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于谦作为一个力挽狂澜、拯救明朝半壁江山的人,在历史人物中不红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呢?

[复制链接]
zpgzs 发表于 2023-10-29 09:11:41|来自:北京石景山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于谦作为一个力挽狂澜、拯救明朝半壁江山的人,在历史人物中不红如岳飞韩世忠等人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叛逆∵生活 发表于 2023-10-29 09:12:23|来自:北京石景山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厦已斜支一木,岂期长脚误苍生。

石头城下听舆论,万姓颦眉亦可怜。
 
自从公死钱塘日,便觉江山把不牢

披文握武,建中兴庙宇,载青史图书。
功成却被权臣妒,正落奸谋。
闪杀人望旌节中原士夫,误杀人弃丘陵南渡銮舆。
钱塘路,愁风怨语,长是洒西湖。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官居极品,欺天误主,贱土轻民。
把一场和议为公论,妒害功臣。
通贼虏怀奸诳君,那些儿立朝堂仗义依仁!
英雄恨,使飞、云幸存,那里有南北二朝分?


君不见,南熏门,铁炉步,
神矛丈八舞长蛇,双练银光如玉注。
又不见,铁浮屠,拐子马,
斫胫钢刀飞白霜,贯阵背嵬分解瓦!
义旗所指人不惊,王师到处壶浆迎。
两河忠义望风附,襄邓荆湖唾手宁。
朱仙镇上马如虎,百战经营心独苦。
赐环竟坏回天功,卷旆归来卧枢府。
钱塘宫殿春风轻,娇儿安晏嘴未醒。
徒令功臣三十六,舞女歌儿乐太平。
虎头将军面如铁,义胆忠肝向谁说?
忍将和议两封书,往拭先皇目中血。
将军将军通军术,军命不受未为失。
大夫出疆事从权,铁马长驱功可必。
功成解甲面丹墀,拜表谢罪死不迟!
惜哉忠义重山岳,智不及此良可悲。
呜呼,肆谗言、加毒手,
申王心、循王口,蕲王湖上乘驴走。
五国城头帝鬼哭啼,胡儿相酹平安酒。
zp0223 发表于 2023-10-29 09:12:45|来自:北京石景山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有人说于谦在文艺创作方面人气不足,这点我不太赞同。
有关于谦的文学作品在民国以来有不少,国军少将,笔名墨余生曾以于谦遗孤为主角写武侠小说《大侠龙卷风》,后来改编成奇幻电视剧由吴奇隆主演,里面有外星人和魔法,相当前卫。
同样是国军少将,文公直写过以于谦为主角的《碧血丹心》三部曲,里面的于谦不仅文采出众,练就一身武艺,惩恶锄奸。文公直所处时代正是国破家亡时代,那时写这样的小说有振奋人心的意图。此外他还著过《明史正误》,也是一位历史爱好者。
再就是更为著名的梁羽生写了《萍踪侠影》,里面也重墨描述了土木堡之变。这部小说当年较晚于《射雕英雄传》连载,在香港也获得极大人气,是梁羽生代表作之一。人常说读射雕可认识岳飞,读萍踪可认识于谦,对大陆进行文化输入。不过说来,现在年轻港人家国情怀越来越少,本港也很久不拍金梁的武侠了。
此外,韦小宝在小说里还吐槽过于谦,说做少保没好下场,岳飞、于谦都做过少保,自己再做少保也会死。金庸的设定里连韦小宝都知道于谦。
2003古装剧《大明王朝1449》也算经典老剧之一,以于谦为主角夹带反腐思想在里头。美中不足的是里面把于谦塑造的太神,用力过猛。
可以知道于谦至少在民国时期是非常有人气的,尤其是他捍卫国家的英雄形象,给予时人极大的精神支持。
大概是近年岳飞名声被炒的太高,显得其他民族英雄不起眼罢了。《明朝的那些事》虽然被很多人吐槽,但里面对于谦的宣传也有些功劳。
hslxwu 发表于 2023-10-29 09:12:54|来自:北京石景山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年1月1日,我和朋友去杭州旅游,出了西湖就去了岳王庙,岳王庙香火鼎盛,游客众多,我和朋友在庙里拜了岳飞,骂了秦桧和完颜构。
出了岳王庙,我想到于谦墓就在附近,就和朋友说也去看看吧,朋友同意了。于谦墓位置比较偏僻,我们到的时候只有我们三个游客,我看着这冷清的场景,心里有些悲伤,到于谦墓前鞠了一躬就走了。
出来以后,我想,于谦墓已经在西湖边上600年了,即使再过600年,它也会在西湖边,似乎也不需要在意这一时的冷清。
kino 发表于 2023-10-29 09:13:18|来自:北京石景山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明清小说”。明清小说蓬勃发展之际,把以前各种说书的和人民群众广为流传的故事给整合起来了,所以刘关张、卧龙凤雏、秦叔宝程咬金、岳飞韩世忠的(包含夸张了的)事例就广为流传,他们也就出名了。于谦是明中叶人物,传奇色彩也缺了点(太正统了反而不符合说书编故事的G点了),所以只能是懂历史的敬重,普通人之间就没那么出名。
dos700 发表于 2023-10-29 09:14:01|来自:北京石景山 | 显示全部楼层
于谦(1398—1457),为大明王朝续命的大功臣,被誉为“救时宰相”。一生干过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尤其是组织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稳定明朝政权,事关中原文明的延续,居功甚伟。

景帝朱祁钰在位那八年,于谦权倾一时,是当朝唯一的重臣。在他蒙冤死后,声誉日隆。

到了清初,南明的“剩斗士”张苍水,以埋骨西湖边,跟于谦、岳飞作伴为最高荣誉。

然而,一个残酷的历史事实是,只有冤死才能把一代名臣的声誉推到顶点,获得最高知名度,享受最长久、最广泛的拜祭。

所以,我们民族的英雄,基本都是悲剧型的历史人物。


1


中国史书写冤案,都有一定的套路。

比如天地变色阴霾四合六月飞雪等等,用这些词汇营造一种戏剧化的情境,表达史家的观点。

但这些自然力的渲染是不靠谱的。

如果靠谱,就应该表现出某种神力,让冤案受害者不死,而不是在刽子手手起刀落之后,再来震动天地。

唯一靠谱的是,读史书读到这些气象突变的记载模块,就像有个人跳出来告诉你:这是个大冤案,千古奇冤呀!

于谦之死,正是千年一遇的大冤案。

后来修《明史》的人觉得写上气象突变还不过瘾,又加了句:

“死之日,天下冤之。”

这是说,不仅老天看不过眼,天下人也看不过去。

不过,天下人是个什么范畴?包不包括与于谦同朝为官的同僚们?

应该不包括。


2


有个叫朶儿的人,是冤案制造者之一曹吉祥的部下,在于谦行刑的地方以酒来祭奠他,痛哭不已。

曹吉祥知道后非常生气,用皮鞭痛打他。第二天,他仍然祭拜如故。

都督同知陈逵深感于谦忠义,收其遗骸葬在北京城西。

后来,于谦的女婿朱骥(也有说是于谦之子于冕)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这是冤案发生后,公开站在于谦这一边的人——朶儿、陈逵,以及于谦的亲人。没了。

举朝文武大臣,在杀于谦这件事上,要么失语,要么赞成。

杀于谦的主谋是发动夺门之变的“三大功臣”——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

但点头的肯定是复辟上位的太上皇朱祁镇

给于谦定的罪名是谋逆罪,具体为“意欲迎立外藩”,就是想要另立储君。

这个“意欲”,跟岳飞蒙冤的“莫须有”是一个级别,但当时居然没有人提出异议。

这说明什么问题?

第一,皇帝想杀的人,没人敢吭一声。第二,皇帝想杀的这个人,大家都觉得杀得好。

最爱君认为,前者当然很可怕,但这是皇权政治下的常态,以一人之是非为是非。

更可怕的是后者,杀清官名臣,同僚们竟然在心底喝彩。


3


现在很多人评价于谦,基调是这样的:

于谦是英雄,是清官,但有重大的人格缺陷,跟同僚搞不好关系,四面树敌,导致被害时毫无奥援,“孤家寡人”。

这逻辑很顺,乍听没毛病。

不仅是于谦,历史上所有品德孤高、不见容于当时的英雄,都会收到类似的评价。

最著名的应该是黄仁宇评海瑞,把海瑞当成“古怪的模范官僚”,道德主义的迂腐分子。意思是不值得学习。

官场有一条潜规则:搞政治的人不讲道德。

这是事实,但以潜规则为标准,去评价官场上的道德完美主义者,说你不能太完美,你要随大流,这像什么话?

相当于我们对着土匪说,你要杀人越货,不然不是一个好土匪。这不是颠倒是非了吗?

指摘于谦有人格缺陷,不就等于对他说,你应该搞搞权谋,玩玩厚黑,不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吗?

官场是脏的,你于谦要跟着脏,不要想着给它洗干净,是这个意思吧?


4


的确,于谦不是一般人。

他自小饱读史书,崇拜文天祥,心中树立了对标的榜样。

23岁考中进士,24岁被授职为监察御史,从一名纪检监察员开始他的政治生涯。

他28岁那年,已经是京城名嘴。

那一年,还是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汉王朱高煦在山东谋反,很快被平定。宣宗让于谦负责口头宣布朱高煦的罪状,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

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发抖,自称罪该万死。

这情景,有点像周星驰《九品芝麻官》里面那个口若悬河的包龙星。

他后来外放为官,主政过的地方有口皆碑,百姓把他当作“神明”

于谦在官场的晋升,全靠个人能力,但他最终权重一时,则赖历史机遇。

在他被召回京充任国防部副部长(兵部左侍郎)的第二年,明朝发生了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土木之变

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率50万大军北征瓦剌,结果被俘虏了,有去无回。

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于谦淡定自若,采取一连串成熟老练的危机处理手法,包括怒斥迁都的消极言论、组织打赢北京保卫战、力主监国朱祁钰登上帝位等。

就这样,于谦被推向历史至高点。


5


时代呼唤英雄。

于谦很快升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

战争年代,这个职位含金量十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时内阁大学士江渊、工部尚书石璞为入兵部协助于谦,两人争破头。可以想象于谦及兵部尚书的地位有多高。

这个时候的于谦,如果是一个后世评论者眼中没有人格缺陷的于谦,他就会愉快地融入权斗的潮流,愉快地接受人情世故的熏陶,一手捧着成功学,一手拿着厚黑学,把自己变成一个圆滑的政治家。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就会跟后来夺门之变的主谋徐有贞说,你想做国子监祭酒的事,我在皇帝面前也美言推荐了,但皇帝拒绝啊。你先别急,咱们再等等机会。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就会对大将石亨向朝廷荐举他的儿子于冕一事感到正常不过。觉得这名大将懂规矩,知道投桃报李,是稳固的同盟党。而不会糊涂到不仅不领情,还上疏弹劾石亨徇私情。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就不会眼里容不下沙子,嫉恶如仇,天天弹劾这个贪污那个渎职,而是握着别人的把柄,好让他们听命于自己,建立自己的政治小团体。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就会专心做景帝身边的红人,让被俘的英宗老死塞外,而不是极力说服景帝迎回英宗,酿成日后杀身之祸。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就会像嫉妒他的同僚所诬蔑的一样,交结权宦,树立党私,挟天子以令群臣。景帝那么听他的话,他想做曹操,问题不大的。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就不会在获悉夺门之变的情报后,为了忠义坐以待毙,而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先下手为强,彻底改写明朝历史。


6


如果于谦如你们所愿,他还会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吗?

所以,指摘于谦刚正孤高、不懂逢迎、不搞权术,本身就矛盾得无以复加。

我们这个奇怪的民族,一边对于谦推崇备至,一边又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圭臬。

难道没有人知道,这二者是绝然对立的吗?

每一个英雄都是人情世故的终结者。

一个民族如果以世俗标准去定义他们的英雄,那么,这个民族真是堕落得够可以了。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以前不是这样的。

于谦蒙冤时,几乎整个官僚群体有种妒火熊熊燃烧的快感,这是事实;但即便如此,明朝的文人士大夫,都不会以这种充满羞耻感的事实去反推于谦的性格弱点。

他们也许偷着乐,幸灾乐祸,却不敢声张出来,极力掩饰内心的阴暗。

他们的意识很清晰,这特么是官僚群体的集体堕落,不是于谦个人的问题。

所以他们反而会津津乐道地去传播于谦不遵循官场潜规则,不打点、不送礼,只送两袖清风的事迹。

于谦被杀后,抄家的官员以为可以发现满墙的人民币,翻找半天却一无所获。

直到他们发现一间上锁的小屋子,兴奋地打开后,又大失所望——里面全是景帝赐给于谦的纪念品(蟒袍、宝剑等)。别人都要挂起来,穿起来,裱起来,他却锁起来,从未向人显摆。

这种精神境界,已然把世俗成功学拉开了好几个身位。


7


于谦死后8年,随之明英宗去世,明宪宗继位,他很快得到了平反,各种荣誉加身。

当初沉默或窃喜的那帮官僚,摸准了新皇帝的思路,纷纷上表推进这件事。

热烈的程度,恰好足以掩饰8年前的淡漠。

推翻冤案,彻底平反,恢复官职,追谥美名,追赠更高的官爵,种种哀荣已与逝者无关。

这是做给生者看的,皇帝需要忠臣,所以不能让忠臣长久蒙冤,适时的拨乱反正可以激励属下的忠诚,并借以显示自身的英明。

为蒙冤死去的英雄昭雪,是历代帝王基于自身利益所采取的政治举措。

帝国官僚们起劲地参与其中,说到底仍是鸡贼的体现:

他们容不下一个活着的楷模,却能标榜自己以死去的英雄为榜样。

这恰是官场厚黑学与成功学活学活用的道场。

帝国官僚一个个油腻的中年人,无时不映衬着于谦的清奇。

反观现在,许多人对于谦的崇拜亦是廉价的,精明的,只用于标榜自己的某种正确认知。

但,如果崇拜一个人就要参照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处事方式生活,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转而粉起徐有贞和石亨了。

如果稀罕于谦对我毫无用处,没有人会稀罕于谦。——很明显,这名英雄死后500多年,遭遇了新的困境,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这个时代。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