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浪潮下,发动机研发的从业人员都去哪了?

[复制链接]
forevershe 发表于 2023-10-26 13:38: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电动化、智能化的持续推进,各大整车厂逐渐终止发动机研发项目,大批的发动机研发工程师将要怎么转型?同学们的饭碗都还在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tiancaishaonian 发表于 2023-10-26 13:39: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我本科加硕士学了七年的发动机,在我上学(2008-2015)年那会,汽车行业刚好迎来了大爆发,一片欣欣向荣,那时还是燃油车的天下。
▶学了七年热门专业,毕业后就冷了

发动机专业还是热门专业,车辆工程也是
但是从2015年开始,特斯拉发布了Model3,引领了新能源的浪潮,汽车的电气化智能化就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加速来到了新能源的时代,这个时间节点大概就是2015年,我刚好学了七年发动机毕业。
但是毕业后我就没有再做过发动机相关的工作,也是因为闻到了新能源的风气,为了纪念七年的发动机学业,我还写了本电子书:


可以说是,2008年入学还是热门专业,2015年毕业整个行业就开始走下坡路。
▶毕业后就跟软件打交道

毕业后我就开始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从测试开始做起,到后来多个岗位都有尝试。
从我的同学同事来看,发动机研发人员已经不多了,大多数的去向都有如下一些:
1,去做智能驾驶相关的工作,做测试,写代码的都有。有人问工作不对口咋办,答曰:自学成才。
2,开始内部转岗,做软件相关的岗位。发动机的同事可以转软件测试,然后慢慢做点开发,集成方面的事情。
3,去做混动系统开发。混合动力也是需要发动机的,纯油车以后越来越少,但是混合动力会越来越多,混动系统也需要发动机方面人才。
<hr/>发动机方面这些年岗位,从业人员,学生确实越来越少,投入也越来越少,大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作为局中人,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wangjunqing001 发表于 2023-10-26 13:39: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算是半个吧,刚入行的时候,就在动力总成部门,后来做电控标定,主要就是发动机标定,再后来专注撸驾驶性、扭矩控制等等。
如今做什么呢?跑去自动驾驶公司做了一阵技术项目经理,然后又跑到新能源赛道,做起了纯电的技术工作。
算是折腾了一圈,但还跟以前的工作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回问题本身。做发动机研发的人,如果偏向于硬件开发,去向大概是这么几个:

  • 继续熬着,年龄大了,不想折腾。毕竟发动机虽然不火了,但燃油车的销量还是大头,车企还得有这么一块业务。
  • 去做新能源,因为48V、HEV、PHEV、REEV这些混动形式,还都需要发动机的存在,发动机技术虽然不再是车企的研发重点,但依然大有可为。举个例子,比亚迪现在DMi卖的这么火,背后的行业领先的43%热效率骁云发动机功不可没



  • 转去做其它硬件开发,比如纯电动汽车得用到的减速器,毕竟CATIA,PROE这些画图的基础工具,都是相通的,机械设计的经验,也能拿来继续用。
  • 做SQE,供应商质量管理,换成管别的零件。甲方的发动机工程师们,平时极为擅长管乙方的零部件。就算没了发动机,去换别的零件管,套路也差不多。
  • 搞流程建设。大厂的研发工程师,如果对流程很熟悉,也是一笔宝贵财富,去一些新势力或者流程相对不那么完善的公司,搞搞流程和质量审核,人家也欢迎。我身边就有个朋友,在某日系品牌干了10年的发动机,如今跳到比亚迪,搞流程建设,工资也涨了一大截。
  • 项目管理。只需要平时对于管理有热情,再去考个PMP证书,转行去做项目管理,并非难事。


如果是有软件背景,可以灵活选择的就更多了,比如:

  • 去跟汽车相关的科技公司,比如自动驾驶、辅助驾驶软件的东西也可以通用,会C,C++,懂ASPICE,也可以相对平滑的切过去,只不过背景知识要补一些。
  • 去新能源汽车公司,或者技术咨询公司,可以做电机的软件开发,也可以做整车控制相关的软件开发,这块其实大量缺人,基础东西会了,换成不同的对象,也都能做。
  • 原先干发动机标定的,现在干混动或者纯电标定。轻车熟路,几乎无缝切换。
  • 还有些更跳脱的,去做游戏开发…当然,这种适合年轻人,包袱轻,换的快。我确实曾经有个小弟,干了两年发动机,觉得实在不感兴趣,然后忽然跟我说要回成都搞游戏开发,问他为啥,他拿给我一本《黑客与画家》…
  • 做测试,不管是软件测试,还是本身的车辆测试,都需要一定的软件背景,同时差别也不大,跳去新能源或者技术咨询公司,都可以。
  • 搞销售。我并不是在开玩笑,不管是硬件背景还是软件背景,只要综合素质强,又敢于挑战,去咨询公司卖项目,也会欢迎(我怎么知道?哈哈,我甚至面到了某跨国咨询公司的CEO这一环,但最后还是决定没去)
  • 软件相关的TPM技术项目经理之类的,也都可以,比如我就去了国内一家top3的自动驾驶公司,做了身兼交付经理的技术项目经理,而且上来就是100台以上的无人小巴项目



关于传统行业如何转身到自动驾驶,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看看,会有帮助:
传统汽车工程师如何转型自动驾驶?多说两句,为什么我没继续待着,其实原因比较简单,虽然文远是一家对员工非常不错的公司(参考脱口秀演员赵晓卉也入职了前司,可以想见其管理方式还是挺人性化的),而且文远的HR是我待过公司里面最nice的一帮人(包括外企),但由于非核心岗位,天花板比较明显,权衡之后还是回归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当然,钱也是一方面 。选择没有对错,适合自己就好。

总结

你看,发动机从业人员,并不等于死鱼一条,只要自己愿意折腾,还是有很多地方可去的。
哪怕不想折腾,哪怕在中国这样新能源遍地开花的国家,混动车型和混动技术,也还要存在50年以上(这是中国发动机协会的一帮老古董说的),虽然50年未必,但让目前这帮人安全退休,还是问题不大的,只不过越往后,收入越没有惊喜罢了。
此外,车企作为大型公司,往往承担着分担政府就业指标的任务(不然每年给你那么多税收和用地优惠干啥),车企里面的发动机相关业务人员也数量庞大,企业不会一刀切地让这些人失业,而是会想办法让其逐渐转型。
拿老东家梅赛德斯奔驰举例,早在几年前就提出了“one powertrain”的口号,意思是不管是搞发动机还是搞电机搞电池的,大家都是一家人,互相扶持,人员相互吸纳,逐渐过渡。
实在不行,不是还可以去开滴滴吗?饿不死
kimshow 发表于 2023-10-26 13:40:2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动机这部分分几个方向,相对来说硬件和软件研发的人员还好,基本都可以在电动化领域找到平替的职位。尤其是软件开发,用到的开发工具、流程和控制方法都非常类似。底层和应用层的结构、AUTOSAR、基于模型的代码生成、ASPICE这些都可以无缝衔接。
我现在招软件工程师的时候其实并不在意他们之前是否是电动化的背景,我们也有非常多做功率控制的工程师(大三电、小三电)之前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背景。
相对来说这样的平替转型对于年轻工程师最友好,对于10年经验以上的专家就难很多。他们最值钱和具有溢价的价值都集中在对发动机本体的熟悉程度上,转换到纯电动就毫无优势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些专家目前大部分还会选择“坚守”在主机厂最后剩下的这些传统的高阶职位上等待退休,因为具体开发部门的小团体利益,短期几年间也不会完全裁撤整个业务部门。

除了硬件和软件设计,相对来说最难转型的是发动机标定工程师。在传统的发动机变速器领域,标定和软硬件研发人员的配比基本是1:1:1。但是到了纯电动车的时代,有很多功率电子是免标定的,标定和软硬件设计的人员配比甚至会降到 0.1:1:1以下。加上标定这个工种本身和被标定对象的经验绑定很强,难以轻易转型到纯电动或者ADAS领域。所以最难的应该是传统发动机变速箱标定的工程师,有大批转向底盘或者整车标定,也有很多人转向测试工程师的角色。
需要明确的是国内目前的乘用车市场其实是一个存量博弈的市场。新能源或者新造车多卖一辆,其他传统车就要少卖一辆。


整个产业链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领域人才短暂短缺的现象,比如ADAS和三电领域,但未来1、2年这部分人才就会随着新能源进入平台期而逐步饱和。传统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研发就是一个逐步去产能和去研发的过程,这两年的混乱也是最佳的转型期。
xjping 发表于 2023-10-26 13:40: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前发动机研发人员,正好现身说法一下。
一部分和我一样选择转到汽车行业其他领域发展。
发动机研发工程师转行并不困难,因为发动机曾经是汽车上最复杂的机构,有能力做好发动机相关工作的,只要愿意继续学习,转到哪个领域都照样可以发光发热。就我身边的例子来说,有转到VCU软件开发的,有转到FCU软件开发的,有转到ADAS的,有转到E/E和汽车电子的,还有转到质量,产品策划等部门的。
一部分选择继续坚守发动机研发岗位。
很多人总以为发动机可能很快就会消失了,比如某些车企宣布20xx年全面转向电动车。乘用车全面电动化这一天可能早晚会到来,但肯定不是他们宣布的那个时间节点,所以至少混动发动机还是会持续存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的,目前这一批研发人员干到退休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当然很现实的问题是新发动机的研发投入肯定是逐步减少,研发人员的待遇和话语权会逐步降低。
1qsf 发表于 2023-10-26 13:41: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季的知乎挑战赛,对我这种不太看发动机的来说,有点难度,但是重在参与,说不定能拿到一颗 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大众的迪斯和丰田的章男老大还是看得很清楚,包括斯特兰斯蒂的老大也说的很清楚。大众汽车集团CEO赫伯特·迪斯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大众电动化转型的决心,为保证大众电动化的竞争力,需要裁员,其实某种意义上激发其与大众工会间的矛盾。大众正面临来自特斯拉的挑战,需提高生产力同特斯拉竞争,措施将包括裁员。特斯拉通过工厂布局的改造,一体化铸造的导入,正在提高生产效率,其柏林工厂有望实现造一辆车仅需10小时,而大众的电动汽车工厂生产一辆车需30小时。大众明年应将效率提高到生产一辆车只用20小时。
因此目前来看,大批搞发动机的工程师和研发人员,得早做安排,围绕汽车发动机开发的项目,从长远来看会越来越少,短期内随着PHEV的DHT技术出来,发动机需要匹配一波HEV/PHEV专用的发动机,但是长期来看,得找出路。
我的建议是:
1)首先是想好,原来发动机这块地位这么高,是行业限制进入造成的。汽车已经是全球竞争没几家企业来做,国内也是准入制度,所以把最好的待遇给发动机的科研人员,投入和产出并不匹配。所以要放下包袱,往10年以后看,真的没有发动机研发的任务给你
2)转型的道路,一个是还留在车企,这是一条很难的路,你想想后面需要把人往新的动力系统上走,要么去做电驱动系统,要么去做电池系统。这哥两其实没那么复杂,供应商这里囤积了大量的人,你的学习成本很高
3)转入汽车里面新兴的ADAS和自动辅助驾驶的活,这个其实围绕芯片和软件,和传统发动机开发毫无关系,试试吧,不破不立
4)要么往更卷的航天和航空去卷,暂时看来电动大飞机和电动大火箭还做不出来,需要发动机工程师去发光发热
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