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原著有哪些价值与意义?

[复制链接]
nmh7859 发表于 2023-10-20 02:17:09|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高中时在学校图书馆借了《西游记》原著,不知道是不是受限于当时的知识储备,看完之后有点小失望吧,感觉和就现在的玄幻小说类似。现在看到章金莱貌似处于风口浪尖,所以就想来讨论一下《西游记》原著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有一些什么样的价值。
原著中应该有很多佛教思想什么的,求解读。然后看到网上也有很多说西游记的职场斗争什么的,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从阅读理解的角度他讽刺了什么现实,表达了什么思想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k839y 发表于 2023-10-20 02:17:57|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几乎妇幼皆知,耳熟能详,但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性,见仁见智,众说不一。在笔者看来:《西游记》对众生最大的启发意义,无疑是告诉人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内心的战争。
在《西游记》中,表面看角色众多,令人眼花缭乱,但其实真正的角色只有一个人:唐僧。也就是说,其他所有角色都可以划分为一个人心灵的内在和外在化身,即一个人同时存在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心魔。
唐僧的四个徒弟,可视为其内在“心灵”:悟空代表一个人的智慧、狡诈、能力、勇敢;八戒则代表的是懒惰、色或物欲望、愚笨、逃避、贪图安逸享受;沙僧代表一种本分、老实、顺从、不言、中庸;白龙马则代表听从内心智慧承载人生的脚力。在西游记里,绝大多数意义上,悟空和八戒的斗争,实际是唐僧一个人内心里智慧和愚笨、欲望和反欲望、能力和低能、勤劳和懒惰、勇敢和逃避的斗争。当一个人智慧和理智处于上风时,人生就会顺畅;而当心智一旦受到迷惑,愚昧占了上风,人生就会被动,遭遇挫折,停滞不前。
而唐僧沿途所遇的每个恶魔,都是自己受外界影响产生的“心魔”。所谓相由心生。所有的妖魔,都产生与自己的内心。《西游记》中,每个妖魔的出现,都代表一种人类应在内心与之抗争的不良品质。如红孩儿代表幼稚;金角和银角大王代表蛮力、外露;白骨精代表迷幻;女儿国王则是现实的色诱等。即使真假美猴王,也产生于角色内心的分裂。一个人,只有战胜了内心包括色欲在内的各种诱惑、幼稚、色欲、蛮干,即首先战胜了自己,才能战胜一切。
当我们发现了《西游记》的秘密,就明白了人生途中,我们任何在内心自己和自己进行斗争,如何在“群魔乱舞”的世界,克服一切“孽障”心性,去保持正确的状态前行。
一、人生的目标在于求知和探索世界
《西游记》告诉人们为什么要求知?求知求什么?学什么?
求取真经,即获取真理或真正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一个人修身的过程,目标在于完善我们的心性。
心性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其实,唐僧在西游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困顿,已经告诉了我们应该克服什么,即看清世界的本质、克服欲望的诱惑、克服“红孩儿”似的巨婴心理、克服莽撞,学会掌握人世间的“道”,练就“火眼金睛”能够识别人和世界,学会聪明圆融、心智成熟,学会利用征服天地自然的“上天入地”能力等。
当然,在《西游记》中,认为一个人的佛性才是最大的心量。当你掌握了佛心、佛道、佛德之时,任何妖魔鬼怪自然都逃不出你的“掌心”之中。


其更大的启发意义还在于,打破了“朽木不可雕也”的误区。孙悟空的出身可谓悲惨,无父无母,且成人的材质为“顽石”,但最终石猴也可以成“佛”。这告诉我们:英雄可以不问出身,只问往哪里努力。不要问一个人从哪里来,要问想往哪里去。你只要愿意雕琢,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
在学习的路上,贵在坚持,贵在恒远。当你不断精进,一旦掌握了真知和了解世界的方法,世界所有神秘的窗口都会为你打开,上可以冲天,下可以人海,去探索一切未知世界。
二、求真知的路途遥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西游记》中唐僧欲取的“经”,可视为人们极其渴望获取的真知。要取得真知,要历经各种纷扰隔断,非“九九八十一难”不能,可见学习知识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识的瀚海无涯。哪些自认为读了多少本书,自认为读了几本书得到了真传的人,试想是多么可笑滑稽!
这也告诉你:达到获取真知的境界,没有“吃大苦”、“受大累”、“受折磨”的意志磨练,谈何容易?
而如果把“真经”视同书本上的知识,即读万卷书,一个人要具备“孙悟空”的智慧和能力,还需要走万里路,即读“无字书”。孙猴子之所以成为无所不能的悟空,其从一个头脑简单的“动物”,进化成“神一般的存在”,曾遥远漂流到东瀛,从解麻绳开始学习,掌握“悟性”,学会了怎么去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其虽然没有看什么书籍,但阅历可谓极其丰富。其为探索世界,先后“上天入地”,及至后来“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可以说是知识积累形成巨大复利的效应。
人生在于坚持,所有磨难都只不过是一次次考验。坚持住,出彩;坚持不着,出局!
三、认识世界,掌握第一性原则,看透人、识破事需要练就“火眼金睛”


这世界,不管是人是妖,还是其它任何事物,本质或真相只有一个。只有掌握了事情的真相,才能把握人或事物的本质,才能让你的选择不会爱错或做错。那些把人看成妖,把妖看成人的,一眼看错便成千古之恨。是因为人妖不分,本身颠倒了是非黑白,羊和披着羊皮的狼混在一起,还能有活吗?
所以,认识人,认识万物,有人提出第一性原则,告诫人们:在你层层剥茧识破人或事物的真相之前,永远不要放弃对真相的探求。因为,这对你的决策和选择的行动方向是致命的、决定性的。
方向不对,功夫白费!
人生之所以如戏,是很多人都可能会像白骨精一样打扮成少年、老妪、老汉这些“弱者”,当然也有人穿上皇帝的新衣,充办强者。不管装扮为哪一种角色的,都提醒我们:在人生舞台中,每个人可能都是“演员”!如果你把一个人看成其扮演的角色,无疑不是瞎眼,就是瞎了心。
孙悟空之所以要通过炼丹炉才炼成火眼金睛,是作者运用了逆向思维:即只有穿过层层缭绕的云雾,仍然能睁大眼睛看穿、看破、看透一切的人,
有人认为孙悟空“火眼金睛”是夸大其词。我等凡胎肉眼,怎么就那么轻而易举辨识出满身都是披着人皮的妖?悟空告诉我们:事出反常必有妖。在三打白骨精过程中,悟空之所以精准识别妖怪,是因为妖怪出没日记荒芜的荒野违反了常识。事出反常,必有蹊跷。当你学会运用常识来衡量一切不正常时,妖怪就不难现形了。这个方法并不难。掌握了这个方法,你就会明白,有人具备通透贯穿的能力不足为奇。
想拥有健康、安全的人生,需要克服心理上的初效应。但大多数人和唐僧一样,误入了浅表的认知效应。Ta们总是凭直观看人,服从与第一眼或第一印象。问题在于,世界真的像我们眼中所见是平的吗?残酷真相却是世界是不平的。用眼看世界,还需要用心看世界。
四、我们的内心有多少“恶魔”,在吞噬着他人,也在吞噬自己?
有人说,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存在这样一颗消息树:一边挂着智慧、正义、善良、干净,一边则生长着愚昧、贪婪、无知、龌龊和无耻。在一棵树的“养分”有限情况下,一方的果实会因为另一方此消彼长。
如果一个人让“恶”的欲望元素膨胀,“恶魔思想”就会接过指挥我们行动的“指挥棒”,让我们走向恶行。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就是正告人们,你被什么左右,就会成为什么,甚至在《西游记》。中,“天神”也逃脱不过如此下场。猪八戒本为天蓬元帅,却因为懒惰、贪吃和好色,被贬为“猪”。
这,启发我们:抵制不了诱惑,何以谈做人,更不配谈人。


一定程度上,《西游记》所揭示的是一个人生活的意象,而并非神话。在生活中,很多人生而为人,哪一个却不是因为“兽行”像八戒一样而都活成了“禽兽”的模样?
贪婪,让每个人都会变成妖。《西游记》中,唐僧肉不过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诱惑。每个修行者在诱惑下,受膨胀的欲望指使,都想吃唐僧肉,结果每个受欲望支配的角色都因此为“妖”,并因此惨死丧命,失去了修成正果的机会。
而作品中,唐僧则是反例。虽然其没有“神技”,且常常被蒙蔽,有时候甚至愚昧,是非不分,但其胸怀人类,有爱人之心,求取“真经”的目标坚定,方向始终明确,百折不挠,能杜绝一切非妄之想,以绝对的低欲望,终升华为神一般的存在。
当我们坚守着善良,心无旁骛的朝着完善自身的目标坚定前行时,再多的磨难只会成为一种能力的锻炼过程。磨难不能摧毁一个有崇高信仰的人,要相信每个胸怀人类一心向善的人,都有神佑。
五、人生要设定自己游走的“安全圈”,不要信马由缰
悟空在每次化斋离开师傅前,都要用金箍棒给唐僧画一个“圆圈”。在圈内是安全的,跳出圈子,则极其容易受到伤害。


悟空作为唐僧智慧、能力的化身,无疑在告诉我们:在智慧和能力一旦某时某刻“脱离”身心时,一个人已经不足以应对外部复杂的世界的。一个智商几乎为零的人,最好什么也不要做,只有在“安全圈”内才是安全的。或者说,我们在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占上风的时候,不动比行动是更好的选择。
而在更大的意义上,当一个人灵智出窍,内心只有似八戒这等“愚昧、懒惰、欲望横生”的声音时,沙僧这等“老实、顺从”,也会顺从或屈从于内心“恶魔”的驱使。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内心的“正能量”的增长,抑制“负效应的产生。”
六、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适应变化,只有“变则通”
有人说,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处世良方。这种传统的“权威”声音无疑是反唯物辩证法的,是自古以来一种对人类最大的迷惑和误导。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的确,在一个人能力足够强大时,可以一时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永远处于“不变”,即使坚如岩石也会被风化掉。当一个人、一件事看不清时,你可以以“不变”继续看“变化”。但如果你已经看清你目前所处的环境马上就会地动山摇,难道也要坐以待毙吗?
《西游记》中,唐僧共经历了“八十一回心魔”,每一个妖魔都有变化出的不同特征。虽然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制服“妖魔”并没有什么“通能力”。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事物都是相生相克的,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了解问题是什么,然后针对性去克制,否则不得其法,自然难以解决问题。用油去灭火,或会越来越旺;而引水去灭火,才是破解之道中的“破法”。“蜈蚣精”要用“大公鸡”;擒拿牛魔王,要牵着牛鼻子。
应对变化的方法,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变则通”。学会变通,是一变化应对这世间所有变化的因应之本。孙悟空之所以要被赋予“七十二变”之能,是因为人心易变,世道不古。牛魔王昨天是悟空的结拜弟兄,今天就是仇敌。即使悟空本身,昨天是“大闹天空”的泼猴,今天却一心向佛取经。一个人以什么第一印象、印刻效应看待他人或事物,不但失聪,而且丧心失智。
而我们所要关注的变化,还有我们的“心变”。在我们内在的情绪里,当心量中每个不同的“心因”产生变化时,人也都要有不同的手段或方法,因时而宜地去制服它们。一旦心中任何一个恶魔没有被克制下来,每一个控制不着的情绪都会让人变成游荡的死神。
变通,为我们开启这样的一种思路:我们要找到任何克服障碍的有效方法。有时候,善良的人不得已也要学会欺骗。这无关品行问题。当孙悟空借扇灭掉火焰山的炽烈时,这样的造福千秋万代之举,谁又能说品行不端呢?
《西游记》的核心主题,是“唐三藏”一个人在求取真经路上的人生旅行。不管是作为实体角色“佛”、“妖魔”还是唐僧四个徒弟,都是一个人心性中衍生出的影象。当每一种灵魂深处的意念“善抑或恶”跳出来时,我们都需要客观加以甄别,用“七十二变”之能力去击恶扬善,来确保我们自身修养的完善。
这,也是《西游记》对众生如何做好人生修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
滋滋629 发表于 2023-10-20 02:18:45|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唐僧复得了孙行者,师徒们一心同体,共诣西方。自宝象国救了公主,承君臣送出城西,说不尽沿路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却又值三春景候,那时节——
  轻风吹柳绿如丝,佳景最堪题。时催鸟语,暖烘花发,遍地芳菲。海棠庭院来双燕,正是赏春时。红尘紫陌,绮罗弦管,斗草传卮。
  师徒们正行赏间,又见一山挡路。唐僧道:“徒弟们仔细,前遇山高,恐有虎狼阻挡。”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之言?但只是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你莫生忧虑,但有老孙,就是塌下天来,可保无事。怕什么虎狼!”长老勒回马道:我——
  当年奉旨出长安,只忆西来拜佛颜。舍利国中金象彩,浮屠塔里玉毫斑。
  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逐逐烟波重迭迭,几时能彀此身闲?行者闻说,笑呵呵道:“师要身闲,有何难事?若功成之后,万缘都罢,诸法皆空。那时节,自然而然,却不是身闲也?”长老闻言,只得乐以忘忧。放辔催银蜀,兜缰趱玉龙。师徒们上得山来,十分险峻,真个嵯峨好山——
  巍巍峻岭,削削尖峰。湾环深涧下,孤峻陡崖边。湾环深涧下,蕊只听得唿喇喇戏水蟒翻身;孤峻陡崖边,但见那蕊蕊出林虎剪尾。往上看,峦头突兀透青霄;回眼观,壑下深沉邻碧落。上高来,似梯似凳;下低行,如堑如坑。真个是古怪巅峰岭,果然是连尖削壁崖。巅峰岭上,采药人寻思怕走;削壁崖前,打柴夫寸步难行。胡羊野马乱撺梭,狡兔山牛如布阵。山高蔽日遮星斗,时逢妖兽与苍狼。草径迷漫难进马,怎得雷音见佛王?
  长老勒马观山,正在难行之处。只见那绿莎坡上,伫立着一个樵夫。你道他怎生打扮——
  头戴一顶老蓝毡笠,身穿一领毛皂衲衣。老蓝毡笠,遮烟盖日果稀奇;毛皂衲衣,乐以忘忧真罕见。手持钢斧快磨明,刀伐干柴收束紧。担头春色,幽然四序融融;身外闲情,常是三星淡淡。到老只于随分过,有何荣辱暂关山?
  那樵子正在坡前伐朽柴,忽逢长老自东来。停柯住斧出林外,趋步将身上石崖。对长老厉声高叫道:“那西进的长老!暂停片时。我有一言奉告,此山有一伙毒魔狠怪,专吃你东来西去的人哩。”长老闻言,魂飞魄散,战兢兢坐不稳雕鞍,急回头,忙呼徒弟道:“你听那樵夫报道此山有毒魔狠怪,谁敢去细问他一问?”行者道:“师父放心,等老孙去问他一个端的。”
  好行者,拽开步,径上山来,对樵子叫声“大哥”,道个问讯。樵夫答礼道:“长老啊,你们有何缘故来此?”行者道:“不瞒大哥说,我们是东土差来西天取经的,那马上是我的师父,他有些胆小。适蒙见教,说有什么毒魔狠怪,故此我来奉问一声:那魔是几年之魔,怪是几年之怪?还是个把势,还是个雏儿?烦大哥老实说说,我好着山神土地递解他起身。”樵子闻言,仰天大笑道:“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行者道:“我不风啊,这是老实话。”樵子道:“你说是老实,便怎敢说把他递解起身?”行者道:“你这等长他那威风,胡言乱语的拦路报信,莫不是与他有亲?不亲必邻,不邻必友。”樵子笑道:“你这个风泼和尚,忒没道理。我倒是好意,特来报与你们,教你们走路时,早晚间防备,你倒转赖在我身上。且莫说我不晓得妖魔出处,就晓得啊,你敢把他怎么的递解?解往何处?”行者道:“若是天魔,解与玉帝;若是土魔,解与土府。西方的归佛,东方的归圣。北方的解与真武,南方的解与火德。是蛟精解与海主,是鬼祟解与阎王。各有地头方向。我老孙到处里人熟,发一张批文,把他连夜解着飞跑。”那樵子止不住呵呵冷笑道:“你这个风泼和尚,想是在方上云游,学了些书符咒水的法术,只可驱邪缚鬼,还不曾撞见这等狠毒的怪哩。”行者道:“怎见他狠毒?”
  樵子道:“此山径过有六百里远近,名唤平顶山。山中有一洞,名唤莲花洞。洞里有两个魔头,他画影图形,要捉和尚;抄名访姓,要吃唐僧。你若别处来的还好,但犯了一个唐字儿,莫想去得去得!”行者道:“我们正是唐朝来的。”樵子道:“他正要吃你们哩。”行者道:“造化,造化!但不知他怎的样吃哩?”樵子道:“你要他怎的吃?”行者道:“若是先吃头,还好耍子;若是先吃脚,就难为了。”樵子道:“先吃头怎么说?先吃脚怎么说?”行者道:“你还不曾经着哩。若是先吃头,一口将他咬下,我已死了,凭他怎么煎炒熬煮,我也不知疼痛;若是先吃脚,他啃了孤拐,嚼了腿亭,吃到腰截骨,我还急忙不死,却不是零零碎碎受苦?此所以难为也。”樵子道:“和尚,他那里有这许多工夫?只是把你拿住,捆在笼里,囫囵蒸吃了。”行者笑道:“这个更好,更好!疼倒不忍疼,只是受些闷气罢了。”樵子道:“和尚不要调嘴。那妖怪随身有五件宝贝,神通极大极广。就是擎天的玉柱,架海的金梁,若保得唐朝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是。”行者道:“发几个昏么?”樵子道:“要发三四个昏是。”行者道:“不打紧,不打紧。我们一年,常发七八百个昏儿,这三四个昏儿易得发,发发儿就过去了。”
  好大圣,全然无惧,一心只是要保唐僧,螟脱樵夫,拽步而转,径至山坡马头前道:“师父,没甚大事。有便有个把妖精儿,只是这里人胆小,放他在心上。有我哩,怕他怎的?走路,走路!”长老见说,只得放怀随行。正行处,早不见了那樵夫。长老道:“那报信的樵子如何就不见了?”八戒道:“我们造化低,撞见日里鬼了。”行者道:“想是他钻进林子里寻柴去了。等我看看来。”好大圣,睁开火眼金睛,漫山越岭的望处,却无踪迹。忽抬头往云端里一看,看见是日值功曹,他就纵云赶上,骂了几声毛鬼,道:“你怎么有话不来直说,却那般变化了,演样老孙?”慌得那功曹施礼道:“大圣,报信来迟,勿罪,勿罪。那怪果然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只看你腾那乖巧,运动神机,仔细保你师父;假若怠慢了些儿,西天路莫想去得。”
  行者闻言,把功曹叱退,切切在心,按云头,径来山上。只见长老与八戒、沙僧,簇拥前进,他却暗想:“我若把功曹的言语实实告诵师父,师父他不济事,必就哭了;假若不与他实说,梦着头,带着他走,常言道乍入芦圩,不知深浅。倘或被妖魔捞去,却不又要老孙费心?且等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过他,就算他一功;若是没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孙再去救他不迟,却好显我本事出名。”正自家计较,以心问心道:“只恐八戒躲懒便不肯出头,师父又有些护短,等老孙羁勒他羁勒。”好大圣,你看他弄个虚头,把眼揉了一揉,揉出些泪来,迎着师父,往前径走。八戒看见,连忙叫:“沙和尚,歇下担子,拿出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了罢!你往流沙河还做妖怪,老猪往高老庄上盼盼浑家。把白马卖了,买口棺木,与师父送老,大家散火,还往西天去哩?”长老在马上听见,道:“这个夯货!正走路,怎么又胡说了?”八戒道:“你儿子便胡说!你不看见孙行者那里哭将来了?他是个钻天入地、斧砍火烧、下油锅都不怕的好汉,如今戴了个愁帽,泪汪汪的哭来,必是那山险峻,妖怪凶狠。似我们这样软弱的人儿,怎么去得?”长老道:“你且休胡谈,待我问他一声,看是怎么说话。”问道:“悟空,有甚话当面计较,你怎么自家烦恼?这般样个哭包脸,是虎唬我也!”行者道:“师父啊,刚才那个报信的,是日值功曹。他说妖精凶狠,此处难行,果然的山高路峻,不能前进,改日再去罢。”长老闻言,恐惶悚惧,扯住他虎皮裙子道:“徒弟呀,我们三停路已走了停半,因何说退悔之言?”行者道:“我没个不尽心的,但只恐魔多力弱,行势孤单。纵然是块铁,下炉能打得几根钉?”长老道:“徒弟啊,你也说得是,果然一个人也难。兵书云,寡不可敌众。我这里还有八戒、沙僧,都是徒弟,凭你调度使用,或为护将帮手,协力同心,扫清山径,领我过山,却不都还了正果?”
  那行者这一场扭捏,只逗出长老这几句话来,他息了泪道:“师父啊,若要过得此山,须是猪八戒依得我两件事儿,才有三分去得;假若不依我言,替不得我手,半分儿也莫想过去。”八戒道:“师兄不去,就散火罢,不要攀我。”长老道:“徒弟,且问你师兄,看他教你做什么。”呆子真个对行者说道:“哥哥,你教我做甚事?”行者道:“第一件是看师父,第二件是去巡山。”八戒道:“看师父是坐,巡山去是走。终不然教我坐一会又走,走一会又坐,两处怎么顾盼得来?”行者道:“不是教你两件齐干,只是领了一件便 罢。”八戒又笑道:“这等也好计较。但不知看师父是怎样,巡山是怎样,你先与我讲讲,等我依个相应些儿的去干罢。”行者道:“看师父啊,师父去出恭,你伺候;师父要走路,你扶持;师父要吃斋,你化斋。若他饿了些儿,你该打;黄了些儿脸皮,你该打;瘦了些儿形骸,你该打。”八戒慌了道:“这个难,难,难!伺候扶持,通不打紧,就是不离身驮着,也还容易;假若教我去乡下化斋,他这西方路上,不识我是取经的和尚,只道是那山里走出来的一个半壮不壮的健猪,伙上许多人,叉钯扫帚,把老猪围倒,拿家去宰了,腌着过年,这个却不就遭瘟了?”行者道:“巡山去罢。”八戒道:“巡山便怎么样儿?”行者道:“就入此山,打听有多少妖怪,是什么山,是什么洞,我们好过去。”八戒道:“这个小可,老猪去巡山罢。”那呆子就撒起衣裙,挺着钉钯,雄纠纠,径入深山;气昂昂,奔上大路。
  行者在旁,忍不住嘻嘻冷笑。长老骂道:“你这个泼猴!兄弟们全无爱怜之意,常怀嫉妒之心。你做出这样獐智,巧言令色,撮弄他去什么巡山,却又在这里笑他!”行者道:“不是笑他,我这笑中有味。你看猪八戒这一去,决不巡山,也不敢见妖怪,不知往那里去躲闪半会,捏一个谎来,哄我们也。”长老道:“你怎么就晓得他?”行者道:“我估出他是这等,不信,等我跟他去看看,听他一听。一则帮副他手段降妖,二来看他可有个诚心拜佛。”长老道:“好,好,好,你却莫去捉弄他。”行者应诺了,径直赶上山坡,摇身一变,变作个桀栝虫儿。其实变得轻巧,但见他——
  翅薄舞风不用力,腰尖细小如针。穿蒲抹草过花阴,疾似流星还甚。眼睛明映映,声气渺喑喑。昆虫之类惟他小,亭亭款款机深。几番闲日歇幽林,一身浑不见,千眼莫能寻。
  嘤的一翅飞将去,赶上八戒,钉在他耳朵后面鬃根底下。那呆子只管走路,怎知道身上有人,行有七八里路,把钉钯撇下,吊转头来,望着唐僧,指手画脚的骂道:“你罢软的老和尚,捉掐的弼马温,面弱的沙和尚!他都在那里自在,捉弄我老猪来跄路!大家取经,都要望成正果,偏是教我来巡什么山!哈哈哈!晓得有妖怪,躲着些儿走。还不彀一半,却教我去寻他,这等晦气哩!我往那里睡觉去,睡一觉回去,含含糊糊的答应他,只说是巡了山,就了其帐也。”那呆子一时间侥幸,搴着钯又走。只见山凹里一弯红草坡,他一头钻得进去,使钉钯扑个地铺,毂辘的睡下,把腰伸了一伸,道声:“快活!就是那弼马温,也不得象我这般自在!”原来行者在他耳根后,句句儿听着哩,忍不住,飞将起来,又捉弄他一捉弄。又摇身一变,变作个啄木虫儿,但见——
  铁嘴尖尖红溜,翠翎艳艳光明。一双钢爪利如钉,腹馁何妨林静。最爱枯槎朽烂,偏嫌老树伶仃。圜睛决尾性丢灵,辟剥之声堪听。
  这虫不大不小的,上秤称,只有二三两重,红铜嘴,黑铁脚,刷剌的一翅飞下来。那八戒丢倒头,正睡着了,被他照嘴唇上揸的一下。那呆子慌得爬将起来,口里乱嚷道:“有妖怪,有妖怪!把我戳了一枪去了!嘴上好不疼呀!”伸手摸摸,泱出血来了,他道:“蹭蹬啊!我又没甚喜事,怎么嘴上挂了红耶?”他看着这血手,口里絮絮叨叨的两边乱看,却不见动静,道:“无甚妖怪,怎么戳我一枪么?”忽抬头往上看时,原来是个啄木虫,在半空中飞哩。呆子咬牙骂道:“这个亡人!弼马温欺负我罢了,你也来欺负我!我晓得了,他一定不认我是个人,只把我嘴当一段黑朽枯烂的树,内中生了虫,寻虫儿吃的,将我啄了这一下也,等我把嘴揣在怀里睡罢。”那呆子毂辘的依然睡倒。行者又飞来,着耳根后又啄了一下。呆子慌得爬起来道:“这个亡人,却打搅得我狠!想必这里是他的窠巢,生蛋布雏,怕我占了,故此这般打搅。罢,罢,罢!不睡他了!”搴着钯,径出红草坡,找路又走。可不喜坏了孙行者,笑倒个美猴王,行者道:“这夯货大睁着两个眼,连自家人也认不得!”
  好大圣,摇身又一变,还变做个桀栝虫,钉在他耳朵后面,不离他身上。那呆子入深山,又行有四五里,只见山凹中有桌面大的四四方方三块青石头。呆子放下钯,对石头唱个大喏。行者暗笑道:“这呆子!石头又不是人,又不会说话,又不会还礼的,唱他喏怎的,可不是个瞎帐?”原来那呆子把石头当着唐僧沙僧行者三人,朝着他演习哩。他道:“我这回去,见了师父,若问有妖怪,就说有妖怪。他问什么山,我若说是泥捏的,土做的,锡打的,铜铸的,面蒸的,纸糊的,笔画的,他们见说我呆哩。若讲这话,一发说呆了。我只说是石头山。他问什么洞,也只说是石头洞。他问什么门,
  却说是钉钉的铁叶门。他问里边有多远,只说入内有三层。十分再搜寻,问门上钉子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此间编造停当,哄那弼马温去!”
  那呆子捏合了,拖着钯,径回本路。怎知行者在耳朵后,一一听得明白。行者见他回来,即腾两翅预先回去,现原身见了师父。师父道:“悟空,你来了,悟能怎不见回?”行者笑道:“他在那里编谎哩,就待来也。”长老道:“他两个耳朵盖着眼,愚拙之人也,他会编什么谎?又是你捏合什么鬼话赖他哩。”行者道:“师父,你只是这等护短,这是有对问的话。”把他那钻在草里睡觉,被啄木虫叮醒,朝石头唱喏,编造什么石头山、石头洞、铁叶门、有妖精的话,预先说了。
  说毕,不多时,那呆子走将来,又怕忘了那谎,低着头口里温习。被行者喝了一声道:“呆子!念什么哩?”八戒掀起耳朵来看看道:“我到了地头了!”那呆子上前跪倒,长老搀起道:“徒弟,辛苦啊。”八戒道:“正是。走路的人,爬山的人,第一辛苦了。”长老道:“可有妖怪么?”八戒道:“有妖怪,有妖怪!一堆妖怪哩!”长老道:“怎么打发你来?”八戒说:“他叫我做猪祖宗,猪外公,安排些粉汤素食,教我吃了一顿。说道,摆旗鼓送我们过山哩。”行者道:“想是在草里睡着了,说得是梦话?”呆子闻言,就吓得矮了三寸道:“爷爷呀!我睡他怎么晓得?”行者上前,一把揪住道:“你过来,等我问你。”呆子又慌了,战战兢兢的道:“问便罢了,揪扯怎的?”行者道:“是什么山?”八戒道:“是石头山。”“什么洞?”道:“是石头洞。”“什么门?”道:“是钉钉铁叶门。”“里边有多远?”道:“入内是三层。”行者道:“你不消说了,后半截我记得真。恐师父不信,我替你说了罢。”八戒道:“嘴脸!你又不曾去,你晓得那些儿,要替我说?”行者笑道:“门上钉子有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可是么?”那呆子即慌忙跪倒。行者道:“朝着石头唱喏,当做我三人,对他一问一答,可是么?又说,等我编得谎儿停当,哄那弼马温去!可是么?”那呆子连忙只是磕头道:“师兄,我去巡山,你莫成跟我去听的?”行者骂道:“我把你个馕糠的夯货!这般要紧的所在,教你去巡山,你却去睡觉!不是啄木虫叮你醒来,你还在那里睡哩。及叮醒,又编这样大谎,可不误了大事?你快伸过孤拐来,打五棍记心!”
  八戒慌了道:“那个哭丧棒重,擦一擦儿皮塌,挽一挽儿筋伤,若打五下,就是死了!”行者道:“你怕打,却怎么扯谎?”八戒道:“哥哥呀,只是这一遭儿,以后再不敢了。”行者道:“一遭便打三棍罢。”八戒道:“爷爷呀,半棍儿也禁不得!”呆子没计奈何,扯住师父道:“你替我说个方便儿。”长老道:“悟空说你编谎,我还不信。今果如此,其实该打。但如今过山少人使唤,悟空,你且饶他,待过了山再打罢。”行者道:“古人云,顺父母言情,呼为大孝。师父说不打,我就且饶你。你再去与他巡山,若再说谎误事,我定一下也不饶你!”
  那呆子只得爬起来奔上大路又去。你看他疑心生暗鬼,步步只疑是行者变化了跟住他,故见一物,即疑是行者。走有七八里,见一只老虎,从山坡上跑过,他也不怕,举着钉钯道:“师兄来听说谎的,这遭不编了。”又走处,那山风来得甚猛,呼的一声,把颗枯木刮倒,滚至面前,他又跌脚捶胸的道:“哥啊!这是怎的起!一行说不敢编谎罢了,又变什么树来打人!”又走向前,只见一个白颈老鸦,当头喳喳的连叫几声,他又道:“哥哥,不羞!不羞!我说不编就不编了,只管又变着老鸦怎的?你来听么?”原来这一番行者却不曾跟他去,他那里却自惊自怪,乱疑乱猜,故无往而不疑是行者随他身也。呆子惊疑且不题。
  却说那山叫做平顶山,那洞叫做莲花洞。洞里两妖,一唤金角大王,一唤银角大王。金角正坐,对银角说:“兄弟,我们多少时不巡山了?”银角道:“有半个月了。”金角道:“兄弟,你今日与我去巡巡。”银角道:“今日巡山怎的?”金角道:“你不知,近闻得东土唐朝差个御弟唐僧往西方拜佛,一行四众,叫做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连马五口。你看他在那处,与我把他拿来。”银角道:“我们要吃人,那里不捞几个?这和尚到得那里,让他去罢。”金角道:“你不晓得。我当年出天界,尝闻得人言:唐僧乃金蝉长老临凡,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有人吃他肉,延寿长生哩。”银角道:“若是吃了他肉就可以延寿长生,我们打什么坐,立什么功,炼什么龙与虎,配什么雌与雄?只该吃他去了。等我去拿他来。”金角道:“兄弟,你有些性急,且莫忙着。你若走出门,不管好歹,但是和尚就拿将来,假如不是唐僧,却也不当人子?我记得他的模样,曾将他师徒画了一个影,图了一个形,你可拿去。但遇着和尚,以此照验照验。”又将某人是某名字,一一说了。银角得了图像,知道姓名,即出洞,点起三十名小怪,便来山上巡逻。
  却说八戒运拙,正行处,可可的撞见群魔,当面挡住道:“那来的什么人?”呆子才抬起头来,掀着耳朵,看见是些妖魔。他就慌了,心中暗道:“我若说是取经的和尚,他就捞了去,只是说走路的。”小妖回报道:“大王,是走路的。”那三十名小怪,中间有认得的,有不认得的,旁边有听着指点说话的,道:“大王,这个和尚,象这图中猪八戒模样。”叫挂起影神图来。八戒看见,大惊道:“怪道这些时没精神哩!原来是他把我的影神传将来也!”小妖用枪挑着,银角用手指道:“这骑白马的是唐僧,这毛脸的是孙行者。”八戒听见道:“城隍,没我便也罢了,猪头三牲,清醮二十四分。”口里唠叨,只管许愿。那怪又道:“这黑长的是沙和尚,这长嘴大耳的是猪八戒。”呆子听见说他,慌得把个嘴揣在怀里藏了。那怪叫:“和尚,伸出嘴来!”八戒道:“胎里病,伸不出来。”那怪令小妖使钩子钩出来。八戒慌得把个嘴伸出道:“小家形罢了,这不是?你要看便就看,钩怎的?”那怪认得是八戒,掣出宝刀,上前就砍。这呆子举钉钯按住道:“我的儿,休无礼!看钯!”那怪笑道:“这和尚是半路出家的。”八戒道:“好儿子!有些灵性!你怎么就晓得老爷是半路出家的?”那怪道:“你会使这钯,一定是在人家园圃中筑地,把他这钯偷将来也。”八戒道:“我的儿,你那里认得老爷这钯。我不比那筑地之钯。这是——
  巨齿铸来如龙爪,渗金妆就似虎形。若逢对敌寒风洒,但遇相持火焰生。
  能替唐僧消障碍,西天路上捉妖精。轮动烟霞遮日月,使起昏云暗斗星。
  筑倒泰山老虎怕,掀翻大海老龙惊。饶你这妖有手段,一钯九个血窟窿!”
  那怪闻言,那里肯让,使七星剑,丢开解数,与八戒一往一来,在山中赌斗,有二十回合,不分胜负。八戒发起狠来,舍死的相迎。那怪见他螟耳朵,喷粘涎,舞钉钯,口里吆吆喝喝的,也尽有些悚惧,即回头招呼小怪,一齐动手。若是一个打一个,其实还好。他见那些小妖齐上,慌了手脚,遮架不住,败了阵,回头就跑。原来是道路不平,未曾细看,忽被萝藤绊了个踉跄。挣起来正走,又被个小妖,睡倒在地,扳着他脚跟,扑的又跌了个狗吃屎,被一群赶上按住,抓鬃毛,揪耳朵,扯着脚,拉着尾,扛扛抬抬,擒进洞去。咦!正是:一身魔发难消灭,万种灾生不易除。毕竟不知猪八戒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点击购买:西游记
arrow 发表于 2023-10-20 02:19:20|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然现存明刊百回本却并无作者署名,关于该书作者后世存在诸多争议,但多数学者认同明朝中期的吴承恩是《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据相关资料,《西游记》在万历元年(1573年)就完成了撰写,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才出版,此时的吴承恩已仙逝十年。《西游记》在吴承恩逝后十年出版,而且没有作者署名,一部神话作品的命运缘何如此坎坷?
下面通过作者吴承恩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表达的内容来一探究竟。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自幼敏慧,博览群书,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吴承恩在科举中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已到天命之年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吴承恩任潞安府(今山西长治)通判。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因受人诬告,回到家乡归隐。
吴承恩成年后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明世宗在位的嘉靖年间(1521年—1566年)渡过。朱厚熜在位早期,尚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开创出史称“嘉靖新政”的新气象。然而到了后期却气象大变,崇道抑佛,迷信方士,痴迷炼丹修行以求长生不老,淡出朝政,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嘉靖皇帝为人敏感多忌、刻薄寡恩,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险些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最终激起民变。
科举考试屡遭挫折,怀才不遇,官场失意,朝政腐败,生活困顿,为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慨,吴承恩以“唐僧取经”历史事件为蓝本,在民间传说和前人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再创作出了《西游记》这样一部志怪小说。吴承恩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的主题是崇佛抑道,书中内容也多有对长生不老之术的讽刺,这与当朝嘉靖皇帝的崇道抑佛、追寻长生不老的举动是格格不入的。
《西游记》中对西天取经途中降妖除魔故事的描写,其实映射的是嘉靖年间现实生活的种种怪现状。
《西游记》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二师兄猪八戒的法名叫猪悟能(朱无能),要知道“朱”乃是明朝国姓,为了避讳,民间把猪改称为“彘”或者“豕”。书中的八戒贪吃好色、意志不够坚定、还爱打个小报告,如此的人物设定可以说是对当朝嘉靖皇帝的莫大讽刺了!


明朝的文字狱还是相当厉害的,嘉靖年间文人官吏因文获罪的事例屡有发生。


如此看来,《西游记》没有署名,在作者逝后十年出版,也就不难理解了!
tdmazi 发表于 2023-10-20 02:19:44|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八戒。

行者道:“凭你如何主张?”八戒道:“依我,先打杀了妖精,再去解放师父,此乃斩草除根之计。”行者道:“我是不打他。你要打,你去打他。”

八戒抖擞精神,欢天喜地举着钉钯,拽开步,径直跑到那里。忽的推开门看时,只见那七个女子,蹲在水里……

八戒忍不住笑道:“女菩萨,在这里洗澡哩,也携带我和尚洗洗何如?”……

八戒道:“天气炎热,没奈何,将就容我洗洗儿罢。那里调甚么书担儿,同席不同席!”呆子不容说,丢了钉钯,脱了皂锦直裰,扑的跳下水来,那怪心中烦恼,一齐上前要打。不知八戒水势极熟,到水里摇身一变,变做一个鲇鱼精。

那怪就都摸鱼,赶上拿他不住:东边摸,忽的又渍了西去;西边摸,忽的又渍了东去;滑——的,只在那腿裆里乱钻。原来那水有搀胸之深,水上盘了一会,又盘在水底,都盘倒了,喘嘘嘘的,精神倦怠。

八戒却才跳将上来,现了本相,穿了直裰,执着钉钯喝道:“我是那个?你把我当鲇鱼精哩!”

……八戒摇头道:“莫说这话!俗语说得好,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是便筑一钯,各人走路!”呆子一味粗夯,显手段,那有怜香惜玉之心,举着钯,不分好歹,赶上前乱筑……

那怪慌了手脚,那里顾甚么羞耻,只是性命要紧,随用手侮着羞处,跳出水来,都跑在亭子里站立,作出法来:脐孔中骨都都冒出丝绳,瞒天搭了个大丝篷,把八戒罩在当中。

那呆子忽抬头,不见天日,即怞身往外便走,那里举得脚步!原来放了绊脚索,满地都是丝绳,动动脚,跌个囵踵:左边去,一个面磕地;右边去,一个倒栽葱;急转身,又跌了个嘴啃地;忙爬起,又跌了个竖蜻蜓。

也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把个呆子跌得身麻脚软,头晕眼花,爬也爬不动,只睡在地下声吟。那怪物却将他困住,也不打他,也不伤他,一个个跳出门来,将丝篷遮住天光,各回本洞。

***点评:

一、“九行”卦象“无我之我”状态中的八戒嬉笑怒骂、进退自如!想想“四圣试禅心”时的“色中饿鬼”之八戒。玩玩?品品?

二、郜子: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玩玩!?品品!?

三、“怎一个情字了得”!!!摆脱“欲网”却没有摆脱“情网”的八戒,“也不知跌了多少跟头,把个呆子跌得身麻脚软,头晕眼花,爬也爬不动,只睡在地下声吟。”

四、中国文化最伟大之处——我命由己不由天!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第四、“情”之威力——化敌为友!

……径至后门口立定叫:“孩儿们何在?”原来那妖精一个有一个儿子,却不是他养的,都是他结拜的干儿子。有名唤做蜜、蚂、蜍、班、蜢、蜡、蜻:蜜是蜜蜂,蚂是蚂蜂,蜍是蜍蜂,班是斑蝥,蜢是牛蜢,蜡是抹蜡,蜻是蜻蜓。

原来那妖精幔天结网,掳住这七般虫蛭,却要吃他。古云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当时这些虫哀告饶命,愿拜为母,遂此春采百花供怪物,夏寻诸卉孝妖精。

忽闻一声呼唤,都到面前问:“母亲有何使令?”众怪道:“儿啊,早间我们错惹了唐朝来的和尚,才然被他徒弟拦在池里,出了多少丑,几乎丧了性命!汝等努力,快出门前去退他一退。如得胜后,可到你舅舅家来会我。”

……但见那石桥上有七个小妖儿挡住道:“慢来,慢来!吾等在此!”行者看了道:“好笑!干净都是些小人儿!长的也只有二尺五六寸,不满三尺;重的也只有八九斤,不满十斤。”喝道:“你是谁?”

那怪道:“我乃七仙姑的儿子。你把我母亲欺辱了,还敢无知,打上我门!不要走!仔细!”好怪物!一个个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乱打将来

……一个个现了本象,飞将起去,叫声“变!”须臾间,一个变十个,十个变百个,百个变千个,千个变万个,个个都变成无穷之数。只见:

满天飞抹蜡,遍地舞蜻蜓。蜜蚂追头额,蜍蜂扎眼睛。班毛前后咬,牛蜢上下叮。扑面漫漫黑,乾坤神鬼惊。

……八戒慌了道:“哥啊,只说经好取,西方路上,虫儿也欺负人哩!”行者道:“兄弟,不要怕,快上前打!”八戒道:“扑头扑脸,浑身上下,都叮有十数层厚,却怎么打?”行者道:“没事!没事!我自有手段!……

那妖精的儿子是七样虫,我的毫毛是七样鹰。鹰最能啄虫。”一嘴一个,爪打翅敲,须臾,打得罄尽,满空无迹,地积尺余。

第五、道士的“金光”

那道士见他打死了师妹,心甚不忍,即发狠举剑来迎。这一场各怀忿怒,一个个大展神通……

那道士与大圣战经五六十合,渐觉手软,一时间松了筋节,便解开衣带,忽辣的响一声,脱了皂袍……把手一齐抬起,只见那两胁下有一千只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

森森黄雾,艳艳金光,
森森黄雾,两边胁下似喷云;
艳艳金光,千只眼中如放火。
左右却如金桶,东西犹似铜钟。

此乃妖仙施法力,道士显神通,幌眼迷天遮日月,罩人爆燥气朦胧;把个齐天孙大圣,困在金光黄雾中。行者慌了手脚,只在那金光影里乱转,向前不能举步,退后不能动脚……

好大圣,念个咒语,摇身一变,变做个穿山甲,又名鲮鲤鳞。真个是:

四只铁爪,钻山碎石如挝粉;
满身鳞甲,破岭穿岩似切葱。
两眼光明,好便似双星幌亮;
一嘴尖利,胜强如钢钻金锥。
药中有性穿山甲,俗语呼为鲮鲤鳞。

你看他硬着头,往地下一钻,就钻了有二十余里,方才出头。原来那金光只罩得十余里。出来现了本相,力软筋麻,浑身疼痛,止不住眼中流泪,忽失声叫道:“师父啊!当年秉教出山中,共往西来苦用工。大海洪波无恐惧,阳沟之内却遭风!”

***点评:

一、注意“金光黄雾”的“黄雾”二字,说明即便“破净”了“五行”卦象的“我之我”的丝丝缕缕的“情”,还有“黄雾”遮蔽着般若智慧。这点“黄雾”是什么呢?想想“黄风怪”!
二、“破净”“五行”卦象的“我之我”的丝丝缕缕的“七情”后,般若智慧必然更加“明镜”。

解读到此结束。

引用本书中的诗作为结束吧。请看——

情欲原因总一般,有情有欲自如然。
沙门修炼纷纷士,断欲忘情即是禅。
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
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

此时的玄奘师徒“破净”“五行”卦象的“我之我”的方方面面,“九行”卦象的“无我之我”即“水火合一”彻底圆满。

切记:这里的“破净”情关不是变成似石头、土坷垃等等一样的无情物。而是,“破净”“五行”人相之中的“我之我”。建立“九行”卦象的“无我之我”慈悲众生、天人合一的“情”观。

请看下文。

​请看下篇:032    “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之“狮驼城”!

“老五”与易学齐飞,阴阳共八卦一色!
2021.11.16 08:13 (完稿
jjwb 发表于 2023-10-20 02:20:28|来自:广东广州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
一、作者介绍: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二、作品简介: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猪悟能、沙僧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大闹天宫;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西游记》书中孙悟空这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三、作品的价值意义:
孙悟空开始的师傅是道家,后以唐僧为师,但孙悟空并不容于道家,也与真正的佛教立场有别。原因就在于孙悟空的性格是要在现实中真正实现正义,这是儒家的立场,从而与佛老有别。这个立场一直贯穿在孙悟空从“大闹天宫”,到去“西天取经”路上的斩妖除魔,乃至即使成佛后,也是“斗战胜佛”这样一个描述中。他的优点是正直、不畏强权不畏邪恶势力而实现正义。缺点是“自大”和“无法无天”。这都是儒家社会中产生出的老问题和新问题,是儒教社会如何解决其长期存在的精神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如果制度不能实现正义,那么,他自己就是实现正义的力量;如果制度以“上天”的名义支配世界,但既存的上天观念系统本身却并不正义,那他就敢“大闹天宫”。同样的原因下,它也敢挑战佛祖。相比之下,《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就远不彻底,甚至迷盲了;从早期三代中就已经出现的“怨天尤人”,最终演变成孙悟空性格。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孔子为解决“怨天尤人”的问题,强调了诉求仁义之道的基本立场,但无论从制度,还是从精神问题都并非完全解决了问题(包括“生死”的精神问题,孙悟空“砸阎王殿”的隐喻)。这一点正是中国社会何以在魏晋南北朝后逐步接受了佛教,道家何以道教化,以及儒教何以开始一个在非常复杂的考虑中去“以儒化佛老”,从而形成明清时代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原因。但即使这样,中国人的精神问题实际仍然没有真正解决。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历史。《西游记》是这个思想文化历史背景的产物和艺术化的表现。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孙悟空“石猴”出身的隐喻,反映着一个更加诉求独立个体价值的人在面对社会和世界中的精神、思想和社会问题,尤其是与儒教社会中血亲伦理的矛盾。普通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和个体间关系的规则和正义,是中国社会传统中不断产生其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历史问题。与明中叶开始的工商业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是,个体价值的承认和尊重,以及公共正义为诉求。如果社会日益把人看作是作为个体的人来相互交往,那么,它如何处理与强调血亲伦理关系的社会传统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如果以艺术夸张的方式来表现,就成了《西游记》中孙悟空区别于“胎生”的“石猴”出身形象。儒教本可以在精神上以人同为“上天子民”,从而相互展现个体间的“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友善及合作关系。在宋明儒,这个思想从先儒那里强调出来,但并未真正落实为政治社会制度的新重建。宋明儒所重建的制度仍然是政治专制制度及其伦常秩序的高度理性化。所以,它并不真正能够实现儒家仁义之道的基本价值和立场。于是,个体与血亲伦理的关系、与政治社会关系的正义问题就存在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它常常使个体在精神上陷入孤独、好斗和与制度的紧张关系。个体需要新的意识形态和真正实现仁义的正义制度,但思想家没有实现真正的精神和社会重建。我们看到,可以说,中国整个现代思想史无非是孙悟空性格及其问题在真实历史中产生、呈现和解决的历史,从孙中山的“革命”,到“五四”和鲁迅的激烈批判、孤寂和彷惶,再到毛泽东的斗争哲学和政治而达到顶峰。它既意义重大,又问题多多。一个反叛传统的人又如何能够真正在精神、性格和社会关系,以及与家庭的关系中确立起真正的新形态。鲁迅式的批判是孙悟空版本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路上的“斩妖除魔”。鲁迅们批判多于建设,迷盲大于成熟。鲁迅并没有真正超过孙悟空。如果孙悟空的“斗战胜佛”路线在宗教精神的可能性上是值得怀疑的,那么,什么样的精神形态可以拯救鲁迅,和拯救我们。
四、作品表达处理的特点(思想、历史、人性)
(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多彩的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的新领域。
(二)神话人物的塑造突出的特色是把社会化的个性,超自然的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的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
(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的确如此。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如在孙悟空的形象创造上,就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又如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或是自然灾难的幻化,或是邪恶势力的象征。他们的贪婪、凶残、阴险和狡诈,也正是封建社会里的黑暗势力的特点。不仅如此,玉皇大帝统治的天宫、如来佛祖管辖的西方极乐世界,也都浓浓地涂上了人间社会的色彩。而作者对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态度也颇可玩味,在《西游记》中,简直找不出一个称职的皇帝;至于昏聩无能的玉皇大帝、宠信妖怪的车迟国国王、要将小儿心肝当药引子的比丘国国王,则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对这些形象的刻画,即使是信手拈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西游记》不仅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西游记》艺术宫殿。《西游记》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唐僧的形象写得也不错,但比起孙悟空、猪八戒来,则要逊色得多。沙僧更是缺少鲜明的性格特点,这不能不说是《西游记》的缺憾。尽管如此,《西游记》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仍是十分惊人的,孙悟空、猪八戒这两个形象,以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 而且,这里的人物也给现代管理学带来很多值得参考的价值。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