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为什么不把首都设在长安(西安)?

[复制链接]
性请所次 发表于 2023-10-26 15:37: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丢失幽云十六州的情况下,如果把首都设在开封或洛阳,一旦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很容易立刻威胁到首都的安全。
北宋为什么不选择把首都设在长安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88h8 发表于 2023-10-26 15:38:0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是国运尽,心气输的一种具体表现了
是国运昌隆,国民心气高涨,愿意以经济便利为代价,追求更高的目标
当伟大目标失去后,只能蝇营狗苟去寻找经济利益了,这个对一个伟大的朝代是侮辱
选择长安为都,本身就是从安全角度去考虑,否则远离黄淮海平原的关中平原为什么可以在几千年里当首都?
汉唐那种伟大的王朝怎么会去算计这种小利益呢
的确经济存在南移问题,但是就算西周时期,经济中心也不在关中
关中从来不是经济中心
但是关中,四塞之地极度安全,遥领全国,当一个大号的紫禁城还是够的
《韩非子 · 初见秦》说秦地:“地形厉害,天下莫若也。”
朱元璋下诏书曰:“山西陕右, 地居西北,山河壮丽。昔我中国百代圣者,曾都此而号召万邦
《史记 · 秦始皇本纪》引贾谊之言曰:“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 四塞之国也。自穆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史记.高祖本纪》记田肯曰:“秦, 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西有肴函渑池,背靠黄河,前临伊、雒二水,地理形势坚固易守。
洛阳虽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圆不过数百里;田地贫瘠,而且容易四面受敌,非用武治国之都;关中则左有肴函之险(即肴山与函谷关的合称,相当于今陕西潼关以东至河南新安县地),右有陇蜀丛山之溢,土地肥美,沃野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有可牧放牛马的大草原。既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又可向东方控制诸侯。诸侯安定,则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供给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变,就可顺流东下以运送粮草,足以维持出征队伍的补给。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虽然潼关函谷关也多次被攻破(这个甚至到明末仍然非常重要,闯王和八旗在此大战),但是每次攻破都很有原因,防守方本身的巨大优势,是每个读历史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洛阳差了很多很多
但是开封就谈不上安全了,北方骑兵甚至两天就能到开封城下,所谓的在德不在险,是在有险的情况下劝人修德,而不是相反






chqq5281 发表于 2023-10-26 15:39:0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宋不选择长安作为都城的原因:
第一:长安被破坏
唐朝末年以来,大唐陷入战争的泥潭当中。作为都城的长安自然为兵家必争之地,先后被攻陷四次。特别是在黄巢起义军与唐朝官家的反复争夺中,长安城的宫殿等城市设施基本摧毁。根据记载,在唐僖宗从蜀地返回长安之时,长安已经是“宫阙萧条,鞠为茂草”。之后军阀朱温掌握唐朝中央政权后,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在迁都的同时,朱温将长安城仅存的一些建筑拆除后运往洛阳等地修建新的宫室,长安的大部分人口也被朱温迁往洛阳。至此,,致使 “长安自此遂丘墟矣 ”。长安城从此彻底衰落,已经无法作为一个王朝的都城使用了。
第二:关中环境的变化
唐朝的前期,关中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的发展,能够承载大量的人口。但自唐中期以后,气候变的越来越寒冷干燥,这在中高纬度地区更加明显。特别是东南季风由于受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越来越强,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使得长安地区的农业经济衰退严重,民生困难,社会矛盾突出。在唐德宗时, 因京师缺粮 ,帝王不得不常去洛阳就食 , 长安禁军因饥馑闹事,曾险些酿成兵变。
第三: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地区生产的粮食、布匹等物品依靠漕运运往长安。但东南的物资经过漕运运往长安的成本巨大。早在唐玄宗时期就有人提出过东南的物资运往长安耗费巨大的问题。如果北宋选择长安作为都城,运送粮食的花费将比唐朝时期花费的更多。
说完了长安的劣势,接着再来看看开封作为都城的优势

北宋选择开封作为都城的原因:
第一:雄厚的基础
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中原。其中的后晋、后汉和后周连续的三个王朝的都城都设在开封。经过三朝的经营,开封无论从经济还是城市硬件乃至于城市的军事防御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史书后周时代的开封就是“车马辐辏 , 水陆会通 ,时向隆平, 日增繁盛”。因此北宋在建立之时,开封就已经具备作为一个王朝都城的条件。

第二:自然条件的优势
开封在地理位置上相对于长安而言,更靠东边,也就是距离海洋的距离更近。因此开封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较大,气候上也就是更加温和湿润。同时开封位于华北平原与黄淮平原交汇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周围河网密布。开封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在农业占经济主导的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好坏决定着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在古代,政治中心又通常与经济中心相结合。开封在北宋初年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是作为都城的第一选择。

第三:漕运便利
开封除了其自然地理位置有利于农业发展外,同时还是古代漕运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铁路与火车被发明出来之前,水运线无疑是最为经济、快捷的运输网络。经过隋唐五代的发展,开封已成为四水灌都的水运交通枢纽。开封附近有黄河、汴河、惠民河和广济河四条河流与大运河相连接。这样,南方的大量物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输往开封,这样北宋皇室以及中央政府依赖江南财富维持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奢侈用度。

第四:利益集团的掌控和防止藩镇割据的需要
开封虽然有众多的优势,但是有一大劣势是其无法避免的,就是开封处于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过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当年跟着赵匡胤打天下的功臣以及原来后周投诚的官员都在开封有着大量的地产以及自己的人脉、利益关系,如果迁都就意味着自己多年的辛苦将付之东流。而宋太祖的弟弟赵匡义也在开封有着自己的势力,因此他便强烈反对迁都。
除了群臣的反对,促使宋太祖放弃迁都的原因还有就是定都开封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止藩镇割据。自从吐蕃和突厥崩溃以及契丹崛起后,中原王朝防御入侵的方向便由西北转向东北,这样在东方部署有重兵。洛阳和西安的地理位置相对来说偏西,如果定都于这两座城市,便容易造成新的藩镇割据。宋太祖开国以来,吸取了原来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大加强中央禁军的实力。这就需要都城能够供养起大量的禁军,而开封正好能够满足这一条件。而开封供养的大量的禁军到了北宋中期就形成了大量的“冗兵”,而这部分军队全赖着开封以及运河的供养,如果此时迁都洛阳或者长安,这部分的士兵将会失业下岗,形成流民,这也是宋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loeken 发表于 2023-10-26 15:39:5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大唐永徽六年,雍州长史长孙祥奏言:“往日郑白渠溉田四万余顷。今为富僧大贾竞造碾硙,止溉一万许顷。”于是高宗令分检渠上碾硙,皆毁撤之。未几,所毁皆复。广德二年,臣吉甫先臣文献公(李栖筠)为工部侍郎,复陈其弊。代宗亦命先臣拆去私碾硙七十余所。岁余,先臣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历中,利所及才六千二百余顷。
《全唐文》卷八八僖宗:关中郑白两渠,古今同利,四万顷沃饶之业,亿兆人衣食之源。比者权豪竞相占夺,堰高硙下,足明弃水之由。稻浸稑浇,乃见侵田之害。
《宋会要·食货》七云:(至道)二年四月,皇甫选何亮等言:“奉诏往诸州兴水利,臣等先至郑渠,相视旧迹。案《史记》,郑渠元引泾水,自仲山西抵瓠口,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溉田四万顷,收皆亩一钟。白渠亦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余里,溉田四千五百顷。两处共四万四千五百顷。今之存者不及二千顷,乃二十二分之一分也。询其所由。皆云:因近代职守之人,改修渠堰,拆坏旧防(原作“坊”,从奏议改),走失其水,故灌溉之功绝不及古渠。……”
由此可以看出从唐朝到宋朝,关中地区的生产力是在迅速下降的,究其原因是权势之家多占水利资源,导致灌溉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生产力的下降,与此同时国家需要的粮食有增无减:
《通典》卷六赋税下“自开元中及于天宝,开拓边境,多立功勋,每岁军用日增“,”开元以前每岁边夷戎所用不过二百万贯,自后经费日广,以至于此税米麦共千六百余万石,其二百余万石供京师,十四百万石给充外费
关中地区粮食生产困难就需要从外界大量输入,然而关中地区的运输条件实属恶劣,无论是通过三门峡,还是渭水运输的困难,都让长安作为一个政治中心的存在愈发艰难,也导致唐朝政治中心的东移。
在安史之乱前,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关中,作为经济钱粮的江淮和河北恰好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而位于这个三角形中心的正是洛阳,洛阳不但是通济渠的起点,而且距引黄河入永济渠的河口不,再加上唐朝前期没有恶化的运输条件,因此洛阳成为关中联系河北和江淮的最佳平衡点,
故有:
东都有河朔之饶,食江淮之利,九年之储已积,四方之赋攸均
然而在安史之乱后,随着河北的丧失,大动脉之一的永济渠丧失了运输粮食的作用,再加上漕运的变化,是的汴州(开封)成为新的平衡点。紧接着唐中央与藩镇的斗争中,汴州又称为维护漕运安全的军事平衡点,这两个因素的重合直接促成了汴州(开封)的崛起,并逐步取代了洛阳的地位,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中心城市。
安史之乱后洛阳的衰落
函、陕凋残,东周尤甚过宜阳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编户千余而已。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牛必羸角,舆必说輹, 栈车輓漕,亦不易求。——旧唐书 卷一二三
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汴郑,达于徐方,北自覃怀,至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旧唐书 卷一二〇
即使几十年后的敬宗时期,洛阳依旧萧索
国家营创两都,盖备巡幸然自艰难已来,此事遂绝东都宫阙及六 军营垒百司廨署,悉多荒废。陛下必欲行幸,亦须稍稍修葺。一年半岁后,方可议行
在唐朝末期,经过黄巢起义和军阀混战,洛阳变得更加残破不堪
,东都经黄巢之乱,遗民聚为三城以相保,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仅存坏垣而己全义初至,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资治通鉴 卷七十三
而汴州则一直保持着重要藩镇的地位,早在唐代宗时期,就在汴州设置了河南节度使,领郡十三,辖区包括黄淮平原的广大地区以及山东半岛。
唐德宗时期,宣武军节度使从宋州迁至汴州,驻军多达十万以上,汴州城的军事力量从此雄视天下,成为了左右全国形势的重镇。朱温更是凭借汴州崛起。
汴州抱吴楚之津梁,据咽喉之要地
梁宋之地,水陆冲要,运路咽喉,王室屏藩
今之天下之镇,陈留为大。屯兵十万,连地四州,左淮右河,抱负齐、楚,浊流浩浩,舟车所同。
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 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丞相治所,鸩鹭成列。地辟土沃,兵多 赵悲歌之人,迩吴楚剽轻之俗
更关键的是洛阳的漕运条件渐渐逊色于开封,随着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由开封到洛阳得到航运条件不断恶化,水量越来越少,季节差越来越大,在一年中可以用来运输的时间不断缩短,黄河河道本身,汴口,汴河的通航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在古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既然无法改善漕船的运输能力,那么缩短运输距离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从长安到洛阳再到开封恰恰符合这一缩短运输路线的规律,这一点最终决定开封彻底取代洛阳并一跃成为了国都。
rozikun 发表于 2023-10-26 15:40:3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头疼。
正是因为北宋没有幽云十六州,所以必须定都开封。
经济重心南移+近千年的气候变化,导致单靠北方尤其是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大帝国在此定都了。而且安史之乱以后河北的物资供给很难被输送到长安,因此唐代中后期,江淮租赋是给朝廷续命的唯一法宝,那么江淮租赋要怎么运往长安?
漕运。
关辅汲汲,只缘兵粮。漕引潇、湘、洞庭,万里几日,沦波卦席,西指长安。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1]
所以说没有刘晏给大唐续命,李唐皇室早就完犊子了。宪宗为什么能中兴?因为他有脑子,听李泌的控制了徐州和汴州,这俩地方是控制漕运的关键节点。穆宗为啥不行?因为他瞎吉尔换人,张弘靖在汴州的时候知道把这群兵痞都喂饱了以确保漕运不乱,换了李愿这个愣头青之后封赏少了刑罚多了于是汴州军乱了——所以什么叫利益集团啊?一镇兵乱,一国瘫痪。
而且宝贝儿,此时的河北藩镇名义上还臣服中央呢,后来那个动不动就要饮马黄河的契丹此时气候未成,只不过是一些兵乱就能直接影响到巨唐命运,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换了是你,你还敢继续定都长安么?
唐天子非要定都长安,一是政治惯性使然,二是长安基础设施完备。然而在黄巢起义爆发之后,长安城已经不行了,正所谓是“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你要定都长安还要负责进行重建,对五代的军头来说这纯纯是脑子有病的行为。
所以整个五代,只有后唐迫于政治压力定都在了洛阳——好歹洛阳算是东都嘛。结果就因为定都在了洛阳,几代后唐天子没事就为吃饭发愁。
军士乏食,乃有鬻子去妻,老弱采拾于野,殍踣于行路者。州郡飞挽,旋给京师,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伫望其来,算而给之。[2]
帝以军储不充,欲如汴州,谏官上言:“不如节俭以足用,自古无就食天子。今杨氏未灭,不宜示以虚实。”乃止。[3]
“租庸使孔谦日于上东门外伫望其来”你们感受一下:


看到了么,就算你定都洛阳,都要受制于漕运。而且在失去燕云的情况下,汴梁作为漕运中转的重要枢纽,一定要成为重兵把守的超大型城市,以此确保漕运的顺利进行。于是一境之内就会出现如下奇观:
这个国家的财政重心在江淮。
这个国家的边防重心在河北。
这个国家的漕运重心在汴梁。
这个国家的政治重心在关中。
这不出事还等啥啊??
通过定都汴梁,“虚外实内”、“强干弱支”,宋天子在汴梁一地控制住了军事重心、政治重心和漕运重心。对刚刚经历五代乱世的赵宋来说,这是他们能找到的最优解。而在经历了数代皇帝之后,人心思定,“虚外实内”的军事政策就可以有所松动,这就意味着军事重心的迁移——比如说北宋中晚期的西北地区就成为了新的军事重心,然而此时大家也并不是很担心西军造反:物资都是朝廷运过去的,你造反又有什么用啊?
顺便说一下,赵匡胤提出迁都洛阳的构想,主要原因之一是北宋早期开封城规模还小,对漕运的依赖程度还没有那么大,也就是所谓的“是时京师岁费有限,漕事尚简”——开宝五年,汴河蔡河漕运粮食才几十万石,所以他产生了一些错觉,觉得自己可以迁都。
请注意,这是开宝五年,公元972年。
等到了太平兴国年间,这才十年不到,漕运涨到了多少?
四百万石!
太平兴国六年始制,汴河岁运江淮粳米三百万石,豆百万石,黄河粟五十万石,豆三十万石,惠民河粟四十万担,豆二十万石,广济河粟十二万石,凡五百五十万石,或水旱蠲放民租,随减其数——宋会要辑稿·食货·四六之一
您还迁什么都啊……
帝(晋高祖)以大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天福三年十月)丙辰,建东京于汴州,复以汴州为开封府。——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
太祖皇帝……又修完西京宫内,盖有建都之意。然利于汴渠漕挽之便,因循重迁。——张方平·乐全集·卷二十七·论京师卫兵事
初西京(洛阳)父老恳祈驻跸。上因谓宰臣曰:“周公大圣人,建都据形胜,得天地正中,故数千载不可废。但今艰于馈运耳。”——续通鉴长编·卷六十五
以及南方运来的巨额物资并不是只供给汴梁一地的,而是运输到汴梁之后再转运到陕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如果北宋真的按照宋太祖的思路迁都洛阳甚至长安,在北方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漕运带来更大的财政压力这双重压力之下,即使漕运平安无事,北宋也会提前几十年迎来财政崩溃的结局。而一旦汴梁军乱一类的旧事重演,那么整个北宋王朝就会瞬间分崩离析,这是不以任何人意志为转移的事情。
以上。
FineRIk 发表于 2023-10-26 15:40:5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原因就是关中已经不行了!
秦汉森林密布、沃野千里的关中地区到了唐朝已是“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田尽而地”。
当时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肥力减退等原因,关中地区的灌溉农田相比西汉,不增反减。到唐代宗大历年间,只剩0.62万顷,尚不到西汉鼎盛时期4.45万顷的五分之一
粮食产量不够,人口众多,皇帝都要跑,唐高宗李治就曾七次“就食”东都,是隋唐诸帝中,“就食”东都次数最多的皇帝。其中一次因沿途粮食准备不充分,还闹出了侍从饿死的丑闻。
关中饥荒,群臣想离开,希望皇帝带头去洛阳,唐中宗认为“就食”东都有失帝王威严,问群臣“岂有逐粮天子邪?”
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长安的粮食情况非常危险。唐德宗时甚至出现因缺粮,导致长安禁军濒临哗变的情况。当听闻江南的运粮队抵达陕州(今三门峡)时,唐德宗身为堂堂天子,竟激动地抱着太子大喊“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唐朝灭亡以后,关中的情况更不妙,要是再用长安当首都,估计一年都得跑一次。
我们看看开封,开封是连接大运河和黄河的枢纽,处于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交汇地,地势坦荡,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早在五代十国时期,这里已是“水陆要冲,山河形胜,乃万庾千箱之地,是四通八达之郊”。

在漕运上则已无黄河天险,大大缩短了与江南的距离,所谓“均天下之漕运,便万国之享献”。汴河、蔡河、五丈河,作为漕运各地物资进京的黄金水道,被宋太祖赵匡胤夸作宝贵的“三带”。汴河,更被视作东京的生命线,“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每年漕粮定额为600万石,最高年份有800万石,这些漕粮足以保证百万人口的生存。

不用开封当首都,哪里养的起这么多人啊?
只不过宋太祖曾经有过想法,开封既然处于交通要塞,就不得不面对另一个麻烦——易攻难守。宋太祖对此非常苦恼,只不过他对长安没什么兴趣,但是对洛阳很有兴趣。洛阳是赵匡胤出生地,这里北据邙山,南望伊阙,洛水贯其中,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地理险要利于防守,宋太祖企图迁都洛阳,但是他弟弟晋王赵光义和其他臣子反对。
长安在唐朝以后就已经不适合当首都了,宋朝开国两个皇帝在洛阳和开封的二选一中,最后开封赢得胜利。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