客行,一首首你熟悉的千古名篇,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自然,仿佛那些你喜爱的诗歌真的活了过来。但同样,对于不熟悉唐诗和唐代历史的人来说,可能就会相对无聊了。
好了,接下来说优点
《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作品,因为我头一次感觉到了创作团队在影片的主旨和思想上的用心。
头一次,国产动画电影的主旨脱离了专注子供向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一般的浅显,而是在认真的讲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遗憾,火树银花不夜天也不过是幻梦一场,转眼便是盛世倾颓锦绣成灰
头一次,国产动画电影在主旨的表达方式上脱离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口号式表达,而是在认真的思考剧情的发展,通过细腻的故事和分镜来认真的讲述一个故事
从这一点来看,国产动画头一次让我觉得有了皮克斯的影子,虽说商业化和艺术表达的平衡上还远远比不上头脑特工队飞屋环游记等顶级作品,但至少让我觉得,国产动画在尝试,并且想要做出突破
再然后,长安三万里是一部用心的作品,这种用心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长安那场戏里的酒筹筒参考的就是真实的文物,龟负玉烛论语酒筹,比如对于诗歌场景的完美还原,比如最让我感到惊艳的将进酒的那场戏剧演出,你可以感受到主创团队对于文学和诗歌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还有李白的造型几乎和教科书上的李白画像一模一样,从技术的角度来说,追光的表现一直都是优秀的,打斗也好,场景也好,虽说还没有达到迪士尼的水平,但是也足够惊艳了
最后,我想画最多的笔墨,来写一下最让我感到触动的,电影的主旨
如果理想终究是镜中花水中月,我该如何去度过我的一生
如果遗憾不可避免,面对人生这终究要醒的梦,我又是否该入梦,做那个做梦的人呢
李白和高适在电影中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整部电影中两人分分合合,却始终认为对方是自己相知相识的好友,在这个道不同不相为谋观点稍有不同便立刻划分立场的时代,刻画这样和而不同的知己是一件很容易引起争议的事情,但是我看完电影之后,我感觉我能够理解李白与高适之间的友谊。
这种友谊来自于所有人人生中共有的,不可避免的遗憾
我头一次见到一部国产电影,在刻画李白的潇洒乐观,李白的放荡不羁时,也刻画他的无奈,他的求不得,李白并不是生来就渴望出尘和逃离,就算是谪仙人,来这人世间走一遭,也难免生出几丝凡心。偏生上天又给了他那样流光溢彩的奔涌而出的才气,自卑与自负在时代的涌浪下在他身上激烈的碰撞着,他时而展现出玩世不恭的潇洒态度,念着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念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时而又惆怅和落寞。
可终究,李白和那个在长安陷落后依然在大明宫屋顶上跳着胡旋舞的舞女一样,是那个活在梦中的人,高适每次见他,他都是醉的。因为唯有在那个由水晶绝句构筑的文学世界中,唯有那个能在云端御鹤飞行的诗歌的王国里,他才能片刻享受灵魂的自由。
高适表现的像是和李白完全相反的人,他活的很清醒,拒绝入梦。
从结局上看,活在梦中的李白最终流放夜郎,清醒的高适成为了三品大员又立下了卓越的军功最终光耀门楣,电影似乎在表达一种对于入梦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可当真如此吗?如果电影真的认为入梦是值得唾弃的,又为何要安排将进酒那样惊艳的演出,又为何要在电影结束之时,一句一句的吟唱李白的诗词呢,为什么如此厌恶光阴虚度的高适,会和李白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因为,李白是高适内心压抑的另一种欲望,清醒的高三十五,当真没有什么时候,想要入过梦吗?
如果真的是彻底清醒的人,他高适要做的就是练好他的枪舞好讨公主的欢心,要做的就是在安史之乱大唐气数将尽之时投靠安禄山,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他不愿意将冲锋陷阵的高家枪法用作讨好权贵的敲门砖,于是离开了长安,他自知无法科举,便选择了参军,他接到李白的信来到长安,看到做了翰林的李白依旧整日饮酒于胡肆流连,便心中了然,立刻北返,丝毫不留恋长安繁华
他高三十五,同样也是活在梦里的人,只不过他没有同李白那样,选择一种彻底的反叛和狂放,而是选择了一种木讷笨拙的坚持。
当大唐盛世走向顶点不可避免走上下坡路,面对官场腐败横征暴敛,越是清醒的人,便越是无奈,越是痛苦。高三十五踌躇了半生,遗憾了半生,可他终究不是李白,笨拙之人并没有那样绣口一吐的才气,也没有那个让他能名满大唐的文学世界可供他彻底逃脱,他也只能安慰自己,人生总是充满遗憾,无需强求。可是那个月夜,当和他一样落寞的诗人们在一起喝酒游玩,素来克制的高适终于忍不住喝了酒,随着李白驾鹤上游到黄河之水,他也好在诗歌中一醉,他的诗中虽没有大鹏,但是有吴钩霜雪,有银鞍白马,有塞上黄昏,有旌旗猎猎,和他始终未能成行的报国之志。只是他很快便从梦中醒来,然后做了哥舒翰的幕僚,生活总要继续,只能背负着伤疤前行。
对大多数流传千古的伟大诗人而言,诗歌上的辉煌成就无法抹去他们内心的郁郁不得志,李白没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杜甫没有致君尧舜上,王维在出世入世间反复挣扎,人世间常有遗憾,谁也不得圆满。所有的遗憾与不圆满都只能在诗歌中做一场漫长的梦,醒来之后依旧是一地鸡毛的人生。杜甫晚年感慨自己名岂文章著,对啊,写了这么多的文章有什么用,还不是穷困潦倒
但是,当真如此吗,那些诗歌真的没用吗
我想电影中的那段将进酒就是主创团队想要表达的态度,人生譬如朝露,即使充满了各种遗憾,若是能入梦一次,不也是人间值得吗?片名的长安,不就是很多人一生不曾醒来的梦吗?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长相思,在长安
......
千年前的长安城早就同黄鹤楼一样在战乱之中毁灭(朱温你个杀千刀的!),可是长安和黄鹤楼一样,继续在这些诗人的诗歌中永久的存续着。
电影中将进酒的浪漫演出展现了文学所能表达的极致的美,而能够留下这样极致的美的李白,即使未能于庙堂上建功立业,他那飞扬又肆意的一生,不也是同样伟大而不朽的吗。千百年之后彩绘生锈朱楼倒塌,唯有他李白被人铭记,千年百年的咏唱他的诗篇。
电影中我看哭的一段是长安沦陷,昔日繁华皆消散,内库烧做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但那还不是盛唐真正的消逝,盛唐是在李白这样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离开之后彻底死去。
人类社会一直在长久的探讨文学的意义,在我看来文学是历史的补充,唯有诗歌不吝笔墨于寻常人的悲欢喜乐,车辚辚,马萧萧,那个时代无法在史书中占有一个页脚的芸芸众生也好,终其一生也只能在宦官传记中留名的公公也好,一生都在眺望宫墙的女子也好,都在诗歌中让他们的故事同他们生活的长安城一起流传后世,得到了永生。
盛唐之所以是盛唐,不仅仅来自广袤的领土和勇猛的将领,还来自诗人飞扬的才情,画家笔下的衣带当风,乐师弹奏的破阵曲,舞女空灵曼妙的舞步。开到荼蘼花事了,李白的入梦酿成了月光,于是有了行路难将进酒,高适的入梦飘飞成大雪,于是有了燕歌行,还有,杜甫,王维,王昌龄等等。文学本质就是文明的延续,这样一群伟大的诗人,在那样苦难和挣扎的人生中,有那么一段时间短暂的入过梦,然后在他们不曾知道的未来时光中,一次又一次的惊艳着时光,让人一遍遍的回想着那个曾经存在过的伟大王朝。
人生中遗憾常有,没人能求得圆满,我长这么大了,还是爱看动画片,大学的时候和我爸爸说过,我想做动画编剧,现在的我在魔都打代码
那时候,我爸爸对我的说的最多的就是,我是个活在梦中的人,即使到现在,我依旧觉得我某种程度上属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即使知晓这个世界很不美好,有着欺骗和纷争,但是似乎依旧不愿意醒来,于是我固执的假装那些是假话,并且告诉自己多看动画片,动画片都是美好的,我大半夜的在写影评,似乎这样我那个关于创作的美梦就没有消失,于是换到你现在看到这些文字,不同样也是一件好事吗?
在这个犬儒主义大行其道,人人都大谈人间清醒,人人都以为自己看透了世事无常,那些高唱理想主义已死的人,他们就活的很清醒,他们就没有活在别人为他们编织的梦中吗?那个在美人帐下歌舞的将军,是否也曾经一腔热血,只是他为玉真公主跳了枪舞,这才有了如今的位置,他算得上是清醒之人吗?
就连盛唐都是一场梦!
《长安三万里》中塑造的开元和天宝并非我们想象中的朝气蓬勃自信开放,反而透露出一种末世将至大厦将倾便肆意狂欢开到荼蘼花市了的颓废之感,你以为有饮不尽的葡萄美酒,看不尽的长安牡丹,可是包括高适在内的很多人都清楚如今在盛世虚伪的光环中走向疯狂的开元盛世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可是,就连唐玄宗,帝国最高的掌舵者,都是个活在梦里的人!
于是盛唐这场大梦终究要醒,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梦碎的时候,含元殿,胡旋舞,曲江宴,都是海市蜃楼过眼云烟。命运就是这样天翻地覆,清醒的人也好,做梦的人也好,个人的努力在时代的浪潮下显得如此可笑,踌躇了半生的高适在半年内成了三镇节度使,只是当他再回望,桥上已经没了那个抛花的姑娘,盛世破碎换来了他个人命运的腾起,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讽刺。
盛世会散,人也终将清醒,可是无论是高适木讷的坚持,还是李白的放纵,亦或是陶渊明的归隐,裴十二郎穿着男装舞剑,短暂的在梦里做了将军,能短暂的入梦,即使这个梦终将醒来,却也已经是此生不枉了。
peterll 发表于 2023-11-2 19:11:1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从影院出来,有些感触按耐不住不吐不快,容我出糗了。

我对于以下几个情节(细节)感触颇深

一是李白在黄鹤楼惊叹于崔颢的诗才,于平生最为得意强项之处体会到了人外有人,无奈搁笔;高适也自恃高家枪的好武艺,却落败于裴十二之手,无奈接受不敌的现实反省自己。

看到这个对照组,有一种非常奇妙,反复品之突然拍案叫绝的感觉,李白之诗久负盛名,仍会在得意张狂之时被自己认同的更胜一筹的诗作所折服;高适苦闷于学习天赋不足、木讷笨拙,迟迟找不到出头之路,就连引以为傲、敝帚自珍的高家枪,也在自己的愤世嫉俗、苦心求索的当口被女扮男装的裴十二来了个当头棒喝,然后,受挫后的高适继续砥砺前行,仍旧抱着残存的理想和希望。

第二是对于走后门的描写,高适出身渤海高氏,祖父高侃为高宗时战功赫赫的名将,因功得获陪葬乾陵的殊荣,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家世履历,高家仍旧随着高侃的人走茶凉迅速落寞,对照裴十二因为女儿身空怀才华抱负而无法实现来看,人间不公、世态炎凉不过如此,高适曾想借助岐王青眼的机遇希望乘着玉真公主的东风借势起飞,却不想公主对于高适舞刀弄剑的卖力表演并不感冒,嗤之以鼻;反倒是李白王维因为他们的诗才、艺术和入佛入道的修行颇合公主的价值观得蒙厚爱;而李白也是蹉跎半生,谒见江夏郡守府时因为出身被拒之门外,前半辈子豪掷千金博美人一笑的挥霍无度早已把自己的那份家产挥霍一空,后来困于家门之变,被驱逐,无奈选择先后入赘许家和宗家,不得不迎合了为高门出身的高适所不耻的世俗的观念。

三是高适和李白互相引为知己,并多有互相鼓励的感人情节。例如高李二人因误会不打不相识,后因此际会结为挚友,李白毫不吝惜自己的情感,对高适说你我身当盛世,当为大鹏!又说你口中的一团锦绣,终有吐出的那一天激励高适;后来父亲病故困投在梁园的高适时,又以读书本非易事,哪怕是他也要刻苦学习开解高适等等,可以说李白对于高适有着朋友之间颇为真实的体贴和关切,甚至于高适思索的对于吐蕃进犯的破局之道,也是从李白和其相扑的虚实之道中悟得,方得转败为胜,功成身退的;而高适也对李白报以了同等的重视和尊重,即便高适慢慢意识到他和李白最根本的价值观上存在冲突,但是高适将李白仍旧视为最好的朋友,李白有求于他,他都愿意接纳和帮助,与李白相遇相知,他也报以十分的热情去相待,哪怕是最后因为李白缺乏政治敏感投入了反王李璘的幕府被高适剿除,高适囿于二者交情担心为人利用故而私下委托郭子仪从中斡旋使得犯有谋逆之罪的李白免于一死,也足见高适对于挚友的一片热忱。

四是通过程元振和高适的对话引出的回忆,不时又以二人言谈来体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迁。广德元年为唐代宗年号,此时的高适已然是白发苍苍的老将,程元振为代宗亲信宦官,片中露脸的盛唐那一众诗人几乎都见证过盛唐的无限繁华和安史之乱的一片狼藉,明面上是太监持节以慑外将解救长安之危,实则高适自有良策,虚虚实实之间早已将局势牢牢把控,足见高适已成长为老成持重,阅尽沧桑的一方统领,从年青时眼神中的迷茫失意,逐渐变成了老年时的深沉坚毅,高适这只大鹏终究得展双翼,展翅翱翔,他比李白要幸运,总算是挣脱了世俗的束缚,成为唐代诗人功名最盛者。

最后,高适身边的那个书童很有意思,个人理解是,片中未介绍的杜甫的人生经历和高适其实是颇为相合的,但片中仅介绍了年少和中年杜甫的一些片段,未能做出相对全面的概括,然而这个书童的形象,却颇有杜甫忧国忧民、对高适关怀备至的影子,可以说书童正是杜甫的另一个具化形象,陪着高适功成身退以后,回归到平淡本真的游荡山水田园之中的生活,杜甫多蒙高适、严武接济照拂,想来以此片主题,也应有自己的一份坚持和收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有理想,就去坚持,一朝乘风而起,便要奋力直冲云霄。如此,方得以俯视自身的高度,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信念的人,一定会成功。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