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有哪些产品经理出身的互联网大牛?

[复制链接]
henry43 发表于 2023-10-25 15:27: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哪些产品经理出身的互联网大牛?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xi4509 发表于 2023-10-25 15:27:3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969年12月3日,湖南邵阳洞口县诞生了一名男婴,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信创始人张小龙。
同学眼中会玩的人

1987年,张小龙考入华中工学院,即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就读电信系。
求学期间,张小龙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无论玩什么,只要稍加练习,总能达到业余高手水平,围棋、桌球、网球、保龄球,电脑游戏,玩起来总是在周围人中最厉害的之一。除了玩之外,他的专业课成绩也十分优异。“他是我们之中最早学习C语言的人,当时C语言才刚刚诞生。”张小龙的同学张惕远回忆,除了软件之外,张小龙对硬件也很在行。研究生导师向勋贤评价张小龙:“喜欢捣鼓电脑,喜欢睡懒觉的年轻人。”
才华横溢,年少成名

24岁的张小龙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国家电信机关。那一天,他提前去拜访了这家单位。站在死气沉沉的大楼面前,张小龙觉得“一种窒息从头顶笼罩下来”。他扪心自问:“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一个铿锵有力的回答从心底传来:NO!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张小龙于是放弃了人人欣羡的铁饭碗,到广州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做了程序员。工作之余,特别无聊。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大多选择某一个领域做一款产品,比如马化腾做社交软件QQ,李彦宏选择搜索引擎做百度,张小龙的开局也是如此,便利用业余时间写代码,准备开发一款邮箱软件。
1997年,张小龙的Foxmail一推出便震惊业界,连美国最知名的科技网站ZDnet都给出了“五星”。很多人放弃了微软系统自带的Outlook邮箱,改用了张小龙的Foxmail。
时任《电脑报》记者、后来的多玩网创始人李学凌曾描述:“只要你站在黄庄路口,大喊一声,我是Foxmail张小龙,一定会有一大群人围上来,让你签名。”4年之后,用户量已达到200万,而腾讯当时只有10万用户。Foxmail被誉为能与微软对抗的邮件软件。
与雷军的情缘

中国上网计算机有600多万台,三分之一都用了Foxmail。但火爆归火爆,由于Foxmail是免费邮箱,所以即便拥有200万用户,但张小龙一分收入都没有。有一天,周鸿祎到广州看他,提醒说:“Foxmail没有商业模式,要加广告,要盈利。”
张小龙很固执:“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但情怀终究不能当饭吃,做着做着,张小龙自己都灰心了。
1998年9月,刚刚出任金山总经理的雷军给张小龙发一封邮件:Foxmail有漏洞。张小龙很快回复,两人通上电话,雷军希望购买Foxmail。张小龙随意给出15万元的报价,雷军直接同意。但意外的是,雷军因忙着联想注资金山的事儿,抽不开身,就派研发人员去和张小龙洽谈。研发人员觉得不值:“这样的软件,金山一两个月就能做出来。”
于是,这次收购就泡了汤。13年后,当雷军的米聊完败于张小龙的微信时,不知道他是否会因这次“错过”而略感遗憾。
人生第一桶金

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忽然来临,寒风萧瑟。此时,已经完成Foxmail技术调整的张小龙很少优化更新,这些工作无法激起他的事业热情,他打算回到互联网创业的正轨上来,卖掉Foxmail,然后去美国当一名程序员。《人民日报》发文说:他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人物。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看上Foxmail潜在价值的博大互联网公司开价1200万元收购Foxmail,仅仅两年时间从15万元飙升到1200万元,互联网的神奇、荒诞和魅力之处正在于此,张小龙获得第一桶金,同时以副总裁的身份加入博大。
“这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事。”张小龙说。当时的人也没有搞懂,为什么一直从事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博大国际互联网有限公司,会看上用户群体以个人用户为主的Foxmail,200万庞大用户群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是博大所需要的。也许,博大想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炒作什么吧。
入驻腾讯,崭露头角

然而Foxmail的加盟并没有为博大带来好运,投资商们不会因为一个软件的加盟就给予一笔可观的融资。2005年,已经走向没落的博大互联网公司,将Foxmail团队以及张小龙打包转让给腾讯。在博大的5年,曾经的天才工程师张小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与他同一时代的很多程序员、产品经理却已成为互联网大佬。真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当时,QQ邮箱在中国排名非常靠后。马化腾之所以买下Foxmail,一是看中了Foxmail的知识产权,一是看中了张小龙。收购后,马化腾立即任命张小龙为广州研发中心负责人:“将QQ邮箱打造成为中国的hotmail。”
接下QQ邮箱这个烂摊子后,张小龙团队陷入对hotmail的疯狂模仿中。半年后,一款被称为“巨无霸”的邮箱面世。无比笨重,速度超慢。连张小龙自己都不想用这款邮箱。”不仅没壮大用户,连老用户都流失了。“若不重新找一条出路,就只有等死。”
2006年,张小龙决定放手一搏。他果断推出了“千百十”行动:“每月在QQ空间等谈论相关话题互动一千次;每月看一百篇相关行业重要分析文章;每月与客户、消费者深度互动十次。”几个月下来,团队人人都成了接地气的设计者。然后,张小龙提出了一个著名设计理念——“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QQ邮箱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笨重缓慢。2007年春天,QQ邮箱新版本上线,瘦身敏捷的它,开始绽放别样魅力。为了解决的无法传送大邮件,推出“超大附件”功能。此功能一出,用户开始快速增长。为了黏住用户并体现人性关怀。QQ邮箱推出漂流瓶。漂流瓶一推出,每天用户增长达到骇人听闻的数量级。随后,QQ邮箱又推出了阅读空间等产品,用户开始更加持续稳定地增长。2010年,QQ邮箱终于跃居全国第一,被腾讯内部评为“七星级产品”。
微信横空出世,完美逆袭

把QQ邮箱做到全国第一后,张小龙有些意兴阑珊,基本进入半退休状态。2010年10月,免费发短信的手机应用Kik上线,短短半个月就拥有了100万用户。看到这款软件后,一向沉默寡言的张小龙给马化腾写了封邮件:“每个时代都有划时代的产品,我们应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开发移动社交软件。”
马化腾回了四个字:马上就做。“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张小龙说。几年后,马化腾有些后怕的感叹:“若微信是别人家的产品,那腾讯真的是难以招架了。”
这一年,张小龙已经 41 岁了,他在腾讯内部最大的名气还是一次内部网球比赛的冠军,和那个最爱吸 kent 牌香烟的男人。如果没有微信,曾经的少年英雄张小龙也许就此湮没于芸芸众生。
2011年年初,微信ios版上线,但用户增长并不理想。张小龙一番精细分析后,觉得移动互联网时代必是图片为王时代。于是,主打图片分享的微信1.2上线了。但是很遗憾,市场反应依然冷淡。张小龙进行了彻底的反思。2012年,张小龙提出一个新观点: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从那时开始,张小龙放弃理性思维,开始武装成一个文艺青年。
为了满足用户期望便捷通话的需求,微信2.0推出了语音通讯功能。微信用户终于开始出现较快增长。当雷军的米聊深耕“熟人社区”时,张小龙说了一句:“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让关系学见鬼去。”微信推出了“附近的人”和“摇一摇”。“附近的人”一上线,用户迎来爆发性增长。“摇一摇”一上线,每天启动量超过1亿次。一月之内,微信就完爆米聊。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让用户实现自我价值,微信又推出了个人和企业的“公众号”。两千多万个个人和企业有了展示舞台。担心用户过分依赖微信产生的焦躁,他推出了小程序,希望在微信里还有一个功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不推送,不发声,当用户有使用需求的时候,能在微信上实现。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用完即走」。
7年后的今天,微信用户数超过 10亿,成为中国的国民社交应用。微信已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真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可以满足社交、情感、自我实现等所有需求的地方。
有情怀的男人





张小龙从小就不善人际交往,喜欢远离人群,躲起来看书或者一个人思考。张小龙在湖南老家的表哥这样回忆他「文静得像个妹子,与我们嗨不来」。孤独,这个词几乎串联了张小龙前半生。即使是成为腾讯副总裁之后,他也一直避免参与社交场合。每周的早会,他先是借口起不来不去参加,马化腾说让自己的秘书叫他起床,他又推脱路上太堵。
他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这个性格上的「劣势」某方面促成了他的事业成功。Foxmail、QQ 邮箱、微信,他先后做的产品,都是为了沟通而生。每周一次的网球,每天深夜的音乐,以及从时代一直保持了下来的烟瘾。有人说,张小龙是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是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商人。
norris1109 发表于 2023-10-25 15:28:0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菜园子里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提起,谁是当今中国最牛的产品经理? 有人说马化腾,有人说张小龙,还有人说红衣教主之类的。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也经常被人问起,实体商业该如何互联网+? 是不是要做个app? 或者现在流行小程序了?
NPDP产品经理国际资格认证报考资格免费评估+学习/备考资料免费领取这两个问题看似没啥关联,可是今天我的答案却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当我们说互联网+的时候,我们大概首先想到的是互联网对其他行业的赋能,从基本的产业链信息化,到互联网的手段去获客、服务、运营、以及数据驱动等等。然而,互联网除了这些技术手段之外,和传统行业更本质的区别其实在于方法论层面。所以上面第二个问题,我的答案就是,互联网+和app和小程序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有没有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指导你的企业管理和日常运营。
这个方法论简单来说,就是结果导向,小步试错,快速迭代。今天的互联网公司通常不太强调一个优雅而完美的顶层设计,遇到需要决策的时候都是先试试再说,数据说话。甚至创新的起点,也都是来源于基层,更强调每一个个体的创新性和驱动力。
而大张旗鼓高举高打更是被认为是不可能成功的方法论。已经有不信邪的土豪尝试过撒下百亿资金,组建数千人马,大举进军互联网,事实证明只能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这样彻底的实用主义在某些时刻也会表现为没有底线,没有价值观,甚至会有触犯法律、极端情况下甚至会有伤天害理的个案,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当前的现状。
这样的方法论一言以蔽之会被称为 互联网思维。 然而其实互联网思维并非来自互联网,如果要说这个方法论贯彻的最坚决的,取得了最辉煌成就的,反而是一位在中国刚刚触及互联网的门槛之时就离开人世的老人,刚刚过去的这一天,是他逝世二十一周年,而今年也是他在中国推动这个方法论四十周年。
在我今天写下本文之前,更多的人把这位老人称作: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按照本文的定义,他更像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产品经理。因为实际上,他对于改革开放的设计,就是没有设计。一定要说有的话,就是那八个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他从未在具体的制度上给出他的设计稿,相反的,每当有新的设计方案提出,他所做的就是保护这些方案,不要被轻易的扼杀。今天被视为春天的故事的92南巡,其核心就是他说了这么一番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如果把中国看作一家超级互联网公司,这不就是首席产品经理在用MVP方法论,引导着这家公司在小步试错,快速迭代吗? 这一迭代就是40年,期间发了几次大版本,也踩过了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坑,但是40年间一直保持着产品核心指标高速增长。
所以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二十一年,但是他留下的这八个字依然在指导着这个产品的不断演进,这不是最牛的产品经理是什么?
直到今天,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我们可以看到国家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态度,先试一试,放一放,看看效果,如果出了问题,就马上采取果断监管措施。比如这两年先后流行过的P2P,跨境收购,以及最近的ICO等等,莫不如此。
应当说这样做的好处是响应迅速,在保障国家不出大乱子的情况下,给了创新者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但是代价就是国家机器变得异常强大,甚至对民众来说,国家的政策动向变得难以捉摸和理解,从而让民众严重缺乏安全感,更不要说纠错和监督机制了。
最近刚刚读完吴晓波的《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 2008-2018》,此书是吴晓波老师《激荡三十年》的续篇,从企业史的角度回顾了过去十年,中国的变革兴衰。
读罢此书,你会发现,直到2018年的今天,纵使基本的法律体系已然建立,但是在国家意志的政策层面上,依然有诸多的模糊地带。这样的灰色与模糊一方面使得勇敢者大胆创新,创造出各种新的经济形态并从中获得巨额回报,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国家机器随时大笔一挥,轻则把创新者的财富掠为己有,中则使这些创新者锒铛入狱,倾家荡产,严重得可能连性命都可能不保。
当然这些“创新者”往往在道德层面也不是无可指摘,但是即使是程序正义也不太可能被满足了。 所以这个代价到底有多么大,我们暂时还难以估量,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个体其实都在和国家一起在延续着这个试错和迭代的过程吧。
我们的菜园子里,人数最多的就是来自深圳的产品经理们,不知道来自深圳的同学们,对这位最牛的“产品经理”是否有别样的怀念。不过不管怎么说,牢记他老人家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其实用在产品上也是一样好使的。
x_uy_u_n 发表于 2023-10-25 15:28: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互联网产品经理发展到今天也不过十年的历史。这么短的一段时间,能产生多少所谓的“大牛”呢?
一个产品是否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不能仅仅依靠产品经理的能力,还要依靠一个团队的努力和公司老板的支持。这是一个大话题。
产品经理,只是这个团队中的一个成员。
所以说,如果想做成一款特别成功的产品,有朝一日成为“大牛”,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入职一家大公司。
xtigmh 发表于 2023-10-25 15:29: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在思考产品经理的个人发展,看到这个问题,就稍微歪个楼,不讲有哪些大牛,先说说为什么产品经理可以成为,以及怎样成为业务负责人甚至公司老板,成为互联网大佬。

1.产品经理是知识工作者,输出的是决策。
知识工作者是大师彼得·德鲁克思想的精髓,在过去的年代,大部分员工的价值在于体力劳动,或者说能够输出稳定的熟练劳动能力。在框架和规则下,尽量提高效率、保证实际产出,是那时候工作者的目标。
而后来的企业管理,都普遍认识到知识输出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大家的认知里,也能区分谁是白领谁是蓝领,谁在做机械式劳动、谁在做重要决策。在互联网时代,产品经理就是最典型的知识工作者,几乎没有多少机械式劳动的输出。
那产品经理在输出的决策是什么呢?这才是说不清楚的点,也是大家争议最大的点。
若要说说不清楚,也未必,只是在特定场景下、对于不同时期的产品、对于不同的产品角色,甚至看不同的老板性格、不同的团队文化,产品经理要输出的决策差别还都是很大的。
我随手做了一个输出决策的全集,供参考:


这个金字塔里,往上看的决策愈发重要,而且对决策人的要求愈高,同样的越往上走能做好这个决策的人也就越少。虽然简陋,但用这张图能够说明几个道理,我们一个个来看。

2.产品经理的影响范围有很多层次。
从图里可以看出,产品经理决策的类型实在太多种多样了。我在创业期间实际上要做从整个平台模式、产品定义,一直到每个按钮的颜色、位置,这全部有关产品的所有决策,所以那段时间会思考得很多,也有了产品经理输出不同层次决策的亲身感知。
就像下面这些事情都是在做决策,但显然是不同层次的决策:

  • “刘飞,你做个注册页面的原型出来。”(原型交互)
  • “刘飞,你判断下要做哪种样式的注册页面。”(产品体验)
  • “刘飞,你考虑下我们的这类用户要不要做注册流程。”(用户需求感知)
  • “刘飞,你想想看我们平台需不需要这类用户。”(市场分析)
  • “刘飞,你定义下我们平台的模式。”(产品定位)
  • ......
正因为许多产品经理实则是在不同的层次做决策的,才会产生“咦我做的事情怎么跟他不一样”这样的问题。
早期最知名的一些产品经理,实际上都是在这个决策金字塔的顶端做事情,比如马化腾、周鸿祎。他们关注的几乎都是战略层面的事情,以及更基础、更重要的决策,这些决策会影响到整个公司、整个产品团队的实际规划和操作。
他们的确也关注用户体验,但关注的方式还是“老板式”的,就是发现了就治理,不发现的还是会交给下面的人去做。

3.产品经理要做出优质决策需要不同的技能和经验。
延伸出的第二个结论就是:产品经理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和经验。这显然也是跟具体在做什么有关的。
有很多想转行为产品经理的同学,被媒体和一些不靠谱的产品经理的书误导,认为产品经理就是做公司战略、做商业分析的,所以动辄就去聊支付宝微信的线下场景大战、聊摩拜和ofo到底哪天合并......我当然很支持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关注天下大势、行业现状,不过把这些过于宏观的判断、过于想当然的很多媒体分析,当作是产品经理的技能点,就是不合适的了。
那好的产品经理到底能不能做金字塔顶端的决策呢?当然能。但前提不是你的title是产品经理,前提是你足够有商业头脑、有大量的行业信息输入、有充分的行业判断经验、有长期的互联网行业工作履历等等。
这个结论还能解释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会用Axure、会写调研报告,甚至会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从点子到产品》都不是产品经理的主要技能,都没必要写进简历里充字数。产品经理的主要技能不是会用工具会看书,而是输出优质决策。具体你用Axure输出也好,用PPT输出也好,用纸笔输出也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本身。

4.产品经理的决策价值=工作内容影响范围×工作中决策的优质程度。
结合前两个结论,对于一个产品经理真正的价值,就可以有这样一个公式了。影响范围(决策层次)和做出决策的优质程度(本身在此层次的水平)要综合考虑,才能确定一个产品经理的价值。
可以做以下的对比:
一个能够画特别完美原型的产品经理,未必就价值非常大,因为他的影响范围实在有限。一个能够推动新业务从0到1的开创型产品经理,即使经常做出不靠谱的推断、即使不怎么会画原型,也能输出给产品或者公司更具价值的一些决策。
一个已经有产品总监title、要负责许多重要判断的产品经理,在用户体验上、在交互层面上的经验,并不能帮助他产出更多在他的工作职责中应当产出的有价值决策。一个目前在负责基础体验的初阶产品经理,即使在商业策略上有诸多想法、能够指点江山,也同样无法帮助他工作上做更好的产出。
5.产品经理的薪资和成长空间∝产品经理的决策价值。
最终,我们就可以有这样的结论了:产品经理的薪资和成长的空间,都是依赖于产品经理决策的价值的。既不依赖于产品经理的工作年限,也不依赖于产品经理工作的平台。重要的是,作为产品经理,你在做哪个层次的事情,以及你在这个层次做到能有多好。
对于初阶产品经理,更重要的就是把分配好的需求跟好、跟完,都是比较基础的决策,能够实现公司对于产品的要求,也能够创造用户价值。当能够完全掌握这个层次的工作后,就可以逐步往更高的层次去尝试,是不是可以不做细节的决策,而做功能层面、模块层面比较宏观的决策了?
长此以往,反复确认,做的决策越来越接近产品的本质、商业的本质,也就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不可替代了。
很多人会疑虑做产品经理五年后会怎么样,可以加个定语,就是一直在同样的层次输出机械式的决策,并没有任何变化的产品经理,他们五年后可能的确会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而一直在金字塔中向上转移的,决策分量变重、决策质量变高的这些产品经理,肯定不存在同样的风险。

所以我们回到题目来看,许多产品负责人,逐步都在往投资人、创始人、CEO的方向去转型。像李明远,目前在实地集团做总裁,负责整体业务。QQ空间当年的产品经理郑志昊,如今也是猫眼的CEO。有赞CEO白鸦原本也是产品设计师。UC原来的产品负责人何小鹏,在UC并入阿里后,开始转战汽车领域,成立了小鹏汽车。还有黄海均、马力老师他们,也都在自己创业,做得有声有色。
这都源于他们在后期团队中的角色并非是简单在输出产品设计的决策了,他还在做行业的判断、战略的把控,能够更清楚行业分析、团队运作、产品规划等等一系列的工作(可以看出都是金字塔顶端的重要决策)。
我觉得这个通路比起很多人想象的“我画五年原型是不是就是CEO接班人”会更具象一些——你需要先让自己做更多更重要的决策,并让决策的质量变高,才能更接近所谓的权力中心、成为最不可替代的大佬。
g1410739w 发表于 2023-10-25 15:29: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360安全卫士傅盛,百度搜索和贴吧俞军(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明远是贴吧第一任产品经理)。因为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历史并不久,所以现阶段来看互联网大佬们是产品出身的并不多,最后就是张小龙和马化腾,虽然他们不是产品出身,但是他们对自己产品的理解和战略眼光却远远超过任何产品。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