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禁烟英雄林则徐?

[复制链接]
tant2000 发表于 2023-10-26 06:41: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广为大众所知的有虎门销烟,那么纵观林则徐的一生,他对中国历史还产生了哪些贡献?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ixn 发表于 2023-10-26 06:41: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炮子谣
(晚清)陈澧(li)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人死?
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cxbsky 发表于 2023-10-26 06:42: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代大众印象里,“林则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 在人们心中他是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其禁烟与抗英事迹也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但林文忠公的个人形象在不同的时代是有不同的评价的。


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的失败令国人惊愕。堂堂天朝上国竟然负于西方未开化之蛮夷,朝中很多人把战争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主持禁烟工作的林则徐,认为他“蠢陋,轻乱”。其中琦善声称英国所不满的只是林则徐一人,只要清廷惩治林则徐,所有问题都可解决。其间,林则徐两次上奏,大胆陈述禁烟抗英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道光帝指责林则徐所言是一派胡言。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观点。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里认为战争失败不应“求全责备于始事之人”,指出战争起因于“闭市”,但“闭市”之责任不在林,在英人“不肯具结”与“不缴洋犯”而战争中,琦善“浪战”,颜伯焘、裕谦、牛鉴等人“浪守”,独林则徐、邓廷桢“择地力,守内河,坚垣垒,练精卒,备火攻,设奇伏”魏源认为林则徐已经尽力,但无奈清廷掣肘,凭其一己之力难以扭转整个局势。
梁廷枏在《夷氛闻记》中基本持同一意见,认为林则徐“终其任,未尝有所挫失。论者遂谓文忠倘获始终其事,必能令桀骜之夷叩关悔罪,由我操纵,畏若神明”。魏、梁搭建起了一个林则徐故事的原始文本。
虽然二人都肯定其作为,但魏源也指出林在处理英商问题时“求之过详”的态度不妥。可见,战争结束后不久,对于林则徐的评价是“功” “过”两存。“功”在禁烟与军事,“过”在处理问题的手段。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林则徐形象,可以看出其特点:
第一,时人认可林则徐在禁烟运动中的努力表现,但也存在指摘其处理禁烟问题时“操之过急”的杂音。
第二,从魏源、梁廷枏等名士认为林则徐与战争爆发并无直接责任,认为林被罢黜是被“忌者中伤”。认为清廷如果一直重用林则徐,战局或有转圜余地,但也有人抱有相反的看法。
这时的林则徐并非是一个无可挑剔的正面形象。在史家的书写过程中,几个关键因素如其“是否应对战争爆发负责” 成了其时与后来人评价林则徐时极力论争之处。故这一时期的林则徐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英雄人物”。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了具有全国性质的禁烟运动。鉴于林则徐禁烟事迹的特殊性,在外交官王景岐的建议下,国府开始在社会上大力推崇林则徐的名字及其事迹,以此号召起民众的禁烟热情。
1926年8月,上海“中华路少年宣讲团”的民间团体在宣传禁烟的过程中排演了“林则徐鸦片之役”的剧目,近千多名观众观看了表演,该剧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称赞。
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全国禁烟委员会,禁烟会开始筹划林则徐禁烟的纪念活动,内容包括了“刊发林则徐专号、调查林公家族、发刊林则徐演讲短章、发刊中英鸦片战争演讲短章、征求林公事迹、搜集林公遗著、征求专刊题词发起组织建造铜像委会”等事宜。由此,林则徐的事迹被公众所熟知,成为了一位在社会上极具影响力的公众历史人物。


后期,国府方面推动的禁烟运动已经收效甚微,对林则徐的宣传力度有所减弱。
但此时我党更胜一筹,伴随着近代史分期观的形成,在宣传林则徐的禁烟功绩外,还宣传林则徐的反帝情节,以及他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力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关于鸦片战争的责任认定,认识到无论清廷任用谁禁烟,无论林则徐如何禁烟,战争终归要爆发,战争无法避免,林则徐并没有诱发战争的责任。而其在广东禁烟与组织民众抵抗侵略,更凸显民族英雄的气概。同时,赞赏林则徐不仅禁烟有功,还是一位向西方学习的开风气之先的人。
正如1954 年郭廷以的《中英鸦片问题与林则徐的措置》写道: “林则徐为近代中国的杰出人物,为官以来,政声卓著。由于时代的限制,他的国际知识,并不充分,了解有欠正确,他的对外观念仍为传统的东方式的。但他并不顽固保守,他愿意知道‘夷情’,在未到广州之前,已着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到粤之后,‘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并征询当地人士的见闻。而他的认真精神,崇高人格,及为国家民族除害的决心,尤值得后人的钦敬。
对一个人的评价,也许在某个阶段,可能并非是客观公正的。但历史最终会给他以公正的评价。


对于生活的21世纪的我们,我们不光要能背林文忠公的诗歌,也要知晓为林文忠公正名这一段历史进程。
一发最何 发表于 2023-10-26 06:42: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则徐死后,他的形象是一直在变迁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时人多出于同情而描述了林则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为。但从清末至民初,林则徐的形象并未如今天这般高大伟岸,虽然大家都认为林则徐是一名清官,但对于他的评价也存有杂音,一部分人指责其在战争中有鲁莽或不谙外情的表现。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因为当时国民党搞革命外交,并且于1928年设立全国禁烟委员会,开展了具有全国性质的禁烟运动。国府宣称这场运动为「打倒破坏烟禁之军阀,本总理拒毒之遗教,外以雪八十年来之奇耻」,鉴于林则徐禁烟与抗英事迹的特殊性,国府开始在社会上大力推崇林则徐的名字及其事迹,以此号召起民众的禁烟与反帝热情。1929年5月,禁烟委员会规定每年的6月3日即「林则徐虎门销烟日」为全国性的禁烟纪念日。林则徐的名字与事迹正好迎合了当局禁烟与反帝的双重需求。于是,随着各种纪念活动的展开,林则徐的形象瞬间被拔高为民族英雄。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林则徐还曾经成为过「亚洲英雄」,这主要是日本人的贡献,日本人将林则徐解释为反英的亚洲英雄。日本人鼓励汪精卫政府拍摄《万世流芳》,以及过中日合拍的的《春江遗恨》。前者是以林则徐为主角的反白人电影,后者也是一部反白人电影,虽不以林则徐为主角,但在影片中多次提到林则徐。而伪满洲国也出品过《虎门风云》,歌颂林则徐的亚洲英雄形象。在当时日本人的宣传中,林则徐是亚洲反英第一人,甘地则是当代亚洲反英第一人。

解放战争后,新中国也选择了国民党描绘的林则徐,也就是民族英雄形象。新中国对于鸦片战争与林则徐事迹的描写使得林则徐的民族形象最终定型。
eyou121 发表于 2023-10-26 06:42: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的,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
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主禁烟的,也是我们传统认识中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
所以当时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这也接着酝酿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

  •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林文忠公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但是林文忠公是当时政界声望最好,办事最认真的大员,士大夫尤其信任他。他的自信力也不小,他虽然以先没有办过“夷务”,他对外国人说:“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他的虎门销烟亦是极认真的。林在虎门海滩挑成两个池子,“前设涵洞,后通水沟,先由沟道引水入池,撤盐其中,次投箱中烟土,再抛石灰煮之,烟灰汤沸,颗粒悉尽。其味之恶,鼻不可嗅。潮退,启放涵洞,随浪入海,然后刷涤池底,不留涓滴。共历二十三日,全数殆尽销毁,逐日皆有文武官员监视。”外人之来观者,详记其事,深赞钦差大臣之坦然无私。
道光帝也高兴极了。他批林的奏折说:“卿之忠君爱国皎然于域中化外矣。”
他从义律那共收缴鸦片二万零二百八十箱,共计二百数十万斤,实一网打尽。
倘若如此,林文忠公当是当之无愧的了。当战争爆发,林也自觉极有把握,他说,英国的战斗力亦不过如此,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虎门的炮台都重修过,虎门口他又拿很大的铁链封锁起来。他又想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他禁止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那年秋冬之间,广东水师与英国二只小兵船有好几次的冲突,林报告朝廷,中国大胜,因此全国都是乐观的。
但是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割地赔款,五口通商,丧权辱国。
在鸦片战争的时候,国内分两派:剿夷派和抚夷派。前者以林则徐为领袖,后者以琦善为领袖。战争失败以后,抚夷派当然得势了。这一派在朝者是军机大臣穆彰阿,在外的是伊里布和耆英。
但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国内上下显然是不服气的。
认为是奸臣误国,道光给广东总督徐广缙的上谕,很清楚的表示他的态度:
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则外侮可弭。嗣后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迁就,有失民心。至于变通参酌,是在该署督临时加意权衡体察,总期以诚实结民情,以羁縻办夷务,方为不负委任。
徐广缙升任总督以后,就写信问林则徐驭夷之法。林回答说:“民心可用。”
道光的上谕和林则徐的回答都是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得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该负责指导舆论。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徐广缙也是怕清议的指责,也是把自己的名誉看的重,国家事看的轻。当时广东巡抚叶名琛比徐广缙更顽固。他们继承了林则徐的衣钵,他们上台就是剿夷派的抬头。
三十年(1850年)年初道光死了,咸丰即位。在咸丰年间,国内有太平天国的内战,对外则剿夷派的势力更大。三十年五月,有个御史曹履泰上奏说:
查粤东夷务林始之而徐终之,两臣皆为英夷所敬畏。去岁林则徐乞假回籍,今春取道江西养疾,使此日英夷顽梗不化,应请旨饬江西抚臣速令林则徐赶紧来京,候陛见后,令其协办夷务,庶几宋朝中国复相司马之意。若精神尚未复原,亦可养疴京中,勿遽回籍。臣知英夷必望风而靡,伎俩悉无可施,可永无宵旰之虑矣。
咸丰也很佩服林则徐,当即下令教林来京。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大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誉藉此保存了。
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局面更糟糕,朝廷那最后的颜面也都扫地无存。
咸丰皇帝带着老婆孩子去热河北狩了,把北京城扔给自己弟弟。
连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烧了。
林则徐我们今天称呼他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显然林则徐睁眼了,是不是第一人不好说。
但是林则徐显然不希望其他人知道他睁眼了,
第一,彼时国人的守旧性太重。我国文化有了这几千年的历史,根深蒂固,要国人承认有改革的必要,那是不容易的。
第二,我国文化是士大夫阶级的生命线。文化的摇动,就是士大夫饭碗的摇动。我们一实行新政,科举出身的先生们就有失业的危险,难怪他们要反对。
第三,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最好例子。
就像胡林翼在安庆曾有过这样的经验:
驰至江滨,忽见二洋船,鼓轮西上,迅如奔马,疾如飘风。文忠(即胡)变色不语,勒马回营,中途呕血,几至堕马。阎丹初尚书向在文忠幕府,每与文忠论及洋务,文忠则摇手闭目,神色不怡者久之,曰:此非吾辈所能知也。
胡林翼同林则徐一样。
都是旧的阶级里清明的一批人。
他们清楚的知道了新知识新技术他们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他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如此。
林则徐如此,胡林翼如此,曾国藩如此,李鸿章,左宗棠亦是如此。
当时的局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
他们所做的已经是他们所能做的最好的结果。
而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自然是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怎么评价都无法公允的。
zyn373 发表于 2023-10-26 06:42: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说贡献非常大,林则徐在早年是以禁烟为主,但是到了晚年为何提倡种植鸦片呢?


  • 晚年他是如何说的

    • 林则徐公晚年的确是提倡过种植鸦片的,他原话是这么说的:“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芙蓉,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无如知此味者,无不舍近图远,不能使如绍兴之美醍,湖广之锭烟,内地自相流通,如人一身血脉贯注,何碍之有?”
    • 意思大概是国内种植罂粟亦无不可,我所恨的是国人只抽洋烟而不抽土烟。如果我们种出鸦片比外国便宜,谁愿意舍近求远?让银钱在内地自相流通,也无大碍。

  • 当年为何要求禁烟

    • 林公向皇帝建议禁言,是基于两点原因:1.鸦片摧残国人身体。2.鸦片造成中英的巨额贸易逆差,导致严重的白银外流。对于满清政府而言,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所以清政府支持了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林则徐虽然是所谓的“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当然林则徐主张禁烟也有防止白银外流之意,这也是朝廷之所以如此支持林则徐销烟的重要原因。1840年,林则徐被派到广东禁烟,林则徐收缴了外商的走私鸦片在虎门集中销毁。其实,林则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当,但手段过于激进,而且治标不治本。他禁烟只是禁止洋鸦片,在国内并没有实施禁烟政策,国人还是可以自由吸食鸦片的。林则徐的销烟倒是颇有贸易保护味道。
    • 不过让林则徐没有想到的是,当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如此强大,腐朽没落的大清国根本打不过船坚炮利的英国。他的禁烟政策因此失败,最终清政府不仅承认了鸦片贸易合法化,而且被英国人吓破了胆,开放了更多的贸易口岸,还给了英国人很多特权,如此一来,洋鸦片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洋鸦片之祸愈演愈烈。但其实受时代局限,他对英国的了解也是非常少的。一场禁烟导致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战争中的惨败,是林则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 有自己无奈之处

    • 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后,一直在苦思冥想,反思自己的禁烟政策和失败的根源。事实上,林则倒台后,禁烟派已经树倒猢狲散。林则徐自知禁烟已经不可能,认为最有效的抵抗洋鸦片的方式就是以毒攻毒,提倡国人种植鸦片,用国产鸦片替代洋鸦片,阻止白银外流。林则徐的方法无疑是饮鸩止渴,可当时的国情摆在那,大清国腐朽没落,根本不可能禁洋鸦片,也无力对付西方列强,用国产鸦片替代洋鸦片的办法在当时来看是最有效的办法。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就比较认同林则徐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中国政府使鸦片贸易合法化,同时允许在中国栽种罂粟,这意味着英印国库会遭到严重的损失。”但“正直”的清政府这一次却直接拒绝了林则徐的想法,清政府认为“这种万恶贸易毒害人民,不得开禁”。
    •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之后很多年说的,听起来的确让人惊讶。之所以这么说,实在是出于无奈。晚年的林则徐,面临的局面是——禁烟已无可能,鸦片基于摧残身心,让白银大量外流。在这个基础上,林则徐只能尽力减少损失。那么就由中国种植鸦片,既然禁烟不可能,就干脆让中国人自产自销,总好过白银外流,把钱让外国人赚去。

  • 如何评价林则徐的晚年建议?

    • 虽然政府允许种植鸦片后患也不小,但是站在当时国家财政出现巨大危机,鸦片也禁不住的情况下,林则徐能不顾个人的荣辱(提倡种植鸦片必将遭受古板的士大夫与读书人痛骂)因时制宜的提出这个建议,也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不是不知道鸦片的危害。但是在独木难支、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只好退而求其次,希望通过种植鸦片扭转贸易逆差。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