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版《西游记》片头曲有哪些伟大之处?

[复制链接]
猫猫去偷欢 发表于 2023-10-28 10:45:47|来自:四川成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从音乐性上来说。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wrcong007 发表于 2023-10-28 10:46:28|来自:四川成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音乐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标题的,大家后来为了方便记住取名为《云宫迅音》。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
4K修复 西游记片头《天宫迅音》_腾讯视频《云宫迅音》的主旋律是经典的七声清乐调式,结构为A-B-A-C的回旋曲式,虽然音符看起来没有那么华丽,但它的编曲丰富到像灿烂星河。色彩和弦和配器也相得益彰,融合度极高,给人很强的代入感。(没有找到许镜清原谱,分析只做参考,如有错误,欢迎一起探讨)




首先它基本用到了所有你认识的乐器,电子合成器、小号、小提琴、琵琶、古筝、打击乐器有中国的编钟、非洲鼓(邦戈鼓)、康佳鼓、架子鼓;电吉他、贝斯、电子鼓,除此之外还有女声吟唱。民族乐器的运用保留了《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的传统韵味,电声乐器的加入又赋予了《西游记》神话和魔幻的气息,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碰撞、现代音乐和传统音乐的结合,所有乐器的音色都被赋予了很高的可塑性,各自闪耀,但又不会闪着对方,整个乐曲层层递进,大气又具有氛围感。
(*其中电子合成器的运用在《西游记》之前的影视作品中是史无前例的,这个我们在后文中会详细提到。)
整个片头曲虽然没有一句歌词,也只有短短不到三分钟,但它却把西游记里孙悟空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师徒四人一路艰难险阻降妖除魔、以及天庭那种蟠桃盛会地感觉用音乐表现的活灵活现。我们都说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需要有目的性的结构,《云宫迅音》就是这样,它像文章一样有起承转合,不仅有精彩的“语句”,还有完整的“结构”和自己的“思想”在里面。



00:00秒
乐曲一开头合成器“咻咻咻~”的音色开门见山,烘云托月,紧接着“咚~咚咚~” 让我们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了孙猴子从海里蹦出来的场景,还带着一股童真的俏皮感。


这时候小号带出旋律“灯登等灯瞪灯等灯~”,仔细听这里你还会发现小号下面还有一层类似吉他失真效果的音色,氛围感极强,迷幻中又带着一种神秘感。


00:16秒
合成器“丢丢丢 ”之后bass的加入让旋律更加有线条,整个节奏听起来也更加有律动。之后古筝的旋律出现,同时还伴随着民族打击乐的铺底,中西碰撞的毫无违和感。
00:37秒
小号的主旋律进入,非洲鼓和bass line相互映衬,一点也不拖沓,充满律动感。
00:53秒
女高音开始吟唱,再加上编钟和古筝琶音的润色, 天庭仙气飘飘的氛围被营造了出来,特别要强调一点,编钟是古代上流社会的专属乐器,音色端庄又清脆悦耳,孔子曾经感慨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这部分旋律运用编钟的点缀来描述天庭生活,非常妙。
之后三角铁“叮叮叮”使整个旋律又充满灵气。嫦娥的舞蹈和音乐相互映衬,太美了!小时候看《西游记》时候曾一度认为天上住着神仙。


01:10秒
回到主旋律。
01:24秒
西洋交响乐出现,小提琴的音色给旋律烘托出一种天廷里端庄和大气的氛围,蟠桃盛会既视感。
01:42秒
女高音继续吟唱,但不同的是背景音乐由交响乐变为了民乐的编配,像是嫦娥下凡到了人间,依旧带着仙气的女声变得比之前多了份温婉,虽然旋律是一样的,但这里给人的是一种虔诚又荡气回肠的感觉,再配合上唐僧迎着夕阳独自骑马西行的画面,可以说十分应景了。


02:09秒
再次回到以西洋管乐为主旋律的段落,小号的音色在此刻显得非常宏伟,师徒四人翻山越岭坎坷前行,充满使命感。


02:25秒
电子鼓和非洲鼓的solo,通过音符展现出了狡猾的妖怪,斩妖除魔的孙悟空,桀骜不驯又充满神气。


02:42 秒
整个乐曲进入了尾声,竖琴的琶音给人一种拨云见日,拉开序幕的感觉,最后的海浪声和最开头相呼应,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开始了。


只有短短不到三分钟的《云宫迅音》,编曲却细节到了每一帧上,所有音符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生命。
一首真正优秀的音乐作品,它带给我们的“美”远远超过了“感觉”上的范畴,而更多地是“感受”。“感觉”只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复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和感官系统的察觉情况,而“感受”中有“看见”,是可以触动到人们内心深处的。所以每当我们听《云宫迅音》的时候,它带给我们的“感受”非常立体,听觉、嗅觉、视觉,即便没有歌词脱离开画面,依然能感受到剧中角色一颦一簇的变化,而我们则带着自己的思考沉浸在音乐的情境中。
尤其对于影视作品来说,好的配乐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消除人们认为荧幕是哑巴的感觉,让画面更加具有感染力。那么这首伟大的作品是什么诞生的呢?这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作曲家——许镜清。86版《西游记》中所有的配乐都是他所创作。



1942年,许镜清出生在东北黑龙江,那个年代吃饱穿暖就不错了,哪有什么艺术氛围,二人转是老百姓所能接触到的唯一“娱乐项目”,许镜清也是因此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买不起票大冬天只能扒在棚子的缝隙看,当时县城里只有两台钢琴还没有一个人识谱,想学音乐那简直天方夜谭,于是他只能自己慢慢摸索,一次偶然机会许镜清听到了二胡版的《四小天鹅》,他就自己做了把二胡,跟着乐曲模仿着拉了起来,到了中学时期,他终于有机会进琴房接触钢琴了,而当时的音乐教室由于室外长期没人,玻璃残破不堪还透风,他就这样在破旧的钢琴前面自学大一的课程,备战高考。
最后他从100个考生中脱颖而出,考上了音乐系学作曲,当时考官问他为什么选择作曲,他说“那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大学毕业后许镜清被分配到了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为记录片作曲,许镜清这样描述他在电影制片场的工作:“画面是两只鸟儿,配乐要能够体现它们之间从求偶、到相爱、到共筑巢穴生活繁衍中的情绪变化。”
许镜清对音乐总有着天马行空的大胆想法,他觉得只用两三种乐器做音乐太单调了,尤其在听到纪录片里庄稼丰收伴随的交响乐的时候,他决定开始尝试用更多的乐器来创作音乐。
83年许镜清接到了《西游记》剧组的邀请,而在此之前,已经有七位作曲家无功而返。导演杨洁说:“给《西游记》写个两分钟左右的片头曲,年底播出时候用,尽快完成,你怎么写就怎么配画面”



在没有任何画面的情况下配乐难度可想而知,《西游记》中天上的、地下的、海里的、降妖除魔,西天取经,还有佛教,这么多元素怎样才能用两分多钟的音乐表现出来?刚开始的三天,许镜清一个音也没写出来。
我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于是就在某天中午睡醒来后,许镜清迷迷糊糊听到了音乐声:“噔噔...叮叮...当当…”当时窗外有两三个农民工正在敲打着饭盒边走边哼着调调,虽然不知道他们在唱什么,但是这种油腔滑调瞬间激发了许镜清的思路,他觉得这个音色非常像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那种充满力量的感觉,于是赶紧拿笔边哼唱边写了下来。
于是经典的“灯登等灯瞪灯等灯”诞生了,我们仔细听乐曲的25秒至35秒这10秒的旋律,还真像是敲打饭盒的声音。
“这样一来,开头有了强劲有力、充满力量的主旋律,基本上,把象征唐僧的坚韧、孙悟空降妖除魔的正义表现出来了;后面这段,我请来歌手,用细腻柔和的女高音唱出“啊”的合唱旋律,互相交替,反复出现,高低起伏,悠扬抒情,与主旋律形成鲜明对比,也有了神仙世界的虚幻缥缈。两种主题,两种感觉,都具备了,这段音乐的描述性基本上达到我的目的。就这样,我围绕两段旋律不断变化,两三天时间,把整首曲子创作完成。”就这样,从民工饭盒里迸发出的经典旋律“灯登等灯瞪灯等灯”就此酝酿而出,一首伟大的作品诞生了!



那段时间,许镜清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都是《西游记》里的各种人物形象,有次突然远处飘来了一个女生的感觉,许镜清就赶紧写了下来,小号和铜管的音色显得音乐很雄壮,有力量又充满了正义感。“我们那时候,对音乐的理解,那就是说一种向前的,一往直前的那种感觉,它有一定的力度。那么那个女生一出来飘的声音,那就是一种幻想的东西,一种神话的东西,一种美的东西,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只要你可以想,给你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那么就是这两种东西在里边交叉着应用,就形成了现在《西游记》的前奏。”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反常的艺术叮能是人民所不理解的,但是好的艺术永远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的。"《云宫迅音》在许镜清对音符的精雕细琢下,把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以及天庭神仙们的生活活灵活现的展示给了观众。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首不论老小都能听得懂的音乐,没有任何距离感。



除此之外,《云宫迅音》所展现给我们的还有许镜清领先于时代的音乐审美。
80年代初,我们的整个文化氛围是偏保守的,大众接触到音乐大多还是通过广播和录音机,那会儿欧美的音乐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是小众中的小众,甚至会有些排斥,大部分人对电子音乐的印象就是舞曲,觉得呜呜喳喳的也不能算“正经”音乐。而直到1985年,英国的威猛乐队来北京工体开演唱会,这是外国乐队首次在中国举办演唱会,也正是这时候,我们才第一次在家门口接触到摇滚音乐,感受电声乐器的氛围。
86版《西游记》82年开拍,83~84年间许镜清完成了全部的配乐,而且《西游记》是先有的音乐才后剪辑的画面,许镜清对电子合成器的运用可以说是中国电视剧史无前例的操作。
(*补充个知识点,由吴应炬作曲的动画版《西游记》插曲《人参果》,是第一部完全运用了电子乐器的音乐影视作品)
“有了电声,孙悟空会更神,妖怪会更恐怖”
《云宫迅音》中使用的是电子合成器是YAHMAHA DX7,YAHMAHA DX7是合成器历史上的里程碑,而且它是世界上第一台拥有LCD显示屏和可为音色更名的合成器,在当时的欧美音乐圈非常火爆,它在全球的总销量达到了六位数。

DX7不仅可以被任意编辑,而且它的音色采样非常广泛,从传统乐器到现代的锣和钟声,在当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音色时代。
DX71983年才被YAMAHA公司生产出来,而我们的许镜清在同年就运用了此型号的电子合成器做音乐,不仅自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让大众第一次听到了这么新鲜的”玩意儿”,再加上用电声乐器描述经典名著的故事,是一次非常前卫又大胆的尝试。



YAMAHA DX7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最终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而许镜清的音乐路依旧坎坷。
在当时的年代,有人认为用电子音乐这种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来歌颂中国传统四大名著是一种精神污染,如果不是导演杨洁的大力支持,很可能就没有现在的《云宫迅音》了。
许镜清为《西游记》剧组写了整整15首作品,上百段配乐,除了《云宫迅音》之外,《敢问路在何方》,《天竺少女》,《女儿情》、《猪八戒背媳妇》等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但许镜清只收到了8000元彩铃费和某网站的2.7元的音乐版权费,他几十年来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场《西游记》音乐会,却屡屡碰壁。
2016年,74岁的许镜清因为心脏问题在鬼门关走了一趟,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要把音乐会办起来,最终他接受了“众筹”的方式,再加上自己毕生的积蓄,终于在人民大会堂实现了自己《西游记》音乐会的梦想。
“作曲先做人,诚实、谦虚、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坐标。我在作曲前,首先要净化心胸,作曲时从不去考虑这个曲子会赚多少钱,能出什么名。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肯定不会作出人民大众欢迎的曲子。虽然音乐也市场化运作了,但每当我有创作任务时并不是计较报酬,而是看看这歌是否适合自己创作。”
86版《西游记》距今已经过去34年,但它依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云宫迅音》放到今天都是一首非常值得考究和学习的新民乐作品,丝毫不落伍。
可为什么在音乐资源越来越好的今天我们反而很难再创造出经典的音乐作品了?
在这个急于娱乐化和商业化的年代,很难再有那种对每一帧都“精雕细琢"的劲头了,我们缺少的是不被音乐理论束缚的“天马行空”,以及对音乐的那种“匠人”精神。
我们不能忘记经典,更要反思自己。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参考资料:
86版《西游记》背后的故事;
许镜清专访;
猎人阿祥 发表于 2023-10-28 10:47:00|来自:四川成都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图预警】【声明几点】
1,此文内容: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音乐赏析随谈。其中包括对86西游记片首曲的[逐秒]解读(这部分为转载,非原创,故谢绝转载),和对央视红楼梦序曲、央视三国音乐和央视水浒音乐的一些解读(这三部分为笔者本人所写)。西游记部分原帖请见     
老版西游记片头曲《西游记序曲》鉴赏。 若没有原作者的细致专业的分析,我们无法体会出这首曲子的妙处,谨向他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2,所谓“云宫迅音”这个名字完全是后来者自己加上的,原作者压根就没起过这样一个名字。
3,截图是笔者加的,原文没有,是为了帮诸位更好地领略这些经典乐曲的妙处。想自己脑补的可以不用加载出来。
4,笔者对音乐知之甚浅,故随谈文字基本是从感性、感受方面来说的。浅薄鄙陋之处,还望列为方家不吝赐教。
=======================
一,跌宕起伏,异彩迭出——《西游记》序曲
今天在上网时偶然听到这个,惊为神作!作曲:许镜清。
中国不善于商业运作,如果许镜清或其他同时代同类型作曲家也像久石让一样,每部影视作品都出个OST然后开个音乐会,其名气不会小于久石让的。
央视四大名著的配乐都堪称经典,而且都有极强的民族风格而又不失现代感,但如果一定要评论出优劣的话,西游记和红楼梦略胜,水浒传相对最差。
西游记是许镜清的大作,红楼梦则是王立平的。都是水准极高的作品。三国演义的音乐则是谷建芬的作品,同样经典但有些“流行”,和西游记红楼梦相比稍微“水”了一点,水浒就更水了,口水性大增。
别的不说,但说《西游记序曲》。在80年代,中国大陆是怎样的音乐环境?崔健唱了个从今天角度来看并不那么摇滚的《一无所有》,都会被打压成黄色音乐;大陆迎来第一个流行狂潮——西北风,官方口径还是“低俗音乐”……那个时代,别说摇滚乐了,连使用电声乐器都会被指责和质疑……可就在这个环境下,居然诞生了这个作品!


从当代角度看,如果非要给他定个性,大概会是“太空迷幻”“电子迷幻”之类,以至于今天在贴吧讨论这首歌的时候,许多人甚至以为是当时直接从国外引进的音乐……的确,那个时代中国没有人敢这么明目张胆的使用电子合成器,事实上,西游记音乐组当初也是顶着极大的压力,使用了电子乐合成器,一举打破了大陆的民族音乐的小众性和落后性。
这不是“跨界”,而是重大的进步!
绝不是所谓“跨界”,可惜这种民乐和电声乐器的结合直到今天也没能成气候,甚至民乐都几乎出不了一张有名气的音乐专辑,出名的全是女子十二乐坊那类跨界的。李娜的《苏武牧羊》的经典也仅仅是乐评人心目中的第一而已,普通人不会知道的。
这首乐曲没有歌词,在那个“没有歌词就不叫歌”的时代,更是难能可贵的!低音部分更是使用了电贝司,更加令人惊讶!整个乐曲Bass Line十分特别,音感很强。整个歌曲编曲大气凛然,层层推进,配齐丰富,结合电子乐、打击乐、中国民乐、交响乐多重要素,混搭而又自然,而且编曲还颇有迷幻的味道,精细程度不亚于pink floyd的名作。
00:00 开篇就是音效,开门见山:(笔者按: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小时候只要这“咚咚,咚咚咚咚”的声音一响起,心潮立马就和这东海之水一样澎湃起来。。。)





00:08 电子乐的动机,完美的铺陈 随后电子和声垫逐渐出现,电子打击乐也出现 电贝司也奇迹般的出现了,线条感大美:(笔者按:极其带感的配乐)






00:25 民乐出现 这种一个乐器一个乐器出现的感觉直逼加州旅馆:





00:37 主旋律出现 经典之极 背后还有那个打击乐和各种音效堆砌而成的音场:





00:53 进入展开部 女声独唱 唱的很好听不多说,但背景的配器同样精彩,由于时代所限 背景的电吉他失真度不高而且音量不大,只是衬托,其实这段吉他的Solo+键盘Solo的对话极其华丽,绝不比世界级乐队的编曲差,到了1:06华丽到达顶峰,和弦很特别,毫不流俗:(笔者按:第一次女声出现,特点是大气,欢快而富有仙气,符合蟠桃盛会的氛围)





01:10 重新回到主题 但多了一行第二旋律:



01:24 交响乐队出现 开始旋律变奏:(笔者按:多了一些华美、贵族气的感觉)



01:40 又是女生独唱,但这时候的背景变成了民乐团 感觉和上一段很不一样 安详了许多(笔者按:女声第二次出现,但和蟠桃会那次不同,这次的更加大气、恢弘,充满了佛法的宏伟与庄严,有种沟通天地人的求索与思考于其中。大爱这段,天地人合一的壮美和大气的女声中,玄奘只身求法事业的恢弘壮丽尽显!)





02:13 再次回到管乐团的主旋律 打击乐依旧:(笔者按:画面从刚才的天国般境界回到人间,音乐转换的可谓恰到好处天衣无缝。闫肃,许镜清,请诸位记住这两位为了西游记音乐付出辛劳的大师)




02:26 打击乐Solo 既有真的手鼓 又有合成器的电鼓:(笔者按:俏皮中带一点神秘,很独特的音效)






02:42 突然进入尾声 戛然而止 无限回味:(笔者按:云海茫茫,配上悠然深长的音乐,诚如苏东坡所言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乐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无穷)




全曲不到3分钟,跌宕起伏,收放有力,层次丰富,色彩复杂,编曲考究,电子乐+民乐+交响乐+无歌词人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在是难得一见的大作!!膜拜!!
===============================================
我一直说,86《西游记》固然有缺点,但她绝对是用心用力之作,是我心目中永恒的经典!这首脍炙人口的片首曲就可见一斑,正如原作者所说,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短短不到3分钟的音乐,《西游记》的各种元素:神异、武打、浪漫、佛教、坚韧、滑稽无一不包,堪称神作!真的想向那些无私的创作者们致敬,有这样的经典,这样的大师,我们中国人自己就足可以创造非常好的作品,无需盲目崇洋!

========================================================
二,苍凉悲悯,荡气回肠——央视版《红楼梦》序曲随谈

《红楼梦》音乐的作曲者王立平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音乐家,记得他在回声嘹亮节目中说,当时光写一首《葬花吟》就耗费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此等心血,欲不成为经典,岂可得乎?惜哉小子才疏学浅,对王老师的红楼音乐只能说个大概。这里贴一篇以前我写的对央视《红楼梦》序曲的随谈:
画面,一轮红灿灿的朝阳,偎着山巅,从云霞中喷薄而出,片头定格于神秘而美丽的山林之中:


画面拉近,悠扬的一缕古琴声随之飘然而起。接着,画面自然地切换到被阳光沐浴着的山谷中的群芳之上,鲜艳中似乎透着一层惆怅与凄凉,仿佛李义山的诗歌那样婉转多情:


随着画面再一次自然切换至空中,字幕打出 “电视连续剧 ”,随之而来的是悠扬凄婉的女声缓缓响起。五个大字飘向远方,镜头逐渐聚焦在那块顽石上——兀立于群山之中,被层层的苍绿和无限的时空岁月包围与雕琢的那块顽石,片名“红楼梦”这三个血红的大字,沈尹默老先生的经典题词仿佛从石中迸出,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女声依旧绵长婉转,令人味之不尽: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都是沈先生题写的书名)



片名消失,镜头固定于顽石之上,其左侧隐约可以看到那一僧一道。女声继续响彻天地,画面固定之后,这声音仿佛愈加显得空旷,辽远,深邃,仿佛看到一个哲人兼诗人的角色,站在在茫茫的苍穹之下,苍苍的群山之中,仰望着辽阔无垠的天宇,古今的兴衰成败在他的脑海中如过眼云烟层层荡去,繁华的大厦忽剌剌倾倒,美丽的生命与爱情顷刻间如心般破碎,为什么,为什么。。。歌声中,仿佛听得到他的天问,他的深邃,他一生的心血与感悟;又仿佛听得到,那因高之莫及的天意所无法改变而带来的超脱与淡定;仿佛看得到,那茫茫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悲欢歌哭,风霜雨雪,都化做他心胸中一缕缕思索的云烟,都融入进这深幽渺远的歌声中……



字幕紧接着就是作者曹雪芹的名字,我以为这是创作者们对这位伟大作者最充分敬意的表现,没有他呕心沥血的创作,不会有现在的一切(其他三部名著的电视剧前奏中,作者的名字没有搁这么前):



随着作者和几位主创的名字出来,女声消失,代之以乐器的演奏。字幕也不失时机地打出了作曲者王立平的名字,他的辛苦化作了一首首堪为流传后世的不朽乐曲:




(王扶林导演,中国第一代电视剧导演代表人物,极其厉害的老爷子……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四大名著中难度最大且风格迥然不同的两部,《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都是王导打造,都极为经典,而且目的纯粹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样的艺术家笔者只有敬佩)







此时,音乐中少了女声的空旷和辽远,而是在一阵急切的拨弦中进入了更纯粹的思索当中。
曲子美丽之中透着几分晶莹,但深一层的,又好像是深入骨髓地悲凉与纷繁复杂矛盾的重重交织,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似乎在挣扎,在解决,在想尽一切努力摆脱这一切,但悲凉在于无济于事,这一切,美丑善恶,仿佛水之归下般尽付与涅盘或毁灭——
音乐用宏大壮丽的交响和敲锸声把这种难以言传的状态展现出来,一层一层地,悲壮中透着叹惋与辛酸,仿佛看得到一个个年轻生命的毁灭,想得到曾经的一段段繁华与富贵,恨几时在无可挽回的矛盾中一次次的自相争斗——曲子层层叠叠,绵密细腻又不失大气,既不断上升又好像螺旋降落,爱情的逝去和悲壮之余的又一缕思考,给这末尾增添了又一丝委婉和细腻,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层层荡漾之后,一切尽归于空无:


(王希钟,影视剧化妆大师,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电影《西安事变》《周恩来》等都是他的杰作。他还在电影《周恩来》中扮演过林副统帅,在去年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客串徐向前元帅……)





最后 是一声洪亮又沉重的钟声,既揭开了这部皇皇巨著的扉页,又如同为这个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大家敲响了最后的丧钟,亦如同历史的教训为后人敲响的警钟。乐曲已尽,但那份留给我们的回味与震撼却久久难以散去……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最后附一张本剧星光熠熠、大师云集、前无古人后也少来者的顾问团:





一直惊异于这首曲子无一字歌词,却能把细腻和大气,现实和历史,爱情与深邃结合得如此绵密无痕、天衣无缝,与《西游记》序曲同为不可多得之佳作,故一直想为之写点什么。感谢王立平老师的倾心创作,这是一个真正读懂了红楼的人,曹公倘地下有知亦当欣然而笑。这样的曲子才配得上《红楼梦》这样不朽杰作的开篇之曲。


三,乱世烽烟,英雄风采——央视版《三国演义》音乐随谈
至于老版四大的音乐,说说我自己的看法。《西游记》和《红楼梦》是公认的好,不多说。分歧貌似主要集中于三国和水浒。个人觉得,三国音乐的水平不逊色于前面说的2部,在不失其古韵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和通俗相结合,可谓并得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妙。而且谷建芬善于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出身各异,场面故事的氛围不同调整乐曲基调:
身为大汉丞相的曹操,《短歌行》产生于在人数众多的场景下,并有当时的一流乐师做指挥,配合了钟、笙、箫、踏歌、众人和乐等多种表现方式,营造出一种厚重典雅而又大气深沉的音效,完全符合曹操的风格,而且还带有点汉代乐府的味道,给人一种几近国家级音乐的感受:










最后这个仰拍镜头用得极好,一代枭雄欲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和舍我其谁的霸气,呼之欲出!其效果比之20多年后的今日许多自谓“史诗大片”的影视剧的效果毫不逊色:


和曹操齐名的另一位三国人物诸葛亮的配乐,则完全是不同的风格,《卧龙吟》首先出现于三顾茅庐时,乐器以古琴为主,配乐辅之,画面均为诸葛亮躬耕陇亩、琴棋书画的山林生活,颇有卧龙逍遥世外的潇洒与出尘:







但诸葛亮毕竟不是纯粹的隐士,而是胸怀天下的仁人志士,所以曲子在超尘脱俗之外,又流动着一丝向上的志向与气度: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女声合唱)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整首曲子,清新、明快,出世的潇洒与入世的抱负合而为一,歌词古韵盎然,很好地再现了青年孔明的气度和志向。而老年时,同样是卧龙吟,但变调中却多了几分沉静、思索,更多的是悲凉和倾诉。武侯已如一尊庄严肃穆的雕像,融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民族的记忆里:




皇叔的专曲《民得平安天下安》,对刘备赞颂得有些过,但也充满了对乱世之中百姓苦难的同情,画面上百姓流离失所,痛苦呼号,令人不忍睹视。歌词以三、七言组成,曲调悲怆感伤,直让人想起杜甫的《兵车行》,“马迟迟,路漫漫,暮云苍黄雁声寒,汉武秋风词意健,英雄何须叹华年”几句情景交融,用典精当,感人至深,就算放在诗词中也毫不显得逊色,实乃大手笔:


(这一幕我总觉得是黑皇叔。。。你要跳就跳呗,抱柱子干嘛。。。。莫非是显示其“长厚而似伪”???高级黑啊。。。)

其他的如邹氏《淯水吟》,则接地气得多,离乱的身世之感、风尘之气不难听出:


刘备和孙夫人成亲时的歌曲,乃历史上实有的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的集锦,且令人惊喜的是用吴地特有的吴侬软语唱出,非常符合东吴的地域特色,欢快而缠绵中不失礼数的严谨,更不用说画面的大气、华贵和上百人的舞蹈,皇家婚礼的规格尽显,剧组的用心可见一斑。老三国动用群演几万人和解放军部队,说老三国不大气的真应该看看这段,还有赤壁和官渡的戏份,让他们看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大气和用心: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其他如抒情性较强的则各尽其妙,刘关张的《这一拜》、赵云的《长坂雄风》、关羽的《单刀赴会》、以及最后的《哭诸葛》,或阳刚进取,或沉雄伟岸,或感天动地,无不令人感同身受:








最后再来说说片头和片尾曲。片头曲为明代杨慎作词、徐沛东谱曲、杨洪基演唱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此曲知名度之广泛、历史感之深沉苍凉、乱世烽烟之大气震撼,在中国电视剧史上都可排得上前列。浑厚的鼓声,大军震地的喊杀声,萧萧的马鸣,滚滚的狼烟,配上厚重有力的配乐和大兵团作战的场景,几乎不用看画面就瞬间把人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三国的几次大战役如官渡、赤壁、夷陵、七擒孟获等在此均有展现,但在正式歌唱之前,并无一位英雄出现正脸,为何?有意制造一种距离感和神秘感,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于沧桑的历史感而非个别演员(此既是老三国之长又是其短,长在其历史感营造得非常好,短在沧桑厚重有余但英雄的年轻阳刚和故事的精彩跌宕略显不足),个人尤其喜欢这幅画面,小时候三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了,镜头由近及远,大有万国来朝、英雄辈出的大时代气象:


之后则伴随着杨洪基深沉有力的男低音,出现的是三国时代最知名的六位英雄的电视剧形象(私以为完全可以每一部变换一下,各部放各部的主要人物,不一定这6个从头到尾。到最后一部还看着刘关张在上面动着感觉有点别扭),在滔滔的浪花中汨汨远逝,给人一种形象的“浪花淘尽英雄”的感觉:



片尾曲毛阿敏的《历史的天空》,笔者小时并不怎么喜欢,觉得太女人气,太柔弱和悲凉,和杨洪基的临江仙根本不能比。现在重新品味,才觉得和杨曲是那样的相得益彰,刚柔互济,以一种冷静客观甚至不乏一点温情的眼光,去看待那段众说纷纭的历史,堪称句句经典。细细味之,既有对历史规律的冷静认识和把握,又有对英雄聚散、悲欢离合的一把辛酸泪,情理并重,可谓深得三国乃至历史之三味。歌曲曲调较缓而韵味悠长,仿佛在让我们品味着历史这樽绵长而醇厚的美酒: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
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
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
一页风云散呐,变幻了时空
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
担当了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
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混杂着无数热血、谋略和悲欢的大开头,终究要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渐渐远去,淡漠,最终只是几页泛黄着的史书,几声浊酒中的谈笑……然而英雄的业绩和英名,往来在人间,与天地同寿。二歌一刚一柔,一重一轻,前呼后应,形成一个完美的充满历史感和张力的存在。足见老三国的音乐,实为用心、专业之作!
========================================
四,侠骨柔情,铁血江湖——央视版《水浒传》音乐随谈

水浒的音乐,个人喜欢、也是脍炙人口的其实就一首刘欢的《好汉歌》,豪迈、大气、洒脱和欢快无不尽在其中,确为不世出的经典。但其他配乐,不知大家注意过没有,听多了就会觉得有点不舒服的感觉,也说不上来是为啥,即使悲壮如林冲夜奔、阳刚如王进打高俅、温馨如兄弟重逢、委婉如鹊桥仙,多多少少都有点这种感觉。而且觉得水浒的画面总显得逼仄,不似三国、西游记那般流转自如,非常自然。不过这可能也是整体的风格一致所致吧。
虽然个人不是很喜欢,但个人意见不影响其质量,赵季平全权监制的央视水浒音乐,质量是没说的。
水浒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市井说,农民起义说,愤书说等等,个人比较赞同市井说。电视剧每集的开头音乐就充满了市井的悠闲气息,而看似平静的流动中又隐隐有着市民力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躁动和不安,加上正当其时的《清明上河图》,一副浓浓的北宋市井图。第一集更是绝妙,一开始就把《清明上河图》变活了,熙熙攘攘,三教九流,仿佛瞬间让人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在表现北宋市井风貌上,老水浒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是目前我见过的宋剧里还原宋风最好的)






王进打高俅(原著里打高俅的是王进的父亲),令人热血沸腾的配乐响起(感觉这段音乐如果能再亮一点会更好),后面的唢呐声充满民族特色。后面的一些情节如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武松醉打蒋门神、好汉劫法场、燕青打擂等也都有:






个人单打独斗外,水浒亦不乏沙场征战,风云变幻,人嘶马鸣,则是另一番的紧张与激越:



除了血性,赵季平还充分注意到梁山好汉的组成:渔民、社会闲散人员等,因此在配乐上还充分注意到了其民间色彩,尤其是阮氏兄弟的渔歌,同样的曲调多次出现,但词几乎每次都不同,三人笑傲江湖、与鱼虾为伴的快意生活在高昂悠长的歌声中更加令人神往:




(吐槽一下拍摄:这么豪迈的画面,为什么不拍得广阔一点呢?非要拍脸部特写,和嘹亮的歌声实在不配,看得人很憋屈)



智取生辰纲时,白胜的歌谣绵长嘹亮,更富有民间色彩,而且融合了山东民歌的一些特色,极为动听。老赵着实是下了功夫了,能把新版那个难听成翔的"歌"爆得渣都不剩:



而一曲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好汉歌》,无疑把这种血性和英雄本色渲染到了极点,一时间风靡华夏大地,至今为人所传唱。(以下来自百度百科)歌曲采用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广为流传的民歌曲调所作而成,前两句运用了完全重复的手法。歌曲中运用了很多大跳,如纯八度、小七度、纯五度大跳,颇有特点。大跳是一种具有魅力的旋律进行,增加了歌曲的动力感,同时大跳也是传统民族音乐常用的一种手法。此外,休止符的运用恰到好处。在多人合唱的部分运用了八分强位休止符,效果很好,更有力地表现了好汉们豪爽、侠义的性格。曲作者对唱词与旋律的处理非常得当,而且演唱形式的新颖,使歌词与音乐配合得很恰当:
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嘿嘿嘿嘿 参北斗哇)(生死之交一碗酒哇)
说走咱就走哇 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嘿嘿嘿嘿 全都有哇)(水里火里不回头哇)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唉嘿依儿呀
(嘿儿呀 咿儿呀 嘿嘿嘿嘿依儿呀)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嘿嘿 嘿呦嘿嘿 嘿嘿 嘿呦嘿嘿)



诚然,水浒是血性男儿的世界,充满了刀光剑影,杀伐纷争,因此细腻温馨的情感在这里显得分外难得和珍贵。创作者自然没有放过这些机会:七星水浒聚谈,武大武松重逢,宋江李逵夜话等,这几段情节都伴随着温馨悠长的二胡或轻轻淡淡的古琴声,让整个剧在快节奏的快意恩仇之外多了许多不一样的轻松的色调,全剧节奏和色彩更为多样,也让这些好汉们多了几分人情味(尤其是宋江,大家都嫌李雪健演的太奴性,殊不知电视剧对书中的宋江美化了许多,这段对李逵嘘寒问暖的情节书里根本没有。而且后来得知李逵母死于虎口,大家知道宋江的反应是什么?书里四个字:“宋江大笑”……(⊙﹏⊙)电视剧其实给宋江多了不少人情味,权诈的气息淡了很多):







爱情更是水浒里的稀有物,剧里美化了燕青和李师师的关系,二人琴箫合鸣,心心相印,一曲秦观《鹊桥仙》唱出了李师师的一颗痴心,好一似:恍然神出水浒外,不觉魂入红楼中:


水浒终究是一出大悲剧,国母(今日看来,这才是此曲最大亮点……)的《天时地利人和》与《好汉歌》不同,把水浒故事放在历史的长河和民族的魂魄中加以咏叹,一种悲凉而不悲哀,磅礴而不失反思的从容与大气游荡其中:
茫茫乾坤方圆几何
长传我千百年民族魂魄
旧日宫墙 寻常巷陌
是谁把英雄的故事一说再说

走马扬鞭翻山过河
轻生死 重大义 男儿本色
几番起落 风雨振作
赶他个天时地利与人和


水浒大传,是一曲英雄的悲歌与赞歌,配上上乘的音乐,更显荡气回肠,令人再三扼腕!


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瑰宝,而大师们精彩的配乐无疑为名著精神的再现锦上添花,这些经典的乐曲和优质的电视剧一样,都是我童年、青少年最美好的回忆和一生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妙的享受,难忘的回忆。谨以此文,向他们的辛劳付出致以深深的感谢和敬意。

见仁见智,欢迎理性探讨,谢绝恶意中伤~谢谢
xjhtbyz 发表于 2023-10-28 10:47:19|来自:四川成都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前卫 大胆 领先!
老艺术家太厉害了
其实除了《云宫迅音》个人觉得能让你更惊讶的是里面的一首插曲《杨戬擒悟空》
绝对的迷幻 气氛刺激又紧张
还有一首《庆功天仙曲》神来之作 应情应景
西游记原声简直神作
tq12 发表于 2023-10-28 10:47:34|来自:四川成都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将电音与民族声乐结合,电音可以很好的表现法力神通,让一部神话剧有了自己独特混搭风格的歌曲,这在当时是十分前卫和冒险的。制作人在某电视节目中自己也坦言当时很担心观众反感,所以在播出几集之后有改用另一首曲子。当然,观众真实的想法大家都知道,可自此以后国内就少有人再尝试了,除了90年版《封神榜》有一点,以前拍电视不比现在,质量与水准要求都极为高,这也是大家比较谨慎造成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