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mam520 发表于 2023-10-31 23:20: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hr/>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已做好迎接航天员回家的各项准备。央视新闻开启特别节目,邀请专家与主持人一起为你解读关于航天员返回的知识点,同时总台前方多路记者实时介绍搜救回收各分队的最新情况。关注直播,一起欢迎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回家。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Rcpchina 发表于 2023-10-31 23:21:2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08:11,搭载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09:10,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先后完成出舱,并被护送登上医监医保医疗车。






从“神十三”载人飞行任务开始,回收着陆系统地面搜救分队配备了专用新型医监医保医疗车(以下简称医监医保车),这是航天员的专属“房车”,用于航天员返回着陆场后的保障工作,按1人1车配置。该车配套完善,拥有卫生和漱洗设施,车内面积达到12平方米,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更宽阔更舒适更个性化的服务保障。






在航天员进入医监医保车后,工作人员会为航天员提供四个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对航天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进行体液补充,喝水,按摩放松;进行能量补充,食用着陆场所在地特色美食羊肉泡馍等;脱去舱内航天服,更换便衣,整个过程将持续40∼60分钟。医监医保车可以为航天员转入“后恢复”阶段提供很好的保障条件。






在结束医监医保车的休息停留后,“神十六”乘组将搭乘直升机前往附近的机场,而后搭乘航天员专机返回北京,随即转入为期3∼6个月的返回后恢复阶段。在完成后恢复阶段的工作后,3名航天员将能转入正常的训练当中,为下一次飞行任务接续奋斗。

作者:大白高国
魍魉 发表于 2023-10-31 23:21: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次返回,我看的时候有点紧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直播,我发一张截图:


测控区光学组返回的影像显示,降落伞打开后,疑似有一个孔洞。一般降落伞顶上确实有一个洞,被称为“孔口”,孔口的目的是让空气高速流出,调整气流,让降落伞减少摆动,帮助降落伞摆正姿态不偏斜。但是视频上这个洞位于侧面,并且似乎并不是对称设计,以前也没有注意到过这样的设计,不过好在最终的结果是7分钟后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
为了排除是视频质量不佳造成的误认,我又截了一张在着陆时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照片。


从这张照片的降落伞的同一位置能看到一样的孔洞,排除了误认的可能。
之前神舟15号的降落伞也没有这样的孔洞:



神舟15号的降落伞

其实在降落伞侧面开洞并不是没有,只不过通常是要对称的,否则会有旋转和偏移。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降落伞[1],神舟16的降落伞似乎并没有其它的与之对称的孔洞,还好从现场视频来看,降落伞并没有发生Z轴的特别明显旋转和偏移,说明这个孔洞并没有造成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神舟的降落伞并不是一块整布,而是由1900多块耐400℃高温的小布由五院508所一块一块拼成的,布与布之间留有缝隙,缝隙四边都有加强型编织带沿经纬缝牢,以抵抗剧烈的撕扯力。
退一万步来说,万一主伞失效,还有备份伞,比如返回舱从6公里向5公里下降时的用时少于预定时间,系统就会判主伞工作异常,自动启动备份伞,保证航天员的安全。
之后我会看有什么新消息再更新。
再说一下意义吧。早上我在知乎的想法中发成功着陆的照片时,有评论说印象还停留在神州15号载人飞船,现在不知不觉神舟16号也已经都返回了。中国航天真是日新月异。那神舟16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神舟16号的航天员是首批执行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载人飞行任务的乘组,3名航天员在轨共驻留了154天,出舱活动1次,并配合完成了空间站多次货物出舱任务。神舟16号的意义就是为中国空间站“任务常态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现在中国空间站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各项科研研究也在按部就班的开展,以前是投入阶段,接下来就是产出阶段,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新技术被研发出来,并早日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


有新消息会持续更新。
leadall 发表于 2023-10-31 23:22: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航天器返回地面也是个非常精细的技术,现在已经返回了,我们从刚与空间站分离的时候讲起,航天器脱离轨道时最重要的是飞行姿态和速度调整,脱离轨道时的速度叫再入速度,其与地平线所形成的俯角叫再入角,这是基本条件,一般的载人航天器其再入角小于3度,因为这考虑到人体的10倍重力加速度的耐受极限,但这也会导致从几百公里如此高的距离降下来,速度太慢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安全最重要。对于其它航天器,再入角在3-7度,如果再入角过大的话,降落时大气密度变化很快,再入速度就很大,与大气摩擦生热就很剧烈,很不安全。
所以脱离后的最先一步肯定是对其姿态、飞行方向作调整,这一般通过推力器来实现,其启动的时间、方向、推力的大小与作用时间都会影响到再入速度和再入角,这是个非常精细的活。


然后就是进入大气层了,最最主要的就是面临极端的高温,因此做了一系列准备像温度传感器、隔热罩、风冷回路、电加热控温等,随着高度的下降,地球引力的影响也会变大速度在此会变得更快,航天器前的空气会被压缩,空气密度越来越大,返回舱与空气剧烈摩擦,使其底部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返回舱周围被火焰所包围,舱内会出现震动噪声过载的现象,其速度在7.9公里/秒,温度在1500摄氏度,而高层大气其速度约为1公里/秒,温度在300摄氏度,这期间变大了很多很多。
为了使航天器保持平衡并且承受巨大的温度变化,我们可以发现其下面是钝形的平面,压缩空气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于这个面,这回起到很好的隔绝作用。而且整个航天器会像不倒翁一样,下重上轻,下大上小,热量和气流会集中前端。在隔热方面还会用烧蚀材料技术和隔热瓦技术。烧蚀材料技术就是在隔热层涂上烧蚀材料,这种材料有很强的绝热性,我们看到返回后航天器呈现黄色一般就是它的颜色。还有就是隔热瓦技术,这是贴在航天器上的,保护航天器下降过程不受挤压而变形。



神舟十六号返回舱着陆

下降过程中还有通讯也很重要,不管是卫星还是雷达都会持续检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4-6分钟的“黑障区”,这个我在以前写过:
当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后,与大气层中的空气产生剧烈磨擦,航天器周围的空气温度急剧升高(一般在2700℃以上),致使航天器周围的空气产生电离,同时,航天器本身的防热材料也在高温下烧灼电离,航天器周围的电子浓度大幅度上升,形成了包围在航天器周边一定厚度的等离子体,通常称为“等离子鞘套”。
此“鞘套”严重衰减无线电波,使航天器与地面无线电信号联系中断,造成地面测控通信系统跟踪的“目标”暂时丢失。
现在我们跟踪飞船返回主要靠两部雷达,两部雷达主要用于完成各类返回器的跟踪测量任务,一部测量雷达的核心任务是承担返回器在黑障区内的跟踪测量——LD-2/CCX;另一部测量雷达的核心任务是进行返回器在开伞至落地过程的跟踪测量


回收任务前,保障队员通过仔细分析引导数据,与用户进行充分沟通,并配合用户针对返回任务中黑障区的跟踪测量做好充分的预案,着重针对黑障区内返回器对雷达存在隐身现象做好充分准备,为返回器回家之途保驾护航。
另一部雷达是回收任务最末端的跟踪测量雷达,它从返回器开伞后开始对目标进行测量。返回器进入返回轨道末端,利用着陆系统或滑翔飞行使返回舱软着陆的航行轨道,称为着陆段。
在此阶段,降落伞对返回器的着陆安全有重要作用,但降落伞受风的影响比较大,这一阶段一般雷达无法精确测量,而光学设备受天气、光线影响,无法开展全天时全天候的探测。
该雷达通过无源定位体制实现对返回器从开伞后至落地阶段的高精度定位,全天时全天候工作且无人值守,为落点预报和返回器搜救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站好回收任务的最后一班岗。
接下来就是开伞,这也要控制好时间,如果开得太晚速度减不下来,打得太早空气稀薄起不到减速作用,还会磨损降落伞,它有好几种伞:引导伞、减速伞、主伞。先后打开,最后由主伞控制速度和姿态。






最后就是着陆啦,我们就能看到航天员出舱了!
mahuman 发表于 2023-10-31 23:22: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险,主降落伞撕裂,有些部门要吃龟苓膏了


降落伞顶上的圆洞是为了开伞时缓冲、开伞后减轻紊流提高稳定性,而旁边这个破洞绝对不是设计而为之。备伞打开需要一定的高度和速度,这个阶段主降落伞失效就麻烦大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神十七上面的降落伞,如果是同一个批次的话,那也很棘手 。
再补充一下措施吧。先组织专家对问题诱因研判,如果只是意外、偶然、问题不大,那神17就正常返回。如果是同批次质量问题,那神17乘组就得等神18飞船发射之后,乘坐神18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神17空载返回。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