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历史传承

[复制链接]
石磊 发表于 2023-11-1 19:27:3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序言:新四军成立之初,干部即来自五湖四海,期间历史传承纷繁复杂。本文试图尽可能简单清晰地描述这段期间新四军的体系变化,剥离部分无关大局的历史细节,只留下主干部分供各位朋友鉴评。
先借用一张图,让大家对成立之初的新四军体系有个初步的感觉。


1938年2月,新四军架构图
针对可能混淆的点,略作评论。

  • 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事变后,叶挺被捕,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牺牲,留下来的只有张云逸和邓子恢。
  • 张云逸和邓子恢此时地位实际上低于陈毅,因为陈毅是新四军中革军委副书记(项英任书记),而陈毅此时地位低于曾山(曾山虽在新四军未任职,但是是东南局副书记,项英任书记)。
  • 四个支队司令中,因陈毅为新四军中革军委副书记兼支队司令,其地位高于另外三位副司令。张云逸因同时任军参谋长,其实际地位也略优于张鼎丞和高敬亭。而高敬亭人马最多,三个团加一个手枪团,对新四军的安排有所不满,在矛盾激化后被新四军军部冤杀。如果高没有被冤杀,军衔是大将起步。
  • 三个副司令,粟裕和谭震林对于军迷来说是如雷贯耳,无需赘言。为何只有傅秋涛默默无闻?原因来自于皖南事变,傅秋涛率军突围后,接受一年政治审查并被降级使用。
1939年到皖南事变,发生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 张鼎丞远赴延安,陈毅代管二支队,并于同年底一、二支队机关合并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从此开始了陈粟十年搭档的历史时代,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其中,叶飞任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三支队划归一支队),王必成任第2纵队司令员,陶勇任第3纵队司令员,叶王陶正式合体。江南指挥部也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一师的主体
  • 高敬亭被冤杀,三支队由新四军军部直接负责,四支队主体部分由张云逸(徐海东)负责,分出的八团及地方军队组成五支队,由罗炳辉负责。四支队、五支队(这俩也就是高敬亭的老四支队)也是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二师的主体。
  • 为配合新四军北上开拓革命根据地,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配合,并在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一部与地方军队共创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
  • 1939年1月,李先念率新四军独立游击大队南下豫鄂边区,沿途会合各地抗日武装,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此支队在皖南事变后成为新四军第五师
  • 1940年7月,江南指挥部渡江北上,改称苏北指挥部。谭震林组织留守部队、地方武装等成立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此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第六师的基础
  • 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突围成功的部队组建了新四军第七师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借用一张图来看一下1941年2月,新四军的编制情况。



针对上图,几点评论:

  • 皖南事变后,陈毅任新四军军长,傅秋涛受审查后降级任用。故与原新四军四个支队渊源很深的一、二、六、七师由原四个支队的司令、副司令张云逸、张鼎丞、粟裕、谭震林任师长,也是顺理成章。
  • 张云逸同时任新四军副军长、代军长,实际地位高于其他师长。
  • 张云逸和张鼎丞后续分别由罗炳辉和谭希林接任;彭雪枫去世后由张爱萍接任。
  • 1955年授衔,新四军按成立之初的职位来看,师长是大将级,副师长是上将级(叶飞、张爱萍、韦国清、刘震),旅长是中将级,只有谭希林这个后期师长是中将,很意外,不知道谁了解其中缘由?
如果您觉得这个过程依旧有些复杂,我们用一个简单而不很准确的方式表述为:

  • 新四军一支队、二支队及三支队的叶飞团的主体改编为新四军一师,部分则参与创建了六师。鉴于抗日战争后期,六师交由一师师长粟裕领导,则可看做一、二支队及三支队叶飞团重归一体。
  • 新四军三支队在皖南事变中损失惨重,与新四军第七师渊源很深。
  • 新四军四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师。
  • 新四军第三、四、五师与最初成立时的四个支队渊源不深。
网上这个图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



抗战结束后,黄克诚率三师远赴东北,加入第四野战军;李先念中原突围,五师大部加入中原野战军。新四军其余五个师均在华东野战军,为解放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
全部回复20 显示全部楼层
吴大公子 发表于 2023-11-1 19:28: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历史资料应尽可能准确。更正一下,根据公开史料记载,皖南事变发生之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并非文中所述职务新四军军长。
abc12 发表于 2023-11-1 19:28: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您点赞[赞]
单行道 发表于 2023-11-1 19:28: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华野12纵的前身也就是谢祥军的华中10纵、华中军区5分区,来源是什么?
jiepai9 发表于 2023-11-1 19:28: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北地方武装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下辖第八十二、八十四、八十六、八十七、八十九团。
chqq5281 发表于 2023-11-1 19:29:3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谭希林黄埔五期,党内资格老,老秋收,吃亏在中央苏区就被当毛派整过,结果红军时期后半段在干部团当工兵教员。这段一耽搁,后面就难免落后。解放战争打响后又因为山野和新四军的矛盾,从7师的位置上被调整下来,又一次和新四军—华野主力系统擦肩而过,不过这种老井冈到评衔的时候,占便宜不至于,吃亏还是不大可能的
轻雨风飘 发表于 2023-11-1 19:29: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好奇的是,1946年11月后,山东野战军第七师被划归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和第七师。按理说,他应该是华中第七师师长,结果成了成钧,不知道他去哪儿了。直接去了豫苏皖军区?
哎!啥都不会 发表于 2023-11-1 19:29: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华野插手豫皖苏是47年10月了,当时抽出3纵7师师部,四纵11师33团,8纵24师师部和71团,你看这部队就知道,谭希林这个豫皖苏第一副司令只怕就是个摆设了,从46年10月新7纵建立,已经过去一年,这一年谭师长也得有地方打饭才行,大约是在胶东军区和和尚林浩他们搭班子的时候居多,特别是和尚林浩带着胶东主力外出时,后来就直接代了胶东军区司令,第四个胶东纵队32军军长,和尚被华野送回来当山东军区司令后又是顺理成章的成了第一副司令。
lews397715 发表于 2023-11-1 19:29: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豫皖苏在华野出击外线前是晋冀鲁豫山头的杨苏小山头,一直到晋冀鲁豫主力跃进大别山,华野出击豫皖苏后才接过这一摊,才有从主力中划出两个师师部和两个团来组织地方部队的事情,这之前华野不可能派个孤零零的前师长跨大区来当军区第一副手,网上有说谭希林46年12月即上任豫皖苏第一副司令当是错误,他应是和粟大兼豫皖苏军区司令一起被任命的。否则以他的资历张国华当司令他当第一副那就是羞辱人了
phpstyle 发表于 2023-11-1 19:30: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是46年10月,老的山野7师被拆,20.21两个抗战后新编的新旅被拿走补充华中的1.6两师,11月,5旅和19旅为主合并为新的7师,老7师的主官谭希林曾希圣双双走人,换上了5旅主官成均赵启民。这还是和部队实力有关系啊,也和主官性格有关系,谭和曾都不是那种把部队看得很重的人,另一方面,7师在抗战中本来就是没有师部的,在重建7师很短的时间后,7师就处于实际上就是林维先的19旅,还分在长江两岸的局面。新四军军部对7师的任务,大约也就是把握好大江上的通道,保证人员和必要物资来往即可,师主官对下面部队的感情就比较[滑稽],换陈大来试试,想调他一个团比吃了他还难。
123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