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成绩小学好,男孩后劲足”,真的吗,为什么?

[复制链接]
hnlzc 发表于 2023-10-24 04:12: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孩成绩小学好,男孩后劲足”,真的吗,为什么?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新会员 发表于 2023-10-24 04:13: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女性服从性更强,仅此而已。
这个问题几乎伴随了我的童年,作为班里为数不多学习好的男生,为什么女生学习好?而到了高中,理科实验班的猛男们一个赛一个,连文科班前十名男生占一半,老子铆足了劲才拼到第五。
因为服从性在高分段不好使了。
后来我工作做班主任,女生的纪律就是比男生好,先天服从性强,可能和原始社会女性采集经济有关,也可能女性在家庭教育中更受保护更不承担风险。
学段越低,只要跟着老师补下限,成绩就不会太差。义务教育阶段,女生只需要完全服从老师,跟上老师,那成绩差不到哪去。
但男生并不是义务教育不行,而是男生的智商离散程度更大,聪明的真聪明,笨的真笨。
而且,男生天生服从性差,喜欢冒险,独立。到了高中,男生这种特质在学习上会更主动。
举例,我高中数学后期基本不做作业,只看题,看这道题值不值得做,不值得的就扔一边,或抄抄别人的拉倒,但很多女生就是老师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做,耽误了针对性补强的时间。我偶尔借他们错题本看,发现根本不是错题本,是抄题本,老师讲多少,就记多少,
简单说,女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在程序性学习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女生一定要注重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而男生低学段成绩差,不要做春秋大梦,幻想开窍一飞冲天。
abc110 发表于 2023-10-24 04:13: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也不是绝对的。

“女孩成绩小学好,男孩后劲足”,这是从我上学,听到我孩子上学的一句话。
这是一种现象,应该算平均成绩现象,但不能用于每个孩子身上。
就从我身边的例子讲起吧!
一、女孩成绩小学好?



其实,不能说女孩成绩小学好,应该说女孩知道要学习的时间更早。
性别的区别,大脑结构的差异,导致同龄的男孩子的心理年龄,要比女孩子小一年,甚至有人曾提出“男孩子应该晚一年上学”。
这也是针对大部分孩子的数据,得出的推断,但个别差异还是有的。
比如经常听说的“小大人”、“早当家”等,都是形容比同龄人成熟早。
心理年龄大,就会比较“懂事”。
在男孩子还想“我们来打一架”的时候,女孩子已经在想这个字怎么写了。
我孩子班级里,因为年龄导致的成绩区别很明显。
有的孩子考完试,自己会因为觉得做错题而哭。
那些大多是2015年的孩子,他们已经明白自己要学习;而2016年8月份的孩子,还在因为写作业和家长斗智斗勇。
所以说,女孩子小学成绩好,是因为女孩子心理能比同龄男孩子更大些,更懂事些,知道要学习更早些。
二、男孩后劲足?



这个应该是:单纯从男孩个人角度来说的,不是男女对比的结果。
男孩子小的时候,更喜欢到处跑,来释放精力;等长大一些,慢慢明白要学习的时候,精力就会慢慢转向学习,有了学习的驱动力,就出现了后劲足的现象。
其实,我曾经的同学,大部分还是女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占据优秀的比例大些。
因为我们那个时代,学习全靠自觉,而大部分同学长于农村。
心思敏感的女孩子,早早就明白了:学习是改变她命运最大的可能。
而很多男同学,假期去工地打工,高工资,睡一觉就能缓过来的苦,让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没什么大不了。
再有重男轻女的加持,好多男同学在初中高中就走向了工地。
所以说,“男孩后劲足”是因为懂得管理自己了,有了学习的驱动力,才“有劲了”起来,仅是和自己比的。
三、谨防陷入“女孩成绩小学好,男孩后劲足”的误区。



对于家有男孩,且月龄在班里坠底的宝妈,我也经常用“男孩后劲足”来安慰我自己,让心态躺平再躺平,防止因为太激进导致孩子厌学。
其实我心里很明白,男孩的后劲,是他明白要学习后的自制力。
所以,在他还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我要努力让他打好基础,让他有后劲的时候,脚下也能踩的实实的。
学习是一种习惯,不能寄托于孩子的幡然醒悟,尤其现在高中升学比例卡在了4:6,甚至5:5,真的等不起。
总结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后劲”上,也不能把普遍现象放在每个孩子身上。
人生就一次,试错成本太高。无论男孩女孩,学习习惯,都是日积月累才有的。
无论何时,都要尽心,尽心了才能无悔;无论家长还是孩子,无论生活还是学习。
这是我的想法,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评论,关注。
我是小小,历经7年销售,6年养娃,愿和过去闷头和解,和未来坦诚相见的宝妈。
lndxs 发表于 2023-10-24 04:14: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声明:文中有科学观点引述,但非科学实证类文章,主要是观点讨论,介意慎入 !!!

“女孩成绩小学好,男孩后劲足”——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
甚至我自己在面对亲戚家小学成绩倒数的小男孩,也会尴尬地用“后劲足”的说法来表示鼓励。


我们身边的一些数据,仿佛也印证了这一点:不少男孩小学时调皮捣蛋,到了初中高中突然“开窍”,成绩直线上升;而很多小学、初中成绩领先的女孩,到了高中仿佛有些吃力,成绩不稳定,甚至开始下滑。
还有大家应该也是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男孩子适合学理,女孩子适合学文”。从文科班理科班的性别比例,就可见一斑。
我曾经在教育机构做老师,也很熟悉这样的现象——很多家长面对小姑娘的数理成绩不好,第一反应就是:初中就这样,高中到时候学个文科吧。而男孩子的家长,对他们的文科成绩差乃至全科成绩差会有更多的包容:语文英语成绩不好,正常的,男孩子都不好;数理化成绩不好,正常的,男孩子开窍晚,到了高中就追上去了。。。
女孩真的后劲不足吗?可我自己就是个异类啊。
小学成绩一般般,中游偏上,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没开窍”?
初中后半段异军突起,高中选了理科,稳居TOP3,是传说中的“男孩路线”。
我的父母,并没有在我数理成绩一般般的时候,急于培养我文科的品质。也没有在我初中化学成绩只有70分的时候,下个结论“女孩子适合学文科”。
后来,我的化学成绩长期满分。
如果我的父母也深谙“女孩后劲不足”的“大道理”,也许大概,我的人生轨迹会全然不同。
我教过的学生,数理化成绩拔尖的,也不是仅仅只有男孩子。而她们的共同特点,我认为,首要的,是家长的心态。
见过了自己的例子,和辅导机构许许多多学生的成长之路,相比于先天的“性别决定论”,我更坚定地认为,后天的教育、家庭的氛围、社会的期许等社会化因素,才是决定男孩和女孩成长轨迹不同的核心因素。
这不代表,我否认了性别差异,否认男生先天具备的体力优势,以个案推论普适规律,只是——
希望每一个家长,尊重孩子个体的差异,给孩子的成长多一点耐心和包容,不以“群体现象”给孩子的未来下定论。

再次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传统的观点是:男孩“后来居上”,与大脑结构有关?

以往,我们可能很熟悉一种说辞,男性右脑发达,女性左脑发达。男性空间感更好,女性语言能力更强。

或者,从更高深的角度——
曾经普遍流行的大脑偏侧化观点认为,人类用左脑处理语言,右脑处理空间。
男性大脑偏侧化非常严重,女性左右脑相对均衡,具体表现为男性在空间能力上优于女性,女性在语言能力上优于男性。
也有科学家实验印证了这一点——
半个世纪前,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埃莉诺·麦科比(Eleanor Maccoby)发现了男女之间存在某些差异:女孩的语言能力强于男孩,而男孩在空间和数学测试中胜过女孩。


这种说法曾被用于解释为什么女孩“初期领先”,男孩“后来居上”。人们认为:男孩数理逻辑强,女孩语言认知强。
小学时,数理相关内容简单,女孩所擅长的语言等方面,更容易拿分;
到了初高中,数理方面权重更大,占用的时间精力更多,所以男孩更有优势。
也因此,很多家长在选择志愿的时候,大部分女生去了文科,男生去了理科
也因此,很多女孩子的家长,在初中女生成绩不好的情况下,悲观地认为以后也就这样了,有的就接受了女孩子读中专读职高的结果,有的急于通过艺术培养等方式,让她们脱离数理化。
甚至,即便是女生数理化成绩很好,家长们也囿于“女孩子不适合这个”的观点,给她们创造更多文学、艺术、金融等等的学习环境,让她们逐渐远离曾经擅长的“男孩科目”。
相反,男孩子的家长,对于一时跟不上的成绩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反而为男孩子提供的更多成长的空间。
非常可以理解家长们的心态,但这种现象,无疑是很悲哀的,尤其是对于女孩子而言。

事实上,有关男性和女性大脑结构不同导致行为差异等说法,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在特拉维夫大学、德国马普人类认知及脑科学研究所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最新合作研究中表明:人的大脑大多同时表现出男女两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无论男女,大脑都同属于一个两种特征高度混杂的种群。
实验表明,人脑无法笼统地归入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别。比如,我们身边都具有攻击性的女性、富有共情心的男性以及同时具有两种特征的男性和女性。
简言之,大脑结构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一下相关的报道以及论文。篇幅和叙述重点所限,我只取了这项研究的背景和结论,不作深入探讨。
只是想说,男孩女孩各有擅长是因为大脑分工不同的说法,并不科学。

也无法用于解释男孩和女孩成绩表现上的前后差异。
观点二:后天教养、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影响,造成男孩和女孩成长上的差异。

我站这个观点。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只是举例,个体差异自然存在,后续我会逐步说明,这些非先天因素,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我想说的是,如果群体特征真的那么鲜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的个例出现?
是否我们根深蒂固认为的“先天”“大脑结构”,并没有那么坚不可摧?
我有两个闺蜜,好巧不巧,她们女儿的名字,都叫可乐。大可乐今年两岁多,小可乐不到一岁。
好吧,我把安咕咕也算进来跑个龙套。
他们月龄还小,但成长路线已经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大可乐是我们眼中的奥运冠军候选人,五个月会爬,十个月会独站,一岁满地跑,速度碾压身边的小哥哥们。
当然也完胜同月龄时的安咕咕。
小可乐则是大家口中非常“正统”的小女孩成长路径,爬、站等大运动发育都比较慢,但认知和语言非常6。
在安咕咕非常懵懂地看着我的时候,同月龄的她已经可以回应妈妈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会用点头和摇头表示自己的观点。
小可乐叫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时候,安咕咕还只会傻笑。
小可乐安安静静看书和撕书的时候,安咕咕在上窜下跳。
当然,还有一个和安咕咕生日只差三天的小弟弟,认知社交超级强,但就是不爱动弹。
他们发育上的区别,不能简单用男孩女孩来概括吧?


我想,从教养方式,可以一探究竟。

大可乐的爸爸妈妈上班时间非常自由,在家陪她的时间非常多。她的安全感很强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多自由的空间——能不抱她,就不抱她,让她自己满床打滚,满地探索。
小可乐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是月嫂、育儿嫂负责照看。据她妈妈说,育儿嫂也怕孩子磕了碰了,经常就是一根背带背在身上,然后一边做家务,一边跟小可乐聊天。
安咕咕么,大概居中,外公外婆照顾比较多,但家庭也有共识,对他束缚比较少,让他自己探索相对比较多。
这么小月龄的宝宝,受到家庭教养的影响尚且如此之大,如果日积月累,未来的轨迹差异其实可见一斑。
所以,对于题目中的这个现象,我的观点始终是——
不是孩子先天就要长成这样,而是我们的教养,一步一步将孩子塑造成这样。

是我们给他们创造的家庭环境、成长氛围,以及不自觉的表现出的期许——或者说,是社会的期许。
那么,是否可以试着解释,
为什么女孩子的认知和语言发育更快?

陪伴女孩子成长的,是布娃娃,是父母更无微不至更体贴细致的照顾,是爸爸妈妈牵着小女孩的手,轻声细语地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女孩子,往往感情更加丰富,性格相对安静,认知和语言发育比较快。
她们一直跟在爸爸妈妈身边,她们想要知道什么,开口问问,就会得到答案。所以,她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更早,更深入。


而陪伴男孩子成长的,是小汽车,是家庭对于“野蛮生长”更多的倾向,是爸爸坐在旁边玩手机,而小男孩子在院子里疯跑和玩泥巴。所以男孩子,往往性格更自由更粗糙,认知和语言反而没有那么细腻。
拿我自己来说,有时候我想轻声细语地跟安咕咕说句话,会收到外婆的白眼——他是个男孩子,要阳刚一点。
并不是说外婆说的不对,我也希望他阳刚一点,但这个希望,化作别的方面,就是一种对男孩子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啊。他要阳刚,他要多跑跑多跳跳,他要……
那女孩子呢?通常是否认为,她们不需要这些?


为什么男孩子的空间感更好?

因为我们给女孩子提供的玩具,往往是绘本,是一些静态的、平面的、偏重认知和语言的“书籍类”玩具。
而男孩子接触的,则往往是积木,是各种各样的汽车,是一些动态的、立体的、偏重探索和体验的“探索式”玩具。
另外,男孩子被允许上天下海,爬树摸鱼,跑很远的路,自然而然形成了对空间和地理的概念。
而女孩子处于安全或是性格考虑,通常只在大人身边,学校-家庭-辅导班三点一线,根本没有机会建立空间感和方位感。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女孩子更听话,性格更敏感,男孩子更调皮,神经更大条。

因为社会的期许是这样。
女孩子得到的夸奖往往是“真懂事”,而男孩子闯祸则会得到更多的包容。
社会或者家长下意识的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男女有别的现状,才能让孩子更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甚至于,如果有女孩子爬树上墙,释放天性,会被称作“假小子”。
因为社会默认,这应该是男孩子做的事。
尽管现在已经不要求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男孩子和女孩子,本质上所承担的期许,还是有巨大的差异。
女孩子不需要太多运动锻炼,但一定要学门艺术。
男孩子不需要太多艺术细胞,但一定要爱跑爱跳。
所以女孩子成绩好,家长会觉得,是应该的,甚至怀有隐隐的担忧。读了初中高中,女孩子成绩不那么理想了,家长心中的担忧做实,马上会变成一个“读文科”“后劲不足”的实质性证据。
不仅仅是家长会这样,而是整个社会就是这样。

当孩子习惯了自己的性别,也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比如,女孩子看到别的小女孩因为“文静美”而被老师表扬、被同学喜欢,她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要接近想要模仿。
这是社会的浸润给他们带来的固有模式,他们一定会感受到。
当孩子习惯了自己优势的科目,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譬如,孩子妈妈向别人介绍自己孩子——“语文和英语很好,数学不行。”
长此以往,孩子也会接受自己“数学就是不行”。
而当习惯已经养成,模式已经默认,人的本能就是去维持和强化,而不会再去刻意打破。

于是,男女有别的模式越发根深蒂固。
一旦我们擅长做某件事,就更容易继续去精进某事。这样一来,相关的神经和心理特征会得到更深的强化:
“很多时候,因为你擅长做个事情,你就更多地去做它,然后滚雪球似的循环就起来了,原本很小的差异就这样被不断放大。这时候我们再去测量你的心理和大脑,得到的结果并不能证明,你的大脑天生就是这样。这才是事情的真相。”
对于家长,尤其是女孩子的家长来说,应该如何规避固有观念的怪圈?

借这篇文章,希望更多的家长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无数可能。
我甚至不需要举例,每一个家长都能想得出,在有优势性别的领域,另一个性别的人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而大脑结构分工的男女差异,前文已经探讨过,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那么,是不是我们应该抛弃固有观念,给孩子创造更多发展的可能?
对宝宝来说,最可怕的,就是在原有的可以拥有无限可能的年纪,给他们人为设限。

比如,为了培养女儿的“淑女气质”,限制她的户外活动,只让她做阅读,舞蹈,画画,弹琴……
我并不否认,这是当前社会对女孩培养的一种“共识”。
选择辅导班的时候,家长们不会为他们主动选择数独、逻辑等,而是偏向美术、艺术、阅读、表达。
而最直接的影响,不夸张的说,就是扼杀了她们想象的空间和探索的乐趣。
而数理科学,是最需要想象力和探索欲的。
于是,就形成了“女儿到了高中跟不上了,还是学文科吧”。
——在她最该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年纪,是谁主动限制了她的发展?


能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

成绩只是一个方面,是一个孩子立体人格的映射而已。
他的人生,还有很多面,最重要的,当然是完整的人格。
我不否认孩子需要修炼“静下来”的气质,但他们同样需要自在的天性,需要找寻真正快乐的能力。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可以看这里——
美育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抛却性别观念,拒绝人为设限,给宝宝平等发展自由探索的无限可能。
你所期待的样子,不一定是他的样子;你真正努力的方向,才会是他的样子。
最后,我想补充一句——
我并没有否定,可能男孩和女孩,长大以后,有非常多天然的差异。
比如男孩子在体力和耐力上上拥有的巨大优势。
我所否定的,只是家长人为地,为孩子设定了“固有的差异”。

比如,女孩子一定要学文科,一定要安安静静。
也许,在长大的过程中,每一个女孩子都会建立他们心中的美的追求,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沿着普世规律的“女孩美”的路线继续成长。
但这不代表,她们也要受到普世规律的束缚,不代表她们一定“后劲不足”,不代表他们不能拥有强大的数理逻辑和空间感知能力。
希望每一个宝宝,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如果你愿意,请给他们提供发展的无限可能吧。
不如就从现在做起,如果要给她选择辅导班,除了整个班级基本都是女孩子的“小主持人”培训,能否给她一个机会,接触一下游泳篮球,或是数理逻辑?
@知乎亲子
<hr/>小镇做题家,教育从业者,自然派宝妈,也是我自己。
努力将自己打造成育儿百科全书,致力于孕育心得分享,帮助更多的新手爸妈少走弯路~
如果看了感觉有帮助,烦请点个赞再走~也欢迎各种评论区提问交流,共同成长为更好的“他”的我们~
sec9281 发表于 2023-10-24 04:14:4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真假,都不建议用这种思想去区别对待孩子。

不可否定,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是,这到底是男孩女孩本身的差异导致的,还是大人有意无意表现出来的期待导致的,根本说不清楚。或许,两者互为因果吧。
心理学上,有「自证预言」的说法,当我们给孩子下了一个定义之后,我们所表现出来的期待,都是朝着这个方向的,而孩子接收到了暗示,会有意无意地在生活中进行验证,变得越来越像被定义的样子。
孔夫子说,「君子不器」,我们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孩子才会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哪怕女孩后劲真的不如男孩足,我们也要不断鼓励她,给她做心理建设,让她相信自己一定行,这样一来,她才有可能真的行。
<hr/>讲两个「自证预言」的例子:
1、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低年级做智力测试,然后挑选出两组孩子,告诉老师们,A组孩子的智商很高,潜力无限,B组是普通孩子。
过了一段时间又回去做测试,发现A组的成绩明显提升,B组没有变化,甚至有些倒退。
原来,被定义为高智商的A组同学,受到了老师的优待,老师看他们的眼神是放光的,对他们更有耐心,更加认真地辅导,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学习态度越来越好。
而另一组,没有受到特别的对待,变化不大。
事实上,A组和B组,是随机指定的。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它告诉我们,水平相当的孩子,会因为成人的不同期待而变得越来越不同,这就是「自证预言」。
2、总是遭受暴力的女人

武志红老师讲过一个案例,一位女士认为自己运气不好,总是遇到暴力的男人,但心理咨询师发现,她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认为男人都坏,都会对她使用暴力,正是她的这种「期待」,让她屡遭暴力。
她曾有一任丈夫,温文尔雅,没有暴力倾向,而她,内心认定丈夫是伪装的,总是无意识地挑衅丈夫,在一次吵架时,她歇斯底里地对丈夫吼:你想打我是不是?来啊,打我啊,你打啊。最终丈夫忍无可忍,打了她一巴掌。这下好了,又验证了她根深蒂固的信念,男人是暴力的。
这位女士陷入了「自证预言」的怪圈,自己的信念促成了坏事的发生,又用坏事来巩固自己的信念。
<hr/>「自证预言」是在告诉我们:「我能行」的信念,比能力更重要。

不管男孩女孩,不管在哪个方面,我们都要给足他(她)们信心,给足他(她)们勇气,让他(她)们相信自己能行。



网图 侵删

用耐心读懂孩子,用童心走近孩子!
我是林远纯,欢迎关注我,一起快乐育儿!^_^
918外链网 发表于 2023-10-24 04:14: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对对对,就这么宣传
让有女孩的家长从小就严格管教,有错误立马改正,退步了抓紧找原因,不敢松懈,力争上游。
让有男孩的家长从小得过且过,寄希望于长大,心里有梦永远不慌,做着天之骄子一鸣惊人的美梦。
你看看到最后,悔不当初的是谁,一事无成的是谁
这种说法,在我看来,跟“你别看我儿子现在挣不来钱,算命的说了,我儿子以后能做大官发大财”的小寡妇心态,没多少区别。
拿来当安慰别人的话术可以,最怕当事人自己当真,还把它当成放纵散漫的借口。
就我本人当学生和老师的经验,大部分人只会越来越差,很少有人能后来居上。
很多基础好的人,心思越来越花哨,知识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下滑、趋于普通才是常态。
学习学到最后,天赋、智商、努力、意志力缺一不可。
那顶尖的学霸,无疑是各方面卓越的人才。这样的人,从小到大,学业就没有不行的时候。
人都说,中考淘汰懒的,高考淘汰笨的
也就是说,中小学只要听话,老师教的都学了,布置的作业都做了,上课好好听,下课认真做,高低是个中游。
大部分女孩普遍比男孩安静、早熟,所以中小学的基础打得比较牢,成绩也确实不错。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光凭“勤奋”“听话”,已然不能维持自己在学业上的高光。
到了高中阶段,想要学习拔尖,或者进步神速,不论男孩女孩,必须要真正的聪明
也就是说,中小学学习好的,到了高中不一定学习好,无关男女;中小学没打好基础,到了高中有一定几率往前赶一赶,无关男女。
虽说没打好基础,也是要有一定基础的
只不过,恰巧中小学亮眼的女孩多于男孩,以至于不再闪闪发光的也是女孩居多;
中小学沉迷玩乐的男孩多于女孩,以至于高中成绩进步的看起来也是男孩居多。
还有一点———你觉得他成绩上来了,也只不过是前期太过荒唐,现在懂点事了知道学习了,以至于从倒数前几,到了倒数一二十的样子,达到了他智商该有的水平。
其实依然是中人之姿,平平无奇
聪明的小孩,不是他叫你一声妈妈、学你做个鬼脸就叫聪明,至少要满足以下几种特点:
1.专注力强
2.善于观察和思考
3.自制力强
4.好奇心强
如果自己就不是聪明的人,自己孩子大概率也是普通资质,看清现实,放平心态,尽最大能力去教导他。
说那有的没的,一点用没有。
还有可能错过孩子最佳的学习期,给孩子带来更大的精神压力。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