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 为什么高分推荐的电影我都不喜欢,比如《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

[复制链接]
可人 发表于 2023-10-30 02:52: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一有人推荐电源,这几个必然名列榜单,难道我的审美真的出了什么问题?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xlyzyy 发表于 2023-10-30 02:53: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在知乎上提到过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我说这部电影品质上最多可以给7分,然后很多人义愤填膺:豆瓣上都给到9.4分了,你只给7分,你想说大家都是傻子,你比别人更高明?
还有很多人追问:那你说说看你心中的10分电影是哪些,让我们涨涨见识!
我真不知道对一部电影的“分数”这么执迷,连小数点后一位都要争一争,算不算当下普遍焦虑的一种具体表现。这几分几分的又不是你的绩点或是KPI,跟这较什么劲?
一部电影,不喜欢就不喜欢,看不懂就看不懂,感兴趣就好好研究,不感兴趣就弃之一旁,做你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去,这也不是样板戏的年代了,干嘛动不动就拷问自己的思想动机?干嘛非要依照别人的评分来拧自己的审美直觉?
如果真的对电影艺术有那么一点不随大流的兴趣、有一点好奇,但又不得其门而入,那就别去管什么网站什么app的评分,也别去管各种自媒体的“影评”和什么“必看”榜单(榜单没有版权,本来就是抄来抄去的),你就去查英国的视与听、法国的电影手册、日本的电影旬报这些专业媒体做出的选择,查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了哪些电影,这才是互联网的正确用法。或者,你也可以找一个你最喜欢的导演或演员,把他所有的作品先撸一遍,再逐渐延伸到其他。
电影的魅力不是一个分数可以概括的,请试着去感受它。
冰河世纪 发表于 2023-10-30 02:53: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这个人算是比较喜欢看书的,而且看的书很杂(回答最后有我的专栏,和大家分享读过的书)。
但即便如此,我也有只看得进起点爽文,看不进经典名著的时候。
因为阅读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意义。
当我觉得疲劳需要消遣的时候,一本打怪装逼的爽文,最为适合提神;
当我觉得空虚需要填充的时候,一本哲学探讨,可以让我的大脑找到运转的方向;
当我想探索未知的世界的时候,一本人物传记或者游记,足以让我体验未知的人生。
——而前面说了,我是比较喜欢看书的,所以我把这些时间都交给书。
但如果你的爱好不在于此,那你完全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来干这些事,比靠游戏消遣疲劳,靠游戏填充空虚,靠旅游探索未知。
所以,不必强求自己喜欢那些高分的电影,它们获得高分,只代表它们在某一个“领域”上做得非常好,但如果你在那个领域里喜欢的表达方式压根就不是电影,那你自然看不下去。
我也很坦诚地和你说,那几部电影我都看过,我能理解它们的出色,但这种出色绝不足以吸引我看第二遍。
原因就是我说的,我看电影,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消遣。
这些电影虽然好,但它们拍出来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供人消遣。
佛跳墙固然奢华, 奈何我只需一碗麻辣烫解馋?
紫砂壶固然精致,奈何我只需一个保温杯养生?

——电影虽好看,奈何我就是喜欢读书?
当你想找本书读读的时候
peeperp 发表于 2023-10-30 02:53: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很正常,没有必要纠结,但这些电影必须大量存在。






黑泽明曾说过:“最难的,是提高观众的电影欣赏水平,这需要花大力气。
而降低它是容易的,现在正是如此。因此有必要提高他们的电影鉴赏能力,在这方面培养观众,这是项极困难但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这就是《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类片子必须要有,而且必须要大量存在的原因。
好比文艺片经常票房惨淡,但文艺片还要接着拍一样。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文艺片票房惨淡呢?
其实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观众进影院是追求快乐、痛快和舒服的,看完后叫人哈哈一笑,或者达到共情,流几滴泪。
如沈腾的《夏洛特烦恼》、《西红柿首富》,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吴京的《长津湖》都属于这种类型。
看这种电影不需要动脑子,也不会很累,而且还具有社交功效,一举二得,所以获得高票房的基本都是此类电影。
反观文艺片,商业片该有的元素,它几乎都没有。
一来让人看不懂,看起来很沉闷;二来让人看着不痛快,没有畅快淋漓的感觉;三来有观影门槛,叫人思考和反思。
简单最轻松,思考最累,大家看电影本来就是图个放松,享个快乐,可是文艺片却使人致郁和苦闷,自然就不受观众喜欢。
就好像大家上网一样,很多人上网就是为了消遣时间,看到个段子一乐,多爽。
可能你的文章长篇大论,有很多干货,但是看起来太累,那么网友就会已看不阅,所以的你的点赞不如抖机灵的段子。
这是观众的错吗?有些时候不是,因为观众接受某部影片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
大家看惯了爆米花电影,看惯了飞天遁地的超级英雄片,看惯了国产烂片,早已被潜移默化地开始接受很一般的电影了。
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对电影的审美必然会下降,到时我们会被更多的烂片荼毒。
所以文艺片需要存在,《阿甘正传》《辛德勒的名单》这类电影也必须要存在,这一点放之全世界皆实用。
所以当初斯科塞斯说漫威不是电影的时候,我是举双脚赞成的,因为这类电影不单单会毁了电影,还会降低观众的审美。
如《速度与激情》系列,明明是讲述赛车、美女、家人的片子,就因为超级英雄题材的火爆,活生生地将自己弄成了家人侠,到处飞天遁地。
而这样的“速激”系列,不论正传还是外传,部部票房火爆,这就是观众欣赏水平被降低的铁证。
这种快餐文化的电影只是一时的流行,但害怕的是这种快餐文化被捧成了经典,导致《教父》这类的经典影片难以再现,进而全世界的电影水平都开始下降。
现在,全世界的电影不都是这个样子吗?别说中国,就连好莱坞,近十年都没有什么经典的电影问世了。
尽是钢铁侠蹲完,蜘蛛侠蹲,蜘蛛侠蹲完,雷神蹲,雷神蹲完黑寡妇蹲,黑寡妇蹲完尚气蹲,尚气蹲完三只蜘蛛侠蹲。
所以你可以不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但这样片子必须要有,必须要大量存在,因为提高欣赏水平很难,但降低它太容易了。
吴大公子 发表于 2023-10-30 02:53: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桌派》有一期请了姜文聊电影。
窦文涛问姜文:你的电影有些情节观众其实看不懂,感受不到你在这个地方用心了。花那么多心思,观众却感受不到,不是白费力气么?
姜文说:他们现在看不懂,但是总有一天会看懂的。我希望等他们看懂的时候,会说,奥,姜文没有糊弄我们。
所以,像《辛德勒名单》、《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评分高,是因为大部分看懂了的人,发现这些电影的创作者至少是没有糊弄观众。
电影给人最大的误解,大概有两点:1、认为电影是一种简单的消遣,应该像刷短视频一样让你在几分钟内就接受到新的信息;2、认为电影的全部内容就在这1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
但我个人认为,好的电影不是一种简单的消遣。并且,也因为信息的密集,给观众提供的是探索的入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信息。
电影是一趟需要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一起努力的旅程。

电影发展之初确实就像短视频一样,主要是受到技术的限制,也带有实验性质。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影的艺术性、文学性越来越强。
我小学时看周星驰的《武状元苏乞儿》,看到台词都会背了,却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情节。后来我看到一些影评人经常提起这部电影,就重新找出来看了,然后发现了很多我小时候完全没有看懂的东西。
小时候看他吃狗饭,说要留下来当夜宵那段,就只是觉得好笑而已。长大后再看,觉得那时的笑声真是无知而残忍,现在你会产生的是怜悯、心酸,想哭。你不再觉得这个角色是在搞笑了,因为你有了生活的阅历。
你知道高考需要付出多少心血;你知道从一个富家少爷变成一个乞丐意味着什么;你知道他正在街上被人殴打、羞辱……那么无论他表现得多么夸张、搞笑,多么无厘头,你都知道,这个情节的内涵,是表现主角此刻的凄惨。
只有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或者对某个领域的认知,达到了跟电影创作者相近的水平,你才能看懂他到底想表达什么。
电影是电影创作者跟观众的沟通。不论电影创作者有着如何高超的表现能力,如果观众没有呼应的技巧,双方就不能达成沟通的目的。他们就像是在山两边的两个人,需要双向奔赴,一起努力攀登,才能最终在顶峰相遇。山有高有矮,有些山你能到达,但也许你不想攀登;有些山你心向往之,但不一定能够到达。
像《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些电影,因为已经被打了高分,也得到了像奥斯卡之类的世界级专业评审的认可,就说明电影的创作者已经完成了需要他攀登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如果有兴致的话,就需要作为观众的你去攀爬了。
电影是一种管中窥豹的艺术,更丰富的世界在120分钟之外。

有一个高分的悬疑电影,叫《禁闭岛》。电影本身就讲了一个精彩绝伦的悬疑故事,但如果你不了解电影的背景,就不会知道它还影射了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医学争议,电影创作者在电影中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还有一个电影叫《致命魔术》,如果他只想表现两个天才魔术师之间长达半生的互相竞争,只想用曲折离奇的故事博人眼球,那么诺兰导演就不必花上一年半的时间去对原著的情节进行精心取舍。
《末代皇帝》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如果你只是通过历史书了解溥仪,那你一定会觉得,他只是一个亡国之君,一个投靠日本人的叛国者,一个妄想通过建立满洲国、投靠日本人偏安一隅的可笑的懦夫……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就会知道,他也有可怜之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在三岁被抱进皇宫的时候,就注定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我后来去看了电影中提到的溥仪的外教老师写的《紫禁城的黄昏》。《末代皇帝》给我剌了一个小口,我因而打开了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电影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是相互成就的过程:前者的精心呈现给后者提供了视角和信息,后者的积极探索所升华了前者的创作意义。知识面不足,当然无法感受到一些情节的精妙之处,又怎么会喜欢呢?
所以,不是审美出了问题,而是以你现在的阅历、经历、知识面无法攀登这些电影创作者造出来的高山。阅历、经历、知识面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扩充而提升。你会喜欢高分榜上的电影,或者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或者,你也可以不必理会高分榜里那些让你无法喜欢的电影,去找到你现在能够驾驭的电影看就好。
<hr/>
lfpjh 发表于 2023-10-30 02:54: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都会有好电影,但不同层次的电影给人带来的感觉和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层次的电影商业娱乐性比较强,以漫威电影,DC系列,迪士尼系列,侏罗纪,变形金刚,哈利波特………为代表,以调动人的情绪为主,一场电影下来喜怒哀乐纷纷释放,感官刺激为主,看一场爽一把!
第二层次的电影则是以传达(注意是传达导演的思考)人生道理为主,包括题主所说的辛德勒名单,阿甘,肖申克的救赎。 以斯皮尔伯格为代表的作品多数属于这个层次,当然这个层次的电影也能兼顾第一层次的效果
第三层次的电影是以展示世间真相,世界原理为主,并让你去代入自身的感受去获得新的豁然开朗,让你有看君一电影,胜读十年书的感觉,比如莱昂内的以美国往事为代表的往事三部曲,科波拉的教父系列,李安的断背山,少年派奇幻漂流,色戒…,诺兰的蝙蝠侠,星际穿越…    。贾樟柯,奉俊昊,王家卫,杨德昌,侯孝贤,宫崎骏,今敏也属于这个层次,这个层次的电影可以兼顾第二层次,个别段落可以兼顾第一层次。   
第四层次的电影就很少有商业电影了,比如库布里克的作品包括发条橙,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伯格曼的野草莓。 …,还有费里尼,黑泽明,希区柯克。 这些大佬会带着探索世界的边界,探索电影表达的边界,探索哲学的边界,以电影的方式给你介绍苏格拉底,康德,荣格,弗洛伊德……

看电影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体验各个层次电影的营养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