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大多是什么水平?

[复制链接]
nankong2000 发表于 2023-10-25 04:46:0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某211大学硕士在读(传统工科),打算读完博士回本科的学校(山东某省重点,三线城市)教学,但是想一想据说大学老师一个月几千块钱,本科毕业还能挣几千块钱呢,那我读博士的意义在哪?而且我们专业去企业的话起薪二十多,我就想知道,大学老师真的这么不划算吗?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sq55281 发表于 2023-10-25 04:46:4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个亲身经历吧,有详细的收支平衡表共参考。

虽然我一直强调收入只是转行众多原因当中最不重要的一个,但依旧有很多朋友对此表现出了巨大的兴趣(笑)。
新工作的薪酬自然属于公司机密不好乱说,老东家的待遇倒是可以晒一波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也是为打算或是正在求职的博士博后提供个定量的参考。
本文是「大风转行札记」系列的第三篇,旨在分享一下当青椒几年的收入,以及衣食住行方面的开销。
上一篇链接:学术圈: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离开?
上上篇链接:再见,学术圈

背景介绍
人都走了,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之前写找工作经历的时候提过一嘴,这里复读一遍:
国内top10本科,香港top3博士,没有博后经历,自然也是没有什么国家级人才计划的帽子。算是沾了海外人才引进的光,进了长沙某正烃基高校,在某天坑学院任助理教授。
非湖南籍(这一点以前我觉得无所谓,现在想想还是有必要考虑的),在长沙生活了近四年。

收入详情
高校收入其实挺透明的,基本国家都定死了。特别是现在取消了文章奖励,同一个职称的工资差不了多少。
我校助理教授的基本工资大约是一年13万+,随着工龄的增加会缓慢上涨。往上各种人才计划就各凭本事了,我当时有个最低级的校级人才计划,一年补助6万,算下来之后每月到手13k。
公积金12%,双边一共就是3.6k左右,也是一路涨上来的,比较复杂就不展开了。
年终另有一小笔绩效,跟教学、科研、公益等的工作量挂钩。这东西浮动比较大,保底大概能有个3万多。
另外入职的时候发了一笔安家费,我这种底层青椒只有15万,可以选择一笔拿还是按月发放。当时想着趁早置业就一笔拿了,结果扣了三成的税(有些高校的安家费是免税的)。更坑的是,离职的时候因为没满服务期还要按比例退回去,退的还是税前的……

校内宿舍
学校提供了校内两年的宿舍,一室一卫,十平米出头,估计是学生宿舍改装而来,整栋楼住的也都是青年教师或是博士后。
宿舍里电热水器、网线、公共区域有厨房和洗衣机,一个人住挺方便,两个人甚至三个人(看到隔壁有放个婴儿床的)就有点捉襟见肘了。当然这是普通教师的标准,有人才帽子的自然住宿条件会更好,允许住的年限也会更长。
月租方面,当然不是免费的啦。第一年200,第二年好像是500,涨价的意思是都来了这么久了也该熟悉了,赶紧出去自己找房子住,把宝贵的宿舍让出来给新老师们吧hhh。
由于地方太小且有年限,住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在校外找了个装修地段环境都不错的公寓,月租不到2k,校内的宿舍偶尔来睡个午觉,这就是后话了。

购房置业
得益于强有力的管控和限购政策,长沙房价在全国省会城市里是出了名的洼地,这一点对年轻人还是相当友好,幸福感也很高的。
唯一难的是购房资格,当然正常落户一年或者社保两年也都是能买的,防的都是炒房客,只不过热门盘抽签起来会难一些,好在高校有人才绿卡,可以理解为积分封顶的刚需用户。
因为总价不高,未来也有升值空间,所以落完户拿到人才购房资格后,就琢磨着置业了。最终抢了一套商业中心正地铁口的新房,买时均价不到15k,现已交付。
读博期间手头也有了一些积蓄,再找家里支援了一些,剩下的就可以纯靠公积金了。账户里每个月还会攒下来一小笔,觉得浪费干脆攒一波就提前还一笔。

房价太便宜的后果是年轻人大多刚工作就会买房,并且不会满足于随便上车,而是斤斤计较地想挑选着交通、商业、学区、绿化、户型、精装、开发商等都符合心意的住宅。
相比于北上深高昂的房租,漫长的通勤,或是掏空六个钱包背上沉重房贷上车老破小,令人感慨简直是两个世界。

吃喝玩乐
作为新晋网红城市,长沙永远不缺各具特色的餐厅酒吧,各种奶茶咖啡(茶颜悦色永远的神)、烘焙糕点也层出不穷,可能也是低房价释放了消费力。
作为一个比较爱美食、爱探索的人,我也几乎每个周末都在走街串巷。从五一广场、坡子街、解放西,到冬瓜山、麓山南、渔人码头;从口味虾、臭豆腐、辣椒炒肉,到火锅串串、日料韩餐、东南亚菜……这座城市有太多美食、惊喜、与烟火气。

日常伙食则是以湘菜为主,香辣下饭还不贵,挺合我胃口。为此一直不容易长胖的我也圆润不少,没办法,实在是太下饭了。
一人份的辣椒炒肉盖码饭只要十几,人均五十就可以吃的不错,上一百就相当丰盛了。平时在食堂(十块钱出头)或学校周边小餐馆(十几二十都有),偶尔出去吃几顿好的,再加上奶茶钱,一个月2500也够了。

玩乐方面,我自己没什么泡吧蹦迪洗脚按摩方面的消费,但是看满大街的店,有需求的人应该也可以很尽兴,开销估计也不会太贵。
剩下就是买买衣服(基本清一色的优衣库),添置一些电子产品(看的比较多的是相机镜头)。一年长途旅游一次,短途周边游两三次等等。加在一起一年差不多四五万。

收支总结
一年到手收入保底23万(不算公积金19万),开销方面,房租水电2.5万,房贷2.5万,吃饭3万,衣服旅游消费5万,别的杂七杂八算个2万,一年还能存个8万。
消费这点丰俭由人,真想要攒钱完全可以大幅压缩。因此哪怕是家里完全帮衬不了从0开始攒首付,也几乎没什么压力。
总体的体验就是:房价低,物价水平也不算高,手头现金流充沛,只要不考虑育儿和养老,几乎没什么压力,随便吃,随便玩。

原文、照片及投票(调查国内青椒收入)见:
在二线城市当大学老师能赚/花多少钱?
ilylyh1314 发表于 2023-10-25 04:47: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现在高校教职待遇方面主要做的是兜底。能解决基本住房+子女幼小入学这两个大头的,就是良心高校了。打个预防针,很多高校还真就这两条都做不到,青椒奔四了还得租房住。当然我说的解决住房也不是说学校直接分房,而是安家费够学校附近房子首付,公积金能覆盖一半左右的房贷这样子,就这也有很多学校做不到。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青椒的待遇。能申到四青title的另当别论。
其实搞学术的很多人也没什么物质欲望。比如美国俄亥俄州 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村照样有人做正经的数学研究。美国的名校很多也不在大城市。比如康奈尔大学,那地方我因为开会去过一次,那可是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离最近的城市开车要几个小时。就这么个地方照样有世界级的学者。如果美国人也像国内的内卷式思维方式,认为美国前10学校的数学博士一定要去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之类的大城市生活才“配得上”他们的身份,那美国的数学工作者不知道要减少多少。所以呢,国内只要能做好兜底,最起码数学这样的理论学科还是能吸引到一些人。问题是很多情况下这个底都兜不住,青椒们还得琢磨着怎么搞点副业来维持基本生活。。
另外呢,社会对大学青年教师的看法也要有一些改变。不要总是拿青椒和学历不如他们但是去了企业的人对比收入。要认识到,青椒虽然“穷”,但并不是不优秀,(在高校做好兜底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能有正常的有尊严的个人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他们自己选择了一条远离金钱的道路,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上进,没有志气。当然了,在国内普遍势利的单一价值观影响下,这种观念转变也是很困难的。
我就要qq挂机 发表于 2023-10-25 04:48: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内容截取自我们的账号:

前不久,一位在“985”大学任职的“年薪制”助教,晒出了自己月收入——每月到手1.3万左右,暑假两个月工资2.7万左右,每个月另有公积金5000元左右。


首先要肯定的是,年薪制教职的收入,的确比事业编高。以下是部分网友的真实到手收入情况:


觉得低?先来看一下数据:根据2021年青塔人才后台数据统计,34所985高校讲师岗平均到手年薪为7.21万元,非985的211高校平均到手薪资只有6.86万元。
这么看来,年薪制教职的到手薪资比平均水平还是要高不少的。
不过这个钱并不好拿。
年薪制的概念最早从企业中产生,本质上是为了激励和约束高层管理人员,在赋予其身份和地位象征的同时,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经营状况最大程度挂钩。运用到高校后,年薪制意味着大学教师走上了“多劳多得”、“少产少得”的“市场化”工作模式。
我国当前高校教师薪酬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助四个部分构成,其中只有绩效工资能由高校自主制定。因此,大多数学校是在绩效工资的部分尝试年薪制。
以率先尝试年薪制的北京大学为例,教职岗位的薪资结构中,院系绩效和科研绩效占了分配结构的一半。


对于青年学者而言,这些钱能拿到手的前提是,你能完成既定科研指标,否则平均下来还未必比前者月收入高。
有读者曾经反映过,有的学校取消事业编制后,开始尝试年薪制,但只是头一个聘期3-5年是年薪制,后面就与普通讲师一样,每个月只有几千块的工资,除去五险一金,有时年薪制的到手工资可能比事业编教职还低。
总的来说,“年薪制”更像是一个人才的筛选器,筛选出的人才有较高质量的成果产出、能适应当今高校的考核要求。
<hr/>如果抛开学校层次、地区等客观因素,只谈平均工资的话,参考意义并不大。根据学校层次的不同,教师们的收入差距明显,在年薪10万-20万的教师中,部属高校的教师收入高出市属高校10%。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收入差距也是巨大的。《中国高教研究》曾调查过某高校全体教职工的收入差距,调查结果显示,最高年收入是最低年收入的34.12倍。《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一文中曾提到,即使是同一职称级别,如果比较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高校教授之间的收入差距达5.9倍,副教授为4.5倍,而讲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更是达到了25倍。此外,海归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显著高于本土学历高校教师, 也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我们分别统计了不同地区的985高校、211高校(非985)、“双非”高校(非985非211)讲师岗的到手平均薪资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985高校讲师到手平均月薪约为6k

根据青塔人才后台数据统计,34所985高校讲师岗平均月薪为6009元,月薪高于7k的学校均位于北京、福建、广东、浙江、上海。


211高校讲师岗平均月薪低于985高校

这里提及的211高校指的是非985的211高校,相比于平均月薪只有6k的985高校讲师,211高校的情况更不乐观,到手薪资只有5714元,尤其是一些中西部的211高校,讲师月入甚至只有三四千。


“双非”高校讲师平均月薪跟985相差无几

我们统计了不同地区43所“双非”高校(非985非211)的讲师平均月薪情况,发现平均月薪是5965元,跟985高校相差无几,比211高校多了200余元。此外,月薪大于7k的高校普遍位于广东、上海、江苏、湖北




到手工资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教育行业平均工资为106,474元
如果把985高校讲师的到手月薪,乘以12算作年薪的话,年薪大概为72,108元
<hr/>近日,青塔人才根据用户中数万名高校教师上传的每月到手工资情况,大概估算了不同地区的985高校、211高校(非985)、“双非”高校(非985非211)讲师的到手平均月薪情况。结果显示,统计的985高校讲师到手平均月薪为6009元211高校讲师到手薪资只有5714元,尤其是一些中西部的211高校,讲师月入甚至只有三四千。“双非”高校讲师到手平均月薪是5965元,跟985高校相差无几,比211高校多了200余元。(详见文章:《在中国,高校讲师到底能挣多少钱?》
平均月薪很难反应每位青椒真实的收入情况,有用户反馈能挣1万多的月薪不可信,也有用户反馈月薪不可能这么低。因此,我们从青塔人才问答小程序、评论区、小木虫、知乎等多个渠道搜集了不同地区64位高校教师自己发表的真实收入情况,给广大想入职高校的硕博们参考。
讲师/助教收入情况






副教授收入情况



教授收入情况


o111 发表于 2023-10-25 04:49: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回答大学老师工资待遇
待遇属实是这么低,山东和东北高校教师待遇大概差不多,可能青岛和大连能稍微高点儿,但整体不会高的太多,基本上就是万八千块。待遇属实是这么低,山东和东北高校教师待遇大概差不多,可能青岛和大连能稍微高点儿,但整体不会高的太多,基本上就是万八千块。
为了说话方便,我就把东北和山东合称双东。
对于对于双东的双非本科编制讲师,大概是这样的生态:
安家费10~20万,而且还是分期付款,还要扣税。
一个月五六千的到手工资,一年三四万的年终奖。
青岛,大连的部分学校,比如东北财经据我了解能略微高一些,但是高的不会很多,不会说沈阳这个编制讲师年收入11万,这个人去大连编制讲师能赚28万,这个不可能。18万都不一定。
2023.3更新:我自己在2022年末也投入了高校教职应聘环节,了解了一些事情。对于双非高校而言一般是给事业编制的,事业编的工资基本上是全国统一定价,按照岗位级别和薪资级别计算基础工资,绩效津贴则看所在单位的情况。
一开始我还不太信,因为按照事业编的那个级别工资,即便是正教授,基础工资可能也就是5000元。后来我特意找了母校老师(辽宁沈阳任教),港校师兄(广东广州任教)以及知乎上一个案例(四川成都任教),这仨人都是八级岗位,岗位工资对比相关表格数据,高一点的2400,低一点的2300,上下差距不超过100元。那就只能说明这个工资表格是准的。而且加上津贴后差的也不多。不算公积金的话,沈阳的老师也能拿到接近7000,广州讲师也不过8200,四川案例则是7300。再考虑沈阳广州成都的物价,基本上可以说这三位八级岗的收入是【大抵相当】的。


非升即走除外,一般来讲非升即走,因为他有挑战性,所以在合同期内的工资相对比较高,即便是双非,如果实行非升即走的话,25万是比较有把握的,安家费也应该是20万起步,大部分在30万级以上。换言之,又想牛儿不吃草,又想牛儿挤奶多,这事本身就不科学,非升即走本身就是让牛儿多挤奶,那必然得多给点草,尽管给的还不够多,但是比那些编制牛还是多不少的。博士们既然能博士毕业也不傻,不会说年薪10万块钱二线城市双非的非升即走还抢着去,那尼玛是疯了。下文中我举了广东海洋大学的例子,C3事业编我估计大概十来万。C4非升即走 30万年薪40万安家费。
那么描述完这个生态之后,其实楼主的问题就已经回答完了,就是说大学老师的待遇真就是这样。楼主在问题描述中就说了,说硕士能挣二十多万,本科生好一点儿的也能挣十几万,那为什么还要读博士呢?其实这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但是既然楼主提出来了,那我们也讨论一下。
第二部分:探讨为什么大学老师待遇这么差很多博士还要趋之若鹜。
这个问题其实也很好回答,我之前曾经多次用过一个小丽的案例,描绘了我自认为中国985高校平均水平常见博士生的用户画像。等我一会儿转过来。
出生县城普通家庭的小丽,从小爸妈就教育她要好好学习,小丽中考从家附近的初中考上了全县城第二好的高中,高考时以高中前100名的成绩考入了本省一所不错的双非一本。高中曾经有男孩子追求过小丽,但无疾而终。本科期间,小丽依然努力学习,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保研到了外省一所20名左右的985高校。读硕士期间。发觉家庭在邻省的师兄对他有意思,但是始终若即若离,不敢正面去回应这段感情。正巧导师发现小丽勤奋努力,建议他一起读博士,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小丽和师兄最终修成正果。经过了7年的硕博打拼,小丽三篇sci三区一篇中文ei顺利毕业,和师兄一起共同签约了位于邻省的一所双非高校。同时在博士毕业前夕,盛大的举办了婚礼。
我想在诸如小丽这种平凡家庭出生的孩子来讲,一路受到好好学习的教导,努力学习攻读博士,在整个过程当中,不太有可能会接受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企业或者考公选调。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讲,公务员这个东西非常黑暗,家长也好,亲戚朋友也好,总会教育他,你没有关系家里没人当不了公务员,即便当上了也会很累很苦。而大学老师在这些普通人能接触到的人脉资源当中,线下的人脉圈交际圈里,基本上岁数大一些的亲戚朋友,对大学老师都是很赞誉的,比如说有寒暑假,比如说有自由时间等等。这些情况的真伪我们不去探讨,只是说大众对于高校教师和公务员确确实实存在这种认知,这个我想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在这个家庭和本硕博学校,所带来的人脉以及认知环境的影响下,一代又一代的小丽们基本上就是铁了心选择学校路线。
再补充一点,谈谈“主流博士生“。我们在虎扑,知乎等网络平台上看到了一些选择很多乐观开朗,兴趣丰富成果多多,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在博士期间就已经开了公司,赚了大钱。亦或是发明了一种让当代年轻人都觉得很赞的观点,并且去亲身实践,成为了新一代青年意见领袖。确实这些博士是有的,但是我始终坚持认为,曹丰泽不是主流,毕导不是主流,华为天才博士也不是主流。本答案所描述的小丽,才是中华大地上博士生的典型用户画像,才是博士生中的主流。
总结一下,一代又一代的小丽们,与其去说服自己说服家人,说服交际圈,同时还要拼了命的去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企业或选调岗位,还不如图省事儿直接投几个普通本科高校然后去当个大学讲师。所以很多学生宁愿去高校圈卷,也没有去企业或者选调的打算。因为,大多数人终究是小丽,而不是曹丰泽,不是华为天才少年。
​第三部分:2022年1月24日原答案的总结
看完了小丽的用户画像之后,其实我们就应该有答案了,对于一个家庭资源相对较低,出身平平,一直就被灌输努力读书就会有好结果的小丽博士而言,进高校似乎成了唯一的归宿。甚至可以说一句不太客气的话,除了读书科研之外,小丽也不会干什么了,也不适应再去了解可能有些同学在本科,硕士实习阶段就已经掌握了一些职场的必备技能。甚至小丽们在博士毕业之后都不知道什么叫无领导小组面试,什么叫压力面试,什么叫行测,什么叫申论。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都不是被命运选中,被命运垂青的孩子。我们多数人都无法在中国这片汪洋大海里登上一艘家底殷实的巨轮,那么我们只能抱着一片木头残片,随波逐流。于是乎,一代又一代的小丽们随着海浪被命运推着走向了高校,当面对高薪非升即走和稳定编制讲师的双轨制的时候,大部分的小力们出于安稳,接受了那微博的安家费和薪水,换来了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双非编制讲师。小丽们也终于乘风破浪,登上了彼岸。
2023.3更新:实际上还有一种思路,就是靠那项目赚钱(尤其是理工科)。就我应聘的哪些双非高校而言,纵向项目的“分红”10%-20%,纵向项目30%以上,算是比较常见的。因此如果入职后的青年学者比较社牛,有资源那项目,一年也能吃的满嘴流油。

第四部分:2022年1月26日更新,探讨传统工科博士,企业对标非升即走
评论区有多个评论提到了非升即走和业界。我再补充一下。实际上大家忽略了一点,就是,对于传统工科而言,业界的待遇实际上很一般,普遍略低于甚至远低于非升即走的待遇。
我们引用一下微博知名博主“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在1月17日发布的一条微博,化工博士offer选择,注意两个都是业界企业。山东top化工城市一般,总包45万。中石化宁波工资20万出头。注意这两个都没提安家费。


那么我们再对比一下高校非升即走的待遇,以广东海洋大学官方文件为例,文末会给出广东海洋大学这些资料对应的网址。C4合同制,30万年薪40万安家费。而且官网的公告中,尽管有多名博士选择了C3,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博士选择了C4。此外对于已经任教的老师,也有C2事业编和B1 B2非升即走(官网明确说了非升即走四个字)。也确实有人选了B2。







当然,高校给的待遇一般大家就觉得有水分,可是难道企业就一点都没有了?都说非升即走要拼命,难道平时上班就都可以随便摸鱼?因此我觉得对于传统工科而言,就说上文那个化工同学,广东海洋(湛江)30+40,山东企业在没地铁的城市45,我看还真他娘的叫一个旗鼓相当。
2023.3更新:传统学科的企业给博士的真的不高。我和一些土木博士交流,上海某大型国企,给浙大东南的博士,就是20多万。我应聘的两家中字头大国企,给我的待遇也不过是30多万,而且没有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这些。对于入职后第一时间想买房的我,一线城市工作+30多万年薪+没有安家费,还真不如二三线城市事业编+大几十万安家费+小几十万科研经费。
所以说,对于一些学科而言,企业还真他妈的不香!
广东海洋的原链接:
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公开招聘高层次教学科研人员公告-广东海洋大学人事处
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拟引进高层次人才公示-广东海洋大学人事处
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拟引进高层次人才公示(第八批)-广东海洋大学人事处
WAITWIND 发表于 2023-10-25 04:50: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决定以后要进高校工作,那确实得做好工资待遇不高的心理准备了。一般来说,进入高校就基本与大富大贵无缘了。据我所知,山东省高校的工资到手真的不高,济南高校每月常规到手也才几千块钱。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也不一样,除了基本工资,还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也得看个人的能力,同时随着资历增加,职称晋升,相应地也会提升工资。乱七八糟下来可能也能相对还凑合。
另一方面,即使工资不高,但前提是你也得有能力进入高校工作。想进高校工作和进入高校工作之间还隔了很远很远。
你读博的意义之一或许就在于,拿到了博士学位,至少你还有资格申请高校职位,而本科毕业是没有资格进入高校教学岗位的。如果你单纯用工资来衡量本科和博士,那你其实现在就可以工作了,或许比本科毕业挣得还多一些呢。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