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表示此次增发 1 万亿元国债由中央承担还本付息,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复制链接]
Eric_H 发表于 2023-10-28 17:33: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5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增加发行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工作有关情况。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在会上表示,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将于今明两年安排使用,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
对于国债资金的安排使用,朱忠明表示,此次增加发行国债的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资金安排使用方面,主要有以下考虑:
一是中央承担还本付息。我前面已经介绍了,此次增发的1万亿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使用,全部列为中央财政赤字,还本付息由中央承担,不增加地方偿还负担。
二是今明两年安排使用。当前已进入四季度10月下旬,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和项目储备等情况,增发的国债资金初步考虑在2023年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2024年使用5000亿元,能够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工作落实。
三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为了减轻地方财政配套压力,将一次性适当提高相关领域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或补助比例,加大对地方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四是单设转移支付项目。为保持预算年度间衔接,将参照以往做法,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单设“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补助资金”项目,与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并列,集中反映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朱忠明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此次增发国债的具体落实工作,及时启动国债发行,做好预算下达,持续跟踪加强国债资金监管,切实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妖狐 发表于 2023-10-28 17:34: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央财政赤字其实从08年开始就相当克制,且杠杆率变化相当惊人,惊人到什么程度呢?几乎没有变化,且长期处于下降的趋势,我们可以把中央政府杠杆率的变化大致画出来,供大家参考,杠杆率的计算为中央政府负债/GDP。


这幅图里面包含了很多东西,也是近十几年以来我们经济体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反应,我们逐个来看:
1)我国的凯恩斯用法较为特殊的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需要政府部门放开财政赤字,增加市场购买力,从而刺激到市场的热度。、货币政策角度,大除了个别年份,比如11~12年,17~19年,货币供应增速度基本与名义GDP保持匹配以外,其余时间都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周期。而财政政策层面,大基建也是从08年开启的,政府部门支出每年都是超过GDP增速的,然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政府部门杠杆在2019年疫情之前基本是保持平稳的,甚至中央政府杠杆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下降的
这就必须看居民部门的杠杆,疾速的扩张,08年居民杠杆和中央政府杠杆基本是持平的,居民杠杆17.9%,中央政府杠杆17.2%,然而十几年的发展,居民杠杆遥遥领先。唯一的解释其实就是税收,明面税收和隐形税收力度超过居民的收入,这就是我国凯恩斯主义的特点,明面上极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际上成本是居民部门承担。大头应该还是隐性税收,比如土地财税,这样中央并不需要为扩张的财政政策买单,地方就能从居民手里拿来购买力,而且房价高增长的时候是抢着交,我们以8万亿土地出让金和120万的GDP大致推算,每年企业和居民部门仅靠土地吃下的杠杆就高达6.66%,至于以前的土地出让金不及顶峰时的8.7,但GDP基数也小,吃下的杠杆转移并不少。
2)居民杠杆加不动以后
政府杠杆在2019年开始加速,最重要的还原因是2020年以后,居民部门杠杆几乎接近极限,且伴随着疫情的冲击,一方面土地财税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公共防疫支出扩大,并且很大一部分成本其实还是医保吃下了,所以有时候保和税界限没有那么清晰。回到这个问题上,一旦居民接不动杠杆,政府部门的杠杆必然上扬,因为不可能削减开支,结合特殊黑天鹅的冲击,由奢入俭难,也是20年开始,三年的政府杠杆增加赶上过去十年的,尤其是地方杠杆,肉眼看见的加速。
最有意思的是,地方城投的债到底算不算地方债,如果不算,里面又有财政担保,如果算,到底是多少。这也是明面地方杠杆增长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明面债监管透明,用途清晰,可操作空间小,相反城投债可操作性就大得多。仅一个土地拍卖,也就是周末长篇用到的土地货币化,本质也是地方债,如果你看居民加不动杠杆以后的土拍参与者,就会发现城投拿地占比疾速攀升,但都计入了企业杠杆。我国企业部门的杠杆高和融资方式有关,但增长率并不会骗人,90%已经够高了,现在已经快170%了,毕竟混合所有制下,私企是非常谨慎的,而债务全民化的债务往往是劣币驱逐良币。
这幅图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17~19的去杠杆周期,本质是居民杠杆置换政府和企业杠杆的时候,也刚好对应的是涨价去库存之后的杠杆转移,一旦居民接不住,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还是杠杆率继续激增,其中不少债务黑洞都是现在的房企贡献的。


3)唯一有能力加杠杆的只有长期稳定的中央政府
现在的经济问题是,我国的宏观杠杆已经非常高了,今年保守也在GDP的290%以上了,债务高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市场活力下降也是必然趋势,大家都在忙于还债。这种情况下,也就两条路:
继续挖掘加杠杆能力维系债务支撑的繁荣,从去年开始你总能看到央行的宽松信贷政策,敢在房地产下行周期把首付比例持续下调,本身就是鼓励已经疲惫的居民加杠杆。同时中央政府开始发力,增加杠杆来增加政府购买,前者属于我国过去十几年的特色凯恩斯主义,后者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两种方法都是维系泡沫的这条路。
第二个就是市场的出清,这个是更常见的情况,进入长期且痛苦的去杠杆周期。
当然还有本不算路的路子,就是现在都想做的所谓的软着陆,即能控制整体杠杆率稳定,同时微操来维持各个环节的风险,既要又要的路子现在看来没有先例,拖着拖着,很可能就会自发的滑向前两条路的其中一条上面。
上述的三点,基本可以理解“1 万亿元国债由中央承担还本付息”这个问题,但很多人期待的效果,可能不会太乐观,地方习惯于每年两位数的土拍增长,最高峰时花过8.7万亿的钱,去年土地收入折去四分之一,今年大概还好继续下行,如果今年靠着城投拍地,可以拿到5万亿的土地出让金,也要比顶峰时少3.7万亿,靠着这两年1万亿,每年5000亿的财政政策工具,还无法完全保证花钱的效率,降低地方财政压力有用,但期待刺激经济的效果可能就没有那么乐观了。
最后,极致凯恩斯主义的结局往往是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核心的原因还是财富结构失衡,居民高杠杆以后,消费投资活动参与率下降,从而导致庞氏信贷的无以为继,在我国的表现就是20年居民不加杠杆,房企即刻暴雷,房企不拿地以后,地方财政也逐渐陷入困局,今年的化解地方债也是其中的一环。所以从模型上来看,如果非要中央负债来刺激经济和实现软着陆,比如是要像日本和08年之后的美国一样,中央政府加杠杆置换居民部门的杠杆,越直接效率越高,特色的以工代赈,路径依赖导致极少数的钱能流入大众手里,居民杠杆还是畸高,经济活力还是低下,收益较低 ,但成本一点都不少。
未来的软着陆,理想情况下就是中央政府负债,以更透明更直接的方式更公平的返还给居民,当然这也是过去十几年特色凯恩斯主义要还的债,以前本该加在财政赤字上的杠杆过度转移到居民身上,导致经济增长潜力被透支,现在返还回去本身也并不能算是不养闲人,我们的居民吃下的成本已经够大了。
ruozhis 发表于 2023-10-28 17:34: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键政答


真完犊子了。
举一个栗子。
前年底,中南一个特大城市相对贫穷的区开始了一项工作,给区内的老房子刷外墙漆,彼时,这个区还欠着大量的债务。
但刷墙比还债重要。
直到这个月,刷墙工作还在如火如荼。
路面又重新撬开,刚铺了三年不到的地砖,全部换新。
数十亿的资金,就花在这种工程上,此外,大手一挥,二十亿的资金拿出来,以所谓清洁水体的名义,给几个小水塘掏一下淤泥。
一方面是大量欠债,编内工资开始打折,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用这种荒唐的方式流向莫名其妙的项目,而这些项目,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理由,即提问中所说的资金安排。
地方债的监管,等于自已监督自己。
比较绝望地说,这种债务,给百姓用一块钱,就会有十块钱,流向特定人群,这大概也是眼下的局面:越是经济困难,越有一些人财富暴涨。
可以大胆地说,地方债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特定阶层的致富新渠道。
财政不放手,下面就叫穷。
稍微一放手,下面就乱来。
这就是所谓监督机制的根源性讽刺,地方债,只是一个相对严重的讽刺样本。
twinsbbs 发表于 2023-10-28 17:35: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放的水不一定到你手里
但是除夕的班是给你算上了,惊不惊喜
zhuotaijiafang 发表于 2023-10-28 17:35:4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想知道,那些说美国债券和加息会导致美国经济崩溃的人,怎么看待这中央一万字和地方二点六万亿新增债务问题。
真的用来救灾?
周敏姐姐 发表于 2023-10-28 17:36:0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真正的灾不是自然灾,而是地方债,现在是借债救债,犹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