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怎么看待新浪微博迎来第二春?

[复制链接]
zxs1394 发表于 2023-10-30 13:42:5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之前的模仿阶段,出现了一大批XX微博,结果活下来的只剩新浪一家,而且十分不被看好,如今,却蒸蒸日上,身边的很多朋友也开始玩了,仿佛微博是个小众聊天应用似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尿床 发表于 2023-10-30 13:43: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高票答案已经说的挺好了,跟微信的关系不小。我来个通俗版。
简言之:跟你的朋友圈越来越没劲有点关系

标榜熟人社交的朋友圈里晒孩子炫富微商刚开始看挺新奇,毕竟满足偷窥欲。时间长了发现并不能代替微博这种单项关注的产品获取阅读内容的功能。用户回归了。
顺带一提,朋友圈其实干了当年人人网想干没干成的事情。
当然一定还有新增用户的原因,没怎么分析,暂且不表吧
qqwu 发表于 2023-10-30 13:43:2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吹不黑,新浪今年发展这么好,真的要好好感谢娱乐圈,还有你们的“爆”字。最后放张图


cnesprit 发表于 2023-10-30 13:44:0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微博,从财报上看微博的活跃用户数和商业收益都在稳步增长,走出了2013年的低谷,又重新成为了行业焦点。在互联网的历史上,经历高峰和低谷后又重回巅峰的故事并不多。这个现象级的产品,确实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上一波微博浪潮下的产品相比,如今的微博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级社区。一些用户选择离开,也有新的用户加入其中。微博的第二春会是昙花一现还是持续繁荣,我们结合用户调研来看一下。

主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看:
一、现在的微博什么样?产品以及和其他社交媒体对比。
二、现在的微博用户什么样?哪些用户流失了,哪些用户新来?
三、最后整体评价一下微博的价值,看看微博的繁荣是否可持续

一、现在的微博什么样?
除了财报中公布的DAU和MAU,结合QuestMobile的监测数据和其他社交媒体比较看下用户粘性。从月均人均单日使用时长来看,微博用户在2016年7月人均每天使用微博26.2分钟,相比2015年使用时长略有提高。微博的用户粘性,和微信和QQ相差较远,与个性化资讯应用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也有差距。除了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被直播类应用映客短暂超越之外,微博粘性均高于花椒和映客。



有意思的是,和上表中列出的其他应用相比,微博和知乎的月均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几乎保持着非常一致的协同。也许是由于在微博上容易形成全民热点和话题,而这些热点和话题也更容易成为问答社区知乎中提问的问题和讨论的素材,这一纽带可能间接地影响了知乎用户的活跃度。


从产品的角度看,微博在经历了多次改版后,在引流方面做得更加激进。不少微博用户遇到过“强行加关注某个帐号”的情况。那么这项新增功能的实际效果如何呢?


调研显示仅有12.3%的用户会以好奇心态点开被加关注的帐号,这部分用户中会有一部分继续关注,是成功引流的群体。而其他大部分用户的态度是反感:表示可能因此不再用微博的用户占14.5%,是潜在的流失客户。七成多用户会取消强制关注的对象。

总体来看,用户对于强制加关注的态度是反感远大于乐意,但用户忍受性依然很高。这里存在一个商业和产品上的博弈。会导致离开的用户(14.5%)与形成商业效果的用户(12.3%)接近,这可能是短期决策的一个支撑点。但长期看,若不能改善产品体验,处于忍受状态的用户,会有进一步流失的可能。

二、现在的微博用户什么样?
在微博的这波增长中,我们发现微博的忠实用户和新增用户中女性和90后/00后用户占比更高。而月收入超过8000元的高知男性在流失用户中占比很高,这部分群体一般对于内容的价值和产品的体验往往存在更高诉求。精力转移到其他社交媒体是用户离开微博的首要原因,占43.7%。其次有多项可归于内容和产品体验的失望,如缺少有价值内容(37.1%)、过多广告(31.6%)和功能太多太杂(22.5%)等。

微信对于微博是否有一定的替代性?从微信微博双用户的角度看,微信胜在总量,而微博的媒体属性占优。


对于这部分用户,在微信上花费更多时间者比用微博时间更长者多15%。用微信时长更多者主要将注意力分配在聊天和朋友圈两项熟人社交功能中。41.3%的人在看微博上花费最多时间,在看微信公众号上花费时间最多者仅占8.5%。泛资讯的获取方面,微博占据了明显优势。


短视频真的很火吗?现有用户认为图文和短视频是最吸睛的内容形式。



如今的微博内容形式多样。如果之前曾经有人将微博类比Twitter的话,那么现在的它更像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短视频的潜力逐渐显现,偏娱乐化的动图也很受欢迎。直播或许并不最吸睛,而且并不位于一级入口,但若按照10.4%的吸引力再考虑微博的用户基数和使用时长,仍可为直播带来不错的引流效果。

三、结合用户行为看微博价值



1、微博的媒体价值非常显著。从内容供给者的角度,微博的媒体价值在于它已经成为了各类资讯发布的常规渠道


这之中有严肃新闻,有娱乐八卦,还有在各个细分垂直领域深耕的自媒体。这些大号垄断了大部分的流量,但是这并不会妨碍一些普通用户在微博发声和引起舆论关注。这种情况多见于一些容易引发社会关注的民生类问题。以女孩和颐酒店事件为例,微博在这件事中扮演热点事件的发酵地的角色,后续的微博公关也使得事件在微博的关注持续时间更长。


从用户——内容获取者的角度,63.1%的用户在微博上关注名人明星帐号,这也是微博相对其他社交媒体最不可替代的地方——用户离名人明星空前地“近”。其次是生活兴趣和新闻媒体,这意味着用户在微博上获取兴趣类资讯的需求度超过了时效性的新闻。

2、微博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微博带动的消费,包括付费服务、广告效果和内容变现等方面。


31.2%的微博用户有过和微博有关的消费行为。微博支付的整体渗透率约为9%,购买微博推荐商品和打赏文章在微博消费行为中排名靠前。

另外,我们也调研了微博红包对消费的带动作用。在有过“抢微博红包”行为的调查者中,进一步构成了微博其他支付和消费的比例约为38.6%,比微博消费的整体渗透率高7.4%。微博红包不如微信红包离消费更近,它的效果更多体现在营销上。

3、微博的社交价值和媒体价值相比更弱,但是内容的传播和互动是以兴趣类似群体以及和名人明星之间的弱连接为基础。结合前面的调研结果,用户关注熟人账户者约三成。和微信相比,微博更偏重陌生人间的弱连接社交——基于兴趣资讯的互动社交。

所以如何看待微博第二春?我们最后来简单总结下微博的风险和机会。

风险:

1、高端用户的流失:从用户调研来看,微博新增用户以女性和90后居多,粘性也更高。而男性高知群体的流失是微博的风险。

2、商业化与用户体验的失衡:过于激进的引流,如强行加关注等行为,会损害用户体验从而导致用户流失。也许会有一部分用户容忍和习惯,但是失望和不适会加速用户体验的下降。微博应尽快在商业化和用户体验之间做新一轮的权衡。

3、可替代性:尽管有64.9%的用户将微博视为获取新闻资讯的首选/第二渠道,但仍有36%的用户认为微博是“偶尔想起的消遣,可有可无”。个性化资讯推荐应用崛起使个性化兴趣资讯不再稀缺,微博的内容是否可以在内容竞争时代留住用户,是一个潜在风险。

机会:

1、用户深度参与的舆论场:对于内容供给者和获取者而言,微博的媒体价值都很高。地方和机构可以通过微博以更接地气的形式征集民意,各地用户也可以通过微博来“报道”身边的事和参与公益活动,由此带来衍生的社会价值。

2、付费阅读:长文章比纯文字微博的吸引力略高,部分用户已有打赏行为,可以进一步鼓励优质内容生产和引导内容付费。

3、短视频和直播的内容布局:把握短视频和直播的红利增加用户粘性,然后通过构建优质内容IP沉淀用户和产生新的盈利机会。

4、广告营收仍有提升空间:内容形式的丰富也意味着广告形式的多样。原生广告、明星推荐、个性化推荐或可成为用户更乐意接收的营销方式。

更详细的调研结果可以看我们的微博价值报告2016微博用户研究:新欢、旧爱、核心价值与迫切之疾

关于调研数据的说明:我们在线调研了8373名智能手机用户,数据按照CNNIC发布的中国网民特征进行了随机抽样和分层处理。
chqq5281 发表于 2023-10-30 13:44:1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实话说,微博正处在一个不错的发展阶段——用户活跃度不错,收入不错,股价不错。这个确实有点出乎不少人的意料之外,难道大家不是早已经放弃微博投靠微信了吗?

先看数据。2014年4月17日,微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其后将近两年的时间内,股价最高到达23.8美元,总体表现并不亮眼。但是今年2月份开始,微博股价一路上扬,现在已经达到历史最高43.56美元。




与股价相对应的是微博漂亮的财报成绩。2016年前两个季度净营收分别为1.193亿美元和1.469亿美元,按照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计算,净利润分别为1640万美元和3550万美元,增长率分别为491%和225%。

更重要的是,来自阿里巴巴的收入占比已经不足十分之一,收入的贡献主要来自广告和营销收入,基本上为去年同期的两倍,这说明,微博自身已经有良好的造血能力。

从用户数来看,自上市以来,微博月活跃用户数(MAU)连续9个季度维持30%以上的增长率。




如果说微博经历过“冬天”,那应该是2013年。这一年微信的朋友圈流行开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将最新鲜发生的事情发在朋友圈而不是微博。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调查报告数据佐证了这一情况。2013年底,中国微博用户同比减少了2783万人,较2012年底下降了9%。这是2009年以来中国微博用户总量首次绝对减少。这一年,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2014年和2015年,这一数字分别为38.4%和30.6%。

不过这一状况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CNNIC不久前发布的第38次调查报告显示,微博用户数在过去的一年内持续回升,截至2016年6月,微博用户规模为2.42亿,使用率为34%。与去年同期相比,微博用户数增长18.6%,在网民中的渗透率增长了3.4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有这样几方面:

首先是向兴趣社交网络转型,早期的时政话题、社会信息内容逐渐让位与明星、娱乐、文化等内容,曾经左右微博的“大V”也逐渐让位与更多垂直领域的“中小V”。你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每当有热点事件时,微博上很快会出现相应话题,以及当事人的发声,这种单向的、开放式的传播方式是微信无法做到的。

其次是抓住了视频和直播的浪潮。2016年第二季度,微博视频播放量比上季度增长235%,直播场次超过1000万,比上季度提升116倍。以文字、图片、视频以及直播的形式,微博为网红们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创造内容、吸引关注、商业变现,作所谓的网红经济就运作了起来。

还有,微博有意的下沉策略使得其活跃用户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虽然身在一线城市的你觉得使用微博越来越少了,但是对二三四线城市的网民来说,微博仍然是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第三方公司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微博MAU增长最快的是二线城市,其次分别是三线、一线和四线城市。

没错,看起来微博确实进入了“第二春”。华尔街也对微博表示看好,比如富瑞(Jefferies) 指出,到2020年,在线广告规模将占中国广告市场80%以上,而微博将是在这一领域最有优势的公司之一。预计在2016-2017财年,微博的用户增长水平能保持20%以上。
qqwu 发表于 2023-10-30 13:44: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博刚火起来的时候,大半个中国都炸开锅了:从来没有这样一种事物,如此对这个满腹牢骚又懒于抒发的民族的胃口。
起初微博里头是没有意见领袖这样的概念的。意见领袖,也是被广大媒体及伪媒体们嚼得稀烂的一个词儿。说白了也是过度包装的产物。杂志的做法是配一个配色考究的封面,摆一个特别深情的姿势,配上一句俗不可耐的话,一位光芒万丈的意见领袖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微博则是生产意见领袖的催化剂,因为放大了群众的盲目崇拜。
荒诞的一点是,影视明星比谁都和“意见领袖”挨得近。所以微博上的意见领袖,百分之六七十的成分是演员。
微博对普通用户的作用则宽泛得多:伤春悲秋,秘密调情,放肆骂战。这三者恰是人性里隐匿最深的丑陋基因。
现在人们喜欢微博的原因很尴尬了:因为没人玩儿。确切地说,是仍然驻守在微博的人,都是除了吃喝玩乐以外仍有梦可做的人。朋友圈负责欺骗眼球,微信负责轰炸休息时间,到微博这儿了,就只剩收拾生活里的边角料了。可其实边角料往往才是精华。
拇指扫过朋友圈,十条状态里,五条在表演花式肤浅,三条关于遥不可及的人生,两条苦苦求关注。这样的内容,奉献了一道丰盛的无聊宴席。
人的身上总是同时存在两种品质:表现欲和私密感。表现欲要是占了上风,微信里就会分外热闹。私密感则是微博里的常客,演变成多种形式,在140字的舞台上奋力表演。不幸的是,这是一个表现欲泄洪的时代,这是一个私密感干涸的时代。
在微博上,最不罕见的是追捧和辱骂,最难得的是珍视与尊重。
我不是一个没在微博上跟人结过梁子的人。一次,因为调侃了王思聪几句,顿时招致某位定位在加拿大的粉丝的挑衅。基于她洋气的地理位置,我用英语回应了她的谩骂,她则用母语还击。我寻思是因为加拿大已被华人侵占,连英语都变成了第二语种。在举报她无果之后,我只好选择拉黑。
所以微博还是战场。
然而,在和平年代,它仍幸存的原因倒也显而易见。比如,妙语连珠的人愈发稀有,而微博是他们发光发热的大本营。洞悉到“人人内心都有一片矫情的海洋”这一点,你就能吸引不少善男信女。
还有社交网络的延伸性。你不能选择你的微信朋友圈,但是你可以筛选微博上的关注对象,并且把这个范围不断扩大。微信里呈现出物以类聚的社交本质,微博上能弥补你性格里缺失的几角。
再者便是“沉默螺旋”的永不消逝。关于这一理论,最直白的解释便是大众总是被媒体牵着走。这也就造成了百分之二十的人在键盘上奋力挥毫,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屏幕前如饥似渴的不对称景象:诉求欲永无止境,好奇心永不知饱足。
自然,也包括人们日趋愿意在微信里分享长文章和视频,而这些,正正戳进了电子阅读时代里的死疙瘩:不愿拿自拍晒娃的宝贵时间来看一些与己无关的东西。而微博里的文章,或多或少地绕着鸡汤和媚俗走,在某种程度上净化了读者的眼球。
微博仍未死,或许将苟延残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事实上,只要窥视欲和求知欲存在,微博便将永不长眠。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