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被《芭比》破防了啊?

[复制链接]
lifesinger 发表于 2023-8-3 11:22: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不管我打开什么社交软件,都看到大家在为电影《芭比》吵架,角度五花八门。

起初是为排片吵。

《芭比》上映首日,排片率只有2.4%。

和暑期档其他剧比起来不值一提。



网友忍不住发问,怎么国外口碑爆棚的电影到了国内,可怜得连排片都拿不到?



比较阴谋论的说法是
——这是中国院线故意打压的结果。



至于为什么打压,又衍生出不同的解释。

有人遇事不决骂资本,痛斥资本不想让国内观众看到好片子。因为好东西看多了,观众就不好骗了,那谁还愿意为国产烂片买单呢?



有人讽刺这片子选的时机不好。赶上暑假这个变相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注定拿不到排片。



有的表示看了这电影,中国女生就不好控制了,所以不可能给排片。




恐怕都有些过度解读。

要知道,电影院的本质是商业机构,最根源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院线排片的原则也是尽最大可能把利益扩大,以便赚到更多的钱。


人家真的会放着好好的钱不赚,光凭个人的喜好去刻意去打压一部电影吗?就算真有,也只会是个别情况,不太可能形成规模。

《芭比》拿到的排片少,只能说明院线原本不看好这片子,觉得它赚不到钱。

为什么不看好?
有两个很直观的原因。

一是,《芭比》在上映之前几乎没有在国内做过任何宣发,更别提什么针对性物料了。

他们去韩国跑过路演,把伦敦眼变成芭比粉,还在其它国家投放了大量的户外广告。







媒体估算华纳为《芭比》投入的宣发费用为1.5亿美元,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的制作预算。



但这一切都和国内市场无关。

没有物料,没有点映,没有路演,连电影院贴片都没见过几次。



毫无宣传,院线凭什么给排片呢?

难不成要院线经理们全靠着一腔孤勇,去相信一部凭空冒出来的电影能大卖特卖吗?

二是,国外电影在国内爆冷太多次了。

影史票房第三的《阿凡达2》,上映那天给了80%的排片,密钥一直延期到春节档,还是只有16亿票房,完全不及预期的30亿。

今年全球票房冠军《马里奥大电影》,在国内的票房只有1.7亿票房。

曾经备受追捧的各种迪士尼、皮克斯、漫威之类的,上映初期都给足排片,结果也不理想。

《小美人鱼》,2600万。
《疯狂元素城》,1.13亿。
《蜘蛛侠纵横宇宙》,3.56亿。
《蚁人3》,2.7亿。
《闪电侠》,1.8亿。
《夺宝奇兵》,2300万。
《碟中谍7》,3亿。



这些宣传声势浩大的电影尚且如此,院线又如何会相信一部毫无宣传的电影能有水花呢?

院线不信任,那自然拿不到排片。毕竟人家也不是做慈善的,一切都是为了赚钱啊。

到了现在,因为上座率可观,《芭比》的排片已经慢慢涨到了10%,走势良好。



而被诟病的《超能一家人》刚好相反,因为上座率差,排片降了很多。



这不正好说明,院线排片是利益导向的吗?

没有哪家电影院会跟钱过不去,绝大多数时候,谁能给电影院赚钱,影院就会排什么电影。

只要真的有很多观众想看,排片肯定会涨。


排片问题只是引线,更激烈的“破防”在后面。

有博主早早放话,说如果国内顺直男看了这电影,会从头到尾破大防。




没过几天,一串低星评分好像佐证了这点。

“女性主义邪教”
“女人的地位必须低于男人”
“妹子们笑个不停,我尴尬得要死”









有人讲自己看的场次,有男的半途离场。





全程冷笑。



有男性观众现场表演电影情节。

直接场内外联动了。




影评人里,也有不少骂芭比匪夷所思的。



最后有人呼吁兄弟们一起动用投诉大法,希望直接把电影干到下架。




不止是国内,据说国外破防的男的更多。

韩国男人专门给电影打一星。



而美国男人花了43分钟吐槽《芭比》,说它是一部垃圾;还吐槽女主长相平庸。



评论员愤怒地火烧芭比娃娃,进行抵制。



还有人借助上帝的名义阻止芭比。



然而,这些人越是破防,芭比的支持者越觉得电影是名副其实的神作。




把那些场外故事看作隐藏彩蛋。



大家也知道,现在互联网上,男女议题本来就非常敏感,一点点火星就会噼里啪啦爆炸。

现在这些言论更是直接开水上浇滚油。

就这样,一种莫名的共识出现了,说《芭比》就是女性之光,女性必看,不看就开除女籍。



而那些看完觉得不好看的,要么是没品味,要么是心理男人,不能和女性共情。



其实我们办公室有男同事去看过了,看完觉得还不错,但他恐怕不敢上网这么说。



也有人认为,男性对《芭比》的评价可以作为择偶标准,四星以下就不用考虑了。





结果是《芭比》完全脱离了电影本身,成为了某种意向符号,用于给人打标签。



很难不怀疑这些吵架也是种营销手段,故意挑起话题引发讨论让大家都来关注。

在网上评论别人也是件很累的事情。上网冲浪的人很多,默默看消息不发言的是大多数,没那么多闲人天天在网上和人大战三百回合。

但是有利益的话,就可以。

因为没有正经宣传,这片子在国内原本没啥关注度的,现在和性别议题关联上,我顿时产生了一种全世界都被芭比包围了的错觉。

怎么不算是赢家呢?


有营销也正常,现在干嘛不得搞点营销呢。但分寸拿捏不好,就容易让人逆反。

我现在看到不少人说不想看了。

觉得自己去不去看电影都要上升到“不支持女性主义”这种高度,和道德绑架有什么区别。





之前网上有张疯转的芭比台词,也让一些人感到太刻意了,很说教——这些道理我还不知道吗,非得花了钱还被指指点点?



而且大家看电影不是来上课的,就是图个轻松,现在搞得好像有什么kpi一样,压力太大。

也有人说,会因为这些不去看的人本来就不是这部电影的受众,给自己找理由很可笑。




可那些因此去看的人,也有些觉得被诈骗了:“明明这电影很温和,有什么可破防的。”



完全不符合原有的预期。

言下之意大概是没有碰到女性主义的真正痛点,不够激烈,不够直击人心。





一位女性朋友跟我抱怨,这片子有点挂羊头卖狗肉的意思,“更像是喜剧片”,“不能因为电影匹配了我的价值观,就说它是好电影。”

抛开电影想要传达的价值观不提,还有人觉得它作为电影本身的完全度并不高。

如果一部电影连故事都讲不好,那又谈何其它?好比漏底的水杯,夸奖造型毫无意义。



可惜这样的言论也会被追着骂,或扣帽子。







部分支持者认为,就凭电影这么敢讽刺都值得一看,大家过于挑剔就是吹毛求疵。



是“对女性创作者太过严苛。”



我以前就说过,喜欢或者不喜欢都是非常个人的感受,没必要强加给别人,让所有人认同。

喜欢一部电影,不代表电影是完美的;
一部有缺陷的,或者说不完全尽如人意的电影,也不代表它是不值得被喜欢的。

你喜欢的电影别人不喜欢,很正常。
你不喜欢的电影别人喜欢,也情有可原。

不要觉得所有和自己意见不一的人都是敌人,或水军,人家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吗?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更何况一部电影。


紧接着,又有人把矛头指向芭比娃娃本身。

有人说,芭比不就是女性刻板印象的典型吗?

金发白肤长腿,大眼睛小嘴巴,身材完美,永远穿高跟鞋,热爱粉色,明明是物化女性啊!

除了给女性带来容貌焦虑还带来什么了吗?

怎么摇身一变成了争取女性权益的正面形象?





有人反对,当然就有人支持。

你说芭比是刻板印象,我说你对芭比的刻板印象才是刻板。

凭什么女性不能是芭比这样的呢?凭什么不能美,我就是美给自己看不行吗?怎么一美就被说媚男,一打扮就被批评服美役?

我就想这样,不可以吗?


明明女性身上的枷锁够多了,为什么还要往上面绑绳子,去让渡自己的空间呢?



支持者还找出芭比的不同形态来作证。

说她明明可以是everything,可以当律师、演员、科学家、医生,甚至去竞选过总统。



这两种观点没有对错,只是女性主义的不同形式。前者反抗传统社会里对女性的刻板定位,后者呼吁新时代女性的自由探索。

反而,当人们剑拔弩张地争论谁对谁错,迫不及待地想划出某种标准时,才是踩中了猎人的隐藏陷阱,把自己圈进了更小的围栏里。

而且现实是,不管赋予芭比这个IP多少新鲜的意义,它的本质依旧是生意。

既然是生意就涉及到利益。

以前芭比的形象是那样的,因为更受欢迎;而现在主流消费市场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自然也要迎合市场做出改变。

文娱产业本质上是被包装得更漂亮的消费主义。它或许有故事,有表达,有内涵,但这些内容从根本上都是为了让消费者买单而存在。



如今,女性主义正成为这样一款时尚单品。你得买单,否则就是不够进步,不够觉醒。

或许这种夹杂着目的性的女性主义不够纯粹,但换个角度——有总比没有好。



说回电影。

现在芭比的拍片是升了,票房反而在倒挂。周二拿到了9.8%的排片,票房只完成了8.5%;今天排片突破10%,票房占比9.6%。



对比海外爆火的票房,好像不够出彩。



有人不理解,明明是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就是没人看呢?那一定是受众不行吧。



结果又是熟悉的——吃饭、睡觉、反思。





但是看看隔壁一直被夸女性意识特别高涨的韩国,人家也不看啊,甚至票房还不如我们呢?



难不成这也是简中的错?



其实根本没有这么深层次的原因,很大可能是因为电影的受众真的只有这么多。

看过一个数据,说中国14亿人里,真正有观看美剧习惯的人大概只有两千万。

只不过是这些人特别活跃,经常会在网络上进行讨论,才会显得整个群体特别声势浩大。

这些人经常关注欧美圈,对那些好莱坞明星如数家珍,觉得凭借《芭比》、《奥本海默》这些电影的豪华卡司和超高话题度,应该直接拿到超高排片超高票房。



但更多的中国人,根本不知道玛格特罗比和高司令是谁,也没看过《爱乐之城》、《猛禽小队》。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假如你是个最普通的居民,从来没出过国,完全听不懂外语,也根本不认识外国明星,理解不了外国那些电影里发生的事情。

你是更想看《封神榜》,看李白念诗呢。还是会去看一部全是外国人不知道说啥的电影呢?

要知道,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人有护照,而真的去过国外的人还要远远小于这个数。




更何况芭比这个IP在国内没什么群众基础,很多人对芭比的印象就是漂亮的昂贵的塑料人偶,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原来还有衍生故事。

前几天看网友说芭比盛行那会,中国没几个人有钱买芭比玩,我们没有“芭比文化”。



结果评论区是这样的:

“我是90后,小时候芭比全套都买了,衣服鞋子马车都没落下。我朋友也都玩芭比。”

“我也是90后,小时候买了十几个芭比。这东西才两百多块钱一个,谁买不起啊。”

“谁玩不起芭比啊。”






2005年的时候,中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刚破1万,一个月也就900不到一点。

能拿出2000块钱给孩子买十个芭比娃娃的家庭,肯定是远远超出平均水平了。

但他们周围也都是同样生活水平的人,所以会以为全中国都差不多。


就像现在网络上,大家都在为芭比吵架,搞得好像所有人都看了芭比一样,甚至三刷四刷五刷了一样,但一看票房,刚刚破亿。



乍一看挺割裂的,但细想也正常。

时间长了越来越觉得,在网上高强度冲浪的人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各方面都不太重叠。

很多网上议论声特别大的事情,现实里可能根本没有人在讨论;被网友们疯狂吐槽的电视剧,在上星卫视照样有不错的收视率。

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自己的经历限制住,但真实的世界往往是由还未被看到的那些构成的。

那也是让“芭比”成为了“芭芭拉”的关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6 显示全部楼层
hyc1200 发表于 2023-8-3 11:23: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在知乎看到这个   “芭比这么优秀为什么国内没人跪舔?(忘了,大概意思吧)”  的提问,我都不知道这部戏。。。[好奇][好奇][好奇]
danssion 发表于 2023-8-3 11:24: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中你的圈套去看这部歌舞烂片[捂嘴],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
JCRen.net 发表于 2023-8-3 11:24: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
一江不理我 发表于 2023-8-3 11:25: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觉醒了?
yhc8325 发表于 2023-8-3 11:25: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一句写的太好了!
help 发表于 2023-8-3 11:26: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好多朋友去二刷了呢[小情绪]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