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复制链接]
basd 发表于 2023-10-26 06:37:50|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生命诚可贵,作为和平年代的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都把生命看得至关重要,然而战场上似乎每个人都不怕死?战场上的士兵一个个倒下,似乎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母亲十月怀胎生下一个人,辛辛苦苦长大了几十年,就这样在战场上说倒下就倒下?实战可不是网游,不是游戏里的小兵,死了之后系统又可以刷新,那可是长大了几十年,父母养育了几十年的人啊。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某人 发表于 2023-10-26 06:38:1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起战争的理由千奇百怪,但很多都是统治阶级为巩固地位。
其中,二战后全世界最大的海战——马岛主权争夺战,就是由阿根廷为转移国内矛盾,向英国发起的。
1

1982 年 4 月 2 日,凌晨。
位于南大西洋的英属马尔维纳斯群岛首府斯坦利港附近,出现了大量荷枪实弹的阿根廷士兵。
在夜色的掩护下,阿根廷士兵直扑位于斯坦利港的英国总督府——在那里,英国全部的守军加在一起,也不到 200 人。
面对如此巨大的实力差距,英国的总督很快无条件投降。
天色放亮之后,一面 5 米长、3 米宽的阿根廷国旗在斯坦利港徐徐升起,而被降下的英国米字旗,被送到了英国驻阿根廷大使馆。
阿根廷宣布对马尔维纳斯群岛行使主权。
阿根廷国内一片欢腾。
英国举国震惊。
刚刚上任没多久的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急忙四处奔走,呼吁双方坐下来谈判,不要诉诸武力。
但一切都是徒劳。
一场二战后全世界最大的海战,就此拉开帷幕。
2

先来说说这岛——马尔维纳斯群岛。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位于南大西洋,由 700 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 12200 平方公里。
马岛被发现和占有的历史,一直存在争议。
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都声称是他们当年先发现了马岛,然而法国人在 1764 年先在马岛上建立了居民点,但在一年后率先定居的却是英国人。
而且麻烦的是,西班牙人在 1767 年向法国人买下了全部居民点,并在 1770 年将所有外国人都驱逐了出去,不过,英国人一直不承认西班牙的占领。
1816 年,阿根廷人也加入了进来——这一年,他们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中独立,所以宣布应该「继承」西班牙的领地。
但英国人根本不买账。
1833 年,英国人用武力驱逐了在马岛上的所有阿根廷人,宣布正式对马岛进行殖民统治。
事实上,英国人从来不使用「马岛」这个称谓,他们一直称之为「福克兰群岛」——至今在他们的历史书和官方文件中仍这么称呼(在下文中我们还是统称「马岛」)。
在漫长的纠纷中,其他国家都陆续退出了,只剩下英国和阿根廷对马岛争执不下,并在二战后将这个问题交给了联合国。
阿根廷除了强调「继承于西班牙」之外,最理直气壮的理由是,马岛离阿根廷只有 500 公里,但离英国有 13000 多公里,它到底属于谁,不是一目了然的吗?而英国也有自己的理由:我们自 1833 年开始,就对马岛进行了「公开、持续、实际的拥有、占领和管理」。
简单来说,阿根廷的理由就是「离我家近」,而英国的理由是「自古就是我家的领土」。
这笔账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一直算到 80 年代初,依旧算不清。
时间到了 1982 年的时候,阿根廷先等不及了。
3

于是就要来说说阿根廷了。
阿根廷实在是一个一言难尽的国家——其祖上曾经的「阔绰」程度,令人咋舌。
阿根廷的国土面积为美国的 1/3 不到,人口只有 4000 万出头,但人均可耕地面积是美国的 2 倍。
上帝给了阿根廷太多的馈赠,绵长的海岸线、优质的草原、丰富的淡水,以及大量的矿藏资源,所以阿根廷又被称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
20 世纪之初,阿根廷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排在全世界第八。
那时候阿根廷的人均收入比欧洲的老牌帝国主义德国和法国还要高,且贫富差距很小——欧洲人当时形容一个人富有,用的比喻是「像阿根廷人一样有钱」。
这从当时的两个称号就可以看出来: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被称为「南美洲的巴黎」,而这个国家被称为「南美洲的美国」。
但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时代」,阿根廷的经济就开始疲软了,到了 40 年代,更彻底进入了南美洲诸国特有的「军人独裁」模式,贝隆将军的统治在短时间内给阿根廷带来一阵复兴,但随即还是掉头向下。
几经沉浮之后,到了 1981 年,阿根廷的国内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那一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为 600% 以上,GDP 下降达 11.4%,制造业产量下降 22.9%,薪资增长却只有 19.2%。
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上下反对声音四起,要求本来就实行残酷独裁统治的军人政府下台。
当时的独裁总统加尔铁里绞尽脑汁之后,只能想出一个办法来转移视线。




贝隆将军和他的妻子贝隆夫人。那首著名的歌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即为她而写

什么办法?对外发动一场战争。
加尔铁里的目光,很快就落在了一直存在争议的马岛上。
阿根廷自认还是有点底气的。
因为祖上曾经阔过,所以阿根廷当时的军事实力,在南美洲仅次于巴西,人称「南美小霸王」:陆军大概有近 20 万的正规军,空军拥有从法国进口的「幻影」战斗机以及「超级军旗」战斗机;海军除了各类舰艇外,还有一艘配备弹射器的正规航空母舰「五月二十五日」号(以阿根廷国庆日命名)——当时拥有航母的国家,屈指可数。
再加上马岛在地理位置上是对阿根廷如此有利,所以加尔铁里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收复马岛」作为挽回国内形势的最大筹码。
就在阿根廷部队顺利占领马岛之后,事情的进展正如当初加尔铁里所预料的那样:阿根廷的国内一片欢腾,所有的反对党都宣布支持加尔铁里政府,连当初反对独裁的政党也高呼「加尔铁里万岁」;全国上下的男性青壮年在征兵处排起了长队,誓死要为国出征,保卫马岛;总统府外一直有人集会游行,高呼爱国口号,表态全力支持。




阿根廷时任总统加尔铁里,在当总统前是阿根廷陆军总司令

所以,加尔铁里的计划离成功只差最后一环:远在 13000 公里外的那个已经垂暮的大英帝国,不会反击。
4

该轮到英国出场了。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大英帝国,早就没有了当年领土占到地球陆地总面积 25% 的「日不落帝国」的风采。
一战和二战巨大的创伤让英国一蹶不振,由当年是美国的「老大哥」转而成为「小跟班」。
英国国内的经济形势也很不乐观,国防实力更是衰退严重。
但是,英国有一个上任三年不到的首相,还是位女性。
她就是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
当阿根廷派部队攻占马岛的消息传到国内时,英国举国震惊。
有一种说法是,在撒切尔夫人上任之前,英国政府已经有意把马岛归还给阿根廷了——毕竟离英国本土太遥远了,鞭长莫及。
但是,阿根廷不宣而战,却把「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给惹毛了。
当时撒切尔夫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她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把很多党派和势力都给惹火了,民众对她这一届政府的支持率长期走低,而英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日渐衰落,雄风不再。
如果说阿根廷发动战争的目的是转移国内注意力,那么撒切尔夫人同样有这样迫切的需求。
在最短的时间里,撒切尔夫人就做出了决断:坚决还击!
撒切尔夫人做这个决断,也是顶着巨大压力的。
昔日威震全球、纵横四海的英国皇家海军,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只剩下了两艘航空母舰。
其中一艘老迈的「竞技神」号是二战后建造的,已经服役快 40 年,准备卖给印度了;另一艘是刚刚服役的「无敌」号轻型航母,准备卖给澳大利亚海军做旗舰。
这两艘航母没有一艘吨位超过 2 万吨,并且连弹射器都没有,只能垂直起降作战半径不大的亚声速鹞式战机。




撒切尔夫人接受英国媒体采访,努力让英国人觉得丢失马岛是「一种无法忍受的耻辱」

但即便只有两艘根本不适合远洋作战的轻型航母,撒切尔夫人仍然力排众议,说服各方反对势力,坚决出兵。
而英国国内的爱国热情同样被激发了出来,年轻人同样走上街头,强烈支持撒切尔政府出兵收复马岛,一些商业邮轮甚至立刻终止与乘客的合同并赔付,然后清空舱房用来运送英国士兵。




在出征的部队里,有一个飞行员的身份只有海军司令和军事当局才知道,他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第二个儿子安德鲁王子。英国王室曾对安德鲁参战大为震惊,试图施加压力让海军司令阻止他成行,但安德鲁还是不顾反对,成了海王直升机上的一名战斗人员,并且在战争中表现不俗。让英国王室欣慰的是,安德鲁最终毫发无伤地返回国内

英国作为一个老牌军事强国的底蕴,在这个时候就显露了出来。
在短短 48 小时之内,英国就完成了战争动员和集结,各种战时方案全部有条不紊地施行。
4 月 3 日撒切尔夫人决定出兵,4 月 4 日以「竞技神」号和「无敌」号两艘航母为主的特混编队,就载着数十架作战飞机和数千名海军陆战队队员,驶离了英国本土,直扑万里之外的马岛。
当时英国人的参战热情可见一斑。
由 111 艘各类舰船组成的特混舰队,是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几乎全部的家底——其中还有 46 艘被征调来的商船。
英国特混舰队出征时,美国的《新闻周刊》杂志封面引用电影《星球大战》的最新一集名字作为醒目标题:《帝国反击战》(The Empire Strikes Back)。




参加马岛战争的英国舰队
5

1982 年 4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首先收复南乔治亚岛,宣布 200 海里以内为军事禁区。
马岛战争战幕正式拉开。
按照阿根廷的计划,只要能够在这场战争中保持不败,拖住英国军队,基本上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对于劳师远征的英国部队来说,拖一天,补给线就危险一天。
但阿根廷作为一个只购买了一些工业国武器和装备的农业国,还是低估了英国这个老牌工业强国的军事力量。
阿根廷的劣势首先体现在海军方面。
面对几乎倾巢出动的全世界最老牌的海军,阿根廷海军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他们在一开始就采取了「避战」的策略。
但英国海军却一直在寻找战机,希望击沉对方的一艘主力舰以鼓舞士气,打击对手的信心。
机会在 5 月 2 日到来了。
英国派出参战的两艘核潜艇之一「征服者」号,在他们划定的 200 海里禁区之外,发现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导航网络 发表于 2023-10-26 06:38: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人类为什么要发动战争这个问题,下面的内容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何谓战争?


战争不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克劳塞维茨的名言如果属实,世界就简单易懂多了。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人,参加过对拿破仑的战争。他退役后写成的《战争论》后来成为有史以来关于战争的最著名的著作。他写道,战争是「政治交往」(des politischen Verkehrs)通过「各种手段的混合」(mit Einmischung and erer Mittle)的继续。人们经常引用他这句话的英文译文,但德文原文表达的意思比英文更微妙、更复杂。然而,无论是德文还是英文,克劳塞维茨这句话表达的思想都是不完整的。它有一个未明言的前提,即存在着国家和国家利益,人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进行理性的谋划。但是,战争比国家、外交和谋略的出现早几千年。战争几乎和人类一样古老,它触及人心最隐秘的角落——在人的心灵深处,自我挤掉了理性的目的,骄傲、情感和本能占据着主导地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政治动物」。笃信亚里士多德的克劳塞维茨更进了一步,说政治动物是挑起战争的动物,但他也仅仅到此为止。两人都不敢面对这样的主张: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他的思想指导着他捕猎的欲望和杀戮的能力。

克劳塞维茨的祖父是教士,身为普鲁士军官的他是在 18 世纪启蒙运动精神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上述主张,他难以接受,现代人也同样无法面对。无论弗洛伊德、荣格和阿德勒对我们的世界观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道德价值观依然是伟大的一神教所宣扬的——谴责杀害同类,除了在极为有限的少数情况下。人类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野蛮的祖先可能嗜杀成性,这方面考古学也提出了佐证;心理分析谆谆教导我们,人人心底都是野蛮人,只蒙着一层薄薄的面纱。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愿意相信,人性表现在现代生活中大多数文明人的日常行为中,当然并不十全十美,但依然是合作性的,总的来说是善意的。在我们看来,文化是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在就「是与生俱来还是后天培养」这个题目进行的永无休止的学术辩论中,多数旁观者还是支持「后天培养派」。我们是文化动物,正因为我们文化的丰富,我们才承认人的确有暴力的潜力,但同时我们又坚信,暴力的爆发只是文化的反常现象。历史表明,我们所属的国家、国家的机构,甚至国家的法律,都是经过冲突,而且常常是十分血腥的冲突后才建立起来的。每天都有关于流血冲突的新闻报道,发生冲突的地区经常离我们的国家近在咫尺。促成冲突的情由证明,我们关于文化正常状态的观念是站不住脚的。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泰然地把历史事实和新闻报道归纳入「另类」这一单独的类别,使其完全不影响我们对世界未来的展望。我们告诉自己,我们的机构和法律严厉克制着人的暴力潜能,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均以刑事犯罪论处,而我们的国家机构如果诉诸暴力,则采取「文明战争」的特定形式。

文明战争的界限由互相对立的两类人确定——和平主义者和「合法携带武器者」。合法携带武器者一贯是受人尊重的,哪怕只是因为他有法子使人不得不尊重他;和平主义者在基督教创立以来的 2000 年间也备受重视。这两类人的相互关系在基督教的创始人和请他给一个仆人治病的罗马职业军人的对话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我也是要听从权威的,」百人队队长这样解释说。基督听到百人队队长说他相信美德的力量,说那是对他自己所代表的法律的补充,惊讶得叫出声来。也许可以据此推断,基督承认合法携带武器者的道德立场。如果上级要求他放弃自己的生命,他也必须服从命令,所以他可以与和平主义者相比,后者也是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这个概念相当复杂,却被西方文化轻而易举地包纳进来。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cnsyk 发表于 2023-10-26 06:39:0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起人又不用死
hjjandan 发表于 2023-10-26 06:39:4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归根结底: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命诚可贵?什么时候生命诚可贵?吃得饱、穿得暖,日子过得无忧无虑的时候生命是可贵的。吃不饱、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谁还跟你讲生命诚可贵!你去跟叙利亚人讲生命诚可贵!去跟利比亚人讲生命诚可贵!去跟刚果人讲生命诚可贵!去跟日本鬼子讲生命诚可贵!去跟八国联军讲生命诚可贵。保证子弹朝你迎面飞来,你身上的东西马上被搜刮一空。
战争的本质是争夺资源。世界上的资源就这么多,他多一点你就少一点。一战之前英、法有广阔的殖民地,德国起家晚,没有,就少了廉价原料进口地和商品倾销地,怎么办?生命诚可贵吗?错,索姆河绞肉机!一天付出20万人!二战之前仍然是英、法有广阔的殖民地,德国没有,怎么办?打!列强都有殖民地了,日本没有,怎么办?抢!
怡怡(涵韵) 发表于 2023-10-26 06:39: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为什么要发动战争?
题主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多么的宏大,根本不是一个知乎的回答所能够阐述清楚的。看题主的语气,似乎是对于战争中军人的行为并不理解而发问,不是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探讨战争发生的原因。很多回答也基本上是初中政治书的水平,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为了切题,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战争发生的原因,二是战争中军人的战场心理。
一、战争发生的原因。
这里的战争,默认为近现代战争,近代与现代的分野为二战及联合国的成立。在现代部分,将冷战结束作为一个小一点的层次区分。
古代战争发生原因,有很多是比较奇葩的,有时候一言不合友谊的小船就翻个底朝天,就刀兵相向。这个就没办法总结了。所以我能力有限,就只说近现代战争。
(一)综述
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我国教科书上基本上能够出现的都是“无产阶级解释”,也就是用阶级论来认识战争,这是正确的,但并不全面。
在军事学著作和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还有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更多的解释,在此仅作介绍,不作出评论,选择相信哪个是你自己的事情,何况见识得多了,自己也能判断。
西方兵圣冯.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工具。这个话得到了列宁等人乃至于我方教科书的高度赞誉,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上层建筑又是决定于经济基础的,战争在这厮这里并没有归结到最根本原因上面去,等于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
《1984》、《二十二条军规》等文学作品里,提出的原因更比兵圣本人更为深入:战争是资本家和统治阶级消耗社会财富的手段。这种说法里认为,社会财富的增加,会导致底层贫民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引发全民教育和贫民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求,危及到统治阶级。必须要保持占绝大多数的贫民挣扎生活在“食以果腹、衣以蔽体”的状态,所以要时不时的来一场战争,把生产出来过多的社会财富消耗掉。
实际上无产阶级及其建立的政权,对于战争也有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我们常常听说的:转移内部矛盾。这个侧重点是解释国际战争和世界大战,而难以解释国内战争以及一部分争夺市场、资源为目的的国际战争。
我个人对于战争发生的原因还有一种解释:经济链条的重新调整与优化,一旦别的手段不能达到,并且收益大于损失,就要诉诸战争。仅仅是一家之言,不值大家一哂。
我比较确信的关于认识战争发生原因的方法论,其实非常的简单浅显,在这里介绍一下:发动战争的一方肯定是想得利。但凡只要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不管口头上怎么说,肯定是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这个利益,肯定是跟挨打的一方有关系。这个道理简直简单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问题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这个道理,绝不听信各方尤其是当事双方的言辞和舆论攻势。更是只有屈指可数的人能够在战争的全部阶段坚持用这个原则分析双方的行为,判断战争的胜负。
(二)二战前战争的原因
归结到战争发生的具体原因,还是要区分不同的战争目的,正是用“得利”原则分析战争。
二战以前的战争爆发,包括一战,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争夺殖民地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是典型例子。

殖民战争与反殖民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是典型的例子。这里面有个需要强调的是,被殖民地中央政府为了阻止被殖民地地方分裂而进行的反分裂战争,尽管是内战,也应该归到反殖民战争里面,例如北洋政府派兵干涉蒙古国独立的军事行动。
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的战争:鸦片战争、一战是典型的例子。
(三)二战后战争的原因
反殖民战争:脱离宗主国控制、寻求独立的战争进入高潮,典型如越南抗法战争。
社会主义战争:我觉得有必要把这种战争单独提出来说一说,“阶级论”莫名其妙的引发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战争,说明社会学不是能够随便乱鼓捣的。典型的有中苏冲突对峙、红色高棉、中越战争等等。
两大阵营为争夺小伙伴的战争:越战、韩战、阿富汗、伊朗……
(四)冷战后战争的原因
世界面临另一次大的利益调整:前苏联和东方阵营倒下,留出了巨大的利益空间,美国想占一点,中国想抢一点,老毛子不让。冷战结束后战争的主要原因,根本不是什么反恐战争,反恐战争只是各方的借口而已。这个时期的战争,都是在为了下一次大战做准备而已。

二、战场心理学
心理学的分类五花八门,按照宗师的文艺程度分有哈佛洛依德派和研究小白鼠派,按对象的数量有个体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按对象的年龄有小屁孩心理学、熊孩子心理学、屌丝青年心理学……因为我不是研究这个的,就不班门弄斧了。
这里从军人个体和军队整体讲讲我的看法。
(一)军人个体的战场心理。
训练有素的军人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异于常人的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危机反应能力较强。紧急集合并不是折磨你们玩儿的,是为了训练你临危不乱的能力,着重训练在较大压力条件下思路的清晰程度。肾上腺素毕竟不是万能的,这个玩意儿奔涌的时候,要有条不紊的完成既定程序,实际上在战场上就是发挥作战能力的保障。
适应能力较强。一方面来自于艰苦训练带来的对于战场恶劣环境的事先熟悉,另一方面来自于军事技能和知识的积累,这些能让你对即将面临的死亡威胁有心理准备。
克制能力较强。法律和纪律对于军人的要求更为严格,荣誉感和服役报酬丰厚,客观上加大了军人的违约成本(可以把入伍服役看做一种契约),因此大部分军人能够克制逃避危险的冲动。
除了这几个方面,军人一样是会感到恐惧、激动、愤怒等等人之常情的。
(二)军队的群体心理
1、群体心理对于军人个体的影响
军人在群体里面,个体的某些情绪会被压制、某些情绪会得到放大,跟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心理学并没有区别。
军人群体对个体情绪的压制,主要就是恐惧感和避险倾向。
群体对个体情绪的放大,值得说一说。
个体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很少能够公然叫嚣杀戮,甚至很少有暴力行为,然而在战场上会具有强烈的暴力倾向。这是因为暴力行为本身不受惩罚,反而被鼓励,暴力的对象往往事先被丑化,被符号化,剥离了人性特征。
因此,动用军队对付平民是犯罪行为。
2、群体心理的培养
军人个体在军队中,往往会把暴力、勇敢、不怕死的一面放大到极致。这里面的性格动机并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比较清楚的:漂亮的制服、整齐的队列、集体归属感很容易引诱性格弱小、独立意识较弱的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服从集体的意志。
希特勒的党卫军、青年团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
培养军队群体心理特征,必须要有强烈的指向性,就是提出鲜明的口号。口号含义不明确、冗长拖沓、甚至没有口号,啰啰嗦嗦,含糊其辞,都难以培养鲜明的军队群体心理。
培养军队群体心理特征,必须实打实的建立明确的荣誉制度。军人的实际待遇、社会地位、军内荣誉,都必须明确。因此我们才说“腐败对军队的杀伤力远远超过核武器”,荣誉待遇不明确,获取的手段复杂化,宣传表彰没有说服力,军队群体心理特征就会复杂,难以统一凝聚。
培养军队群体心理特征,必须服饰亮丽、旗帜鲜明。不要小看军装对于军人心理上的影响力,一身漂亮的军装和具有明显标志意义的标志物,可以很好的让人服从于集体,遵守集体的行为规范。


实际上,现代战争就是“商人的战争”,战争就是一场生意。好好的平民老百姓,不要去呼吁战争,更不要去鼓噪战争,那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你一个大学读书的单身狗,跑去呼吁马云去纳斯达克上市,要么是纯粹的傻,要么就是别有用心。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