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园不教知识了?

[复制链接]
yym110 发表于 2023-10-28 16:58: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今年疫情影响,幼儿园延迟到六月开学。我闺女所在幼儿园开学后由私立改为公立,改为公立幼儿园后,学校通知不再教授知识(什么古诗啊,拼音啊,简单的数字加减档啊)
我闺女四岁了上了一年幼儿园,拼音还没学,数数只会1—20,磕磕巴巴的会被几首古诗。据我媳妇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百以内数不教了,拼音字母也不教了。我侄子上小学一年级每天都学习的夜里十点,小学一年级啊学习压力大到崩溃。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wangqua8 发表于 2023-10-28 16:58: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
没想到这个回答这么多赞…感谢大家。这么看来我可能很长一段时间要被贴上亲子标签了…
有同学私信说我不切实际,因为幼小脱节的问题靠我这种鸵鸟心态无法解决,所以我想或许可以再针对这个点说些什么。
幼小脱节的问题是个普遍问题,我觉得它很可怕,但同时也觉得它不至于轻易就能摧毁一个小孩。不然父母是干什么吃的。
靠给孩子报补习班或许是可以解决的,转校或许也有用,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我目前倾向于的解决办法是赌,我赌我们在幼儿园这几年让孩子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并教会了她一些有用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同时尽可能帮她建设一种微妙的心态,就是“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聚沙成塔的过程,错了没关系,找到错在哪、并修正,就是了不起的进步。”
简单来说,就像病毒很可怕,疫苗还没搞出来,就先吃好喝好,口罩备足。
说到底,我还是觉得从那么小就要被迫面对因为我们大人构建的社会所带来的遗留问题,对这个新人类来说太不公平了。
祝愿她可以顺利通关吧,也祝我赌对了。
————————分割线———————
幼儿园不教知识了??
并不是这样啊。
我女儿自从上幼儿园,在学校至少学会了:用剪刀、用胶水、用蜡笔、折纸、用粘土捏造型、认识花卉和动物、还有一些类似跳绳拍皮球的技能,甚至还学会了包馄饨。只是一个小区附近的普通幼儿园,一个月几百块那种。
这些,都挺难的吧,对于一个幼儿来说,这也是知识啊。
说真的,就这,还有好多孩子学不会。
dodolook 发表于 2023-10-28 16:58:5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疫情假期在家带孩子学习了8个月,有了无数颠覆自己传统认知的家长,同时也作为一个幼小衔接孩子的妈妈,在我看来,影响孩子小学及未来成绩的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幼儿园是否提前教知识,而是孩子是否通过日常的学习,建立好了准备上小学的学习习惯。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幼小衔接很重要,为啥很多人说孩子不提前学小学就跟不上?最重要的原因根本不是学了多少知识,而是孩子依赖大人的督促才能学习,无法自主学习。所谓的幼小衔接能让孩子学习更顺利,是因为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怎么着都不会太差,所以才显得好像不错。
但你同样会发现,为什么小学一二年纪好像大家都是100分,但三四年级是分水岭?
因为一二年纪家长都能帮帮忙,背也能背会一些拼音算数,家长帮忙盯着写作业做卷子家校配合记作业总能堆上去。但三四年级之后,是优秀的学习和思维习惯的较量,那些一直依靠父母才得到100分的孩子,父母一旦使不上力,会被迅速甩开。
很多人会问:那我孩子不提前学知识,或者幼儿园就唱唱跳跳,怎么建立学习习惯?
其实学习习惯的建立,并不是只有上学上课坐黑板面前才能建立,日常一点一滴都是习惯培养的机会,但基本都被家长代劳了。

1 兴趣班出门就忘,表面忙活其实啥都没学到
学龄前的孩子基本上都会上几个兴趣班吧?画画英语钢琴数学的,但有多少家长通过兴趣班的学习,帮助孩子建立过学习习惯的意识和概念?
大多数家长忙忙活活的,把自己搞得日理万机的,周末不陪读几个班,显示不出来自己对孩子的爱。
有多少家长在兴趣班下课后会问问孩子上课学啥了?会带着孩子复习一遍?
99%的家长都不会。
任何学习,没有预习学习复习总结这个闭环,那就是过眼云烟。仔细想想孩子们的兴趣班,大多数孩子,从2岁早教,到5岁的幼小衔接,每天课后寒暑假双休日忙的不行不行,家长少说付出20万,但想想学习成果,一部分下课就忘,一部分只能说启蒙了一点基础,一部分只能说学了个皮毛。但与自己几万几万投入的金钱和无数双休日相比,值么?
不是学校教得不好,不是老师讲的不多,是你压根从来不让孩子复习,出门就吃大餐去了,下节课接着来,兴趣班不可能天天上同一种,忘了可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2 自主学习的事儿,都是大人帮孩子在代劳
有多少家长在家让孩子收拾过自己的房间?收拾过自己的绘本?有多少孩子对学习完毕后要自己收拾整齐书和课本,铅笔要放在笔袋里有概念?
大多数孩子,学完随手一扔,下次学又找不到了。
谁在帮忙?
家长啊!帮孩子记作业,帮孩子记着要写作业,帮孩子交作业,帮孩子收拾东西收拾桌子,帮孩子找书削铅笔,上个网课把ipad准备好都打开让孩子直接出现在屏幕前就叫好好学习了。
因此,上学后,孩子不懂要预习复习,上课听不懂也不知道,妈妈无法在身边帮忙了,孩子抓瞎了,每天啥都不知道。
现在老师把作业都写在家长群里,所以家长知道孩子作业,孩子自己反而不知道有啥作业。孩子觉得一切有妈帮忙看着,自己啥都不操心,那到了三四年级,妈也管不过来了,学习能好吗?

3 不敢说一句重话,到学校到社会太过脆弱
今天有个妈妈问我,孩子老打游戏不学习,怎么才能批评他但不伤害他自尊心?
现在的家长,太保护所谓的自尊心了,每天捧着夸着,生怕自己一句话说错了,以后孩子就给自己的原生家庭打个×,哭诉自己爸妈迫害自己了。
其实孩子哪里有那么脆弱?换句话来说,你的小心翼翼,一句重话不敢说,能保证孩子在学校,没人对他说一句重话吗?
你护着孩子,让孩子一切都是顺境里,一出门全是逆境,这孩子想要坚强勇敢,他从来没遇见过啊。
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个特别愉快的事儿,本身就充满了各种跌宕起伏,他根本没有面对一句重话的能力,怎么去迎接学习上的大风大浪呢?

4 认为应该把最好的都给孩子,进入社会受委屈
以前有个家长问我,为什么旅行不给孩子买头等舱?经济舱孩子坐着多不好?为什么不舍得给孩子花钱?
我很诧异,我告诉她:这不是钱的事情,如果孩子从小用父母的钱唾手可得最好的一切,将来进入学校集体生活,进入社会,他还能接受普通的一切么?他还会觉得自己有必要很努力吗?社会上三教九流都有,他能活的不委屈吗?你能保证自己家堪比赌王,能让孩子一生都过同样富裕的生活吗?这样的孩子倘若家庭支持不住,或者未来自己独立生活的时候过不上这么好的生活了,心里还能接受吗?
我这个假期,我一直在反复跟孩子强调的一点就是想要什么自己努力,能力有限的时候要环保,节约,自己动手,自己承担后果。
举个例子,前几天孩子画画,我没管,孩子用了几十张A4纸,每张纸画一笔,觉得不好看就马上换一张,结果地上几十张画了一笔就作废的纸。
我把这些纸重新放回打印机里,昨天给孩子复印一个涂色画,上面有一道,孩子不想要,想要重新印。
我跟孩子说:这是你那天画了一笔的纸,每一张纸都是砍掉的树木换来的,不能浪费。你画一笔就扔了,今天只能用这个纸,你要接受这个后果,不能重新印,你要学会承担后果。
孩子很委屈,但他意识到了,自己浪费纸的后果。
这件小事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至于么,不就一张纸,这么委屈孩子。”但是,你今天不在家教会孩子节约和承担,明天他上了学就会在卷子上乱画,干什么都无节制,不喜欢就扔,这不是钱的事情,是素养,远比会做200道数学题要重要的多。

5 学会尊重别人的时间和付出
现在的家长特别累,家里家外上班下班,回来还要帮孩子忙各种事儿,但孩子呢?完全不觉得这有什么,而且妈妈不在家,自己就放了羊,仿佛妈妈就应该为自己付出所有,没有自己。
这几个月孩子们一直在家,我在家办公的同时,要抽时间给孩子们学习读书。只要跟我在一起,五分钟叫我一次,完全无法工作。
我跟他们规定,不要一直喊妈妈,要学会自己处理事情,做完所有题再找我,不要做一道题叫我一声,要学会独立做事情。
我也有我的事情,我停下来工作带你们学,为此我要半夜加班到3点,这是我的付出,但不代表这是应该的。
因此,我在教你们的时候,要认真,不许玩儿汽车,玩具要放回玩具的地方,如果心不在焉,边玩边学,那我不教了。要玩出去玩,要尊重我的时间,我也有我的工作和生活,不代表必须24小时守着你们。
开始孩子们并不懂,时间长了,他们会知道在跟我在一起的时候,集中精力学习做题读书,我忙的时候他们安安静静的玩儿别的。我睡觉的时候安安静静的不来吵。
有时候我们觉得这届家长太累了,因为我们从来不告诉孩子,真实的,现实的,正确的世界和道理,我们的努力被当成了应该和理所当然。
<hr/>这一切的反思,都来自于我在这个疫情假期里拆解了所有孩子的兴趣班,恍然大悟,深刻的反思了自己,比如:
报了一堆班,从不考虑孩子是否能消化,也不过问孩子学了啥;花200上一节体能课,都不愿自己带孩子跑个步;自己很少管孩子学了啥,只是表面报课多,但其实大多数自己都能做,但自己从不用心等等。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很多朋友说,给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成绩就是上不来的原因。我们都很努力,但我们努力错了地方,我们的用心,都跑偏了。
今年疫情休息的这8个月,从2月底开始我建立了家庭课程表,每周更新课程表来督促孩子们学习。数学,英语,体育,认字,阅读,艺术等等。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老师,做不到完美。但好在我不放弃,根据孩子们的执行状况,日益学习精进。
我不敢说自己教的多好,但我的重点在于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建立,比如说:
但这些对我来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开始慢慢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知道学习之后自己收拾东西,知道主动提问,每天自主学习和复习。
上网课之前20分钟预习
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重点是桌子收拾干净,文具准备好
自己收拾课桌,收拾书包,整理房间和书
制定和了解自己每天课程表
按规律每天学习,读书,运动
学习就好好坐着,端正姿势,不要转椅子
记清楚老师的作业,自己写完提交,不要找妈
有问题下课后问老师,不要等着妈找老师
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随便玩儿 不能浪费食物,文具,纸张,要物尽其用
看着简单,做起来很难很难。整理好环境和自己,整理好生活和学习,是决定一个孩子未来学习,甚至更远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
这几个月,孩子们做了不少数学题,英语进步非常大,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我在家带他们孵化小鸡,养鸡种花种菜观察各种虫子做科学小实验艺术探索。
我的孩子三岁半和五岁半,在这8个月里,他们学会了自己用打印机,投影仪,能独立上网课,从预习到学习到复习,上课不走神,下课提问题,知道每个上课APP在哪里,如何使用,能独立收拾东西,知道自己每天有什么学习任务,还会帮我打咖啡。
我带他们摆地摊,两小时在高温下啥都没卖出去,体验生活的不容易
我带他们雨后去采摘,在一堆虫子蚊子泥泞不堪的路上,体会种植的不易
我带他们一起晨练,不是必须上体能课才能跑步,自己每天健身,以身作则
我带他们孵化小鸡,体会生命的神奇,挽救先天疾病的小鸡,学会珍惜每一份生命。
其实幼儿园教不教知识,应不应该上幼小衔接这个问题,其实不是应不应该,而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又怎样的要求和期待。我不提倡所谓的抢跑,而我带孩子学习的内容可能跟幼小衔接关系并不大。但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学习各种丰富知识的过程,通过生活里的每件小事,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认知,这是比学了什么更重要百倍的东西。

最后,我分享一下最近几个月我带孩子在家做过的练习题和各种活动,因为很多爸妈问,我猜可能大家不太熟悉这个年龄段有什么逻辑题可以练习,所以我分享一下,还是那句话,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建立,比做了多少题更重要。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80995930343464960">
azhe666 发表于 2023-10-28 16:59: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大家,没想到评论这么多,感谢抬爱,也感谢不同的声音。
这篇回答,只是从我自身角度与经验出发去看待“幼儿园不教知识了”,并非要把我的教育方式强加于人,只是写出来提供一种新角度,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另外,也请评论区少些互杠,多些求同存异的大度。已经有一位可爱的知友被“杠精”气哭,默默注销账号了……
————————手动分割——————
因为有幼小衔接了。。。但我坚持没让女儿上,还被很多人骂了一通……
女儿上的是家门口的公立幼儿园,相关部门规定:不可以提前给孩子教授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
在小班和中班的时候,家长们还算镇定。到了大班,家长们开始纷纷给学校提意见,希望老师能够给孩子们教一些拼音什么的,以防孩子刚上小学,就输在起跑线。
但是,学校并没有采纳。
此时,大部分的家长,便开始在校外给孩子报辅导班,主要有拼音班,幼小衔接班等等。有些家长,甚至在幼儿园大班的第二个学期,直接给孩子请了长假,然后全天去学习这些课程。
我当时的心里也有些不安,虽然看过不少关于超前教育的弊端,但要切实应用在女儿身上,心里也打鼓。
就在这样的纠结与犹豫间,女儿以文化课零基础的程度,开始了一年级的学习。
那段时间,我真的真的特别恨自己。我常常自责,要是女儿落后,一定是我的错!
当时班级里,加上女儿,一共只有三个孩子是零基础。
因为不认识字,每次做题,都要等着老师念题目,稍微不用心,就有可能错过老师的讲解。所以,在课堂上,无论别人怎样开小差儿,她都得用心听讲。
01 关于拼音

拼音是一年级上学期的重点,我提前去拜托老师,说女儿不会拼音。老师的回答也很简单,没关系啊。。。(现在想想,有些后怕,更多是感激遇到了好老师~)
教拼音的时间大约为一个月左右,很多家长都会担心时间太短,孩子掌握不了。有这些担心的家长,大都是在幼儿园的时候让孩子学习过拼音,体验过学习的难度。
说实话,学拼音,对四五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有点儿吃力,但到了六七八岁,就相对容易多了。她们每天的语文作业都会接触到拼音,在一定的语言氛围里学习,往往更有效。



学拼音是小学的教学重点

班级群里,大家都很担心拼音不好学,基础打不好,尤其是我们三个“不负责”“零基础”的家长。但老师说,拼音是渗透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不必急于在一个月之内熟练掌握,平日的学习中,每天写生字的时候标注一遍拼音,或者看拼音写几个词语,自然而然就掌握了。
事实证明老师是对的,如今女儿四年级,她并没有学拼音的痛苦记忆。
而拼音,早已运用的熟练自如了。
02 关于作文

我记得小学低年级还有一项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是看图写话,这是女儿最喜欢的,每次都嫌老师留的地方太小,不够她写。想来,这与她之前不认识字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幼儿园时,她看书多以绘本为主,常常是我一边念,她一边听。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认识字的我们,在看书时,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而不认识字的小孩,会认真的从图画里找故事情节。
我一朋友,她家小孩在幼儿班大班时,基本上已经可以无障碍阅读了。有次来我家玩儿,我发现朋友的小孩看绘本非常快,只需要几分钟时间。以宫西达也《我是霸王龙》为例,每页都只有一两行字,他的注意力,完全是放在文字上,看得非常快。



宫西达也绘本《我是霸王龙》

而女儿,看一本绘本,通常需要十几分钟,翻来覆去,甚至更多的时间。因为她不识字,只能在前一页后一页的图画里努力联想,才能看懂故事情节。
现在的绘本,基本都是大师所绘,画面精美有趣,不同绘本有不同的绘画风格,给孩子们很大的想像空间。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她在遇到看图写话时,总是有很多的话要说。
写作文也不例外。
别的孩子不知道写什么,她却洋洋洒洒一大篇,文字常常充满画面感。我想,这和她小时候,从画面感强烈的绘本里提炼故事情节是分不开的。



女儿三年级时的周末作文

03 关于数学&乘法口诀表

我深知女儿零基础,也想尽力弥补,就用妈妈以前教我的笨办法“熟能生巧”去刺激她。
在她睡床直对面的墙上,悬挂卡通版“乘法口诀表”立体贴纸。每天起床入睡,有意无意地就会看到,慢慢熟记于心。吃饭时玩“抢答游戏”,比如我问5*8=?她则问我6*6=?看谁答的快,赢的人则享有一次“家务特权”。
从最初的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开始,到后来背九九乘法表,每天的学习,都给女儿带来了新鲜感,觉得自己在进步。



类似这种的立体贴纸

如此,到了三年级,一些家长和孩子开始抱怨学习内容突然变难了。
其实,并不是真的变难了,而是以前储备的知识用完了。升入三年级,开小差一时收不住,便错过一些知识点。到这时候,再去培养孩子的听课习惯,便不如一年级显得简单有效了。
当然,那些上了幼小衔接班,一如既往做知识储备的孩子依然优秀。
那些一开始跑得快,中途松懈了的孩子,退步明显了。
而,那些零基础入学的孩子,此时却觉得学习变轻松了。
因为在一年级时,他们必须努力听讲,才可以跟上老师和同学的步调。现在,打好基础的他们已经养成了认真听讲的习惯。



女儿8岁时的绘画作品《那年夏天的甲米》

——手动分割——

有孩子后,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育儿也是育己”,也很享受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状态。
学习是一件循序渐进的事情,万万急不得。
报不报班,要不要提前学,绝不能一概而论,务必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综合考量。
我自认为是个很易知足的人,有些小小幸福就觉得很好了。也从不要求女儿未来必须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只要,她能做个健康,善良,有幸福感的女人,就很好。
(可能我对孩子的要求有点低,知友们勿拍砖哟~)
PS:央美毕业的职场妈妈。欢迎戳我,讨论更多少儿美术&育儿话题哦!

马上国庆了,幼儿园和小学都会布置“国庆手抄报”作业,难坏一众家长。如有需要“国庆手抄报模板”的家长可私信,或直接添加我头像旁的微信,备注“知乎”免费领取!
ghostlees 发表于 2023-10-28 16:59: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不教知识,主要因为教的不是想要的“小学的知识”,教的方法不是自己熟悉的“小学的方法”。
我拿大部分人很熟悉和关注的数学来举例(幼儿园中数学放在科学领域中了)。
1.幼儿园只是各种“玩”,不教知识?

先看个例子吧:
这算学习吗?连纸笔都没拿,黑板都没有,老师带着玩游戏。是不是这个感觉?
视频虽然是国外的,但这类型的分类游戏活动,在国内幼儿园中也很常见,甚至会设计得更有趣味性。
比如下面这个小班活动案例:
老师准备大熊头饰1个,不同颜色呼啦圈若干。游戏故事是大黑熊在森林里转悠,寻找猎物。小朋友在大熊出来时要乖乖躲在“家”里(大呼啦圈内)。当大黑熊来了时,小朋友要按照指令,进入各自的“家”躲好。例如,“扎辫子的小朋友躲到红色家里,不扎辫子的小朋友躲到黄色家里”。每次躲完后,大家要一起互相验证有没有人躲错“家”了。



没有幼儿园的图,大概是上图的样子

再比如下面这个大班活动案例:
老师准备幼儿熟悉的各种动物(陆地上的、鸟类、两栖动物、水生动物等),以及“集合圈”。(1)先用两个集合圈,表示动物的的两个家。请幼儿找到动物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分别送到两个家中。(2)出示呈现交集的两个集合圈,请幼儿思考,哪些住在“中间的家里”,并说明理由。(3)出示三个圈,每个里面摆放了具有相同特征的动物,请幼儿想想谁应该住在“中间的家”里,即同时具有三个圈特征的动物。)。



没有幼儿园的图,(1)大概是这样



没有幼儿园的图,(2)大概是这样

都大班了呀喂,还在玩,玩的还是这么低幼的游戏?什么动物“分家家”,听着就幼稚!明年就该上小学了,说好的加减法呢?是不是要提前练练口述应用题?
过了几年,在小学,当年的亲子陪伴,快变成了亲子陪读。
家长在辅导数学作业的时候,面对这道题,血压上升——“隔壁老王的孩子,口算就出来了!还能用两种方法解!”:
班里有36名学生,在晚会上,表演歌舞节目的9人,表演小品节目的12人,两类节目都表演的5人。有多少人没参加节目表演。
可能吧,孩子联系不到下面的图。(也有可能,题目中文阅读理解都没有做好。)


是不是似曾相识?虽然是更复杂的应用题,涉及数量和运算,但和前面幼儿园各种“游戏”一样,其中用到的,是集合与分类的思想。
集合与分类,在小学才是真不教,真默认你会!但是,它很“狡猾”地,以“思想”这么抽象的形态,贯穿小学六年:

  • 分类思想:分类、数的认识、图形的认识、统计、排列组合、概率……
  • 集合思想:数概念、数的运算(可以从集合角度理解)、概念关系……
当然,这个例子,不是说孩子数学不好,是幼儿园没学好,而是想表达:

  • 学科上,小学是分科的,幼儿园是整合式的。
  • 能力上,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年龄段的儿童,认知能力与方式上,有很大不同。学前就是体现为大量的游戏化、操作化。
  • 儿童发展是有规律的,是循序渐进的。
所以,基于学习内容设置不同(学科VS领域),学习方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会觉得“幼儿园就是玩,啥都没学!”
2.有的知识,不是没学,是隐藏得看不出来。

在幼儿园,许多“知识”,像集合与分类一样,隐藏在各种看起来只是“玩玩”的游戏中:
你以为我们是在脱鞋子准备上垫子打滚?NO!我们其实是在做分类和数据统计。



鞋子全脱了要干嘛?



分类和数据统计(靴子、系带鞋、粘扣鞋……)

你以为我们是讲绘本故事《从头动到脚》?NO!我们其实是在发展数概念——掷骰子,然后做出与骰子结果数量一样多的动作。



讲绘本故事,然后以故事为背景玩游戏



请小朋友掷骰子



像书中猴子一样挥动胳膊,要做4次

这是数的多元表征——例如4可以是骰子上的4点,可以是4块积木,也可以是4天,可以是拍4下手,还可以是4件事情,也可以是4声鼓响。相比从1背到100,理解数概念才更加重要。
再比如,有的优秀的幼师,会在一日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开展非正式的计数活动。
也就是说,人家都不是在上课的时候,就把你家娃的数学给教了:早上点名、户外做操排队、发点心、帮老师取拿或整理收纳物品……
3.有的时候,不教,是因为没到时候。

孩子认知是有一定发展规律的。
很多内容,我们大人觉得简单,对他们来说并非如此。比如如果家里有三四岁的孩子,都可以试试下面这个实验:
<a href="http://www.zhihu.com/zvideo/1269332230532841472"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这个复刻了皮亚杰的守恒实验,大概是:



两排硬币都是5个,对齐,问孩子哪个多,孩子说,一样多。



当着面把一排间距扩大,再问孩子,他就会说扩大的那排多。



两根筷子对齐,问孩子谁长,孩子说一样长。



当着面把一根挪一挪,再问谁长,孩子会认为挪了的长。



现场往两个一样杯子里,倒一样多的水,孩子比一比水面,一样高,会说一样多。



当着面,把其中一杯倒进细杯子,问孩子,孩子会认为现在水面更高的细杯子水多。

甭说加减运算了,他现在数的比较上,连一一对应比多少的水平还没到,这个时候给他搞数的分合试试(例如,5可以是2和3 ,也可以是1和4)。
小朋友运算能力的发展,一般都是从动作水平,到表象水平,最后才到概念水平。
例如,一开始需要借助实物材料(手指头、积木、实际物品等)摆弄操作,然后慢慢减少动作(可以看着物品在脑中操作,或者不用物品,全部靠脑子想),最后才到概念水平,直接用“数”作为一个整体,从抽象的数群角度进行加减运算。
总之,不是不教,时候未到。
4.有的时候,“不教”是用另一种方法在教

教幼儿园的小孩是有一套方法的,这种方法和教小学的还不太一样。
还以数学为例,加减运算、数的组成等,都与集合概念紧密联系。感受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或两个集合间交集、并集等概念,对孩子未来学习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但幼儿园的孩子,不能给他们一上来就空口白牙地讲,黑板上画文氏图啊。学前儿童抽象思维发展,具有一定局限性,理解集合间抽象关系是有点难的。
幼儿数学的很多学习,都要靠帮助他们感知,不能直接讲概念,灌输讲解。幼儿就是通过操作、游戏等手段来渗透的。
光操作、游戏也不够,过程中的讨论也很重要,包括问题引导、让孩子用数学语言交流表达、教师最后的小结等,都是活动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能让孩子把感性经验上升到抽象概念层面。
看到的热热闹闹的游戏,背后可能是老师心血满满的设计。
比如前文那个用呼啦圈玩动物“分家家”的游戏,把交集关系这一很抽象的内容,通过活动设计,让幼儿在经验和操作体验的基础上逐渐被认知。
区分动物特征→动物归类→不同类命名→感受不同类动物共同特征→感受交集动物的逻辑线索
教于无形。
5.幼儿园是保育结合,公立幼儿园是公共服务

幼儿园,尤其是公立幼儿园,国家定位它是什么,做什么?
“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科学保育与教育”“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
也就是说,公立幼儿园,是早期教育中国家出力那部分。
幼儿园,从吃喝拉撒睡活蹦乱跳、到认识世界与人相处好宝宝,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都要照顾到。
幼儿园,按照国家教育系统的政策方针、标准指南、帮小朋友们打好未来学习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与认知方式、思维特点是什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教什么?怎么教?
幼儿园现在遵循的方针政策也好,发展指南也好,是三十多年课改的结果,有各种学科研究成果的理论支撑,从小规模点实验到推广的实践支撑。
它教什么,不教什么,自有一番道理。
幼儿园,还特别强调了“学习品质”,毕竟幼儿园才是学校学习这条路在时间线上的起点。
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
6. 幼儿教育是家园共育

最后,再次强调家庭教育……
千万别从幼儿园就有“孩子学习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儿”这种甩手心态。
幼儿教育的主体我个人认为就是靠家庭,幼儿园也在不遗余力地呼喊着家园共育。
比如,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的是“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但在家庭并不太普及,搞得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指南似的。
虽然前面讲了一大堆幼儿园的道理,但是,城市地区、园所等级、园所特色、教师保育员等专业性和执教经验、孩子个体发展差异等,千差万别。
作为行业相关者,替幼儿园老师们说句话,甭以为老师们教小孩就唱唱歌跳跳舞讲讲故事,不要说幼儿园学不了什么东西。
幼儿园老师整体薪资不高,带娃很累,用心更累。遇到好老师,请对老师好点儿,体谅点儿,多多支持点。
作为一个普通妈妈,替妈妈们说句话,自己的娃自己最了解,根据孩子发展情况,在生活中该下劲儿下劲儿。
但,下劲儿就跟扎针似的,扎对了穴位是针灸,扎错了是容嬷嬷。宁愿不扎,不乱扎。
<hr/>总之,
1-大部分公立幼儿园的“教什么”“怎么教”,都在贯彻着公办学前教育的目标——科学保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让孩子度过快乐和有意义的学前时期。
2-幼儿学习发展有一般规律,也有基于先天和后天经验的个体差异。重视教育的家长需要更多学习,更多关注观察,也需要投入更多教育精力。
3-小学的学习内容、学习与生活方式,的确与幼儿园相比有很大变化,的确需要重视过渡衔接。但我认为,这种过渡和衔接,本质上是融于学习发展之中的(例如,不是为了幼小衔接而识字,而是识字贯穿在整个学前期语言发展学习之中)

当然啦,“怎么看待”这个话题也和整体的教育理念挂钩,保持开放的心态,偏鸡偏佛并不冲突。我和一鸡妈朋友经常相约相聚,她负责各种信息数据,提醒我关注教育资源竞争的激烈,我负责教育理论案例,舒缓她紧绷的神经和焦虑压力。
教育之路上,妈妈们本来就是为母则刚,乘风破浪。

@知乎亲子
itestit 发表于 2023-10-28 17:00:2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3-6岁的小朋友在幼儿园不用刻意提前学知识了,不应该是普大喜奔吗?
今天处心积虑灌输给学龄前孩子的那点抽象知识,适龄后学习起来要容易得多。若家长自己看《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比较枯燥,那就信任教育局啊,专业的政策交给专业的人来制定,这么个泱泱大国,引导幼儿教育回归初心是有原因的;「幼儿园去小学化」是有科学理论基础的,不是拍脑袋的空想呀。
但是你也许仍有疑惑:我不抢跑其他家庭抢跑,我的孩子进不了好的学校、入学建立不了学习自信心,将来如何有把握冲刺高考?
再说,我也不是要抢跑,同样的时间,孩子也可以玩中多学点,为未来早做准备呀。
不又是说每个孩子节奏不同,那怎么知道我的孩子不是适合提前学习的孩子呢?
人们说,不要用单一价值观来度量人生,可是谁不想自己的孩子学而仕则优呢?
……
所以这里的焦灼点,不在于人们不知道「幼儿园去小学化」科学与否,合理与否。
而在于在培育孩子上,想要多一些优势,更有把握一些。
我们越是说人生不易、挑战良多,家长就越想为孩子多铺点路,多创造点条件。
毕竟今天父母还年轻,还有精力体力,未来不可确定,谁知道还能帮孩子多少呢?
我们的祖祖代代,经历过患难的年代,也许那些忧患的基因仍深深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吃着汉堡可乐,在镜面装饰的高楼里吹着空调连接网络,我们登高眺远,仍觉得眼前迷雾重重。
我们看不清未来,这又会徒增多少当下的焦虑。
总得做点什么吧
哪怕是自我安慰,也要做点什么吧。
<hr/>所以,我们有时候真挺喜欢傻子的,他们最能及时行乐,又不过度担忧。
我们又喜欢真正的智者: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我们不是上智,也不甘下愚。所以我们飘移。
无处盛放我们的不安。像是灼灼的热浪,一浪将平,一浪又起。
幼小的孩子、天真的眼神,原是能够平复我们心灵的,又让我们再生新的焦虑:他们如此美好,我们想要给他们最好的将来
要去最好总是有一些代价的,那就让我们牵着他们走向这些代价吧。
我们送他们入学堂,希望师傅严一点,再严一点。总是要付出一些代价的,不如及早就狠下心来,早点开始总不有错。
这些代价将成为他们将来的保障,有保障总比没有保障好。
那些说早一点不如晚一点的人,他们凭什么这么说?
晚一点真的比早一点好吗?
<hr/>小皮5岁左右,啥课本知识也没学。
他其实也懂得很多知识:他认路,不仅能认步行路过的,开车路过的他也能记住;他会变着花样、自编自导玩玩具;每天都去运动,直到大汗淋漓;他约小朋友们一起玩,互相惦记也偶起争执;他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日常用语丰富有趣;他听到音乐就跳舞,如果有小朋友一起,他们就快乐地、大声地唱出来;他会拿画笔涂抹童稚的想象;他对许多事物、生活中的一切发生着天然的兴趣……
这些都是知识,有关「生」的知识。
不知不觉几年间,他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婴儿会了这么多。回答他层出不穷的「为什么」不再那么容易了,他有了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用来分辩和追问你告诉他的「为什么」。
小皮是一个没有抢跑文化知识的孩子,他至今仍目不识丁。也许是他的爹妈辈/爷奶辈盲目自信,思想和经历都过时了,相信着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也许是他的妈妈皮毛不通又肆意妄为,妄想照搬书本那一套,无法适应国情。
认真想一想,小皮的上几代人受教育程度在平民家庭中大体紧跟着时代:出生于20世纪初的曾祖辈读过私塾(母系的裹小脚仍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出生于40年代的爷奶辈上过大学(外婆仍没有更好受教育机会);出生于70年代的父母辈平均硕士+,这一代起连女孩也开始读博出国,整体又都仍是离离原上草级别的。
这么三四代人整整横跨了一个世纪,第四代人刚刚读幼儿园。第一次从这个角度审视,倒是发现一个特征:若是读书比时代同龄人略多点,生孩子也相对晚。
我们也画一个自己的家庭树吧,我们自己在树的某个节点上。
一代一代的认识,一代一代的看上去。能了解祖代多一点,就认真多了解一些。客观去看他们所处的时代,看时代所赋予他们的思想,看他们遇到的困难,看他们做出的努力。
让我们去了解自己的历史,认同我们文化中有智慧的那一部分,学习我们需要精进加固的部分。
在文化上,我们也需要回顾自己的根基,像是把根扎进脚下的土地。这也许能够让我们注意到自己曾经忽视的,也许让我们更务实一些,也许更有韧性一些。也许会让我们对后代的期待更贴近生活一些,更有信心一些。也许看得更长远更全面一些。我自己所看到的有这些:
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就拿爷奶辈来说,小皮奶奶说自己读高中的时候,没有作业本,她去收集别人丢弃的废旧发票,还要省着用。小皮外公早年求学,冬天要过一条没有桥的河,若河水没有结冰,就要脱下鞋袜,趟冰过河。而新生代的辛苦又体现在别的方面,我有好多年没和外甥好好聊次天了,他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培训班或准备考试。
读书也是一件不能直接看到好处的事。小皮的二姨读博到30来岁,同龄人早早嫁人生子,过上了优裕的生活,寒窗苦读就要耐得下清贫与寂寞。
读书又是一件能让人摆脱怨天尤人,逐渐产生定力的事。似乎这个举我自己的例子比较合适,前两日看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里颇为感叹,浮生片刻,不能无端看轻自己,也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重。又拿小皮教育这件事上,知道读书的苦与乐,比自己不读书只逼孩子读书,前者更沉得住气一些。
读书不用急一时半会儿,来日方长,课桌一坐就是一二十年,书桌最好能读上一世,急这开头的三五年干什么?
关于读书,有几样是非常重要的:
1、自发的学习意识
(相当一部分)学习自发性其实是天生的,但每个孩子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不一定是占主流的社会标准最为认可的。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理解为「自己要学」,这个非常有力量,就跟一个种子要发芽一样不可阻挡。自发的学习意识,表现程度也与心智的发展程度相关,在小学时可能是孩子能大体听老师的指令、遵守大约的规则,比如上学不迟到等,他们不一定能清醒地意识到学习的目标和意义,但大体上能跟上学习的节奏和步伐即可。
到了中学阶段,有的孩子就再度觉醒,有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自推力。有的孩子还要晚一些。有的人到了青年阶段才开始发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长节奏。
2、专注力
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调动所有的内在力量,获取必要的辅助知识,以帮助抽丝剥茧、追问自己关心问题的源头。专注力是学霸与学渣在相同的单位时间所产生效率的差别。
拥有超强专注力的人,在自己想要投入的方向,不受外界打扰,甚至不完全受评分体系的制约。
专注力带来脑流、心流,能够深入连接碎片知识,融会贯通。
专注力也是需要自我加强,不断体会和深入的,慢慢地就形成了一定的「肌肉」和思维惯性。
3、……
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去想,脱纲去想,会发现,走学习长路的一些素质,多早开始不是最重要的。持久有力更为重要。
这时候我们再看幼儿园阶段,去理解什么是不「摧毁孩子的学习兴趣」「不让孩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不破坏孩子的探索热情」。
让他们晚一些,但深入一些,扎实一些。
没有什么不好。
当集体能沉得住气的时候,就会有更少家长急不可待吧?

(时间所限,匆匆搁笔至此,让我们的自我思考和观察继续,最重要的是:看到你眼前的孩子,他/她是独一无二的。)

@知乎亲子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