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芭比》中,肯(们)内讧打架,为什么打着打着又和好了?

[复制链接]
amo_xue 发表于 2023-8-3 11:24:34|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突然开始变歌舞片,然后和好了…看得我一头雾水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陈晓 发表于 2023-8-3 11:24:59|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类似于这种“打着打着就好了”的荒诞情节在《芭比》里到处都是。
比如说肯配芭比去现实世界修复脚底板问题的,可还没等找,肯就变成要回芭比世界建立男权了;
芭比本来是要找到“某个人”的,可找着找着又成去某个公司“面试”了;
一群芭比公司的人是要抓芭比回去的,可抓了一大顿没抓到,芭比自己回去了,还带着俩游客(设计师娘俩);带着游客重回故里本事寻根参观的,可转眼间又成跟一群男人抢夺统治权了……
大家发现了吗,所有这些转折(或者说转弯)没有什么过程(我指的是故事发展的过程以及人物心理演变的过程),转了就转了。这种没有理由的人性转折说好听了,我把它叫做“小孩子玩过家家”,但说直白了,就是剧本逻辑太松散,像综艺晚会。
回到肯们内讧打架为什么打着打着就好了这一问题上来。
故事来龙去脉其实很简单:先是肯回芭比世界夺了权,建立了导演所谓的“父权社会”,接着是芭比们试图反击,用计谋挑拨肯们产生矛盾进而发动内讧(内战)(这里不得不说,芭比们用的计谋更像小孩子过家家,竟是一首歌引发的小嫉妒);接下来是男方两拨人打着打着就好了,很简单,就是他们发现不对劲了,上当了,底盘被别人占领了。
同样,这个转变没有过程,或者说过程是一场闹剧加一场舞蹈解决了。
我们来用最简单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就是:两幼儿园小孩在一起玩过家家,玩着玩着俩就着谁当皇帝打起来了,打着打着俩人突然想起作业还没写完,突然就和好了……就这么简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hanhua999 发表于 2023-8-3 11:25:26|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男同胞们,你们小时候玩玩具难道不是用玩具组织群殴的吗?
ldf007 发表于 2023-8-3 11:26:03|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万不要带脑子去看这段歌舞——这句话是个褒义。


是的,我是说所有歌舞片都不要带着脑子去看,因为歌舞片本身是一种流动的乌托邦主义。而这段打着打着就和好的歌舞更加有趣。
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电影叙事理论去理解,人为什么在讲故事的途中突然就要唱歌跳舞,那就是非常让人匪夷所思。
毕竟只要一开始跳舞,就会打断叙事的正常进行,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表演空间,凌空抓取出来。
简弗埃在讨论音乐歌舞片的时候专门谈到这一点,他说这就是一种保守的自反性,歌舞篇本质上是突出了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视觉机器,它强调了奇观人工化,并且停留在幻觉的流动美学上。
而且,如果我们认为叙事本身是一种对于当前画面的转移,那么它其实是一种有创造性的行为,但是歌舞不推动叙事,那么它就不再会有创新和颠覆。
我们可以将其称作吸引力电影( cinema of attractions),更加接近的是什么呢?马戏团的表演歌舞剧和杂耍,不是一个故事片。



整个芭比电影一开始就是个歌舞片,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歌舞表演,直到夜晚同样也是闺蜜之夜。
由于芭比是哲学僵尸,没有办法从内生性的情感中进行表达,所以她们在借助一种外在的歌舞表演,尤其是歌词字幕和对话字幕交替出现的画面中生发出自己的情绪。
既然你不能体验出来,那就唱跳出来呗,将观众也拖入到这种欢快的舞蹈之中,而不是通过某种场景的情感引发移情。
这当然就是一种节日下的狂欢,而至于狂欢所展现的画面是什么呢?他们前后之间可以没有逻辑关联,只需要将一幅又一幅流行文化的画面叠加起来就行了。
就像经典芭比说出的第一段哲学黑话“,虽然我不认为事件之间有什么强加的因果逻辑联系”,但是……她举出了很多突然发生的奇怪事件…这时候歌舞停滞了,她们需要去解决事件了。
沙茨说电影的类型片其实只有两种,一种叫做秩序类型,另一种叫融合类型,其中歌舞片就是融合类型的典范。
歌舞片中的角色们之间的个人和社会的冲突是一种内化性的,很快就会被转化为情感语言,并且通过身体姿态表现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跳舞的感受,那就是一种融合仪式。
同样的,纯粹的好莱坞歌舞片是不能够发生真正的冲突,因为他们的冲突都在表演的过程中被解决了。


与此相反有一个例子就是西部片,即便没有冲突也给你硬造冲突,因为他们必须要树立一种雄性的符号,一种外在的暴力的符号。
前面说歌舞片是一种流行的乌托邦主义,因为乌托邦主义就是一场盛大的永不落幕的表演,而只要开始唱歌跳舞,我们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大团圆结局。
比如《疯狂动物城》最后,夏奇羊开始唱try everything,所有的动物跟着一起跳舞,仿佛之前发生的所有阴谋和曲折都不存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彩蛋就是在跳舞,最开始是两个人跳,最后全场的人放到一起跳。很多动画片的片尾曲,也是所有的角色在手舞足蹈,甚至片尾就是主角在唱歌。
歌舞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在大团圆结局中选择了一种最为机灵的逃避,因为它的叙事是非常断裂的。
歌舞本身也是一种用通俗流行娱乐的方式来抵抗叙事冲突,大部分的歌舞都拥有一种求偶式的表演,一种对于个人情感的热烈张扬。
歌舞片是电影中的电影,是梦中的梦。《芭比》更加深了这一层戏中戏的空间嵌套。
芭比乐园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它就是超真实。是一个可以被找到的乌托邦,但是需要一种既定的仪式前行,可以在地图上被画出来,却不能够真正的踏入,所以要通过动画性的背景替换的方式来抵达。
芭比本身又是玩偶,就是一个生活在极度简单的梦幻中的想象。用歌舞的方式来表达这种乌托邦幻境,是最妙不过了。


肯也是如此。
他们开始了一种类似于战争式的歌舞表演,他们没有武器,没有真的发生肢体上的冲突,他们只是在做一种对抗游戏,这种游戏就是一种极其娱乐的审美价值。
然后转向真正的粉红泡泡,他们不是和好,是gay化了。
特别有趣的一件事可以和大家聊一聊。
男性凝视之下的女性,是被观看的客体,是一种单一的存在物,不管她是否展开了雌竞。
女性凝视之下的男性,是交互的客体关系,是一种将情感暧昧化的表达, 是BL,是耽美。
是我在看芭比这部电影时的奇妙景象:当时整个影院上座率可能在60%左右,整场全是女性。除了我,或者说包括我。
当肯们从内讧开始变成播撒小星星之后,当画面突然一转变成了一种特别“腐”的观看之后,全场都发出了尖叫,一边看一边笑,是那种姨母般的银铃般的笑。
歌舞作为一种运动影像,替代了故事片作为时间影像的作用,一首舞曲结束之后,情感自然进行过度,而不需要再走心理层面的铺垫。
当然新型歌舞片表演,会呈现出一种后台歌舞片( backstage musical)的类型,也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有情节作为依据,不再是将叙事断裂,而是为了缝合叙事进行表演,这种割裂感就被消除了。
准确的说,当电影唱起bgm就是一个小型的歌舞表演,它是作为一种渲染观众的心理背景而出现的。
在这个意义上,电影中的角色不应该意识到有bgm的存在,他们应该形成一种呼应关系,而不是展示关系。
呼应关系,会形成画面结构上的相似。白人肯和亚裔肯就是在另一个悬浮的空间中进行歌唱,当音乐声一停,他们回到了芭比乐园,也回到了不是统一的,而是绚烂的着装。
展示关系,必须要依靠道具,才能将bgm敲进第四堵墙被角色发现。比如会谈吉他的肯,在当天夜晚的月色篝火上,所有的bgm都是从他们的乐器中出来的。
所以他们为什么打着打着,就和好了呢?因为这就是歌舞片的快乐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hf203 发表于 2023-8-3 11:26:08|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芭比世界没有武器,战败的肯不会被人家把脑袋砍下来。
zjok 发表于 2023-8-3 11:26:52|来自:福建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芭比》这部电影全程都是用荒诞形式去展示现实的光怪陆离,“高强度互联网冲浪”的味儿很足,因此许多戏都更可以放开了去理解。
肯们内讧的剧情前提,是芭比们全都从“父权制病毒”洗脑中清醒了过来,随后她们夺权的计策,是让肯们自相残杀。
我们常用“雌竞”一词去调笑女性之间“小格局”的竞争(多以负面意义出现),却忽略了男性之间的“雄竞”才是人类千百年来更广泛、更普通的常态,如果硬要深究的话,同样存在大量“无法解释、毫无意义”的比试和斗争。
再看看肯们在沙滩上的那场群架,其本质就是一场战争,只不过因为武器缺乏杀伤力,加上肯们不会流血、没有伤亡,才显得无害和可笑……


打着打着,又变成交战双方穿着得当开始比舞斗勇,你要是用自动替换成一群穿着清凉的辣妹们争奇斗艳就不难理解了——不过是把“男性凝视”换成了类似的“女性凝视”,看一群颜值身材都不错的爷们儿蹦蹦跳跳、舞出“自我”。
而这场战争的起因,仅仅是芭比们顺着教科书式的直男样板稍稍撩拨了一下,恐怕肯们连争风吃醋这一点都没真正意识到就打起来了,至于为什么要分成高司令和刘思慕两派去打,他们更加解释不清……
这场“内战”的起始都稀里糊涂无法说明,就别奇怪为什么又会稀里糊涂地结束了,本来就是从另一个层面上去扒“男权制”的底裤,我愿称之为荒诞不经+字字珠玑。
而类似这样荒谬、好玩的戏,在《芭比》里应该还有不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