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客观角度评价曹操?

[复制链接]
妖狐 发表于 2023-10-28 20:37:5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从客观角度评价曹操?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bochin1010 发表于 2023-10-28 20:38: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要客观评价吗?无非就是实话实说而已。我是不明白有人都说了曹操年轻时是忠臣还有人去抬杠,而且还发明一大堆历史上,既然这样,就别怪法某不客气了!


不懂曹粉的脑回路,承认曹操残暴是件难事吗?居然还把10万户幽州冀州百姓奔走乌桓栽赃到袁尚袁熙头上,证据呢?史料呢?在哪啊?能告诉我吗?我这里反而有一堆史料能证明曹操的一系列操作把幽州冀州百姓逼到乌桓去。
《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
《三国志武帝纪》:初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臣松之以为讨谭时,川渠水冻,使民椎冰以通船,民惮役而亡。
《三国志郭嘉传》:【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
我说洗曹操前起码也得看看《郭嘉传》吧?郭嘉不是一直都被你们魏粉奉为神明吗?
栽赃到袁尚头上也是挺low的,我只是好奇为啥袁尚袁熙能掠走10万户百姓但是没能力救援赵犊和霍奴?要知道迁移百姓非常费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我倒要看看这么点时间能迁移多少百姓?我怎么总觉得你们对古代迁移运输的概念有什么误解呢?
《潜夫论实边》:民之于徙,甚于伏法。伏法不过家一人死尔。诸亡失财货,夺土远移,不习风俗,不便水土,类多灭门,少能还者。
《三国志武帝纪》:故安赵犊、霍奴等杀幽州刺史、涿郡太守。三郡乌丸【攻鲜于辅】於犷平秋八月,公征之,斩犊等,乃渡潞河救犷平,乌丸奔走出塞。
袁尚要想迁移10万户百姓,最起码得先过焦触、张南这关,焦、张可是陈兵数万,袁尚要有裹挟10万户人口的本事干嘛不把叛徒给击败?还被打得跑路去投辽西?拜托!乌桓连鲜于辅都没摆平好吗!
《三国志袁绍传》:熙、尚为其将焦触、张南所攻,奔辽西乌丸。触自号幽州刺史,【驱率】诸郡太守令长,背袁向曹,【陈兵数万】,杀白马盟,令曰:"违命者斩!"众莫敢语,各以次歃。



古代有流民很正常,有逃亡人口也正常,只是短时间内出现大规模的逃亡现象就不正常了,而且还是那种地区的性大逃亡。冀州被曹操得到后还有30万人口,而后面幽州冀州那一次就跑了10万,什么概念?幽州人口不如冀州多,按照比例也应该是冀州人占大头,10万百姓就按6万7万百姓算吧,那么逃亡率也超过了20%,请问这正常吗?
《三国志崔琰传》: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
《后汉书乌桓传》: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
古代农民确实没钱去吃喝玩乐,只是曹操治下能让百姓吃不饱也是挺能的,既然如此也别吹得过头了,别吹成什么千古一帝了,就按照正常军阀吹不香吗?百姓的要求委实不高,只要求吃饱穿暖就行,可是曹操居然连这个都做不到,吹成千古一帝合适吗?我在你过往的回答里可不止一次见你踩其他帝王了,证据在最后贴。
《三国志文帝纪》引《献帝传》载禅代衆事曰:且闻比来东征,经郡县,历屯田,百姓面有饥色,衣或短褐不完,罪皆在孤。
《晋书慕容皝载记》: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
《汉书食货志》: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
一户五口百亩地不过收获一百五十石,而一户则年需食九十石。剥夺一半以上的税额让屯田民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以致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曹操强迫老百姓屯田,老百姓还是逃亡,只能改成自愿屯田。
至于你说的那个“百姓安之”、“人皆悦乐”,学者高敏先生可有不同的意见啊!要不要也给高敏先生扣顶蜀吹的帽子呢?






你说的匪盗,正是高敏先生说的屯田民,而且还有其他史料可以作证。
《晋书宣帝纪》:魏武以荆州遗黎及【屯田】在颍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从之。其后诸亡者悉复业。
假设要不是司马懿劝阻,那么曹操把这些百姓强行迁移,那么这些百姓就会跑到荆州去,然后被孙权所得。
至于你要是觉得“匪盗”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我就贴几条能够实锤的民变吧。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操之西征也,河间【民】田银、苏伯反,扇动幽、冀。
《曹瞒传》:是时南阳间苦繇役,(侯)音於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三国志魏书胡昭传》: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馀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到陆浑南长乐亭,自相约誓,言:"胡居士贤者也,一不得犯其部落。"一川赖昭,咸无怵惕。天下安辑,徙宅宜阳。
其中重点说下河间百姓反曹,我连你下一步想说什么我都能猜到。你肯定会用《三国志常林传》来反驳我,可惜这招对我不管用。《常林传》的记载明显是魏人的隐晦之辞,外加常林需要让曹丕安心。因为不管曹丕能不能独自解决河间百姓起义,都需要上报给曹操,曹操当时在追杀马超,结果听到这消息直接带着大军去河北了,曹操这一走的结果就是给了马超喘息之机,让马超得以死灰复燃。河北这动静大得连东吴的吕蒙都知道了。几年后邺城接二连三的叛乱骚动,百姓可真高兴啊!
《三国志马超传》:超走保诸戎,曹公追至安定,【会北方有事,引军东还】。杨阜说曹公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若大军还,不严为其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超果率诸戎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杀凉州刺史韦康,据冀城,有其众。超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三国志吕蒙传》:(孙)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


不懂你总是刷卫觊刘馥干嘛?你刷他们越狠不就越能证明曹操的破坏力很强吗?不就越能证明曹操的骚操作让他们的努力白费了吗?卫觊确实恢复过关中经济,可是曹操逼反马超韩遂等10个诸侯直接让关中经济被打废,尤其是京兆,换了连续换了4个两千石都没有让经济有太大的起色;而刘馥的话,曹操强行迁移淮南民导致“江西遂虚”,白白给孙权送了10万人口,这等于是让刘馥,死不瞑目啊!
关中:
《三国志高柔传》:太祖欲遣锺繇等讨张鲁,柔谏,以为今猥遣大兵,西有韩遂、马超,谓为己举,将相扇动作逆,【宜先招集三辅】,三辅苟平,汉中可传檄而定也。繇入关,遂、超等果反。
《魏书》:是时关西诸将,外虽怀附,内未可信。司隶校尉锺繇求以三千兵入关,外讬讨张鲁,内以胁取质任。太祖使荀彧问(卫)觊,觊以为"西方诸将,皆竖夫屈起,无雄天下意,苟安乐目前而已。今国家厚加爵号,【得其所志,非有大故,不忧为变也】。宜为后图。若以兵入关中,当讨张鲁,鲁在深山,道径不通,【彼必疑之】;一相惊动,地险众强,殆难为虑!"彧以觊议呈太祖。太祖初善之,而以繇自典其任,遂从繇议。兵始进而关右大叛,太祖自亲征,仅乃平之,【死者万计】。太祖【悔不从觊议,由是益重觊】。
《高士传》:建安十六年,百姓闻马超叛,避兵入山者千馀家,饥乏,渐相劫略
《三国志张鲁传》: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魏略》:颜斐字文林。有才学。丞相召为太子洗马,【黄初初】转为黄门侍郎,【后】为京兆太守。始,京兆从马超破后,民人多不专於农殖,【又历数四二千石】,取解目前,亦不为民作久远计。
淮南:
《三国志蒋济传》:明年使於谯,太祖问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官渡,徙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济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三国志吴主传》: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有点强,你见过现代有哪个人口大省超过20%的人yi min 吗?
<hr/>彩蛋:









<hr/>


昨天看的时候有两个漏洞给大仙看漏了。第一个漏洞,温恢当凉州刺史不是曹操死后的事吗?而且温恢还没到达赴任地点就死了,请问温恢是用自己的鬼魂保佑一方安宁是吗?
《三国志温恢传》: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道病卒】,时年四十五。
2,贾逵治豫州关曹操什么事?贾逵当豫州刺史都是曹丕时代的事了,既然这样,我把蒋琬掌权后的政绩算刘备头上好不好?
《三国志贾逵传》:初为郡吏,守绛邑长……后举茂才,除渑池令……(张)琰败,逵以丧祖父去官,司徒辟为掾,以议郎参司隶军事。太祖征马超,至弘农,曰"此西道之要",以逵领【弘农太守】……然太祖心善逵,以为【丞相主簿】……太祖征刘备,先遣逵至斜谷观形势。道逢水衡,载囚人数十车,逵以军事急,辄竟重者一人,皆放其馀。太祖善之,【拜谏议大夫】,与夏侯尚并掌军计。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文帝即【王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馀,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逵尝坐人为罪,王曰:"叔向犹十世宥之,况逵功德亲在其身乎?"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
Shoubuliao 发表于 2023-10-28 20:38: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意间看到了大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揭露下大仙


曹操确实任用能吏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但是他本人马上用昏招摧毁了部分政绩,江淮百姓用脚做出了自己的投票。
温恢治凉,贾逵治豫可不是曹操时期,大仙一句话暴露水平。
【武帝纪: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温恢传:文帝践阼,以恢为侍中,出为魏郡太守。数年,迁凉州刺史,持节领护羌校尉。】
【贾逵传:文帝即王位,以鄴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鄴令。……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


河北民众确实有逃亡到鲜卑,但是十余万百姓在曹操残酷攻屠邺的过程中用脚投票逃到了乌桓。相比于民众逃亡鲜卑,十余万百姓更遂袁尚逃亡乌桓更骇人。
确实存在袁尚裹挟的可能,不过曹军攻邺之残酷和袁尚动员能力“强大”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
【后汉书荀彧传:公前屠邺城,海内震骇,各惧不得保其土宇,守其兵众。】
【三国志仓慈传引魏略:城破,执邵等辈十馀人,皆当斩。太祖阅见之,疑其衣冠也,问其祖考,而识其父,乃解放,署军谋掾。】
【三国志武帝纪:五月,毁土山、地道,作围壍,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
【三国志武帝纪:纪讨谭时,民亡椎冰,令不得降。顷之,亡民有诣门首者,公谓曰:“听汝则违令,杀汝则诛首,归深自藏,无为吏所获。”民垂泣而去;后竟捕得。】
三郡乌桓略幽州民确实是存在的,但是这个是源于和公孙瓒争斗的遗留问题,袁绍是承认事实并笼络乌桓,曹操不也承认和放弃了并州部分地的事实吗?
【晋书地理志:灵帝末,羌胡大扰,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并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省入冀州。二十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魏黄初元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确实有没有诛降的反例,不过曹操确实有诛降的规定,这是一个常态化的东西,有特例不奇怪,难道你比于禁还懂曹操?
【三国志于禁传:诸将皆以为豨已降,当送诣太祖,禁曰:“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
至于说答主不懂张绣反叛的原因而直接扣帽子,我看是您不懂装懂,还为曹操的“无辜”受叛唯我独知而洋洋得意。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


这个咋还是做个谦虚的搬运工,搬运高敏先生的著作吧






大仙脑补开元九年有堪比江西遂虚的数十万人大逃亡。这个历史发现真是惊人。但是人家官员也没曹操对待百姓一样一刀切强行迁民而导致逃户,而是以劝导为主防止逃户。
【资治通鉴:监察御史宇文融上言:“天下户口逃移,巧伪甚众,请加检括。”融,弼之玄孙也,源乾曜素爱其才,赞成之。二月,乙酉,敕有司议招集流移、按诘巧伪之法以闻。】
【资治通鉴:蒲州刺史陆象先政尚宽简,吏民有罪,多晓谕遣之。州录事言于象先曰:“明公不施棰挞,何以示威!”象先曰:“人情不远,此属岂不解吾言邪?必欲棰挞以示威,当从汝始!”录事惭而退。】


这位大仙口口声声要说拼【史料】
大仙列的三段分别出自
【容斋随笔·卷十二·曹操用人】
【读通鉴论】
【三国志集解】
张口闭口说扣帽子说别人水平低,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懂啥是【史料】


大仙的【但礼乐文明,日不暇给;垂风迈德,盛所未能。人望不逮于建安,天命乃光于魏武。】出自朱敬则的宋武帝论,是拿建安朝踩刘裕朝社会风气,问题来了,大仙欺负答主不知道此文贬的刘裕朝文气?况且比朱敬则诟病的刘裕朝文气强也不是多光荣的事。
既然拿朱敬则说事,想必朱敬则的魏武帝论大仙没看过,朱敬则对曹操是有负面评价的
【何夔所以带药,杨彪由是不出,云长受恩而不谢,元德失箸而思奔。席上无怀疑之人,阃外少自信之士,良可耻也。固知曹公不能用天下之材,成天下之务也。】
【翻乃疾走恶迹,掩耳畏声,雠匹夫,念平素,杀桓邵,毙娄珪,道路以目,天下钳口,岂不惜哉?杨德祖才虽清秀,志非远图,托事行诛,死非其罪……故知忌小怨而忘远图,料目前而忽身后,岂所谓旁求哲人,俾辅后嗣者哉?】


【州之东北七十馀里,即利国监,自古为铁官,商贾所聚,其民富乐,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常为盗贼所窥,……使不幸而贼有过人之才,如吕布、刘备之徒,得徐而逞其志,则京东之安危,未可知也。】
这一段的是苏轼上书给朝廷的奏折,北宋以曹魏为正统,那么刘备自然是“贼”,而且大仙的原话是刘备是小人吧,就算真是贼,和小人也没关系吧。
苏轼也另外评价过曹刘,不知道大仙知不知道苏轼眼中谁是小人。
【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雄材大略,宽而有容,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馀风,辅以孔明,未可量也,且以忠义不替曩昔,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
【而曹操阴贼险狠,特鬼蜮之雄者耳。】
这位曹迷评价蜀粉水平低,言语之间似乎很自豪,但是就此看来,不过是断章取义洋洋自得之辈罢了
………………………………………………………………………分割线
大仙回应了,但是目前来看大仙阅读理解能力并不合格


我的原话是【曹操确实任用能吏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但是他本人马上用昏招摧毁了部分政绩,江淮百姓用脚做出了自己的投票。】
我并未发明出【无视曹操任用能吏】这种观点。
大仙是阅读理解不及格还是恶意立靶打靶就不知道了


我并没有提出【迁徙江淮民是压榨百姓】
大仙是阅读理解不及格还是恶意立靶打靶就✘2
大仙提出看不出是曹操逼迫河北民迁徙,我感觉大仙无视了我列出曹操攻邺战争的残暴和残酷的观点和证据(这里不再复列一遍)
大仙更是提出袁军拖家带口的论据
但是大仙不知道袁尚北奔过程中袁军都存在反水,袁尚兄弟的北奔袁军只能靠乌桓再起(数量少,家属不可能达到十余万)
【武帝纪:是月,袁熙大将焦触、张南等叛攻熙、尚,熙、尚奔三郡乌丸。触等举其县降,封为列侯。】


那我就亮明观点,曹军一直有【围而后降者不赦的政策的】,大仙举的例子大仙估计都不清楚背景。
【程昱传引魏书:贼有千余人请降,议者皆以为宜如旧法,昱曰:“诛降者,谓在扰攘之时,天下云起,故围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於围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贼,杀之无所威惧,非前日诛降之意。臣以为不可诛也;纵诛之,宜先启闻。】
曹操攻打马超后期,程昱还劝诫了不要按惯例诛降,不知道大仙怎么得出曹操不当回事的。
大仙举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官渡前夕曹军对河内的进攻,曹操后来对袁绍实力尚且忌惮感到担忧,此时正是暴风雨前夕,哪里能随便诛降?
大仙第二个例子是,河北已定,马超韩遂已破接受杨秋投降。此时符合程昱的“天下略定”,再者曹操本人就不是循规蹈矩之人,有特例很正常。
但这不代表于禁程昱所说的法度没有常态化,大仙还是要加强阅读理解✘3 +逻辑训练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史料上写的很清楚,曹操睡人妻引起张绣愤恨——曹操知道了想秘密杀张绣——计划泄露被张绣反叛袭击。
曹操睡人妻是根本原因没错呀,答主顶多观点没表达好?不知道你在这gc个啥?


我是针对大仙提出的袁绍应该为幽州民被三郡乌桓掠夺负责任观点做的一个对比。
【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余万户。】三郡乌桓掠幽州是在袁绍接管幽州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既定事实,袁绍只不过默认妥协罢了,和曹操默认汉灵帝时期丢失的部分并州性质一样。
大仙不理解我可以理解,毕竟水平问题吗


我记得最开始是大仙断章取义苏轼和朱敬则的言论的吧。
何况我并没有否认朱敬则对曹操有正面言论呀。不知道大仙怎么又给我发明观点了。
大仙是阅读理解不及格还是恶意立靶打靶就✘3

大仙后来搬了一些论文,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论文,论文内容和大仙搬运的历朝历代夸赞屯田的史料没啥区别,我的搬运自高敏先生的《魏晉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和《关于曹魏屯田制的几个问题》,懂的人自然懂搬运部分的分量,不懂也没办法了。


最后,大仙又洋洋得意的开始瞧不起人了,但是这些话放在大仙身上毫不违和呀,我还是建议大仙训练下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再出山,不要再贴一堆自己都没看过的东西断章取义虚张声势,更不要替别人发明观点了
小冲 发表于 2023-10-28 20:39: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屠城,压榨百姓,加重赋税,导致百姓都跑路了。
杀俘虏,投降的士兵一律杀尽。
夏侯渊活着的时候就是虎步关右,所向无敌,死了之后就是白地将军。
荀彧活着的时候就是吾之子房,想要称公的时候就送空盒子。
喜欢人妻,害死自己儿子和侄子,把老婆也气跑了。
但是,只看曹操这些点真的合适吗?
曹操年轻当官的时候,上奏举报了一大批贪官污吏。
秉正执法,造五色大棒痛击权贵。
亲率部队,大破了黑山贼。
十八路诸侯讨董的时候,他蔑视天下群雄,独自与孙坚踏上了追击董卓的道路。
正如那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所说的一般。我曹操当官的时候一心想整治权贵,后来官场险恶,得罪人太多。辞官后回到老家,也不过是想春夏读书,秋冬打猎罢了。在国家最需要我的时候,我也是想上战场一点一滴的积攒功勋,死的时候墓碑上刻着:征西将军曹侯,足矣。
曹操年轻的时候最讨厌董卓,可后来呢,很多人都说,这曹操就是另一个董卓啊。
芝华士12年 发表于 2023-10-28 20:39:2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曹操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和刘邦的政治家不同。刘邦在很多事情上面更像一个政治机器,曹操更像一个人,这也是他不如刘邦的地方。
前几年,很多人洗白曹操。几年后,很多人又鄙视曹操,说来说去,最多的还是屠城。
曹操写了《蒿里行》,结果屠城的事迹在《三国志》里面比比皆是。三国时期,人口是很重要的一个资源,曹操屠城这个污点没法洗,也避不开。在道德层面,曹操劣迹斑斑,对于重要的资源,他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把握好。
但是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道德不是唯一的标准,屠城并不是掩盖他能力的工具。所以有的回答啊,题目说的明明是客观评价,你们真的客观吗?只提屠城,挟天子令诸侯?
刘备是三国时期屡败屡战的代表人物,可细看下来,曹操又何尝不是呢,被徐荣埋伏,被吕布陈宫偷家,早期发育在夹缝中生存,等到发育起来了以为统一天下指日可待,结果赤壁一把火把他的军队和梦想付之一炬,汉中的失利也让他对刘备无可奈何。即使这样,他还是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刘备一样,他的雄心壮志,始终没有被时间磨平,这可能是属于男人的一种浪漫吧。
从君主的角度来看,曹操在很多地方是不合格的,取荆州后不听贾诩劝谏,擅自动兵。得陇地后又不听刘晔的建议图谋蜀中。至于对张松的态度,更是一个败笔。从内部来看,各地常常出现的叛乱也与曹操有直接的关联,也正是因为这些叛乱使曹操不得不抽出精力巩固政权而放缓了征伐天下的脚步,陷入恶性循环中。
但是正如曹操所说,假如天下没有他曹阿瞒,又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熬了那么久,他还是统一了北方;输了那么多,他依然还是军事家。他的屯田制,他信奉法家的执政理念,他的军事战例,都被后世所学习,作为君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无法同各位开挂的大佬相比,但在三国,我认为他是独一档。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大汉忠臣论的确是地摊文学,企业级理解。不过我说了曹操首先是个人,当他后期说:“假使天命在孤,吾愿为周文王。”的时候,不知道他会不会回忆起他二十岁时为了维护自己的执政理念棒杀蹇图,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追击董卓时对诸侯置酒高会的愤怒,更不知道他还愿不愿意当那个汉征西将军。
对于曹操,其实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引用的《邺中歌》评价就很客观。
邺则邺城水漳水,定有异人从此起:
雄谋韵事与文心,君臣兄弟而父子;
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
横流筑台距太行,气与理势相低昂;
安有斯人不作逆,小不为霸大不王?
霸王降作儿女鸣,无可奈何中不平;
向帐明知非有益,分香未可谓无情。
呜呼——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他也当得起那一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zhengshi_zhang 发表于 2023-10-28 20:40: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曹操是个很复杂的人,所以我也做不到全面评价他,只能从我个人角度去谈谈有关于他的看法。
我的历史观可能和大部分人不一样,在看待历史人物时,我关注更多的是沿革,而道德依然重要,但在我眼中不是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没有一票否决权。
比如北齐高洋,刘宋刘骏,如果用道德一票否决来论,他们俩得到的评价想必也是残暴,神经病,荒淫等等。当然,这些评价不能说错,但放眼历史的沿革,对他俩如此评价,肯定是不全面的,甚至有点舍本逐末了。
再说曹操,当然可以评价他猜忌残忍,这些也是曹操客观存在的人格缺陷,但我个人对于曹操的评价不应止步于此。
那么除了以上对曹操人格批判外,曹操还能获得什么评价呢?
首先在军事上,无论你认为曹操是军事天才也好,亦或是军事蠢才也罢,都不可否认曹操完成一统北方的功业,而后来的西晋也是借曹操之资完成了一统天下。
让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曹操在此期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曹操在军事理论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给孙子兵法做注,或许有人认为曹操作注是说废话,但毕竟曹操注解流传下来,那说句有贡献也不为过。
并且曹操击败羌族,乌丸,控制匈奴,摄服鲜卑,虽说曹操这样做有为了维持他统治的利益因素在,但不可否认曹操在对外作战上也是有所贡献的。
在文化上,曹操虽没他俩儿子贡献多,但曹操为“西园之会”营造了好的环境,可以说是给建安文学打下了物质基础。毕竟如果文士们不是在曹操麾下有了较为安稳的生活环境,兵荒马乱哪有空聚会吟诗呢?
而曹操本人的诗作虽然被评为“下品”(南北朝文豪多,评判标准也高) ,但也没有染指后宫奢靡之风,曹操要么是在抒发政治理想,要么是在阐述征战中的见闻。
可以说曹操的诗作用词并不华丽,但也符合“歌诗合为事而作”,言之有物,没有无病呻呤。
并且曹操也注重对典籍保护,他赎回蔡文姬,并让其恢复了四百多卷古籍。
因此可以说曹操在文化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后我重点说一说政治
曹操在政治上除了恢复教育和礼乐, 加强法治建设,打压豪强,移风易俗,草创魏国制度以外,还进行如此几个政治制度改革。
一,屯田制
屯田制也就是把流民制度化,虽然屯田制是曹操剥削屯田民的制度,但它的作用也非常显著。首先通过屯田制可以将流民束缚在土地上,解决了流民问题,并维护了社会稳定。其次开垦大量荒地,恢复了经济。并且更直接目的就是通过高的税率(五五开或者四六开),显著了提高了曹操集团的军事潜力。
屯田制是战时政策,在太平时节并不适用,所以西晋将其一度废除,但后来天下大乱屯田制再次突显其价值,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崛起就和屯田制有关。
因此屯田制受到后世肯定。
详情可以看这个回答
李梦阳转世:曹操哪首诗最能表现他对人生的态度?二,霸府制
曹操为了篡汉而一手缔造了霸府制,也就是在汉朝政府框架下,自己开府并招收府吏。而这些府吏受到曹操的提拔任用,自然愿意为曹操服务。久而久之朝中大权都有曹操府吏把持,而他们虽然名义上还是汉室臣子,但内心已经向曹操效忠。
曹操在建立魏国前,就是通过霸府制来挖空汉朝这栋大屋,等到了曹丕上位后,汉朝可谓是名存实亡。
虽说曹操创立的霸府制,后来也成为曹魏的掘墓者,但不可否认霸府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来的刘裕和萧道成都是通过霸府制来篡晋\篡宋。可以说霸府制为出身低微的刘裕和萧道成篡位省了不少事。
而通过霸府制达成的朝代更替,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新陈代谢的作用,东晋不行了,那么刘裕集团接上,刘宋不行了,萧道成集团跟上。
三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时期发起并提出,曹丕时期成型,司马懿当政后变样。最初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不无关系。
虽然许多人吐槽曹操,一边提倡唯才是举,一边在重要职位上委任亲族和名门。
但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却正是曹操唯才是举思想的具象化。

九品中正制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具体标准,由地方官员品评人才的家世和德才。也就是说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是家世,德行,才能并中的,而且审查人才的关键在于乡里,也就是在基层。
故而沈约说到:“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
而在后来司马懿执政后,设立大中正,使得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权力被高门士族把持,继而到西晋司马炎即使认识到问题,但也已经积重难返了。
不过曹操创立九品最初的精神,却没有因此而消亡。
后来的后赵,刘裕都沿用九品中正制,并强调要回到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的标准。九品中正制乃至影响了孝文帝的改革。
可以说曹操创立九品中正制,也是积极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的。
四,租调制
租调制,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后,考虑汉末货币崩坏的情况而实行的经济改革。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审配宗族,至乃藏匿罪人,为逋逃主。欲望百姓亲附,甲兵强盛,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租调制度,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且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可以说对小农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促进经济恢复,用上交物品取代交钱,打压豪强,并有益于自耕农。
租调制,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起到了很大影响,即使是到了隋唐之际这种影响尚未消失。(租庸调制)
五、薄葬制度
宋书礼法志记载:【汉献帝建安末,魏武帝作终令曰:"古之葬者,必在瘠薄之地,其规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周礼》,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魏武以送终制衣服四箧,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讳,随时以敛;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文帝遵奉,无所增加。及受禅,刻金玺,追加尊号。不敢开埏,乃为石室,藏玺埏首,示陵中无金银诸物也。汉礼明器甚多,自是皆省矣。】
曹操为人节俭,临死前要求薄葬,一改汉朝厚葬的风气,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六,质任制
质任制,也就是把将士的家属作为人质扣留在后方,如果将士出现背叛逃亡现象,则处罚家属的制度。
虽然扣押人质在后方这招,自古就有,但在曹操手上将其制度化。
【昔魏武帝分离天下,使人役居者,各在一方
【鼓吹宋金等在合肥亡逃。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
胡三省:“魏制,诸将出征及镇守方面,皆留质任。”
虽说质任制不近人情,但也起到了提高军队凝聚力的作用,在没有支部建在连上这种妙招前,质任制就是凝聚军队最有效的制度,对后世自然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七,曹魏地方都督制
曹魏地方都督制完全成型还是在曹丕时期,不过曹操时期已经有了苗头。
曹操让曹仁和夏侯渊都督地方,而曹仁和夏侯渊有了固定的防区,以及该地区的军权。
同时曹操设立四征将军,而四征将军也成为了后来地方大员担任的官职。
到了曹丕时期,曹魏都督制完全成型,各地都督有固定防区和地方军权,这样有助于凝聚国家军事力量,便于地区防守和全面进攻。
正所谓“昔魏武帝置都督,类皆与州相近,以兵势好合恶离。”
不过地方都督制也产生了些奇怪的产物,在中央强力时地方都督自然是服从中央,但中央权威衰减的话,就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东晋的荆扬格局。
因此曹魏地方都督制可以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曹操在制度上改革,可谓影响深远,在政治上的改革符合历史的规律,在军事上改革让曹魏变成了强大的战争机器。

总得来说,曹操虽然有不少劣迹,其中以冤杀大臣,残戮徐州,屠杀汉官为首,但从历史的发展趋势来看(也可以说是历史的规律),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化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大变革时期中,在通过盛唐的道路上有无数传火人,而曹操也是其中之一。
因此对曹操的客观评价可以引用这句话: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鲁迅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