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 Quora 有很多活跃的大学教授而知乎很少?

[复制链接]
xx1034221 发表于 2023-10-20 19:29:5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uora上各种大学教授啊....知乎上感觉都没看见过....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与伦比 发表于 2023-10-20 19:30: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早上答案是用手机打的,逻辑语气混乱,现在重新编辑了)
你们别再批评知乎啦,知乎受到Quora的辐射和限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呀~
1.年轻教师群体自身对Quora的喜爱多过知乎
先说个真实的故事:
我今年4月加入知乎,5月初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个有关【新交叉学科—神经经济学】的回答,引起了我一位导师的注意。导师今年30多岁,自他女儿几个月前出身以来天天在家当奶爸,实在是有闲又有聊。他饶有兴致地向我打听了知乎这个网站和加入知乎的方法,因为我介绍知乎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提到,知乎是中文版的Quora,现在很风靡,于是导师就兴致勃勃地开始试用这两个网站。
几天以后,
导师:“XX,你为什么不用Quora?我看见你的账号了啊?你的英文不是很好吗?”
我:“啊……”
男导师:“你要抓紧一切机会练习英文,你马上就要去美国了,那里一门课要读很多本英文著作呢!”
我:“是……“
导师:”我觉得Quora真的很不错,我发现我以前的教授和同学都在上面(导师是东京大学毕业的),我还把它推荐给院里其他老师了,X老师(我的另一个导师)也在用了,你快去关注她。“
我:“好的,我马上……”
导师:“我刚刚回答了一个问题,记得点赞吧。“
我:”是……“
我们首先明确一下,会对知乎/Quora这样的新兴网站感兴趣的基本都是年轻的讲师/副教授群体,老教授几乎是没有的。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国内这些30多岁的教师群体与国际接轨度越来越高,名校如我校的教师几乎都要求具有海外背景。他们不是海外拿的博士就是出国培训过几年,最不济也用着英文课本和资料(我们课本全是英文的)然后做研究几乎都参考NBER,AER之类的网站和最新最前沿的国外研究。这会导致他们对Quora有着天然的喜爱和倾向。原因如下:
a.精英国际化,自身英文水平较高,使用Quora完全不吃力;
b.拥有海外关系,如同学或者教授等;
c.对英文权威比较看重,比如我们经济学这个学科,国内的研究比较落后,经济学家直接互相不太瞧得起彼此的研究,参考资料和思想直接引用国外,比较迷信外国权威。
d.你们真的不了解优等生的想法啊……名校的教授基本学生时代都是top student,而且这种职业特征也决定了他们是不会甘于在这种知识型的网站上只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的。贡献学识为人师是肯定的了,去了解关注自己研究领域的话题也在所难免,所以他们会倾向于国外的网站,因为会惯性地觉得比较”前沿“,其他倒在其次了。如果一个教授在网站上不回答他本专业的问题,那么他其实和普通的知乎群众也没有什么区别,何苦强求来哉。
e.氛围所决定的。一堆留洋老师的带动下,没留洋的也猛补英文,其实我导师和我发邮件都是用英文的我会告诉你们嘛……
2. 知乎受到Quora的辐射过重
一个老牌的网站和她的汉化版同时放在你面前,你的英文水平很高,使用无压力,你会选择哪一个?我的有些老师连电脑手机所有操作系统都是英文的,何苦还使用知乎……来个不恰当的比喻,你买国外的产品,是倾向于直接买它本国产的还是中国代加工的?
大家叫知乎中文版的Quora,却不会叫Quora英文版的知乎吧。就好像大家叫章子怡小巩俐却不会叫巩俐小章子怡……江湖地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知乎本身作为中文版的Quora,就已经决定了它借了Quora的东风,但同时也受到Quora的辐射和限制。就好像上海和南京,不管南京做得多好,她也不容易留住流往上海的人才,她受到上海经济发展的带动,但同时也受到上海的辐射,被她所制约。每次我和外国同学介绍南京,都要补充”a city near Shanghai."这样这些外国人才不会无动于衷……
3.兴趣导向,答主迎合
先不说知乎冷门专业的的问题乏人问津,大众娱乐性的问题关注度更高的问题。就连我们经济学科这个比较偏向大众和社会的学科中的问题也是如此。比如讨论薛兆丰吧,问题里一定要提出”出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冻死没钱交电费的人“才会成为热点话题,而且出现了一堆不那么专业比较愤青的回答。我看见我的大学霸师弟在知乎上回答了几个关于Barro等经济学家的评价的问题,都木有什么人去赞他,觉得好心疼……
而作为一个研究宏观经济学,并且主攻中国经济二元体制、城镇化和社会不公的准博士,我和学位论文高度相关的回答
社会的不平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原因吗?只有6赞;和大一微观经济学学习高度相关的回答
在一个成熟的行业里,为什么最终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只剩下几个?只有3赞;还有一个和我福利经济学课程研究高度相关的只有1赞的回答被我怒删了(全是推导论证的干货好嘛,辛辛苦苦的研究成果都没发表呢好嘛),这些和我高赞的答案实在没有可比性……且不说问题本身就乏人问津了。
并且经过我的反复试验,我发现只要我说的越专业,赞越少;越说故事,赞越多。而且如果我态度再欠揍一点,连粉丝都会涨上去(参见我其他回答)。
久而久之,我也不记得我又多久没有回答专业的问题了。而且说实话,回答专业的问题更加辛苦,哪有抖机灵秀高大上涨粉快啊……当然,我的导师一定不屑于像我这样……所以我觉得他们应该也不会喜欢这里吧。
综上所述,我往后向其他老师和同学推荐的都是Quora而非知乎了。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还在知乎?因为我是Quora每天都在捧人啊,专业点赞和给导师写长评,哈哈哈哈哈~~o(>_<)o ~~
我现在在试验如果我粉丝过千了去回答经济学专业问题会不会还依然无人问津……
wo177775 发表于 2023-10-20 19:30:5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你看,我把应该发评论区的话当成答案发到了回答区,可是却能得到很多赞同。(麻烦给我个面子给点赞同)
你想想当你写了一大串互联网历史以及部分计算机系统相关常识后,说360技术实力其实在国内是第一梯队,结果发现一个抖机灵的黑360的答案被放到了最上面,而你的答案已经被人折叠了,怕丢面子只能匿名或者删答了。
(麻烦给我个面子不要折叠我)
那你想象一批正经八百的教授进驻之后的这些情况:

  • 一个医学教授出来说某种中药通不过双盲实验,还有一定的毒性,下面有人评论“呵呵,中药不管用那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得了病不是得马上死了吗?”,答案被折叠;
  • 一个天文教授怒斥“宇宙左旋性”的荒谬理论,被人拉进黑名单,然后私信知乎官方把他号封了,“宇宙左旋性”的伟大理论却得到数千个赞同(赞同的都是些什么人?);
  • 一个计算机算法教授,在知乎落寞地写了几百个算法介绍的优质回答,根本没人鸟他。绝大多数人包括知乎用户在内并不喜欢过于专业难懂的知识,特别是算法这种跟数学有关的东西,他们更喜欢看人聊聊泡妞啊、编几个小故事啊、作为一个长者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经验啊;
  • 一个物理学教授,关注物理话题后,天天收到“人如果超越光速会发生什么?”、“电子为什么不会落向原子核呢?”、“我拿着手电筒在跑道上跑,手电筒发出的光不是超越了光速了吗?”、“空调是不是最差的发明之一? ”、“为什么牛顿家境不好,却选择去钻研科学,而不是去赚钱? ”、“为什么说科学(物理学等)不是迷信? ”、“如何伪装成一个厉害的物理学家?”、“伸一根超长的管子到太空,地球的空气会不会被抽光?”这样的问题推送,爱因斯坦估计要从坟里跳出来了;
  • 一个软件工程教授,关注编程话题后,发现该话题被产品经理和根本不看书的初学者屠版了:“能不能设计出一个终极傻瓜编程软件,让普通人可以完美编程?”、“如果计算机是由中国人发明的,那么编程时写代码会是全中文吗?”、“为什么有些编程语言的数组要从零开始算?”、“如何学习 C 语言?”,至于那些翻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再枚举了。
  • 一个生物工程教授,怒斥崔永元的转基因论点,虽然写了一大堆关于转基因的常识(高中生物范畴,大部分人应该可以看懂),可是最后却被一个 文科生崔永元 的粉丝逮住一阵骂(你抹黑他、攻击他、就是想秀优越),然后什么知情权、科普、你这是在秀学历优越、你行你去拍一个转基因纪录片啊(图文无关)




中医靠把脉诊断出宫外孕案例一例,另外听说还能靠脉相判断男女,这手的灵敏度得多高?
要吸引来一个能写出优质回答的用户入驻知乎,需要成千上百个同样能写出优质回答的用户,而赶跑他,只需要一颗老鼠屎。
说白了,就是知乎在用户管控方面力度不够,或者说知乎希望有非常多的看客入驻,哪怕他们九成九成都是不能提供优质回答的用户。
lx111 发表于 2023-10-20 19:31: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quora上提过一个问题,40多个回答。在知乎上提过一个问题,1个回答。并且那是在同一个时期,所以我相信我的提问水平是差不多的。因此我认为大概是知乎的搜索和推荐功能比起quora要差一点。也就是说,可能知乎上也有很多大学教授,只不过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问题来回答。而他们的提问,也被淹没在了茫茫数据之中。
xiaoshu06 发表于 2023-10-20 19:32:2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眼里知乎的社交性已渐渐大于知识获取了。




记得看过
@周源 这样区别知乎和百度知道:
‘百度知道’表面看是回答,其实还是搜索。‘知乎’表面上是问答,实际上是一个社交网站。

所以啊,都别太当真啦~
nmh7859 发表于 2023-10-20 19:33:19|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网民特征来看,社交网站网民的学历和收入结构有走低的趋势,收入和学历越高,过
去一年内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比例越高,反之收入和学历越低,过去一年增加使用社交
网站的比例也越高。

以上引自《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https://www.cnnic.cn/hlwfzyj/hlwxzbg/sqbg/201312/P020131225358386313453.pdf

大概是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我猜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