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联网行业的高薪是否可持续?

[复制链接]
zke 发表于 2023-10-30 04:32: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互联网行业头部大厂技术人员的薪资已经基本上傲视全部行业,那么这种高薪现象是否具备长久的可持续性?阿里、腾讯、字节跳动和美团等公司,工作五年的程序员年包50万,已经比较常见。应届生倒挂老员工也是屡见不鲜,那么这种高薪现象是会持续下去,还是说互联网行业也会在未来若干年后归于平静,程序员的平均工资也将向土木、机械等传统行业的技术人的薪资看齐?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KU123456789 发表于 2023-10-30 04:33: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我想在开头先给出我个人理解的观点,不过在我形成闭环思维并撰写文章后,说实话,我也给不出太明确的结论,我只能说,未来的互联网,仍然要比其他行业有更多的机会。
不过,未来的互联网行业,好像不会有现在这么吃香了。
至于更具体的内容,我把我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写下来,大家从中寻找自己认同的地方,从中总结吧。
本文源自于我个人结合书本和培训基础上进行的思考,列举的案例则来自于现实生活中。

--------分隔线----------

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高度相关:
为什么现在互联网会有这么高的薪资待遇?
我个人之前曾经分析过芯片设计的高薪原因,其实说实话,那篇文章几乎可以原封不动的拿到这里来讲,因为芯片设计高薪的那一套,就是从现在互联网高薪这里移植过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芯片设计,呈现出了和互联网行业一样的特征:高薪资,加班文化,薪资倒挂,中年危机……
不过这里,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我的思路,因为互联网是把这个模式玩的最彻底的,而且随着时间流逝,我可能也有新的理解和思考在里面。

首先,和大众的传统观念不太一样的是,我国互联网的历史要比很多人想象的长的多,而且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基本上没比世界互联网的发展史慢多少。
而我国互联网的萌芽与发展,巧妙地利用了美国互联网行业的周期性,把发展周期给复制过来重走了一遍。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互联网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腾讯,阿里,百度,网易,包括搜狐在内,都是我国互联网产业元老级的企业代表。
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也经历了高峰,低谷,再高峰,持续到现如今的整个过程,这种发展趋势是不多见的,也是其他行业所不具有的。
不过,尽管同为风口,但是互联网各个阶段的主战场却不一样,互联网高薪资的逻辑也不尽相同。
所以,在探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高薪的来源时,我们需要分阶段来讲述。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我一般会把我国互联网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09年以前的PC端互联网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我国互联网从萌芽走向兴盛,而我国监管部门也通过诸如防火墙等手段,清空国内市场,供国内互联网企业探索发展,传统的BAT三巨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其他的老公司,诸如搜狐,网易,京东,乐视等,也是大抵在那个时期,凭借巧妙的市场需求挖掘出现的.
这一阶段,社交媒体,电商,搜索引擎,视频网站,包括各种网络游戏,是互联网巨头们拿出手的产品。
而那个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发展时间没有多久,互联网概念从美国引入,对于咱们国家是新东西,有很多可以挖掘的需求用来打造自己的商业版图,那么自然,需求挖掘本身就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国互联网企业,基本遵循的是需求挖掘--开发对应产品--市场营销--占据市场--吃下市场利润--做大做强,这种稳扎稳打的道路的。
而这个时期的互联网公司,把大量的心思都用在了挖掘需求上,因为市场空虚,挖掘出对应的需求,开发出产品,往往自己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此时的互联网公司并不多,挖掘需求后,自己基本可以占据整个细分市场。
而市场营销在这个阶段的互联网发展中,起到的是辅助手段,主要目的在于,让大家认识到自己产品的出现,并推广使用,争取用户销售额等重要数据,把公司推向上市道路,发展壮大。
所以,这一阶段起家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因为挖掘需求的时间较早,而且基本上吃下了对应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因而这些互联网企业有着非常强大的基本盘,比如百度的搜索引擎,腾讯的社交软件,阿里京东的电商帝国等。
这种稳固的基本盘,也为这些互联网公司未来的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
而这一阶段,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是相对健康的,虽然会有一些商业行为出现,不过整体来说都处于需求创新,稳扎稳打的层面上,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帮助,以及国民娱乐休闲生活的丰富作用也非常之大,咱们这批年轻人,包括父母,可以说腾讯QQ,QQ游戏,斗地主,偷菜这些在当时掀起了相当大的冲浪风潮,在搜狐,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上看视频,也是大家的重要娱乐消遣活动,这一时期的国内互联网企业,还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不过在这一阶段,为了快速发展,我国互联网企业基本借用了外国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内核。
换句话说,这一关键的筑基时期,国内互联网公司就没打下良好的基础,落下了山寨的影子,我国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水平,也从此始终停留在需求挖掘和市场营销层面,仅此而已,没能再进一步。
而这个阶段,互联网企业也并非是发展的宠儿,我国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间,处于与外企合作的蜜月期。
由于这一时机的互联网行业运行机制,和传统行业的公司运行机制大差不差,都是遵循挖掘需求--产品实现的道路,没有应用额外的手段,也没有挖掘出额外创造利润的商机,国内的互联网用户们,彼时既没有普遍为互联网花钱买单的习惯,互联网公司也不会通过消费主义刻意引导用户,游戏道具以装饰品为主,游戏充钱的点卡也是零花钱慢慢省,即使不充钱,游戏体验也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并没有现如今白板打满红这么夸张,版权意识也不强,视频会员这种东西根本流行不起来。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合理性,作为第三产业的互联网行业,并没有自己创造社会资源的能力,而是起到转移社会资源的作用,如果想赚钱,就需要从用户身上吸纳资产,壮大自身。
而在这一时期,国民生活水平仅处于低水平小康阶段,没有心情在互联网身上花太多钱,互联网也没有设计专门的诱导消费,吸纳资源的速度自然一般。
所以这个时候的互联网公司,在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行业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这个时期国内行业的宠儿,主要停留在通讯,建筑和机械设计等行业身上,而现在,通讯已经日薄西山,建筑设计和机械设计更是成为比996还累,中年危机频发的天坑行业。

------分隔线-------

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则是09年到17年的这段时间。
对于这段时期,大家比较熟悉,因为它是和大众手机上的APP息息相关的移动互联网阶段。
由于苹果等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操作系统的出现,手机端现在呈现了巨大的需求,因而吸引了一众互联网公司的壮大,以及新兴互联网公司的诞生,这无疑给身处金融危机的各大互联网公司打了一针强心剂。
更为重点的是,和曾经的PC相比,互联网公司们无需从头探索,只需要将PC端的成功产品,想办法在移动端复现即可,不要说技术上的阻碍,就连市场需求挖掘这一步也已经省下了,这就意味着各家企业进入这些熟悉的细分领域的门槛被极大降低,只需要从PC转战移动端就行了。
而和第一阶段相比,这一阶段如果想从市场需求挖掘上下文章,难度就要大得多了。
和第一阶段相比的另一个不同之处,则是各个细分领域竞争的激烈性大大增加,由于门槛降低,现在,无论在任何互联网的细分领域,都至少有很多竞争者同台竞技,曾经一家企业吃下整个细分市场的场面已经不复存在。
现如今,各个细分市场都会有很多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们,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决出胜负,并最终在行业兼并和破产重组中,形成最后为数不多的几家市面上大众家喻户晓的大厂,成功走向上市并瓜分细分领域的全部市场份额。
所以从这一阶段开始,市场需求挖掘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市场营销的地位则急速上升,成为本阶段的重点,只有通过市场营销快速抢占市场,积累用户,挤掉竞争对手,企业才有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实现发展壮大的可能性,而市场需求挖掘反而成为了辅助作用,即使有一些好点子想出来,往往在产品实现时也会发现同道中人,于是,依托营销手段的竞争再度出现。
由于这种依赖市场营销的做法,以及需要快速甩掉竞争对手的目的,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行业,会出现重视产品实现速度的情况,为了更快的实现产品的推出和迭代,领先竞争对手,这一时期的互联网行业,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弹性工作制,互联网行业的加班泛滥开始出现。
不过,上述的内容中并没有说明薪资方面的情况。
别急,我们下面马上就会说到。

在这一阶段,互联网公司很快发现了一个能够极大增加自己收入和利润的方式。
--流量经济!!!
在早先的互联网行业中,腾讯阿里等各家公司,对流量的重视程度都停留于表面,第一阶段中,互联网公司更多的只是争取自家产品有尽可能多的用户使用,单纯的争取用户数量,以此占据市场份额,通过占据细分领域,赚取这个领域的钱,并不会针对用户本身进行消费诱导上的刻意设计。
也正是因此,第一阶段的互联网行业,收入并没有因为对固定资产的低要求而领先多少,甚至还输给了同期的很多当时的风口行业和公司,例如前面提到的通讯和建筑设计,以及一众处于蜜月期的外企们。
不过,随着时间的进行,在第二阶段,互联网公司很快发现,他们自己手握大量忠实的用户,如果以手中的用户为基础,挖掘用户们的需求,让他们为自己精心设计的消费品买单,那岂不是可以创造巨大的效益???
这是个现在咱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看来非常独到和聪明的设计,各家互联网公司往往都聚集了一大批用户,只需要诱导他们消费,就能把这些巨额的消费转化为公司自身的营收和利润。
我们这里举个例子,某游戏公司,在游戏端有一亿用户,现在,这家游戏公司刻意引导用户购买某个游戏道具,定价五十元,哪怕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购买(我称之为百分之十的消费率),也有一千万人买单,带来五个亿的营收,而企业付出的实际上是用代码构成的虚拟游戏道具,道具本身近乎是零成本!!!
实际上,这正是现在的诸多氪金手游赚取暴利的源泉。
同样的,在电商,直播,长短视频等各个领域,这种利润攫取方式也可以实现,比如网店消费,直播送礼,视频会员等等,实际上,这也是现如今自媒体,特别是现在大火的直播带货的基本运行机理。
而要想做到上面这一点,最为关键的地方在于:
积累大量的用户,并让自己掌握的庞大用户,愿意为自己设计的产品和服务买单。
于是,从第二阶段开始,各家公司开始想方设法诱导消费,无论是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还是游戏平台的诸如充钱游戏体验更好的氪金诱惑,都可以无形之中让对自己忠心的用户掏钱买单,腾讯的王者荣耀,京东淘宝的线上销售,各个视频网站的尊贵会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而互联网公司自己呢?理想情况下,他们付出的主要成本,不过是程序员们挑灯夜战的写代码改BUG,以及产品,运营,市场等人员挑灯夜战写文案宣传产品而已,当然了,牺牲的是互联网从业者的身体健康,关互联网公司什么事?
那么自然,当从业者们的苦劳,转变为巨额的流量收益时,从业者们还是可以给点肉汤喝的。
不过,个别领域,仍然会出现成本剧增,影响行业运营的情况,比如视频网站,由于高昂的版权费用,导致视频网站自身需要付出大量额外成本,由此导致视频网站自身盈利能力堪忧,甚至长期亏损,近期爱奇艺的裁员传闻,也是其中的缩影。

凭借这种流量经济的模式,以腾讯阿里为首的一众老牌互联网公司,成功将自己手中的用户变现,在占据自身固有市场的基础上,实现了巨量的营收和利润。
而对于新兴互联网公司来说,新兴公司可以直接以流量作为自己的创业密码,将营销手段转化为争取用户的流量竞争,从而以用户的积累作为市场份额的占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壮举。
字节跳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此同时,一些想挖掘创业机会的人,也洞察到了一个细节:
即使再怎么诱导消费,自己的用户也不能全部消费买单,玩手游的人未必充钱,看视频的人也未必冲会员。
而对于很多新兴互联网公司来说,他们的用户数量是没办法和老牌互联网公司相比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户量少或者自己设计的产品单个利润并不高,利润就会被大幅压缩,这对于新兴互联网公司的成长很不利,因为他们并没有老牌公司那么多的忠实用户。
换句话说,是否可以思考一种方式,大幅提高用户的消费率,甚至让所有忠于自己的用户,都不得不为自己的产品买单呢?这样的话,即使用户数量不占据绝对优势,消费单价和单个利润也不高,同样可以借助用户的庞大基础和超高的消费率,实现巨大的营收。
很快,创业者想到了一个主意:
通过某个平台的搭建,让用户在每次使用这个平台的同时,也间接的提供扣费给互联网公司,转化为互联网公司的营收。
实际上,这正是平台经济的极润攫取法则。
以滴滴为例,所有需要打滴滴快车的人,都必须借助滴滴的平台进行叫车服务,而每次叫车后,这个人都被迫为滴滴出行服务买单,尽管每单的抽成数额并不高(当然,是绝对量不高,对司机和打车人相对量的压榨是很恐怖的),但是凭借每个用户的掏钱行为,这种近乎百分之百的用户消费率,可以让一千万活跃用户,就能在消费者数量上达到上面讲述的游戏公司一亿用户的效果,因为后者如果乘以百分之十的消费率,同样是一千万消费者。
虽然国内互联网中的一众平台公司,并非是从这个思考角度挖掘需求进行创业的。
但是,这些平台公司,却是依靠这种方式营收或者扩大营收的,也正是这种盈利模式的可行性,使得创业者将架设平台付诸于实践。
同样的,诸如视频平台公司,也看到了这一点的好处,于是通过版权收费的合理方式,让忠实的用户,被迫冲会员消费,否则就没有视频看;游戏公司也看到了这一点的好处,让不充钱的人毫无游戏体验,从而同样被迫消费,提高用户的消费率。
得益于平台经济中几乎每个人的买单,即使注册用户数量并没老牌企业那么恐怖,单价也不算高,但是凭借薄利多销的方法和超高的消费率,这些公司可以在聚集用户数量不比传统老牌公司的情况下,凭借相对较少的用户数量,即可实现足够规模化的营收,这给了第二阶段新兴的创业公司发展壮大乃至后来居上的机会。
由此,我国互联网行业在第二阶段诞生了诸多依靠平台经济发家致富的企业,美团,滴滴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曾经的共享单车领域,也想复制这条发展路径。

随着流量在互联网行业地位的抬升,以及互联网公司针对流量在赚钱上进行大力挖掘的行为,国内互联网公司以此创造了大量的营收和利润。
而这种流量经济的对象,既可以是互联网企业自己的产品(比如手游,直播,长短视频等),也可以是通过充当平台第三方赚取利润(电商公司,滴滴,美团等),具体的内容我在上面已经讲述。
而其他与流量经济并不直接相关的领域,例如社交软件等,也被用来作为用户积累的方式,只要将社交媒体软件的用户善加引导,就可以让这些用户转移到其他有流量消费收入的领域,并让这些被转移的用户为此买单。这种行为的典型代表,就是大家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的各种集赞和砍价优惠活动,在互联网行业中,人们起了一个非常学术的词汇--裂变。
说实话,作为一个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毕业生,从我在课本上学过核裂变和核聚变原理之后,我以后听过的所有与裂变这个词汇相关的信息,除了物理行业,别的领域基本都听说过了。
而这种依靠用户流量营收的能力,却是其他传统行业不具有的。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一方面,自身的客户数量,和互联网用户带来的流量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另一方面,即使是消费电子等具有大量用户需求的领域,企业也需要付出实体的成本,拿出实体的产品,而非极低甚至近乎零成本的虚拟产品服务。

从这个阶段开始,互联网凭借流量经济带来的巨额营收,开始超出其他传统行业的盈利能力,并借此实现了大量利润收入,而与此对应的,却是互联网行业极低的实体资产成本,那么自然,刨除电脑,服务器。办公楼等成本后,互联网公司可以留下大量利润,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从业者的薪资也开始水涨船高,并超出传统行业一大截,宇宙机的称号大抵也是这一时期逐渐达成共识的。
而这一阶段,既是腾讯阿里等传统老牌互联网企业凭借移动端和流量经济继续发展壮大的阶段,也是字节跳动等新生代大厂依靠市场营销和流量经济创业起步后来居上的阶段,同样是滴滴美团等公司完全依靠平台营收创业成长的阶段,自媒体大抵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并发展壮大的。
不过,这一时期,互联网的收入并没有达到现如今这么离谱的地步,薪资倒挂等令众人和从业者匪夷所思的独特现象也没有发生,互联网的从业者,更多的是依靠流量经济以及公司的高速成长,从而获得薪资的快速增长的。
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第二阶段,虽然技术和需求挖掘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了,但是整体上,互联网还是遵循了正常的发展路径,只不过互联网发现了流量经济这个密码,借此利用自己大量的用户积累,把用户变现了而已,此时的互联网行业,并没有处于现如今的疯狂状态,营销和盈利手段,都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虽然彼时,已经出现很多流量明星出来恶心人了。

不过,这一阶段的互联网发展,却给未来的下一阶段,也就是现如今的互联网行业,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首先,从这一阶段起,互联网行业对市场营销和产品快速迭代产生了巨大的依赖性,并对后续互联网的发展形成了惯性思维的影响。
从这一时刻起,营销手段和快速迭代成为了互联网的制胜法宝,这为后来互联网的恶性营销,以及互联网从业者996加班文化,以及来自劳动者的激烈声讨埋下了伏笔。
其次,流量经济赚取的,是自家忠实用户给互联网产品买单的钱,而钱不是大风刮来的,是用户用自己合法的方式赚取的,而这些钱,来自于各行各业。
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在刨除恶性通货膨胀或者大萧条因素后,社会资源的总量实际上是不变或者缓慢增加的,这在现如今的存量经济下体现的更加明显。
换句话说,通过流量经济的行为,互联网行业,无形之中促成了大量社会资本自发的向互联网行业聚集的趋势!!!
而这种资本的聚集和关注,使得互联网行业,成功吸引到了金融领域的注意,并驱使金融资本酝酿新一轮的赚钱热潮。
再次,对于平台来说,平台掌握的,可不止是赚取用户消费的权力。
阿里,美团,滴滴等平台,由于赚钱需要和国家允许,得以掌握大量用户和地理地图信息。
而这些属于隐私和机密,因此,这些互联网公司必须要确保听话才行。
但是,资本世界下,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互联网公司,偏偏就没那么听话。
最后,互联网公司的愈发壮大和资源聚集,开始让互联网公司自身,打起了金融手段的主意,并寻求突破约束的可能。
在流量经济本身就使得资本向互联网聚集的趋势下,互联网公司在吸引到金融机构注意力后,也学习到了金融机构采用的金融手段,并试图以此撬动巨大杠杆,实现巨额的暴利。
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公司开始突破底限,战胜竞争对手,实现市场占据和创业成功。
而原有的公司,也在资本的积累中,壮大到垄断的地步,并开始做它们不该做的事。
而这种严重的脱实向虚,垄断加剧,拉高杠杆的趋势,最终让互联网行业失去了最后的理智,也导致互联网成为了脱缰的野马。
至于野马飞速狂奔的后续,我们在下一阶段接着聊。

-------分隔线-------

我个人理解的我国互联网的第三个阶段,是17年到现如今这段时间。
这一时期,既是大量互联网初创公司群魔乱舞的时期,也是老牌互联网巨头垄断加剧的时期,更是互联网行业试图冲破束缚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我看来,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转折阶段。
不过这一时期的主角,却并非来自于互联网行业本身,而是来自于互联网之外,来自于金融和它支配的资本世界,以及它吸血的金融手段!!!

金融手段的起源,大家并不能准确说出具体出现的时间,因为诸如借贷这种手段,正常来说在商品交换出现时就已经出现了,手里没钱暂时赊账就是最典型的金融手段。
在产业分类中,金融是最典型的第三产业,这种类型的产业,主要是为大众和第一第二产业的企业提供生活和产业服务,引导社会资源向更需要的地方流动,促进社会更高效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流动。
为了更好的促进实体产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巧妙地设计了一套金融手段,可以使人们提前支取未来的社会资源,并在现在使用,只需要在后续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把社会资源再还给未来即可。
同样的,金融行业还提供了一种方式,可以让需要社会资源的人,短期内可以通过金融手段,获得由大众提供的大量社会资源,并用于正途。
其实上面两句话说的就是现在大家熟悉的贷款和融资,大家并不陌生。
得益于金融手段的引入,现在,即使是没有社会资源的人,只要你有好的点子,你同样可以利用金融手段,短期内获得大量社会资源,作为驱动事业的原始资本,这其实给了穷人发家致富的机会。
所以,起初的金融等第三产业,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很快发现,金融等第三产业,可以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并指挥资源的流动。
而在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或者市场经济,掌握大量社会资源,也意味着资源更快更容易的积累,也意味着对社会话语权的掌控力。
于是,金融等第三产业,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开始脱离传统的资源流动和提供服务的辅助作用,逐渐摆脱附属地位,成为了独立于一二产业的社会势力,独立的登上人类社会的历史舞台。
而这也意味着,金融业可以光明磊落的利用金融手段,让自己手上大量的社会资源快速增加,并把这些多余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并由此导致金融资本本身的势力越来越大。
我们回到现在,说回现如今的互联网行业。

在第二阶段的探索中,人们惊奇的发现,互联网行业可以通过流量经济,无形中将其他各行各业的社会资源,通过用户买单的方式,聚集到自己身上。
那么自然,互联网行业的初创企业,只要方法适当,就能借此积累社会资源,实现稳定的正向发展,快速壮大自身的实力。
换句话说,流量经济的使用,让互联网行业在创业上,居然找到了稳定发展壮大的路径,这对于九死一生的创业来说,可太美妙了。
那么,这些稳定壮大的互联网企业本身,无疑是金融资本的最佳寄生宿主,凭借极高的创业成功率和极低的固定资产门槛,金融资本只需要凭借流量的路径,自身投入少量的初始资本,建立宿主企业,就能稳定的跟随宿主企业发展壮大,不断融资,并最终通过上市的路径,获得数倍乃至数十倍的暴利。
于是,金融资本与创业者一拍即合,创业者思考合适的发展路径,金融资本出钱。
由此,17年以后,我们的社会上,出现了多如牛毛的互联网初创企业,这些初创企业,以上市作为最终目标,一旦上市成功,原始资本随即套现跳车,寻找下一个创业者和宿主企业。
而这些初创公司们,除了极个别拥有技术实力的独角兽,和天选之子的幸运儿以外,绝大多数初创公司,都是以资本的傀儡出现的,它们是金融资本寄生的宿主,跟随宿主的壮大,寄生者自身也越吃越胖,最终,宿主上市,作为宿主身上的寄生者,马上张开翅膀逃离宿主本身,而宿主往往在寄生者离开后,随机消亡,寄生者再去寻找下一个猎物。
这套方法百试百灵,不仅用于最初的互联网上,也在现如今被广泛用于国家政策加持的IC设计上。
而在这当中,有几个注意点:
1.由于这种方式,金融资本以上市为目的,寻求快速套现,并反复寻找下一个目标,那么自然,这种方式必须求快才行,否则,金融资本可等不起,一旦夜长梦多,上市搁浅,金融资本本身反而会造成损失,这会导致加班的进一步泛滥化。
2.这种方式,建立在创业路径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所以这种方法,只能用在互联网,IC设计等不多的领域当中,前者被探索出了稳定的发展路径,而后者则来自于政策大环境的扶持。
3.金融资本并非只有一个,而各自的宿主们,在同一个细分领域中,便会出现激烈的竞争,于是,为了快速的竞争胜出,除了依赖营销策略以外,还需要一点点底限的牺牲。
4.对于从业者来说,从业者的薪资待遇与资本息息相关,跳槽或者校招加入时,资本聚集会带来额外的溢价,而进入企业后,员工薪资的成长则来自于企业本身的发展壮大,由于寄生模式的使用,以及互联网红利的逐渐减少,企业成长速度已经大大落后于寄生的资本壮大的速度,这导致了互联网,IC设计等行业薪资待遇的飞速提高,以及薪资倒挂老员工的出现。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以拼多多为首的企业,为了实现快速胜出,一方面大幅度抬升从业者的工作强度,希望能把产品迭代和营销的速度再快点,同时,在营销策略中,拼多多开始通过恶意价格战,以突破底限的方式,抢占市场。这种恶意营销的方式,在社区团购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金融资本的这套操作,也被一众大厂们看在眼里。
互联网的大厂们,惊奇的发现了金融资本的老练手段,以及稳定的暴利。
于是,大厂们凭借自身已有的庞大资本,自己承担起了金融资本的角色。
一方面,互联网的一众大厂们,开始利用自身的资本,使用这种融资壮大的手段,扶持自己的势力,大肆扩张部门和业务,壮大自己的商业版图,并把其他一众成长中的小企业,通过收购的方式吃掉,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带来了大厂主导的各行各业的重组兼并,而最后的得利者,几乎都是大厂自己。
在无形之中,大厂实现了自身在各个细分领域的主导地位,促成了垄断局面的诞生。
另一方面,大厂们看到了金融手段的威力,开始尝试成为金融资本的化身,于是,大厂们借助各种自身建立的平台,扶持信贷业务,自身成为了债权人的角色,并以金融手段获得大量资本积累,之后,寻求拆分上市的手段,将这些庞大的分支拆分上市,实现富可敌国的收益。
与资本同时壮大的,还有互联网的野心,在这个阶段中,互联网开始通过各种手段,尝试给自己的资本积累扫清障碍,至于代价是什么,互联网公司已经不关心了。
结果,人们听到了马爸爸在外滩石破天惊的发言,也看到了滴滴赴美上市泄露信息的震惊操作,无数007施展燕双鹰特技和年轻石榴裙们献身都搞不定的信息,被滴滴轻易的交给了他人。

而这一切,被维护公平正义的一方看在眼里:
1.在社区团购等恶意营销的领域中,企业们凭借着资本的优势,将价格压低到低于种菜的水准,试图以近乎白送的方式,尝试抢占市场份额,这无疑牺牲了菜农的利益,对于农业和农民这个最重要的基本盘,绝对不能出现半点马虎。
2.垄断的加剧,不仅让创业环境变得异常恶劣,还让垄断企业本身,成长为诸多大而不能倒的巨头,这些巨头公司对社会运营造成了各种影响,这种对社会运行的支配权,不应该是互联网公司染指的。
3.互联网使用的金融资本,本质上属于纳税人贡献的国有资产,单单是这种脱实向虚的经济趋势不算,互联网公司在将国有资产私用后,甚至试图将国有资产私吞并转移,自身成为金融资本的代言人,这又是个互联网不应该染指的地方。
4.这些出格的行为,本质上源自于流量经济本身,流量经济的无序发展,导致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最终,万亿估值的蚂蚁金服,被叫停IPO操作,互联网的疯狂举动,终于在铁拳的正义警告下,以一种看似华丽但是不光彩的方式,悄然落幕。
至于后续的事情,大家现在也都看到了:
阿里和美团因为垄断操作,先后被处以巨额罚款;
滴滴因信息泄露问题,直接集齐七龙珠入驻;
拼多多,社区团购等恶意营销行为,被严厉警告;手游,电商,视频等流量聚集的领域,也被严加管控,要求以正能量和内容本身吸引用户,避免负面社会影响;
996的打工人们,也终于掩藏不住长期剥削压迫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痛苦,对加班行为进行激烈抵制……
受此影响,国内互联网企业的营收纷纷出现停滞乃至下降,业务部门大肆扩张的脚步也戛然而止,并在疫情的影响下,一众互联网公司呈现了收缩裁员的趋势。
这就是现如今互联网行业正在发生的一切。

----------分隔线-----------

到此为止,我的讲述就告一段落了,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和思考,仅代表个人的观点。
最后,做一些我个人认为还算靠谱的对未来的预测吧:
1.十四五乃至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重点,将会集中在政策主导下的领域
十四五以及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社会资源都会被政策的强制力,引导到实体经济等对社会发展有用的领域当中,金融资本等也会被这种引导,流向政策要求的地方中去,以实现国家规划的落地实施。
而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互联网行业作为数字经济的代言人,同样会有诸多的机会,这些机会,体现在政策主导下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领域,例如,工业控制,数字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云服务与其衍生的细分领域等。
对于国内的互联网行业来说,转向这些领域,没有很大的技术门槛,不过,在这些领域当中,资本复利的速度就远没有这么快了,实际上,没有政策的引导,国内互联网公司是不愿意涉足这些领域的。
但是,为了共同富裕和产业升级的目标,这是必须进行的操作。
从下一阶段起,经济发展的质已经大大超出对于量的需要了,而这些正是质的提升。

2.互联网的流量经济发展路径仍然存在,薪资水平会逐渐回归第二阶段时期的情形。
实际上,受到打击的只是恶性的营销手段和流量行为,对于流量经济本身,实际上是赚取经济的合法手段。
换句话说,在未来,流量经济仍然存在,与此相关的积累财富的手段也允许持续,不过,今后积累流量的方式,将会回归正常化,如果你想积累用户和流量,那就拿出让用户青睐有加的独特本事来,而不是曾经那些歪门邪道的手段。
那么自然,互联网行业的薪资,随着资本被政策引导到实体经济,缓解脱实向虚现状后,互联网的薪资失去资本加持,薪资倒挂将会逐渐消失,而与资本加持消失的,也有互联网现如今高出天际的待遇。
不过,即使回归正常水准,互联网仍将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高薪行业,它仍然是求职者最理想的去处之一。

3.送给从业者的一点忠告
虽然对于现如今高昂的房价来说,互联网给了大家赚快钱的机会,从而吸引一众人争相加入。
不过,我个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比起赚快钱,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行业,才是最为重要的,只有这样,你才能投入热情,诞生前进的动力。
否则,即使加入了高薪行业,你工作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基本都是在得过且过,划水摸鱼和痛苦内耗中度过的,这既是对个人极大的身体和精神损伤,也是对时间的极大浪费。
当然了,现实生活中,更多人其实是没得选,这种情况下,请在赚取快钱的同时,时刻思考自己加入互联网的初衷,如果在赚快钱的同时,听从了某些人的奋斗语录,累坏了自己的身体,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而在金钱和身体健康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希望大家尽早认识到,后者才是更重要的,而前者只是快速积累资本的手段,只有这种思想上的觉醒,才能为劳动者争取八小时工作制带来基础上的可能。
否则,你只会在996多赚钱的思想局限性中,把自己的身体熬坏。
shaoye85826 发表于 2023-10-30 04:33: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只是暂时的,只有工厂、工地、矿坑、油井是永恒的,
年轻人们啊,请不要去互联网,不要去CBD坐办公室吹空调,那是费拉才过的日子,
年轻人们啊,请不要去互联网,城市费拉们收获的只有钱和房子,而你们应当去收获全世界,
轰鸣的车间,飞沙的泥地,广袤的旷野,静谧的无人区,才是你们安放青春的场所
剧毒的化学品会锻炼你们的勇气,
工头的暴脾气会锤炼你们的胸襟,
领导的画大饼会让你们明辨是非,
危险的龙门吊会让你们学会谨慎,
微薄的薪水会让你们懂得节俭,
远离喧嚣的世界会让你们珍惜同工友的友谊,
很快你们将成为一个兼具仁、义、礼、智、信完人,
很快你们会不再计较那点眼前的得失,
很快你们会放下peer pressure之类的矫情想法,
你们的眼神将充满刚毅,你们的内心将勇敢无比,
你们将永远不会惧怕任何苦难和贫瘠,因为你们早已习惯与之和谐相处。
你们炙热的灵魂将会熊熊燃烧成为照亮这惨淡世界的启明星!
年轻人们啊,你们应当做在荒原上长鸣的狼,而不是城市里对着老板唯唯诺诺的狗
年轻人们啊,请不要去互联网!
高薪只是蒙骗你的假象,
想想那些被有钱人圈养的狗吧,
它们被供给了最豪华的牛排,但同样也被毫不留情地阉割,
当你们选择坐在CBD吹空调拿高薪的那一刻,你们内心最重要的根就被慢慢夺走了!
fkbill 发表于 2023-10-30 04:34: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处于垄断的那几家,持续高薪肯定是可以的。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就是 @硅谷IT胖子 所说的,零边际成本加上规模效应。一个员工对产品的做出细微的贡献,乘以这个产品巨大的流量和用户基数后将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价值。这几家垄断性的公司,肯定不介意持续的给高薪。
互联网跟题主比较的传统实体工程行业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实体行业做不到零边际成本,但互联网行业能做到。(准确来说,是低到接近为零的边际成本。)一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固定的,之后每增加一个用户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实体行业,增加用户就一定需要增加实体商品,那就需要增加实体原材料和增加生产,成本不可能接近于零。互联网行业,增加一个用户的成本就是零,等增加用户数量多起来时,才存在增加服务器甚至是扩建数据中心的问题,但均摊下来每一个用户的边际成本是零。
<hr/>如果这个钱这么好赚,为什么不换一批更便宜的人来做呢?为什么要支付这么高的价格养着这么贵的人来做呢?因为互联网行业赢者通吃的效应太明显了,所以每一家公司都想要招最好的人,想办法把自己的产品做成赢家。
拿传统实体工程来打个比喻:有几家私企在一条河上各自修桥然后收路费,有的桥路程近一点收费高一些,有的桥绕远一些但收费低一些,每一座桥都有一定的车流。如果大家都赶时间,都想付费走路程最近的桥,那就把这一座桥堵死了,道路会自动分流去其它的几座桥。
互联网产品不存在这个问题,所有车都走一座桥是不会出现堵车的,修这一座桥的私企赚到了所有钱,其它几座桥都是亏本投资。互联网产品甚至存在网络效应,同一个产品用的人越多,每个人从中得到的价值越大。这跟实体桥梁正好相反,好比通过一座桥的车越多,大家的通过速度越快!
基于这样的逻辑,你是不会找便宜的人去冒险建一座没人用的桥的,你必须下狠心赌一把建一座最好的桥。你必须要在抢最好的人,来做最好的桥。
bird034 发表于 2023-10-30 04:34:5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只盯着互联网大厂的话,那我觉得你会失望的。互联网大厂的规律我已经在雇佣兵理论里说的很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还会涨,涨到你怀疑人生。
霍华德:网传美团今年应届生年薪 35w+,严重倒挂老员工,为什么互联网大厂校招的薪资一年比一年高?与土木,机械等传统行业不同。互联网首先是服务业,互联网大厂就是大型的服务提供商。曾经的广州十三行、杭州四季青等服装批发市场车水马龙,如今这些地方都已经没落了不少。这背后是海量传统行业财富向互联网行业转移。
非大厂的互联网行业就没那么乐观了。首先是初创公司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出入,而随着互联网创业热潮的消逝,没有造血能力的互联网公司,日子必然越来越难过。这些程序员薪资很难继续大幅上涨。甚至岗位都会消失,面临很大的职业风险。
而更加传统和低门槛的互联网行业,如网页开发和建站的程序员早就已经不值钱了。淘宝上几百块钱建站的比比皆是。同理,按需求给人做app壳子的程序员也在不断贬值。
ak789@163.com 发表于 2023-10-30 04:35: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行业的高工资能否持续,主要取决于这个行业或行业内具体公司的高薪酬来源于哪里。
如果是来源于投资的热钱,那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可能,在资本撤离后,会留下一地鸡毛。
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出现这种局面的概率已经很低了,至少整个互联网行业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是很低的。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第一波互联网泡沫早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就已经破裂过了,我们称之为.com泡沫。
.COM泡沫,顾名思义,就是炒作概念,任何一个公司,注册一个网站,就能搭上互联网的热潮,公司市值翻几倍。
但是在这场泡沫过后,互联网行业便爆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生长出了许多巨无霸公司。
许多行业的发展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先是一个泡沫期,泡沫过后,重新整合,然后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
再回头看我国过去十年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就是一个从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逐渐过渡的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互联网的许多细分领域都发生了投资带来的泡沫然后泡沫破裂后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的现象,比如千团大战,最后只有美团一家杀了出来,如今已成为了巨无霸,而且这个巨无霸还在猛烈增长。比如电商领域,先有了淘宝,后有了京东,同时还有很多类似的电商公司出现又倒下,最后还杀出来了一个拼多多,拼多多的市值也在猛烈增长。
在这些厮杀中,必然会有很多的公司倒下,也必然会有很多的巨头崛起,其中也会伴随着许多技术的淘汰和新生。如果你是固守某个技术的技术人员,那么很可能你的高薪是不可持续的,比如诺基亚倒下了,依赖塞班生态的人,就必须换个饭碗了,如果没能力做这种技术线的更换,那就是自己的时代结束了。
所以,我的看法就是,互联网行业的高薪现象,至少相对于传统行业比较高薪的现象依然会长期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每个行业里的人都能从头享受到尾,这个世界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什么是确定的,你没办法找到一个传说中的万无一失的策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